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放射性监测.pptx
合集下载
环境辐射监测PPT课件
![环境辐射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e22346e53a580217fcfec2.png)
人类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是由天然本底辐射和各 种人工辐射源造成的。 所谓环境放射性污染指的是存在于环境中放射性 物质的量超过其天然存在水平。 气载放射性核素扩散的辐射源有: 核武器空爆产生的放射性落下灰 各种核事故向环境释放或散落的放射性物质
2020/12/28
3/73
环境天然本底
来源
地层放射性物质40K 238U系 232TH系
外来放射性(包括本底放射性和干扰放射性)对 监测方法的探测限和准确度影响很大;
为了使待测样品的放射性含量大于仪器的探测限, 需要较大的样品量;
在分析测量过程中,样品被沾污的可能性较大 (样品中性质相近的核素,加入的试剂和工作环 境都可能使待测样品被沾污,为此,要求从事分 析测量人员工作必须十分严谨);
2020/12/28
12/73
铯-137
铯-137的半衰期30年,人体的有效半减期70天 铯-137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是核弹试验和核 反应堆内核裂变产生的,它会释放γ射线。 铯-137 会放出0.51163MeV(94.0%), 1.176MeV (6.0%)的β- 粒子和能量为0.662MeV 的γ射线 铯-137进入人体会积聚在肌肉组织中,会对体内 形成长期照射,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在空气中的222Rn
宇宙射线电离成份 中子成份
环境本底外照射 离地面1米处的剂量率 (10-2μGyH-1)
1.6(0.4-3.0) 1.1(0.4-2.1) 1.7(0.5-3.3)
8.7
3.2 4×10-2
2020/12/28
4/73
国内环境天然本底
2011年3月15日15:00 - 16日9:00 北京市:77.3nGy/h(60.2 -119.9) 长春市:82.4(70.8-147.4) 上海市:90.3(54.9-108.2) 秦山镇:100.1(70.4 - 123.8)
2020/12/28
3/73
环境天然本底
来源
地层放射性物质40K 238U系 232TH系
外来放射性(包括本底放射性和干扰放射性)对 监测方法的探测限和准确度影响很大;
为了使待测样品的放射性含量大于仪器的探测限, 需要较大的样品量;
在分析测量过程中,样品被沾污的可能性较大 (样品中性质相近的核素,加入的试剂和工作环 境都可能使待测样品被沾污,为此,要求从事分 析测量人员工作必须十分严谨);
2020/12/28
12/73
铯-137
铯-137的半衰期30年,人体的有效半减期70天 铯-137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是核弹试验和核 反应堆内核裂变产生的,它会释放γ射线。 铯-137 会放出0.51163MeV(94.0%), 1.176MeV (6.0%)的β- 粒子和能量为0.662MeV 的γ射线 铯-137进入人体会积聚在肌肉组织中,会对体内 形成长期照射,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在空气中的222Rn
宇宙射线电离成份 中子成份
环境本底外照射 离地面1米处的剂量率 (10-2μGyH-1)
1.6(0.4-3.0) 1.1(0.4-2.1) 1.7(0.5-3.3)
8.7
3.2 4×10-2
2020/12/28
4/73
国内环境天然本底
2011年3月15日15:00 - 16日9:00 北京市:77.3nGy/h(60.2 -119.9) 长春市:82.4(70.8-147.4) 上海市:90.3(54.9-108.2) 秦山镇:100.1(70.4 - 123.8)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7.3 放射性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7.3 放射性污染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da6f74f3192e45361166f51f.png)
3)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有一定的半衰期,不因气压、 温度而改变;有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极长,例 如241Pu的β衰变产物241Am的半衰期为433年, 238 93U高达109年,而有些则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
4)除了核反应条件外,任何化学、物理、生物的处 理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的性质;
5)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可随介质的扩散或流动 在自然界稀释和迁移,可在生物体内被富集并由 此而产生在人体内的放射性污染即内照射。
进行,通风马达应装在管道外,且以选用离心式马达为宜; ④橱柜、凳子、家具、台面、地面等要使用光平材料制作,
操作台面上要铺塑料布; ⑤洗涤池和下水池最好不要有尖角,放水用足踏式龙头,下
水道中尽量少用弯头和接头等。
1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二)放射性计测实验室 放射性计测实验室装备有灵敏度、选择性和
稳定性好的放射性计量仪器和装置。 设计此类实验室时,特别要考虑到消除放射
医学占人工污染源的90% 4、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放射性污染虽然是由于具有放射性核 素的化学物质而造成的,但是放射性污染 与一般的化学毒害物质污染有显著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5点:
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1)放射性污染物的放射性与物质的化学状态无关;
2)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能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一 种或几种射线;
解:
λ= 0.693 / T1/2 A = — dN / d t = λN
或 N = No e-λt lg N0 / N = λ×t / 2.303
t = 2.303 × (1/2.39×10-2)× (lg 1/0.001) = 289(a)
四、核反应
核反应: 指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
4)除了核反应条件外,任何化学、物理、生物的处 理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的性质;
5)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可随介质的扩散或流动 在自然界稀释和迁移,可在生物体内被富集并由 此而产生在人体内的放射性污染即内照射。
进行,通风马达应装在管道外,且以选用离心式马达为宜; ④橱柜、凳子、家具、台面、地面等要使用光平材料制作,
操作台面上要铺塑料布; ⑤洗涤池和下水池最好不要有尖角,放水用足踏式龙头,下
水道中尽量少用弯头和接头等。
1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二)放射性计测实验室 放射性计测实验室装备有灵敏度、选择性和
稳定性好的放射性计量仪器和装置。 设计此类实验室时,特别要考虑到消除放射
医学占人工污染源的90% 4、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放射性污染虽然是由于具有放射性核 素的化学物质而造成的,但是放射性污染 与一般的化学毒害物质污染有显著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5点:
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1)放射性污染物的放射性与物质的化学状态无关;
2)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能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一 种或几种射线;
解:
λ= 0.693 / T1/2 A = — dN / d t = λN
或 N = No e-λt lg N0 / N = λ×t / 2.303
t = 2.303 × (1/2.39×10-2)× (lg 1/0.001) = 289(a)
四、核反应
