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3.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4.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正文(篇1)一、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20世纪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性和文化背景。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逐字翻译法:施莱尔马赫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逐字逐句地翻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缺点在于可能会造成目标语言的混乱和误解。

2.意译法:施莱尔马赫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以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目标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但缺点在于可能会失去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1.逐字翻译法在文学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诗歌或散文时,为了保持原文的美感和意境,通常会采用逐字翻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2.意译法在科技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科学公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通常会采用意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或方程式的意义和原理。

四、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1.逐字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目录(篇2)I.引言A.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方法简介B.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II.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A.直译法1.直译法的定义2.直译法的优点和缺点B.意译法1.意译法的定义2.意译法的优点和缺点C.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1.优缺点对比2.在翻译中的应用III.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应用案例A.英文原文1.《红楼梦》英文译本简介2.施莱尔马赫在《红楼梦》英译中的应用B.中文原文1.《红楼梦》原文片段2.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C.英文译文1.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效果2.《红楼梦》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正文(篇2)一、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批评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摘要: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成因。

从如何对待异域文化来讲,施莱尔马赫强调保留和尊重异域他者语言文化。

异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还体现了德国的精英主义意识,与当时德国抗击法国霸权主义文化密切相关。

正是通过翻译吸收他者的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德国积累了文化资本,构建了自我民族认同。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解释学一、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翻译理论家,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浸润。

幼年在莫拉维亚兄弟会虔信派学校读书,1787年进哈雷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广泛涉猎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

1810年,任教于洪堡特创办的新柏林大学。

主要著作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新约导论》以及《耶稣传》等。

施莱尔马赫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这位福音传播者也是位柏拉图著作的先导者,施莱尔马赫把宗教领域和人类科学、艺术和智慧的广大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站在了他那一代进行各种追寻求索的人们的中心。

”作为解释学之父,他将自己的翻译实践与理论建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更高的文化层次来看待翻译中的异化问题,提倡以“怀柔远人”的方式阐释他者语言文化。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解释学”这个词出现在17世纪,指理解的科学或艺术。

在古代作为一种圣经的解释艺术。

直到19世纪末,才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那里发扬光大,成为解释学理论。

传统的解释学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解释学从古希腊的文献诠释,到中世纪的《圣经》的校勘和注释,到施莱尔马赫手里发展成为一门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普遍解释学,完成了一个类似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成为适用于一切人文科学文本解释的普遍学科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摆脱了神学解释学和法律解释学的束缚,使之从独断论和教条桎拮中解放出来。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摘要: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背景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念来源2.我国对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意译法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1.直译法的优势和局限2.意译法的优势和局限3.直译法和意译法在实际翻译中的结合四、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的启示1.深入理解原文内涵2.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3.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的一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中,主要涉及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力求将原文的每个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都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助于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

然而,直译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会导致译文表达生硬、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与直译法相对应的是意译法,这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完全保留原文的形式。

通过意译法,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意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意译法的局限性在于,过度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可能导致原文信息的丢失或扭曲。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应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力求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程度。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确保翻译过程中不丢失或扭曲原文信息。

其次,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平衡,避免过分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总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解释,解释的任务就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 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了解民族历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现的作品,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第4页/共16页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第11页/共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语言解释学思想
•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艺术。他认为,理 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历史内容。
•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释。他通过文本解释 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第13页/共16页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 应该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 是语言存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 证。艺术性解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 话语中说话人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 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 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 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 色。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 够像古希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 化翻译策略,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施莱尔马1

施莱尔马1

孙致礼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文学翻译的辩证论。

他运用“十大矛盾”来解释翻译中的各种问题: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保存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直译与意义的辩证统一;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的辩证统一;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忠于作者与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整体与细节的辩证统一;得与失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策略上,他认为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上”,在“文化层面上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而这种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蔡新乐本文归纳总结了蔡新乐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的本体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元翻译"、"主体间性"、"间"、"关系"、"翻译的本体论"、"翻译研究的本体论"等概念的主要内涵,指出对翻译及翻译研究进行形而上的思辨、从形而上的道路,以哲学的形而上之维进入翻译的探讨是可行的。

学科理论的建设需要形而上的思考。

翻译哲学要揭示出"人在翻译中"的存在态势,同时最大可能地消除思想变化的限制与制约因素,将人的自由还原给翻译;这也就是探讨翻译的作用及其意义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亦即"间"的问题。

孙艺风翻译一定得基于改写,于是需要某种创作及干预形式,因除非绝对的直译在交际过程中行得通,各种形式的介入便可能因改写而彰显出来,改写的目的是要解决翻译文本中由语言和文化错位造成的明显不连贯问题。

