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湖北省旅游条例完整版

湖北省旅游条例完整版

湖北省旅游条例完整版2015湖北省旅游条例(完整版)(2005年3月3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5年4月1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旅游规划与促进第三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第四章旅游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旅游经营与服务第六章旅游监督管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的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经营服务、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弘扬本地文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省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健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全省旅游形象宣传,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和旅游产品结构转变,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促进旅游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旅游强省建设。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旅游业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发展相关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旅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增强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健康、低碳、文明的旅游方式。

第七条旅游行业协会应当完善行业自律制度,推动旅游业诚信建设,发挥服务、引导、协调作用,依法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秩序。

旅游经济学第八章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学第八章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3、促使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
适用范围
发展中国家
主要特点
以先发展入境旅游来推动其他类型旅游 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以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基础,但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精品PPT
超前型与滞后型发展模式是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不 同选择。
延伸性与推进型发展模式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式 上的不同。
市场主导(zhǔdǎo)型与政府主导(zhǔdǎo)型的 发展模式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zhǔdǎo)主体的不 同。
精品PPT
二、西班牙模式(móshì)
以西班牙为代表的经济中等发达而旅游业特别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模 式(葡萄牙、希腊、意大利、摩洛哥、埃及、突尼斯等)。 1、发展环境 1)区位条件优越,临近主要客源生产(shēngchǎn)地。 2)资源丰富独特。 3)经济水平较高。
精品PPT
埃及(āi jí)金字 塔
缺点
政府主导型发展 (fāzhǎn)模式
概念(gàin指 规ià划由n)或政通府过有关制部定门产制业订政各策时来期推旅进游旅产游业发业展
发展的一种模式。
适用范围 主要特点
具有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的国家 。
需要在短时期内推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国 家(地区),即所谓的“赶超型国家(地区)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由政府来推动。
四、斐济模式(móshì) ——岛国 精品PPT
一、美国(měi ɡuó)模式
代表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发达的旅游发展模式(美、英、法、 加、德、日等)。 1、发展环境(huánjìng) 1)资源。 2)社会经济优势
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先进 →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完善,良好的发展环境(huánjìng),旅游 业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顺其自然”方式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其机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经济规模较小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偏于 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业和轻工业;随着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污染 排放规模等生态环境影响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转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重工业和化 学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产出的粗放型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低消耗、低排放的服务业等产业,生 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需求也成 为 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动力,且经济长期增长也逐步积累了治理生态环境的财富能力。
第三节 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 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与政策主张
区域经济要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 ;要协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应明确区域内各经济主 体对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应完善区域性的生态利益交易与补偿机制;应建立 适应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行为规范 ;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 展中的作用。
思考题
• 1 区域经济中,如何客观而理性地认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所 反映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关系?实践中应把握 什么样的原则?以你所在区域的发展历程为例,分析其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或 教训。