核反应: 指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Environmental_Monitoring_第一章_绪论(cmq)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Environmental_Monitoring_第一章_绪论(cmq)](https://img.taocdn.com/s3/m/cde226b3f8c75fbfc67db259.png)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化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化学、物理、生物、生态分析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连续自动监测,RS、GPS、GIS的3S技术相结合)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
我国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有: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代替GB 3095–8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代替GB 3838–88 和 GB 3838–83) (3)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代替GB 3097–82) (4)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85) (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82)
2.人为因素(三废)
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第三产业、 污水灌溉等污染源)
3.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指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现代已有检 出方法和环境标准、经过优先选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 象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原则
分级:
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中国环境 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化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化学、物理、生物、生态分析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连续自动监测,RS、GPS、GIS的3S技术相结合)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
我国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有: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代替GB 3095–8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代替GB 3838–88 和 GB 3838–83) (3)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代替GB 3097–82) (4)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85) (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82)
2.人为因素(三废)
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第三产业、 污水灌溉等污染源)
3.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指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现代已有检 出方法和环境标准、经过优先选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 象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原则
分级:
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中国环境 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放射性污染监测PPT课件
![放射性污染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b35b5252ea551811a6870c.png)
性质
都是无色、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易燃、低沸点的液体,微溶于水, 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
危害
苯属中等毒类物质,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 甲苯属低毒类,高浓度时可发生肾、肝和脑细胞 的坏死和退行性病变,慢性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 系统有损害。二甲苯属低毒类物质,其毒性主要 是对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麻醉和刺激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
93..21..11 采大样气点及布其置组成 9.2.2 采样时间和频率 9.2.3 采样条件 9.2.4 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9.2.5 采样体积换算 9.2.6 采样记录
9
9.2.1.1 采样点的数量
采样点的数量根据监测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
定。
公共场所
小于50m2的房间
1-3个点
气体污染物采用动力采样法和被动式采样方法;颗粒 物应选用中小流量(100L/min以下)采样。采样
器的噪声应小于50dB(A)。
9.2.5 采样体积换算
计算污染物浓度时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V0
V
T0 T
•
P P0
9.2.6 采样记录
13第9章 主要内容9.1 概 述 9.2 室内空气监测采样条件 9.3 室内环境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14
39..13 室概内述环境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本节主要内容:
93..31..11 甲大醛气及其组成 9.3.2 苯、甲苯和二甲苯 9.3.3 氨 9.3.4 苯并〔a〕芘 9.3.5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9.3.6 新风量 9.3.7 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
15
9.3.1 甲醛
9.3.1.1 甲醛的性质和危害
第九章 室内污染物监测
《放射性监测》课件
![《放射性监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cf72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d.png)
2
监测结果的评估和应对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监测结果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目标是否达成、环境和公众是否受到影响等方 面。在评估的基础上,应对策略包括环境修复、污染源控制、应急处置等。
放射性监测的应用领域
放射性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放射性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核电站周边环境监测、 城市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
《放射性监测》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放射性监测PPT课件,今天我将带你深入了解放射性监测的概 念、必要性以及应用领域。愿这份课件能为大家的理解提供更多帮助。
简介
1 概念
放射性监测是一项从环境、生物体及人体中 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活动,旨在掌握环境中放 射性物质的变化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 与环境质量。
监测方案中的要素包括哪些
