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这样农业大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总结现有适应措施,以期提供对应策略和建议。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1. 温度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中国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生长期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高温导致农作物成熟期缩短、生长速度变快,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冬季降温减少,北方地区的某些冬季农作物受到了不利影响。
这种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2.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这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降水量和分布的变化使得对于灌溉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农作物种植模式。
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了潜在威胁,尤其是在灌溉不足的地区,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3. 气候变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气候变异导致了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分布范围的改变,这对农作物的传粉和有害生物的控制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气候变异也增加了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风险,由此带来了农业生产上的损失。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1. 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培育有抗逆性的新品种,并开发高效且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增加中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优化农田灌溉系统,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农业,能够减少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压力,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3. 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可持续性。
4. 数据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气候变化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温度升高、降水分布不均等问题,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会对农作物生长、收成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绝收。
2. 温度升高全球温度的升高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变短,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对于一些需要特定温度条件的农作物,其种植和生长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3. 降水分布不均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降水分布不均。
在某些地区,降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过量的降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而降雨量不足则会导致土地干旱,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应对措施1. 农业技术创新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业技术创新是应对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研发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灌溉系统、温室种植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2. 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在降水充足的地区,可以种植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农作物,并采取节水灌溉等措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3. 农业保险与市场调节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当遭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时,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补偿,降低其损失。
同时,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推广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之计。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已经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影响一:降水模式的改变由于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了降雨量分布不均的现象。
一些地区遭受到持续干旱的困扰,农作物生长周期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降雨量过大的地区也面临着洪涝灾害的风险,农田被淹没导致农作物减产。
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灌溉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方法,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的利用效率。
2. 种植抗旱作物: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即使遭受干旱,也能减少作物受灾的程度。
3. 发展节水农业:利用节水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滴灌、喷灌等,减少用水量,提高农田的耐旱性。
影响二:温度升高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地区的气温上升,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作物容易遭受热害和干旱,产量减少。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适应高温的作物品种:培育出耐高温的作物品种,在高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生长,减少作物受热害的程度。
2. 加强农田的保护:适时进行农田覆盖,利用覆盖物来降低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轻高温对农作物的伤害。
3. 防止水资源的蒸发:通过建立水库、堤坝等基础设施,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影响三: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洪涝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灾害: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气象灾害,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让农民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时间。
2. 提高抗灾能力:培育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农田重建和农作物恢复工作,尽快将农业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不稳定的降水模式以及长期干旱等现象已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1.1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出现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
暴雨、洪涝、旱灾、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作物水分不足,而短期的暴雨和洪涝则可能造成农作物倒伏和泡水,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歉收。
1.2 不稳定的降水模式气候变化引起了降水模式的不稳定,例如降雨量和降雨分布的异常。
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重要,不稳定的降水模式会导致水分供应不平衡,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有时候降雨过少,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而有时候则会有过多的降雨,导致作物受损。
1.3 温度升高导致生长周期变化全球变暖也导致了气温的升高。
温度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非常狭窄,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它们无法正常生长或产生低质量的产量。
此外,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虫害和病害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健康和产量造成威胁。
2. 应对策略鉴于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农民和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农民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适应气候变化。
在选择作物时,应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耐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品种。
同时,农民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种植方式,例如农作物轮作和混合种植,以增加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2.2 水资源管理由于不稳定的降水模式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合理地管理水资源非常重要。
农民应在旱季储备足够的水资源,并改善灌溉系统以减少水分的浪费。
政府也可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建设水利设施,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以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暴雨等,对农作物种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产量与质量造成了明显影响。
变暖的气候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季缩短和生育期提前,增加了农作物受病虫害侵袭的概率。
同时,极端高温和干旱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水资源的使用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降水量和分布出现不均衡,同时水蒸气的增加也加剧了蒸发过程。
这使得中国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
缺水问题加重了农作物的灌溉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生产。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农业的灾害风险带来了巨大的提高。