• 2 基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可 从 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实现经济利益不受影响条件下的生 态环境利益 最大化?以你所在地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为例 予以说明。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第一章旅游规划概述1、旅游规划的层次与类型(1)从地域范围分: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地方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景点旅游规划(2)从规划时间划分:远期旅游规划(10~20年)、中期旅游规划(5~10年)、近期旅游规划(3~5年)(3)从规划的内容性质分: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2、旅游规划目标:(1)市场目标——提升游客满意度(2)经济目标——经济效益持续增长(3)环境目标——旅游可持续发展(4)社会目标——地区和社区的整合3、旅游规划的发展阶段“(1)世界旅游规划发展阶段:A初始阶段(20世纪30~70年代)B过渡阶段(20世纪70~80年代)C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D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2)中国旅游规划发展阶段A起步阶段(1980-1991)B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市场的重要性日益体现C成熟阶段(2000年以后)4、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1)范围上,逐渐向微观过渡(2)内容上,高度切合实际(3)技术上,中西融合(4)利益上,多元收益5、存在问题(1)规划市场混乱(2)规划人才短缺(3)规划理论滞后(4)实施力量薄弱第二章旅游规划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1)首先要发展;2)强调持续性、公平性、整体性3)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4)强调人类文明发展与观念转变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地的生活质量4)提高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1)旅游目的地系统2)客源地系统3)旅游媒介系统6、旅游系统的应用:1)全面考察规划的各要素2)规范规划的程序和编制3)加强规划与实施的反馈7、旅游区位的划分: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认知区位8、区位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发展规划层次2)制定旅游发展战略3)寻求区位优势4)旅游线路设计9、劳动地域分工代表人物和学说1)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说2)大为李嘉图比较成本说3)俄林资源禀赋论10劳动地域分工的应用1)突出特色,寻求优势2)旅游区划3)功能分区11、增长及理论的应用1)培育增长极2)带动区域旅游发展12、核心—边缘理论与圈层理论结构1)保继刚: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类型: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2)吴必虎:环城游憩带ReBAM13、旅游经济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产业投资机会分析2)市场调研和分析3)旅游需求和供给研究4)旅游综合效益研究第三章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1、旅游规划相关文件规定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旅游规划通则》2、旅游规划主要组成要素:1)区域背景环境2)旅游基础设施3)行业接待设施4)旅游市场要素5)保障设施3、指导思想:1)以市场为导向2)以资源为基础3)以产品为主体4)以形象为窗口5)以区域经济和区位为依托4、基本原则:1)注重特色,差异开发原则2)突出重点,分期开发原则3)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原则4)产业带动,系统配套原则5)效益最优,持续发展原则5、旅游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阶段:a、工作准备:组织工作、制定计划b、资料收集:基础资料,专业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a、调查分析:调查工作;现状分析;发展预测;;综合分析b、确定目标:指导思想;战略目标c、规划部署:结构布局;单项规划3)规划优选与实施阶段:a、规划优化工作:系统评价;规划修改b、规划成果制作:旅游规划文本、基本要求;旅游规划图表;旅游规划附件c、规划评审与审批:组织专家组;程序;评审原则及要求4)规划成果保障阶段:a、实施和监督b、规划修编第四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流程与内容1、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对未来一段时间(一般5~20年)旅游发展作出科学安排和总体部署,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寻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优化的过程2、编制形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直接委托3、编制流程:确定目标、展开调查、问题诊断、战略部署、形成产品、规划形成4、编制内容:1)文字部分:a、规划区域概述b、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分析c、1231工程(规划之鹰)d、土地利用规划e、投入与产出分析2)图件: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市场规划图、旅游交通规划图、旅游重点项目分布图第五章1、旅游资源的特点:1)空间上:地域性2)时间上:季节性3)内容上:包涵性4)使用上:发展性5)发展上:萌变性2、旅游资源调查形式:(作用:了解赋存状况,寻找开发潜力)概查、普查、详查3、调查的方法和步骤1)准备阶段: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制定计划、工作准备2)调查阶段:资源定位、资源描述、访问座谈3)整理阶段:文字整理、专题地图、资料收集4)补充调查4、旅游资源的评价对象:1)单体评价:2)区域评价:数量与质量、分布与组合3)开发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以及开发条件5、旅游资源的分类:8大主类、31大亚类、155种基本类型第六章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1、旅游市场划分种类:1)国内、入境、处境市场2)一级、二级、三级市场3)核心、中程、远程市场2、客源地市场划分的主要因素:1)与目的地的距离、交通条件和费用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客源地与本地的联系3、国内旅游市场特点分析:1)地理分布2)消费偏好3)出游半径4)年龄结构5)职业结构6)消费分析4、入境客源市场特点分析1)港澳台同胞占很大份额2)亚洲市场占有很大比重3)景观以文物古迹、民间风情、山水为主5、旅游市场调查步骤1)准备阶段:a、确定调查目标:按开发程度分;按旅游各方分b、确定调查内容:客源地市场;客源市场2)调查阶段:a、间接调查b、直接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观摩3)分析阶段:a、客源市场细分b、客源地市场细分:旅游地市场来源;客源地居民出游率4)补充调查5)调查分析报告第七章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1、影响旅游空间布局因素:1)旅游资源因素(旅游资源质量与分布情况)2)区位条件3)市场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2、旅游空间布局的演化:1)单节点布局模式(生成阶段)2)多节点布局模式(发展阶段)3)链状节点空间布局模式(成熟阶段)3、旅游空间的布局模式1)增长极布局模式2)点轴布局模式3)圈层布局模式4、旅游功能分区1)旅游用地结构分析: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生产管理用地2)功能分区原则:主题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发展性原则3)旅游功能分区:游览区、旅游接待区、休疗养区、居民区、行政管理区5、旅游项目创意设计内容:项目名称、项目风格、项目的选址、项目的内容、项目管理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1、旅游产品设计原则: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突出主题、注入文化、、形成系列、塑造品牌2、旅游产品设计指向:旅游资源指向、旅游市场指向3、特色旅游产品规划(案例):(休宁县、黄山区、大桃花潭旅游产品开发)第九章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1、旅游形象的含义:指人们对旅游景区及其所在地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形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第八章 旅游效应

