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学

合集下载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

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

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

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

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第5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第5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 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危害;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 场附近的农田(蔬菜地除外)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及危害.
本标准仅对土壤中镉、汞、铬、锌、砷、铜、铅、镍、六六六、DDT 10项指标做了规定,对其他重金属和难降解危险性化合物未做规定。
固体废弃物在掩埋或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滤沥液进入土壤, 能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危害土壤环境。
矿业工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损失土壤资源 污染土壤环境:产生的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 弃物等对土壤环境产生污染性的影响。 引发和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坏 ➢挖掘采剥改变了矿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等,加剧 了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速了土壤的退化和破坏。
一般,一级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
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价类似一级评价,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适当减少。
评价范围
①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②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 ③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于干或湿
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④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周
2.相关性原则: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各子系统间的联系性质、方式及联系 的程度,判别环境影响的传递性,逐层逐级传递的方式、速度和强度。
3.主导性原则:必须抓住建设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引起的主要土壤环 境问题。
4.动态性原则:土壤环境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不同建设 阶段的环境影响的迭加性和累积性、影响的短期性与长期性、影响的 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等都是不断变化的。

《环境土壤学》课件

《环境土壤学》课件
时维持土壤结构和肥力。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影 响水分和空气的流动,以及养分的保持和传递。
土壤生态系统由土壤生物、土壤环境、土壤结 构和土壤养分等组成,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氧化还 原电位和土壤气体等,对土壤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 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
壤。
土壤污染的类型
重金属污染
如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富集。
有机物污染
如石油、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污染 土壤。
病原菌和寄生虫污染
污水灌溉和垃圾填埋等导致病原菌和寄生虫 在土壤中滋生。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土壤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等技 术手段,恢复受损土壤生态功 能。
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 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环境土壤学开始萌芽,主要关注土壤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土 壤学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中微 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植物包括根 系和地衣等,动物包括蚯蚓、蚂蚁和蜘蛛等。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差异。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有 重要影响。
特点
环境土壤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环境 科学、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 个领域;同时,环境土壤学强调实践 应用,旨在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的概念1.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1)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土壤肥力4要素:水、热、气、肥。

2) 土壤净化力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消失的过程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为植物提供水分与养分,支撑植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基地。

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土壤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的作用: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各种限制因子也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对大气圈: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对岩石圈:是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的冲击三、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发展及定位引用传统土壤学的方法寻求土壤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能形成土壤的物质,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各种类型的成土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1.成土的主要矿物(1)矿物: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类型★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类矿物(风化、沉积作用)。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征:①拥有生产力;②拥有生命力;③拥有净化力;④拥有互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理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的均衡;③影响水的溶质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派;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 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根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堆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加化学风化的要素主假如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含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要素:母质、生物、天气、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必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 =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徙;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变。

12.土壤剖面( P20):从地面向下发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 O 层);②腐殖质层( A 层);③淋溶层( E 层);④堆积层( B 层);⑤母质层( C 层);⑥基岩层( R 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色:颜色、湿度、紧实度、构造、质地、 PH、重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构成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照土壤机械构成邻近与否而区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粘土。

4.土壤质地改进: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长处,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根源( 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样有机物料。

(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SATELLITE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1.土壤的概念定义1: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

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s = f(cl,o,r,p,t)式中:s土壤soilcl气候climate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r地形relief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t 时间(年龄) time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微生物学 土壤动物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通过环境土壤学实习,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1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

