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孝

合集下载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

2014-5-13
14
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他问老师什么是孝顺。孔子 的回答与上面一段所讲的并没有多大的出入。基本 上还是讲的情感方面的事情,对父母孝顺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面——和颜悦色而待之。孔子的回答并 不是很主观。他采取了发问的方法:啊,你替父母 劳动了,有好吃的也让给父母了。难道这就是孝顺 了吗?孔子之所以这样问,肯定有人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问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孔子说了好吃好喝的 连狗和马等一般的畜类都可以做到。而人就不同了,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高等动物。有着高级的思维, 也有一般的思维。所以我们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 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 母精神方面的满足。即言,一方面要求保证让父母 没有衣食之忧,这是最低标准;同时又要让他们有 着快乐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人类文 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后者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所 以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 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 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
18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里仁》
儿女侍奉父母时,对父母的不 当言行要委婉地劝谏。即便父 母没有改正,还是要继续孝敬 他们而不是违背他们的意愿, 尽管这样做有时会很烦劳,但 不能有丝毫怨恨
2014-5-13
19
子曰:“父母之 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 以惧。”(孔子说:
黑二哮 白郎天 无神犬 常堵追 常 出 入
沉生天 香下上 日沉下 夜香凡 哭和三 着爹圣 要住母 寻 母
28
2014-5-13
29
孔 子 论 “ 孝 ”
2014-5-13
2
a尊祖敬宗
《礼记 · 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仁者,人也;孝者,顺也。

”夫仁者,爱之深也;孝者,敬之至也。

二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仁者,心之德也。

爱亲、敬长、慈幼、和众,仁之所在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

”夫爱人,非独爱己之亲,亦爱人之亲;非独爱己之友,亦爱人之友。

推此心也,则天下可平,四海可和。

孝者,行之端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身,养父母之性,孝之至也。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为子纲,母为子纪。

夫纲纪不正,则天下大乱。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教民以孝。

父母者,人之根本也。

孝者,敬亲之道也。

敬亲之道,乃仁之本也。

孔子论仁孝,首重于孝。

盖孝者,仁之始也。

不孝者,无以成仁。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所以定人之终身者也。

”夫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承继先人之业,敬奉宗庙,继绝世之祀也。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成家立业。

孔子又曰:“仁者,必敬其亲,慈其子,信其友,宽其众。

”夫敬亲、慈子、信友、宽众,皆仁之表现也。

故仁者,必先孝其亲,然后可以行仁于天下。

孔子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夫尊亲者,所以显父母之德,荣祖考之业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又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善其身,敬其教,隆其行。

”夫乐心、善身、敬教、隆行,皆孝子之事亲之道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论仁孝,其义深远,其理宏大。

夫仁孝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人能行仁孝,则家道昌盛,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仁孝之道,不可不勉也。

译:孔子说:“仁,即人;孝,即顺。

”仁者,内心的美德;孝者,行为的极致。

二者,人的根本,社会的准则。

仁者,内心的美德。

爱亲人、尊敬长辈、慈爱幼小、和睦大众,这就是仁的体现。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如下: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童冠。

于父母,敬而无违。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寿。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有先峰。

无违天地也,必在恭敬。

有事,事其邻;无悔也。

视其所不视,耳其所不听,思其所不为。

行其所不好使吾身修焉者谓之教也。

行不必人之非,人将不弃我者谓之德也。

是以君子服善以矜德行其孝也如此其道也!此圣人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也!又安在乎以犬马尽孝道乎?愚以为事父母大法乃忠君之始也!这段原文描述了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更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是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孔子强调了父母身体健康的担忧是子女最大的责任。

子女应该尽力避免父母担忧,不仅要在物质上照顾好自己,还要保持身心健康,不给父母带来额外的担忧。

其次,孔子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在世,子女不应该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出远门,也必须确定好去向,以免父母担忧。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再次,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父母年龄的重要性,应该时常关注父母的健康和需求,既为父母的年老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

最后,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和遵守礼仪规范,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女应该按照礼仪规范照顾父母的生老病死,让父母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

