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PPT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c6ebd0de80d4d8d05a4f6d.png)
a
11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
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 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 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 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 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 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a
5
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 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 现象学等。
a
6
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 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 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 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 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 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存在主义
a
1
理论概述 产生背景 思想渊源 产生发展 哲学主张
a
2
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出的是尼采、 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 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 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 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a
8
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 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a
9
海德格尔(德国)
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 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 尼采的呼号。”
哲学讲座ppt课件
![哲学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abb10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c.png)
02
CHAPTER
哲学的主要流派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 世界中的主导作用,认为通过 理性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 来源于内在的理性,而不能依 赖于感官经验。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 图、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等。
经验主义
01
经验主义主张人类的认识只能来源于感官经验,认 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总结词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认为思考是存在的前提,强调理性和 怀疑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VS
详细描述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 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他认为, 思考是存在的前提,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认 识世界。同时,他也强调怀疑在认识世界 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怀疑和 审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05
CHAPTER
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
人生观
通过哲学思考,帮助个人建立正确的 人生观,明确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提 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价值观
哲学能够引导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事物的价值所在,做出符合道 德和伦理的决策。
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考
社会正义
尼采:超人哲学
总结词
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理念,认为人类应该超 越自身的限制,追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详细描述
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超人哲学的理 念。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身的限制,追 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这种超越不仅仅是个 人层面的,更是人类整体层面的。通过超越 自身的限制,人类可以实现更高的成就和发 展。
在和意义,追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9a0277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7.png)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https://img.taocdn.com/s3/m/32c4982fbd64783e09122b69.png)
此在与人共在时,他只把其他的存在 作为一个符号,一个社会的指称,而不 是视作为一个独特性的存在,这时此在 本身的真实存在被遮蔽了。
沉沦的方式
1 2 3
闲谈 好奇 两可
•
人们不能容忍自己整个夜晚 在沉默不语之中度过,不惜一 切代价无论如何得讲点什么。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幸免于谈论 之难,一切都必须被砍碎嚼烂, 变成供人们漫无边际去闲谈的 琐碎题目,以使大家心满意足 的一个题目接一个题目的侃下 去。这是一种无知识,无生活 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于嬉嬉 囔囔的世场之外,还有恬然成 趣的精神生活。
存在决定存在者,活生生 的存在决定着存在者的性质, 存在对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
林是森林的古 名。林中有许多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 绝在人迹罕至之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只有那些护林人知 道这些路,他们懂 得什么叫误入歧途。
--海德格尔 《林中路》
二、存在的追问者——此在
此在不间断的领会筹划着自己的存在。 此在不间断的领会筹划着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其他存在者的意义和价值由这种领会和筹划 所建构。这叫此在对世界的照亮(澄明)
梵高《农鞋》
我们要一个形象来把我们自己画给自己看, 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 千年不移的真挚深情,阅尽风霜的泰然庄 矜……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 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张晓风《在》
谢谢!
禅
有些时候我们就活在 即将发生冲撞的轨道上, 浑然不知,无论它是意 外发生的还是蓄谋已久 的,我们都对此无能为 力。
六、诗意地栖居
•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 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使人进入大地并从属 于大地
•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 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 来。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 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 迈动着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 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 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 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 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 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 的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 中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集 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 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 和死亡临近的战栗。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a6623d728ea81c758f578e0.png)
(5)良心的呼唤
良心的呼唤表明了此在已果断地选择了其最本己的存在, 展现为当下个别化的此在,使此在的在世成为本真的在世。
良心本来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但海德格尔赋予它以本体 论的意义,将其当做此在体现其本真存在的一种内在呼声。 海德格尔强调良心的本己性,认为它不受此在以外的 任何因素的制约。
推荐影音素材:
3、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此在及其在世)
(1)“此在”的含义:此在即人。 海德格尔给了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一个专门的名 称——“此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 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 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此在的优越性: A.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
B.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继承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 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 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 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 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超越
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 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它实际 上的主体是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 意识世界。 超越:海德格尔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 建立的世界,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 性的方向,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 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
返回
基础本体论:
就是把存在本身与存在者严格分 开,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 的探究,澄清和阐释它的意义,由此 建立起来的关于存在的理论将具有始 源意义,成为基础本体论。
2.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关于现象学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 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上世纪初 德国哲学和上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国重大影 响。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746d3a0b4c2e3f5727637d.png)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烦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69a2a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c.png)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哲学导论(ppt)
![哲学导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faa7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d.png)
.
