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课堂教学浅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课堂教学浅见

蔺玉松思维课堂是个极大的概念,凡是和思维有关,和课堂有关的都可以划入“思维课堂”的范畴。思维的范畴有多大?课堂涉及的范畴又有多大?凡是人所想的都可以称为思维,对现实的思考和虚拟的想象都是思维。课堂则涉及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的教师,其知识和能力又包括不同的学科,课内的、课外的知识和能力。涉及学生的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此外还有与课堂相关学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等。总之,思维课堂的范畴大的不可想象。

我以为思维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直接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能力,最终表现在提高学科成绩,更直接的讲高中教师思维课堂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高考成绩。

对于如何通过课堂思维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在此谈谈自己对思维课堂的一点认识。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脑死亡的人才不存在思维,关键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思考什么?怎样思考效率更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我极赞同这个观点,就思维课堂而言,学生的思维也应该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和惊奇”?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教师在设计学生的“疑问和惊奇”,根本上是教师在思考,这样的课堂本质上是教师的思维课堂,学生被思维了,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

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正处在逐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其心智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正处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从心理成熟的角度讲,他们需要体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体验、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指导其具体的行为。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模仿是高中生最基本的体验和学习的方法,在模仿中他们同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身心感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产生“疑问和惊奇”,形成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思维课堂中最应该体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归纳起来就是,第一步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新的知识,体验新的感受,第二步学生同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疑问和惊奇”,第三步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感受选择解决“疑问和惊奇”的方法,并解决“疑问和惊奇”,形成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学生就是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哲学角度分析,“模仿”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模仿”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模仿”就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思维过程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课前设置问题实际上部分取代,甚至剥夺了学生自主模仿、体验和“疑问和惊奇”的过程,学生被“思维”了。

为什么有些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仍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他们并不觉得枯燥,因为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模仿”到大容量的知识,教师的体验,教师的感受,教师的疑问,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同自己原有的知识产生对比,“疑问和惊奇”就会自然产生,整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对比,不断地产生“疑问和惊奇”,不断地被解决,高效的课堂思维就产生了。

记得上大学时,齐世荣教授的课一天6个小时,始终都是老先生在讲,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其中道理就在于此。

相反,教师设计了问题,学生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内存,没有在问题与知识之间形成自发的对比,也就无法形成学生自己的“疑问和惊奇”,学生对教师的设问做答就只是在“演戏”而已,这样的课堂看似有问有答,其实和学生自身的“疑问和惊奇”没有内在的联系,无法

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自然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什么帮助。

在中国所有教育机构比较中,新东方的教师为什么广受欢迎,他们的学生也异常的出色,因为他们给了学生需要“模仿”的东西,而不是设置了无数的疑问。

我的历史课属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我的教育也是“模式化教育”,课堂上我讲教材,还会讲大量的课外知识,讲我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学生“模仿”后,他们自己会比较,会产生“疑问和惊奇”,会思考去实践,成功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经验,失败后他们会重新“模仿”,重新比较,重新“疑问和惊奇”,重新思考,二年后他们的高考成绩自然名列前茅。

记得有一次上历史课时,一位女同学抱着一本《资本论》一定要让我听她讲完第一页,于是她非常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说明,谈她对《资本论》的理解。当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告诉我上周的历史课上我曾经说过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他的理论非常深奥,尤其是他的经济论述,以至于读完四年大学我都没有看懂《资本论》的第一页。为了这句话她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一页,并且急切地希望和我共同探讨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我被她感动了,同时我也意识到“模仿”教师的行为可能使高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付诸实践,尤其对那些涉猎广泛的学生,有时一件很小,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与其原有的知识或想法产生关联,诱发“疑问和惊奇”,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高中生成长的过程中,“模仿”教师是其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他们会“模仿”教师的知识、行为,甚至思维方式,因此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其所教学生的素质,他们的高考成绩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体现。

思维课堂是学生产生“疑问和惊奇”的课堂,他们的“疑问和惊奇”源于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可供“模仿”的素材(素质)决定了学生思维课堂的内容和效率。

“思维课堂不是设计出来的,教师的品质决定了思维课堂的品质。”

“教师设计学生的思考问题,只能使学生被思考。”

“学生的“模仿---比较---疑问”就是思维课堂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