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一、油田产量变化规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量递减分析
就油田开发全过程而言,任何油田的开发都要经历产量上升、 产量稳定、产量递减三个阶段。产量递减分析方法是针对已处于 产量递减阶段的油田,预测和分析油藏动态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二、产量递减的几个基本概念
油、气田产量递减阶段,产量递减的大小通常用递减率表示,即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递减分数,其表达式为:
D=− 1 dQ Q dt
式中
D——瞬时递减率,mon-1或a-1; Q——递减阶段t时间的产量,油田为104t/mon或104t/a,气田为108m3/mon或
108m3/a;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 在矿场实际应用中,经常用递减系数(α)这一概念表示产量递减的快慢程度, 递减系数与递减率的关系为: α=1-D Arps研究认为瞬时递减率与产量遵循下面的关系: D=KQn 式中K——比例常数;n——递减指数。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一节 油井不稳定试井方法 第二节 物质平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 第四节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略) 第五节 油藏采收率预测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一节 油井不稳定试井方法 第二节 物质平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 第四节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 第五节 油藏采收率预测
第五节
油藏采收率预测
原油采收率是指可采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而油气田的可采储量是 指在现有工业技术条件下,能从油气田的原始地质储量中采出经济合理油气量 的总和;因此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根 据资料统计,在过去几十年前苏联和美国的原油采收率平均每十年提高6~10% 左右。充分说明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油田开发经验的累积以及大量的科学研 究工作,人们对储存条件、驱油机理等油田客观因素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油 气田开发理论和采油工艺新技术也在不断投入应用,成为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决 定因素。 确定原油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由于采收率的大小 除和油藏本身的地质特征和其中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相关外,还同开发和工艺 措施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到目前为止,虽然原油采收率的确定方法 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够即直接而又精确的测定方法,目前趋向于利用油田实际 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常用方法有岩心分析法、水动力学概算、油藏数值模拟法、 相关经验公式法和开发动态分析法等。

05第5讲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05第5讲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物质平衡法
四、物质平衡方程应用
三、计算油藏动态
以溶解气驱动为例进行说明: 物质平衡方程 饱和度方程 瞬时气油比方程 预测内容: 一油藏原始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没有气顶,要求预测 一系列压力下的油藏累积产量,瞬时气油比,采出程度等参数。
物质平衡法
四、物质平衡方程应用 与时间无关的水侵
四、测算水侵量的大小
三、物质平衡方程建立
油区油体积 气区气体积 原有气顶量+溶解气量-采出气量-目前溶解气量 目前压力 P条件下
4部分
水侵入体积 孔隙体积和束缚水体积变化
物质平衡法
物质平衡方程:
三、物质平衡方程建立
原始条件下: 压力为P时: 气顶体积+油区体积=气顶气体积 +油区体积 +边底水入侵量 +气顶、油区体积变化和束缚水体积变化 = + + +
主要内容
1、物质平衡方法 2、水驱特征曲线 3、产量变化规律
产量递减分析
油田开发经历的几个阶段: 产量上升阶段:大批钻井,油田建设 产量稳定阶段:油田开发达到设计指标 产量递减阶段:采油量下降,含水上升 开发结束: 低产—报废
产量递减分析
一、产量递减率
递减率:单位时间的产量变化率
D :瞬时递减率,a-1; Q :递减阶段t时间的产量,104t/a(油田) 108m3/a(气田);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 Arps研究认为瞬时递减率与产量遵循下面关系:
物质平衡法
四、物质平衡方程应用
四、测算水侵量的大小 定态水侵
形成条件:当油藏有充足的边水连续补给,或者由于采油速度不高,油区 压降相对保持稳定,此时采液速度等于边水入侵的速度,水侵为定态水侵。
K2-水侵系数,m3/(MPa.mon):单位时 间单位压降下,侵入到油藏中的水量。

