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
高三生物教案-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
![高三生物教案-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eba27231bb4cf7ec4bfed082.png)
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1.列举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特征。
2.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
2.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群落的演替过程。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
第1课时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密度、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重捕标志法、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增长性、稳定性、衰退型、性别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数学模型、j型曲线、s形曲线、环境容纳量;(二)知识网络(三)疑难解析1.年龄组成2.种群j型增长模型在假定①增长是无界的;②世代不相重叠;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等条件下,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种群nt+1与世代t的种群nt联系起来的方程:nt+1=λnt或nt=n0λt其中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
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0dd70483d049649b665898.png)
二轮复习课《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特征 群 落 的 演替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b4bbf82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c.png)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8e6b39561252d380eb6ebe.png)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 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2.“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1)图解三种存活曲线的特点类型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高三生物教案:2、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三生物教案:2、种群和生物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a4de6608a58da0116d1749c1.png)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的1 • 种群的特征(B :识记)。
2 •种群数量的变化(C :理解)。
3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C :理解) 4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B :识记)。
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物群落的概念。
2 • 教学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板书】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 【注解】一、种群(一)种群特征r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 •种群密度一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 不变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2 .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物群I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种群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种群3•年龄组成]类型彳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适中I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I意义: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4.性别比例(二)数量变化1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广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2.“”型曲线公式:Nt = No呱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厂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3.S”型曲线$ 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与死亡率-气侯、食物{’'捕食者、竞争者迁入与迁出人类的活动5.研究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防治害虫二、生物群落(一)群落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厂垂直结构:明显的分层现象V(二)群落结构]I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水平结构:因地形、光照、湿度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三)群落演替: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同类题库】 种群的特征(B :识记)种群概念.下列属于种群的是(B )A .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C .一座高山上的鸟.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 .种群密度B .年龄组成C .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 .性别比例适当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 率种群密度.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A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 .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 D .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在下列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小(B ) A .竞争 B .代谢废物的累积C .捕食D .严寒的冬天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D )A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B .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D .一口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C .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全部生物D .稳定型生物种群在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7e76a62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4.png)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2. 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群体的图片,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种群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
(2)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4)群落的演替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实验教学
让学生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b01b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4.png)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20b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f.png)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291ee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7b.png)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种群的特征。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过程与方法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须知[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新知预知]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___________和_________内的______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____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且在________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种群的特征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
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2〕“用___________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在原形示X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
双子叶草本植物叶脉一般为_____________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丛生或蔓生叶脉一般为_______________〔3〕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2〕“估算〞存在着______,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4〕在着手调查之前,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问题进行调查。
高中生物 第25课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25课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ba8c1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8.png)
第25课种群和群落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1.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加、减少、波动和平衡等。
3.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1.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其中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2. 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年龄组成决定预↓测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影↑响性别比例4. 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遵循“S”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首先与种群自身的特征有关,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 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 个体间因争取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发生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升高。
种间关系也能有效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某一物种种群数量的消长, 必将通过种间关系牵动其他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一种群密度的上升, 除种内斗争加剧外, 还会引起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增加, 使该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下降, 即种群的增长率下降。
5.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在水平方向上, 不同地段分布的种群往往不同, 而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不同, 常呈镶嵌分布。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6. 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 次生裸地------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 两者的不同点就是演替的起始阶段不同。
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3fcd5608a1284ac950437c.png)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7101eb5ef7ba0d4a733be2.png)
第八章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教学设计说明1、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习兴趣,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教学要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智慧教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最大体验。
2、整体设计思路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其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
其二,补充教学材料:示例、图片、资料等。