第八章 旅游效应

(二)按着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划分
1 、积极效应 2 、消极效应
(三)按着旅游效应的表现形式来划分
1 、隐性效应 2、显露效应
(三)按着旅游效应的产生的时间划分
1、即时效应 2、滞后效应
(四)按着旅游效应的作用来源
1、旅游者效应 2、旅游产业活动效应
第二节 旅游业的经济效应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效应
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案例背景: 1992年12月,武陵源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名气大增的张家界,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 在景区解决游客的吃、住、行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世 居在景区里的居民、企事业单位竞相在核心景区建各类旅游服务设 施。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等地,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商 贸棚点相继出现在绿水青山之间;位于景区交通枢纽的"水绕四门", 一批较大规模的宾馆酒楼也开始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充斥在景区内的各色建筑面积已达 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核心景区内冒出了" 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纳1500 吨污水…… 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5年一度 的遗产监测时,对景区人造"天上街市"提出了严厉批评:"武陵源 的自然环境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 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时间,国内外专家、官员对武陵源景区的过度开发相继提出了尖 锐批评,痛心疾首地呼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非常珍贵, 不可再生,要采取比一般景区更为严格的特别保护措施"。
(一)引起物价上涨
外来游客引起日用品上涨

8景区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案例

8景区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案例

8景区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案例第⼋章景区景点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于1987年由第42届联合国⼤会正式提出——指既满⾜当代⼈的需求,⼜不对后代⼈满⾜其⾃⾝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

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当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已深得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是当今与⼈类社会相关的⼀切发展所追求的根本⽬标。

⼆、旅游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临问题旅游景区景点都是优美的天然风光或价值重⼤的⼈类⽂化等珍贵的特种资源,是国之瑰宝。

同时,绝⼤多数天然美景和名胜古迹⼜都是不可再⽣的资源,⽽且较脆弱,⼀旦毁损,难以挽回。

因此,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和社会各界⼴泛关注。

⽬前,国内外⼤多数旅游景区景点或多或少都⾯临着可持续发展受阻的共性问题:1、资源与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的⽭盾2、开发利⽤⽔平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差距3、旅游地⽣命周期的不同程度的制约三、影响景区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影响因素⾃然灾害(少数):⽕灾、地震、⼭体滑坡、泥⽯流等⼈为因素(多数):开发建设不当、经营管理不善2、直观表现旅游资源破坏环境质量破坏旅游氛围破坏⽣命周期缩短旅游产品⽼化服务质量下降3、造成结果——旅游吸引⼒下降4、景区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越的旅游资源、优质的环境质量、良好的旅游氛围、丰富多样常见常新的旅游产品、长效的⽣命周期、上乘的服务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等——旅游景区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案例1 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群⼀、案例概况:P209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群由“锦秀中华”、“中国民俗⽂化村”、“世界之窗”、“欢乐⾕”四个主题公园组成。