事实上,文学文本中许多部分要么没被译出,要么遭受欠额翻译,主因是其在跨文化意义上的不可译性。

新的主体性极可能因此应运而生,并试图在忠实性与自由度之间获取平衡,从而形成两者的互利互补;在文化他性的构建过程中,展开了一场在真实与变更之间的不间歇角力。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海斯莱尔马赫是二十世纪关于翻译学的新兴学者之一,
他研究思想深刻,对翻译学的内涵有很深的理解。

海斯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观由此诞生。

异化翻译也被称为“文学翻译”或“后翻译”,是海斯
莱尔马赫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

他提出,翻译是一种本地化的创作形式,而不是原文的直译。

翻译家需要将文学创造力用于翻译,而不是专注于绝对的文字精准性。

所以海斯莱尔马赫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研究。

实践证明,异化翻译观提供了一个及致的视角来理解翻
译的独特功能,并使翻译成为一种复杂的过程。

异化翻译为翻译家更多的创造空间,也突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使翻译家可以把翻译一部作品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件技能性任务。

总而言之,海斯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观颠覆了
完整性翻译观,改变了翻译任务的内容和客观性,使翻译更具人文关怀。

海斯莱尔马赫的这一理论对翻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心思想对当今翻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3.异化翻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4.归化翻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5.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影响和启示篇1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语言风格,让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

异化翻译适用于那些希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的场合,例如文学作品、古籍等。

归化翻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写,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习惯。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让译文更易于理解,使原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更容易被接受。

归化翻译适用于那些需要让译文读者易于理解的场合,例如科技文献、商业文件等。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方法对现代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两种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篇2 目录1.施莱尔马赫的背景和贡献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3.直译的优缺点4.意译的优缺点5.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篇2正文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文的文字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不改变原文的语序和表达方式。

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然而,直译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可能会导致译文过于生硬,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读者难以理解。

与直译相对的是意译,意译的核心思想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在意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1 研究缘起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i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于1813年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其一是对读者进行引导,使之向作者接近,而作者本身是安居不懂的,其二则与之相反。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这部著作中,作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即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即“接近作者”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接近读者”这两个术语。

2 何谓归化和异化遵循“通顺原则”是归化翻译的本质,其以目的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翻译要“最贴近自然对等”,使之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相符合,使功能或动态对等得以实现。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其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

该派的观点是,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若在译文中强加原文形式,势必会将理解上的困难带给目的语读者。

归化对语言形式特别注重,其将文化交流方面的屏障打破,使文化冲突得以避免,此外,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对译文有共鸣产生,但易使原文中的部分源语文化信息丢失,这是其缺点所在。

异化翻译挑战了归化翻译策略,其以源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使源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突出。

异化派的典型代表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认为在风格上译文应一致于原文,且将原文之一突出出来。

异化对文化内容特别注重,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风情,使目的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源语文化帶入其中,不过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其缺点所在。

3 二者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译者对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持不同观点,不过处在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归化策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渴求异域文化,翻译中也更多应用异化策略。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摘要: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I.引言- 介绍施莱尔马赫及翻译理论背景II.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一: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定义:让原文文本在译文中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含义- 实例:通过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词汇和语法,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III.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二:尽可能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定义:将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译文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实例:通过合理调整原文的句子结构、词汇和语法,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的意图IV.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旨在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不同点:方法一强调保持原文的结构和含义,方法二则强调传达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V.结论- 总结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 指出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十分重要正文: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施莱尔马赫是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分别是以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的方法和尽可能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在实际翻译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首先,施莱尔马赫的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的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词汇和语法,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保留原文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缺点是可能会导致译文过于生硬或难以理解。

其次,施莱尔马赫的尽可能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译文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原文的结构和含义发生改变。

在实际翻译中,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方法,力求在保留原文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讲解]西方翻译思想流派1

[讲解]西方翻译思想流派1

一、贺拉斯的翻译模式贺拉斯(公元前65-8),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使之名垂千古的是他写给皮索父子二人的诗体书信,其中有长达二分之一的内容都与戏剧的创作有关,这就是被百年后的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称为的《诗艺》。

对翻译的译论散见于这篇名著。

贺拉斯主张活译,其观点集中的表现为“忠实的翻译”这一概念上。

然而贺氏的“忠实的翻译”,其对象并非文本,而是“顾客”,这些顾客是贺拉斯时代的顾客。

“一个忠实的笔译者/口译者”是为人所信任的,他按时完成任务,让双方都能满意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口译者的他要在委托人之间,用两种语言来协商;如果是笔译者的话,他要在顾客和两种语言间来协商。

