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等级用语营业规定[精彩]

合集下载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

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

常用时间用语如下:白天:08时~20时;夜间:20时~08时;早晨:04时~08时;上午:08时~11时;中午:11时~13时;午后:12时~14时下午:13时~17时;傍晚:17时~20时;上半夜:20时~24时;下半夜:24时~04时;半夜:22时~02时;凌晨:02时~04时;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在气象上,根据云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分为低云(2500 m 以下)、中云(2500~5000 m)和高云(5000 m以上)。

天空状况是指气象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就是把整个天空划分成10等份,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空状况分为以下四种:晴天:(1)天空无云;(2)只有2成以下的中、低云;(3)只有4成以下的高云。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1. 引言天气预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有助于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为了统一天气预报信息的表达,避免产生误解和混淆,各国家通常制定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本文将就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的业务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2. 定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指通过特定的词语和表述来描述天气的预报等级。

这些等级用语通常与具体的天气现象和预警级别相关联,能够直观地传达出天气情况和危险程度。

3. 等级用语规定3.1 天气现象等级用语天气现象等级用语是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制定的等级描述,用于向公众传达天气的变化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等级用语:•晴:表示天空晴朗,没有云层覆盖。

•多云:表示天空部分被云层覆盖,但阳光仍然可见。

•阴:表示天空被云层完全覆盖,阳光无法穿透云层。

•雨:表示降水现象,通常指轻度、中度或大量降水。

•雪:表示降雪现象,可以根据降雪的强度和范围分为不同级别。

•雾:表示大范围的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悬浮颗粒物。

3.2 预警级别用语预警级别用语是指用于向公众传达气象灾害或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程度的词语。

以下是常见的预警级别用语:•蓝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的轻微不利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的有较强风险的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橙色预警:表示预计会出现的较强风险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

•红色预警:表示非常严重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4. 使用规范为了保证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下是几点使用规范:•保持简洁明了:用语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不常见的词汇,以确保广大公众能够容易理解。

•规范描述天气现象:对于各种天气现象,应明确描述其特征和强度,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达,如。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科函〔2010〕2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管理,进一步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和《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气象业务管理文件,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以下条文中提及的强对流天气均特指上述几类天气)。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第三条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第二章业务分工第四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第五条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第七条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及服务业务,在省级气象台指导下,制作发布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第八条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天气预报用语规定

天气预报用语规定

天气预报用语规定(一)天气预报分类天气预报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

在48h以内为短期,超过48h为中期,半个月以上为长期。

通常在广播与电视里播放的都是短期天气预报。

在重大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出现前,各级气象台站还要及时发布“消息”、“报告”、“警报”、“紧急警报”等内容。

“消息”---预计某种灾害性天气系统将于两天之后影响本地区,或尚难确定有无重大影响,但对本地区具有威胁时,可先发布“消息”,如“台风消息”等。

“报告”---预计两天之内将有某种灾害性天气出现,对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可发布“报告”,如“大风报告”、“高温报告”等。

“警报”---预计某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两天之内影响本地且危害较大,即发布“警报”,如“台风警报”、“暴雨警报”、“大风警报”等。

“紧急警报”---预报24h内受台风影响,近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则发布“台风紧急警报”。

对24h内的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影响,也发布相应的紧急警报。

(二)天空状况天空状况是以天空云量多少和阳光强弱来决定的,分晴天、少云、多云、阴天四种情况。

晴天:天空无云,或有中、低云量不到1成,高云量在4成以下。

少云:天空中有1成~3成的中、低云层,或有4成~5成的高云。

多云:天空中有4成~7成的中、低云层,或有6 成~l0成的高云。

阴天: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稍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

(三)降水量强度降水量强度分级如下表所示。

等级12h降水总量(mm) 24h降水总量(mm)小雨0.0~5.0 0.0~10.0中雨1.1~15.0 10.1~25.0大雨15.1~30.0 25.1~50.0暴雨30.1~70.0 50.1~100.0大暴雨70.1~140.0 100.1~200.0特大暴雨〉140.0 〉200.0(四)降雪量强度降雪量强度分级如下表所示。

