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茅盾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茅盾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夜》节选茅盾夫《子夜》者,盖以都市为背景,描绘都市生活之纷繁复杂,而尤以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矛盾为核心。

彼时我国正值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故此小说之作,亦欲借笔端抒发民情,以警醒世人。

昔者,资本家以金钱为命脉,垄断市场,操控物价,乃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亦非等闲之辈,彼等团结一心,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资本家势力雄厚,手段狠辣,工人阶级虽英勇顽强,终难敌其锋芒。

是时,小说中有一人物,名曰吴荪甫,乃资本家之典型。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甲一方,然其内心亦充满矛盾。

一方面,他欲借助金钱之力,掌控市场,获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之苦难,心中愧疚不已。

于是,他试图以改良手段,调和劳资关系,以求自保。

吴荪甫之妻,林佩瑶,亦为小说中一重要人物。

林佩瑶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却因丈夫之事业而深陷其中。

她深知丈夫之苦,亦为工人阶级之困境而担忧。

于是,她与丈夫共同商讨,寻求解决之道。

然世事无常,吴荪甫之事业遭遇危机,资本家内部矛盾激化,工人阶级亦因生活所迫,反抗情绪愈发强烈。

此时,吴荪甫与林佩瑶陷入两难境地,不知如何是好。

译文:《子夜》节选茅盾《子夜》这部作品,是以都市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生活的纷繁复杂,特别是以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核心。

那时候,我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也是希望通过笔触来表达民情,以此来警示世人。

过去,资本家以金钱为生命线,垄断市场,操控物价,导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并非软弱可欺,他们团结一致,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而,资本家势力强大,手段毒辣,工人阶级虽然英勇顽强,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他们的锋芒。

在这个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吴荪甫,他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可敌国,但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想要利用金钱的力量,掌控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愧疚。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 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 《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 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 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 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 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 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 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 》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 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3.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 这一时期即从1972年霍姆斯(J.S.Holmes)发表“翻译 学的名与实”一文开始至今。 4. 继承我国译学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创立自己的学 说 继承、借鉴、发展,这是我国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 (1)多元互补论 1989年,辜正坤发表了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打破了翻译标准一元化一统天下的局面。 (2)翻译标准:和谐说 2000年,郑海凌出版了《文学翻译学》,书中提出了“翻 译标准:和谐说”。
在翻译理论和思想上提出了 “整体(全局)”论(“段本 位”、“篇本位”思想),丰 富了中国翻译史。
八、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一)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有无“学科意识” 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十位译论界泰斗:奈达 、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 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穆南和塞莱斯科维奇。这十位宗 师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苏联翻译理论两大流派对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 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 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 译”,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 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
例1:We great you, great king,Morus! 我皇万岁,伟大的摩罗斯皇帝
例2:It was winter-time; the air was cold, the wind was sharp, but within the colsed doors it was warm and comfortable ,and within the colsed door lay the flower; it lay in ;the bulb under the snowcovered earth. ?
王佐良 (1916-2019)(诗译)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译作:《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等 (一)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 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 和效果”,“通篇的神似”,“全局在胸”,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 (二)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 性。这种“创造” 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方法
1 信、达、雅
2 信任
3 即兴
保持信、达、雅三者平衡, 语言通畅,表达准确,文 化内蕴充实,体现翻译的 完美效果。
始终信任原著,忠实于原 著,力求传达出原著艺术 精华。
遇到释义困难或无法用词 典解决的问题,要有即兴 应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 思路和语言能力。
茅盾的翻译实践
长篇小说翻译
《红楼梦》、《花腔曲》等, 准确表达原著意境和风格,得 到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散文译介
从《法句经》到《旧事重提》, 提出了“原书法意顺”的翻译方法, 为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 了贡献。
传统戏曲译介
担任《三国演义》的戏曲翻译 工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 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茅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茅盾的翻译理论,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阐释他对翻译界的重 要贡献。欢迎学习并体验这段历史。
茅盾的翻译理论概述
背景
茅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跨足了中国文学、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等领域。
特点
以写作、翻译、文化阐释、对外交流为一体,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为中外
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茅盾的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
茅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和示范作用。
翻译实践
茅盾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对 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传承经典
茅盾翻译理论对中外文化交 流和认知产权保护具有重大 意义,有助于传承经典文化。
影响
他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油画 , 于1 6 3 3 年在杭州病逝 。 镜取影 , 妙得神情 , 其傅色淹润 , 点 睛生动 , 虽在楮素 , 盼睐颦笑 , 咄 石宏基 , 字厚齐 , 万历十三年( 1 5 8 5 ) 出生于 中国澳 门, 汤开建先 咄逼真 , 若轩冕之英 , 岩壑之俊 , 闺房之秀 , 方外之踪 , 一经传 写 , 妍 生撰文《 澳 门— —西洋美术在 中国传播 的第一站》 认为石宏基可能 媸唯惟 肖……每图一像 , 烘染数 十层 , 必匠心而后止。” [ 5 j 7 o 其人物画
便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新文化运动前 , 茅盾便在《 学生杂 他已经去 了东京 。他在东京主要搜集 了其过去发表 的一些翻译 文 志》 出版其第一篇文章《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第二年 , 他又翻译了 学 , 其中包括《 六个欧洲文学家》 等关于弱小 民族文学 的论述 。归国 《 衣》 、 《 住》 等, 2 O世纪 2 0年代是茅盾硕果 累累的年代 , 他的著译主 后 , 茅盾翻译 了俄 国作家丹青科的《 文凭》 , 并参 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
细 阅读 。从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茅盾幼年便接受到科学知识 的熏 陶。 其中就包括《 她们 的儿子》 等优 秀国外文学作品。当时 , 茅盾受到国 在其 父亲的遗嘱 中提到要让茅盾学 习工程学 , 而 由于他 的数 学并 民党反动派 的追捕 , 叶圣 陶代理《 小说 月刊》 主编职务 , 发表了茅盾 不好 , 再加上 当时的社会环境 , 茅盾 的母 亲陈爱珠非常喜欢文学 , 的译 著《 她们的儿子》 , 茅盾用 的是“ 方壁 ” 的名字 , 叶圣陶一看便 知
d a n g 。 a n we n h u a
j 塞
口 河南 工程学 院 张韶 华