放射性监测方案主要包括责任机构、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技术、监测时间和频 率、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等要素。
监测区域的划分
监测区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放射性的监测区域包括周边区域和被污染区域两部 分,其划分需要考虑核污染区域范围、环境地理特 征、生物地理学制约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2 建议
我们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到放射性监测 研究中来,通过共同的努力,保障环境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构建美好家园。
放射性监测在核电站等领域的应用
在核设施建造、运行、关闭和废除等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放射性监测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地面通风与气体处理系统、辐射控制设施、放射性废物等领域的监测。
结论
1 展望未来
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随着技术的 进步和监测要求的增加,未来放射性监测工 作将更加突出其多样化、先进化、智能化和 实时化的发展特点。
辐射环境监测第一章 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8页PPT资料
![辐射环境监测第一章 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8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1a0959f700abb68a882fb03.png)
法及仪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分辨率; ⑤ 样品需用量大,方可满足测量方法的探测限和准确度要求; ⑥ 样品放射性活度具有低水平和涨落的特点,通常要求长时间测量,因
此,测量仪器的稳定性要求高。
第一章 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
第二节 辐射环境监测概述
2.2 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
(1)从管理角度来分,可以分为监督性环境监测和排污 (营运)单位监测两大类。
素在环境中的转移规律和参数,收集到有用的实际资料。 例如:前处理厂, 238U、 234U、 226Ra、 230Th、 227Ru、 210Po、 210Pb等
后处理厂, 239Pu、 90Sr、 137Cs、 131I、 85Kr等 重水研究反应堆, 3H、 90Sr、 137Cs、 131I等 核设施的常规环境监测计划(实例)
(3)应急监测 目的:应急监测的目的是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
和程度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 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测定食物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及时向决策 机构和公众通报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干预措施。 应急监测分类:早期和中晚期 早期监测:
确定烟云范围、走向和特征,测定空气中剂量水平,尽快测量土 壤和水的污染情况。大气污染监测重点是下风向近地空气中放射性气 体和气溶胶浓度、地面辐射剂量和核素沉积量,监测范围为沿烟羽走 向夹角30度左右的扇形区内。对于水污染,主要监测排放地点下游水 域中水和食用水生物,测量项目以总α、总β活度为主,辅以1—2种 关键核素浓度测量。采样与测量顺序则由轻污染区到重污染区。
中后期监测 目的:
重新评价早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评价早期应急措施的合理性,确 定这些措施是否需要继续、扩展或收缩;估计公众受照剂量;追踪污 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趋向、途径及生物效应。 内容:
此,测量仪器的稳定性要求高。
第一章 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
第二节 辐射环境监测概述
2.2 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
(1)从管理角度来分,可以分为监督性环境监测和排污 (营运)单位监测两大类。
素在环境中的转移规律和参数,收集到有用的实际资料。 例如:前处理厂, 238U、 234U、 226Ra、 230Th、 227Ru、 210Po、 210Pb等
后处理厂, 239Pu、 90Sr、 137Cs、 131I、 85Kr等 重水研究反应堆, 3H、 90Sr、 137Cs、 131I等 核设施的常规环境监测计划(实例)
(3)应急监测 目的:应急监测的目的是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
和程度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 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测定食物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及时向决策 机构和公众通报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干预措施。 应急监测分类:早期和中晚期 早期监测:
确定烟云范围、走向和特征,测定空气中剂量水平,尽快测量土 壤和水的污染情况。大气污染监测重点是下风向近地空气中放射性气 体和气溶胶浓度、地面辐射剂量和核素沉积量,监测范围为沿烟羽走 向夹角30度左右的扇形区内。对于水污染,主要监测排放地点下游水 域中水和食用水生物,测量项目以总α、总β活度为主,辅以1—2种 关键核素浓度测量。采样与测量顺序则由轻污染区到重污染区。
中后期监测 目的:
重新评价早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评价早期应急措施的合理性,确 定这些措施是否需要继续、扩展或收缩;估计公众受照剂量;追踪污 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趋向、途径及生物效应。 内容:
环境放射性监测
![环境放射性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da420f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8.png)
安全。
监测方法
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定期对 空气、土壤、水体等进行采样 和分析。
案例
法国某核电站周围环境监测。
结果
监测数据显示核电站周围环境 的放射性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未发现异常升高。
核废料储存与处理设施监测案例
监测目的
确保核废料储存和处理设施的安全运 行,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扩散。
监测方法
对核废料储存和处理设施的各个关键 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废料池、处 理车间和储存仓库等。
伽马能谱分析
通过测量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释放的伽马射线能量, 确定不同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浓度。
剂量率测量
使用剂量计测量环境中的辐射剂量率,评估人体 受到的辐射剂量。
表面污染测量
对物体表面进行放射性测量,以检查是否存在放 射性物质污染。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清洗
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要点一
公众教育
加强公众对环境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环 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要点二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放射性监测活动,提供监测数据和信息 ,促进监测工作的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
05
环境放射性监测案例研究
核设施周围环境监测案例
监测目的
评估核设施运行对周围环境的 放射性影响,确保公众健康与