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作物产量造成直接损失,还会破坏农田、水库、灌溉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引起重视。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不仅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也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实施低碳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等措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各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首先,加强农业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早掌握天气变化动态,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其次,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培育新品种、推广抗旱、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调配,改善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农业生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气温升高导致作物生长季延长,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然而,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气候变化还会改变作物的分布和种类,导致一些作物无法适应新的生长环境而减产。
据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农作物生长季平均延长了近半个月,同时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这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农业生产资源产生压力。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水资源原本就不足,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使得水资源的压力更加显著。
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制约。
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和极端气候事件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政府和农业生产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政府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
农业生产者也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他们可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适应新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
他们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他们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政府和农业生产者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通过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等措施,我们相信中国的农业生产将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持稳定发展。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而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其发展也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极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生产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过去,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天气和自然环境的稳定来维持,但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导致了暴雨、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的出现,给种植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据统计,2016年我国的强降雨天气事件频发,导致农业生产受损,产量下降,农业生产(农作物、养殖业等)可能面临较大困难。
2. 气候变暖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作物的生王周期也在缩短,这使得农业生产需要适应新的生长环境。
由于生王周期的缩短,导致作物的早熟,容易出现品质差、产量不足的问题。
3. 气候变化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气候变暖加快了冰川融化的速度,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地区的淹没,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对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政府和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1. 不断升级农业设施和技术农业生产的设施和技术不断升级,能够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例如,广泛使用深松耕地、植物种植、土壤水管理技术等,能够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还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加强农业种植布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农业种植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例如,在水资源少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在雨量过多的地区,要发展养殖业等。
3. 稳定农业市场,保证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市场的稳定,使农民可以稳定地销售和售出自己的产品,最终能够保证农民的收入。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其中,农业生产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的行业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气温波动气候变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就是气温的波动。
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现象。
这种气温波动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许多挑战。
极端高温极端高温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水分蒸发过快、光合作用减弱以及影响植物的花粉传递等问题。
这使得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受到了抑制,产量也会大幅度下降。
极端低温极端低温对于一些作物而言,可能会引发冻害,破坏植物细胞结构,甚至导致无法修复的损伤。
特别是在果树和蔬菜类作物中,寒潮可能导致花芽失去抗寒能力,从而影响整个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降水变化除了气温的波动外,降水也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
降水变化不仅涉及降雨量的增减,还包括降雨分布、频率和强度上的改变。
干旱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干旱情况加剧。
干旱将导致土壤湿度降低、土壤贫瘠以及植物缺乏水分。
这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并可能增加土壤侵蚀等问题。
暴雨和洪涝灾害与此同时,由于降雨分布、频率和强度发生改变,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暴雨和洪涝灾害。
这种灾害不仅对农作物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导致土壤流失、庄稼被淹没以及灌溉设施受损等问题。
病虫害和杂草随着气候变化,病虫害和杂草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可能使某些病虫害传播途径增加或扩散速度加快,从而给农作物带来更大的危害。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使一些新的病虫害进入原本没有出现过的地区,导致当地农民对于这些病虫害没有足够的认知和应对措施。
另外一方面,在面临干旱或者高温等极端天气情况下,许多常见杂草有机会繁殖得更加迅速。
这无疑给农民带来了更多困扰。
应对策略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来减少风险并确保粮食安全。
农艺措施通过科学农艺技术可以改善作物抗逆性,提高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影响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气候变化正逐渐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降水、光照等方面的改变,给农业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
首先,温度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一些原本适应寒冷气候的作物,可能因为气温升高而不再适宜在特定地区种植;而原本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可能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速度,导致品质下降。
比如,小麦在灌浆期如果遭遇高温,会影响麦粒的饱满度,降低产量和质量。
同时,温度的升高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规律。
温暖的气候为害虫和病菌提供了更有利的繁殖和生存条件,使得病虫害的爆发频率和危害程度增加。
这不仅会直接损害农作物,还会增加农民防治病虫害的成本,甚至可能因为病虫害的肆虐而导致农作物绝收。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
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在一些地区,降雨量减少导致干旱加剧,土地墒情不足,农作物无法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干枯死亡。
而在另一些地区,暴雨和洪水频繁发生,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失。
此外,降水分布的不均衡也使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面临降水减少,而原本干旱的地区降水可能依然稀少,这对农业灌溉用水的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光照时间和强度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光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以及光照强度的变化。
这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例如,一些喜阳的农作物如果在生长过程中光照不足,可能会导致植株矮小、结实率降低等问题。
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
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加速,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同时,暴雨的冲刷可能会造成土壤侵蚀,使土壤表层的肥沃土壤流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措施研究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措施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旱涝频繁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适应措施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一: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气温不断上升,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温天气会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降低产量和品质。
