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

(一)田氏齐国创办“稷下学宫”

公元前374年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田午即位后,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十分匮乏的局面。这位开明的君主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稷门附近(今山东淄博市)建起一座既不是演兵场,也不是行宫的巍峨建筑,开门招贤纳士,学者荟萃一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到了齐威王、宣王,国势强盛,学宫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几乎容纳当时“诸子百家”中的所有学派,主要有道、儒、法、名、兵、纵横家、阴阳五行家、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教育总掌)。大约公元前311年屈原以楚国的官吏和文化学者身份光临过百家会聚的“稷下学宫”。当时,不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在此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成为各学派议论中心,学者们互相争辩(如攻伐寝兵之辩、名实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等)、诘难、吸收,呈现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自由,各派蜂起,异说林立的辉煌时代,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

“稷下学宫”的创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一座丰碑,开创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催生孟子、墨翟、庄子、荀子以及不可胜数的其他哲学家、思想家。同时,开启秦汉文化发展、繁荣之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培养“贤士”和上层统治者为目的最高学府。齐湣王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开始衰落。齐襄王时期暂得中兴。齐王建(公元前264——前221年在位,战国时代田齐的亡国之君)时期逐步消亡,前后经历150余年与田齐历史相始终。

(二)汉代兴太学、唐宋元明清设立国子监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其主要课程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至魏时,魏文帝曹丕恢复了洛阳的太学,再到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而唐代宋代太学则隶属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间(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监、北监之分。

清光绪三十一清因明之旧制,清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以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历史的见证: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

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

(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奕訢上书奏请章程六条,其中第五条即为:“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之人,请饬广东、上海各派二人来京差委,以备询问也。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奕訢的主张得到洋务派的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冯桂芬、郭崇焘等人也都为兴办洋务而身体力行,纷纷为开设京师同文馆献计献策。1862年奕訢等在《遵议设立同文馆折》中正式提出具体章程,主要设立天文和算学,并遵照乾隆22年(1757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模式来设立同文馆,“俄罗斯文馆”虽以学习俄语为主,但在科举制中仍然担当了选拔官吏的角色,“五年由本馆考试一次,考取一等者授八品官,二等者授九品官,三等者留学读书”。同文馆的总教习丁韪良为三品官衔,法文教习华必乐为四品官衔,化学教习毕利干为四品官衔。同文馆的学生则按照学习程度来定其出身或官阶。奕劻也在《遴选学生派充同文馆攥修官片》(1886年)和《遴选学生充当翻译官片》(1888年)中规定了学生的出路,而且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随使出洋。

1862年同治皇帝下旨设立京师同文馆。自1862年开办英文馆,1863年设立法文馆和俄文馆,1867年添设算学馆,1872年设立德文馆,1896年增设日文馆,直到1900年在八国联军的战火中焚毁而停办,最后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四)1898年晚清开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京师大学堂开办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

1896年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中奏请朝廷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并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随后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规定了京师大学堂宗旨:“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孙家鼐认为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1898年梁启超起草《奏议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年张之洞主持的《奏定大学堂章程》。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其重要举措。1898年7月3 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由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任西学总教习。

北京大学是从1898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京师大学堂为肇端的。它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

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五)1922年民国颁布新学制

1922 年 9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最后,于11月 1日以大总统令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规定,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渐趋完备。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因学科及地方的特殊,可以设立专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三年。大学院为大学毕业生及具有同等程度者进行研究之所,年限不定。

(六)“211、985”工程大学和应用型高校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211”。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211工程”是中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C9),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高校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高校中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提升中西部高

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使中西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将组织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称为“小211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是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并切实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中西部一批本科高校的实力得到较大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所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该“工程”从2012年开始,由发改委、教育部组织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省部共建或省属重点大学,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本科院校877所、专科学校1321所,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29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1所。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211工程”、“985工程”大学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大量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培养的是介于前两类院校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举例:北京理工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属于应用型大学。后者是独立学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外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

