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精读引领课第17课《孔子拜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PPT课件
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 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 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 之一。他的《道德经》 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 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12个生字, 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 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 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 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 悟孔子的品行。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 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 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 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 吧?”
彬彬有礼
孔子连忙说:“学 生孔丘,特地来拜见 老师,请收下我这个 学生。” 诚恳
从此,孔子每天不 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好学
孔子:“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老子:“你是——”
孔子:“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 为什么都是等候的意思, 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 老子用“迎候”, 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却说“等候”? 孔子:“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 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 长进的。”
迎候也是等候的意思,但二者的区别在 于迎候含有恭敬的意思。 老子用“迎候“说明老子谦和大度。 而孔子用“多谢谢老师等候”表现出孔 子彬彬有礼的品质,
决意拜师
孔子拜师
前往拜师 认真学习
受到尊重
广泛地熟读典籍, 复习所学的知识,进 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 求融会贯通。
温故而知新。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7 孔子拜师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7 孔子拜师

兖州
商丘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 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 洛阳。
偃师
洛阳
郑州 开封
济宁 曲阜
兖州
商丘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 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1.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3.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
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 几个月,才走到洛阳。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 风餐露宿、日月兼程,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
闻尘仆纳 闷丘迎等 止境授品
孔子,名丘,字仲 尼,鲁国人。中国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说他有三千弟子, 其中七十二人名字 很大。他的弟子把 他的言行记录下来, 编成《论语》。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 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
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 道:“老人家,您就是老 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 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生。”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 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学 习 是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广泛地熟读典籍, 复习所学的知识,进 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 求融会贯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 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学习而又时常的 复习,难道不是一件 愉快的事吗?
子招 财 童
敦 煌 佛 教


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

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

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1【教学内容】《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

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__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

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

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__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3、简介孔子的情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

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教案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学目标】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PPT课件

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PPT课件
课堂作业P27(1)(2)(3)。
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 很深的印象,请你用“──” 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人们佩服 孔子 和老子的学问,也 敬重他们的品行。
1 2 34
他总觉得 自己的 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 十岁的时候,他离开 家乡曲阜,去洛阳拜 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拜师
孔 子
孔丘 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 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 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 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 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 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 子世家》。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 被中国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 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 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 他。
孔子 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迎等 止 境授 品
作业设计:
1、课外作业: 背诵p69孔子的名言。 2、课内作业:
课堂作业P27、28(4)(5)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的
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
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
子被尊为道祖。
曲阜和洛阳相距 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 , 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
地图

语文三年级上册精读引领课第17课《孔子拜师》

语文三年级上册精读引领课第17课《孔子拜师》

虚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有虚心
老子
孔子
剪纸
陶瓷
戏剧
国画
端 午 节
元 宵 节
风俗习惯 …… 文化名人
民间工艺
民族艺术
感谢您的聆听
郯城县实验一小:李冰
17、孔子拜师
郯城县实验一小:李冰
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 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 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 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 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 国,逐渐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 基石。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 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 圣先师”“万世师表”。
阅读提示
分角色朗读
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生。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 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 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 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 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文中指孔子不停歇地赶路。
曲阜到洛阳路线图
548千米
春暖花开
烈日炎炎
大雁南飞
寒风刺骨
渴了,他就____________。 饿了,他就____________。 累了,他就____________。 跌倒了,他就____________。 白天黑夜都是如此。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 终于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5篇)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5篇)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5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教材简析《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2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

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

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

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

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

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

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孔子拜师课件.ppt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孔子拜师课件.ppt
孔子拜师
孔 子
由于孔子的 卓越贡献,被中国 人尊称为“万世 师表”。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老 子
他是道教的 创始人,后世道 教将他尊奉为 “师祖”。
闻尘仆纳 闷丘迎等 止境授品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Fra bibliotek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纳闷 孔丘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 风餐露宿、日月兼程,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 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 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 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 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生。”
找出两组近义词
•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 师吧!
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有很大 的影响。有的国家和地区把孔子 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项橐(tuó)是燕国的一个七岁 我会读
小孩子.有一天,他见到孔子时问: 孔子拜师 “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问得真奇怪,什 么水都有鱼;什么火都有烟;至于 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 不能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 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 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 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 老夫愿拜你为师。”
1.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3.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我们快到课文里找一找吧!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 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 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 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 几个月,才走到洛阳。

语文三年级上册精读引领课第17课《孔子拜师》

语文三年级上册精读引领课第17课《孔子拜师》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

他是?2、汇报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资料,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孔子简介。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圣人,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会有所启发。

3、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快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1)生自读学习。

(2)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篇文章写了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3)教师总结:看来这篇文章一共有两个人物。

但是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出现了五个名字: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

这是什么原因呢?(4)讲解古代人名、字的区别。

大屏幕出示:古人在名、字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

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

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

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自字相称。

难怪文中,孔子自称自己的名孔丘,而老子称呼孔子的字仲尼。

这都是谦虚有礼的表现。

预设二:这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然后写怎么去拜师,最后写见到老子拜师成功。

(5)教师总结学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一件事情讲明白。

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执教: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李冰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

他是?2、汇报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资料,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孔子简介。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圣人,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会有所启发。

3、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快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1)生自读学习。

(2)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篇文章写了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3)教师总结:看来这篇文章一共有两个人物。

但是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出现了五个名字: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

