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6章
伯斯纳(M.V. Posner,1961)等人利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从创新与技术 ( 差距的动态关系中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基础以及国际贸易格局的动态 变化,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技术差距论” (The Technological Gap Model)。 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是分析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在熊比特看来,所 谓创新,既可以是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新材料的出现,也可以是发 现新的产品市场或者组织生产过程的新方式。由于各个企业在企业家 才能、创新能力和机遇等方面的差异,创新并不会在所有企业同时、 普遍出现,而是在个别企业中首先出现。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总是在 少数企业中率先出现和实施,并可以拥有垄断优势,获得垄断利润。 在垄断利润的吸引下,众多企业加入模仿的行列,这将引发投资高潮, 并推动整体经济活动逐步走向繁荣和高涨。随着模仿企业的增加,垄 断利润逐步消失,企业投资热情下降,经济将从高峰跌落,并逐步走 向衰退和萧条。如图6.1所示。
6.1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1.1 技术差距论
在现实中,生产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发活动的开展, 技术创新不断出现。如果两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和成功率存在 差异,或者技术创新速度存在差异,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将不断变化。
技术差异及其变化影响产品的可获得性,进而导致贸易的产 生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创新性产品首先在某个国家出现时,这个 国家就在该产品上拥有排他的可获得性,其他国家不能生产该产 品,如果有需求,就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6.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是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主要是用于分析产品 进入市场以后销售行为的变化规律。弗农(R.Vernon,1966) 等人把这一概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 的生产特征出发,分析创新时机、规模经济和不确定性对国际 贸易模式的影响,创建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 此分析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决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 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参见:Vernon Raymo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0, May, 1966, 190-207.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的生产周期可以划分为新产品 的引入阶段、新产品的成长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生命周 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特征、通过分析国际间的创新、模 仿以及技术差距的产生和消失,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 了分析。由于各国在基础科研能力、研发投入、市场规模和竞争 状况、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创新同样不会在所有国 家同时出现,而是在少数国家率先出现,这样就导致不同国 家之间出现技术差距。创新国能够生产新产品,并且具有技 术垄断优势。后进国因为不掌握该项新技术,在有需求的情 况下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所以,波斯纳认为,技术也可以 视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这种技术要素不仅在时间上反映着各 国拥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且即使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各国 由于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 国家之间在技术方面所存在的静态和动态差距,构成了国际 贸易的基础,这样就出现了国际贸易。随着后进国家的进口 不断增加,其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在模仿生产的过程中, 后进国家逐步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国际技术差异不断减少、 并最终消失。如图6.2所示。

国际经济学(黄卫平版)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国际经济学(黄卫平版)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与价格水平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等认为: 1.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少于工业化国家。 2.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较差,且在继续恶化。
3.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可能导致悲惨的增长。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稳定初级产品价格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非关税壁垒有所减少。 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 1、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
段。这个阶段在英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政策基本处 于主导地位。 但是这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实行的基本上仍是保护贸 易政策。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 阶段,无法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业产品相竞争,因 此不得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的发 展。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2、战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
“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率则居高不下。 在此情形下,为了增加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西 方各国又普遍推行了保护贸易的政策。由于战后的贸 易保护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故被称为“新贸 易保护主义”。 也称“新重商主义”或“管理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1)历史上有着共同的遭遇。 (2)它们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 (3)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地位。 (4)共同的国际立场与对外政策。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二、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 农业部门难以像工业部门那样形成垄断或不完全竞争。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图中,横轴表示 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 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 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 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 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 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 的基础。当两国的人均 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 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收 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 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 能越密切。
雁行模式基本图形
d=p+m+x 生产P



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命 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 进口四个阶段。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 四个阶段而呈A型,形状很象展翅飞翔的大雁,故 以雁行命名。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 1 )进口阶段。在此阶段,国内市场需求由进口 商品满足,国内无生产或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此 时以技术模仿和转让为主。 (2 )进口替代阶段。在进口替代阶段,国内生产增 长的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进口开始下降,国内 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进口商品逐渐 被国内生产商品所替代。
3、雁形模式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 产业发展的“雁形模式”。他发现日本出口产品的 发展在时间轴上表现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状 态”,这实际上是日本产品逐渐取得出口竞争优势, 然后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日本再创造出新产品竞争 优势的过程。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把雁形模式用于解释一国产业结 构的调整。 日本学者阿部用雁形模式解释亚太地区处于不同经 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经济赶超(Catching-up)的 过程。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代表性需求与规模经济

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称为“代表 性需求”。因为代表性需求代表了一国对各 类产品需求中规模最大的部分的需求量,厂 商为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效果,它总是瞄准 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产 量或产出规模,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果。