其三,充分利用和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操练和活动,创设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过之前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种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2)识记种群的特征以及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3)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提高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7199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1.png)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导学部分:一、导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对生物群体间相互关系的探究,而种群与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形成、演替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种群与群落形成、演替的原因和过程;3. 了解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呈现让学生观察一张生物多样性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各种生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四、探究1.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通过讨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并分析种群的特征,如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种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动物群落为例,解释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形成的原因。
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形成的过程,包括迁移、新群体的建立和繁殖等。
3. 种群的演替介绍种群的演替概念,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种群演替的过程和演替的形式,如以毛竹为代表的植物群落演替等。
引导学生思考演替的原因和演替对环境的影响。
4.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生态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如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
五、总结总结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六、拓展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探究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内容。
通过对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过程、演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习,我们对生态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基础。
注:教案中的内容为虚构,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中,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97f2c82af90242a995e57b.png)
种群和群落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类型I: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n: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川: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 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 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 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 •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K K(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示范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示范](https://img.taocdn.com/s3/m/13d1d3f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7.png)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2教案示范三篇种群的特征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2。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年龄结构等特征。
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种群及其特征,并能够辨别不同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年龄结构等特征;2. 理解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增长的影响,如生物学的生长过程和行为习惯等,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3. 掌握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1. 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等基本特征;2. 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增长的影响;3. 以及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如何利用原理和方法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2. 如何了解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增长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生物种群的基本概念。
但是,学生对于生物数量模型的掌握和数学计算可能会有困难。
教学策略:1. 定义与关注:解释关键概念,如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及年龄结构等,引导学生概念化和反思;2. 迁移与联系:引导学生将物种数量增长速率和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建立起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3. 探究与实践: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和模拟计算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计算。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概述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案例;4. 计算模拟:通过数学计算,模拟分析生物数量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造成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特征教案2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回顾“种群的特征1”教学活动:1.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回忆“种群的特征1是什么”。
2.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尝试通过讨论,写出来“种群的特征1”。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8a95d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52.png)
专题12种群和群落1.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3.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项目“J”型(形)曲线“S”型(形)曲线增长模型种群增长(速)率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方法步骤①随机取样②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如下公式计算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注意事项必须随机取样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2c0aa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4.png)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一、单选:( )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2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5.图①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图②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6.据资料报道,大连海礁上生长的海藻情况是:深海处生长绿藻,稍深处是褐藻。
再深一些的地方是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强度B.每日光照时间C.食物D.温度()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 8.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9.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 10.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193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A. 12000 B.35000 C.50000 D.100000( )11.如图是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
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A.a > b B.a < bC.a = b D.a ≈ b()12海洋捕捞时应在最有利于种群恢复S型增长曲线的()A.环境负荷量上 B。
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 C.S型曲线即将增长的水平 D。
环境负荷量3/4的水平()1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逐年观察.下列为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并根据曲线提出了保护措施.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种群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1-10岁时期B.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7-10岁时期C.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D.种群Ⅰ为1岁以后的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1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15.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个湖里的全部鱼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C.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D.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二、多选:( )16.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17.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B.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C.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D.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三、非选:18.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蹄类放牧量与植被净光合作用合成量之间的关系(净光合作用合成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可用下图表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点以前的曲线段说明。
(2)草原最适放牧量为点的放牧量,草原最大控制放牧量为点的放牧量。
(3)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维持在D点,将造成的后果。
19.下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②。
20.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
(1)在“草→鼠”食物链中,若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0mol氧气,则能同时产生____mol葡萄糖。
鼠从中获得的能量至多相当于__________mol葡萄糖中所储存的能量。
(2)由于该生态系统鼠害日趋严重,故将黄鼬引入该生态系统以控制鼠害。
调查表明鼠与黄鼬的数量变化如下表时间(年)鼠种群数量(只)黄鼬种群数量(只)1 18900 1002 19500 1203 14500 2004 10500 2505 9500 1806 9600 1707 9500 1808 9600 170根据上表数据分析鼠和黄鼬种群数量变动关系_________ _____。
省溧中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二、多选:16ABC 17ABD三、非选: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2)B C (3)草原退化等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省溧中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二、多选:16ABC 17ABD三、非选: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2)B C (3)草原退化等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省溧中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二、多选:16ABC 17ABD三、非选: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2)B C (3)草原退化等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二、多选:16ABC 17ABD三、非选: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2)B C (3)草原退化等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垂直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