动态规范

动态规范
依据采液指数、生产压差、井网密度、工艺技术水平、 地面管网设施、经济界限等因素,分析最大产液量
依据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分析合理的极限含水率,根 据高含水油井产值及能量消耗,确定高含水井关井界限
依据油藏驱动类型、采油方式、油水井技术状况、经济 条件等因素,分析油藏废弃产量的合理界限。利用单元 开发后钻井、测井、动态、开发地震等资料,对构造、 断层、断裂分布特征和油藏类型进行再认识
应用不同井网密度下油层连通状况的分类统计资 料,分析井网控制程度对储量的动用和剩余油分 布的影响
应用油、水井的油层连通资料,分析不同密度的 注采井网或不同注水方式下水驱控制程度及其变 化
应用注入、产出剖面、C/O测试、井间剩余油饱和 度监测、检查井密闭取心、新钻井的水淹层解释、 分层测试、数值模拟等资料,分析注人水纵向及 平面的波及和水洗状况,评价储量动用和剩余油 分布,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分析含水和产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提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的有效 措施
分析气油比变化及其对生产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
分析气油比与地饱压差、流饱压差的关系,确定合理界限
分析气顶气、夹层气气窜对气油比上升的影响,提出措施意见
分析采油井是否具有酸化、压裂、堵水、调层、补孔、调参、放大压差等 潜力
分析采油井措施后的产量、含水、地层能量变化以及影响措施效果的原因, 提出下一步措施意见
四、油藏开发动态分析评价内容
3、单元主要分析评价内容
已实 施的 开发 调整 及重 点措 施效 果分 析
对已实施开发调整的单元,按开发调整方案规定 的指标,分项对比其效果。对重点措施,分析措 施有效期、措施前后开发指标的变化及措施的经 济效益。同时评价已实施的开发调整及重点措施 对单元稳产和控制递减的影响

浅谈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

浅谈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

浅谈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力的增加,注水开发在油田开采中获得了较普遍的应用。

特别是在小吉油田的钻井中,这种采矿方法利用油水分离的物理特性,提高了储层压力,通过必要的动态分析,保证了采矿效率。

因此,浅谈注水开发油藏的动态分析结果可以为矿业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具有持续应用的现实意义。

标签: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储量的减少,开发有效注水对策的方法成为各油田的密切关注。

油田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为了解决注水开采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展开了对该技术的讨论,不断改进注水技术,使石油原油的质量符合提取、使用标准。

1油藏工程分析方法从我国现油井的应用来看,水库动态分析包括水库工程分析和水库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水库工程分析的实施基于相关实验数据,在采矿过程中,对这些数据要求高,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水库数值模拟技术的实施以地质模型为基础,在开发前通过调查等获取相关的水库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比较可靠的模型,将获得的信息引入该模型,通过模拟方式控制采矿过程。

2油田注水开发动态分析的必要性分析石油需求继续增长。

石油储量是不可再生和难以开采的资源,因此,在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沉陷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集水池的第二次开发中,单纯地使用水处理技术来开采油田是不好的。

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水处理技术开发水资源进行动态分析,使油田战略适应大坝的特点和条件,可以大大提高大坝的利润率,促进油田的高效开采,提高油田建设的经济效益。

在开发油气水处理系统时,需要酌情进行动态分析和紧迫性分析。

3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3.1注水开发油藏动态的基本情况分析国内注水开发水库的状况,油田的地质更加复杂,开采的原油在理化性质上与以前存在一些差异,油田产油率比以前明显减少。

因此,我国增加储量、提高回收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辽宁一家石油公司实际石油生产时,油田地质大部分是多层砂岩储层,原油在层间、层间、平面上具有高渗透性,影响了石油开采。

油井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油井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油井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油田开发分析一般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分析方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井分析(油井、水井)、井排及排间(行列注水)分析、区块分析(不同构造部分的油藏或断块)及全油田分析。

不同类别的分析其目的、要求及所取资料是不尽相同的。

一、单井开采动态分析1、目的:为合理开发油田服务及更好的完成原油生产任务。

2、具体要求:(1)、收集每口井的全部地质和技术资料,建立油水井井史档案;(2)、建立健全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包括产量、压力、检测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油水产出、注水账目等进行单井动态分析;(3)、根据油水井目前生产情况,结合全油藏特征,对油井生产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不同工作制度下的产量变化,为配产配注提供依据;(4)、对未来油井生产动态进行预测;(5)、通过油井产状和试井资料,可以分析其周围井之间的连通情况,流层渗透率及渗流特征参数的计算;(6)根据生产特征判断油藏驱动类型,自然水驱及人工注水的必要性;(7)、为油田动态分析提供各项资料;3、油井分析所需资料油井产状分析是油田分析的基础(最小单元),也是做好油田开采工作的重要指标。