等级12h降雪总量(mm) 24h降雪总量(mm)小雪0.0~1.0 0.0~2.5中雪1.1~3.02.6~5.0大雪〉3.0 〉5.0注:降雪量与降水量的换算:l0mm厚雪等于1mm降水量(五)风力风力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关于下发《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我司组织制定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现将该规定下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天气预报等级用语(试行)二○○五年六月十七日附件: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壹、总则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壹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是警报的壹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能够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仍是预警信号,均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

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壹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

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能够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能够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于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于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11-福建省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用语暂行规定

11-福建省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用语暂行规定

附件:福建省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用语暂行规定一、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用语(适用于单站和分区)(一)暴雨日和暴雨过程单站暴雨日和暴雨过程:出现日雨量≥50毫米(以20时~20时为主,08时~08时为辅,下同)为一个暴雨日,连续≥1个暴雨日的天气过程,称为一个暴雨过程,以该过程的初始暴雨日冠名。

福建暴雨日和暴雨过程:指全省出现≥3站日雨量≥50毫米为一个福建暴雨日,连续≥1个暴雨日的天气过程,称为一个福建暴雨过程,以该过程的初始暴雨日冠名。

中间间断日为一天且≥5站日雨量≥25毫米或有1~2站日雨量≥50毫米算同一个过程。

注:这里及下文中出现的“≥X站”,均指我省国家气象观测站(非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要素观测值。

(二)登陆和影响台风1.登陆台风中心风力达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中心自海上登陆福建,称为登陆台风。

2.影响台风当台风进入48小时警报区(即15°N、115°E;20°N、125°E;25°N、130°E三点连线的15°N以北和130°E以西区域),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定义为影响台风。

(1)受台风影响,极大风≥8级;(2)受台风影响,日雨量≥50毫米。

全省只要有1个站达到台风影响标准,即可称为影响福建台风。

(三)沿海大风沿海出现极大风≥7级(≥13.9m/s),称为沿海大风。

(四)强冷空气(寒潮)1.较强冷空气同时满足以下两条的冷空气过程:(1)日最低气温≤8.0℃;(2)日最低气温的48小时降温≥6.0℃,或过程降温≥8.0℃。

2.强冷空气同时满足以下两条的冷空气过程:(1)日最低气温≤8.0℃;(2)日最低气温的48小时降温≥8.0℃,或过程降温≥10.0℃。

3.寒潮同时满足以下两条的冷空气过程:(1)日最低气温内陆地区≤5.0℃,沿海地区≤6.0℃;(2)日最低气温的24小时降温≥8.0℃,或48小时降温≥10.0℃,或过程降温≥12.0℃。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参考资料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参考资料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参考资料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一、总则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

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

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三、暴雨预报等级用语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

业务用语规范

业务用语规范

浙江省天气预报用语业务规定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浙江省天气预报用语业务规定》。

一、天空状况用语含义晴:天空无云或云很少(低云量不到1成,或高云量不到3成,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少云:天空有1—3成中、低云,或有4—5成高云,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多云:天空有4—7成中、低云,或有6—10成高云的天空状况。

阴天:天空云系(以低云为主)密布全天,或天空虽有云隙,但仍感到阴暗。

二、天气现象用语含义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漂浮在空中,徐徐落下。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雷雨:也称雷阵雨,指伴有雷声或闪电的液态降水现象。

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

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降雨时,雨滴中同时夹带雪花或冰粒的降水现象。

积雪:雪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上,常伴随雷暴出现。

冻雨:过冷却液态降水落到地面0℃左右或以下的物体表面后发生直接冻结成坚硬冰层的降水现象。

冰层冻结加厚形成的表面呈白色半透明的凝聚物,称之为雨淞。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

露:空气中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地面温度较低时(一般4℃以下),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松脆冰晶。