此外,高温对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物的耐旱能力降低。
适应措施包括选育耐高温农作物品种、调整播种时间和施肥策略等,以提高作物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影响二:降水模式改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发了降水模式的改变,使得干旱和洪涝事件频繁发生。
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降低作物生长的机会;洪涝则造成农作物的淹没和根系缺氧。
农民可以采取一系列适应措施,如建设灌溉设施来解决干旱问题,采用排水系统来应对洪涝事件。
影响三:气候变化增加了病虫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导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更加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病虫害的暴发会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风险,例如合理使用农药、采用环境友好的害虫防治方法等。
适应措施一:改良农耕方法改良农耕方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措施。
通过采用有机耕作、保护性耕作等方法,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降低氮排放等,从而增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适应措施二:优化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优化水资源管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建设灌溉设施、实施节水措施,如滴灌、喷灌等,可以在干旱条件下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适应措施三:推广耐旱和耐病虫害的品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农业科学家致力于培育耐旱和耐病虫害的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推广这些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中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体现在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方面,还涉及到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以及农民生计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农作物产量的波动。
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发育过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冬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生育期缩短,导致产量下降;而极端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阻,引发严重的减产甚至歉收。
这种波动不仅给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压力,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其次,气候变化导致了水资源的不稳定利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有限的国家,而气候变化使得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更加不稳定。
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分布可能出现变化,会导致一些地区干旱或洪涝的程度加深。
这不仅对灌溉农田造成了困扰,也对农民的用水和饮水安全带来了挑战。
另外,全球变暖也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这对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水源供应产生了潜在威胁。
再次,气候变化对农民的生计产生了直接影响。
农业是中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他们日益面临着经济压力。
减产或歉收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他们可能无法维持生计,甚至不得不改变职业。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可能导致农民受伤或财产损失,增加了经济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抗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灾能力。
其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此外,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最后,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降低农户的经济风险,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然而,要应对,仅仅依靠政府的措施是不够的。
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包括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等。
农民可以根据气候变化情况调整耕作方式,选择适应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企业可以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碳排放;科研机构可以加强气候变化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而在当今时代,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影响着农业生产,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首先表现为气温的升高。
气温的上升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地理分布。
原本适应特定温度条件的农作物,可能因为气温的改变而无法正常生长或产量下降。
比如,一些喜凉作物可能会面临生长季节缩短、病虫害增多等问题。
而且,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加剧干旱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在一些地区,干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降水模式的改变也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
有些地区降水增多,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淹没农田,损坏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
而另一些地区则降水减少,水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降水的不均衡分布使得农业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农民难以准确把握灌溉时机和水量,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同样给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强风、暴雨、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不仅会直接毁坏农作物,还会破坏农业设施,如温室大棚、灌溉系统等。
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和经营成本。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一些适应特定气候条件的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平衡,也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例如,一些有益的昆虫、鸟类和微生物数量减少,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失控,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农业的投入和产出产生了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民需要增加投入,如购置更先进的灌溉设备、采用抗逆性更强的种子、加强农田防护设施等。
然而,这些投入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产出增长,从而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影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报告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报告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直接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全球各地农业生产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其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直接影响,对我们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降水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导致降水的分布和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对农业水资源的供应产生影响。
降水变化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缺乏,还会引发洪涝等灾害,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 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温是另一个重要的生长因素,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加快,而这可能与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要求不匹配。
例如,气温升高会导致水稻的主要生长期缩短,增加生长过程中的干旱风险,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
另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作物适应范围较窄的病虫害增多,进一步影响农作物产量。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对农业产量产生直接影响,还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影响。
1. 害虫和病害的爆发随着气候变暖,某些病害传播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得到了扩大。
例如,南方的某些地区在温暖的冬季也可能发生害虫和病害的爆发。
这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2. 农作物适应能力下降气候变化使得农作物生长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触顶温度和冬季最低温度的变化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直接影响。
农作物适应能力的下降可能导致品种扩散有限,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畜牧业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1. 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问题。
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牲畜的生长和繁殖,降低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影响人类的食品供应。