知识文库 第14期28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孔子论孝孔子认为孝之以礼是对子女孝敬外在形制上的期待,作为子女的更需要注意保全自己健康的身体,这是孝内在本质的要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忧子女生病。

”读《论语》要从生命本真处读,要还原到切身感受中去。

只要一旦为人父母,就会发现,你对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最关切的。

所以为人子女,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只当成自己的。

你的健康问题,是父母最忧心的,你无权轻易处置自己的生命与健康。

使自己体谅父母为自己健康担心那种心情去保全自己,同时,对父母能回报当自己生病了父母所显现的那种关心,才是真正的孝敬。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对孩子建立一种整体思维的期待。

即人在社会关系中,你的关系角色要有自觉性。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如果一个人出于一时愤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难道不是一种迷惑吗?现代的孩子经过社会的复杂性相对较少,有的轻易地残害自己的生命,使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与关系思维的角色认知缺乏有关系。

对《论语》中这句话还有另一种通行的解释也为历代大家所肯定。

即让做父母的只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行了,不必为其他事情担心。

强调的是做子女的要自立。

钱穆先生说:“子女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物可忧。

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

”说的是为人子女只须父母忧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就行了,因为人生病有时候不能自己控制。

其他如事业发展,品格砥砺都需要自己完成,不要让父母操心。

自我成长也是对父母的另一种孝敬。

这种孝法还有一种反向警策作用。

当下社会,望子成龙而拔苗助长者不止万千。

笔者曾经去精神病院调研过,发现父母在孩子精神出现状况后唯一的期待就是孩子做一个最普通的孩子。

而此前很多家长对孩子多方面苛责,一旦患病追悔莫及。

所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余下的让他自己去发展,过于人为的期待都可能导致其他的结果。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孝”,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菏泽国税同心文化中就有一个方面是孝心,所以我们如何提高对于孝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曾经对孝有过非常详尽而精辟的论述。

第一是“无违为孝”。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孔子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

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

孔子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这是说: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微言规劝(也就是语调低缓、和颜悦色地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应该照常恭敬,不要有违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这样操心是很劳累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

现在,我们常说“孝顺”,“顺”即是“无违”,所以说只有先顺从了父母,行的孝才会让父母感到满意啊。

第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有一次,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让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这句话第一次看起来会觉得十分的奇怪,因为照常人的想法,做子女的不应让父母担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偏偏要让父母之担心自己的疾病呢?后来一想,能做到只让父母担心在外的子女的疾病都是十分困难的。

子女在外,父母常常忧虑,子女现在到了哪里啊,生活在外地习不习惯啊,工作学习顺不顺利啊之类的。

所以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这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

这样就能让父母少了一条对子女的忧虑。

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古代音讯交通不方便,父母若有事,无法很快把子女召回,如果是什么大事,这将会让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十分遗恨的,但对于我们现代人,也常常从外地打个电话,发封邮件等向父母报方位,报平安,这样令父母也会很安心。

《孔子论孝》作业学会感恩,实践孝行

《孔子论孝》作业学会感恩,实践孝行

《孔子论孝》作业学会感恩,实践孝行在《孔子论孝》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实践孝行的观点。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并拓展这些观点,将孝行的精神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感恩是实践孝行的关键。

孔子强调要尊敬父母,并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我们应该学会从心底感激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和关爱,更是他们教导我们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通过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

其次,实践孝行需要细心体察父母的需求。

孔子强调要以孝心对待父母,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可能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和关心,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父母的个性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方式,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

此外,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也是实践孝行的重要方面。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该虚心接受父母的教导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决策。

尽管我们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父母的立场,理解他们的决定是出于对我们的关爱和希望我们有更好的未来。

即使在我们成年后,我们仍然应该保持尊重和听从的态度,因为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最后,实践孝行需要我们将孝心传承给下一代。

孔子认为,孝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应该将这一价值观传递给我们的子女,并教育他们尊重和孝顺父母。

通过我们自身的言传身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总之,通过学习《孔子论孝》我们可以了解到孝行的重要性,并将这一价值观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从感恩开始,我们可以关注父母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将这一孝心传递给下一代。

实践孝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更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孔子论孝教案分析