因为油井产状变化受到多项因素影响。

所以所涉及的资料也比较广泛。

下面列举油井分析所需各项资料:1)、基础井史资料(1)、井号(类型):(2)、开采层位及投产日期(曾经动用及目前动用);(3)、开采层位深度及海拔;(4)、完井方法记录:油套管规格、下入深度、射孔规格、曾射后封、卡层情况;(5)、必要的图幅:井位图、构造图、剖面图、连通图、井身结构图、单井开采曲线图;2)、开采层的性质及参数资料(1)、开采层岩石性质;(储油气岩石主要是砂岩和碳酸岩即都是沉积岩)、孔隙度(岩石孔隙的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储油岩石具有流体通过的的能力)、饱和度(某流体体积占岩石空隙体积的百分数)(2)、开采层油层厚度(砂层、有效厚度);(3)、油层有效孔隙度;(4)、油层有效渗透率;(5)、油层原始油、水饱和度;3)、试油及原始压力资料(1)、开采层、油层原始压力;(2)、投产初期地层压力;(3)、初期试油成果:试油时间、方法、工作制度、参数产量、静压、油气比、原油性质、含砂等;(4)、压力恢复曲线及解释资料;(5)、投产后增产措施资料:压裂强度、压裂参数、压裂规模等,酸化液性质、配方、规模等。

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方法

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方法

dq dq D qdt dN p qn D Dr n qr dq qn Dr n dN p qr
19
5.产量递减规律的应用
q dN p Dr N pr
Np n q r
dq n q qr
只有认清了产量递减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防
止产量递减措施,提高油气采收率。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产量变化模式
Q
三个阶段:
t
上产期:新井的不断投产,产量逐渐上升。
稳产期:油气产量达到最大设计产量。 递减期:地层有效驱动能量衰竭的象征。
5
1.产量变化模式
上产期:时间较短,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10% 稳产期:受地质条件和开发系统设置的影响。 中小型油气田:2-5年 大中型油气田:5-10年 特大型油气田:10年以上 产量大,稳产期内油田开发的深层次矛盾未 暴露出来。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0-60%
n 1
n 1 n
Dr D 1 nDr (t tr )
t
13
4.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d 2q n 1, 2 0 dt
d2q Dr n (n 1) n q 2 dt qr
表明递减速度逐渐变大, 产量为凸型递减。
q
vD
qr Dr
[1 nDr (t t r )]
1 qr n t tr [( * ) 1] nDr q 1 qr n tabn tr [( ) 1] nDr qel
*
q
*
t
*
17
5.产量递减规律的应用
qr 产量递减曲线: q [1 nDr (t t r )]1/ n t t qr qdt dt 1/ n [1 nDr (t t r )] tr tr

油田开发如何动态分析预测油藏?

油田开发如何动态分析预测油藏?

油田开发如何动态分析预测油藏?一、动态分析预测的哲学内涵油田的开发动态分析预测一般是油田出现生产异常或地下地质认识更新后重估油田潜力时,对油田当前开发状况的全面分析和措施调整前景的初步预测。

技术人员在这一活动中,须遵循历史、现状、原因、潜力、对策的主线,坚持现象联系本质、理论联系实践的辩证思维,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探索新技术不断提高采收率。

从时间属性来看,当前阶段的分析评价能为生产历史的再认识、后期措施制定和前景评估奠定基础,同时又能充分评价当前生产水平下的纯潜力和措施状态下的准潜力。

从空间属性而言,当前阶段的分析评价对地面、地下以及两向生产力的转换以及人的可控生产力和物的不可控生产力转换有指导作用。

如果以“三元论”和油田开发工程哲学的概念、范畴、定义、原理来界定,动态分析预测涉及到“地下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与开发结合紧密的地质科学。

