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

合集下载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的三种地图,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的划分以及地球的经纬网等知识。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但同时,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地球的形状、经纬网等概念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图示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划分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的地理位置3.地球的划分和经纬网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球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地球的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划分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自主探究地球的知识。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3.1 海陆分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格局,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情况,以及海陆分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和陆地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教具,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分布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图片:用于辅助说明海陆分布的情况。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

4.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这么多海洋和陆地?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他们对地球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科普知识。

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结构、纬线和经线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掌握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能够识别和运用经纬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重要纬线和经线的概念及运用。

2.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经纬网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形状、重要纬线和经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3.学生练习册和相关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的图片、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同时讲解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晋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分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实验器材:如果课程中涉及实验环节,如地球仪的使用实验,需要准备地球仪等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5.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Hale Waihona Puke 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教学目标:
a.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b.学生能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划分
c.学生能够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以及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学生可以阅读地理学术论文,了解地理学的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世界地理》杂志中的相关文章,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以及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央视《地理中国》节目中的相关节目,通过视频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以及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

《认识地球面貌》本节教材,主要讲述认识地球面貌。

“认识地球面貌”这节教学内容出现许多新名词、新概念,如地轴、两极,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建议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有关图像,采用读图法、比较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进而理解这些新名词、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提出有力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会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 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教学难点】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投影仪,投影片第一课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最早认识是图,受活动范围的限制,人们认为天是的,地是的。

(2)人们对“地球”的概念是受图的影响,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是停留在推测阶段。

(3)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图,航海家率领船队实现了环球一周的壮举。

(4) 图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5)根据对以上图片的理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排序。

2.地球的大小【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除了课本上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至少3个)2.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达标检测】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似皮球的圆球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C.地球是个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2.读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B.地球赤道周长是8万千米C.地球赤道半径是6 371千米D.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快!“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打一地理名词)——地图。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认识地图》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使用地图,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学会正确使用地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树立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2.难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地图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辅助教学。

2.地图标本:准备各种类型的地图标本,供学生观察、实践。

3.练习题:准备适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图标本,识别地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晋教版
7.请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如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以及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
课后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世界主要的大陆和海洋,并描述它们的地理位置、面积、形状等基本特征。
2.选择一个我国的海陆位置特点,分析其对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描述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等地理现象,并解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演示法: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展示地球上海陆的分布情况。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海洋和陆地利用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分布的关系。
4.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分布的特点和影响,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5.实践活动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例如观察校园周边的海陆环境,加深对海陆分布的理解。
3.实践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人类对海陆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以及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上海陆的基本概念:海洋、海岸、内海、大陆、岛屿等。
(2)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总体特征: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比例,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些资源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海陆分布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海陆分布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软硬件资源:
1.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
2.地球仪。
3.地图。
4.教学课件和教案。

3.海陆分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海陆分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 海陆分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世界海陆分布情况。

从地球的形态、构造、气候、植被等多方面分析,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概述1. 世界海陆分布根据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我们可以把地球表面分为两部分,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是不平均的,地球表面陆地总面积约为148.9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1%。

海洋总面积约为361.13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9%。

2. 地球形态和构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地球形态和构造对海陆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球形态不规则,特别是地球赤道周围呈现出明显的膨胀,使得地球表面出现了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上的明显差异。

地球构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板块构造运动上。

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板块构造运动而不断变化。

板块构造运动不仅影响了陆地和海洋的位置和面积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3. 气候对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候也对海陆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

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

这种气候类型适合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被生长,在这些地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都很平均。

极地气候对海陆分布的影响也很大。

北极和南极大部分是海洋,而且因为极地的寒冷天气和永久冰层,很难有陆地生长的条件,对世界海陆分布造成了影响。

4. 植被对海陆分布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植被生长也对海陆分布产生了影响。

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合生长各种热带植物,在这些地区的植被丰富多样,因此海洋和陆地分布比较平均。

在温带和寒带,植被生长受到气候的限制,因此海陆分布比较不均匀。

例如,南美洲在赤道上拥有茂密的雨林,而南极则几乎没有植被覆盖,主要是由于天气和温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了解地球形态和构造、气候和植被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形态和构造、气候和植被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基本面貌和运动规律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现象、思考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2.地球的地理位置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基本面貌和运动规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理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相关地图和图片3.教学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地理位置等内容。

通过地球仪、地图和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基本面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的运动规律,探讨地球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例如,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换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运动规律和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概念,并能通过具体的数据学会计算它们的方法。

理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通过读图学会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

学会绘制和分析任何一个地方的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用设问质疑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展开讨论,然后互相交流不同意见。

如通过读书了解气温的概念、特点、单位;通过读教材图4.1和图4.2,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观测、计算方法;通过类比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会计算月、年平均气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绘制气温曲线图,体会气温变化的规律,培养识图、绘图和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述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重通过观看微视频,知道天气的概念,认识到天气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读图、对比分析,了解卫星云图上主要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识记常用天气符号,能在天气预报图上利用天气符号说出某地的天气状况,养成收听、观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并能看懂各种新闻媒体中的一般天气预报。

