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的故事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 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 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 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 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3.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 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相似处:
① ②
、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
作者简介 李辉:湖北枣阳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
复旦大学中文系。1974年赴乡村插队 务农,后历任教师,《北京晚报》记 者、副刊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文 艺部记者、编辑,主任编辑。1986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巴金论 稿》、《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沧 桑看云》、《李辉文集》,散文集 《秋白茫茫》等。散文集《秋白茫茫》 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互动3: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 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 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 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 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 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 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 能不退居其次了。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 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 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 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 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 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 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 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 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 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 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 代人们的思想情感。
梁思成的小故事
梁思成的小故事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的贡献对于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讲述梁思成的小故事,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对建筑事业的贡献。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他的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
从小,梁思成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许多西方的建筑作品,这对于他的建筑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在1920年代前往美国留学,他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
在美国的学习期间,梁思成深入研究了西方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他对于建筑的审美和功能性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还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和芝加哥的罗比楼等。
这些经历使得梁思成对于建筑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
回国后,梁思成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并且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梁思成致力于培养一批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建筑师,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梁思成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也是非常丰富的。
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尤为深入,他提出了“中国建筑的精神”这一概念,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还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除了学术研究,梁思成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实际的建筑项目。
他参与了北京天坛、颐和园等著名建筑的修复工作,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还设计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如北京大学的百周年纪念堂和南京大学的鼓楼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梁思成对于建筑美学和功能性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风采。
梁思成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成就,他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他的理念和思想在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梁思成(1901年-1972年),中国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教育家,被誉为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
他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梁思成的建筑设计及其对现代建筑界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梁思成的生平与背景梁思成于1901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中国古典建筑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青年时代前往英国留学,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他的建筑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理念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理念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将建筑与环境、人文因素相融合,在设计中追求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其审美价值和文化表达。
他的作品秉持“土”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三、梁思成的代表作品1. 北京大学图书馆梁思成与合作者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建筑的技术和理念。
它不仅满足了大学图书馆的功能需求,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价值。
2. 上海歌剧院梁思成设计的上海歌剧院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里程碑。
它结合了西方歌剧院的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呈现出独特而现代的风格。
这座建筑不仅成为上海市的地标,也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认可。
四、梁思成的城市规划贡献梁思成不仅在建筑设计领域成就卓越,他还对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鼓励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注重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
他的城市规划作品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五、梁思成的教育事业梁思成致力于培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人才,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教授职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他提倡学术自由和开放思维,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 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2]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接着到南欧结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 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 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与陆小曼
• 陆小曼于1903年 11月7日(农历9月 19日)出生于上海 市孔家弄。名眉, 别名小眉、小龙, 笔名冷香人、蛮姑。 江苏常州人。常州 是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三吴重镇”、 “八邑名都”之美
金岳霖简介
• 1895年7月14日(清光绪乙未年闰五月廿二日)生于湖南 长沙。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 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 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 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 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 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 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84年10月19日,在 北京寓所逝世,享年90岁。
梁思成简介PPTppt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不仅聚集了当 时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场 面也颇为宏大。纪念碑由17000块花 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 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 大石料,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 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 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采 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 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 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 工人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纪念 碑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费就达3亿余 元。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 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 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 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 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 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 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 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 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 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 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 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 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 读的重要工具书。