动态分析预测要处理大量数据资料、绘制大量图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因此计算机技术和数学预测思想是其主要工具。

动态分析预测要作好工程措施的相关理论论证和经济评价,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工程效果的可预见性。

二、基本规律动态人员研究的中心是储层、流体以及储层和流体组成的油藏,这三者既受自身性质支配,又在油藏范围内相互影响。

储层作为地下一种富含孔隙的介质,其形成和演化有其自身的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背景,因而不同时间空间的储层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流体在储层条件下表现出其特有的高压物性特征、相态特征和流变性特征等,而且这些特征还会随着储层的温压条件变化而变化。

油藏范围内储层和流体的相互作用具有两面性:好的储层条件有利于流体的流动,流体能适度改善储层:非均质储层使流体的流动仅仅表现在几个物性好的优势方向,如水进现象;流体通过储层时对储层造成损害,如稠油堵塞现象。

油田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手段除了一般的矿场实践外,还要利用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和专门性的小型矿场试验三种重要手段。

石油工程概论 :第五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石油工程概论 :第五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图5-4 压降分析半对数曲 线
②在半对数直线段取一点,已知时间和对应压力可求表皮
系数S。
(2)压力恢复试井
在油井以定产量生产一定时间后, 突然关井测量井底压力随时间的 变化曲线的试井方法
假定油井产量为q,生产时间T后 关井,关井后地层液体立即停止 向井内流动(即砂层面关井),地 层压力重新分布,压力的变化过 程满足弹性不稳定渗流规律。
a ——产量递减率; n ——递减指数; k ——比例常数;
图5-11 递减率定义示意图
2、产量递减规律分类
(1)指数递减
n=∞
a 1 dq
dq
1
kqn
q dt dN p
递减率变化关系: a Const
产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Q Qieat
累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Np
Qi a
1 eat
图5-5 压力恢复试井 的产量和井底压力历史
弹性不稳定渗流基本方程 迭加原理
关井后井底压 力变化规律
Pw
t
Pi-2.121
10 3
qB
Kh
lg
t
p
t t
井底压力与 lg t p t 成直线关系
t
斜率 m 2.121 103 qB
Kh
应用
①已知斜率可求地层流动系数Kh/μ和渗透率K;
图5-6 Horner曲 线
②外推直线段至纵坐标,可以直接推算原始地层压力;
三、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课本p47)
自学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图版拟合。通 过图版拟合,可以得到关于油藏及油井类型、流动阶 段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算出K、S、C等参数。
目前一般采用现代试井分析软件计算分析。

油田动态分析

油田动态分析

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影响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形态的理 论因素有:孔隙结构、润湿性、原油粘度等。 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除理论因素外还包 括油藏平面和层间非均质影响。
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孔隙结构、润湿性、原油粘度影响的是水 驱油效率。
油藏平面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影响的是波 及系数。
含水与采出程度的形态反映的是水驱油效 率和波及系数的综合效果。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生产水油比的关系
2、水驱特征曲线
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
(c)西帕切夫水驱曲线
Lp
Np
a bLp
Npb 11 a(1fw)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含油率的关系
一、注2、水水开驱发特指征标曲宏线观分析
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 (d)卓诺夫水驱曲线
LgpLabNp
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给出不同的ER可以求a、c值
不同采收率对应的校正系数值
ER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c 1.60012 0.66226 0.27711 0.11647 0.04905 0.02067 0.00872 0.00367 0.00155
a 0.01415 0.00603 0.00265 0.00123 0.00063 0.00038 0.00027 0.00023 0.00021
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
2、水驱特征曲线
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
(a)纳札洛夫水驱曲线
Lp Np
a bWb
Np
11
b
(a1)1(fw) fw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生产油水比的关系

油藏动态分析

油藏动态分析
抽油机井和注水井录取资料规定
动态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重点分析的内容: 1、对含水与产液量变化情况的分析; 2、对主要增产增注措施的效果分析; 3、对注水效果评价分析; 4、对注采平衡和能量保持利用状况的分析; 5、对储量利用程度和油水分布状况的分析。
动态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对油藏注采系统的适应 性进行评价,找出影响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 注入水波及系数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有针 对性的调整措施,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和采 收率。