国际经济学6章

国际经济学6章

2、进口配额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总的来说,配额的影响取决于其对进口的限制程度;在一般条件下,由于其 所规定的进口量通常要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所以配额实施会引起进口 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上涨,从而导致福利的下降。 假设我们讨论的对象是一个小国,因而配额不会影响世界价格。如图所示,
P Sd Pq f Pw e a b c d O Q1 Q3 Q4 Q2
-(a+b+c+d)
(2)关税的生产效应(Production effect): +a (3)关税的财政收入效应(Fiscal revenue effect): +c
(4)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根据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关税将增加受保护商品 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 (5)关税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征收进口关税意味着保护 本国的厂商垄断或默认国内厂商的垄断,妨碍竞争机制发 挥作用可能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f Pt Pw e a b c d
O S0 S1 D1 D0
Dd Q
(6)进口关税对一国经济的净影响: -(a+b+c+d)+a+c= -(b+d) 关税造成一国社会福利净损失(Deadweight loss),也称为关税的保护成本 (Protection cost),其中b为生产扭曲(Production distortion),即征税后 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下 降;d为消费扭曲(Consumption distortion),即征税后由于价格提高使得 消费者需求和消费量下降,从而造成资源闲置的损失。 总之,关税有利于进口国的生产者和政府,不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会 降低进口国总体的福利水平。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举例
投入
10 15 20 25 30 35
产出
5 10 15 20 25 30
平均劳动 2 1.5 1.33 1.25 1.2 投入
1.166
投入从15到30,增加1倍,而产出从10到25 ,产出增加1.5倍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 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2.“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
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 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 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本章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规模经济的含义 ❖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 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 迹 ——RC曲线
RC曲线向上倾斜, 曲线上离原点越远 的点表示市场规模 M越大,因而对应 的厂商数目与厂商 产量就越大。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 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在这种 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 手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再根据对手的反应采取最优的行动。

严建苗 《国际经济学》第6.章

严建苗 《国际经济学》第6.章

9
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
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 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 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 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 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如图2,D代表某种产品的世界需求,该产 品可以有A国或B国来供给,平均成本分别 为AC1和AC2。假定两国在该产品生产上 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均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并且由于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两国 的产业都是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 竞争的结果使得产品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 成本。
5

在贸易中,A国可以在点B完全分工生 产商品X,B国可以在点B′完全生产商 品Y。通过彼此间用60X和60Y相互交换, 两国最终消费组合均为无差异曲线Ⅱ上 的点E,在贸易中都获得了20X和20Y。 只有各国都在一种商品上面临规模经济 时贸易获利才会发生。 A国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A点右侧 移动,则商品X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 性曲线的斜率)就会不断下降直到A国 在X上实现完全分工为止。
新产品创新总是在美国,然后再传递和扩散到 西欧各国,最后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同时,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
变化。
26
解释贸易发生的机制时,传统的是从供给的
角度来分析的;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明要素禀赋相似的条件下 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发生的原因。 1.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可能性条件。出口是 国内市场超越国界发展的结果。 2.创造发明新产品与国内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 密切关系。 3.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对商品需求的 重叠部分就越大,相互的贸易量就越大。 4.平均收入水平是偏好相似的指标。不同收入 的消费者将需求不同质量和档次的产品。
23
(2)两国的收入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

06《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06《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工业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一国的收 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 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
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 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 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End3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进一步 发展了这个从动态角度考察国际产品贸易的周期性规律。 克鲁格曼认为,发达国家以固定速度持续有序地开发新产 品,而发展中国家没有或缺乏产品创新能力。在发展中国 家模仿和吸收发达国家新产品生产技术这段滞后期间,发 达国家垄断新产品出口,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老产品(几乎 是完全竞争的产品)。每种新产品国际贸易都要经历发达 国家发明、出口、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向 发达国家出口的四个阶段。事实上,技术更新是以实现和 增强竞争力为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不仅存在一个 滞后问题,而且存在承受巨大技术转让费问题。
第六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 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End 1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需求 偏好相似论)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的异同
End 2
概述
无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 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则并未提及。另一方面,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 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不变,而在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 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例如,由于 技术进步或创新,国际贸易中新产品或新品种总是不断地 出现,即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总是在不断更新。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

二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Y T
E点为封闭经济下A、B两国国内均衡点。 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相同,福利水平也相 同。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表示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E’ E
O

