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西文化交流则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联系的桥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也面临着语言交流的复杂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二、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语言问题1、语言表达不准确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不准确是一大常见问题。
在语言的翻译方面,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局限性导致了误读、歧义、误解等问题。
中西方的语言及表达文化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西方人口语表达习惯中经常使用的隐喻引申、音韵的运用等中文方式难以准确的翻译,同样中文中的“含蓄”、“不露声色”在翻译为西方语言时也存在难度。
2、语言交流障碍中西方语言模式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交流的困难。
中国人常用的“隐忍”、“内敛”等在西方语言中无法直接表达,而西方人“直率”、“开放”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也难以被准确理解。
因此,双方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往往出现了交流不畅的现象。
3、文化因素影响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例如,对于中西方餐饮文化,西方人重视食物卫生和营养搭配,而中国人则注重色、香、味、形各方面的协调。
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准确的进行表达,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挑战。
三、对策提出1、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和比较,深入了解文化差异,为在交流中准确表达提供参考和支持。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需要将自己脱离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更多地从对方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表达模式中去寻求共性,增加彼此之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机会。
2、提高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包括学习语言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避免翻译时出现不准确表达的情况。
此外,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沟通,中西方双方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在线语言学习网站、视频会议等获得语言能力提升的机会。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集合。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塑造。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工具。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通过语言,人们传递和交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语言中蕴含着文化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和历史传承。
例如,中文中的谦虚礼貌用语和英文中的问候礼仪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因此,学习和理解一种语言,就是学习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
语言塑造和影响文化。
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例如,中文注重整体思维和细节描写,而英文则注重逻辑和条理性。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语言对于文化的塑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和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融合日益增多。
这种跨文化交流会促使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变革。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融入了英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的转化也带动了文化的转变,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在语言习得和文化认同上。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人们也同时接受了其中的文化认同。
例如,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学习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样地,母语是人们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概念的难以直接翻译和传达。
某些文化概念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从而限制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
因此,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注重语言的语境和文化的背景,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举例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1. 引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且相互依赖。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和工具,而文化则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使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2.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2.1 形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反映了人们特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中文注重整体和关系的思维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个体和结果,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2.2 形成社会认同和身份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认同和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
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人们能够表达归属感和认同感。
例如,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中文的人们会因为共同的语言而感到彼此更亲近。
2.3 传承和保护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传承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将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传统代代相传。
当一个社群的语言消失时,相应的文化也会面临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语言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关键。
3.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3.1 形成词汇和短语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短语,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例如,日语中有许多与自然和季节相关的词汇,反映了日本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重视。
3.2 塑造语法和语用文化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
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和语境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会导致语言的使用方式产生差异。
例如,日本人在交流中更注重客套和尊称,而西方社交场合更强调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
3.3 影响口音和语音特色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口音和语音特色。
不同语言和文化有不同的音素和语音规律,这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发音上的差异。
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许多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影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口音和语音特点。
4.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举例4.1 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化西班牙语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也是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既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与借鉴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影响。
首先,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商品和文化的交流,还包括文学作品的传播。
例如,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翻译和吸收西方文学作品,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同样,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学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与西方文学接轨。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广泛阅读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并将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受到了尼采的思想影响。
同时,西方文学也开始引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写实主义作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中外文学的交流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交流上。
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理论在西方兴起。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创新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文学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西方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理论的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中外文学的相互发展。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同时,中国文学也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哲学思想被翻译成西方语言,对西方文学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摘要:“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不是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都无法生存;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都无法传承。
”文化差异在日常交流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中西文化在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独特性都对语言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语言,交流,差异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交际又是语言对文化的展现。
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习惯,不同语言之间会因为语言生成的文化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很多差异,所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储存不同的文化信息对人与人之间准确的交流至关重要。
在中日韩三国,因为受到儒家的思想,在文化里具有很顽固的等级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有不同等级的敬语和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描述。
下面是举例,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
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
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
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
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
”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
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日语中的敬语超级多,不同的身份都不一样,而且很严格,不容乱来。