茅盾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作 家、 翻译 家。他通过 自己的翻 要包括科学 、 妇女问题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当时 , 茅盾与郑振 译 向中国读者传达 了新 文艺的宗 旨与价值 , 有 着巨大的历 铎 、 许地山等人在北京筹划组建文学研究会 , 他说“ 将文艺作为娱乐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者:杨可伊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1期摘 ; ;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础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础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 ; ;四个时期 ; ;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续了长达千年之久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理论。

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当令易晓,勿失厥易。

”他首次提出译事不易,也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有五种情况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决定了翻译之不易。

后秦僧人鸠摩罗什最先提出如何表现原文文体与语趣的问题。

东晋高僧慧远提出“厥中”的翻译见解,即介于文质之间的一种适中方法。

隋代名僧彦琮所著《辨证论》是今存我國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翻译论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八备说”的论述,即作为一名合格的佛经翻译者应该具备八条。

唐代名僧玄奘提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不翻的情况。

宋初高僧赞宁总结了译字译音,胡语梵言,重译直译,粗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

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其中传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传教士在华译著的第一本书。

“多面手”茅盾的文学翻译境界

“多面手”茅盾的文学翻译境界

“多面手”茅盾的文学翻译境界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可称之为“大师”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

他们在文学创作之余,还擅长文学翻译。

诸如巴金、鲁迅、郭沫若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选集子里总有几卷是以译文的形式出现。

在他们当中,茅盾以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的双重身份跻身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

事实上,茅盾在开始创作文学作品以前,就阅读和翻译了不少英美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其数量超过两百篇。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还挤出宝贵时间撰写了大量翻译理论和批评文章,将他的文学翻译思想全面展现于中国译坛。

一、畅游文学翻译海洋,置身典藏如鱼得水1896年茅盾生于浙江嘉兴,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十一岁时,茅盾顺利考入浙江境内的植材高等小学堂。

这所新式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经史子集外,还教授英文、算学、化学、物理、音乐、绘画、体操等课程。

在这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方式新颖的学堂,茅盾受益良多。

他所学的英文教材是直接从英国订购的,编者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纳斯菲尔特;他的化学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济川。

科学的世界和西方语言文化的种子在年轻的茅盾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中学时期,茅盾学习更为刻苦,尤其是在英文学习方面,他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为他日后畅游于文学翻译的海洋打下了良好基础。

茅盾在十七岁时即考入了当时全国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的预科班。

在北大就读期间,他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

在众多课程中,他最喜欢外籍教师所上的英文课,不仅培养了扎实的语言能力,也系统学习了一些英美经典文学名著。

诸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科特的《艾凡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茅盾就是在外籍教师的英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的。

与一般的外国文学课不同,外籍教师在讲授这些英美文学名著时,还会教授学生如何用英文进行叙述、描写等创作,让茅盾可以深刻体验英美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境界。