统计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放射性分布特征和规律。
模型预测
利用数学模型和算法预测未来环境放射性趋势和变化。
监测标准与法规
国际标准
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 组织制定的监测标准和指南。
国家法规
遵守各国政府制定的环境放射性监测 法规和标准,确保监测活动的合法性 和规范性。
监测方法
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定期对 空气、土壤、水体等进行采样 和分析。
案例
法国某核电站周围环境监测。
结果
监测数据显示核电站周围环境 的放射性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未发现异常升高。
核废料储存与处理设施监测案例
监测目的
确保核废料储存和处理设施的安全运 行,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扩散。
监测方法
对核废料储存和处理设施的各个关键 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废料池、处 理车间和储存仓库等。
伽马能谱分析
通过测量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释放的伽马射线能量, 确定不同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浓度。
剂量率测量
使用剂量计测量环境中的辐射剂量率,评估人体 受到的辐射剂量。
表面污染测量
对物体表面进行放射性测量,以检查是否存在放 射性物质污染。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清洗
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要点一
公众教育
加强公众对环境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环 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要点二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放射性监测活动,提供监测数据和信息 ,促进监测工作的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
05
环境放射性监测案例研究
核设施周围环境监测案例
监测目的
评估核设施运行对周围环境的 放射性影响,确保公众健康与
统计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放射性分布特征和规律。
模型预测
利用数学模型和算法预测未来环境放射性趋势和变化。
监测标准与法规
国际标准
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 组织制定的监测标准和指南。
国家法规
遵守各国政府制定的环境放射性监测 法规和标准,确保监测活动的合法性 和规范性。
[精品]环境监测课件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监测
![[精品]环境监测课件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314d9717763231126edb11a7.png)
0~0.25 0.5 1 >1.25 2 4(半死剂量) ≥5(致死剂量) 无可检出的临床效应 血相发生轻度变化、食欲减退 疲劳、恶心、呕吐 血相发生显著变化、将有 20%~25%的被照射者发生呕吐等急性放射性病症 24h 内出现恶心、呕吐,经过大约一周的潜伏期,出现毛发脱落、全身虚弱的病症 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两周内毛发脱落,体温上升,三周后出现紫斑、咽喉感 染、极度虚弱的病症,50%的人四周后死亡,存活者半年后可逐渐康复。 1~2h 内即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的症状,一周后出现咽喉炎、体温增高、迅速消瘦 等症状,第二周就会死亡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二)人为放射性污染 (1)铀矿石的开采与加工对环境的污染:在铀矿 开采中排放出222Rn气体、放射性粉尘、214Po、218Po等 气溶胶,排出的大量废水主要含有铀、镭及少量的钍等 放射性物质。经风雨冲刷流失,放射性物质溶解使污染 面积扩大。铀矿山和加工厂排出的废物放射性水平较低, 但排放量大,分布范围广,造成周围空气、土壤、水、 农作物等的放射污染。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三、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受射线的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各种生物效应统称 为辐射损伤。损伤出现在被照射者身上时,称为躯体效 应;出现在被照射者的后代身上时,称为遗传效应。人 体受过量的放射线照射,所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反应有三 类: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和远程效应。
1.急性损伤
Sr Sr Cs I
137
131 140
Ba Ce C Pu
144
14 239
U 与中子反应产物残余材料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概述二ຫໍສະໝຸດ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二)人为放射性污染 2.核工业 核工业包括铀矿开采、矿石加工、铀燃料生产、反 应堆动力生产及燃料后处理运输等,各个环节可造成一 定的环境污染。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二)人为放射性污染 (1)铀矿石的开采与加工对环境的污染:在铀矿 开采中排放出222Rn气体、放射性粉尘、214Po、218Po等 气溶胶,排出的大量废水主要含有铀、镭及少量的钍等 放射性物质。经风雨冲刷流失,放射性物质溶解使污染 面积扩大。铀矿山和加工厂排出的废物放射性水平较低, 但排放量大,分布范围广,造成周围空气、土壤、水、 农作物等的放射污染。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三、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受射线的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各种生物效应统称 为辐射损伤。损伤出现在被照射者身上时,称为躯体效 应;出现在被照射者的后代身上时,称为遗传效应。人 体受过量的放射线照射,所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反应有三 类: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和远程效应。
1.急性损伤
Sr Sr Cs I
137
131 140
Ba Ce C Pu
144
14 239
U 与中子反应产物残余材料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概述二ຫໍສະໝຸດ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二)人为放射性污染 2.核工业 核工业包括铀矿开采、矿石加工、铀燃料生产、反 应堆动力生产及燃料后处理运输等,各个环节可造成一 定的环境污染。
放射性和辐射监测ppt课件
![放射性和辐射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b774a2581b6bd97e19ea0c.png)
③核工业
④医学、科研和工农业等部门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排放废物
编辑版ppt
4
放射性和辐射的来源
辐射的来源 天然辐射包括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及存在于食物、空气及居住环境的天然 放射性物质等。 人工辐射以用于医疗诊断的X射线所占比例最多。其余的来源有大气层核试 生成的放射性尘埃、夜光表、电离室、烟雾探测器等。
编辑版ppt
5
放射性和辐射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急性损伤
当人体遇到核爆炸、核事故时,一次或短期内受到大剂量的射线照射,体内 的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的伤害,轻者出现病症,重者造成死亡。 表8-1叙述了不同的照射剂量将引起的不同急性机体效应。 (2)慢性损伤 若放射源长期对人体产生辐射,将会引发各种慢性损伤。 (3)远程效应 远程效应指人体遭受急性照射后经过若干时间或长期遭受低剂量的照射,数 年后才表现出的躯体效应或遗传效应的现象。
nb ——空测量盘的本底计数率,计数/min;
ns ——根据标准源的活度计数率计算出检测器的计算率,计数/ (Bq·min);