由于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用于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它们的关系只能说是“对应”而非“相等”。
比如“满月”,我们可以在法语中找到“la pleine lune”与之对应,但是汉语中的“满月”与法语中的“la pleine lune”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汉语中的“满月”总是让人联想到圆满、团聚等美好幸福的事情,而法语中“la pleine lune”却仅表示“圆滚滚的面孔”。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和文化,这两个看似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它们如同两棵共生的大树,根系相互缠绕,枝叶相互映衬。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诸多元素,如传统、价值观、信仰、习俗等,都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表达。
例如,在中国,春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之相关的语言就有“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等。
这些词汇不仅代表了具体的活动,更蕴含着团圆、喜庆、祝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语言表达,春节的文化得以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传承延续。
同时,语言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模式。
比如,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的逻辑关系常常通过语序和语义来体现;而英语等印欧语系则更注重形合,通过丰富的语法形式来明确句子的结构和逻辑。
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更倾向于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分析和逻辑推理。
再者,语言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一种语言的普及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承载的文化的传播范围。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使得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好莱坞电影、英文歌曲、西方的时尚潮流等,都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如中医、武术、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走向世界。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文化背景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和习惯。
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尊贵,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很容易产生误解。
文化也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新的事物、概念和现象不断涌现,相应地会产生新的词汇和用语。
[中西方,文化,冲突,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引言: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不同国家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对于不同文化中使用的语言的理解。
因此,注重文化差异,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记录并反映了民族和社会发展进程,而文化则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交叉渗透密不可分。
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
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反过来,语言并非文化的全部,它受文化的影响,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和文化这种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而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看待事物,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怀学习理解外国的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同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发展历史,民族传统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不能因为外国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不同就认为外国文化荒唐可笑,更不能以外国文化为标准来贬低我们自己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文化交流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文化交流对语言形式的影响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同时也对语言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促使语言形式在各个国家间进行交融、融合与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变体与风格。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和语用层面探讨文化交流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一、词汇层面文化交流对词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借词、翻译和意象等方面。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导致了大量的词汇借用。
例如,在中国,很多餐饮行业中的外来词汇如咖啡、披萨等都是从西方语言中借用过来的。
而西方国家也借用了许多中国词汇,如“功夫”、“太极拳”等。
这种借词现象丰富了各国语言的词汇资源,使得语言更加丰满多样。
其次,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将不同语言之间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
通过翻译,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最后,意象是不同文化间能够相互理解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通过意象,人们能够将文化中的独特形象和象征引入到语言中,从而丰富了语言的意义。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云淡风轻”、“狗不叫”等意象词汇在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语法层面文化交流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句法结构、语序和语法规则的改变上。
首先,语法结构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文化交流促使语法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
例如,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与汉语的“主谓宾”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对不同语法结构进行比较和探索,从而创造出新的语法形式。
其次,语序也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
例如,汉语中的时间状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前,而英语中则放在动词之后。
这种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时间顺序的看法和表达方式。
最后,文化交流还导致语法规则的改变。
人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语法规则进行调整和修正,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需要。
三、语用层面文化交流对语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际方式、非语言符号和礼貌用语的改变上。
语言的地区差异与文化影响
语言的地区差异与文化影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不仅仅是音调和词汇的不同,更是文化的体现。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风貌。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地区差异与文化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语音和语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差异。
以汉语为例,北方方言的语音较为粗犷,语调平缓,而南方方言则更为细腻,语调起伏较大。
这种差异反映了地区文化的特点。
北方人民豪爽、直接,而南方人民温和、含蓄。
语音和语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表达习惯,从而塑造了地区文化的独特性。
二、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以英语为例,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词汇和拼写上有所不同。
例如,美国人称汽车为"car",而英国人称之为"carriage"。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
美国文化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而英国文化则更加传统和保守。
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困惑,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和多样性。
三、语言习惯和礼仪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和礼仪也存在差异。
以中西方文化为例,中西方在交流方式和礼仪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直接表达和个人权利,喜欢使用直接的语言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而在东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尊重和谦虚,喜欢使用间接的语言和婉转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语言习惯和礼仪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交流中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适应,同时也体现了地区文化的独特性。
四、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不同地区的语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注重整体和细节的把握,而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注重逻辑和推理的运用。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方人更加注重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共性和规律;而西方人更加注重逻辑和推理的运用,善于从抽象概念中推导和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英语0803 田丽丽30808072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许人们潜意识中认为:能说会写才是真本事,对于外国的文化、价值观等,大可不必费心专门去学习、了解。
与老外交流时,彬彬有礼,再拣顺耳的多说几句,肯定没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人学外语肯下工夫背单词、记语法,托福考试成绩之高让老外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我们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不够。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等的总模式,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
理解和学习语言必须了解相关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而且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因为单纯掌握一种外国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与掌握目标与的人进行交际。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根源上的不同,因而了解中西方文化,广泛涉猎中英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首先,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西方人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集体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于个性独立发展。
而在中国,人们更看重集体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集体利益,其受到的教育适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举个例子,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成语、谚语、俗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通过它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
同样的道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特色,这也为语言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与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在英文中,“蓝色”表示着冷静、稳重的意思,而在中文中“蓝色”则有着沉静、宁静的意思。
这是因为,英美文化中传统地与红、黄、蓝三种颜色有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与清新、深远有着密切联系。