2. 气候变化对放牧和饲养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变化和温度变化,将影响牲畜的放牧环境和饲养条件。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农业成为受影响最为显著的行业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影响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雨模式的改变:气候变暖导致降雨分布不均,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也发生变化。
部分地区长期缺水,造成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持续性的暴雨。
这种情况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影响农民的收成。
2. 温度的上升: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长期高温会使农作物受到热应激,出现干旱和营养不良现象。
此外,高温还可能导致冰雪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农田受到威胁。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冰雹等)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事件会对农田、农作物和农民造成巨大破坏,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应对措施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轻损失并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改善农作物的品种,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抗旱、抗病虫和耐高温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
同时,推广科学的耕作方法和管理技术,加强农田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改善灌溉系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发展节水型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的浪费。
3. 调整农作物布局:根据气候变化状况,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结构,选择适应性强、耐旱、耐热的作物,适时转作旱地农业或经济作物。
同时,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保持率。
4.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机制,提前预警极端天气事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固农田堤防、灌溉设施和农房,提高抗灾能力。
5. 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采用循环利用的农业模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中国农业的生产、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种植受到影响随着气温升高和季节性变化的的严重化,中国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一些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缩短,另一些农作物的生长期则延长。
例如,小麦、玉米、花生等冬春季作物的新生育期加速、生长期缩短,甚至部分作物产量减少。
2. 农业灾害频繁气候变化使得自然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极端降雨、低温和冰雹频繁发生,导致农业灾害不断加剧。
这些灾害给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的是农民的经济收益。
3. 农村面临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的问题气候变化会影响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的分配。
气候变化使得农村社会面临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的问题。
一些地区会因为洪涝灾害和旱灾,导致农田耕作和农民生计受到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地耕作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因为土壤的利用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非农活动加剧。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都成为了普遍事实。
1. 生物多样性下降气候变化造成了环境的改变,这样的改变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可能会导致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灭绝。
因此,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地下水资源受到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增加,畜牧业和耕地的用水也受到限制。
中国的许多地区在缺少适当的水源的情况下,往往会面临一定的水资源难题。
3. 在气候变化下,农田漂移变得更加严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农田 salinization和漂移也让农民的获利受到了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影响,其中农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领域。
气候变化会影响作物生长、质量和种植面积等方面,给农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者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变异气候变暖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同时也会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农作物的变异。
许多作物在气候变化下的生长环境中将产生不稳定的产量和品质,导致供应不稳定并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
2.极端天气使种植面积缩小气候变化带来了更频繁的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灾害等,这会使得种植面积缩小并且农作物产量下降。
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水源,并且使用特殊的农业技术来增加产量。
在洪涝地区,农民需要大力发展中低处农田,利用水稻去吸收大量的污水和泥沙。
3.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增多气候变化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增多,例如干旱、风暴、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对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影响。
农民可以采取保险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同时还可以加强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发展高效种植方式农业生产者需要采用高效种植方式来增加作物产量,例如采取种植、种植保农、精准施肥、增加种植密度等措施。
这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来实现,例如遥感技术,利用遥控飞机等现代高科技设备进行监测,来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提升农机设备的效率。
2.加强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为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农民需要对这些灾害进行预防。
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进行农业保险、农业灾害预警、风险评估等措施,来减少损失。
农民也可以在自己的农田内改善土地管理,例如保留农田周围的林木,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推行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推行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韧性。
同时,可持续农业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推动区域农业发展。
这包括利用有机肥料、农用基地灌溉、尽可能减少农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措施,同时加强农田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篇一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于农业的直接影响更是深远且复杂。
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制约愈加明显。
本文将详细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各项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作物产量与分布的改变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降水等条件的改变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导致某些农作物无法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从而出现产量下降或作物分布的改变。
2. 病虫害的增加气候变暖为病虫害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导致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健康和产量。
3. 土壤退化与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等,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三、应对措施1. 农业技术创新与品种改良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应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培育耐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作物品种。
同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智能农业技术等,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 提升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推广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耕作模式,如梯田种植、绿肥等措施,有助于增强土壤的抗逆性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积极发展农田林网,维护生态环境,减缓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3. 农业政策调整与资金支持政府应制定针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为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
包括提供农作物保险、给予灾害补贴等措施,以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4. 加强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共同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国际合作,共享农业技术、经验等资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四、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但通过科技手段、政策调整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其对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应对之策。