1520
1 4-6
王 新 3
1450
1




3
1下
1490



3 3
2 1-2 2 3 2
王 4 10 4
1340
王 3 12
王 4 10 4
34
5
1630
3
2 6-8
王 1 水 11
1730
.. ..
油砂体图
潜43 油组油砂体平面图
0 200 400m
油砂体:含油砂岩中被低渗透的岩石所分 隔的一些相对独立的含油砂岩体。它是组 成储油层的最小沉积单元,是控制地下油 4 Ⅱ 水运动的相对独立单元。 4 Ⅲ
潜41油组 潜40油组 潜4 油组 潜43油组
2
4000
0
500
1000(m)
5000
油层对比图
新71井-新79斜-2井新沟咀组下段Ⅲ油组对比图
新71
GR
1440
新6
4米
新4023
4米
新4033
GR
4米
新79斜-2
GR
4米
GR

油藏动态分析概述

油藏动态分析概述
培训课题:
油藏动态分析概述
培训பைடு நூலகம்间:
2011.02.12
油藏动态分析概述
一、油藏动态的概念
“油藏动态”是指油田投入开发使油藏中的流体由原始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之后在油藏中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包括油藏内部油气水饱和度及油气水分布的变化,渗流阻力的变化,油藏内压力和平均地层压力的变化,驱油能量的变化;井筒条件与生产参数的变化情况等。油藏内诸多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油藏的生产状况。“动态分析”就是掌握和研究这些变化,找出各种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影响的工作。
三、油藏动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1、生产动态分析:主要搞清油藏(田)的开井关井数、工作制度和压力、产量、含水的变化;注水井井数、分层注水合格率、井下分层管柱良好情况及分层吸水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采井日常分析化验与测试参数、作业措施及效果等。为油藏动态分析提供大量的第一性资料。
2、油层动态分析:主要搞清各油层(或油砂体)油气水分布及运动状况;油层压力分布及升降状况;渗流阻力变化状况;吸水及采油动用状况;生产能力变化状况;油层结构和流体性质变化状况等。
3、油井井筒内升举条件动态分析:主要搞清井筒内脱气点的变化;阻力的变化;压力消耗情况的变化等。
二、油藏动态分析的目的
动态分析在油藏开发中处于中心和主导的地位,贯穿于油藏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油田动态分析的目的,是认识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的运动变化规律,用它来检验开发方案.并且根据开发实践所得出的认识,完善开发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政策界限,对开发方案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好的开发效果。在动态分析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工作。通过动态分析来解释现象、认识本质、发现规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就是根据油藏的实际生产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油、气、水在油层内的运动规律,压力与产量的变化规律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充分发挥单井、井组、区块、小层的生产能力,以保持油藏高产稳产和提高采收率。

油藏动态技术规范及开发指标分析

油藏动态技术规范及开发指标分析
况、阶段重大调整和增产措施效果、现有工艺技术的适应 程度、开发经济效益、油藏总的潜力进行评价,同时预测 油藏下一阶段的开发指标。
河南油田分公司
动态分析工作标准:
基础资料要做到齐全、准确、实用 油藏开采的动态变化趋势清楚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清楚 现阶段调整挖潜的基本做法和效果清楚 进一步调整的对象和目标清楚
河南油田分公司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需求:
以阶段开发指标变化为基础,分为月(季) 度分析、年度分析和中长期分析;
分析的对象:
单井、井组、区块和油田。
河南油田分公司
内 容
(1)月(季)度动态分析
通过开发动态分析,找出影响生产形势的相关因素,提 出改善生产形势所要采取的基本措施。
动态分析时间:一般在月(季)度末进行。
河南油田分公司

分公司(开发部、处)

1、指导分公司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工作的开展
2、协助股份公司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3、跟踪油田开发生产动态 4、制定和考核油田开发指标 5、定期组织分公司年度或中长期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工

6、组织有关油藏开发动态分析的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
河南油田分公司

采油厂

1、所辖油田或单元的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工作 2、指导各采油矿(管理区)的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工作 3、组织全厂月、季、年度油藏开发动态分析会。
2、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油藏开发 动态分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三章 主要分析内容及要求
第四章 奖惩
第五章 附则
共5章19条
河南油田分公司
总 则
定义: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是认识油藏、治理改造油藏,科学
有效地开发好油藏的重要手段。

