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民谣传唱
中国传统民谣传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传统民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歌声传承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民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特点和流传方式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民谣的传唱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与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早在古代,民谣就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宋代的《江城子》、元代的《西厢记》、明代的《十面埋伏》等经典民谣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这些民谣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成为文化传承的瑰宝。
二、特点中国传统民谣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与其他类型音乐相比中显得独具一格。
首先,中国传统民谣注重情感表达。
民谣歌词简练明快,随着旋律婉转流畅,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其次,民谣注重韵律和节奏的变化。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形式,这使得各地的民谣具有地域特色。
最后,中国传统民谣通常采用传统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古筝等,这些乐器能够更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情感。
三、传唱方式中国传统民谣的传唱方式多样,既包括口头传统,也包括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介的传播。
口头传统是传统民谣传唱最为基本的方式,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在年轻人中,传统民谣往往通过亲友间的传唱传播,有时候还会在特定场合或聚会上进行表演。
此外,文化活动也成为了传承和发展民谣的重要途径。
传统节日、文化节等各类活动中,民谣表演和传授成为了重要的环节。
同时,现代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民谣的传唱。
例如,音乐平台、网络视频等媒体为传承传统民谣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传唱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民谣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流行音乐的兴起,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的是现代流行音乐,传统民谣的传唱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一些音乐家和文化爱好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传统民谣的传唱。
民谣音乐的历史与演变
民谣音乐的历史与演变起源与发展民谣音乐,作为一种深植于民间传统和文化的音乐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
最初,民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劳动场景、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等。
这种音乐形式因其质朴、真实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推移,民谣开始逐渐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例如,英国的民谣音乐就深受凯尔特文化的影响,而美国的民谣则融合了非洲音乐的节奏和欧洲的旋律。
现代民谣的诞生进入20世纪,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民谣音乐开始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小众走向大众。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美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爆发了民谣复兴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如鲍勃·迪伦、彼得、保罗和玛丽等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谣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文化交流的增多,民谣音乐开始吸收更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从摇滚民谣到电子民谣,从世界音乐到新世纪音乐,民谣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日益多样化。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谣音乐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独立音乐人通过社交媒体、音乐平台等渠道,可以不依赖于传统的唱片公司体系,直接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全世界的听众。
当代民谣的现状今天,民谣音乐已经成为全球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大型音乐节上的表演,还是在小型咖啡馆里的演出,都能看到民谣音乐的身影。
它以其贴近生活、情感真挚的特点,继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
同时,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许多古老的民谣也被重新发掘和演绎,使得这一古老音乐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论民谣音乐的历史与演变,是音乐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动例证。
从古至今,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的生活和情感,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桥梁。
在未来,民谣音乐仍将继续其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为世界音乐文化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汉族民歌调研报告总结
汉族民歌调研报告总结汉族民歌调研报告总结汉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汉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状况,通过实地采访和资料收集,了解其特点、题材、形式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汉族民歌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然而,总体来说,汉族民歌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首先,汉族民歌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爱情、友情、家庭、自然等。
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辛酸和快乐,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汉族民歌在形式上多样化,包括山歌、田园歌、季节歌、儿童歌等等。
多数民歌采用四声调的形式,旋律简单明快,富有地方特色。
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方式。
再次,汉族民歌的传承方式多样且富有活力。
一方面,许多老一辈的民间艺人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代,使得民歌能够代代相传。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促使汉族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许多专业表演团体和学校也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歌传承者。
尽管汉族民歌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挑战,特别是受到了娱乐消费、流行音乐的冲击。
为保护和传承汉族民歌,有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对汉族民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发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民歌,编纂整理民歌选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其次,加强教育和培训,传承汉族民歌的技艺和知识。
学校、社区等地应设立民族音乐课程,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歌传承者。
再次,加强舞台表演和宣传工作,增加民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汉族民歌的创新发展。
总之,汉族民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加强保护、传承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族民歌的优秀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不同的流变和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民歌的流变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和传统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着民歌。
在《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歌谣和吟诗。
而在唐宋时期,民歌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民歌作品,广为流传。
在明清时期,民歌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概括为古代、中古世纪和近现代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二、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民歌在不同地域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民歌以叙事性和悲壮性为主,多以农耕生活和抗战故事为主题,歌词多为严肃而豪迈。