人民英雄纪念碑
国徽是代表国家 的徽章,是民族 的象征。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徽, 中间是五星照耀 下的天安门,周 围是谷穗和齿轮。 本词条将主要介 绍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徽的诞生、 形色等方面知识。
国徽
鉴真纪念堂位于扬州市古大明 寺内,1973年建成,以纪念对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 献的鉴真和尚。由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梁思成参照鉴真在日本 的主要遗物唐招提寺金堂设计 建筑,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 的建筑艺术风格。前面是门厅, 上悬匾额;中间为碑厅,内立 横式纪念碑;后为殿堂,按唐 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堂内 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仿鉴真 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紵像制作 而成,神态安详而坚毅。东西 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饰 布画,分别是西安大雁塔、肇 庆七星岩、日本九洲秋妻屋浦 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们 展示了鉴真生活和经历过的地 方。
梁思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 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 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 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 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 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 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 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 、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不仅聚集了当 时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场 面也颇为宏大。纪念碑由17000块花 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 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 大石料,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 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 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采 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 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 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 工人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纪念 碑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费就达3亿余 元。
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 型的建设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 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 繁重的行 梁思成建筑画 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 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 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 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 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 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 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 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 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 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 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 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 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 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 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梁思成简介
04
梁思成的社会活动与政治生涯
梁思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活动
梁思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活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 他的抗日宣传活动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他的抗日救亡活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梁思成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 他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 他组织了许多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动
梁思成在回国后,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
• 他设计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建筑 • 他参与设计了天安门广场、颐和园等著名景点
梁思成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他的建筑设计理念独具匠心,富有艺术感 • 他的建筑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梁思成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
DOCS SMART CREATE
梁思成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梁思成的生平与家庭背景
梁思成的出生地与成长经历
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
• 他的父亲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 他的母亲是蔡元培的女儿,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梁思成在童年时期随家人回到中国
• 他在中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 知识 • 他对建筑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梁思成的文化艺术成就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添了许多光彩
梁思成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活动
梁思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 他创作了许多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 •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梁思成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 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投入了很多心血 • 他的母亲帮助他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和学者,他的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和智慧的光芒。
梁思成生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自小聪颖好学的他,对建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读书时,梁思成结识了同样热爱建筑的林徽因,两人相知相爱,成为了中国建筑界的传奇情侣。
梁思成曾赴美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在他的指导下,梁思成深入学习了建筑设计和规划理论,同时也受到了赖特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的影响。
这段留学经历对梁思成的建筑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后来的设计风格的重要基石。
回国后,梁思成投身于中国现代建筑事业,他积极倡导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理念,提出了“以古为新”的设计理念。
他希望通过现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梁思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北京人民大会堂,这座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和现代主义风格,充分展现了梁思成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
这座建筑不仅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标志性作品,也为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范例。
除了建筑设计,梁思成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学者,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重要契机和灵感源泉。
梁思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可以在现代建筑中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梁思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传承他的理念,为中国建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梁思成的故事》 精选优质课件
鉴真和尚纪念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国徽
整体感知:
十岁后所读之书,资料自然要丰富了许多,单就当代文学作品,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改革文学,最后到如今的各种文学潮流 作品;
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小学生读书心得(五): 人生快事,莫如读书。
从小,我就很喜欢看书。记得还在幼儿 园时, 我便早 早地学 起了a、 o、e。 为什么 只是为 了能早 点捧起 我心爱 的书本 ,在书 的世界 中翱翔 。小学 生读书 心得。 那时, 书就像 一个缤 纷世界 ,让我 流连忘 返。在 书中, 我和小 鸟一齐 飞上蓝 天,和 小精灵 一齐唱 歌跳舞 ,和蝴 蝶们一 齐玩 捉迷藏 随着时 光的流 逝,我 一天天 地长大 ,一本 本书更 是成了 我的好 伙伴:我 捧起了 童话故 事,捧 起了科 幻小说 ,捧起 了百科 全书, 捧起了 世界名 著。我 常常静 静地坐 在书桌 旁,时 而深思 ,时而 幻想, 时而快 乐,时 而忧伤 。在《 水浒传 》里, 我结识 了忠义 宽容的 宋江; 在《三 国演义 》里, 我认识 了足智 多谋的 诸葛亮 ;在《 鲁滨逊 漂流记 》里, 我懂得 了遇事 要坚强 ;在《 钢铁是 怎样炼 成》里 ,我汲 取了战 胜困难 的力量!读《中 华国宝 》和《 中华国 恨》, 让我明 白了中 华民族 以前有 过的辉 煌历史 ,也让 我明白 了中华 民族以 前遭受 的屈辱!更让我 在心中 立下了 和周恩 来总理 一样的 志愿为 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努力读 书,振 兴中华!书是无 穷的宝 藏,为 我增添 了丰富 的知识 ;书是 快乐的 天堂, 让我忘 记了所 有的忧 伤。书 犹如冬 日里的 阳光, 带给我 春的温 暖;书 又似沙 漠里的 绿洲, 给予我 新的期 望!就这 样,书 陪伴我 度过了 一年又 一年, 我在书 香中渐 渐成长!
