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_百度文库解读

合集下载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指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中协调各方面利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管理体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

城乡发展统筹必须坚持人民利益始终来第一位,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同时,要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注重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要注重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卫生保健水平,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第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城乡发展统筹的重要途径。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发展。

要加大农业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技术和设施水平,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同时,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农产品流通。

加强农村电力、通信和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农村电网覆盖率和通信设施水平,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农村的应用。

最后,城市管理体制是促进城乡发展统筹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适应的问题,导致城市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因此,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加强城市基层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促进城乡社区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协调发展。

社会保险城乡统筹问题探讨

社会保险城乡统筹问题探讨

社会保险城乡统筹问题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统筹问题成为了一个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包括城乡统筹的定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城乡统筹的定义城乡统筹是指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将城市和农村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和协调,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城乡之间保险制度不平衡的问题。

城市和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很大,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需要也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兼顾城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实施后,可解决城乡之间保障制度不平衡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较强的可持续性。

二、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城乡统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差异较大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上,同时也涉及到保障的不同。

如果将城市和农村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和协调,需要考虑差异问题。

2.参保人员不平等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参保人员数量比例不同,城市参保人员多、农村参保人员少,导致城乡参保人员保障不平等,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居民。

3.基金来源不均衡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而农村则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因此,城市的保障基金来源相对较多,而农村则较少。

4.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统筹管理不力。

城镇居民参保和农村居民参保的方式和标准不同,规定不够明确,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也尚有缺乏。

三、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具体来说,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 完善城乡统筹的制度体系对于城乡统筹而言,制度体系是关键。

城乡一体化政策解读推动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政策解读推动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政策解读推动城乡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差距日益凸显。

为了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中国政府出台了城乡一体化政策,旨在推动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本文将对城乡一体化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政策背景及内涵城乡一体化政策是指通过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城乡要素的互动与流动,实现城乡发展的协同与一体化。

该政策的出台得益于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城市过分集中发展,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将城市和农村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之间的互补协调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重点内容1. 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属于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

城乡一体化政策倡导发展农村土地市场,推进集体土地确权和流转,以便实现农村土地资产有序流转和增值,促进城市化进程。

此外,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2.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缺乏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一体化政策提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目标,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府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3.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政策倡导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给予农民更多的金融支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现状、挑战及策略。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它涉及到资源分配、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首先阐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范围和目的。

随后,将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现状,包括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本文将总结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因此,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基本策略。

一方面,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产业层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等方式,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村发展潜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生活城镇化,让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

同时,城乡协调发展还需注重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还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在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城乡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例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城乡联系的紧密程度等。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个人工作心得范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个人工作心得范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个人工作心得范文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工作,对于我个人而言,参与和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已经成为我的职责之一。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将分享一下我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个人工作心得。

首先,我意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的工作中,我需要了解和掌握城乡发展中的政策法规、经济学、社会学、农业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另外,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调研、组织和管理能力,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我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根源。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流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在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时,我会重点考虑留乡创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也深刻体会到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注重沟通和合作。

城乡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我经常需要和其他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这就要求我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更好地推动城乡发展工作。

最后,我还发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创新。

作为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城乡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会尝试各种新的举措和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城乡发展。

例如,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时,我会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农业经营模式,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并总结和评估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措施。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旨在破除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相交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城市和农村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理念。

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避免偏重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或相反的情况。

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推动城市和农村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业转移,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

通过实施农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城乡间的互通互联。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注重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共享,弱化城乡差距。

还需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和相互依存关系,合理规划和整合城乡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下面我将从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探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首先,在土地利用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城乡土地资源,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控制土地的供应和开发,避免过度膨胀和无序扩张;在农村,要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和耕地,保持农村的农业功能和生态价值。

其次,在经济发展方面,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城市和农村作为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和领域,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在城市,要依托城市规模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农村,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第三,要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应该有相对的公平。

要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建设,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

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增强农村社会稳定性和自治能力。

第四,要优化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公共服务差距,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性。

同时,也要加强城市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对接协同,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支教支医等,促进资源要素的互动交流。