以四⼤主题公园为核⼼的华侨城度假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批5A级景区。

2011年度假区接待游客量达1380万⼈次,超过1350⼈次的故宫,居全国景区榜⾸。

截⽌2012年底,总接待游客达2亿⼈次连续5年跻⾝世界8强。

旅游学概论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旅游业首先经营的是国际旅游业务。 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旅行社是厦门的华侨服务社。 侨乡探亲旅游是初创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 1954年4月15日,新中国第—家面对外国人的旅行社——中国国
际旅行社在北京诞生。自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特别是 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数量明显增加。 1954年以后,该社开始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
1923年8月15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经过苦心经营,业务 有了明显发展。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开创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四个第一:办理第一艘旅美学 生专轮,举办国内第一个游览团,组织第—个国外游览团,发行中国第一张旅行 支票。
1927年6月1日,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出来,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 成立了中国旅行社,这是我国第一家旅行社。
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便已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 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 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商朝为中国奴隶社会经济繁荣时期。 旅行与交通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可.波罗旅行线路图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世界近代旅游发展的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增加扩 大了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第二,近代旅游产生于近代交通工具发明之后。陆地旅游除继续 使用以马车为主的交通工具以外,铁路成了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旅行的发展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476年)

08第八章贵州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08第八章贵州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试验
开展脱贫制度创新试验
开展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示范试验
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创新试验 开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试验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贵州经验”
1、建立系统完整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有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 制度
1
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 际交流合作机制
5
建立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建设
(三)贵州能源转型举措和案例
贵州能源转型案例:遵义清洁能源建设 1、转变发展方式与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 2、建设美丽乡村与清洁能源应用相结合 3、培育产业与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
PART THREE
贵州生态产业实践
贵州生态农业案例
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种植一季稻, 放养一批鱼, 饲养一群鸭。
2
制度
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
4
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
保护制度
3 建立大生态与大扶贫的深度 融合制度
建立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
2、试验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1
狠抓产业规划布局
狠抓绿色金融支撑
4
2
狠抓生态环保重大项目建设
狠抓绿色改造升级
3
建立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
2、试验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贵州生态旅游案例
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
1、理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理顺管理部门与开发单位的责权利益 关系 3、加强梵净山 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宣 传工作
2020
谢谢聆听
多彩贵州欢迎你!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建设
(二)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第八章 保护培育规划

第八章 保护培育规划
区。该区景象艺术特征突出,空间环境质量好,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高,开发利用 方便。有下列特点:
①景点有鲜明的个性艺术特征,如造型奇特、优美,具有逼真的动态或变化景 观。
②空间环境的组合巧妙,能有力地渲染和突出整体环境气氛,或者环境空间的 变换节奏丰富.给人以奇特的空间变换效果。
③大水体气势磅确,半岛、岛屿嵯峨,或者为流量大、落差大的动态水景。 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千年以上古树。 ⑤国家级或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特级保护区应以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其外围应有较好的缓冲条件,在 区内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
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 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 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
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 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并 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有科学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
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 (2)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
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 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 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四、分级保护 保护培育规划中,分级保护也是常用的规划和管理方法。
这是以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利用 方式而划分出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在同一级别保护区内,其保 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
4、风景恢复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
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 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 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

旅游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旅游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旅游学题库及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试题库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一、填空题1、近代旅游业产生的标志是( )2、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本世纪( )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3、托马斯库克公司正式成立于( )年。

4、《易经》上曾有( )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5、对近代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的出现。

6、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和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 ),并在( )时期迅速发展。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3、19世纪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5、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尊为近代旅游业的先驱?6、很多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时期,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 )和( ),商旅活动十分常见。

7、很多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 )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三、论述题1、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2、铁路时代的到来为旅游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3、论述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状况。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一、填空题1、由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为激励员工的手段的旅游方式就是所谓的( )。