V——所取水样体积,L。
编辑版ppt
10
放射性和辐射的监测
2.水样的总β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水样的总β放射性活度测量步骤基本上与总α放射性活度测量相同,但检测器 用低本底的盖革计数管,且以含 40 K的化合物作标准源。
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两周内毛发脱落,体温上升,三周后出现紫斑、咽喉感染、
极度虚弱的病症,50%的人四周后死亡,存活者半年后可逐渐康复
1~2h 内即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的症状,一周后出现咽喉炎、体温增高、迅速消瘦
等症状,第二周就会死亡
编辑版ppt
7
放射性和辐射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4473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a.png)
2
辐射测量
使用辐射仪器测量样品中的辐射水平。
3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是否超过限值。
放射性监测设备和装置
• 辐射计和辐射探测器 • 样品收集器和气溶胶采样器 • 分析设备和仪器
环境放射性监测
环境放射性监测旨在获取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数据,确保环境安全。
食品放射性监测
食品放射性监测是为了确保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不超过安全限值,保证公众健康。
《放射性污染监测》PPT课件
让我们一起探索《放射性污染监测》这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通过这个PPT课件, 你将了解放射性污染的定义、来源、特点,以及监测的方法和意义。让我们 开始吧!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超过正常水平,对人体和生态系统 造成危害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放射性监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将大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放射性监测数据的报告与发布
将监测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国际标准与法规
放射性污染监测受到国际标准和法规的规范与指导。
放射性污染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防范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采取措施,减少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放射性监测的意义与目的
放射性监测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的威胁,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用于决策和环境
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
2 食品
包括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等。
3 个人身体
通过监测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水平。
放射性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1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食品和个人身体样品。
第四章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ppt课件
![第四章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4503b91eb91a37f1115cd9.png)
41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10
现实的作法对几类核设施依据其实际可能 的排放情况,在对其生产和环境保护权衡 后确定某一排放数值。最后由审管部门认 可。对于许多特殊的核与辐射设施,采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确定年排放量限 值。
42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11
(三)实行最优化政策 最优化是辐射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含义是:首先要满足剂量标准, 遵守年排放量限值,执行总量控制要求使 公众得到保护。但是这还不够,如果在花 费或代价不大仍可使流出物排放量减少的
35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4
一个特定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只 能是1mSv/a的若干分之。这种针对每个辐 射源分配的剂量,在辐射防护领域称为剂 量约束,剂量约束是一个与源相关的量。对 于一个特定辐射源,用来控制流出物排放 的剂量不能大于这种剂量约束值。
36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5
剂量约束值是针对关键人群组或关键组的。 关键人群组是具备下列几个条件的一组人 群: • 受到辐射照射最大 • 饮食及生活习性相近 • 人数从几个到几十人
37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6
流出物排放的首要原则是使关键人群组一 年所接受的辐射照射剂量不超过审管部门 批准的剂量约束值,亦即使公众得到充分 保护。
38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7
(二)年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 剂量值是基本限值,但是基本限值难以度 量,不便实际执行。于是,通过对流出物 从排放口排出后在环境中传输、弥散,经 食物链到人等照射途经的分析,辅以保守 的假定推定出一组排放量限值.
个领域中使用着,每年均有丢失事故发生。 现在,对放射源的安全和保安问题已成了 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反恐)。
32
第四节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1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10
现实的作法对几类核设施依据其实际可能 的排放情况,在对其生产和环境保护权衡 后确定某一排放数值。最后由审管部门认 可。对于许多特殊的核与辐射设施,采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确定年排放量限 值。
42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11
(三)实行最优化政策 最优化是辐射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含义是:首先要满足剂量标准, 遵守年排放量限值,执行总量控制要求使 公众得到保护。但是这还不够,如果在花 费或代价不大仍可使流出物排放量减少的
35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4
一个特定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只 能是1mSv/a的若干分之。这种针对每个辐 射源分配的剂量,在辐射防护领域称为剂 量约束,剂量约束是一个与源相关的量。对 于一个特定辐射源,用来控制流出物排放 的剂量不能大于这种剂量约束值。
36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5
剂量约束值是针对关键人群组或关键组的。 关键人群组是具备下列几个条件的一组人 群: • 受到辐射照射最大 • 饮食及生活习性相近 • 人数从几个到几十人
37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6
流出物排放的首要原则是使关键人群组一 年所接受的辐射照射剂量不超过审管部门 批准的剂量约束值,亦即使公众得到充分 保护。
38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7
(二)年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 剂量值是基本限值,但是基本限值难以度 量,不便实际执行。于是,通过对流出物 从排放口排出后在环境中传输、弥散,经 食物链到人等照射途经的分析,辅以保守 的假定推定出一组排放量限值.