再比如,在阿拉伯文化中,因为回教的传统和观念,他们禁酒,所以在阿拉伯语中,“酒”这个词组就被用来表示“沙漠”。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词汇上的不同,还可以表现在语音和语调等方面,这些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困扰。
三、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群体与社会的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人们归属某个社会群体和建立身份认同的依据。
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规范,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和他们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比如,西方的“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传统被广泛地传递,并与西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的,这也被体现在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通过学习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我们不仅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纽带,实现和谐共处和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总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互为表里。
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为全球化的时代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持。
中西文化或其他文化融合
中西文化或其他文化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过程,将中西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这种融合不仅仅发生在文学、艺术和音乐等表现形式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以及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
首先,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语言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比如“手机”一词就是从英文“cellphone”翻译过来的。
同时,大量的西方名词、外来词汇被加入到汉语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词汇体系。
这些词汇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中文更加灵活、丰富。
其次,在饮食方面,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国传统的炒菜和炖汤等烹饪方式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而西方的面包、奶酪和葡萄酒等食物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这种融合使得中西饮食文化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食物。
此外,在服饰方面,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十分明显。
现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比如旗袍和唐装,而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婚礼和晚宴,人们则穿着西式的礼服和晚礼服。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人的着装风格更加多样化,也展示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尊重。
最后,中西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
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注重人情关系和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益。
同时,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也对西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家庭观念和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在西方也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总之,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互相学习和影响的过程,使得中西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元素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体现在语言、饮食、服饰、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使得中西文化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同时,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旨在比较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探讨它们的异同与交流。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中西两个文化的交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体现和意义来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
一、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1. 唐宋时期的中西交流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西交流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伊斯兰教进入丝绸之路,伴随而来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文化,它们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气息。
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有许多西亚人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饮食和文化,如金扁豆、羊肉串、胡椒等。
当时还有许多异域奇观,如鹰犬戏、狮子舞等,它们是中国戏曲艺术和西方马戏表演之间交流的产物。
上述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沿线国家间,更进入到了欧洲。
随着基督教从欧洲传入中国,文化也随之而来,使得汉文学、佛教、基督教、传统阿拉伯文学与哲学的交流发展日益深入。
2. 元明时期的中西交流元朝时期,蒙古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保留、包容和推广,使得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潮。
元朝时期,欧洲的游历家、冒险家和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在文章、日记、信函等文献中大量地记录了他们对中国的观察和描述。
如马可·波罗《杭州游记》、《大都篇》等。
同时,在明朝时期,中国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接纳和推广。
明代将基督教引入中国,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方便。
明朝还在对外交流中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如《永乐大典》就在交流中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交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体现和意义1. 艺术上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在艺术上的交流,可以体现出两个文化之间艺术的异同和并存。
比如,中国的“风景画”在西方有“山水画”之说,但东西方对于“风景”的体会和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会从风景画中寻找超然于尘世的感觉;而在欧洲,山水画则更多的是在艺术上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语言与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语言与文化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精华,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传递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互动。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表达方式,而文学作品则是语言的艺术和文化的表达。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例如,中国的诗歌文化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通过翻译将其传递到其他语言中,不仅可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可以借此深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之处。
同样,西方文学中也存在着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通过翻译和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文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思想、情感和道德观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经常会表现出对自然、爱国、亲情和生命的珍视和关注;而在西方文学中,则更多地展现出对自由、民主和个人权利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上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在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文学作品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就曾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在跨文化交流中,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示和介绍不同的文化,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化不仅塑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同时也受到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影响,产生着很深的互动关系。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关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就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中,反之,汉语中“和”字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价值观的表达。
东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例子
东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例子东西方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传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下面将列举一些关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例子。
一、语言差异:1.语音差异:东方语言(如中日韩语)中的音节比较平均,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中的音节则较为明显,尤其是重音。
2.语法差异:东方语言中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注重使用助词来表达句子的关系,而西方语言中则更注重词序和语法规则。
3.字词差异:东方语言中的字词往往比较直接,具有明确的意义,而西方语言中往往有更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4.文字差异:东方语言(如中文、日文)中使用汉字或象形文字,而西方语言(如英文、法文)使用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等。
二、文化差异:1.礼仪差异:东方文化强调尊重和敬畏,注重面子和礼貌,比如鞠躬、施礼等,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2.饮食差异:东方文化中注重用筷子进餐,有团餐的习俗;而西方文化中通常使用刀、叉、勺等餐具,强调个人用餐。
3.宗教差异:东方文化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寄托,而西方文化则常常受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信仰、普世价值观等。
4.时间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宽松,注重人际关系、团体利益;而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谨,注重效率和个人主义。
5.社会结构差异:东方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集体责任,注重孝顺和家族观念,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三、交流差异:1.眼神交流:东方文化中,直视他人眼睛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直视他人眼睛被认为是一种尊重和诚实的表达方式。
2.面部表情:东方文化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面部表情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西方文化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面部表情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和坦诚的行为。
3.身体语言:东方文化中,直接触碰他人身体被认为是一种侵犯私人空间的行为,一般避免接触;而在西方文化中,触碰他人身体可能被视为友好和亲近的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语法、字词和文字上。