三年后,茅盾从预科班毕业,他原本有机会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繁重,无法继续承担茅盾在北京读书的开销,茅盾只能放弃在北京大学的继续求学之路,开始自谋职业,维持生计。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

译批 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L 键 词 J 盾; 夭 茅 现代性: 文学翻 批评 译 翻译批评在我国古已有之,从汉代到晚清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 漫长历史。我国传统翻译批评以言意、形神、文质等作为讨论译经 和从事批评的基础生发了一系列范畴,偏重从直觉与经验上对译经 批评的 总结,某些具体研 究和论述有 其可取之处。但今天看来,其 翻译批评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常以诗话、词话பைடு நூலகம்评点等不
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随笔代替论文,鉴赏与批评不分、基本
马成芳
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
1文学翻译批评正式的提出 .
阅读 “ 五四”时期有关文学翻译研究的文章几乎全是作者对文 学翻译的感言 ,称不上是文学翻译批评 ,因而在文学翻译界没有 引 起多大的反响。 查 11- 12 年 问的现代文学报 刊, 细 98 90 我们惊异地 发现能算得上较规范的文学翻译批评的文章仅有茅盾的 < 译书的批 评》和郑振铎的 < 译文学书的三个 问题》 同一时期其他 的文学翻 ,而 译批评文章均停留在旧式浮想、感言和印象的评点之列。12 年代 90
2 0 年 09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汉文综合版 )
J i0 9第 2 卷第 四期 u. 0 2 8
总第 6 0期
茅盾与2 世纪早期中国 0 文学翻译批评 事实不清、缺少理论系统性等问题,因而很难归入科学研究的学术
论文之列 。在传统 的翻译实践活动 中不 乏有 明智的经验之谈 ,但始 终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翻译批评理论 。近代 以来,翻译批评把镜 头 聚焦在文学翻译上 ,从晚清开始对大量 外国文学作 了积极介绍 。文 学翻译的兴盛推动 了研究方 向发展 ,从 而大大加速 了中国文学翻译 ( 兰化四中 甘肃兰州 706 ) 3 00 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走上 “ 现代性 ”的道路上 , L 腧 要 J 茅盾不 仅在文学翻 译方丽 成就卓著。 在开拓现代 而且 文学翻 茅盾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代 性化进程中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 。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

行了直言反驳, 他指出,“看不懂的译文是 解与主张。 茅盾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有 想
‘死译’的文字,而不是直译的。 ”因为直译 极大的贡献。 他吸取了前人翻译见解中的
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 合理因素,并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不少。 ”直译要求“必须就其在文中的意义寻 文学翻译思想, 为我们的文学翻译留下了
韵基础上的意译。 总之,茅盾对文学翻译总 产为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更好的服务。 LT
的原则是忠于原著,表达原著的精神。
四、文学作品的转译、重译和复译 对文学作品是直接从原作翻译好还是 转译好,茅盾人为,原则上应以直接翻译为 主,但有些时候对有些作品还是需要转译。 他认为“有些弱小民族的作品,他们的文字 懂的人很少,那就只能依靠转译。 一位德文 程度很高的人未始不可从德文转译西班牙 的作品, 而一位法文程度还有疑问的人勉 强从法文去译意大利的作品倒是冒险。 ” 关于复译, 茅盾本着 “批评与自我批 评”的精神积极赞成“复译”。 他认为复译不 是一种浪费, 而是一种补救:“如果真要为 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 要的手段, 而且主张复译又是必要的救 济。 ”当然,茅盾绝不主张无意义的重复,他 所赞成的复译和抢译、滥译是不同的。 茅盾 提倡的是认真的、积极的好上加好的复译。 80年代, 他又强调指出重译的重要性,
句调能和原作相近的精神, 那么译者译时 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
未尝注意与神韵的一致, 或者神韵已在其 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他认为,
中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茅盾还就如何才 译者必须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去找到符合
能尽量准确地翻译单字与句调等问题逐个 风格的语言,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要求“翻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在中
国近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他的翻译工作,对于影响中
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从欧洲引进很多精彩的文学,
这些作品被称为“茅盾作品”。

其中有一些被认为具有深远意义,有
助于塑造中国的文学风格,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开始于1927年,他翻译的作品来自多种欧洲文学,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学作品。

茅盾翻译的文学
作品展示了欧洲的多元文化,为中国提供了欧洲文学的多元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欧洲文学之间的交流。

从茅盾翻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把欧洲文学带入中国,并在原作
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的创新,使欧洲文学更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