个领域中使用着,每年均有丢失事故发生。 现在,对放射源的安全和保安问题已成了 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反恐)。
32
第四节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1
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徐ppt幻灯片
![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徐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b372c8839b6648d7c0c7468c.png)
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有关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规定:
环境保护部门职责: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 输、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的统一监管;
制定和组织实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的法律法规和 技术标准;
邮政部门职责:
负责邮寄放射源的安全监督检查。
山东省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框架
核安全与环境专 家委员会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环境保护厅
各市环保局
省辐射环境管 理站
核与辐射安全 管理处
核与辐射安全 监测技术中心
二、辐射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
1.监管的目的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到现场有针对性地核实辐射单位 的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有效性、核技术利用项目的人员配置合 法性、项目运行的有关管理制度履行完好性。及早发现有关辐 射安全与防护的过失或潜在危险,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与建议, 避免大的辐射事故发生,降低辐射工作对公众、社会和环境的 影响。
《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 使机用头中 和定典期型检的验源应传擦输拭结源构的密封性能意外发生问题时装最可置能安污染全的和源容防器护外围条区例域。》 敷贴器的监督检查重点是在保证放射源的贮存《安放全。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屏蔽Shielding
条例
采取措施防止非患者及工作人员误入正在照射的场所,避免其受到意外的辐射照射。
一类:Ⅰ类放射源、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乏燃料等释放到环境 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二类:Ⅱ类和Ⅲ类放射源、中等水平放射性废物等释放到环境 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一般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规定:
环境保护部门职责: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 输、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的统一监管;
制定和组织实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的法律法规和 技术标准;
邮政部门职责:
负责邮寄放射源的安全监督检查。
山东省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框架
核安全与环境专 家委员会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环境保护厅
各市环保局
省辐射环境管 理站
核与辐射安全 管理处
核与辐射安全 监测技术中心
二、辐射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
1.监管的目的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到现场有针对性地核实辐射单位 的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有效性、核技术利用项目的人员配置合 法性、项目运行的有关管理制度履行完好性。及早发现有关辐 射安全与防护的过失或潜在危险,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与建议, 避免大的辐射事故发生,降低辐射工作对公众、社会和环境的 影响。
《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 使机用头中 和定典期型检的验源应传擦输拭结源构的密封性能意外发生问题时装最可置能安污染全的和源容防器护外围条区例域。》 敷贴器的监督检查重点是在保证放射源的贮存《安放全。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屏蔽Shielding
条例
采取措施防止非患者及工作人员误入正在照射的场所,避免其受到意外的辐射照射。
一类:Ⅰ类放射源、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乏燃料等释放到环境 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二类:Ⅱ类和Ⅲ类放射源、中等水平放射性废物等释放到环境 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一般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3f67da54f242336c1eb95e73.png)
3、放射性水样的采集:
放射性水样的布点,采样原则与水质污染监测基本相 同。
采集水样的工具可用普通清洁的、没有放射性污染的 玻璃瓶采集样品。
采集的水样应盛放于塑料瓶中,以减少放射性吸附; 有时可加入烯酸或载体、络合剂等,以防止放射性核素的 损失。 采集的水样根据需要可供作各种放射性监测分析。
4、食品、生物样品: ——于收获季节在田地里布设的采样点位采集粮食的样品 后混合; ——对已收获的粮食在存放处的上、中、下各层均匀采集 后混合。 ——蔬菜应采集不同类型品种的样品。 ——在核爆炸期间主要以采集叶菜为主。 ——鱼、虾类应根据在水中分布情况,可分别采集各类样 品。 ——样品采集后,去掉非食用部分,洗净,将表面水晾干, 称鲜重。然后切碎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让其炭化,转入马 福炉中于400~500℃灰化,冷却后称重。供测量使用。
90Sr衰变掉99.9%
解: λ= 0.693 / T1/2 A = - dN / d t = λN 或 N = No e-λt lg N0 / N = λ×t / 2.303 t = 2.303 ×(1/2.39×10-2)×(lg 1/0.001) =289(a)
(四) 核反应 核反应: 指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 粒子的过程。 进行核反应的方法主要有: *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 *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 *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 *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等
1.α衰变(4He核-α粒子)
226Ra
→ 222Rn + 4He 226Ra衰变有两种方式(分枝衰变):
(三) 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1. 放射性活度(A): 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下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 的放射性活度A的定义式是 A = d N / d t 式中:A—放射性活度,单位Becquerel,简称贝可,用符 号Bq表示,1Bq=1 sec-1 。 d N—时间间隔d t内,处于该特定能态下的一 定量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核转变的核数目。 比活度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内所含有的放射性活 度,单位为Bq.g-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子体的放射性平衡,并成为放射性核素系 列:铀系(母体为238U)、锕系(母体为235U)和 钍系(母体为232Th),最终成为Pb核素 自然界独立存在的核素 半衰期极长的核素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自然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称天然放射性 本底,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基 准。天然放射性对人体的照射80%为外照射