中外文学的差异与交融
中外文学的差异与交融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文学在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却在另一方面也有着相通的地方,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一、语言差异与文学风格中文和西方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以汉字为基础,有独特的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方式。
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有着独特的语法和单词构成法。
这个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中,也反映在文学作品创作上。
中文文学注重气质和韵味,善于运用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重视使用典故、谚语、俗语等与时代和文化联系紧密的语言元素。
西方文学则更注重各种形式的语言实验和解构技巧,强调运用象征、意象和以意念为核心的自由主义语言。
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各方面。
二、文化差异与思想内涵文化是文学的重要基础,文学作品是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之间相差很大,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使得文学作品深受文化背景影响。
中国文学注重“人情世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共鸣,在小说、诗歌中许多经典的情感描写都是以家庭、伦理、尊卑、道义等传统文化内容为主。
而西方文学更为注重自然、人的知识分子、美、理性等。
例如,莎士比亚、雪莱、浪漫主义诗歌中常以自然、神话、宗教为基础,以探讨心灵和信仰方面的话题。
三、文学杂交与文化交流尽管中外文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和借鉴。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互通的深入,中外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频繁。
作为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鲁迅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他的译著和文章又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学发展。
如他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翻译和评论,影响了中国小说的后来发展。
同时,短篇小说、第一人称视角等西方文学作品的传入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许多中国作家借鉴了其文学手法和风格。
浅谈语言与文化
浅谈语言与文化经过将近八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我对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演,各个生动的希腊神话、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造词逻辑等等都一一真实而生动地在我的面前被揭开了面纱,这让我体会颇深。
下面,我想粗略地谈谈本人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其一直未丢失的“华夏之语言”是其文化缔结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一种文化的兴衰又切实关乎到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存亡,一种文化的性质内涵也同样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
文化与语言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自语言与文化并存时便存在了的,而且这种关系也将伴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愈发地明显起来。
另外,从文化的范畴来谈的话,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理解上来看: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认知和表达的核心工具,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共同特征和标志,涵盖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下面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语言扮演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中华文化中,“吉祥话”、“谚语”等都是人们在交往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的语言表达,它们同时也代表着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二、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形态每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例如,西方语言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倾向于通过词序、语气来表达动作的时间关系。
事实上,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发音等各个方面都与文化有关,因为语言随着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文化会对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语言塑造了文化认知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核心工具,它塑造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习惯。
例如,在中文中,“名利”与“仁义”并重,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因此,语言不仅代表着文化,还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四、语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尊重多元文化,加强跨文化交流,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繁荣发展。
语言与文化在历史中的交互作用
语言与文化在历史中的交互作用语言和文化,如同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相互交织的两条彩带,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文化作为语言的内涵和灵魂,两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深远,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为了交流和协作,逐渐创造出了简单的语言形式。
这些早期的语言,虽然原始而粗糙,但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狩猎、采集和防御等。
同时,这些语言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
比如,在以狩猎为主的部落中,语言中会有大量与动物、狩猎工具和技巧相关的词汇和表述;而在以农耕为主的群体中,关于农作物、季节和农耕活动的语言元素则更为丰富。
这表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化也推动着语言不断演变。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多样性。
比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和语言习惯,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民俗风情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同样,在世界范围内,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深深扎根于各自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之中。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还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文化形式,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语言传承下来的。
比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通过语言的讲述,传承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想象和对人性的思考;中国的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志向和审美情趣,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没有文字的时期,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唯一渠道;即使在有了文字之后,语言的口头传承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赋予文化以生动性和情感色彩。
另一方面,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语言的内涵。
新的文化现象和思潮的出现,往往会催生新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词汇应运而生,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新的科技文化,也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2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3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4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5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6 《麦克白》的独白7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9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10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1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12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3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14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15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16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17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18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19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20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21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22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2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24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5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26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27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28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29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30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31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32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33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3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35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36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37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38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39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40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41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42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44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45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46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47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4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49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50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51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52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53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54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5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56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57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58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59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061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62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63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64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65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66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67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68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69 论《蝇王》中的“性本恶”思想及人类文明的危机70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71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72 Everlasting Colonial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73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74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75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6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77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78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79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8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81 《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的误读开题报告+论文( )82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83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84 《蝴蝶梦》中吕蓓卡形象分析85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86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87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88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89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90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91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92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93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4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5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96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97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98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9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00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01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102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103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104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105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10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107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108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109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10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111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112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13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14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1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116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117 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1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119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120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12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122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123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124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125126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127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128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29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130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13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132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133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134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135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136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137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13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39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140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141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42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43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44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145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6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147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148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14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150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151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52 浅析中学英语写作教学153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154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155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156 (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157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158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159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160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161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162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163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164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165 中西酒文化比较166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167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16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69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170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171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 17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173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174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175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176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177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178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17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80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81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182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183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184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185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186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187 On the Progressive Awakening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Hours188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189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190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191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192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93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194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195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196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197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98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199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200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