1. 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许多作物对环境温度有着较为敏感的适应能力,过高或过低的气温都会影响它们的生长。
例如,一些作物需要在特定温度下进行授粉和结果,而气温升高可能导致花期提前或延迟,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极端天气事件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暴风雨等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干旱导致土壤干旱裂缝、缺水死亡;洪水导致秧苗浸泡失活;暴风雨摧毁庄稼。
农民们面临着更大的灾害风险,收成也更加不稳定。
3. 水资源匮乏气候变化使得水资源更加紧缺,这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挑战。
许多地区的降雨模式发生改变,干旱地区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而降雨过多的地区可能面临洪涝灾害。
农业需要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4. 病虫害泛滥气候变化也导致了一些病虫害问题的加剧。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得一些病菌、虫害更容易繁殖传播。
例如,南方地区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一些病菌的越冬能力增强,使得病害防控更加困难。
农民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病虫害管理措施,以保护作物免受侵害。
5. 结语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农业部门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高应对能力和抗灾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确保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其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于一些以低温季节为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等,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其生长季节提前、花期提前、生育期缩短,进而影响到产量和品质。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农作物的耐旱性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缺乏和干旱风险。
二、降水变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中国部分地区降水模式的变异。
一些地区出现了降水量减少和降水不均衡的情况,这对农业灌溉和作物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同时,个别地区也出现了降雨量增加和高强度降雨事件的增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失。
三、自然灾害增多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农作物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增加。
例如,高温和干旱条件下,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此外,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也会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破坏。
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导致直接的农产品损失,还影响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资源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水资源、肥料等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暖和降雨不均衡导致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盐碱地、荒漠化等问题,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水资源的紧缺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农作物的灌溉、家畜的饮水等都受到了限制。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分布,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中国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高抗灾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此外,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减轻灾害损失。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预警自然灾害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摘要:近10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人们已切身感受到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多方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2]并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及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阐述了气候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和发展前景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生产与发展气候资源一、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方便的影响现状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
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但气候资源又有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气候资源具有资源数量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清洁性资源,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
只要使用开发得当,它将永无止境。
而对其开发利用对象来说,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又是有限的,是有风险的。
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
充分认识气候资源的这些特殊性,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十分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过去的50年,我国气候经历了暖冬、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变化。
虽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究竟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尺度上,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理解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很多学科还众说纷纭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4],但是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变暖的幅度、原因或区域分布,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5]。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的影响。
尽管国内外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有关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或未来区域气候变化) 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许多内容尚不清楚,还有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
例如,面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渐进过程,作物在一个轮作周期的长时间尺度上或作物套种模式下,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总产量的影响,以及对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影响的研究仍然很少。
还不能为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者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对策。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经过一个暖冬期,土壤贮存水分减少,春旱有加剧趋势,夏田作物的生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在黄河灌区以南与冬小麦种植区以北的一个狭长地带,即陕西北部、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肃定西地区的北部等旱区 , 春小麦生产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在近4年来,这一区域的春小麦几乎连年绝产。
面对全球变暖,春小麦是不是已不适宜在这一区域生长 ? 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也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气候变化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中国农业近几十年来呈阶梯式增长的背后,是生产力提高和稳定的周期由初期的 6~7 年缩短到最近的 3~4 年,平均年增长率由起初的>4%降低到新近的不足2%。
中国粮食生产表现出巨大的区域变异性和年代间的波动性,技术因素对于生产力的贡献愈益受到外部因素的削弱或掩盖[6]。
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下降还带来农业物质和能源成本的飙升,这对气候变化产生正反馈。
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因作物和区域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稻作区和水稻的产量和稳定性高于旱作区和旱作物,气候边缘区或敏感区的产量变率(不稳定性)最高。
我国不同地区均存在气象产量的减产趋势。
尤其是北方(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陆性气候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也是未来潜在增长区,但恰恰明显地表现为气象产量减产的高风险地区;在这些地区,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带来的干旱化可能削弱或抑制了升温的有利效应,特别是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华北地区。
水稻在西北和东北的扩张可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但是这些地区的水稻气候变化下的高减产风险不可忽视。
综合来说,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仍将主要面临不同程度的减产风险和波动风险,将表现为总体的减产和日益增大的生产力的不稳定性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
从过去几十年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的变化中可以预示,在我国耕地和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西移的背景上,在没有适应性技术对策的情况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至少使粮食生产减产 10%以上,而生产的年际不稳定性将提高 15%以上。
无论是减产还是产量波动性,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等 90 年代以来增温和干旱化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地区,粮食生产存在十分严峻的减产风险[6]。