2、现代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涉及三个基本要素:( )、( )和( )。

3、旅游活动的特点包括( )、( )、( )、( )。

4、旅游人数可以分为( )和( )两个指标。

5、旅游活动的类型,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可划分为( )、( )和( )。

6、旅游收入可以分为( )和( )两个指标。

7、所谓国际旅游支出是反映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计算),一个国家居民出国旅游期间在国外购买( )和( )的消费总额。

8、指来访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平均停留天数,亦可用( )来表示。

9、对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的统计,国际上常用的统计方法有:( )、( )、( )。

旅游学概论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第八章旅游的影响1. 引言旅游作为一种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学术性的活动,一直以来都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旅游的影响远不止于个人的消费和娱乐,它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旅游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旅游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涉及交通、酒店、餐饮、购物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

通过吸引游客来消费和投资,旅游业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作为主要经济支柱,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此外,旅游对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旅游带来的经济活动使得各地经济更加相互关联,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地区经济联系。

3. 旅游对社会的影响除了经济方面的影响,旅游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旅游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风俗和习惯,增加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另外,旅游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通过旅游经历,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宽社交圈子,建立起跨地域的社交网络。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此外,旅游还为社会创造了各种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平台。

旅游景点往往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这些文化和艺术交流的机会使得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4.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然而,尽管旅游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忽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通常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和垃圾排放等问题。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可能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第八章 旅游效应

第八章  旅游效应

思考文化作为商品化表演的利弊 斐济的走火表演在文化中心或酒店 能看到,旅游者也许不知道这个仪式的 真是含义和重要性—这重不重要? 斐济的走火表演在旅游中被保留在 斐济的现代文化中,并带来收入
四、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态度演变 过程
早期的研究结论:对于是否应该发展旅
游,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态度往往呈 现一种比较一致的变化模式。很多人对 这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基本结论是“欣 喜——冷漠——愤怒——对抗”。 最新的研究成果:很多旅游目的地并没 有最终发展到对抗进而崩溃的地步,既 难以用一种模式加以概括。
六、消极的经济效应
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和地价上涨;
有可能造成产业结构失衡;
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
的稳定。
第三节 旅游的环境效应
一、概念内涵
旅游的环境效应:指旅游活动对
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相生相克的 关系。
相互支持形成共存关系:旅游开发要依
赖环境资源,而环境不断净化的过程对 旅游产业的持续经营是必不可少的。 相互冲突有害影响关系
第八章 旅游效应
第一节 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
旅游效应又称为旅游影响,是指
由于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和旅 游产业活动)所引发的种种利害 影响。
二、旅游效应的类型
按照内容结构,分为旅游经济效应、旅游环境效应和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按照社会价值的性质,分为旅游正(积极)效应和旅
创造就业机会
◆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一些欧美国家
为了减少营业支出中的工资成本,而往往采用 节省人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方法,这些地区的 饭店中平均客房员工数比较低,酒店客房数量 与员工比例关系在美国是1:0.48,在欧洲是1: 0.85,而远东、非洲高过1:1.93,全世界平均 为1:1.02。 ◆根据世界许多地区的经验,整个旅游业的直接 就业人数与当地饭店客房数的比例为4.5:1, 而根据我国近年来实践经验,高档饭店增加一 个房间,可以直接和间接为5-7人提供就业机 会,中低档饭店每增加一个房间可以为4-5人 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接待业》课程笔记