南方的民歌则以抒情性和婉转性为主,多以江南水乡和山川风景为题材,歌词多为柔情而婉约。
西南地区的民歌则以节奏感和热情性为主,多以少数民族文化和川滇风情为题材,歌词多为激情而豪放。
东北地区的民歌则以朴实性和豪放性为主,多以劳动生活和抗日故事为题材,歌词多为坚毅而豪放。
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民歌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特色。
三、文化内涵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多彩。
民歌以其朴素、真挚、生动的表现手法,直接的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魅力。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民歌积淀了大量的古老文化元素,涵盖了人生哲理、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镜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民歌还是能够保持其传统的特色和魅力,继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且不断地为今天的人们所创作。
四、当代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
民歌研究背景分析报告
民歌研究背景分析报告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对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歌的背景分析,揭示民歌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民歌的历史渊源民歌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音乐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歌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
不同地域、民族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二、民歌的文化传承民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民歌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民族的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民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三、民歌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歌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通过对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民歌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状况、情感表达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四、民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达民歌具有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情感。
通过对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情感状态、心理特征、心灵的寄托等方面的内容。
民歌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渠道,具有辅助心理健康的作用。
五、民歌的价值和意义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认同。
同时,民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民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民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文献、音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可以获取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和心理特征的信息。
综上所述,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对民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地方民歌调研报告怎么写
地方民歌调研报告怎么写地方民歌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地方民歌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地方民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感情、乡土文化等方面的情感。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民歌的现状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地方民歌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地方民歌的历史背景和产生原因;2. 探究地方民歌在当地社区的传承情况;3. 分析地方民歌对于当地文化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音像资料,了解地方民歌的起源、发展和演变;2. 实地采访: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于地方民歌的了解和态度;3. 观摩活动:参加地方民歌演唱比赛和社区文艺晚会,感受地方民歌的现场表演。
四、调研结果1. 地方民歌的历史背景和产生原因根据文献资料的调查,地方民歌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是农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以朴实的歌词和简单的旋律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思念、喜悦和忧伤。
2. 地方民歌在当地社区的传承情况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我们了解到,地方民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中传承相对较好。
老一辈的农民仍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地方民歌传给后代,这使得地方民歌得以延续至今。
3. 地方民歌对于当地文化的影响地方民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文化,对于当地社区的文化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不仅记录了当地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还传递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地方民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年节、婚礼等,也被当地人们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演唱。
五、调研感悟1. 地方民歌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2. 地方民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中有着较好的传承状况,但在城市中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3. 地方民歌对于当地社区的文化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六、调研建议1. 加强对地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地方民歌的传承与演唱活动中来;2. 加大对地方民歌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地方民歌的了解和认同;3. 组织更多的地方民歌表演和比赛,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地方民歌的影响力。
汉族民歌调研报告怎么写
汉族民歌调研报告怎么写汉族民歌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汉族民歌是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产物,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汉族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式,推广汉族传统音乐文化。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2. 探究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3. 分析汉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保护情况;4. 推广汉族民歌,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和网站,了解汉族民歌的发展历程;2. 田野调查:前往汉族聚居区,与当地民众交流、采访,了解他们对汉族民歌的理解和传承情况;3. 参观观摩:观看民歌比赛、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感受汉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和艺术表现。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1. 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汉族民歌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经历了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进。
2. 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汉族民歌多样性明显,包括山歌、田园歌、工人歌曲等不同类型。
音乐风格大致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北方民歌以高亢豪放为主,南方民歌则以柔美婉转为主。
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合唱、伴奏等多种形式。
3. 传承和保护情况: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汉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一些困难。
尽管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社会变革和快节奏生活的影响,部分传统民歌的传承形势并不乐观。