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国家分 工与贸易,A国专门生产X, B国专门生产Y。如A、B两 国用各自生产的产品的一半 与对方交换,则两国的消费 X 点会落在图中的E’点处。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 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 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生产状况, 换言 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 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所以又称 规模报酬递增。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二 垄断竞争下的贸易分析
. P P* E* AC MC MRd Q* Dd Q
O
图:封闭经济下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厂商数目 n nW nB nA R O qA qB A A’ qW B
C W B’
q 产量
图:垄断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
1、产品品种数量增多 2、随着产量提高,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具有规模经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C
Y
LAC O Q
O
X
判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我们可就平均 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进行对比.由微 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可知,当AC>MC 时,AC处于下降阶段,而AC<MC时,AC处 于上升阶段,故AC/MC>1,即AC >MC,则 AC下降,意味着存在规模经济。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16
国际贸易中满足实施价格歧视的 三个条件
国际贸易中很多产品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垄 断力的企业所生产的;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各国市场被 分割; 对本国企业而言,外国市场的需求本国市 场的需求更有弹性。
17
基于价格歧视的行业内贸易
P P
Pd Pf
Pf
MC Dd
内销Q 内销 d
Df Q
出口Qf 出口
Q MRf 外国市场
MRd 本国市场
图6-3 价格歧视条件下的行业内贸易
价格歧视行为可以解释行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 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企业为追求利润极大 化,仍有出口动力,因为这比将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要好,如果国外 同类企业也采取类似行为,就会形成行业内贸易(本例中假设没有运输成本, MC为常数)。 18
8
图6-1 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8 58 49 51 32 0 0 6 9 10 36 33 60 57 35 54 37 40 12 13 40 15 41 16 49 48 46
(%)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日本 美国 韩国
产量
图6-4 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用成本弹 性 ( E C )来度量: 来度量: Ec = ∆C C ∆C ∆Q LMC = = C Q LAC ∆Q Q
增加, 递减,即为规模经济; 当 E c < 1, LMC < LAC 时,随着 Q增加, LAC 递减,即为规模经济; 增加, 递增, 当 E c > 1, LMC < LAC 时,随着 Q增加, LAC 递增,即为规模不经济 ;

国际经济学 第六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六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18
三、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规模经济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
假定两个国家( 和 )生产两种商品( 假定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商品(X 和Y)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技术(两国生产 )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技术( 可能性曲线相同),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 可能性曲线相同),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 ), 消费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 消费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两国社会无差异 曲线相同),但两国分别在X和Y两种商品 ),但两国分别在 曲线相同),但两国分别在X和Y两种商品 生产中具有规模经济。在这种条件下, 生产中具有规模经济。在这种条件下,由于 价格的差异,两国有可能发生互利贸易。 价格的差异,两国有可能发生互利贸易。 规模经济理论虽然解释了为什么规模经济的 存在是引起互利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 存在是引起互利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但我 们无法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来预测贸易模式。 们无法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来预测贸易模式。
新产品首先在最先进的国家(美国)被开发和生产 新产品首先在最先进的国家(美国) 出来,随后,需求向国外扩展, 出来,随后,需求向国外扩展,并且首先在来自与 美国收入相近的发达国家的需求中得到满足。然而, 美国收入相近的发达国家的需求中得到满足。然而, 由于国外需求增长,生产过程变得逐步标准化, 由于国外需求增长,生产过程变得逐步标准化,在 国外进行生产逐渐变得比较有吸引力了。随后, 国外进行生产逐渐变得比较有吸引力了。随后,产 品进入它的自然周期,从研究与开发、 品进入它的自然周期,从研究与开发、熟练劳动力 密集型转入资本和( 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 密集型转入资本和(或)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结 它的主要产地转移到不太发达的国家, 果,它的主要产地转移到不太发达的国家,贸易方 向逆转。 向逆转。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

第六章世界贸易组织(WTO)6.1从GATT到WTO6.1.1《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Tariff And Trade ,GATT )的诞生1930年:经济大危机中世界各国面临重重困境及一系列惊慌失措的表现;美国“ 斯穆特—赫利法案”的巨大效应. 为保护国内经济,针对1 9 2 9年美国股市崩盘,美国国会通过了提高关税的《斯穆特--赫利》法案,结果引起贸易伙伴一系列报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

1941年:美国与英国《大西洋宪章》相关看法;“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 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者战败……”1944年: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战胜国代表聚集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并签《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946年10月,各国大会相继通过拟建国际贸易组织的《哈瓦那宪章》,但因该宪章未能获得美国国会批准,致使该组织未能如约成立。

各国与会代表通过谈判,妥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原宪章起草委员会将这些协定及宪章中某些项内容综合起来,形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48年元月1号生效建立“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国际性权威机构,旨在鼓励和推动全球自由贸易与经济发展。