有时冰晶不明显时也称暗霜。

结冰:露天水冻结成冰。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在10.0公里以下。

天气预报各要素等级划分

天气预报各要素等级划分
风力
等级
地面物的特征
风速(米/秒)
烟能表示风向,树叶略有摇动
0.3一1.5
2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旗子开始飘动,高的草和庄稼开始摇动.
1.6一3.3
3
树叶及小枝摇动不息,旗子展开,高的草和庄稼摇动不息
3.4一5.4
4
能吹起地面的灰尘和纸张,树枝摇动,高的草和庄稼波浪起伏
时段
预报用语
12小时
降水量
(毫米)
24小时
降水量
(毫米)
时段
预报用语
12小时降水量
(毫米)
24小时
降水量
(毫米)
毛毛雨、小雨、阵雨
0.1一4.9
0.1一9.9
零星小雪、小雪、
阵雪
0.1—0.9
0.1—2.4
小雨一中雨
3.0—9.9
5.0—16.9
小雪一中雪
0.5一1.9
1.3—3.7
中雨
5.0—14.9
50.0一99.9
暴雪
>6.0
>10.0
暴雨一大暴雨
50.0.一104.9
75.0一174.9
大暴雨
70.0一140.0
100.0一250.0
大暴雨—特大
暴雨
105一170
175一300
特大暴雨
>140.0
>250.0
三、风的等级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秒,精确到一位小数。风的预报等级为12级,其各级别标准为:
10.0—24.9
中雪
1.0—2.9
2.5一4.9
中一大雨
10.0一22.9

天气预报用语

天气预报用语

天气预报用语在天气预报中,“晴”、“少云”、“多云”、“阴”的预报用语都有它的特定含义。

我国气象部门对这些用语的规定如下: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的云层,但云量不足天空面积1/10者称为“晴”,有时天空中出现很薄的高云,但能透过阳光的也称为“晴”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的1/10到3/10或高云云量占天空面积4/10到5/10的情况称为“少云”。

中、低云云量占天空面积4/10到7/10或高云云量占天空面积6/10到10/10的情况称为“多云”。

凡中、低云云量占天空面积8/10及以上者,阳光不能透过或很少透过云层则称为“阴”。

风力的分级风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风的预报包括风速和风向两项。

风速的大小常用几级风来表示。

风的级别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

在气象上,目前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为十二个等级。

0级风又叫无风。

2级风叫轻风,树叶微有声响,人面感觉有风。

4级风叫和风,树的小枝摇动,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

6级风叫强风,大树枝摇动,电线有呼呼声,打雨伞行走有困难。

8级风叫大风,树的细枝可折断,人迎风行走阻力甚大。

10级风叫狂风,陆地少见,可拔起树木,建筑物损害较重。

12级以上的风叫飓风,摧毁力极大,陆地少见。

在天气预报中,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听到“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大时的风力。

风向如何定风向是指风的来向,习惯上我们以风向来称呼风的名称,如从北边吹来的风称作为北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作为西北风等。

风向常以八个(如图示)或十六个方位来表示。

我国一般采用八个方位来预报风向的,如在方位337.5°——22.5°间吹来的风叫做北风,22.5°——67.5°间吹来的风叫东北风等等。

作大范围的天气预报时,有时也可以听到偏北风、偏西风等名称的,此时是以四个方位来表示风向的,此时315°——45°间吹来的风表示偏北风;45°——135°间吹来的风叫做偏东风;135°——225°间吹来的风叫做偏南风,225°——315°间吹来的风叫做偏西风。

(完整word版)全国天气预报会商业务规定(试行)

(完整word版)全国天气预报会商业务规定(试行)

(完整word版)全国天气预报会商业务规定(试行)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业务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是气象部门讨论沟通预报思路、交流预报技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

为组织做好电视会商工作,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定期进行的各类全国性天气预报业务电视会商(以下简称常规会商)和根据天气形势及任务需要临时组织的全国性专题预报电视会商(以下简称专题会商)工作。