孔子论孝教案分析

孔子论孝教案分析教案标题:孔子论孝教案分析教案目标:1. 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对孝的重视。

2. 分析孔子论孝的核心观点和教育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孝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孔子的名言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孔子和孝的认知和兴趣。

2. 提问: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孝的理解以及孝的重要性。

主体:3. 孔子的思想介绍:a. 孔子的背景和影响: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和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影响。

b. 孔子对孝的重视:解释孔子将孝列为五常之首的原因,强调孝的社会意义和家庭价值。

4. 孔子论孝的核心观点:a. 孝的定义:引用孔子关于孝的经典语录,解释孝的内涵和外延。

b. 孝的表现形式:列举孔子提到的孝的具体行为,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

c. 孝的重要性:讨论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 孔子论孝的教育意义:a. 培养家庭观念:解释孔子论孝对培养学生家庭观念的重要作用。

b. 培养道德品质:探讨孔子论孝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c. 培养社会责任感:讨论孔子论孝如何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并培养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6.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孔子论孝的观点和教育意义,并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探讨孔子论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孔子论孝的短文,包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的具体经历。

总结:9. 总结孔子论孝的核心观点和教育意义。

10.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论孝的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更好的家庭观念和道德品质。

扩展活动:11. 学生自主研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和现代思想家对孝的看法,并进行比较分析。

12. 学生分享: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评估:13.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14.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撰写的关于孔子论孝的短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5孔子论孝

5孔子论孝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评析】
这里之所以害怕是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父母过一年生日就意味着少了一年活头,为人子女想到这一层应该感到害怕。
文言文学习小技巧
注意几个疑难知识点: 1.通假字:弟、汎 2.一词多义:色 3.古今异义:是 4.词性活用:贤贤 5.特殊句式:曾(zeng1)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
关于《论语》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 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而成的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后人更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的说法。
本课节选的语录均选自《论语》,内容主要 侧重在修养人格方面。原散见于该书各章之 中,这里按照在原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
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 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 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 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 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 孝。
【注释】
①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
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 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在孔子的孝论中,爱和敬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

首先,孔子非常强调对父母的爱。

他认为,孝道的核心在于爱,这种爱是源于内心的,是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子女应该以慈爱和关怀回报父母的无私付出,以敬爱和尊重回应他们的期望和付出。

孔子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这种爱有助于维系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孔子也强调对父母的敬。

敬是对父母的一种尊敬和敬畏之情,是孝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即使自己不完全同意,也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尊敬父母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表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这种敬畏之心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与团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在孔子的孝论中,爱和敬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爱是敬的基础,没有对父母的真挚之爱,就很难有真正的敬畏之心。

敬是爱的升华,只有通过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尊重。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实践性。

孝道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子女应该时刻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将孝道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总之,在孔子的孝论中,爱敬情感是一个核心的主题。

孔子强调了孝道中爱和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孝道的持久性和实践性。

这种理论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孝

论孝

论孝论语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一、简析儒家以孝为仁之本,特别着重孝道。

本篇出自《论语?为政第二》,记录了孔子与弟子讨论孝道的内容。

孔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孝道:‧无违於礼父母在生时,按照礼的规定来侍奉父母,每一天都用真诚照顾他们,不太过,也无不及。

父母离世,也要好好埋葬和祭祀他们。

‧爱惜自己要理解父母担忧子女的心,爱惜自己,以免父母担心。

‧心存孝敬孝不仅止於供养父母,还需心存孝敬。

‧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从心而发,还需形之於颜,时刻和颜悦色。

以上四项关於孝的实践,突显了孝的具体表现,强调真正的孝应从心而发地侍奉父母,孝敬父母。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所提倡的礼有两方面,一是规定人们行为上礼节的规范和仪式,如本文第一段所提的「事之以礼」、「葬之以礼」;二是指人们内在的感情,即从心而发的「敬」,如本文第三、第四段所提的「敬」和容色恭敬。