这对
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茅盾翻译的许多作品也都
是政治性质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主要着眼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单纯翻译。

茅盾从其翻译作品中引入了欧洲文学的新想法,他刻苦钻研,采
取了独特的方法,以满足中国读者的实际需要,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原
作的主题和精神。

他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
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翻译任务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有助于将现代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茅盾的翻译活动”的三方面: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形式和翻译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是翻译的目的。

茅盾的翻译活动旨在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中国文学水平。

他曾说过:“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理解外国史地,使我们可以以自己较高的水平去进行国际文学文化交流,以便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因此,他把翻译当做一种研究外国文学的途径,在翻译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平衡之道,以此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是翻译的形式。

茅盾的翻译活动只有最贴切地将外国文学译入中文,中国文学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充分的认可。

他曾说:“一个文学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国文学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

”因此,他对翻译的追求是以中西文化的共融为前提的。

他不仅把外国文学翻译出来,还以自己的评论激活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是翻译的实践。

茅盾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翻译活动,使翻译活动的发展更加全面。

他不但自己翻译,还组织和指导学生翻译,甚至发起翻译比赛。

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翻译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对翻译工作的热忱和信心。

同时,他也使翻译活动更加团队化,增强了翻译者之间的交流。

他不断推动翻译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增进外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总之,茅盾的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文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用中西文化的共融的方式激活文学的发展,使翻译活动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茅盾的翻译活动,中西文化开始融合,激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热潮,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观
早年的 “神韵” 说 “艺术创造性翻译” 论 对 “直译” 与 “意译” 的新解
神韵” 早年的 “神韵” 说
补充
1、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 “神韵” 说的人。他在1921 年发表的 《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 一文中 茅盾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 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 “神韵” 。 就产生了文艺学翻译思想 同年,他在 《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 一文 的萌芽,这是和他早年倡 中还分析指出 “形貌” 与 “神韵” 是主 导 “为人生而艺术” 的 次关系, “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观分不开的。 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茅盾已经开始注重在译文 的 “神韵” 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 中传达原作的精神了,主 2、茅盾主编的 《小说月报》 曾大量介绍西 张在必要时舍 “形”取 方文艺理论,特别注重译介反映苏俄和一 “神” ,这是在用文学创 作 “如实、 生动地再现 些弱小民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斗争的现 现实生活” 的原则要求 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译介活动增进了矛 翻译。 盾对西方尤其是苏俄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 的了解,促进了他现实主义观的形成,为其 翻译“神韵” 说打下了理论基础。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茅盾与翻译?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茅盾的主要翻译思想
茅盾与翻译
•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 学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 文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12锣呯浘

12锣呯浘

中期( 1921- 1926) 中期
• “为人生而艺术” 茅盾认为文学应该关心社会 为人生而艺术” 为人生而艺术 问题,反对压迫,鼓励反抗, 问题,反对压迫,鼓励反抗, • 在《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等刊物上 小说月报》 文学周报》 同情“ 同情“被损害者与被侮辱 发表了匈牙利、波兰、捷克 芬兰、智利、 发表了匈牙利、波兰”。 、芬兰、智利、 者、捷克、 巴西、乌克兰、 巴西、乌克兰、犹太等弱小国家与民族的 小说和诗歌 。
• • • • • • • •
7岁随父亲进家塾,学习新学 岁随父亲进家塾, 岁随父亲进家塾 16岁时中秀才 岁时中秀才 17岁考入北大预科 岁考入北大预科 20岁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岁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21岁改革和主编《小说月报》 岁改革和主编《 岁改革和主编 小说月报》 30岁投身北伐战争 岁投身北伐战争 31岁开始小说创作 岁开始小说创作 34岁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岁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神韵&形貌 神韵 形貌
• 神韵与形貌是相辅相成的。 神韵与形貌是相辅相成的 • “如果‘单字’的翻译能完全不走原文的 如果‘单字’ 样子,再加之‘句调’能和原文相近, 样子,再加之‘句调’能和原文相近,得 其精神,那么,译者译时虽未注意于‘ 其精神,那么,译者译时虽未注意于‘神 的一致,或者‘神韵’ 韵’的一致,或者‘神韵’已自在其中 了。” 茅盾认为原则上直译和保持神韵 是一致的
神韵、形貌与直译 神韵、
• 茅盾赞成“直译”,同时又强调保持原作 茅盾赞成“直译” 神韵” 的“神韵”。 “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忘改 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 的意义若就浅处说 原文的字句’ 就深处说,还求‘ 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

