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合集下载

1978-2021国民收入增长表

1978-2021国民收入增长表

1978年至202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时期。

国民收入的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1978年至2021年的国民收入增长表,对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民收入增长概况1978年,我国国民收入为1236.5亿元人民币。

而2021年,我国国民收入已达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2倍之多。

这一数字足以展现我国国民收入在这43年里的巨大增长。

二、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1. 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政策和制度不断改革,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2. 技术进步和创新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3. 对外贸易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出口量持续攀升,为国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4.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国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说明国民收入的增长不仅停留在数量上,更体现在人均水平上。

三、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 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向着更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方向发展。

2. 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直接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滋润了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消费需求和市场活力。

3. 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力量,增强了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四、国民收入增长的不足和挑战1. 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经济结构转型的难题经济结构的转型,尤其是转型升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难题。

3.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短缺也对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构成了重大挑战。

五、未来国民收入增长的展望和建议1.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国家应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等外部环境的挑战,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各年度中国总结报告(3篇)

各年度中国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全面回顾和总结各年度中国发展情况,本报告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逐渐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

3.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0%。

二、政治建设1. 全面从严治党: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

2. 全面依法治国: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宪法修正案、监察法等重大立法取得突破。

3. 党政军群建设:我国加强党政军群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文化建设1.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民族精神。

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3万亿元。

3. 提高全民素质:我国深入推进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社会建设1. 就业形势稳定:我国就业形势稳定,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覆盖面不断扩大。

3.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中国近三年数据分析报告(3篇)

中国近三年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摘要:本报告基于对中国近三年(2019-2021年)的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数据分析,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在这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报告将从宏观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一、宏观经济1. 经济增长2019-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GDP增长率分别为6.1%、2.3%和8.4%。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恢复力。

2.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达到53.9%,2021年达到54.5%。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3.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进出口总额仍达到3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

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二、科技创新1. 研发投入中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研发投入为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0年,研发投入达到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增长迅速。

3. 重大科技成果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

三、产业发展1. 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

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2.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同比增长157.5%。

中国重要年度数据总结(3篇)

中国重要年度数据总结(3篇)

第1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2023年,我国GDP达到约12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7.5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32.5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80万亿元。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消费市场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约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

其中,线上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网络零售额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需求旺盛。

三、外贸进出口202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约3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

其中,出口额达到约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进口额达到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9.8%。

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四、居民收入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约36900元,同比增长5.2%。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947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96元,同比增长5.7%。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五、就业形势202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六、科技创新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约2.9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1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约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

我国在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七、生态环境2023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8%,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7.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中国经济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

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潜在风险,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经济现状分析1. 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万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2万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4.8万亿元,增长7.2%。

2. 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

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55.3%,较201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

3. 国际贸易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

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增长5.0%;进口15.12万亿元,增长1.6%。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4. 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6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房地产投资增长9.9%。

5. 居民收入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93元,同比增长8.9%。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增长8.6%。

三、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 消费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未来,我国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 新动能加速发展我国新动能发展迅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3. 产业结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中国经济报告年度总结(3篇)

中国经济报告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背景概述2019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

本报告将回顾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20年经济展望进行探讨。

二、2019年经济发展情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稳定2019年,我国GDP增速为6.1%,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尽管增速放缓,但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全球第二大地位。

2. 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4%,增速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其中,民间投资增长5.7%,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4.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增速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其中,网络零售、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保持较快增长。

5. 外贸形势复杂多变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3.4%,增速较上年下降10.9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5.0%,进口增长1.6%。

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贸形势复杂多变。

6.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尽管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但总体形势保持稳定。

三、当前经济形势分析1.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压力。

2. 内部结构调整加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2019年,我国政府实施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包括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

四、2020年经济展望1. GDP增速预计在6.0%左右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预计2020年我国GDP增速在6.0%左右。

我国近十年财政收入变迁的统计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收入变迁的统计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收入变迁的统计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前进,国家财政收入较之前有大的改变,从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总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特别是近些年的发展,财政收入的总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在总量上有了显著的增长。

财政收入近年来发展也是高于GDP的增长,相较于从前,呈现出增长态势。

一、财政收入总量变迁特征分析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财政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看都有了很明显的增长。