19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 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 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 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 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 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
5
哲学与科学
.
20
观念真实性的缘起
• 柏拉图的分有学说,笛卡尔、康德以探讨 理性的先验本性的方式来追问观念真实性 之起源,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中揭 示“实践的意识”对普遍观念的生产作用。 现象学哲学,如胡塞尔的理论,则在感性 是领域中探寻普遍观念之真实性在逻辑前 的起源。
• 观念的真实性问题给了哲学以无穷的动力。
.
7
哲学 宗教 艺术
• 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18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西方哲学 第八讲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 第八讲 海德格尔](https://img.taocdn.com/s3/m/fd9cbdd6a58da0116c1749ba.png)
海德格尔
(1889-1976) 向一颗星前行——唯此 一星 《来自思的经验》
海德格尔夫妇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滑稽演员海德 格尔跳过走钢丝的胡塞尔并使他坠 落”,这是施密茨长达近600页的 新作海尔曼· 施密茨的新作《胡塞 尔与海德格尔》为我们所描绘的场 景之一。 “深邃与明晰”不仅可以是指海 德格尔与胡塞尔哲学风格的基本差 异,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是 对在两位哲学家的交往上所显示出 来的两种个性的写照:海德格尔近 乎阴深的“深邃”与胡塞尔近乎透 明的“明晰”。
日出生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梅斯基尔希。 父亲是当地教堂的司事 。 教会的神父发现这个孩子有天赋,于是就出 资把他送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上中学。然后 他上大学还是靠教会给的奖学金,因为他当 时说立志要做神父。
1909年,海德格尔入弗莱堡大学神学系学习
神学,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而被迫休学,退 出神学系,病愈后改学哲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海德格尔以《心理主义中的判断理 论》获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德格尔也应征入 伍,但因身体原因很快退伍。
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的教授位置,任
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同年4月海德格尔当
选弗莱堡大学校长,紧接着加入纳粹党。
1934年4月海德格尔辞去校长的职务。
1944年夏天,他55岁时被征发到莱茵河前线
挖战壕。战后因纳粹统治期间的言行受到占 领军当局的整肃,被禁止教课,精神一度崩 溃。 1951年,禁令解除,但海德格尔旋即退休。 此后还在弗莱堡大学上些课,但1958 年以后 就完全是小型指导课了。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世于弗莱堡,享 年87岁,按照他的遗愿,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这就是海德格尔的一生。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5886510fc4ffe473368abf6.png)
1933 年初,在德国出现了纳粹的法西斯专政。 此后5年间,德国大学教师被解雇受迫害的有 2800 人,但海德格尔却在该年秋天带领960个 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 并一度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 1945 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 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1 年恢复授课, 1959 年退休,以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避居 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亲 近的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由于主体性原则把一切事物都当作对象把握和 占有,最终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 性丧失的境况。海德格尔的哲学反对传统的形 而上学,就是要反对主体性原则,其重大的社 会主题,就是要反对技术对人的统治,拯救现 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庄子· 天地篇》
此在总是与其他的存有者一起存在,在此在的周 围总是已经有其他的存有者。当此在与自己发生 关系的时候,总是已经与其他的存有者发生了关 系。海德格尔把此在的这一特性称为“寓在”。 为什么此在总是在操劳呢?因为此在的活动是与 生存相关的活动。此在为生存而操劳。此在的这 种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一种身体 的活动,并常常使用工具。操劳不仅表达了人的 意识活动的“认知性”的一面,而且表达了人的 意志和情感。因为关系到生存,所以感到担忧, 所以要投入行动。此在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此在势必遭遇到其他的存有者。
5、本真与真理
海德格尔主张,只有在本真的生存中,我们才 能认识真理;因此,本真(Eigentlichkeit)是 真理(Wahrheit)的前提。
真理常常被理解为命题符合事实,主观的思想 符合客观的实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真理 论是静态的,是背离真理的实质的。我们如何 知道命题符合事实,主观的思想符合客观的实 在呢?这需要对命题和思想进行检验。检验不 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 当我们说真相大白的时候,真相不是停在那里 不动的,而是被揭示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进行 揭示,真理就不会向我们显示。因此,此在的 揭示活动是有关存有者的命题或思想之为真的 前提。我们是在生存中进行揭示。我们的操劳 带领我们对现存的意见进行质疑,对遮蔽的东 西进行解蔽,对隐藏的可能性进行开发。
海德格尔的思想
![海德格尔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b7c041c580216fc710afd21.png)
海德格尔的思想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建议将此条目或章节合并至马丁·海德格尔。
(讨论)马丁·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出生于梅斯基希(Meßkirch),在弗赖堡去世。
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受其老师胡塞尔的影响。
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试图发展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
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著作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
就如海德格尔的通常做法一样,“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
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
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
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
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
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