4.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虽然部分汉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困境,但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民歌,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发展。
五、调研结论1. 汉族民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 加强汉族民歌的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广汉族传统音乐文化;3. 增加汉族民歌的曝光度,增加演出和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4. 加大对汉族民歌的保护力度,保护好现有的民歌作品、音乐人才和艺术传统。
民歌的开题报告
民歌的开题报告民歌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民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开题报告中,我将探讨民歌的起源、特点和影响,以及对民歌进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二、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用歌曲来表达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和信仰。
这些歌曲往往以简单的旋律和直接的歌词形式存在,传承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逐渐与特定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相联系。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历史背景。
三、民歌的特点1. 民歌以真实性为特点。
它们通常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真实情感,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2. 民歌具有普遍性。
虽然每个地区的民歌风格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共鸣。
这种普遍性使得民歌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和影响更多的人。
3. 民歌是口头传统的一部分。
在没有书写和记录技术的时代,民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
这种传统使得民歌能够保留其原始的形式和风格。
四、民歌的影响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歌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民歌,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其次,民歌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它们通过歌词和旋律传达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情感的共鸣和思考能够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
最后,民歌还对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现代音乐形式和风格都受到民歌的启发和影响,例如流行音乐、民谣和世界音乐等。
五、对民歌进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对民歌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研究民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在研究民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田野调查、音乐分析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音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民歌的结构和风格,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民间歌谣调研报告范文
民间歌谣调研报告范文《民间歌谣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民间歌谣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
为了深入了解民间歌谣的发展状况和现状,本次调研对民间歌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民间歌谣的传承现状:通过调研,了解当地民间歌谣的传承人群、传承形式、传承方式等,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歌谣提供依据。
2. 发掘潜在的民间歌谣资源:通过调研,发现和挖掘民间歌谣中蕴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资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前往当地的农村和乡镇,与当地村民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民间歌谣的认识和传承情况。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网络和实地发放的方式,调查市民对民间歌谣的了解和喜好程度。
四、调研结果1. 当地民间歌谣的传承现状: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地还存在一些传承民间歌谣的老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的限制,他们的传承形式较为有限,传承世代有所中断。
2. 当地民间歌谣的题材和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地民间歌谣的题材主要涵盖农事、生活、爱情等方面,形式多样,有单人引领,也有合唱等形式。
3. 市民对民间歌谣的了解和喜好程度: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对民间歌谣的了解和喜好程度较低,更偏向于当代流行音乐。
五、调研结论1. 民间歌谣传承形势严峻:由于传承环境的变迁和年龄等问题,当地民间歌谣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有亟待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2. 民间歌谣资源开发有待加强:虽然市民对民间歌谣的了解和喜好程度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潜力。
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挖掘民间歌谣蕴含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有助于提升民间歌谣的传播效果和市场价值。
六、调研建议1. 成立民间歌谣传承机构:建议政府在地方上成立专门的民间歌谣传承机构,通过组织培训、记录文献、举办比赛等方式,加强对民间歌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增加宣传推广力度: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大对民间歌谣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民间歌谣的了解和喜好程度,从而增加对民间歌谣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从民歌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从民歌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其中,民歌文化在古代音乐艺术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民歌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
一、民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民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乐器演奏音乐,而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歌。
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文献是殷商时期的《乐经》,其中记载了诸多古代音乐作品,既有宫廷音乐,又有民间音乐。
而到了唐宋时期,民间音乐的兴盛达到了一个高峰,各类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技巧都得到了相当的提高,民歌文化也进一步演变繁荣。
二、民歌文化在古代音乐艺术中的发展与贡献1. 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民歌文化为古代音乐艺术注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特点。
例如,江南地区的水乡民歌以柔和清新的曲调、抒情的歌词和卓越的演唱技巧而著称;而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民歌则以悠长清幽、奔放豪放的旋律和跌宕翻腾的音调而著称。
2. 丰富音乐语言民歌文化为古代音乐艺术丰富了音乐语言,使之更具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民歌歌词往往是直白、富有民间特色的,充满了生动的民俗描写和体贴入微的情感细节,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3. 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民歌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
民间音乐既是普通人的娱乐方式,更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普及及弘扬古代音乐方面,民歌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对现代音乐文化的启示民歌文化不仅是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首先,民歌文化强调广泛性和普及性,这也是现代音乐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其次,民歌文化重视情感共鸣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而现代音乐文化也强调这一点,致力于打造更加具有人情味儿的音乐作品。
关于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
关于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关于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
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
《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