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

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

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

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

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

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

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第一章: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1 实验目的理解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土壤样品以进行后续分析1.2 实验原理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样品的处理步骤和技巧1.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采样工具(如铲子、勺子等)实验室常用设备(如天平、研钵等)1.4 实验步骤采样前的准备工作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土壤样品的保存和运输土壤样品的处理和准备1.5 实验注意事项采样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土壤样品处理的注意事项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2.1 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理解土壤物理性质对环境的影响2.2 实验原理土壤物理性质的定义和指标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和原理2.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天平、水分计等)2.4 实验步骤土壤样品的水分测定土壤样品的颗粒大小分布测定土壤样品的密度测定2.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3.1 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土壤的化学性质理解土壤化学性质对环境的影响3.2 实验原理土壤化学性质的定义和指标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和原理3.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PH计、滴定仪等)3.4 实验步骤土壤样品的PH值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养分元素测定3.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四章:土壤生物性质的测定4.1 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土壤的生物性质理解土壤生物性质对环境的影响4.2 实验原理土壤生物性质的定义和指标土壤生物性质的测定方法和原理4.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显微镜、培养箱等)4.4 实验步骤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植物残留物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测定4.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5.1 实验目的学会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5.2 实验原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标准5.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5.4 实验步骤收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数据分析和处理指标数据编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5.5 实验注意事项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价报告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6.1 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掌握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6.2 实验原理土壤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6.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污染源、修复设备等)6.4 实验步骤土壤污染的模拟实验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操作修复效果的评估和分析6.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修复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技巧第七章:土壤水分与养分循环7.1 实验目的理解土壤水分与养分循环的重要性学会测定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动态变化7.2 实验原理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循环过程土壤水分与养分的测定方法和原理7.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水分计、养分分析仪等)7.4 实验步骤土壤水分的测定与动态监测土壤养分的测定与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7.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八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8.1 实验目的了解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掌握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技术8.2 实验原理土壤侵蚀的定义和分类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方法8.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侵蚀模型、水土保持设施等)8.4 实验步骤土壤侵蚀的模拟实验水土保持技术的实际操作侵蚀控制效果的评估和分析8.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水土保持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技巧第九章: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9.1 实验目的理解土壤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学会进行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9.2 实验原理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指标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原理和技术9.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监测仪器、修复设备等)9.4 实验步骤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应用监测数据分析和保护效果评估9.5 实验注意事项监测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10.1 实验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2 实验原理综合实践的方法和步骤10.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10.4 实验步骤选择综合实践的主题和问题设计和实施实践方案10.5 实验注意事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调整报告的清晰度和准确性重点解析。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 (第1节)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 (第1节)

4、蛭石(Vermiculinite)
• 2:1型矿物,属于半胀缩型矿物; • 三 八 面 体 ( Mg 八 面 体 ) X1.1(Al2.3Si5.7) (Al0.5Fe3+0.7Mg4.8)O20(OH)4; • 同晶替代:蛭石中四面体片和八面体片都 有同晶置换作用,但主要发生在四面体片 中,Si被Al置换的数量比蒙脱石高,所以电 荷密度比蒙皂石类高 • 补偿离子不确定。 • 晶层间距为140nm
橄榄石[(Mg,Fe)2SiO4]:
橄榄绿色,立方形晶粒,断口常为贝壳状,硬度6.5~7。 富含铁,易分解,为土壤提供铁、镁等养分。
孔雀石[Cu2(OH)2(CO3)]
一、原生矿物
2、辉石、角闪石类 属链状结构硅酸盐,其Si-O四面体沿一 维方向延伸,又可分为单链结构的辉石类 和双链结构的角闪石类。 其中的Si/O=1:3。 3、云母类 属层状结构硅酸盐,常见的有白云母和 黑云母,土壤中的次生粘土矿物也多为此 类型。
2:1型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
3、伊利石(Illite)
2:1型矿物,属于非胀缩型矿物; 分子式: (OH)4Al4Si8O20 ; 同晶替代:K1.33Al4(Si6.67Al1.33)O20(OH)4同晶 替代现象主要以Al3+代Si4+(发生在硅氧片中); 存在补偿离子K+; 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次生矿物; c轴间距为100nm。
1、氧化铁
Fe3+
OH--
Fe (OH) 3 老 化
高温老化
α-Fe2O3
低pH、缓慢沉淀
α-FeOOH