特别是他对纳粹的参与直到今天还是敌对的争论的话题。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e7043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b.png)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
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
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
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
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
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第五讲 存在主义
![第五讲 存在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b778f78783e0912a2162a7f.png)
按照封建礼教的思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即使是丈夫死了,祥林嫂还是祥林家的媳妇, 不应该离开婆家,但她却大胆地选择了背叛、 逃离,这与萨特的“存在即选择”又发生了 巧合。也就是说祥林嫂从这时开始要自己为 自己做主了。
世界是荒谬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 苦的,但人能以自由选择赋予自己的存在以 新的意义和价值。萨特宣扬为自由而斗争的 《苍蝇》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自由选择观,象 征性地表达了反抗德国法西斯铁蹄践踏的现 实政治寓意。
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王子坚信复仇的正义 性, 勇敢作出违抗神意的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他 杀死犯罪的母亲及其情夫,为父报仇,并带走了所 有的苍蝇,把阿尔戈斯城的人民从罪恶的精神负担 中解救出来, 其思想和行为正是萨特“自由选
萨特:“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 为自由的, 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 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萨特所言的自由乃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 独立性,是无条件的、无限的自由,其 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够自由的思想,人的 意志有绝对的自由, 决定自己的一切事 情而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
个体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塑造自己 时所获得的一种存在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 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 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 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 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它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断把它所是的 自在虚无化。 自为的存在在本质上具有否定性和超越性 :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永远相 异于自身。
她第一次嫁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道,只 是知道她的婆婆“是山里人模样”,可能是 比后来的贺家墺近一些且离卫家山不很远的 一个山村吧。她的娘家还有什么人,也不知 道。根据后来的情况看,她极可能是个孤儿。 “孤儿”就如同“弃儿”,按照生命哲学的 观点,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弃儿”: “与动物 形成对比,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就是说, 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而 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 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222212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3.png)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现代哲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以其对存在的独特关注而闻名,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人类独特的特征,它超越了简单的存在与不存在的二分法。
他提出了“存在前设”(Existential Precondition)的概念,意味着存在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不确定和开放的,我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来构建我们的意义和目的。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得到了最全面的表述。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他对现代技术的批判是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对世界的遗忘,我们沉浸在功能性和工具性之中,忽视了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强调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成为”(Becoming)的过程。
我们在时间中存在,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来塑造我们的现在。
他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困境。
海德格尔还关注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且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传达意义,而且塑造了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和体验。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哲学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批判了现代技术对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的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我们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对于理解自己和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与加缪的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与加缪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9be2cd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4.png)
加缪的作品及其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
加缪的作品及其特点
• 文学作品:如《局外人》、《西西弗神话》、《鼠疫》等,通过描绘个体在面对荒诞性时 的挣扎和选择,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 哲学著作:如《西西弗神话》、《反抗的人》等,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
加缪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
• 通过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传播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使存在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哲 学流派 • 通过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涵 • 通过荒诞性和反抗的实践,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反思,使存在主义哲学具有现实 意义