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民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民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传统民谣作为独特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民谣以其形式简单、表达生活、自由传唱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民谣展开讨论,并深入探究其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民谣的起源与历史渊源传统民谣是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
民谣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诞生于他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体验的真实表达。
最早的民谣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得以代代相传。
其内容涵盖了对土地、水源、农田、天气等自然元素以及情感、爱情、生活困境等多个方面的歌颂和抒发。
这些传统民谣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记录、传达、弘扬着古代普通百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二、传统民谣的特点与表达方式1. 简洁明快:传统民谣以简单的旋律和节奏为特点,通常由几个音符组成,便于人们学唱和传记。
2. 生活化:传统民谣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描绘农田劳作、采摘、渔猎、爱情婚姻等为主题。
这些内容贴近人们的实际经验,使得民谣更具共鸣力。
3. 自由传唱:传统民谣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形式,可以在田间地头、酒桌上、庙会上等各种场所演唱。
人们可以自由传唱,不受限制。
4. 民间创作:传统民谣大多源自于民间创作,不拘泥于传统文学规范。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进行自由创作,使得民谣更富个性与情感。
三、传统民谣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谣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挑战。
然而,传统民谣作为一种民间的、朴素的艺术形式,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重新关注和喜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民谣,许多文化组织和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记录和整理民谣,他们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曲目和歌词,确保了其在后代的传世。
民歌历史脉络分析报告
民歌历史脉络分析报告民歌是一种反映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本报告旨在对民歌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出来,形成了最早的民歌。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直接的词语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感受,具有浓厚的原始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逐渐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
在古代中国,民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宋代的《青青河畔草》描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代的《阳关三叠》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近现代的民歌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歌成为了战士们坚定信念和壮志凌云的表达方式。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方红》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激励着无数的人民。
同时,民歌也成为了记录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例如,美国民歌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通过歌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运动和民权运动。
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歌则关注了城乡差距、劳动者权益、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民歌的历史脉络可以被概括为从原始性到多样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个人情感到社会关切的发展过程。
它承载着人民的愿望和抱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改变。
现代音乐的兴起和流行音乐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民歌形式逐渐淡出了主流文化。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歌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只有通过对民歌历史脉络的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民歌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地方民歌调研报告范文
地方民歌调研报告范文地方民歌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地方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民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次调研旨在收集地方民歌的相关资料,探究其传承情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向各个地方进行发放,并鼓励受访者详细填写相关问题,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其次,我们选择了几个地方民歌发源地,亲自前往调研地方民歌的传承情况和现状,与当地民歌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地方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地方民歌的兴趣也不再像上一代那样浓厚。
在采访中,许多地方民歌传承人表示,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对地方民歌的接触和了解渐少,传承成为一个难题。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地方民歌的流传与传承通过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地方民歌的流传与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传承人逐渐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地方民歌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二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年轻人对地方民歌的兴趣比较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三是地方民歌的表演场所和机会减少,许多传统的表演场所被现代化的娱乐方式所取代。
2.地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地方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首地方民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方风情。
通过对一些地方民歌的欣赏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地方民歌的节奏明快,含情脉脉,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3.发展地方民歌的对策和建议为了促进地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一是加强地方民歌的推广和宣传,通过举办各类音乐会、比赛和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和喜欢地方民歌;二是加强地方民歌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课程设置,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地方民歌的学习和传承中来;三是保护地方民歌的版权和传承人的权益,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地方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
民歌研究报告
民歌研究报告
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形式,常常用于传承历史、记录民众生活和表达情感。
在中国,民歌研究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民歌的起源和历史:探讨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追溯其流传的渊源和演变过程。
2. 民歌的分类和风格:介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分类和特点,比较其风格和表达方式。
3. 民歌的社会功能:探讨民歌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如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社会变革的记录、情感宣泄等。
4. 民歌的艺术特点:分析民歌的音乐特点、歌词表达和演唱方式,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5. 民歌的地域特色:介绍不同地区的民歌传统和地域特色,比较其差异和共通之处。
6. 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讨论民歌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记录收集、传统乐器保护、教育推广等。
7. 民歌与当代音乐的关系:探讨当代音乐对民歌的借鉴和发展,以及民歌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8. 民歌的国际交流与影响:研究民歌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
如国际文化交流、跨国音乐合作等。
以上是常见的民歌研究报告的内容,具体的报告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调整和拓展。