【文学常识】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简介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 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 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 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 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 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 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 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 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 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梁启超 之子。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 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 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 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曾主持我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作品有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 等。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 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梁思成逝世
梁思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1]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快速导航人物履历词条图册城市百科中文名梁思成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星座白羊座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妻子林徽因(1928年结婚-1955年逝世) 林洙(1962年结婚-1972年寡居)女儿梁再冰国籍中国出生地日本东京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父亲梁启超儿子梁从诫主要成就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央研究院院士展开内容目录1人物简介2人物履历3人物生平出身求学工作磨难感情4成就荣誉培养人才建筑理论保护奈良同名奖项5社会评价学风严谨人格典范6建筑作品7学术著作8兄弟姐妹9词条图册1 人物简介梁思成,梁启超之长子,是梁启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忆,梁思成“开玩笑说”,“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一天。
”[2]2 人物履历梁思成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
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简介
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和介
绍,首次采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清代建筑构架、门窗、装饰
和彩画的详图。这部《清代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
门必读教材,讲授中国古建筑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也是如今古建
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前,曾到欧洲游历,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而我
国众多的古建筑遗产,却是满目疮痍。他奋然下定决心:中国人
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写出自己的建筑史。1931年,他参加了
北京一所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 构—— 中国营造学社,
从此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
1932年4月,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进行了专门研究,对古寺的
为大家所用。1970年1月梁思成去世之后,遵照他生前的嘱咐,
将其收藏的丰富的图书、资料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建筑艺术等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我国建筑界
的一份宝贵遗产。他的学术著作,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美国
1972年出版的名人录上曾介绍过他的成就。
梁思成还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加了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参加
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
设计工作,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
梁思成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建筑工程
技术人才,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
邀请了当时从国外学习归来的陈植、童隽等教授到东北大学,共
同创办建筑系,并亲任建筑系主任。1946年,在清华大学迁回北
京后又筹办了清华建筑系。
梁思成
•培养人才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 人才。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 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 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 上。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 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 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 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 “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 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 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 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 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 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 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
学问大家,人格典范
个人评价 作品鉴赏
成就荣誉 个人履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 年1月9日),汉族,广东省新会人,中 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 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毕生从事中国古 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 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 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 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 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个人履历
1928年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 南欧结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 国任职
1928年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生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
他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梁思成的影响深远。
梁思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古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
梁思成年轻时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和规划。
在西方现代建筑的熏陶下,梁思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他深知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却又看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种种问题,因此他开始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之路。
梁思成毕业后回国,他开始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和教育工作。
他提倡“以古为新”,主张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使建筑更具中国特色。
他在教育领域也大力倡导这一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学者,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遍布中国各地,他参与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首都机场等。
这些作品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采,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建筑设计,梁思成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国建筑事业,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学者。
他的建筑理念和学术成就,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面旗帜。
梁思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他的建筑作品和学术成就,为中国建筑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思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成就,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国建筑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特征
中国建筑的独特特征包括木结构、屋 顶、斗拱、雕花等,这些特征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内涵。
梁思成简介
生平
梁思成(1901-1972),出生于广东省,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毕业于 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学术成就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包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复原和保护、以及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和创新。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是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重要著作 之一。
在传承中国建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和材 料进行创新,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形式。
培养新一代建筑师,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推动中 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
THANKS
化特色。
彩绘与雕刻
墙面常施以彩绘,雕刻工艺精 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
力。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
吉祥寓意
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统一,体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
注重建筑的对称与平衡, 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之
道。
建筑装饰常含有吉祥寓 意,如蝙蝠代表福气,
鱼代表年年有余。
传统美德
建筑风格中体现尊老爱幼、 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弘扬
吸引国际建筑人才与投资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国际建筑人才和投 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中国建筑行业的国际化发 展。
05 结论
CHAPTER
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梁思成的贡献
木结构为主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木 柱和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具有 灵活性和抗震性能。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注重庭院布局,通过空 间层次和景致的变化,创造出宜 人的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中文名:梁思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要成就: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建筑艺术目录[隐藏]1、个人履历2、人物生平3、建筑研究4、建筑教育5、建筑理论6、主要论著7、保护奈良8、家庭生活[编辑本段]1、个人履历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编辑本段]2、人物生平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
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
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
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编辑本段]3、建筑研究1928年,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到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
梁思成泰戈尔林徽因他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给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
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任意被盗卖,被抢劫,千年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
只有少数外国学者对它们进行过一些考察,而国内学者反而无力从事研究,甚至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都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状况。
梁思成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
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
”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
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
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
他求教老工匠,在他们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这如同跨入了门槛,为扩大调研范围创造了条件。
从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不长的时间里,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占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
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
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
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使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梁思成建筑画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去山西五台山调查佛光寺。
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卢沟桥畔已燃起了抗战的烽火。
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
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
在林微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
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
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
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编辑本段]4、建筑教育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