萨特的作品及其特点
• 文学作品:如《恶心》、《局外人》、《墙》等,通过描绘个体在面对现实时的挣扎和选择, 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 哲学著作:如《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
0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与哲学成就
海德格尔的生平
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框架
•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和反抗,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荒诞性:认为人类生活在荒诞性和无意义之中,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应追求自由和真实 • 反抗:认为面对荒诞性和无意义,个体应进行反抗,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 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本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 重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个体在面对道德和价值选择时,应承担自己的责任 • 反对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认为这些观念限制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由选择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胡塞尔:现象学的创始人,强调意识的纯粹性和直观性 •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 萨特: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加缪: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注人类面对荒谬的反抗和自由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d2c0d5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4.png)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的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的必要条件;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现象学方法使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这样的话,但是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是胡塞尔理想的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的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的基础;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目标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是一个很“科学”的哲学家;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发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是描述和直观这个本源世界的有效方法;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先验哲学;对他来说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的“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的是科学的局限性;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是哲学应该关心的问题;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他的分歧;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看到自己心爱的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对广义的意识活动的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的“显现”;人们通常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即“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II”,前期的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自30年代起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Kehre;不过,这一“转向”并不是彻底断裂式的思想变化,而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换言之,海德格尔的问题没有变,仍然是存在问题,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入到了更为本源的境域;正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之间的区别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可成立:“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那里思出的东西出发才能最切近地通达在海德格尔II那里有待思的东西;但海德格尔I又只有包含在海德格尔II中,才能成为可能”; 前期的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人这种在者的生存论分析来追问存在的意义,后期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深入到更加本源的境域;海德格尔象分析哲学一样对形而上学持批判的态度,不同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将形而上学的错误同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亦以重提存在问题的方式而倡导本源之思;一、存在与时间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部分内容;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而且允诺建立关于存在的科学ontology即本体论,但是实际上形而上学自始就遗忘了存在Seinsvergessenheit,整个一部形而上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它以认识存在者的方式去把握存在,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因而存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当然,存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对我们来说是性命攸关的:我们是因存在而存在,并且通过对存在的领悟而存在的,所以对存在的领悟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存在问题亦即“存在的意义”问题,这里所谓的“意义”并不是“是什么”的本质,因为我们不可能象认识存在者那样认识存在,而只能追问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即存在显现自身的方式;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应该从何处入手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是“去存在”zu sein,to