关中方音调查报告
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关中方音调查报告篇一: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冠军张磊唱红的马岷的作品《南山南》在今年夏天占领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
不得不说,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谣年”。
这种曾经小众、低调的音乐类型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歌手、演出场地到受众的换代升级,甚至开始走上国内主流文化的舞台。
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对此产生兴趣为便于高中生之间对于音乐的交流与探索,特此对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民谣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
正如《话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
《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
”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
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
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
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
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
白姓作歌曰:“一尺纸,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
兄弟二人不相容。
”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王莽新朝末年,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
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
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
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半胃,骑都尉;烂半头,关内侯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
关于民歌的开题报告
关于民歌的开题报告关于民歌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它是一种口头传承的音乐艺术,常常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本文将探讨民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民歌的起源和发展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歌唱来传递信息、记录历史和表达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并在各个文化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的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而美国的民歌则常常反映社会问题和政治抗议。
三、民歌的地位和影响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歌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收集、记录和传播民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能够保留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2. 表达情感和共鸣民歌常常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达而打动人心。
无论是忧伤的爱情故事,还是对社会不公的呼喊,民歌都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孤独,而民歌则成为了一种宣泄情感和寻求共鸣的方式。
通过倾听和演唱民歌,人们能够找到情感的出口,获得心灵的慰藉。
3.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民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具有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作用。
通过传唱和演绎民歌,人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促进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四、结语民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情感表达。
在当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民歌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倾听和演唱民歌,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歌的地位和影响,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这一美妙的音乐形式。
民歌实践调研报告
民歌实践调研报告民歌是一种源于民间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民歌也逐渐得到重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我们展开了一次民歌实践调研。
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文化馆、艺术团体和民间组织,收集了大量有关民歌的资料。
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对民歌实践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首先,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和少数族群中,民歌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他们将民歌作为一种保护和弘扬本族文化的手段,通过歌声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地方和少数族群成立了许多民歌团体和学校,定期组织表演和比赛,以保护和传播民歌。
这种现象表明,在一些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民歌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年轻人对民歌的兴趣逐渐减少。
随着现代音乐的涌现,流行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的音乐形式,对于传统的民歌显得陌生和不感兴趣。
其次,传统民歌的创新与发展仍然不足。
民歌的创作一直停留在保守的传统模式上,缺乏新鲜和创新的元素,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再次,缺乏专业的传承和表演人才。
许多民歌传承者和演唱者都是来自民间的爱好者,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和专业的训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和推广,引导年轻人重新认识和体验民歌的魅力。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次,需要加强对民歌创作和改编的支持,鼓励民歌创作者加入新元素和时代特色,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也应加大对民歌传承和表演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专业的民歌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音乐教育和专业的训练。
总体而言,民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当代社会,推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我们的实践调研,我们对于民歌实践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民间歌谣调研报告范文
民间歌谣调研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民间歌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而民间歌谣正是其中一部分。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歌谣的现状和特点,本次调研对民间歌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民间歌谣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地域分布、主题内容、传承方式等相关情况,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歌谣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民间歌谣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发放。
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对民间歌谣的了解程度、歌谣的使用场景以及对传承和发展的期望等问题。
2. 实地访谈: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访谈,与当地老百姓交流他们对民间歌谣的感受和看法。
四、调查结果1. 地域分布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间歌谣在我国各个省份都有一定程度的分布,其中以河南、四川、山东等地的民间歌谣传承最为活跃。
2. 主题内容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显示,民间歌谣的主题内容涵盖了生活、劳动、爱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受欢迎的主题是爱情和劳动,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优美爱情故事和辛勤努力的向往。
3. 传承方式民间歌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和书面记载两种形式。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民间歌谣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流传的,但也有一部分歌谣通过书面记载的方式进行传承。
4. 传承困境虽然民间歌谣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但目前仍面临一些传承困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只有少数人非常了解民间歌谣,并能够自如地演唱或传承。