【教材分析】本节主题是“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内容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是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关注空气质量”这部分以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切入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区别“天气”和“气候”差异;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降水的概念、单位和主要表示形式。

逐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用变换学习方式、及时反复练习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会运用降水资料,绘制“太原市降水量柱状图”,然后由各组代表叙述作图过程;通过绘图活动,既复习了上节课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实例、地壳运动与海陆变迁、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有初步了解。

但海陆变迁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家园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和实例资料: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海陆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提问:这些图片和地图展示了哪些海陆变迁现象?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小组报告,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分布》是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是一个蔚为壮观的水陆复合大球,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以及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划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海陆分布的现状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分布的系统认识尚显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的海陆分布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地图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认识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学会阅读和分析海陆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

2.难点:海陆分布的特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分布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海陆分布的原因和变化。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图片和地图:准备相关的地球图片和地图,用于展示和分析。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地图。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其分布特点。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1 认识地图》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坐标系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的方法,提高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图的深入了解尚需时日。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指南针和地图,但对于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等概念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2.掌握比例尺的概念,能计算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的关系;3.学会阅读地图,提高地理素养;4.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图的种类;2.比例尺的计算;3.地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用途和重要性;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地图的种类和比例尺;3.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提高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样本,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2.准备比例尺计算的案例资料;3.准备绘制地图的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对地图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用途和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地图样本,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绘制一张简单的地图,体会比例尺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比例尺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如查找某个地点的位置、计算实际距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概念以及地图的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地图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4.3天气教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天气教案晋教版
4.实验器材:通过温度计、湿度计等实验器材的实操,让学生亲自体验天气测量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天气现象观察、天气预报制作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
2.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应用题,涵盖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测量指标、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影响等知识点。
3.设计作业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测量指标、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影响等基本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实际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2.天气的测量指标(如气温、降水量)的理解和应用;3.常见天气系统(高压、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影响;4.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难点:1.对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影响的深入理解;2.天气预报原理和方法的逻辑推理;3.实际天气现象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
解决办法:1.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利用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掌握天气测量指标的计算和应用;3.采用动画或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4.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让学生参与天气预报的制作,提高其对预报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1.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三大块(陆地、海洋、冰川)分布情况。

2.掌握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特点和分布情况。

3.掌握地球气候带(寒带、温带、热带)特点和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三大块及其分布情况。

2.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及其特点和分布情况。

3.地球的气候带及其特点和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1.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较少。

2.本节课为地理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面貌,需要对地球三大块、四种地形和气候带等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3.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及方法1. 地球三大块内容地球分为陆地、海洋和冰川三大块。

方法•让学生观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仪等,了解地球表面的三大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大洲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2. 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内容地球表面主要有四种地形,分别是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

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了解四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让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对不同地形进行判断并标出,便于记忆。

3. 地球气候带内容地球表面分为三个气候带,分别是寒带、温带和热带。

方法•让学生通过气温、降水量等指标,了解三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带的植被、动物、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讲解地球三大块的概念和分布情况。

2.针对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讲解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介绍地球的气候带,讲解每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4.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不同地形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

5.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面貌、地形和气候带等概念。

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许多细节和知识点可能无法做到全面讲解。

因此,建议学生在课后自己多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地球面貌的理解。

此外,在讲解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性和准确性,避免学生产生困惑和误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认识地图1教案 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认识地图1教案 晋教版

七年级课堂教学设计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认识地图教学分析地图是人类对地球家园认识的反映,起着记录和传输地理信息的作用。

地图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的缩影,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地图在传播地理知识上,起着“第二语言”的作用。

这一作用是其他表现地理事物形象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

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以寻宝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常用地图的阅读比较,了解地图三要素;学习使用常用地图;通过活动课,绘制平面示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地图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设计理念一直以来,我对种种现象感到困惑: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的课程没意思,学习对学生来讲是艰苦而枯燥的,很多孩子有厌学情绪,我们呼吁了多少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学习的负担是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小说、电视娱乐等节目却很令学生着迷(事实上也令成人同样着迷),我们从来不用呼吁让孩子们变“要我玩”为“我要玩”,我们更不用担心孩子们玩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存在即是合理。

十几岁的孩子爱玩、想玩,为了玩,在再艰苦的条件下,他都忍不住要悄悄钻研那厚厚的游戏书,为了玩,吃多少苦,耐多大劳都是心甘情愿。

学生不仅仅只是学生,还是个社会的人,感性的人,国际化的人,学校不是一方净土,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会有免疫力,他们的成长时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管我们接受与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本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 认识地球面貌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第二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五、经纬线1.2 感受地球运动一、学习与导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笔记与板书提纲地球的运动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公转四季变化一年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三、练习与拓展见《地理填充练习册》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 认识地图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