伴随着这种增长态势,说明我国财政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强。

1、财政收入总量的提高图1在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提高也是相应的快速提高。

我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03.64亿元到2011年的103874.43亿元,十年中的发展中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近5.5倍。

相较于改革初期,财政收入的稳步发展主要可归结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以来国民经济基础有了很大飞跃;其二是在1998年明确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政策之后伴随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其两点是稳固财政收入增长和保障其平稳发展的原因。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长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财政收入能保持稳步发展,总量不断提高,作用于经济建设能力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依赖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不断提高,而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随之不断提高。

图2图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15.71%到2011年的21.96%,从图2 中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GDP中财政收入的比重是一项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宏观赋税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赋税的总量是不断提高的。

但是从表3中可以看到的是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可以看出国家是在调整税收体系,在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减轻赋税。

二、财政收入结构变迁特征分析1、中央与地方财政年份财政收入(亿元)比重 (%)中央地方中央地方2002 18903.64 10388.64 8515.00 55.0 45.0 2003 21715.25 11865.27 9849.98 54.6 45.4 2004 26396.47 14503.10 11893.37 54.9 45.1 2005 31649.29 16548.53 15100.76 52.3 47.7200638760.20 20456.62 18303.58 52.8 47.2 2007 51321.78 27749.16 23572.62 54.1 45.9 2008 61330.35 32680.56 28649.79 53.3 46.7 2009 68518.30 35915.71 32602.59 52.4 47.6 2010 83101.51 42488.47 40613.04 51.1 48.9 2011103874.43 51327.3252547.1149.450.6表4表5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总来看在近十年来都在提高,中央财政所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常年保持在50%以上。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

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

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

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相关与回归分析 统计学

相关与回归分析 统计学

∑������ − ������∑������ = −8677.56 ������
= −8677.56 + 0.4������
海管 1301 吴易晓 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B.
计算相关系数
得出其总体相关系数为r
=
������ ∑������������ −∑������ × ∑������ ������ ∑������ 2 −(∑������ )2 × ������∑������ 2 −(∑������ )2
= 0.9980
可见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对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合计
2921817
1099303
1086250950261
156725146907
412371005500
利用 Excel 中回归分析宏和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回归预测, 进行进 一步回归分析得:
������ = ������ =
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 − ∑������∑������ = 0.40 ������∑������ 2 − (∑������)2C Nhomakorabea 回归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亿 时间 元)x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160714 185896 217657 268019 316752 345629 408903 484124 5341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2 (亿元)y 59501 68353 79145 93572 114830 132678 156998 183919 210307 25829118367 34557248458 47374395524 71834398776 100331639453 119459543893 167201663409 234375563252 285287379129 3540369001 4672077927 6263962683 8755644327 13185951866 17603557827 24648497603 33826051426 44229034249 9562667514 12706461259 17226475138 25079004089 36372629386 45857529249 64197116755 89039316347 1.1233E+11 y^2 x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大致可把 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 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 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 1977-1992 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 1993 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 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 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 50%,农业总产值下降 20%,原煤下降 48%,原油下降 62%,钢下降 83%,电力下降 28%,棉布下降 32%,粮食下降 24.5%,棉花下降 48%。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 326亿元, 1952 年达到 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 1936年( 408亿元); 1949 年工业总产值为 140 亿元, 1952年达到 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 1936 年(281 亿元)。

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 810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 1936 年增长 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 21.1%。

1952 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 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

1952 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 2.37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为 1950 年数字,下同),美国为 538.3 公斤;发电量中国为 2.76 度,印度为 10.9 度,美国为 2949 度。

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

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 427.4 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 248.5 亿元,占 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 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

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 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 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 7.2%。

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 493 亿元,超过计划的 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 588.47 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 492 亿元,相当于 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 1.9 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9%,其中工业增长 18%,农业增长 4.5%;轻工业增长 12.9%,重工业增长 25.4%。

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43.1%提高到 1957 年的 56.7%。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上升到 45%。

1957 年钢产量达到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 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 5.8 倍;发电量达到 193.4 亿度,比1952 年增长 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 3.2 倍。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 100 年。

1958 至 1960 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

“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

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 1200 万吨提高到 3000 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 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 7000 亿斤。