因此,真正的孝,必须从心而发,按照礼的规定,恭敬地实行。

二、想一想1. 为甚麽尽孝要参照礼的规定,不可太过,也不要不及如果「过犹不及」,会引致甚麽问题2. 为甚麽「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算不上真正的孝道,而对父母和颜悦色却是孝道的精髓三、活动举办小型讨论会,讨论下列题目: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要实践本文提及的四项孝的具体表现,何者最难何者较易2.在今日的社会,为人子女可以怎样孝顺父母。

孔子论孝与修身之道一

孔子论孝与修身之道一
子曰:“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第七》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张第十九》
过则勿惮改”
——《学而第一》
子曰: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语 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 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第九》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____《为政第二》
孟懿子其人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 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 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____《八佾第三》
“无违”,不要超越你的本分,不要越礼、 不要违背礼制。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2、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里仁第四》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也。”
——《述而第七》
(2)、改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 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第五》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第十五》
八旬老太靠卖菜过活走红 30年仅见国外儿子一面
周奶奶的儿子在国外娶妻生子,“30多年了我只见 过他一回,就是他爸去世的那年”,老人低着头不 断念叨着,
老人有三个愿望。一是配一副眼镜,能更多地看清 大家的面孔;二是买一个助听器,能听清楚顾客们 说的话;三是想镶几颗牙齿,能把饭菜更好地嚼烂, 吃得更香一些。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第四》
“子欲养而亲不在!”

孔子论孝读后感

孔子论孝读后感

在阅读了孔子论孝的文章后,我深感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伦理关系。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孔子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和传统,同时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孝道。

这种对孝道的坚持和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至今。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孝道的实践性。

他认为,孝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例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生活起居,以及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容易忽略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孝道的重要性,将孝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这份美好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

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拼音

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拼音

翻译:孔子说:“孝,是用来侍奉父母的方法。

”拼音:Kǒng zǐ shuō:“xiào zhě, suǒ yǐ shì qīn yě。

”孔子又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经》)翻译:孔子还说:“父母,是人的根本。

不孝的行为有三种,没有子嗣是最严重的。

”拼音:Kǒng zǐ yòu shuō:“fù mǔ zhě, zhī rén de běn yě. bù xiào de xíng wéi yǒu sān zhǒng, wú hòu wéi dà.”孔子曰:“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翻译:孔子说:“孝道,始于侍奉父母,中于侍奉君主,终于树立个人品德。

”拼音:Kǒng zǐ shuō:“fū xiào zhě, shǐ yú shì qīn, zhōng yú shì chún,jiū zhī lì shēn.”孔子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孝经》)翻译:孔子又说:“父母爱护子女,就会为他们考虑长远。

”拼音:Kǒng zǐ yòu shuō:“fù mǔ zhī ài zǐ, jié wéi zhī jì yuǎn shēn.”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经》)翻译: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教导,可以称为孝。

”拼音:Kǒng zǐ shuō:“fù zài guān qí zhì xiàng, fù miè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fù de dào xiào, kě wéi xiào yě.”孔子又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
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
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3.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孝道还包括顺从父母的意愿和继承他们的
志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孝道表现。

孔子论孝1

孔子论孝1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解 析
1、养亲与敬亲。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 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
《论语》
《论语》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 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后代思想、政治、 文化、学术等都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论语》语言简练,含蓄隽永,寥寥数语, 人物情态和场景毕现。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 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 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
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
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 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 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 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 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1.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孔子对孝的论述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谈孝之论述包括在《论语·学而》、《论语·为政》等篇章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孝的内涵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孝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孔子论孝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孔子论孝的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首先,孔子将孝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

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表明孝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其次,孔子还强调孝敬的方式和方法,他认为要“敬事而后食”,即子女应当以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通过孝心与行动来感恩和报答父母。

此外,孔子还强调孝顺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注重对父母的言传身教印象,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提醒人们在孝顺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总体来说,孔子论孝的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孝的现代意义是我们思考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孝的概念和内涵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解读。

孝不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还应该包括对家庭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子女应该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同时,孝也应该延伸到社会上的他人,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助。

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论孝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意义令人深思。

孝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伦理要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传承孔子论孝的精神,将之贯彻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构建和谐、健康、有爱的家庭和社会。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掘孔子论孝的内涵,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大学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

大学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者,敬亲之至也;悌者,敬兄之至也。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孔子论孝,旨在教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无私奉献。