(一)古希腊的高等学园

欧洲最早的、综合性的、以培养贵族和上层统治者为目的的最高学府——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郊购置土地,创建了著名的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也称之为柏拉图学园。今天“Academy”成为学院、研究院、学会的代名词,也正是源于此。“柏拉图学园”是一个包容着哲学、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多项学科的学术机构,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是希腊学术的中心。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所为系统化传授知识和追求纯粹学术而建立的学习、研究场所,提供政治咨询、培养人才的学校。该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被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

比较著名的学园还有——公元前334-335年曾经师承柏拉图的亚里斯多德在雅典阿波罗神庙附近,赁屋创办了著名的吕克昂(Lykeion)学园;公元前308—311年,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创办了伊壁鸠鲁学园;公元前300年左右,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创始人芝诺也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创建了一所门廊(Stoa)学园。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

“大学(Universa)”是一种学术机构。作为教师的行业协会组织,是中世纪欧洲的创造。大约在公元1世纪,欧洲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在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统治者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基督教开始逐渐渗入西欧的教育领域,并最终在思想、制度和机构上一步步取代了世俗的政治机构和最高统治者个人对教育的控制权。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一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欧洲“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大学最早出现于11世纪,到13世纪进入它的发展巅峰。11世纪创办的比较著名的大学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博洛尼亚,由依内里奥于1088年创立,以研究法学和培养法学人才而知名。萨莱诺原是疗养胜地,建有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医学校成为医学研究中心。当时,犹太人阿非利加诺来到萨莱诺,编译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对医学理论和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于是,医学校名声大振,有志学医的青年联合起来,和医师订立合同,规定学生纳费和医师传艺的条件,进行知识交易。这里便成为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1231年才得到意大利政府承认。萨莱诺大学以医科研究和教学见长。

法国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索邦神学院,1253年由罗伯特.德.索邦创建,1261年正式成为“巴黎大学”。巴黎大学在当时是神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此后,比较有名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先后成立。牛津大学是1167年从巴黎大学回到英国的师生共同建立的。剑桥大学始创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据统计,到公元1500年,全欧洲前后共有大学余所。

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

(注: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建校九百年之际,欧洲430个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的大广场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欧洲“大学之母”。)

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原型,它们代表了中世纪大学组织的两种形式。巴黎大学模式产生了教师型大学的思想,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最初是教师型大学,但不久发展成为学生型大学。经过一个多世纪,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了最为彻底的和最具创新性的学生型大学制度。博洛尼亚大学成为南欧许多大学的原型,这些大学主要或部分由学生管理。在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设立不久出现了主要以巴黎大学或博洛尼亚大学模式为主的大学,但是对这两种大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中世纪晚期的一些大学发展成为混合型的机构,介于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这两种模式之间。到16世纪,欧洲的大学类型形形色色,但不管怎样,这些大学主要是受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原型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欧洲近代大学

从18世纪起,欧洲的传统大学相继卷入了一个虽然表面上没有宏大气势但力量颇为强大的改革潜流之中。这次改革的先行者和功绩卓著者当属德国的大学。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三次极有影响的大学改革运动。第一次改革运动的代表是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等。他们率先废弃了经院主义哲学课程,打破拉丁语在大学课程中的垄断地位,改用德语授课;在大学中开始讲授数学、物理学、心理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史和现代语等课程。第二次大学改革运动是第一次改革运动的继续和深入,是哥廷根和哈勒等大学新办学模式的推广。第二次改革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实践者是政府人员,全心全意主张提高和加强政府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政府委任教授,并向大学提供财力上的支持。第三次改革运动的主要领袖和中坚力量是洪堡和由他所创办的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德语:Humboldt Universit)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他们确立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在十九、二十两个世纪,洪堡大学是德国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诞生地,其中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哲学家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弗雷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x)和弗雷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也求学于洪堡大学。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德国统一首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德国共产党创建人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欧洲议会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都是该校毕业生。洪堡大学的办学模式为世界上的许多大学,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效仿。除了传统的学科,如科学、法律、哲学、历史、神学和医学,洪堡大学大力发展了许多其它新兴自然学科、人文学科。

