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9 9:44:08 点击:2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一系列金融风险随之而来并以空前的趋势威胁着中国金融安全,金融体系脆弱性检测指标构建的研究却并未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而适时更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指标选取,然后详细阐述了金融脆弱性定量指标构建和设计,最后运用1991—2013 年的数据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状况作了初步判断,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 核心指标集; 综合指标; 自贸区
一、引言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的1980 年代初期,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传统研究的经济基本面因素难以解释这种新形势下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由1963 年H. P.明斯基在《大危机会再次发生吗》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衍化为其在1982 年详细阐释的“金融脆弱性”概念,并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金融脆弱性”的概念日趋流行,但对于金融脆弱性的定义和分类依然存在着很大分歧。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I. P.戴维斯( 1988 年) 把金融脆弱性看作是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冲击,它可以使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流量发生无法预估的变化,从而导致金融公司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不断扩大蔓延又会造成金融体系融资能力的削弱。但其实际上只是从现象上描述了金融脆弱性,并未反映金融脆弱性之本质。米·阿格利塔( 2002 年) 则是选择从金融活动主体行为的角度来说明金融脆弱性,他把金融脆弱性看作微观经济行为与受这种行为影响的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特殊关系,但仍未反映金融脆弱性之本质。
当前被认可较多的金融脆弱性理论来自于本概念提出者H. P.明斯基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他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体系所内生的,金融业本身的高负债经营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认可为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相应地,国内金融专家黄金老( 2001 年) 提出了广义金融脆弱性的定义,他在重视金融脆弱性的内在特性的同时,将外在冲击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认为金融脆弱性是一种高负债、高风险的状态,是融资领域中的风险集聚[1]。而伍志文( 2002 年) 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解释金融脆弱性,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制度的结构不平衡导致风险集聚从而使金融体系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的一种状态,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监管这三个金融制度的子系统上[2]。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虽然国内金融系统并未出现内因所致的金融危机,但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潜在不稳定现象愈发增多,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无论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中小企业和P2P 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主跑路事件,还是“钱荒”以及2015 年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都展现出中国金融生态和市场环境正面临着此前并未经历过的发展机遇及潜在风险。
201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首次发起针对于中国金融部门现状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 FSAP) ,指出中国总体金融体系较为稳定,但金融脆弱性正在逐渐增加。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周期和金融不稳定等概念假说达成明确一致__的认识,这为刻画金融风险衍化过程和金融不稳定状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设计难度。然而,构建出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估近年来中国金融脆弱性,对于监管和把握整体经济环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及政策意义。本文尝试基于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国情现状,综合完善国内外现有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设计了较为科学可行的金融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对1991—2013 年的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提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中应该重视金融脆弱性程度,稳健完善自贸区金融预警体系。
二、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范式回顾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就是通过多种经济金融变量的选择和组合来反映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这就需要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来实现有效度量。
各国对测度指标的选取和因素分类的架构各有不同,美联储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金融指标两大类,而欧洲金融机构所构建的指标具体涵盖以下三类: 一是银行系统健全指标; 二是宏观经济因素; 三是危机传染因素。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 年联合启动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 FSAP) 持续至今,主要评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稳定模块) 和发展程度( 发展模块) 。其中,金融脆弱性模块以银行( 巴塞尔协议) 、证券( 国际证监会IOSCO 组织原则) 和保险业国际准则对以下三个因素进行评估:①短期内宏观金融主要潜在风险;②国家金融脆弱性防范政策架构;
③职责部门风险管理应急能力。其中包含宏观审慎指标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水平等; 综合微观审慎指标如信贷部门集中度、银行资本充足度、资产质量指标、交易所股票交易水平等。
由于金融脆弱性概念发展至今,对某一经济体金融脆弱性的测度,学术界始终未给出公认统一的度量标准,这也吸引着各国重量级的经济金融学者不断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实证检验,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Kaminsky 和Lizondo( 1998) 和Goldstein 对南美国家的货币危机[3]、Frankel and Rose 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进行了研究[4],分别引入了超发M1 余额、M2( M3) /储备金、实际利率、实际汇率、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变量进行权衡探讨,构建了金融脆弱性指标,同时信贷、赤字和准备金、财政状况和外债水平也成为重点考量要素。基于数据的完备性,发达国家的金融脆弱性指标涵盖更加丰富。Kaminsky and Reinhart对美国的银行情况[5];Aspachs、Goodhart、Tsomocos和L Zicchino 对英国的银行危机[6]; Barrell R、Davis EP 和Karim D 对OECD 国家的银行危机进行了研究,在构建金融脆弱性指标时,额外又综合考虑了资本充足水平、存贷款利率、银行存款总额、股票指标、资产价格指标、贸易赤字情况等[7]。多种备选指标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进行分类。
国内对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始较晚。伍志文( 2002) 等学者运用18 个指标构建的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基本设计框架,对1991—2000 年的整体金融脆弱性水平有较好的解释力[2],亦对段军山( 2012年) 、刘太琳( 2013 年) 等的后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此外,毛一文( 2002 年) 运用图解法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金融脆弱指标体系,涵盖资本市场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外汇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五个基本方面的39 个核心指标,但并未验证具体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8]。万晓莉( 2008 年) 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选取了“中央银行对其他银行机构贷款/国内信贷量”等五个指标,构建季度金融脆弱性指数,涵盖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外汇风险、信贷风险的基本风险来源,其对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与判断也与定性分析的结果相一致[9]。鉴于中国金融脆弱性测度这一问题的时效性不断增强,而近年来对此指标选取构建和判定的针对性研究较为欠缺,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特征进行了调整。
三、中国金融脆弱性初步判断本文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现状变化,以伍志文归纳的金融制度子系统指标以及Kaminsky,Lizondo and Reinhart( 1998 年) 的指标显著性统计研究为设计蓝本进行增减完善,构建了涵盖宏微观因素的17 个指标来进一步测度中国1991—
2013 年的金融体系脆弱性。总体而言,金融脆弱性指标基本框架包含四个子系统:①金融市场子系统脆弱性,内含市盈率、股市总价值/GDP、上证综合指数波幅、财政赤字/GDP 四个变量,主要衡量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情况;②银行子系统脆弱性,内含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比率、国有银行资产收益比率等三个变量,这个子系统特别关注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③金融监管子系统脆弱性,内含M2 增长率、M2/M1、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M2/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差额/GDP、进口总额增长率等七个变量,这个子系统主要关注货币领域和金融机构以及外贸情况;④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内含GDP 增长率、固定投资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CPI 等三个变量。__从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总体趋势看,1991—2013 年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最高值为60. 88 以上,最低为18左右,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综合指数的平均水平为38,处于正常水平但值得引起关注。所构建的金融脆弱性指数共有六个显著峰值,分别出现在1993 年、1996年、1999 年、2003 年、2007 年和2009 年。其中,1993 年为最高金融脆弱性指数,达60. 88 分,高出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当期货币投放量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比上年增加35. 3%,指标达到92. 7危险值,同时固定投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