be,即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另外,“此在”还具有“向来我属性”Jemanigkeit;所谓“向来我属性”并不是说此在自始就是一个自我,而是说它在本性上是一个个体性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人这种在者与其他在者的不同之处是,它不是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未成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出来,从而显现其自身;就此而论,“此在”是“存在”存在出来的境域da;海德格尔称“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Existenz,即站出来存在的活动;虽然此在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因为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显现为不显现;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如果此在把自己看作与所有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于是,以往被传统哲学忽视和轻视的日常生活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想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必须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因此,海德格尔就对此在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他亦称之为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简称生存论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是在世界中展开的,不过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空盒子,我与万物被放置于其中;实际上,有一个我主体与一个世界客体相对而立是后来才发生的事,原初的本源世界是此在与世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世界,换言之,此在生存着“在世”,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生存世界”;此在生存着在世界中存在;在这个生存的世界上不仅有在者,还有其他的此在;此在一开始就与其他的此在共同存在,这就是“共在”Mitsein:他人与我共同在此;如前所述,此在本性上具有“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性”;于是我们可以问: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此在究竟是谁看起来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具有“向来我属性”的此在当然就是我自己;然而,当此在“自我”、“自我”喊得震天响的时候,它恰恰不是它自己,它在日常在世的生存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常人”、“他人”或“大家”das Man:“此在作为日常的杂然共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高兴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之各种日常的存在可能性;在这里,这些他人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 于是,“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学‘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在常人统治之下的日常生活乃是一种“平均状态”,“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它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的了;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得唾手可得的了;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这种平均状态之烦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平整”;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家、公众、公众舆论一类的东西;对于始终处于共在之中的此在来说,他向来不是作为自己存在,而是作为他人存在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常人”拿走了我的存在,决定着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那么,这个常人是谁“常人到处在场,但却是这样,凡是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也总已经溜走了;然而因为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他就从每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常人仿佛能够成功地使得‘人们’不断地求助于它;常人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因为他不是需要对某种事情担保的人;常人一直‘曾是’担保的人,但又可以说‘从无此人’;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们不能不说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的”;“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杂然共在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摆布了”;实际上,常人也不能说就无此人,应该说,此在就是常人,常人就是此在自己;只不过此在不是立足自身,而是立足于常人生存在世,所以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虽然这世上只有此在自己而没有常人,此在毕竟是自己存在的,但是当此在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时候,他不是以勇于选择并且敢于承担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而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的;换言之,此在以常人的身份在逃避他自己;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此在的“沉沦”verfallen;我们以为有一个永远公正永远正确的常人、大家或公众舆论决定着日常生活,它能够替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向,确定恰当的时机,并且为我们承担责任和后果;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大家、常人、公众舆论,生存在世的是我们自己;海德格尔的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意在惊醒此在沉沦的迷梦;那么,此在为什么要逃避他自己呢因为沉沦状态对此在具有天然的诱惑作用:它免除了我在生存活动中面对可能性进行选择的痛苦和承担责任的负担,它使我感觉到生活中的一切都秩序井然,而且都处在最佳的安排之中;因此,在常人的统治下,我感到一种“家庭般的温暖”;虽然此在的本性是“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性”,但是它从来不是作为它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生存在世的,因而自始就已经沉沦于世了;当然,此在的沉沦并不是从一个地方脱落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从自身脱落到自身”,因为常人就是此在,此在就是常人;此在生存在世的生存论结构就是“烦”;“烦”Sorge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中文通常将Sorge译作“烦”,不过它的意思却不是厌恶、烦恼、烦躁等不良的情绪,而是“牵挂”的意思;常言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即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来”之后,“去”之前,是必有牵挂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人生在世只要活着,就要走路、做事、爱与被爱、恨与被恨、为过去悔恨、为现在发愁、为将来担心,这些都是“牵挂”;此在既然是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因而是开放性的在者,它的一言一行中就必有牵挂在;此在是能在,但是它始终不愿意把自己看作是能在;因为作为能在,此在就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由它自己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且由它自己来承担这些选择的责任和后果;海德