环境放射性监测
——物理环境监测之二
引言
今天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医疗、农业、科 研等民用和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环境中有着 各种来源的放射性。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 性在我们周边广泛存在。
核武器试验、核材料流失、局地天然放射性 异常——显著超过天然放射性水平,甚至超 过限制标准,称为放射性环境污染。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基础知识
1.1放射性 放射性核衰变 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 某些原子核不稳定,能够自发改变结构,称
为核衰变;衰变可以连续进行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衰变中会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
电的粒子——α、β、γ射线。
放射性衰变
天然不稳定核素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称为 “天然放射性”。
γ射线是短波电磁辐射(λ=0.007~0.1nm),穿 透力极强;与物质作用产生光电效应、康普 顿效应和电子成对效应等。
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放射性活度(强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
的数目 A dN N
dt
放射性活度单位 贝可,符号Bq,1Bq=1s-1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 般事件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基本
在室内空气中的分布: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
2.3 人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危害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吸 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由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质,其吸收程度与 放射性核素的性质、状态有关:易溶性的吸 收较快,气溶胶吸收较慢;核素被肺泡粘膜 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
正常条件下,每年每人从环境中受到的放射 性辐射总剂量不超过2毫希沃特,其中一半 以上是天然放射性
特征之一
T1/ 2
0.693
1.2 照射量和剂量
照射量和剂量是表征放射量粒子与物质作用 后产生的效应及其度量的术语照射ຫໍສະໝຸດ 照射量定义为:X dQdm
式中:X—照射量,SI单位为C/kg dQ—α或β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 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单元的空气电离所 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
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 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力辐射能量
大小的物理量 D dED dm
式中:D—吸收剂量,SI单位为J/kg ,专门 单位戈瑞,简称戈,符号Gy,1Gy=1J/kg
dED—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 的平均能量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2.1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放射性来源于天然的和人为的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宇宙射线 包括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 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与地球同寿,达到母体
3.2 其他国家的辐射防护标准
参见p276,表 8-8 国外有关环境放射性 标准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β射线的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 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 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可使其原子电离, 也能灼伤皮肤。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γ衰变
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γ衰变的能级跃迁不改变原子核的原子序和 原子质量数不发生变化,称为同质异能跃迁。 某些不稳定核素经过α或β衰变后,能量仍 较高,可再经过γ衰变达到稳定态。
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的核素的放射性称为 “人工放射性”。
226Ra
α4.589
60Co
β 0.306
γ0.188
α4.777
γ 1.17 γ1.33
222Rn
60Ni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α衰变
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82)自发 放出α粒子(4He)的过程 226Ra 222Rn + 4He
不同核素放出的动能不同,一般在2~8MeV 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
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技法,但穿透能力 小,只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β衰变
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快速电子) 的过程,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
β衰变分为负β衰变(中子变质子)、正β衰 变(质子变中子)和电子俘获(核外电子)三种
3.1 部分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放射性限制值
环境要素 海水
放射性核素 Co Sr Rn Cs Cs
浓度限值(Bq/L) 0.003 4 0.2 0.6 0.7
放射性防护标准
环境要素 射线或核素 浓度限值(Bq/L)
地下水 总α
≤0.1
总β
≤0.1
生活饮用水 总α
≤0.5
总β
≤1.0
住宅空气 氡及其子体 住房≤200Bq/m3 地下室≤400Bq/m3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人体受到放射性射线照射后,常会引起肌体 细胞分子、原子电离,使组织的的某些大分 子结构被破坏,如使蛋白质及核糖核酸、脱 氧核糖核酸分子链断裂,造成组织破坏
人体一次或在短期内接受大剂量照射,将引 起急性辐射损伤
大剂量外照射会严重伤害人体的各组织、器 官和系统
第三节 放射性防护标准
一般地下水中含有的放射性高于地面水,而 且铀、镭的含量变化较大
2.2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在大气中的分布:大多数核素可以出现在空 气中,最主要的是氡的同位素(222Rn),氡是 镭的衰变产物,从含泪的岩石、土壤、水体 和建筑材料中逸散到空气中。氡在日出前浓 度最高,中午较低,相差十倍以上
在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任何动植物体内都 含天然放射性核素,与土壤、水、肥料有关
人为放射性污染源 核试验与航天事故 核工业 工农业、医学、科研 放射性矿物开采
2.2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分布。含量变动很大,主 要取决于岩石层的性质和土壤的类型
在水体中的分布。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主 要是40K、87Rb和铀系元素,含量与区域地 理、水体交换等有关;淡水中天然放射性核 素含量与岩石、水文地质、大气交换等有关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自然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称天然放射性 本底,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基 准。天然放射性对人体的照射80%为外照射
