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共3页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迁移策略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影响。实际上,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我国古代人就已经知道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客观事物存在于普遍联系与相互制约之中。迁移通常表现在新旧知识、新旧技能之间。[1]然而《数学课程标准(2019版)》在原“双基”课程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四基”课程目标;基本活动经验课程目标是首次提出。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着怎样迁移规律呢?为此,我校教研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现以“角初步认识”同课异构活动反映出来问题为例,谈一谈数学活动经验迁移策略。

在“角初步认识”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个研究小组都认识到:角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角是一个很难描述清楚,很难理解概念。在现行数学教材中,都是用“具有公共端点两条射线组成图形”来定义角,这样定义非常模糊:角是指图形中什么?是指射线之间面积吗?[2]这一系列问题给学习带来难度。角初步认识这一课重点、难点是角意义与角大小比较。因此我们根据重点、难点学习情况来评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迁移效果。

一、放下生活经验,新建数学活动经验

在生活中,学生对于角已有不少认识,积累了不少经验。教学角意义学习,通常是在创设学生熟悉情境中进行,预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实现更好迁移。

(一)在学生熟悉情境下学习,不一定能顺利实现经验迁移

教学片段1:(借助学生最熟悉三角板来学习)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很多地方有角。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同桌之间说说自己发现。师:孩子们!大家看,三角板这个尖尖,叫做角。摸一摸感受一下。师:说一说角是怎样?(尖尖,两条边直直)师:这尖尖叫角顶点,直直叫角边,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三角板有几个角?(三个角)师:现在请大家思考练习一。

练习一:一个角有()个顶点与()条边。

生:(充满自信)一个角有3个顶点与3条边。(教师苦笑)

剖析与反思: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角与数学里角是完全不同概念。学生对于角原有经验是:桌角、校园一角、饼干一角、纸张一角等等。这些角都长在“体”或“面”上,学生认为这些“体”与“面”就是角。教学片段1中,教者认为学生对三角板最熟悉不过了,有三个标准角。因此就认为学生通过三角板,角有了足够经验,是对学情严重误判。借助三角板来认识角,不但难以实现经验正迁移,反而使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三角板一部分“面”就是一个角。

(二)放下已有生活经验,新建数学经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片段2:师:孩子们!用桌面上四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四边形)师: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师:用两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角有什么特点?(有两条边,是直,有一个顶点)……

师:请孩子们回答练习一。(回答教学片段中1练习一,都能正确答题)。

剖析与反思:当学生用两根小棒摆成角,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图形。这时老师指出这就是角,学生顿悟:原来这就是角啊!跟原来头脑中所想角是不一样呀!角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迅速重建。

二、立足已有经验,积累新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段3:师:刚才,通过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我们对角有了更多认识。现在请大家思考?

练习二: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图1,3,4是角。师:为什么?生:因为都有一个顶点与两条边。生:图2不是角。师:理由?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弯。生:图3不是角。师:要理由。生:因为没有顶点。

剖析与反思:通过练习二,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角意义理解,又可以不断丰富学生对角外延认识,也是有关角经验不断积累过程。

三、打破负效经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角大小比较是角认识中难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有效数学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从而认识到角大小含义。

(一)想尽办法,不得要领

教学片段4: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能用纸折一个角。现在请同桌比一比,谁折角大。(生紧张地比试)。师:请两个同学在上台比?(生比较)。师:通过比较,谁折角大?你们是怎么比?师:请大家看屏幕,看看电脑是怎样比?(引导学生说出:固定一个角,移动另一个角,使两个角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也对齐,哪一个开口大,哪个角就大。)师:会比了吗?(会)哪请大家思考练习三。

练习三:比较下面两个角大小。

师:哪个角大?(角2大)师:同意举手。(唰,一大片小手举起)师:(震惊)你们怎么都说角2大?

剖析与反思:在上面比角活动中,虽然强调了角“两边叉开越大”,角就大。但学生“以面为大”经验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自主操作、合作学习与电脑演示过程都不能克服学生思维定势。

(二)打破重建,方得成形

教学片段5:

师:孩子们!请看,老师用两条木棒做成了一个角。老师把角两条边开口变大,角就变?(大)。老师把角两条边开口变小,角就变?(小)师:非常棒,你们能用两枝铅笔做成一个角吗?师:请同学们把角变大,变小。师: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一个角。(生上台做一个角,按要求变大变小)师:真了不起!现在台上孩子角保持不变,请大家做一个比这个角大角吗?做一个更小角吗?师:会难吗?(不难)现在老师用比较长木棒也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跟老师做角一样大角吗?(响亮。能!)能做一个比老师角大角吗?(生有信心地回答,能!)师:都做好了?(做好了!)比这个角大?(是)师:(故作惊讶)不对啊!孩子们!老师用木棒很长?你们铅笔很短,怎么就做出了比老师还大角呢?(学生被问住了,面面相觑。但是一会儿就回过神来了。不是,老师,角大小是与叉开大小有关,与角两条边长短无关)。师:真好!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角大小与什么有关?(两条边叉开大小)角大小与什么无关?(边长短)师:请大家思考练习三。(教学片段4中练习三,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判断。)

剖析与反思:数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在此数学活动中,先让学生操作并比较角大小,对角大小比较有一定体验。再通过“让学生做一个比老师角大角”,并质问:老师用木棒很长,你们铅笔很短,怎么就做出了比老师还大角呢?形成一个严重思维冲突,突破了顽固原有经验带来思维定势。学生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原来角大小只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数学经验迁移过程中,正需要这样恍然大悟。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数学活动经验顺利迁移,课前要认真剖析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经验。教学中,要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借助数学活动,一步一步地积累新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已有经验中,有一些是负效经验,要预见性地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正迁移顺利实现。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