《旅游接待业》课程笔记
-数据分析:分析客户需求,识别不同客户群体。
-制定策略:根据客户特点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
-执行与评估:实施服务策略并定期评估效果。
3.旅游接待业中的CRM应用
-个性化服务:提供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会员制度:设置会员等级,提供积分、优惠等激励措施。
-客户关怀:节日问候、纪念日祝福等增强客户情感联系。
-神秘顾客:使用神秘顾客检查服务水平。
-内部审计:定期进行内部服务质量审计。
-服务标准:设定明确的服务标准,进行量化评估。
3.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
-员工培训:提供定期的员工服务技能培训。
-过程监督:实时监控服务过程,确保服务质量。
-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处理客户投诉。
2.邮轮旅游管理
-航线规划:根据市场需求设计航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船上服务: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
-安全管理:确保航行安全,制定应急预案。
-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创造难忘的旅行体验。
3.民宿接待管理
-个性化服务: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体验。
-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服务标准,保障服务质量。
-在线预订:利用在线平台提高预订便利性。
-产品无形性:服务产品无法预先观察,客户体验后才能感知。
-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生产者提供与消费者体验服务同时发生。
-产品不可储存性:服务无法存储,过剩资源当日浪费。
3.旅游接待业的分类
-按接待对象分:团队和散客。
-按接待内容分:单一服务(如酒店)和综合服务(如旅行社)。
-按经营性质分:生产型和销售型。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活动起源和发展,现代旅游的特点和根本属性等,重点讲述了旅游者、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区居民即所谓东道社会、旅游接待国政府以及由于旅游活动而使上述各方彼此间出现的各种关系和现象,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本门课程是旅游学科的基础课程,是总纲性的课程,学好该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基础和铺垫作用。

本课程共分为八章。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旅游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明确现代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2、理解旅游的概念、性质、旅游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概念、特点和构成。

3、掌握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含义、特点、分类、作用和彼此的关系。

4、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掌握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课程内容从时间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旅行和旅游活动的特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业的影响,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以及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的贡献,分析了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与旅行、旅游的差别,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关系,奴隶社会时期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商周旅行活动的特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与欧洲主要的旅行活动和特点,掌握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的发展与铁路时代的到来对近代旅游业的意义,了解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产生的关系。

理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类旅行和旅游行为产生的过程,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具体表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对旅游的意义。

2、掌握:古罗马帝国旅行发展的有利条件;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旅游发展的背景;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产生,交通技术的发展与铁路时代。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案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案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讲述西沙群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地图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通过故事和视频介绍西沙群岛的历史和文化。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关于西沙群岛地理位置和特点的问题。

学生能够表达对西沙群岛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西沙群岛的自然资源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西沙群岛的海洋生物和珊瑚礁生态系统。

讲述西沙群岛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西沙群岛的海洋生物和珊瑚礁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介绍西沙群岛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关于西沙群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学生能够表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和意识。

第三章:西沙群岛的保护与利用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

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西沙群岛的保护区域和保护措施。

讲述西沙群岛的旅游资源和开发利用。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地图展示西沙群岛的保护区域和旅游资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西沙群岛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关于西沙群岛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的问题。

学生能够表达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章:西沙群岛的民间传说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民间传说和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西沙群岛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讲述西沙群岛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4.3 教学方法使用故事和图片展示西沙群岛的民间传说和文化传统。

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介绍西沙群岛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关于西沙群岛民间传说和文化传统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资源注入。
• 5、要以生态为基础,尽力满足旅游者对生 态环境的第一手体验,满足人们高信息、 高情感、高参与、有启导的体验。
• 6、生态旅游活动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 的范围内,强调环境容量对游客活动的约 束和控制作用。
• 7、主要以自然场所,同时包括传统文 化旅游地。
(三)在资源属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 生态旅游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 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 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等。 他们意识到传统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冲击,而从环 境保护的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但是, 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 大规模推出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们可 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三)可持续旅游的目标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
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
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应 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 (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
•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
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
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
代人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 1、强调首先要发展。“人类需求和欲 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是人 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 利和要求。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这 里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内 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
• 三是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公平 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旅游需要的满足不能以旅 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当代人不能为满足自己 的旅游需求与从旅游中获得利益而损害后代公平 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与利用水平。应牢记这样一 个旅游发展理念,环境既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 来的,也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要把旅游看 成这样一种活动:当代人为了保护好前代人遗留 下来的环境,或是利用前代人留下的环境,为后 代人创造更加优异环境的行动。
二、可持续旅游的内涵
• (一)可持续旅游概念的提出