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

1958-1962 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 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 5.9%,轻工业年均下降 2%,国民收入年均下降 3.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下降 4.7%,居民消费水平年均下降 3.2%,在此期间只有重工业年均增长 3%。

1960年同 1957年相比,在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例由 24.9%提高到 39.6%,直接减少了当年的消费基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1.3 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 22.7%,粮食产量减少了 1031 亿斤,降到 1951年的水平,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例由 5.7 ∶ 4.3 变为 7.8 ∶ 2.2 。

1958-1960 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 55%下降到 33.4%;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三年的财政赤字达到169.4 亿元,货币流通量增加了 82%。

在三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必需的消费品已难以保证基本需要。

1957-1960 年,全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由 406斤降到 327斤,猪肉由 10.2 斤降到 3.1 斤。

1961-1963 年是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期。

1960年 9 月 30日,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 1961 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 1961 年,我们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1961年 1月八届九中全会宣布:1961 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同 1960年相比, 1962 年基本建设投资由 384亿元减少到 67.60 亿元,积累率由 39.6%降为 10.4%,施工项目减少 2/3 以上。

对那些缺乏原材料、肖耗高、质量低、经济效果差的工业企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

经过调整,全国工业企业数由 1959年的 31.8 万个减少到 1962年的 19.7 万个,减少了 38%。

还降低了大多数重工业的生产指标。

与 1960年相比,1962年重工业产值下降了 58.6%,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 52.1%降为 32.3%。

到 1963 年6 月,全国共减少职工 1887 万人,城镇人口压缩了 2600 万人。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经济调整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扭转了下降的局面。

农业生产开始回升, 1962年与 1961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 6.2%,粮食增产 250 亿斤,总产量达到 3200 亿斤。

工业生产形势也开始好转,特别是轻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60年的 33.4%提高到 1962年的 47.2%。

1962年财政收支平衡,结余 8.3 亿元;货币流通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上年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减少了15%。

1962年同 1960 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 11 斤,猪肉增加 1.6 斤。

从 1963年起,又用三年时间,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到 1965 年,经济调整的任务已胜利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主要产品产量都大大超过了 1957 年,其中不少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1963-1965 年,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4.7%和 15.5%。

1966 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1966 年下半年,当时的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尚未被打乱。

然而,在1966 年底这场动乱扩展到工业交通企业之后,特别是在“全面夺权”中,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国民经济的运行失控。

如作为最重要的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由于受政治动乱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就被打乱,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1967 年和 1968年甚至没有编制年度计划。

在文革中,由于政治动乱影响,中国国民收入损失约 5000 亿元,经济曾几次大幅度下降。

第一次是 1967和 1968年的经济倒退。

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 1966 年下降 9.6%,1968年比1967 年再下降 4.2%。

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比 1966年分别下降了 13.4%和 13.3%,国家财政收入下降了 27%。

第二次是 1974 年的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把矛头指向主管经济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导致这一年经济停滞不前,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 1973 年仅增长1.4%和 1.1%,而财政收入下降 8.4%。

第三次是 1975 年底开展所谓“批邓、反右倾翻案风” 运动,使1976年经济又呈现混乱状态。

1976年同 1975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仅增长 1.7%,而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则分别下降2.7%和 8.5%。

1970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基建规模过大、超过国力可能的倾向,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69 年的 23.2%急剧上升到 1970 年的 32.9%,1971年再上升到 34.1%,以后一直维持在 31%以上, 1970-1976 年年均积累率为 32.6%。

高积累是靠压缩人民的消费达到的。

在投资总额中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三五”计划为 54.5%,“四五”计划为 52.1%,比“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时标准文案期尚分别高 15.8%和 13.4%。

在处理内地、沿海工业和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过分强调战备和内地建设,使“三五”、“四五”计划中内地建设投资比例分别高达66.8%和 53.5%,并强调“靠山、分散、隐蔽”,虽然浪费了大量资金,但客观上缩小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为内地打下了工业基础。

今天看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国家财政 1967-1976 年连年发生赤字,财政赤字累计达 65.1 亿元。

1965-1975 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 6%。

1979年和 1980年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

农业税也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

因而就基本上改变了 30 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87 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 8805万人,产值达到 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50.4%,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1982年 9 月之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全国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