最后,要加强统筹机制和政策支持。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架构,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和协调。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这一概念把城市和乡村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二者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也强调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和特色,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等理论,实践基础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与农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和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现代化理论强调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强调将城市与乡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城市可以为乡村提供市场与资金,乡村可以为城市提供食物与劳动力,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需要实现资源协调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可持续性。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互通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开发。

同时还需要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用。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空间均衡理论。

空间均衡理论认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制约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实现地域空间的均衡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制定促进城乡发展的政策、改革城乡发展的机制、优化城乡发展的环境,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强调了城乡融合,实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乡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走向城市化,带动居民城乡流动,资金、流通和信息的无缝对接。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的基石,它涵盖了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各个方面。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出行、用水、用电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便利条件。

其次,加强农业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展农业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农业存在生产方式陈旧、农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这导致了农业产能不足和农民收入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

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较低,这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措施。

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关乎着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提高农村地区的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加居民对农村地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企业应加强农村投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关心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吸纳、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这种发展模式既强调城市发展对农村的支持,也强调农村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中国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融合发展是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弥补这种差距。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城市和农村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得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福祉。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空间整合。

这可以在城市扩展和农村集镇建设中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发展。

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电力、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来实现。

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这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形式来实现。

通过推进农村社会养老、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社会发展的融合。

这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

当前,中国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迅速提升,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

未来需要继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和路径,加强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融合发展,寻求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关系的优化和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2.农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发展理论倡导以农村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协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展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其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层面,文章系统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层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比较等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总结了城乡融合发展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章结合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以期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城乡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生性,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是指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的统筹工作,则是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乡资源,调整城乡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下面将从决策、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实现城乡发展的统筹。

其次,产业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城市经济过度集中,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因此,要统筹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创业。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乡之间存在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问题,阻碍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因此,要加强城乡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的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

通过加强乡村学校、农民培训中心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就业技能。

另一方面,要推动城乡人才流动和交流。

通过制定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工作和创业的政策,吸引城市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人才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最后,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平衡,是制约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例如,加强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和通信条件。

同时,要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服务差距。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决策、产业布局、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在理论方面,主要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在路径方面,将从改革创新、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等角度来探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

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立一种统一的、协调的城乡发展模式,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瓦解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兴起,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

2.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创业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城乡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3. 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政府引导。

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等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要注重社会参与。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格局。

再次,要坚持科学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2篇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2篇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 (2)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一)在统筹城乡开展工作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心得体会:1. 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开展工作中都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

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进步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同时也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为所有人民提供平等的开展时机。

2. 加强规划和协调:在统筹城乡开展工作中,需要制定全面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城乡开展的目的和方向,并进展有效的协调和整合资。

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开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

3. 推动产业转型和晋级:统筹城乡开展不仅仅是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更要注重提升农村经济和产业开展程度。

要加强农村产业构造调整,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开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晋级,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时机和增加收入的渠道。

4. 加强根底设施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往往来自于根底设施的落后程度。

要加大对农村根底设施建立的投入,包括农村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提升农村的消费力和生活条件。

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根底设施的建立,进步城市的效劳程度和竞争力。

5. 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支持:统筹城乡开展要注重进步农村人才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

要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进步农民的创新才能和创业时机。

总之,统筹城乡开展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开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二)统筹城乡开展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全面考虑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合理规划和分配资,促进城乡协调开展。

在理论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要以人为本。

城乡开展工作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注重保障和改善根本公共效劳,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税务与经济No13May15,2007 (总第152期Taxati on and Economy(Serial No1152经济纵横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杨立新1,蔡玉胜2(11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吉林长春,130062;21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摘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或者发展经济学都从不同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城乡统筹的本质和关键内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

总结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内在机理,除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诱致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则固化了二元结构的现状。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二元结构;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703-0056-05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适时推进由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是加快推进一个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的成功之路。

进入21世纪,我国迈入从人均收入1000美元向3000美元递增的关键时期。

作为经济和社会结构快速调整的特殊阶段,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尽快扭转城乡不协调发展的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日益成为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所必需。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演进11理论演进及评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统筹观。

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生产关系的研究中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形成和解决城乡对立的根本途径。

在对城乡对立状态的形成上,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1]“城市就是这种集中的体现,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2]“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