协商是关键所在,它反对传统的对等的忠实”,也就是说,要想做成生意的话,笔译者和口译者有时得不太忠实地翻译才能避免谈判失败。

贺拉斯提出要灵活地翻译,并着重指出要忠于“顾客”,顾客是翻译的终极指南。

贺拉斯翻译模式中的“顾客”其实就是后来所谓的“语境”,“忠实地为顾客翻译”为后人发展成为“根据语境来翻译”的翻译原则。

事实证明:协商在“贺拉斯模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忠实性”的对等翻译是相悖的。

“贺拉斯模式”没有宗教文本,但是它却具有当时占有特权地位的拉丁语言的特征。

这便意味着“协商”具有向拉丁语倾斜的倾向,而并非达到绝对的平等。

而在今天则是英语“把其它语言,尤其是第三世界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向英语,所有的外国的、异域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标准化了。

也就是说,翻译中特权语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先进思想、高级技术、尖端医疗教育手段向次发达地区的传播;但它不利于保护特殊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语言文化可能被同化,甚至泯灭在拉丁语/英语的标准文化中。

贺拉斯的这一观点后来遭到施莱尔马赫的反对。

然而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技巧,而且某些文本主要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因此,译者在其翻译作品中通过“协商”建立起来的沟通不仅需要体现在文本翻译中,而且还需要体现直接吸纳其文化。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5、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 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 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题 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三种翻译模式对比学习

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三种翻译模式对比学习

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三种翻译模式对比学习由于翻译标准一直受到历史,动态和民族的限制,“翻译”在不同文化环境,文化模式和文本模式下也就有不同的定义。

不过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重要的交流活动,通过翻译使人类知识和财富达到了的共享和传承。

但是古往今来究竟哪种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更适合各种文本翻译,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围绕不同文化环境和不同文本模式中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展开对三种翻译模式进行对比,力求探讨不同文化里不同文本的翻译方法,对“不同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Bassnett, S.& Andre.Lefevere,2004,P4) 进行例证。

一、三种翻译模式——杰罗姆模式。

贺拉斯模式,施莱尔马赫模式翻译模式数不胜数,但这里我们讲到的仅限于这三种特定的翻译模式——以杰罗姆,贺拉斯和施莱尔马赫这三位翻译理论家命名的杰罗姆(St.Jerome)模式,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模式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E.D.Schleiermacher)模式。

(一)杰罗姆模式杰罗姆模式其实是一种逐字逐句翻译的典范。

在这种翻译模式框架里。

翻译者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本,在当时也就是要忠实于《圣经》。

对等概念是杰罗姆翻译模式的核心,它指的是使译文机械地与字典里的词条解释相对应。

具体说来也就是,要把原文本按照字典解释绝对忠实地翻译到第二语言。

由于具有神圣而又深远的影响,《圣经》成为能够经久不衰的忠实翻译的标准。

当时最忠实的翻译也就莫过于这种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的翻译了。

这种翻译框架要求被翻译的词必须在字典中找到目的语中与之相对应的那个词来匹配,翻译时还必须使原词和译词上下一一对应。

逐渐地这种翻译模式不仅应用于《圣经》翻译还扩展到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

好的字典在这里可以保证译文的忠实性,因此目的语译文也就能够忠实于原文本。

基于这种模式的翻译没有词汇和句子结构方面的任何替换,增减和变化,更谈不上其他细节上的调整。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和本雅明的翻译理论"译者或者尽量尊重原著,让读者适应作者;或者尽量尊重读者,让译文贴近读者。

"施莱尔马赫倡导第一种方式,即让读者适应作者。

这要求译文不能像原作者用德语写出来的,而要"让读者有德国人阅读原文的感觉"。

为此,译者必须采用"异化"译法(与"顺化"译法相对),让自己适应原著的语言和内容。

他必须提炼异域情调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做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美剧字幕归化异化翻译翻译的异化、归化术语的直接根源是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 )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文章中他侧重商讨了翻译与理解间不行切割的关系 ,指出翻译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让读者凑近作者 ,另一种是让作者凑近读者。

依据上述两种翻译状况 ,Schleiermacher 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 ,打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线 ,对以后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 L.Venuti 遇到 Schleiermacher 理论的启迪 ,在 1995 年提出了异化、归化翻译观。

一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翻译即异化长久以来 ,人们把翻译看作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 ,所以在确定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 ,把求同作为基点 ,追求同而排挤异。