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渗流特性
圈 闭
储 集 岩
储 集 空 间
压 力
流 体 性 质
分 布 特 征
天 然 能 量
驱 动 类 型
润 湿 性
相 渗 曲 线
毛 管 压 力
驱 油 效 率
一、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原油 性质
低粘油 <5
中粘油 <20
高粘油 <50 稠油 >50
凝析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圈闭
构造 圈闭
地层 圈闭
水动力 圈闭
复合 圈闭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2.注水指标
计算方法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2.注水指标
计算方法-复合驱吸水指数
➢ 复合驱的化学体系含聚合物,聚合物具有黏弹性且降低渗透率,延长了压力 恢复到平衡的时间,理论上测量静压时关井时间应较水驱延长得更长,这样 计算出真实的静压值,但实际生产上不允许关井太长时间,因而会出现由于 关井时间不够使水井静压偏高而油井静压偏低的情况; 真实的静压近似等于已测得的水井静 压加上测得的油井静压的和的一半;
度度




指 注水井 指


注 水 量
井 数 时 率
压 力
吸 水 指 数




指 生产井 指


产 油 量
采 油 速 度
递 减 率
压 力
生 产 气 油 比
含 水 率
耗 水 指 数
注水-采油 子系统指标
注水-油藏 子系统指标
油藏-采油 子系统指标
注 采 井 数 比
注 采 比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6.水驱油效率分析:
取心、室内做水驱油实验确定水驱油效率(微观水驱油效率) 油水相渗曲线确定水驱油效率 类似油藏、经验公式确定
7.油田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计算可采储量(方法的实用性) 分析影响水驱采收率的因素(油藏、流体的属性,开采方式及工艺 技术以及经济)
18
五、动态分析的评价标准
1、基础资料齐全、准确、实用
7
四、动态分析的类型及要求
(一)按照分析对象:单井、井组、层系、区块、油田
陆相沉积的非均质砂岩油藏的开发,由许多小层组合成一 个开发层系,由几口油、水井组成注采井组,许多注采井组 构成一个动态区(层系),几个动态区组成一个开发区(区 块),许多开发区组成一个油田。
分析程序: 应该按照小层(或油砂体)→单井→井组→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矛盾。不断认识油藏、改造 油藏,持续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获得最佳的开发效 益。
3
油田开发过程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实现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确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油藏经 营管理目标。
2、确保各种油田生产设施安全、平稳运行,搞好伴生气管 理,控制原油成本,节能降耗,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经营 指标。
12
《油藏工程管理规定》有关动态分析规定 2)注水效果分析
(1)分析区块注水见效情况、分层注水状况,提出改善注水状况措施; (2)分析注水量完成情况、吸水能力的变化及原因 (3)分析含水上升率、存水率、水驱指数,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评价 注水效果、波及效率、注采比、注采对应率。
3)分析储量利用程度和油水分布状况
如:油藏动态分析应具备“6图、10表、8曲线”,注采井组分析应具备“5图、5 表、5曲线”。
2、分析方法科学
遵循“从油藏着眼、从单井入手、以井组为单元、深入到小层”的程序, 按照“四个到层”的要求,综合应用多种分析方法,搞清油藏动态变化的特 点和规律、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课件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课件

模型建立
基于油藏地质模型和历史 生产数据,建立油藏动态 模型。
模型验证
通过对比实际生产数据和 模型预测数据,验证模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数优化与调整
参数敏感性分析
分析模型参数对油藏动态 的影响程度,确定关键参 数。
参数优化
根据历史生产数据和油田 实际情况,优化模型参数 ,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参数调整
04
结果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 油藏的开发效果,提 出优化建议。
重要性及应用
重要性
油藏动态分析是油田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了解油藏动 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 收率。
应用
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 包括开发方案制定、生产监测、 措施优化和采收率评估等。
02
油藏动态分析基本方法
Chapter
物质平衡方法
总结词
物质平衡方法是油藏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通 过建立物质平衡方程来描述油藏的动态变化。
详细描述
该方法基于质量守恒原理,通过建立物质平衡方程 来描述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 求解物质平衡方程,可以获得油藏的储量、采收率 、注入量等重要参数。
水动力学方法
总结词
水动力学方法是油藏动态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建立水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油藏中水的流动规律。
03
油藏动态分析关键技术
Chapter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
采集油藏生产数据、地层数据、井筒数据等,为油藏动态分 析提供基础数据。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和标准化,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
模型建立与验证
01
02
03
模型选择

