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众数和中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能利用众数、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数据特点合理选择数据代表,提升学生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常见的数据代表——平均数
姚明的身高2.26米,他在NBA中身高是最高的。所以我说姚明是中国人,中国人的身高是世界上最高的。这种说法对吗?
平均数经常作为数据代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数据的代表。
二、探索:数据代表之一——众数
1、情境:小王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看到一则招聘启示:月平均工资2000
元。。。。。。(略)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经理说月平均工资2000元是否属实?
(2)平均数能不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
(3)用哪个数更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帮助学生感悟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
小结:平均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解决问题并不能关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要关注数据另外的情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据代表——众数
揭示概念: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3、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书上例2。
(1)求平均数和众数
(2)想一想:平均数和众数这里的意义一样吗?各表示什么?
(3)这里的哪个数据严重影响平均数?用哪个数据来反映大多数同学发芽情况合适?
小结:当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会影响平均数。而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数据的集中程度。
4、练习:找众数
三、探索数据代表之二——中位数
1、前不久,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徐老师跳
了107下,你觉得徐老师的跳绳水平怎样?
2、先猜,再出示几位老师的跳绳成绩,排一排。
3、产生矛盾:为什么徐老师的成绩比平均数低,却还能排在第二名呢?
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4、这里大多数成绩都达不到平均数,用平均数代表这些老师的跳绳水平合适吗?
5、参考哪个数更合适?引进数据代表——中位数
揭示中位数概念: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6、找中位数
3430 28 24 20 19 17
2321 17 14 10 5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新的数据代表——众数、中位数,也不能否认原来
的数据代表平均数,要合理选用。
五、综合运用
1、0.9 1.2 1.7 3.6 5.4 6.5 78
找中位数,求平均数。
把78改为44,中位数变吗?平均数呢?
2、第79页练一练。
3、某同学5次考试成绩:98 96 94 92 50(生病)
找中位数,算平均数。
如果你是那位学生,希望老师选哪种数据来评价这位学生?
六、在拓展延伸中深化
是不是极端数据一定会影响平均数?
中国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假如他站在10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假如他站在一百名、一千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这是应选用哪个数作为数据代表更合适?
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本课教学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争取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