洪堡在创办柏林洪堡大学的过程中,主要贯穿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办学思想: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全的人;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3、崇尚求知和求真。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汇”,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正是洪堡,才使得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和神圣殿堂。

(四)欧美现代大学运动

整个十九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都属于洪堡时代。其中受到洪堡大学模式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高等教育。十九世纪后期美国许多传统大学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都相继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如1867年由吉尔曼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被公认为美国的柏林大学,它的首要办学宗旨就是把科学研究放在首位,促进科学进步,培养献身科学的青年学者。其它一些新建大学如1887年由百万富翁克拉克(J.G. Clark)捐资创办于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1885年由利兰·斯坦福建立的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和1891年由约翰·洛克菲勒创办,1892年10月1日正式开课的芝加哥大学等,在创建之初也着力于向学术性方向发展。

英国的传统大学“双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尽管比较保守、反应迟钝,但也在悄悄地进行着变革,柏林大学的研究模式逐步为它们所接受,19世纪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学者,特别是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尤佳。比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它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催生了大量足以影响人类进步的重要科学成果,包括发现电子、中子、发现原子核的结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等,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剑桥大学近800年的历史,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了7位英国首相以及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都为剑桥大学奠定了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伟大地位。我国在蔡元培先生主掌下的北京大学,也深受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蔡先生主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针,实际上是对洪堡学术自由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卡文迪许实验室

兴起于19世纪的后半叶的英国新大学运动和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近现代大学第一次以主动的姿态,直接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从而开拓了除教学和科研之外的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1、英国的新大学运动

从19世纪中叶起,英国部分大企业家在实用主义大学观的启发下,相继在一些当时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中投资兴办了一批新型大学。比较著名的有: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1880年改为曼彻斯特大学)、利兹的约克郡理工学院(1904年改为利兹大学)、伯明翰梅逊学院(1900年改为伯明翰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学院(1909年改为布里斯托大学)以及谢菲尔德大学学院(1905年改为谢菲尔德大学),等等。这些城市大学以为地方工业发展服务为宗旨,注重对学生开展有关的工程、机械、纺织和酿造等方面的技术和工艺训练,加强实用科学研究和有关技术的革新与发明。城市大学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融合以及高教自身的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2、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教育,但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国有土地。于是,联邦政府决定以捐赠土地的方式资助高等教育的发展。1861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于1862年生效。该法安规定:第一,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国会规定的议员分配名额,联邦政府根据各州的议员数,按每个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赠予国有土地或等额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这些土地的收人,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其余用于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第四,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于兴办上述学院,须全部退还给联邦政府。凡依照该法案建立的学院就叫做赠地学院(Land Grant College)。《莫雷尔法案》掀起了大规模的赠地学院运动。当时及稍后一段时间内,共建立了69所赠地农工学院,并为众多的大学提供资助,推行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

3、威斯康星思想

1848年,威斯康星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30个州,该州创立伊始就立法决定在州首府麦迪逊(Madison)成立威斯康星大学。1971年威斯康星州立法成立“威斯康星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它吸收了威斯康星大学(U

W-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等13所大学、14所社区学院。

1904年,查理斯·R·范海斯被任命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上任后,在强调大学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大学要“帮助把知识传授给广大职工民众、为全州服务”的办学目标,从而把大学教室、实验室与社会广阔的生产应用空间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威斯康星大学就此成为本州的教育、研究、培训、咨询和成果推广的中心与基地。范海斯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后来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

“威斯康星思想”即威斯康星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威斯康星大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称赞,为各州大学所效仿。“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得到强化。威斯康星思想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正是以此为标志,世界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了由近代向现代的过渡。

4、“威斯康星思想”结硕果

(1)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 ——硅谷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他们所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2)中国北京中关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和毗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抱而成的一个地区。1980年,这里办起了中国一家IT公司。以后,中关村变成了我国高科技行业,特别是IT行业的代名词。在这个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连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中关村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被誉为“中国硅谷”。

在中关村,共有5000人拥有博士学位,25000拥有硕士学位,180000人是学士学位。有超过8000家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是IT产业公司。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企业实缴税费达到1500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企业利润总额1730亿元,实现出口230亿美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