环境放射性监测
——物理环境监测之二
引言
今天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医疗、农业、科 研等民用和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环境中有着 各种来源的放射性。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 性在我们周边广泛存在。
核武器试验、核材料流失、局地天然放射性 异常——显著超过天然放射性水平,甚至超 过限制标准,称为放射性环境污染。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基础知识
1.1放射性 放射性核衰变 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 某些原子核不稳定,能够自发改变结构,称
为核衰变;衰变可以连续进行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衰变中会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
电的粒子——α、β、γ射线。
放射性衰变
天然不稳定核素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称为 “天然放射性”。
γ射线是短波电磁辐射(λ=0.007~0.1nm),穿 透力极强;与物质作用产生光电效应、康普 顿效应和电子成对效应等。
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放射性活度(强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
的数目 A dN N
dt
放射性活度单位 贝可,符号Bq,1Bq=1s-1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 般事件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基本
在室内空气中的分布: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
2.3 人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危害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吸 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由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质,其吸收程度与 放射性核素的性质、状态有关:易溶性的吸 收较快,气溶胶吸收较慢;核素被肺泡粘膜 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
正常条件下,每年每人从环境中受到的放射 性辐射总剂量不超过2毫希沃特,其中一半 以上是天然放射性
特征之一
T1/ 2
0.693
1.2 照射量和剂量
照射量和剂量是表征放射量粒子与物质作用 后产生的效应及其度量的术语照射ຫໍສະໝຸດ 照射量定义为:X dQdm
式中:X—照射量,SI单位为C/kg dQ—α或β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 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单元的空气电离所 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
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 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力辐射能量
大小的物理量 D dED dm
式中:D—吸收剂量,SI单位为J/kg ,专门 单位戈瑞,简称戈,符号Gy,1Gy=1J/kg
dED—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 的平均能量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2.1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放射性来源于天然的和人为的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宇宙射线 包括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 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与地球同寿,达到母体
3.2 其他国家的辐射防护标准
参见p276,表 8-8 国外有关环境放射性 标准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β射线的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 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 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可使其原子电离, 也能灼伤皮肤。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γ衰变
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γ衰变的能级跃迁不改变原子核的原子序和 原子质量数不发生变化,称为同质异能跃迁。 某些不稳定核素经过α或β衰变后,能量仍 较高,可再经过γ衰变达到稳定态。
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的核素的放射性称为 “人工放射性”。
226Ra
α4.589
60Co
β 0.306
γ0.188
α4.777
γ 1.17 γ1.33
222Rn
60Ni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α衰变
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82)自发 放出α粒子(4He)的过程 226Ra 222Rn + 4He
不同核素放出的动能不同,一般在2~8MeV 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
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技法,但穿透能力 小,只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β衰变
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快速电子) 的过程,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
β衰变分为负β衰变(中子变质子)、正β衰 变(质子变中子)和电子俘获(核外电子)三种
3.1 部分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放射性限制值
环境要素 海水
放射性核素 Co Sr Rn Cs Cs
浓度限值(Bq/L) 0.003 4 0.2 0.6 0.7
放射性防护标准
环境要素 射线或核素 浓度限值(Bq/L)
地下水 总α
≤0.1
总β
≤0.1
生活饮用水 总α
≤0.5
总β
≤1.0
住宅空气 氡及其子体 住房≤200Bq/m3 地下室≤400Bq/m3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人体受到放射性射线照射后,常会引起肌体 细胞分子、原子电离,使组织的的某些大分 子结构被破坏,如使蛋白质及核糖核酸、脱 氧核糖核酸分子链断裂,造成组织破坏
人体一次或在短期内接受大剂量照射,将引 起急性辐射损伤
大剂量外照射会严重伤害人体的各组织、器 官和系统
第三节 放射性防护标准
一般地下水中含有的放射性高于地面水,而 且铀、镭的含量变化较大
2.2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在大气中的分布:大多数核素可以出现在空 气中,最主要的是氡的同位素(222Rn),氡是 镭的衰变产物,从含泪的岩石、土壤、水体 和建筑材料中逸散到空气中。氡在日出前浓 度最高,中午较低,相差十倍以上
在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任何动植物体内都 含天然放射性核素,与土壤、水、肥料有关
人为放射性污染源 核试验与航天事故 核工业 工农业、医学、科研 放射性矿物开采
2.2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分布。含量变动很大,主 要取决于岩石层的性质和土壤的类型
在水体中的分布。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主 要是40K、87Rb和铀系元素,含量与区域地 理、水体交换等有关;淡水中天然放射性核 素含量与岩石、水文地质、大气交换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