东西方的译论家曾以为译语应当与原语平等 ,所以出现了一些不确实质的翻译理论。

但 20 世纪西方盛行的语言学美学 ,影响了人们对翻译实质的认识与理解 ,与此同时 ,西方美学界破除了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点 ,转向了语言创建并组成意义的新立场。

西方解构主义学者以为 ,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 ,而是原作文本的重生 (afterlife) 。

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家很早就发现翻译中的差别现象。

《法句经序》中对于“信”、“达”、“雅”的议论 ,提出“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突显不一样语言之间的差别 ,以“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来指出译语在翻译过程的异化。

我国现今世学者也很重视翻译中的异化问题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钱钟书标举化境 ;许渊冲提出“优势比赛论”,这些都波及翻译的异化问题。

2、翻译即优化译语的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形。

这类“变形”既是客观存在 ,也是审美的需要。

中外语言与文化相通而又相异,相通为翻译供给了可能性 ,产生可译性 ;相异使得翻译出现困难 ,产生抗衡性 , 产生译语的异化。

重申译语与原语之间不露翻译印迹的审雅观点 ,是人们对翻译神往和追求的最高境地。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即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这两种方法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概述1.异化翻译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翻译方法强调尊重原文的异质性,使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

2.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则是以译入语为基准,使译文在语言、文化和风格上与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相一致。

这种翻译方法注重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译文的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分析1.异化翻译的优缺点优点:a.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有助于传播不同文化b.有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和技术缺点:a.可能导致译文读者理解困难b.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误导2.归化翻译的优缺点优点:a.译文通顺易懂,易于接受b.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缺点:a.可能丧失原文的文化特色和风格b.对译者的翻译技巧要求较高四、实例分析1.异化翻译在实例中的应用以我国古代诗歌翻译为例,异化翻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诗意和韵味,如将李白的《将进酒》翻译成英文:"A flagon of wine, let us drink to the sky,We"ll pour libations to the moon and the sun."2.归化翻译在实例中的应用以同样的诗歌为例,归化翻译则将诗歌翻译成英文诗的形式,如:"Drink up, my friends, let"s raise our glasses high,We"ll sing and dance, and let the good times roll."五、我国翻译现状及启示目前,我国翻译界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采用归化翻译,这有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莱尔马赫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步骤。

本文将介绍施莱尔马赫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分别是直接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并从一步步的思考逻辑角度进行详细描述。

直接翻译法:直接翻译法是一种忠实保持原文字面意思的翻译方法。

它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语句意思: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首先要全面理解原文句子或段落的语义和语法结构。

2. 逐词翻译:根据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逐词逐句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词汇使用。

3. 处理语法差异:对于可能存在的语法差异,如动词时态、名词复数等,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

4. 调整语序:在词序上,可能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调整,保证翻译后的语句通顺、自然。

5. 校对和润色:完成初步翻译后,翻译者需要进行校对和润色工作,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意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法是一种将原文意思转化为目标语言意义的翻译方法。

它主要注重传递原文的精神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

下面是意译翻译法的一般步骤:1. 理解原文意义:与直译法一样,意译翻译法的第一步同样是全面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语境:在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语境环境,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

3. 捕捉核心信息:意译翻译法注重传递核心信息,翻译者需要从原文中把握主题思想和主要观点。

4. 选择合适表达方式: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5. 解决难题:在使用意译翻译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多义词的选择、文化隐喻的转换等,翻译者需要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选择。

