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劝学必修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 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 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 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 有所成的句子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1、 《望海潮》词中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三句选取了桂子、莲这两 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的山水之美。
• 2、《雨霖铃》词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 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赤壁赋》中的“固一
师说劝学理解性默写
• 1、 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 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 , ”
的观点是相同的。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3、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 1、《劝学》中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是:学不可以 已。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的句子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 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 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4、《劝学》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 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 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6、《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 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 8、柳宗元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 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 族,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9、《师说》 “ , ”二句就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0、在师说》中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元嘉 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回忆元嘉 年间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 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 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形成对照,表现 国土沦丧的哀痛。
则近谀。
• 5、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6、《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
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7、《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
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 10. 《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 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 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11.《劝学》中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 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近。
• 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一句写天幕低垂,红日
半隐,孤雁哀鸣,用寥廓苍凉的环境烘托出寓 居江南、有志不得伸的游子形象。
5、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会意,无法言说, 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剑,正如他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所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 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必修四第二单元情境性默写
• 20、《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 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 28、《劝学》中荀子强调自省的意义是“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 29、“勿以善小而不无”,只要积累就有大收 获,固《劝学》中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 30、水滴石穿,学习要持之以恒。《劝学》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证明这一观点。
• 8、刘禹锡诗:“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 后波”和《劝学》中的“ , , ”都表
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 青,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9、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
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16、《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的道理。
• 18、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 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 性。
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 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实践的句子;阐述 “学”和“思”关系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 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 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5、《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 而行无过”的境地。
遍,无人会,登临意。
6、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西晋张翰弃官 归乡的成语是:莼鲈之思。
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 的局面,孙权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
的风雨,一去不返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8、相思无形,柳永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状之, 让人觉得无比形象,李清照《醉花阴》里 以花
中
•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14、《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
的可怪的现象的是: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15、《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
学习,其原因是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16、《师说》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
4、《劝学》中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_ , 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 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 ,__, 用心躁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荀子在《劝学》中以朽木金石作对比论述“不 舍”对学习有重大意义的名句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通过“木” 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 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31、《劝学》中用蟹作喻之句“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 42.《荀子.劝学》中表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两句 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 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 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 “善”,文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比人,也有非常形象地描述,即: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两句写眼前景,这是刘裕当年住过 的的地方。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扬州地 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 1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 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2、《师说》一文的写作缘由是: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1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
•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 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 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 有所成的句子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1、 《望海潮》词中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三句选取了桂子、莲这两 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的山水之美。
• 2、《雨霖铃》词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 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赤壁赋》中的“固一
师说劝学理解性默写
• 1、 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 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 , ”
的观点是相同的。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3、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 1、《劝学》中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是:学不可以 已。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的句子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 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 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4、《劝学》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 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 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6、《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 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 8、柳宗元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 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 族,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9、《师说》 “ , ”二句就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0、在师说》中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元嘉 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回忆元嘉 年间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 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 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形成对照,表现 国土沦丧的哀痛。
则近谀。
• 5、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6、《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
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7、《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
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 10. 《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 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 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11.《劝学》中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 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近。
• 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一句写天幕低垂,红日
半隐,孤雁哀鸣,用寥廓苍凉的环境烘托出寓 居江南、有志不得伸的游子形象。
5、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会意,无法言说, 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剑,正如他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所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 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必修四第二单元情境性默写
• 20、《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 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 28、《劝学》中荀子强调自省的意义是“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 29、“勿以善小而不无”,只要积累就有大收 获,固《劝学》中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 30、水滴石穿,学习要持之以恒。《劝学》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证明这一观点。
• 8、刘禹锡诗:“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 后波”和《劝学》中的“ , , ”都表
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 青,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9、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
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16、《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的道理。
• 18、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 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 性。
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 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劝学》中论述空想不如实践的句子;阐述 “学”和“思”关系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 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 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5、《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 而行无过”的境地。
遍,无人会,登临意。
6、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西晋张翰弃官 归乡的成语是:莼鲈之思。
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 的局面,孙权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
的风雨,一去不返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8、相思无形,柳永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状之, 让人觉得无比形象,李清照《醉花阴》里 以花
中
•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14、《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
的可怪的现象的是: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15、《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
学习,其原因是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16、《师说》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
4、《劝学》中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_ , 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 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 ,__, 用心躁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荀子在《劝学》中以朽木金石作对比论述“不 舍”对学习有重大意义的名句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通过“木” 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 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31、《劝学》中用蟹作喻之句“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 42.《荀子.劝学》中表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两句 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 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 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 “善”,文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比人,也有非常形象地描述,即: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两句写眼前景,这是刘裕当年住过 的的地方。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扬州地 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 1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 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2、《师说》一文的写作缘由是: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1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