格尔通过“畏”Angst这一情绪说明了此在的现实处境;“畏”不是怕,怕总有可怕的东西,因而也就有逃避的可能,畏却是对不知道什么东西的畏:当你被迫入畏之中时,突然间,诸神隐退,万物消融,世界陷入一片虚无;你,只有你自己,面对空无而无依无靠,就在这无依无靠之中,此在被迫面对它自己的能在或自由;此在被抛入了可能性的境域,无论它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它都是自由的,它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生存在世;因而此在在畏中便陷入了惶惶然不知所措的境域,那是一种“不在家”unheimlich的感觉;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此在作为它自己而存在时它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而当它作为常人存在的时候它却感到它在自己的家中;这就是为什么此在自始就已经沉沦的原因所在;虽然沉沦的梦看上去很美而且有家的温馨,本真的能在则令人感到无依无靠,无家可归,但是沉沦毕竟是梦幻,我们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真相;那么,如何从沉沦状态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这本书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其实叫做“生命哲学”更恰当,套用中国一句成语,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海德格尔通过死亡而思考生活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然而,思考死亡与存在问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思考死亡吗死亡似乎是无法思考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他人之死,但是严格说来死亡是不可经验的:任何经验都需要我在场,但是死亡恰恰意味着我不在场;只有死人才能经验死亡,然而人死之后却不会再有经验了;总之,我不可能感觉“没有感觉”,也不可能经验“没有经验”;所以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看,死亡是不可经验的;然而就生存论而言,死亡却是可以“经验”的;对于此在来说,一方面就其生存论本性而言,只要它存在着就总是它的“尚未”,因为它是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能在”;而另一方面它的“尚未”、它的可能性从来不是外在的规定,“尚未”作为可能之在就植根于此在自身之中--它自己就是能在本身;就此而论,死亡也是此在的“尚未”:当此在存在之时,死亡虽然“尚未”来临,但是作为可能性的死亡已经在此在自身之中了;由此可见,在者状态上的死亡可以看作是“存在到头”或“临终到头”,但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死亡则意味着一种存在可能性,一种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称之为“向终结存在”;此在走向“尚未”,而“尚未”的至极处却是“终结”即死亡;故当此在存在着的时候,死亡就已存在了,作为“尚未的终结”它总已在此,只不过不是实际在此而是尚未在此然而却一定在此;所以,走向“尚未”的此在也就是在走向“终结”;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从生存论上将死亡理解为“向终结存在”,看作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死亡是属于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沉沦状态中,此在却千方百计地将死亡看作是外在的偶然的“事件”;例如我们总是说:“有人死了”,这句话就体现了此在通常对待死亡的典型态度;“有人死了”这句话中的“有人”不是指这个人也不是指那个人,而是泛指;不过“有人死了”虽然是泛指,却也不是说人都死了,而是说死“这回事”;在这里,一方面由于它不是具体地有所指,所以“死”被理解为某种不确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它表明,死是一种东西或事件,虽然肯定要从某个地方来,但是当下我自己还没有碰上;“有人死了”这种泛指的方式,就好象是死亡碰到的是常人一般的人,于是我们便可以自我安慰:“不恰恰是我”,然而由于死亡所碰到的常人并不存在,所以死亡也就变成了与我们不相干的东西;换言之,当我们面临抉择并且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希望有常人此在,而在死亡这回事上我们感到欣慰的却是“有人死了”等于“无人死了”;因此,死亡被敉平为一种摆在眼前的事件,它虽然碰上了此在却并不本己地属于任何人;常人拿走了此在的生存,也拿走了它的死;这样的日常生活对此在来说当然具有诱惑力和安定作用,因为它既用不着苦恼生存,更用不着害怕死亡;结果,死亡不再是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而变成了在此在之外的、偶然的、不好的事件;不仅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提倡一种对待死亡漠然处之的“教养”;然而实际上,此在怕死已经怕到了这种地步,它甚至不让我们面对死亡;如此说来,我们之所以会沉沦于世,就是因为逃避死亡的缘故;因此要使此在从沉沦的迷梦中醒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直面死亡;于是,海德格尔从生存论上给死亡下了一个定义: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首先,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是不可替代的,任谁也不可能拿走他人的死;即使我因为抢救他人而死,他人也决不会因为我的行为而不会死,他仍然终有一死;死亡这回事只能是我自己去经历的,换言之,只能由我自己面对自己的死;即使我一无所有,死亡亦属于我自己;其次,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可能性;人一生下来,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不知道他将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也是未知数,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必有一死;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到来,所以是可能性,然而人必有一死,所以是确知的可能性;虽然是确知的可能性,我却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因而又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最后,死亡是“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乃人生之大限,死亡将解脱你所有的一切,无论你生前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朋友遍天下”还是“孤家寡人”,在死亡面前都会烟消云散;死亡又是无可逾越的,即“超不过”的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生存论的死亡概念,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直面死亡不仅使我意识到我应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而且使我意识到我是自由的“能在”,即面临可能性筹划自己未来的此在;因此,“向终结存在”就是“提前到死中去”,不要等到死到临头之时才去思考死亡;所谓“提前到死中去”的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此在在死亡面前撞回到自身之中去,因而“提前到死中去”亦即“向死而在”,“立足自身而在世”;当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意在解决存在问题,即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确立一种“基础存在论”,以期在此在身上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海德格尔一改传统哲学的做法,不是把存在与永恒,而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其中大有深意;存在之为存在就于存在出来的显现之中,惟其如此,存在才是存在;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此在这种有限的在者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就在此在这里显现出来了;当然,并不是说此在一定会使存在显现出来,实际上只有当此在作为自由的可能之在时存在才能在此显现;因此,海德格尔的目的是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确定此在使存在显现的可能性和途径;海德格尔的哲学革命体现在他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且进一步将其推向前进,要求克服或超越传统哲学主客分化的二元式认识论框架,从真正源始的境域去思考此在之存在的根基;然而,当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强调此在的能在时,总有某种此在决定存在如何存在的嫌疑;这样一来,他就在破除所谓主体性的同时,强化了另一种主体性,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发展的就是这条道路,这显然是海德格尔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他自始至终拒绝“存在主义”的称号;由于种种原因,在30年代,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生存论分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他在不断地变换思路去“接近”存在,而真理、艺术、语言、诗、思、技术、历史、天命……等等,成为后期海德格尔思考的众多主题;海德格尔终于意识到,追问存在的意义不是也不可能只是一条路,上穷碧落下黄泉,我们至多是生活在存在的近旁;。