”[3]关于如何消除城乡对立,列宁指出,城市优于农村是有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一切国家的一般的必然的现象,只有伤感的浪漫主义者才会为这现象悲伤,如果城市的优势是必然的,那么,只有把居民吸引到城市去,才能削弱这种优势的片面性。

如果城市必然使自己越居特权地位,使乡村变成从属的、落后的、无助的、闭塞的,那么,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提高乡村居民,使其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因此,最新理论在回答浪漫主义者的反动的怨言和牢骚时指出,正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

[4]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城乡融合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5]可以看出,早在18世纪,经典作家对于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已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6-12-06[作者简介]杨立新(1960-,女,吉林榆树人,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2新古典主义的城乡统筹观。

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把城乡关系作为它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完全市场竞争和信息充分的严格假定下,它专注于研究资源配置的价格理论,没有考虑城乡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6]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试图在一个纯粹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于农业部门的发展的。

乔根森认为,为使经济持续发展并避免低水平均衡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

但是,其先决条件是农业存在剩余。

由于农业剩余的出现,现代部门的发展成为了可能,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

同时,还取决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状况。

[7](3发展经济学的城乡统筹观。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发展经济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城乡关系,指出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

刘易斯极力主张建立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

[8]但刘易斯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没有考虑到农业部门的发展。

费景汗—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二元经济发展中劳动力配置的全过程,认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对避免经济增长趋于停滞非常重要,并证明了伴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商品化。

[9]费景汉和拉尼斯也只是从保证工业部门扩张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一模式中,农业部门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农业只是一个向现代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输送劳动力的被动部门。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在被分割的、但是同质的劳动市场上用预期工资的均等取代工资的均等。

他指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城市病”及“农村病”的根本途径。

[10]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不同,托达罗模式不是把农业和农村作为工业化的一个工具,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发展目标。

托达罗认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是依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而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但与此同时,这一模式对现代工业部门增加就业的结果持消极态度,没有揭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意义。

[11]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上述相关理论,虽然没有直接论及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却为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或方法论启示。

“中心—外围”理论虽然描述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但包含与其类似的城市和农村关系。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从空间上解决城乡差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空间理论下的城乡统筹。

空间理论侧重于从空间地理因素和空间要素因素上提出和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这种分析方法的引入更深化了对城乡统筹问题的研究。

空间理论主要分析了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关系及转变趋势。

如麦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指出,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

[12]395-399日本学者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模式,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一个与自然交融的社会,即城乡空间融合的社会,通过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组成三维的立体规划实现城乡融合。

[13](5新发展观下的城乡统筹。

从上世纪中期以来,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传统意义的经济学领域,进一步向社会学、资源和管理学科渗透。

特别是以发展观念取代增长观念的新的发展观点对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他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并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该理论主张将原来密集的城区分成单个的集镇,集镇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联系起来。

沙里宁讨论了城市发展思想、城市经济状况、土地、立法、城市居民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联系同时存在相对分离的区域,从区域角度讲,这是一种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

[15]赖特的广亩城理论认为,现代城市不能代表和象征人类的愿望,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是一种反民主机制,需要将其取消(尤其是取消大城市。

他指出,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以无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

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通过分散权力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的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引向许多平衡的社区内,就有可能促进区域整体发展,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

[12]404-40521新中国城乡统筹的实践演进和前沿问题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即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有其特殊的历程。

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这种过渡形态,延缓了社会转型过程。

1958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需要准迁证明。

该条例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是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制度。

随后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二元结构形成的政策,如粮油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最终形成了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农村经济相对立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未及时进行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二元制度达到了一种稳态均衡,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1957~1978年的21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40.3%降到2811%,降低了12.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从15.4%提高到17.9%,只提高2.5个百分点。

按照这样的进度,城市化达到目前水平需要近200年时间。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固化,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建立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的,服从于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并由一系列强制性政策体系固化。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各项强制性政策制度,客观上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阻碍了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削弱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人为造成城乡居民待遇的不平等,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16]新中国城乡分割问题的演进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和治理因素中,是政策因素还是市场因素;是宏观因素还是微观因素;是供给因素还是需求因素;是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改变还是通过专项治理政策来改变;是更重视政府功能还是通过市场功能来解决统筹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理论界进行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