O〕
〔O〕 γ-Fe2O3
Fe2+
OH--

土壤环境学考试试题

土壤环境学考试试题

土壤环境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包括()A 矿物质B 有机质C 水分D 空气E 微生物2、以下哪种土壤质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最强()A 砂土B 壤土C 黏土D 以上都不对3、土壤中的氮元素主要以以下哪种形式存在()A 铵态氮B 硝态氮C 有机氮D 以上都是4、土壤的酸碱度(pH 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影响养分的有效性B 影响微生物的活动C 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D 影响土壤的结构5、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以下哪种元素的毒性最强()A 汞B 镉C 铅D 铬6、以下哪种措施不能减轻土壤的盐碱化()A 合理灌溉B 种植耐盐碱植物C 大量使用化肥D 改良土壤结构7、土壤中的孔隙类型不包括()A 毛管孔隙B 非毛管孔隙C 通气孔隙D 无效孔隙E 蓄水孔隙8、土壤的形成因素不包括()A 母质B 生物C 时间D 气候E 人类活动F 以上都不是9、以下哪种土壤的通气性最好()A 黏土B 壤土C 砂土D 以上都不对10、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A 植物残体B 动物残体C 微生物D 以上都是11、土壤污染的特点不包括()A 隐蔽性B 累积性C 不可逆转性D 短期性12、以下哪种方法不是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法()A 物理修复B 化学修复C 生物修复D 置之不理1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取决于()A 土壤质地B 土壤酸碱度C 土壤有机质含量D 以上都是14、以下哪种土壤的肥力最高()A 黑土B 红壤C 黄壤D 棕壤15、土壤中的磷元素在酸性条件下的有效性()A 提高B 降低C 不变D 不确定16、以下哪种土壤结构对农业生产最有利()A 块状结构B 核状结构C 团粒结构D 片状结构17、土壤的热容量大小主要取决于()A 土壤质地B 土壤含水量C 土壤孔隙度D 以上都是18、以下哪种土壤的保肥能力最差()A 黏土B 壤土C 砂土D 以上都不对19、土壤中的钾元素主要以以下哪种形式存在()A 水溶性钾B 交换性钾C 缓效性钾D 以上都是20、以下哪种土壤的缓冲性能最强()A 砂土B 壤土C 黏土D 以上都不对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物质组成的多相分散体系。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粗粒部分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成土过程分解转化而形成的矿物。

粘粒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通、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根际:通常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根土比: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比。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醋酸钠与土壤作用,使胶体吸附的H+、Al3+释放到溶液中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酸:土壤胶体吸附H+或Al3+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ESP: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土壤eh: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土壤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自净作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1、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风化作用就是地表的各种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3、土壤吸收性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中性条件下,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5、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6、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直接表现出来的酸度,常用pH值表示7、缓冲作用:土壤抵抗外界酸碱的加入而保持自身pH不变的性能。

7、土壤结构体:土粒很少以单粒形式存在,常常由于种种原因土粒相互团聚成形状、大小、数量和稳定程度都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

8、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烘干土重g·cm-3。

9、当空气的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

10、当膜状水减少到吸湿水的1.5~2.0倍时,植物呈现永久萎焉现象,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11、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3、土壤背景值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14、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或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5、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污染环境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6、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旨在探索土壤在环境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为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环境土壤学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它不仅为植物提供生长的营养和水分,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环境则包括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

环境土壤学通过研究土壤在环境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探索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壤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并开始研究土壤的形成和肥力。

20世纪初,荷兰的冯·利伯克提出了土壤发生理论,奠定了现代土壤学的基础。

随着对土壤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20世纪上半叶,环境土壤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齐默曼首次提出了“环境土壤学”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他强调了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了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此后,环境土壤学逐渐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各国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土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土壤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环境土壤学开始从传统的土壤形成和肥力研究转向土壤污染和修复研究,探索土壤污染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包括现代仪器设备的应用和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土壤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以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土壤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环境土壤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壤形成与演化: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演化规律。

土壤形成包括物质输入、转化、迁移和累积过程,其中受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土壤物理性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特性,如质地、密度、孔隙度、渗透性等。

这些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能以及植物根系生长的适宜性。

3.土壤化学性质:环境土壤学关注土壤的化学组成及其与环境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等指标都是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

4.土壤生物性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

土壤生物可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等关键过程,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5.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土壤对水分的调节、养分的吸附与释放、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

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

6.土壤修复与保护: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修复与保护的方法与技术。

土壤修复包括恢复受污染土壤中的生态功能,如清除有害物质、提高土壤质量和恢复植被等。

土壤保护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措施,避免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保护土壤资源。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但其研究内容与其他环境科学学科如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化学等相互交叉。