油藏动态分析

油藏动态分析

N
N p Bo (We W p) Boi Ct P
溶解气驱动: 形成条件: 无边底水注水,无气顶,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
We 0;Wp 0;Wi 0; m 0; Rp Rs Rsi 0
N p ( BT ( Rsi R p ) Bg ) (We Wi W p) N Bg Bgi (1 m) ( BT BTi ) m BTi BTi (C f Cw S wc )P Bgi 1 S wc
N p ( BT ( Rsi R p ) Bg ) N C f Cw S wc ( BT BTi ) BTi P 1 S wc
气顶驱动: 形成条件: 无边底水注水,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
We 0;Wi 0;Wp 0; m 0; Rp Rs Rsi 0
1 mNBoi (C
1 S wc
f
S wc Cw )P
将各项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即可以得到物质平衡方程:
原始条件下气顶区域气体积+油区油的体积=压力为P 时气顶区域气体积+油区油的体积+边底水入侵量+ 压力为P时气顶区、油区孔隙体积体积变化和束缚水体 积变化
mNBoi NBoi
N pr
采出油量与封闭弹性产量的比值
P R
指标 Δ P/R Npr 采油速度 充足 <0.2Mpa >30 >2%
每采出1%地质储量,油藏的压力变化值
较充足 0.2~0.8Mpa 10~30 1.5~2%
有一定 0.8~2.5Mpa 2~10 1-1.5%
不足 >2.5Mpa <2 <1%
判断驱油机理
弹性驱动 指数 天然水驱 动指数
N p ( BT ( Rsi R p ) Bg ) (We Wi W p) N Bg Bgi (1 m) ( BT BTi ) m BTi BTi (C f Cw S wc )P Bgi 1 S wc N p ( BT ( Rsi R p ) Bg ) N Bg Bgi (1 m) ( BT BTi ) m BTi BTi (C f Cw S wc )P Bgi 1 S w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一、目的要求
了解油藏生产动态、基本参数及开发指标,掌握油藏动态分析基本方法二、步骤及要求
1.应用专业软件绘制油藏生产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x轴),产量及含水率为纵轴(设双轴刻度,左侧y轴刻度产量,右侧y轴刻度含水率)建立直角坐标系;依据综合数据表3,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绘制产液量、产油量、综合含水率对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W油田长2油藏生产动态、产量与含水率变化规律、注水开发见效情况等,划分大致的生产阶段。

2.应用专业软件绘制注采井组(图3)生产曲线,以时间为横轴(x轴),产量及含水率为纵轴(设双轴刻度,左侧y轴刻度产量,右侧y轴刻度含水率)建立直角坐标系;依据综合数据表4,首先计算生产时段内井组月度注采比(月注水量与合计月采油量之比,精度保持在小数点后两位)、井组月产油量、累计注水量、累计产油量,然后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绘制月注水量、月产油量、累计注水量、累计产油量对时间的生产曲线。

分析W油田长2油藏中某注采井组(图3)油水井的生产特征、注水受效情况、大致见效时间及平面油水运动规律,并用长(主)短(次)箭头标示图3中注水推进的主次方向,分析影响注水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

3.依据W油田长2油藏中某单井生产数据(表5),计算其月度实际产油量、日产油水平(为油井当月产油量与当月日历天数之比)及日产油能力(为油井当月产油量与当月实际生产天数之比),原油密度取0.85t/m3;在同一坐标系内绘制其月产液、月产油、月综合含水率及日产油能力曲线,分析产量及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变化原因。