可持续旅游的提出首先是直接受可持续理论
的影响。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
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
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同时,
也是在大众旅游的浪潮中,旅游业急剧膨胀、繁
荣背后引发的危机在一定时间后日益暴露出来的
• 二是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所 指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 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 为一个整体”,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 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 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
•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 具体体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 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八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旅游资源保护
•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 1.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需要 • 2.保护旅游地文化的需要 • 3.保护旅游业的需要 • 4.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
• 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从宏观上来看,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 的破坏;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破坏。因此, 保护旅游资源不仅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本体, 而且还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所赋存的生态环 境。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应该遵 循3点原则。
• 另外,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传统文化也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民族文化特色的弱 化、民俗庸俗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改变 等。旅游行为原是人们追求多样化生活体 验的过程,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却加速了 全球多姿多彩文化的单一化倾向,最后有 可能朝着“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为了 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发生,应该加强对旅 游地社会文化的保护。
•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 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 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 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 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 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是旅游市场 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和以大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环境背景和旅游者心理基础。
• 1996年9月,为了响应联合国《21世纪议程》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行动计划,世 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 会联合制定了《关于旅行与旅游业的21世 纪议程: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于 1997年6月在联合国第九次特别会议上发布。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授权中国国家旅游 局出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 划指南》,用以指导各地旅游发展事业。
• 1.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复兴传统文化
• 2.加强观念引导,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3.制定本土文化保护区,避免外来文化的 冲击
第二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
生态旅游的特征
• (一)在发展目标方面的基本特征 • 1、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相一致。 • 2、生态旅游是对旅游者、从业者、管理者进行
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 • 3、生态旅游必须促进专业旅游的发展,使旅游
者获得生态感受和体验,获得丰富的生态知识。 • 4、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万年基业。 • 5、生态旅游必须使旅游者得到对自然的美的感
• 3、强调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 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 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 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 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的问题来考虑。
• 4、强调共同性。可持续发展共同性是源于 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 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 根本利益。地球上的人,生活在同一大气 圈、水圈、生物圈中,无论是穷人还是富 人,本国还是别国,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 的。因此,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一是满足需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通过适度
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创收,满足东道社区的
基本需要,提高东道居民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
再满足旅游者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渴望,满足其发
展与享乐等高层次需要。
• 二是环境限制。资源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 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制体现在旅 游业中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即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某地区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 作用的阈值。它是旅游环境系统本身具有 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度量,而可持续旅游的 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 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中间环节的 环境承载力,应当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 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旅游业是“无烟工 业”的提法表示质疑的反应。
•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 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 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1995年4月24-28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 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 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 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的说明,为可持 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推广可持续旅游 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 性阶段。
• (5)保护上述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
第三节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 一的认识,但大体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 以理解: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 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有目的的旅 游活动”,人们通过对“自然区域”或 “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游览,达到 “了解当地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 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 特征”的目的。
• 1、生态旅游区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 组合体。
• 2、强调利用特殊旅游资源。专项旅游 资源是有前景的。
• 3、生态旅游资源属高品位、高层次资 源,它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容。
• 4、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其他资源难以比 拟的自然内在价值。
(四)在旅游产品方面的基本特征
• 1、资源的高品位决定了产品的高品位性。 • 2、产品开发上的科学性。 • 3、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品性。 • 4、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
(五)在市场招徕方面的基本特征
• 1、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的主要兴趣与 人和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有关。
• 2、生态旅游主要吸引对环境有保护意 识的人。
• 3、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人,热衷于 专业考察和专题研究。
(二)可持续旅游的内涵
• 在国外,比较权威的可持续旅游的定义有两个: • 一是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1993年世界旅游
组织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丛书,其中《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指南》一书对旅游可持续 发展给出的定义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 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 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 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 机会。”这一定义是对旅游可持续理念的进一步 总结,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质,而且提出 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