它在环境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功能和特性,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

Sq=f(L,H,B,A,i)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

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

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石砾>2>2>1>1砂粒2-0.022-0.051-0.051-0.05粉粒0.02-0.0020.05-0.0020.05-0.0010.05-0.002粘粒〈0.002〈0.002〈0.001〈0.002物理性砂粒:1-0.01mm物理性粘粒:〈0.01mm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学
1、土壤环境学的的研究内容!(P2)
(1)从环境学角度研究环境土壤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环境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2)从系统论和环境地球化学观点来研究环境土壤内部各子系统间、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土壤与其他子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

(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
效应和环境效应。

(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

(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划、规划和管理的原则个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2、讲述土壤胶体性质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P16)
答:性质:(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土壤具有电性:(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影响:(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①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大,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不同种类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的顺序为: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铝;(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阴离子的交换吸附比较复杂,它可与胶体微粒或溶液中的阳离子形成难溶沉淀而被强烈地吸附。

各种阴离子被土壤吸附的顺序如下:氟离子>柠檬酸根>磷酸根>硅酸根>碳酸氢根>醋酸根>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

3、简述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

(P26)
答: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是否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

(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

(3)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依据。

(4)在土壤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等,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应用:(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数据;(2)利用土壤环境背景值预测土壤有效态元素的含量;(3)利用土壤元素活性可推算出土壤中有效态元素的全量;(4)土壤环境背景值与人类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4、何为土壤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危害?(P45)
答:定义: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环境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污染。

特点(P53):1隐蔽性和潜伏性;2积累性和地域性;3不可逆性和长期性;4治理难而周期长。

危害(P54):1土壤环境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2土壤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下降;3土壤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土壤环境污染危害生态环境。

5、概述土壤环境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
答:(1)敏感植物(DECD):根茎伸长,种子发芽,植物幼苗。

①紫露草:利用其花蕾的颜色变化程度判断土壤环境污染的状况;②蚕豆根尖:固定→染色→观察。

(2)敏感动物:①无脊椎动物:蚯蚓、线虫、腹虫、弹尾类动物。

行为诊断法:生长指示剂:SFG=A-(R+U),A食物中获得的能量,R呼吸释放的能量,U排泄损失的能量。

此反映机体生长情况。

②鱼类实验:斑马鱼。

(3)微生物诊断法:①发光菌,明亮发光菌:荧光/荧光酶+O2,490nm。

②微热测量诊断法:活性细胞热释放与毒性相关性;③细菌抑制诊断法:菌悬液利用平板扩散法加入杀菌剂,在530nm测定并计算抑制率;(4)微生物数量及群落测定方法:放线菌、细菌、真菌;(5)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诊断:土壤酶活性诊断法:脲酶、蔗糖酶淀粉酶(与菲林试剂生成Cu2O)、多酚氧化酶、磷酸酶(酸性/碱性)。

过氧化氢酶+H2O2→其中的一部分+KMnO4反滴定。

6、污染土壤技术修复的分类。

(P58-90)
答:总的可以分为四类: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

①物理修复技术:1土壤蒸气提取技术(原位土壤蒸气提取技术;异位土壤蒸气提取技术);2固化/稳定化技术(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3玻璃化技术(原位玻璃化技术;异位玻璃化技术);4热处理技术(热吸解技术;焚烧技术);5电动力学修复技术;6稀释和覆土;②哈学修复技术:1化学淋洗技术(原位化学淋洗技术;异位化学淋洗技术);2溶剂浸提技术;3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4土壤改良修复技术(施用改良剂;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③植物修复技术:1植物提取修复;2植物挥发修复;3植物稳定修复;4植物降解修复;5根际圈生物降解修复;④微生物修复技术:1自然微生物;人工微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7、蒸气提取、电力修复、化学淋洗从原理、实用的污染物、实用土壤、优缺点等方面评价此三种方法(P58-90)。

答:略
8、简述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作用原理。

答:(P74-79)
9、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产生耐性的机制。

答:植物提取技术(P75)
10、土壤修复标准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P167-172)
11、什么是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P186-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