6. 进行润色和修饰:在完成初步翻译后,翻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润色和修饰,以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施莱尔马赫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具有直接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两种主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其观点的局限及其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
不足:
异化翻译策略是其以重建作者意图的解释学翻版。将译文文本的 翻译过程心理化,忽略了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以及译者与作者、 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 异化翻译法不主张用目的语的通俗语言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 “翻译腔”的攻城掠寨,侵蚀母语语言。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在两分法里,作 者或读者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中间人丧失了翻译主体性地位。 从语言的角度看,施莱尔马赫突出的是言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 关系,强调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要还原这样一种原始的关系, 而不是按照现代方法去解读过去的文本。
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框架。
语言解释学思想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 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 艺术。他认为,理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 历史内容。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 释。他通过文本解释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启迪:
施莱尔马赫在德国18世纪以来的翻译传统基础上,通过融合 解释学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宝贵资源 ,它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嚆矢。本雅明、斯坦纳、庞德、韦
努蒂等人都深受其影响。由于现代德国语言的演变与翻译活动休戚
相关,解释学又与哲学及翻译学密切相关,因此,解释学的翻译理 论在德国人文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Hale Waihona Puke ,并带有德国思辨哲学的0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刘军平
CONTENTS
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
2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3
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及其观点的局限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
•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 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 最早系统地对翻译进行分类的翻译理论学者。 “真正翻译”:属于文学艺术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译者有较强的 理解力、敏锐力和艺术素养,这样才能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原作者的魅力。 “机械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解释,解释的任务就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 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了解民族历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现的作品,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解释学”这个词 出现在17世纪, 指理解的科学或艺 术。在古代作为一 种圣经的解释艺术。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 施莱尔马赫所主张的是将读者带向作者,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充满异国情调的 洗礼,他主张异化翻译策略是出于对他者语言文化的尊重。
特性。施莱尔马赫一方面通过鼓吹异化翻译策略与时代精神保持一
致,另一方面,又维护着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的愿望,表现出强烈 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理性的反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02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
陈晓茹
提要:语言分析和解释是语言哲学必须进行的活动。如何分析和解
释语言呢?历史语言学只考虑时间因素,结构主义只关注结构(空间) ,两种流派都不能算成功。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从历史(时间)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1、历史维度的引入
他在论述解释圣经与阐述希腊古典文献所遵循原则时强调, “从 特定时代的特殊关系出发”理解语言及其内容。“特定时代”意味 着某一时代与它相邻时代不同,承认这种不同也就意味着解释行为 具有时间性。“先入之见”表示任何一种解释都会以过去对人的了 解和以前对对象、事物的了解为基础。解释者应该且必然会站在特 定时代,运用历史积淀下来的知识,实施对特定文本的解释行为。 同时,实现语言分析和解释“不局限于讨论如何理解具体对象和语 言”,是语言哲学区别于语言学的关键所在。这两点是语言哲学进 行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从时间维度切入,理解 语言及其内容的结构,从而理解历史与空间交叉点上的人。

此外,包括语词在内的语言意义的有限性与完整性的对立、统一 ,也是语言哲学绕不过去的堡垒。
出发,考察语言的空间,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将两种维度结合起来
。按施莱尔马赫,语言解释区分为语法解释和艺术性(教术)解释。 从形式上看,两种解释各司其职。其实,两者同样统一于语言分析
和解释这一过程之中。正是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从方法论维
度着眼,将时间与空间、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起来。也正是上述二 元统一的方法论凸显出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和解释切入,研究人及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翻译学 张莉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从语境学走出经学危机——施莱尔马赫释经学方法的启 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4):16-20. [2]刘军平.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J]. 武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2):114-120. [3]方仪力. 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与民族语言发展之关系——重读施 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06):87-92+126. [4]张会永. 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3,(03):131-137. [5]陈晓茹.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J]. 外语学刊 ,2008,(05):9-11.
二、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在当时,归化与异化的交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策略的问题,而是用什 么语言塑造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被看作是反抗 法兰西归化理论的举动。当时的德国文化落后于法国,为了反对法国新古 典主义以来的归化翻译法,提振民族精气神,摆脱法国政治上的控制而采 用异化策略是德国最佳的选择。异化翻译策略因此成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文 化理论,在他者的基础上塑造德意志文化自我认同,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选择。
异化翻译策略最直接目的就是丰富德国语言,让目的语读者时刻感受到阅 读的张力,使德国文化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19世纪的德国展开了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企图与法国对抗。德
国需要的是从希腊语、拉丁语输入新的表现方式,重新丰富德国语 言文化,来对抗大兵压境的法国扩张主义的语言文化,构建德意志 民族身份建构,摆脱法国文化的霸权控制。法国人希望通过归化策 略,把所殖民的国家都纳入法兰西文化的摩下。施莱尔马赫作为德 国文化的主将,关切的不仅是翻译作为工具或者理性的附庸,而是 如何与他者和谐相处的问题。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异化是一种语言 的更新,同化是一种语言的屈从。译者此时需要走向异化,与作者 共谋,走向语言与文化的交锋,而不是归化的妥协。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色。 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够像古希 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化翻译策略, 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德意志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对异域尤其是古希腊罗马语言 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打造欧洲乃至世界语言文化之宝库,而从塑造 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化帝国。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应该 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是语言存 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证。艺术性解 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话语中说话人的个 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 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 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就方法论而言,解释学区分为两个部分:语法解释与“艺术性”(技 术)解释。语法解释是以现存语言事实为基础,研究语言规则、表达 的基本可能性,所以它只是为具体、积极的构建性的解释提供边界 ,规定范围。“艺术性”解释则是去寻求一个具体语词在特殊文本 中的个性特征,是对该词个性特征的正而把握。在实际语言使用中 ,两个方面是同步、重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