气候变化影响将严重制约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并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成本,从而降低农业比较效益。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1 )随着总体生产水平的提高,气象产量仍表现为减产的趋势。
(2)耕地北移的潜在面积变化与所扩张耕地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矛盾。
(3)气候变化的强烈波动性日益遏制农业技术进步的生产效益。
三、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上的开发利用前景气候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是未来社会开发利用的理想资源。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商气候资源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对光照、温度、水分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从作物的气候适应性出发,选择适宜的地区,种植适宜的作物和品种,才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获得稳定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我国农业种植制度,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料、糖料等作物生产,如产量、品质、适宜区也将随之变化。
因此,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从战略上应重视农业气候资源的动态变化,适时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开展农业气候动态区划。
同时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还须考虑其稳定性和风险性。
2.山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非常复杂,气候资源丰富多样。
山区气候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随海拔增高,热量和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增加。
山区气候条件的垂直变化使各种农林作物的物候期、生育期、经济性状都随海拔高度而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农产品产量、品质的改变。
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丘陵山区面积占 3/4,气候、土壤、植被随海拔、坡向而异,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农林牧综合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山区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多暴雨和干旱发生,在合理开发利用山区气候资源时,也应注意防范气候风险。
3.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农业工程建设等重大农业活动与气候资源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必须遵循气候规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例如埃及阿斯旺大坝的设计完工,曾一度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使该地区土壤变得贫瘠,干旱加重,沙漠化扩大,结果是得不偿失。
我国某温带地区引种热带咖啡豆种植失败造成了严重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等等,都是在农业工程活动中没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教训。
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实施重要农业工程、农业开发项目、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项目前,必须进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防范不适度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所带来的生态恶化和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四、研究展望为了克服全球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因素及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研究其相应的理论问题和技术对策 , 做到趋利避害 , 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
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利用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 ,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7],提高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准确性 [8]和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更加客观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气候资源利用的渠道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御和应变策略 ,就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 , 并加强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以及技术集成研究 ,这将是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难点之一。
我国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克服全球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全社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降水仍然是限制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与实际可开发资源量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率差距较大。
为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克服全球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因素。
(1)加强领导增强意识强化气候资源的管理,加快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问题研究;(2)纳入计划加大投入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监测服务能力,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 , 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 ,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 [9];(3)健全法规完善制度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可逆转性要求在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球气候变化给作物生长带来的有利因素 , 进行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作物栽培技术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10]。
继续进行作物的复种、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的研究 ,分散气候变化给作物单一种植模式带来的影响 [11];(4)加强研究注重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1 ] Kennedy D. 2003.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 Science ,302: 2033[2]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 , 农业气象[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3] Chou J 2M (丑洁明 ) , Feng G 2L (封国林 ) , DongW 2 J( 董文杰) ,et al . 2004.A new approach on the econo 2my evaluation of influence on China agriculture by cli 2mate change. Clim atic and Environm ental Research ( 气候与环境研究 ) , 9 (2) : 361- 368 ( in Chinese)[4] Song L 2C (宋连春 ) , Zhang Q ( 张强 ) , Sun G 2 W( 孙国武).2004.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 ming on e 2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ansuProvince and the counter measures . W eather D rought( 干旱气象 ) , 22(2) : 69- 75 ( in Chinese)[48 ] Song Y ( 孙颖).[5] ZhangQ ( 张强 ) , Han Y 2X (韩永翔 ) , Song L 2 C( 宋连春).2005. The summarize of development of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factors . Advance inEarth Sciences ( 地球科学进展 ) , 20 (9) : 990- 998 ( in Chinese)[6]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荷, 等. 国家评估报告 [L]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 (2 ): 51-56.[7] 潘根兴,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评估[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 Chen Y 2Y (陈宜瑜 ) , Ding Y 2J (丁永建 ) , She Z 2 X( 佘之祥) ,et al . 2005. Assess ment of climate and en 2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Ⅱ . Measures to adapt andmitig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Advances in Cli m ate Change Research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 1 (2) : 51- 57 ( in Chinese)[9] 谭寇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L]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0] Qiu G 2W (裘国旺 ) , Zhao Y 2X (赵艳霞 ) , Wang S 2 L( 王石立 ). 2001. The impacts of cli mate change on the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2 pastoral region and its climatic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A rid Zone Re 23 8 8 1 8 期肖国举等 :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11] 秦大河,李昌兴,王守荣,气候变化与中国可持续发展,[L] 印度可持续发展会议,2002吉林农业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论文名称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年级 2011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科学学号 03114114姓名龙安任课教师李翠兰完成时间 2014年5月26日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