这是什么原因呢?(4)讲解古代人名、字的区别。

大屏幕出示:古人在名、字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

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

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

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自字相称。

难怪文中,孔子自称自己的名孔丘,而老子称呼孔子的字仲尼。

这都是谦虚有礼的表现。

预设二:这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然后写怎么去拜师,最后写见到老子拜师成功。

(5)教师总结学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一件事情讲明白。

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2、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

(2)全班交流。

预设一: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预设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一: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

预设二:因为孔子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

预设三:因为孔子认为老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渊博,跟着他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

(4)教师设疑:孔子的知识真得还不够渊博吗?到文中找答案。

预设一:不是。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要在三十岁的时候远离家乡去拜师求学。

从这里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二:好学。

谦虚。

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然觉得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仍远离家乡拜师求学。

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三:好学。

谦虚。

(5)教师板书:好学谦虚带着我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再读。

3、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让你感受到孔子的谦虚好学?快速找一找,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

(2)汇报交流。

预设一: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重点词语讲解:这里出现了两个四字成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给“宿”扩词:预设:住宿、宿舍、留宿、宿营……“宿”的意思是“住”。

“露宿”就是?住在野外。

“风餐露宿”就是?孔子一路上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联系上下文,想想“日夜兼程”的意思?预设:孔子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你还知道哪些包含“兼”的词语?预设: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教师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而理解了重点词语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学着用这种方法。

(4)出示地图,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没有马也没有车,只能凭借自己这双脚。

(5)创设情境想象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是多么辛苦的旅途啊!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一遍一遍地擦干额头上的汗珠。

孔子也许从大雁南飞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北风呼呼地吹着,他——一遍一遍地裹紧身上已经单薄的衣裳。

渴了,他就用手捧溪水来喝;饿了,他就啃已经发霉了的干粮;累了,他就坐在路边休息一会;跌倒了,他就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赶路。

白天黑夜都是如此。

谁能试着读出孔子拜师求学路上的艰辛?生单读。

一起读。

同学们,拜师求学之路这样艰辛,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呢?预设:好学。

对知识的追求、渴望。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辛?预设:终于。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终于”的意思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历这么多困难,终于走到了洛阳,终于成功抵达目的地。

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敬仰再读这句话。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读到这里,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已让我们敬仰万分。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以及第三段,边读边感受,从这里你又读出他们两人怎样的品行,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试着运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

(1)生小组学习。

(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非常懂礼貌、彬彬有礼老师板书:有礼。

从哪里看出孔子彬彬有礼?预设一:动作上:上前行礼;面对夸奖再次行礼预设二:对老子的称呼:请、老师、您、老聃先生,敬称,礼貌用语。

预设三:对自己的介绍:学生、孔丘。

那老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预设: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诲人不倦、慈祥、爱护年轻人、谦虚、乐教、有礼出示:老子背景知识介绍。

板书:乐教教师总结学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行。

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重点词语讲解:出示: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生谈理解。

迎候:在哪里等,对来的人很敬重,是等的人对客人说的。

等候:不强调地点。

这两个词语可以换位置吗?生交流。

显然不能。

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懂礼貌的人,十分注意说话时的敬语。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好学的孔子,女生读乐教的老子,读出他们的谦虚有礼。

师生合作读。

因此,作者在最后这样说,齐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论语》名言讲读:孔子的许多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这本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出示《论语》中的名言: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老师领读。

谁来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是不是只有像老子那样学识渊博、年龄比我们大的人才能做我们的老师呢?2、主题丛书阅读一:快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第106页《孔子拜小孩为师》这篇文章,看一看孔子这次又是拜谁为师呢?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把能够体现孔子品行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自读学习。

(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这次是拜一个名叫向橐的七岁小孩为师。

向橐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孔子为什么要拜向橐为师呢?预设:因为向橐很聪明,说出了孔子没有想到的道理,让孔子很佩服,所以孔子拜向橐为师。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孔子什么样的品行呢?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谦虚:孔子想了想说:“好,我就叫你老师。

”说着,走到小孩面前,鞠躬施礼叫了一声“老师”。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他既惭愧又敬佩,说:“我不如孺子矣。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孔子原来没想明白,听了向橐的话,就突然明白了。

“孺子”的意思?小孩。

(3)师总结:看来不止是德高望重的老子,孔子还虚心向年幼的孩子请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大圣人孔子都这么勤学好问,我们普通人又该怎样做呢?生谈感受。

是呀,学无止境,我们也要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板书:学无止境。

主题丛书阅读二: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主题丛书第三册第2页《杨万里拜儿童为师》这篇文章,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了解人物品行的方法,看一看杨万里和文中的儿童又有怎样的品行呢?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1)生自读学习。

(2)汇报交流。

预设一:杨万里虚心好学。

杨万里听了心悦诚服。

杨万里看了许久后,走上前去,说:“小哥,我拜你为师,你教给我诀窍,好吗?”以后,杨万里常对朋友讲起这件事,说知识是无穷尽的,无论是谁都不能骄傲。

“心悦诚服”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杨万里觉得牧童的话很有道理,心里诚心诚意地认可赞同。

小孩也是谦虚好学。

出示:虚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有虚心教师总结:正如儿童所说,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赐予我们智慧,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呀!真是学无止境!四、以点带面,开展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有伟大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我们准备开展“传统文化知多少”这一综合性学习,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课下请同学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这次实践活动。

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17.孔子拜师孔子老子好学乐教谦虚有礼学无止境传统文化知多少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