至少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进程,无论是繁荣或是衰退,都有相对准确的预期和强力的调控。

6.1.2从GATT到WTOGATT在国际上,首次以法律形式提供了整套调整国际贸易及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对其成员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规定。

1947—1993年,GATT先后举行了“八个回合”的谈判;其中前七次主要以讨论并议定关税、非关税措施和货物贸易框架协议为主。

乌拉圭回合”除上述传统议题外,还把服务、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新世贸组织成立等问题纳入解决议题和范畴。

至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各自为政以及混乱、无序的失控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

国际经济学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6章

(3)优惠关税
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 或免税待遇。主要有“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关税种类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A.反倾销税:倾销、倾销类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6条、“正常价格”、《反倾销协议》
B.反补贴税: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C. 普遍优惠制(GSP):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贸易 优惠的一种形式,简称“普惠制”。根据该制度,发达国家单 方面地削减或取消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或半制 成品的进口关税。
(4)外汇倾销
(5)其他措施
图6-8
P
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效应——小国
SX P2 P1
a b
c
d
E
DX
O
Q 1 Q2
Q 3 Q4
X
图6-8
P
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效应——大国
SX P2 P1 PW
a b d c e f E
DX
O
Q 1 Q2
Q3 Q4
X
6.3.2
管制出口的措施
(1)出口管制的商品
(2)出口管制的形式与措施
内的消费、生产、出口和收入分配等产生影响。
图6-3
P
小国征收出口关税的局部均衡
S PW
a
PW-t
b
c
d
D O QD Q D′ Q S′ QS Q
小国征收出口关税的经济效应包括: A.价格效应:国内市场价格将下降
B.消费效应:a
C.生产效应:a+b+c+d D.贸易效应:出口量的下降
E.财政效应:c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 以发展转口贸易为主,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 区、保税区等。 (2)工贸型的经济特区 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生产以出口为主的制成品的区 域,主要有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等。 (3)科技型的经济特区 以科技为先导,以生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出口产品为 主的自由经济区,包括自主型科学工业园区和引进型科学工业园区。

国际经济学(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6章)

41
倾销

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价格歧视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的行为 国际贸易中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 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 的价格

倾销

42
倾销

只有当两个条件符合的时候倾销才产生:
不完全竞争行业 被分隔的市场


给定条件下,垄断厂商会发现倾销有利可 图
43
40
垄断竞争与贸易
表 6-3: 1993年美国工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 无 机 化 工 产 品 能 源 设 备 电 气 设 备 有 机 化 工 产 品 药 品 及 医 疗 设 备 办 公 设 备 通 信 器 材 运 钢 服 制 输 铁 装 鞋 机 械
0. 0. 0. 0. 0. 0.8 0. 0. 0. 0. 0. 99 97 96 91 86 1 69 65 43 27 20
38
垄断竞争与贸易

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


行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行业内贸易不反映。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但是行业间的 贸易是由国家间的内在差别决定的。 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 家之间的相似性。
39
垄断竞争与贸易

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


大概四分之一的世界贸易由行业内贸易组成 在发达国家的制造品贸易中,行业内贸易扮演 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这些贸易占据了世界贸 易的大部分
25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模型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垄断竞争中还存在着另外两种行为, 但却被垄断竞争模型的假设所排除:

勾结行为:

国际经济学biechpter6

国际经济学biechpter6
(3)需要注意,如果对原料或组件不征税, 组装市场迅速扩大,导致中间产品或资本品 行业萎缩;
第3节非关税壁垒经济福利分析
非关税壁垒:指关税以外所有限制进口鼓励 出口措施;
4.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
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 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 境,任何国家都可以采取保护措施,限 制对环境产生威胁的产品的进口,企业 要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保护环境、保 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
第2节 关税壁垒经济福利分析
一、关税与关税的种类
1、关税的概念:国家设置的海关针对商品进出 关境而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
李斯特认为,“幼稚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在经 过保护后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因此只 有“幼稚产业”才值得保护。
(三)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大多数西方国家陷 入长期萧条 ,实行的自由放任的对外贸易政策显得 无能为力,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的需求管理理论 基础上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兴起。
(四)战略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通过政府干预,采用暂时性的 贸易保护、补贴、税收优惠和产业政策等, 扶持那些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 以创造本国的比较优势,刺激经济增长。
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及规模经济 的前提下,其核心是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 通过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次 优配置。其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有:
PT
= 政府的收入 (c + e)
PW
a
bcd
净损失=b+d
D
S1 S2 D2 D1
数量, Q
QT
(二)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1、大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图形分析 大国:对国际市场价格有定价能力者。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 4
消费者行为假设
例如关于这一点,在家庭汽车的需求 水平上表现最为突出。一般情况下,平 均的实际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对家庭 汽车的需求量越大,且档次也越高。这 种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我们 称之为“代表性需求”。
5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 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中认为,一种工业品 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 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出口的可能性 决定于其国内需求。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和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 必要条件是存在对其产品的有效需求。
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 就是过于低劣,是其不愿或不能购买的。
End 9
图形说明(3)
图6-1中,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 国的品质等级在F和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 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能成为贸易商品。但在E和F 之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 这种重叠需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 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 论
销售量Q
成熟期
衰退期
时间 t t1
23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 容(1)
美国经济学家费农(R.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 周期中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 假设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费农和威尔斯 (Wells)先后采用了市场营销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 比较利益学说动态化,提出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常把贸易国分为三类:
End28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图形说明(2)
到了t2点,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 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 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 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原来 的创新国随后(t3点)成为净进口国。
在t4点,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 集型时,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
End29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稀尔斯哲、斯图鲍格和威尔斯等人分别应用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检验了美国电子工业品贸易、石化工业和耐用 消费品工业的贸易周期。有的学者研究了日本、希腊、 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的对外贸易,都认为该学说对于 研究工业制成品贸易格局有着重要意义。托里还指出不 发达国家倾向于出口成熟期的产品。为了解释不同产品 在国际间的流向,稀尔斯哲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三类, 即李嘉图式产品,主要是以大量天然资源制造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式产品,由贸易国相对禀赋决定其比较 利益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周期特征的产品,是指具 有从创新研制到成熟生命阶段特征的贸易产品。
工业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一国的收 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 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
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 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 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End14
对重叠需求理论的评价
如果说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以及相互 倾销贸易理论主要从供给的角度对战后的产业内、 行业内贸易加以概括的话,那么重叠需求理论则是 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加以概括和解释。林德 认为,像瑞典这样的国家应专门生产高质量产品, 并专门向世界各国少部分高收入阶层出口其产品,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一理论尽管是针对差异产品 贸易而言的,但是其核心内容是收入水平相近的国 家,他们需求水平相似或重叠。因而,应该说这是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End19
技术差距论—图形说明(2)
T2~T3为掌握滞后,是指认识到生产新产品 的必要性到掌握其生产技术的这段时间,它 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 能力等;
T0~T3为模仿滞后,滞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 本为基础进行出口;
T1~T3为两国因技术差距而造成的贸易期间。
End20
二、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国 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 处于落后地位。同时也不能确定技术差 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 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在这方面作了较好的解释。
End21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End13
(二)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 赋理论的区别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 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 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 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 种水平式贸易。
由图6-1可知,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 成为贸易商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 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 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 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End10
结论
End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3)
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 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因此, 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 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 受到影响大幅度下降;
根据上面的假设,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接 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 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 必定存在显著的差异。
End 6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形
q
H
P
重叠需求 G F
E D
B A
C
O
图6—1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YA
YB
Y(收入) End 7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形说明 (1)
第六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 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End 1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需求 偏好相似论)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的异同
End 2
概述
无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 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则并未提及。另一方面,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 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不变,而在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 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例如,由于 技术进步或创新,国际贸易中新产品或新品种总是不断地 出现,即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总是在不断更新。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 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例如,若A、B两国的 需求结构相同,则对任意一个国家的厂商 来说,他会发现对其产品的需求,除了国 内之外,还有来自于国外的需求。那么通 过贸易(出口)来扩大其产品的有效需求, 获取更多的利润,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End 8
图形说明(2)
在图6-1中,横坐标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 纵坐标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所 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 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 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等级假处设于A国以的D点人为均基收点入,水上平限为为YAF,点则,A下国限所为需C商点品的的范品围质 内。 等级假处设于B国以的G点人为均基收点入,水上平下为限YB分,别则为其H所点需和商E品点的的品范质围 内。
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 分别从需求和技术变化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问题 的三种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End 3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 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 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必需品。同时,我 们还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 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假 设,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 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 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研制在开t0点发新出产来品。刚在刚初由始创阶新段国,(由少于数产先品进的国技家术) 尚未成型,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 场。
到了t1点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 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较高,进口国主 要是一些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 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 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之后, 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 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1)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如美国; (2)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大多数欧洲国家 (3)发展中国家。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 要素密集度的改变,这三类国家所处的贸易地位是不同 的,由此形成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周期。
End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2)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要经 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 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 是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End17
技术差距论的图形
A国的生产、消费
T0
T1
B国进口
T2
T3
B国生产
A国生产
B国出口
时间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