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共40张PPT)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8cad911eb91a37f0115cce.png)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但在死以前,存在着此在可以实现的它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者和他人的约束。 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直接呈现。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第36页,共40页。
• 真理不是此在的真理,而是在的真理。 • 不是此在决定在,而是在决定此在。 • 哲学的出发点不是人,而是在。 •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第37页,共40页。
3、思维和语言
• 海德格尔的思维和语言与传统哲学有原则 区别。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 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 直接呈现。
第28页,共40页。
•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 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 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态 度。
第29页,共40页。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 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人不能不 超脱本身之外的一切而关注于自己的生, 从而真正领会到他的生的意义。
• 分析哲学
第39页,共40页。
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 热衷于探索自然界 • 热衷于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 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 • 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 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传统
第40页,共40页。
•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显示 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者”的地 位。
第35页,共40页。
2、在的真理
• 正象基本本体论并不是研究在者,而是研 究在者怎样在一样,所谓在的真理也主要 不是研究真理是什么,不是研究知识怎样 与事实相符合,而是研究真理如何成为真 理,即真理之成为真理的方式和过程。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课件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dd9c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4.png)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培养个体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个体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过程,帮助个体发现自 己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强调教育的过程和体验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 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个 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教育过程应关注个体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意义 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动力,使其在主动参与中获
得成长和发展。
02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的主要代表人物
萨特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萨特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选择 的过程,个体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 动负责,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 差异和多样性。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 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 性,培养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 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对教育评价的启示
重视过程评价而非仅关注结果
01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发展
,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等结果性指标。
强调多元评价方式
02
存在主义认为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自我评价、同伴
提倡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
存在主义提倡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既定观念和传统进行质疑和反思 ,形成自己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 真的存在
1、此在的筹划和选择
• 此在总是其所不是而将要是的存在,此在 不会固定于某一点上,而总是不断地超越 自己,不断筹划、设计、选择自己。
2、人的沉沦和异化
•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 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
• 在海德格尔看来,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 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同样不能 确证。
•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一致 吗?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 人生在世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 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这个过程就 是烦。
• 烦心: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 麻烦: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 ——在世