大多数人对民间歌谣的了解程度较低,甚至完全不了解。
五、调查分析1. 地域分布:民间歌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活跃度,这与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有关。
2. 主题内容:民间歌谣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关注和体验。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民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流变,既有新的创作和发展,也有部分传统曲目渐渐遗忘。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流变进行浅析,探索其演变和特点。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的民歌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仪式中产生的歌谣,表现了当时部落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歌逐渐扩展到了农村和城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体裁,如山歌、田歌、曲艺、花鼓戏等。
这些歌曲不仅歌颂着美好的生活,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热爱,也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二、中国民歌的流变与特点1. 地域特色鲜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歌,有北方的悲壮豪放,南方的婉约细腻,西部的豪放激昂,东部的婉转飘扬等,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2. 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国民歌在不断流变之中,既有传统曲目的传承和发展,也有新歌曲的不断创作和涌现,如《茉莉花》、《走进新时代》等,这些歌曲既传承了传统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
3. 口传心授的特点中国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头传唱,没有统一的乐谱,主要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这种传承方式保留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传达,体现了中国民歌的鲜明个性和深厚魅力。
4. 承载着民族情感和社会思潮中国民歌是中国民众对生活、对家国情怀的真实反映,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社会的思潮,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民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流变,首先是传承保护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一些传统民歌在现代社会逐渐被淡忘,传承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其次是创作创新问题,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冠军张磊唱红的马頔的作品《南山南》在今年夏天占领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
不得不说,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谣年”。
这种曾经小众、低调的音乐类型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歌手、演出场地到受众的换代升级,甚至开始走上国内主流文化的舞台。
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对此产生兴趣为便于高中生之间对于音乐的交流与探索,特此对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民谣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
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
《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
”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
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
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
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
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
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
兄弟二人不相容。
”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王莽新朝末年,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
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
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
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
不久,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四川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在当时,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帝,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自铸铁钱。
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
怨声载道的百姓,私下里以民谣表达不满: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
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离倒台已经不远了。
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
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没有后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却拥护蠡吾侯刘志,最终刘志上台,为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
事情传开后,京都民众唱道:“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
汉桓帝元嘉年间,西北的几个游牧民族联手侵犯中原,汉室派兵拒敌,却屡战屡败,于是朝廷只得四处征兵戍边,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
天下民谣传唱道:“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
鼓咙胡。
”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民生多艰的疾苦。
汉灵帝末,董卓为前将军,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京都流传有一首民谣《董逃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看到董卓来,就赶快跑吧。
果然,在汉灵帝死后,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了京师,诛杀宦官,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为帝,自封为太师,把握朝政。
在听说了《董逃歌》之后,董卓下令禁止传唱。
后来见无法从根本上禁绝,又把“董逃”改为“董安”,改成了歌颂他的歌谣。
可是不久,京城又流传另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千里草”即为董字,“十日卜”为卓。
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
没过多久,董卓即为吕布所杀。
#中国现代民谣发展与分类
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
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校园民谣,属于音乐领域的一种特别现象。
它的产生,与大陆原创音乐的流行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均有联系。
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中,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力最为直接与深远;在大陆原创音乐中,又以摇滚乐(崔健为代表)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
此外,欧美流行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均对校园民谣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独立民谣
近几年开始活跃在各个角落有不少民谣歌手被发掘出来,从2012年的董小姐,到2014年当你老了,2015年南山南,人们似乎开始觉醒但却不知道民谣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在独立民谣圈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独立民谣歌曲《这个世界会好吗》《北方女王》《玫瑰》《想》《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九月》《骚》《斑马》《瞎子》《糟》等等,这些独立民谣作品不仅给人们听觉上的冲击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巨大的思考性,人们仿佛沉醉于这种独立性。
总结:
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于民间,最开始用于表达对时事的讽刺与思考,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发展至近代,则更多的应用于表
达平凡人心中的情绪与经历,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忧愁,可见民谣已渐渐的偏向于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
在享受民谣这种清新,忧伤的音乐时,了解关于更多关于其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有助于理解民谣中更深层的意义,在平凡处加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