子女孝顺父母,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表现。

孔子曰:“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照顾,更体现在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上。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女应当尊敬父母,不让他们担忧。

即使外出求学或游历,也要有所节制,不让他们担心。

孔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可违也。

”婚姻大事,应当尊重父母的意愿,遵循礼法,不可随意违背。

孔子曰:“父为子纲,母为子仪。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母亲是子女的楷模。

子女应当尊敬父亲,遵守家规,听从父亲的教诲;尊敬母亲,效仿母亲的品行,传承家训。

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孝子对待父母,应当尊敬、孝顺、关心、哀悼。

父母生病,子女应当侍奉左右,细心照料;父母去世,子女应当悲痛欲绝,哀悼不已。

孔子曰:“事亲者,色难。

”孝顺父母,最难的是保持和颜悦色。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求,体贴父母的辛劳,让父母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孔子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成才,有美好的未来。

子女应当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

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极致。

一个人若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必然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孔子论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爱。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传承孔子孝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 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 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 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 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学习了“孔子论孝” , 你有什么感悟?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 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 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 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 “孝”了。
解析
1、养亲与敬亲。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 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 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1)易色:有两种解释,一种将“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则“贤 贤易色”就是以敬重贤德的心,来替代喜好美色之心。 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 贤德,而不重容貌。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论孝注音

孔子论孝注音

孔子论孝注音孔子论孝注音孝(xiào)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孔子视为最为重要的德行之一。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尽心尽力地养育父母,更是一种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了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所言的"孝",是一个包含丰富含义的词语。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孝顺父母需要有真心真意的付出,以及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首先说到的是“孝”的音,《论语》有云:“孝”,言孝道之功不可高也。

“孝”字的音被注音为“xiào”,发音时,鼻音轻拢而发出。

这种音节短促有力,给人一种清晰明朗的感觉,也与孝顺父母的行为一脉相承。

孝顺父母,并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

尊重父母,真心实意地聆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是孝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的教养和奉养是一个家庭伦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关系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不能忽视亲情的重要性。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要用心体会父母给予我们的爱,要从行动上去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人生的旅程如行舟,孝道如良舵。

孝顺父母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润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人们都能够树立起尊重亲情、珍视亲人的价值观念,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因此,孔子论孝注音是一篇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孝道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唤醒个人对于家庭伦理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考。

孝道,不仅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践行孝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伦理,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
孔子认为孝之以礼是对子女孝敬外在形制上的期待,作为子女的更需要注意保全自己健康的身体,这是孝内在本质的要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忧子女生病。


读《论语》要从生命本真处读,要还原到切身感受中去。

只要一旦为人父母,就会发现,你对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最关切的。

所以为人子女,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只当成自己的。

你的健康问题,是父母最忧心的,你无权轻易处置自己的生命与健康。

使自己体谅父母为自己健康担心那种心情去保全自己,同时,对父母能回报当自己生病了父母所显现的那种关心,才是真正的孝敬。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对孩子建立一种整体思维的期待。

即人在社会关系中,你的关系角色要有自觉性。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如果一个人出于一时愤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难道不是一种迷惑吗?现代的孩子经过社会的复杂性相对较少,有的轻易地残害自己的生命,使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与关系思维的角色认知缺乏有关系。

孔子论孝
对《论语》中这句话还有另一种通行的解释也为历代大家所肯定。

即让做父母的只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行了,不必为其他事情担心。

强调的是做子女的要自立。

钱穆先生说:“子女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物可忧。

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

”说的是为人子女只须父母忧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就行了,因为人生病有时候不能自己控制。

其他如事业发展,品格砥砺都需要自己完成,不要让父母操心。

自我成长也是对父母的另一种孝敬。

这种孝法还有一种反向警策作用。

当下社会,望子成龙而拔苗助长者不止万千。

笔者曾经去精神病院调研过,发现父母在孩子精神出现状况后唯一的期待就是孩子做一个最普通的孩子。

而此前很多家长对孩子多方面苛责,一旦患病追悔莫及。

所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余下的让他自己去发展,过于人为的期待都可能导致其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