1、在世的基本含义
• 此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 总是处于一世界中。人并不是首先独立存 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 并发现世界,而是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 时在此。
• 这意味着海德格尔把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 在的问题排出于其哲学范围之外,认为哲 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为一体并 为此在所领悟和解释的世界。
传统哲学把认识关系归结为主客关系, 把认识当作真理的表现形式,从而把哲学 也当作知识。
• 现象学的方法:
直观的方法。
它的目标不是解决主客关系,获得关 于客体的正确知识,而是把人直接体验到 的自己的在的种种状态展现、揭示出来。
3、此在的意义
• 任何一个在者都有其在
• 人是特殊的在者,他能够成为在的问题的 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在者的 在的意义。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 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人不能不 超脱本身之外的一切而关注于自己的生, 从而真正领会到他的生的意义。
• 生也是只属于个人自己的。
• 死虽然是此在的不可超越、不可避免的可 能性。但在死以前,存在着此在可以实现 的它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 良心的呼唤不是上帝的呼声,更不是社会 的呼声,而是此在本身的内在呼声。
• 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有相似之处。
• 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四、真理和语言
1、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转折
• 为了克服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 30年代初期起,海德格尔企图超越此在(个 人)之外来研究在的结构。
•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 显示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 者”的地位。
• 换言之,就是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意志 去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
5、良心的呼唤
•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先行到死中去” 虽然能使此在超越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而领 会到自己的本真的在。但这毕竟还只是供 此在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只有当此在实际 作出选择时,这种可能性才成为现实,良 心的呼唤正是此在作出这种选择的体现。
• 要么在沉沦中寻找“家”,要么在本真中 失去“家”。此在怎么办呢?
4、“为死而在”
• 畏使此在沉沦于日常生活,并在那里求得 “安宁”。
• 但是畏死把此在从沉沦中拯救出来,回到 本真的存在。
• “本真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 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 白”
•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 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 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态 度。
• 人是此在
• 此在的优先地位:
• 第一,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的 规定性就是它的在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 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 第二,本体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追问的本 体论不是在者状态,而是追问此在的在本 身。
• 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在的领 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在者的在的领会。 对一切其他在者作本体论研究,均应通过 此在来进行。
• 常人
• “在这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下, ‘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的独裁。‘常 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 对文艺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我们就怎样 阅读和怎样评判;‘常人’怎样从‘大众’ 中抽身回来,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回来; ‘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 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 人,而一切人(都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 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规定着日 常生活之在的方式”。
• 畏和怕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怕有怕者,而 畏无畏者。
•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 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 在畏的这种情绪中,作为此在的个人超脱 了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和他人的制约,摆脱 了沉沦的状态。
• 畏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处于畏中的此在虽 然是摆脱了世界和他人制约而任凭自己自 由选择和谋划的此在,但又是处于茫然失 据的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不在家状 态”。
• 此在和他物的关系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 样吗?
• 例如人和锤子
3、此在的时间性结构
•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在是一种在起来的动 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环节:
• A、先行于自身的在; • B、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在(在世的在); • C、依附于世界内的在者的在(沉沦
于……的在) • 将来、过去、现在
• 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与此在 共存亡。而且这种时间的过去并未消失, 它总是在场,而将来也并不只是过去和现 在的继续,它规定这过去和现在。过去、 现在、将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海德格尔的生平活动
• 德国 • 李凯尔特、胡塞尔 • 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 • 《存在与时间》 • 法西斯 • 早期与晚期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 在与在者 • Sein = being方法: 从自然、世界出发或者从观念、思维
出发,从现象到本质。
3、此在的基本情绪——畏
• 既然人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法达到本真 的在,为了达到此在的本真的在,就必须 另觅他途。
• 海德格尔从人的畏,特别是畏死的情绪中 寻出路。
• 畏与烦的关系:
烦是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而烦的展开状 态是通过此在的基本情绪来实现的。畏就 是这种情绪。烦中必有畏,只有揭示畏, 才能揭示烦的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