第二章会商的种类第三条常规会商包括全国早间天气会商、全国中期旬预报会商、定期组织的针对重要节日及重大气象服务任务的全国重大天气会商。

第四条专题会商是指根据重大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任务临时组织的天气会商。

第三章会商的组织第五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天气预报会商的组织工作。

除常规会商外,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任务时,国家气象中心可视情况组织专题会商;在此情况下局应急办、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和预报与网络司也可要求国家气象中心组织专题会商。

各省如遇紧急、突发的任务,需与国家气象中心进行会商时,应优先采取电话会商。

如确需电视会商的,可提前与气象中心联系建议其组织安排专题电视会商。

第六条当专题会商与常规会商在时间上冲突时,可在常规会商中增加专题会商内容,如两种会商不能合并组织的,一般应优先安排专题会商。

第七条各相关职能司和省局要求临时安排专题会商时,一般应提前四个小时以上通知国家气象中心(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任务的应急会商除外)。

国家气象中心在接到通知后,通过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相关省气象台联系确定专题会商时间。

第八条国家气象中心在确定组织专题会商后,应及时将会商内容和会商时间通知相关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省气象台,要求相关单位做好准备。

同时,国家气象中心视情况报告有关职能部门。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应将新增的专题会商填写到一周会商安排中。

第四章会商的准备第九条国家气象中心根据天气系统演变特点并紧密结合预报服务需求确定天气会商内容和会商发言单位,一般应提前三个小时以上告知各会商发言单位的会商重点,要求其做好发言准备。

公众天气预报用语规范

公众天气预报用语规范

公众天气预报用语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众天气预报的术语、定义和预报用语。

本标准适用于XX省各级气象台站公众天气预报制作和发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984—2017 短期天气预报GB/T 27956—2011 中期天气预报GB/T 28594—2012 临近天气预报GB/T 35663—2017 天气预报基本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公众天气预报 public weather forecast气象台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对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的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气温、降水等预报。

注:本标准所称公众天气预报不包括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3.2短时天气预报 short-term forecast某一区域未来0~12小时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3.3中期天气预报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预报时效为4~10天的天气要素、天气趋势、天气过程预报。

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服务形式,重点做好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报。

4 公众天气预报用语4.1 公众天气预报时间用语4.1.1白天当日08时~20时。

夜间当日20时~次日08时。

4.1.3上午当日08时~14时。

4.1.4下午当日14时~20时。

4.2 公众天气预报空间用语4.2.1局部地区(局地)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20%的区域。

4.2.2大部(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多于80%的区域。

4.3 公众天气预报地域用语4.3.1XXXX部地区包括XX安岭地区、XX、XX。

4.3.2XXXX部地区包括XX东部、XX、XX。

4.3.3XXXX部地区包括XX、XX、XX、XX西部。

4.3.4XXXX部地区包括XX、XX、XX、XX。

业务用语规范

业务用语规范

浙江省天气预报用语业务规定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浙江省天气预报用语业务规定》。

一、天空状况用语含义晴:天空无云或云很少(低云量不到1成,或高云量不到3成,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少云:天空有1—3成中、低云,或有4—5成高云,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多云:天空有4—7成中、低云,或有6—10成高云的天空状况。

阴天:天空云系(以低云为主)密布全天,或天空虽有云隙,但仍感到阴暗。

二、天气现象用语含义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漂浮在空中,徐徐落下。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雷雨:也称雷阵雨,指伴有雷声或闪电的液态降水现象。

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

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降雨时,雨滴中同时夹带雪花或冰粒的降水现象。

积雪:雪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上,常伴随雷暴出现。

冻雨:过冷却液态降水落到地面0℃左右或以下的物体表面后发生直接冻结成坚硬冰层的降水现象。

冰层冻结加厚形成的表面呈白色半透明的凝聚物,称之为雨淞。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

露:空气中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地面温度较低时(一般4℃以下),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松脆冰晶。

有时冰晶不明显时也称暗霜。

结冰:露天水冻结成冰。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在10.0公里以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