四级翻译英语听力:茅盾谈直译,顺译,歪译

四级翻译英语听力:茅盾谈直译,顺译,歪译

四级翻译英语听力:茅盾谈直译,顺译,歪译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

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林氏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所以他的译本都是别人口译而林氏笔述。

我们不很明白当时他们合作的情形是别人口译了一句,林氏随即也笔述了一句呢,还是别人先口译了一段或一节,然后林氏笔述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种译法是免不了两重的歪曲的。

【参考答案】The phrase “literal translation”didn't become the authority until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1919.It was coined in opposition to the “distorted translation”of Lin Qinnan.We have no intention to be disrespectful by describing his translation as “distorted translation”.We just feel it is inappropriate to address Lin's version as “free translation”.Mr.Lin had no knowledge of arrow headed characters andall of his translation works were put down to paper after hearing other's interpretation.We still wonder whether the co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ay he reinterpretedother's words sentence-by-sentence or passage-by-passage?Anyway,during that process,double distortion is inevitable.【考点分析】1.“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自相茅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茅盾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智者曰:“自相茅盾,言辞之病也。

”夫言辞者,人心之表也。

人心者,情性之主也。

情性者,人生之根也。

是以言辞之病,即情性之失,人生之弊也。

何谓自相茅盾?盖言辞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若自相矛盾,则理不立,情不真。

是以言辞自相茅盾,如草木无根,水火不容,终无以成器。

昔者,有士人,好辩论,每与人论及经史子集,必自相茅盾。

或曰:“五经为圣贤之书,孔子所传,岂可轻视?”士人应曰:“然,五经诚圣贤之书,然非孔子所传。

孔子生于春秋,而五经成于战国,岂得谓孔子所传?”问者愕然,士人笑曰:“此自相茅盾也。

”又有士人,好诗词,每吟咏间,必自相茅盾。

或曰:“诗以言志,词以言情,各有所长。

”士人应曰:“然,诗言志,词言情,固也。

然诗亦言情,词亦言志,又何异?”问者茫然,士人复笑曰:“此自相茅盾也。

”夫自相茅盾,非独言辞之病,亦心性之弊。

心性不明,则言辞失序;言辞失序,则事理不立。

是以自相茅盾之人,其心性必有所蔽,其言行必有所偏。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信者,言辞之基;果者,言行之准。

自相茅盾者,言不信,行不果,是以人皆恶之。

是以君子慎言,慎行,以避自相茅盾之病。

古有贤者,曰:“言辞者,心之镜也。

”是以君子自省,自戒,自勉,以求言辞之纯,心性之正。

夫自相茅盾,言辞之病,心性之蔽,君子宜深察之,以修其身,齐其家,治国,平天下。

夫自相茅盾,如镜之有垢,水之有波,非一日之患,亦非一日之除。

君子当勤于修身,慎于言行,以去其病,显其真。

如此,则自相茅盾之病,可除;心性之蔽,可破;人生之途,可通。

故曰:自相茅盾,言辞之病,心性之蔽,人生之弊也。

君子当慎言慎行,修心养性,以去其病,显其真,达其道。

如是,则人生无憾,天下太平。

茅盾翻译理论

茅盾翻译理论

《工人绥惠略夫》 工人绥惠略夫》 《战争中的威尔珂》 战争中的威尔珂》 《医生》 医生》 《 《 的 · 》
茅 盾 主 要 翻 译 作 品

茅盾的译文特色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继承 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 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 认为文学 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 翻译的要旨在于传“ 茅盾倡导的“ 性翻译” 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重要意义。 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 茅盾是最早提出“句调神韵 的论者,这对文学译本 句调神韵”说 茅盾是最早提出 句调神韵 说的论者 这对文学译本 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 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语句和语段在构 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 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一篇文章如有简短的句调和音调单纯的字,则其神 韵大都是古朴;句调长而挺,单字的音调也简短而响 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 ( 亮的,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译文学书方法 的讨论》 也就是说,语汇 语句在文章中,就像绘 语汇、 的讨论》)也就是说 语汇、语句在文章中 就像绘 画中的线条与色彩,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画中的线条与色彩 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失掉组织联系。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失掉组织联系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 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 年起计算党龄。 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 年起计算党龄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1954 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 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这是对他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总结。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 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 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他认为,最 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 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因此,“文学的翻译是 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 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茅盾的“意境”论是对“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 “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的认识深化了。要求同一作品 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心理效果”,无疑,只有 “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达 “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译 与创作并重”。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 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早年的“神韵”说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神韵”说
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 的人。他在1921 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努 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 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 内容 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矛盾翻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观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