三、实验内容
1.某油藏综合分析
图1-1 产液、产油、综合含水率与年代关系曲线
分析:该井从1995年7月到1996年7月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7年1
月左右,产量突然下降,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产液量大大增加,产油量也大大增加,是油田为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开始注水操作,但之后几个月后产量继续下滑,2000年1月,产量稍有上升,综合含水率也一直上升,油田开发快达到极限,含油量日渐枯竭。

2.某井组生产情况分析
表2-1 井组生产数据
生产时间(月)
月注水
量(m3)
月产油量(m3)
注采

井组月产
油量(m3)
累积注水

累积产油

注水井油井(m3)(m3)S13-2 S13 S14-1 S14-2
1999年1月88.67 216.6 45.36 88.08 0.25 350.04 88.67 350.04 1999年2月632.33 255.1 44.3 83.8 1.88 383.2 721 733.24 1999年3月612.39 209.52 32.64 114.48 3.74 356.64 1333.39 1089.88 1999年4月526.25 333.12 11.88 116.3 4.03 461.3 1859.64 1551.18 1999年5月540.73 322.4 28.52 132.12 4.97 483.04 2400.37 2034.22 1999年6月559.83 286.58 41.52 129.96 6.46 458.06 2960.2 2492.28 1999年7月600.98 337.2 38.04 125.4 7.11 500.64 3561.18 2992.92 1999年8月633.82 328.08 37.92 121.68 8.60 487.68 4195 3480.6 1999年9月635.21 364.12 39.72 145.12 8.79 548.96 4830.21 4029.56 1999年10月673.45 361.12 45 149.16 9.91 555.28 5503.66 4584.84 1999年11月578.42 351 46.8 141.96 11.27 539.76 6082.08 5124.6 1999年12月527.65 266.4 48.48 93.96 16.17 408.84 6609.73 5533.44 2000年1月637.95 355.38 48.36 134.32 13.47 538.06 7247.68 6071.5 2000年2月669.65 315.6 45.24 138.6 15.85 499.44 7917.33 6570.94 2000年3月645.94 338.72 48.36 110.48 17.2 497.56 8563.27 7068.5 2000年4月636.59 327.12 45.72 191.54 16.30 564.38 9199.86 7632.88 2000年5月567.15 278.04 31.56 170.84 20.33 480.44 9767.01 8113.32 2000年6月424.86 223.8 30.72 192.24 22.8 446.76 10191.87 8560.08 2000年7月490.45 160.68 36 197.16 27.12 393.84 10682.32 8953.92 2000年8月507.62 155.32 37.8 251.76 25.15 444.88 11189.94 9398.8 2000年9月425.36 137.16 38.26 292.24 24.84 467.66 11615.3 9866.46 2000年10月505.18 117.48 43.98 252.9 29.25 414.36 12120.48 10280.82
图2-1 注采井组生产曲线
分析:
(1)油井生产特征:99年1月后为增大产量,开始注水,此后产油量随着注水量变化,注水量增大产油量增大,注水量减少产油量减少,一直到00年6月左右,注水量增大,产油量并没有随着增大,可见注水效果开始减弱。

(2)注水受效情况分析:刚开始的时候加大注水量,产油量也增加,注水受效明显,反映为产油量醉着产水量增加而增加,在中段,注水效果开始减缓,随着注水量变化产油量变缓,后期,注水受效降低,出现了曲线交会,产油量变化较小。

(3)累计注水量与产油量特征:随着时间推移,累计注水量曲线变化的幅度明显偏离累计产油量曲线向上,累计产水量与累计产油量在前期保持持平,最后累计注水量逐渐大于累计产油量并且相差越来越大,这也说明注水受效越来越差。

(4)注水受效及主要水推方向分析:
图2-3 注水及产油井分析图
分析:根据各井的注水量及产油量趋势,可知当注水井s13-2开始注水时,S13井的产油量增加最明显,油层受效显著,s14-1井受注水影响仅次于s13井,油层受效良好,s14-2井受注水影响最小,综上分析,注水受效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4 注水推进主次方向示意图
3.某生产井注水综合分析
表3-1 某生产井生产数据表
时间月度日
历天数月度生月产液量
(m3)
含水率月产油量日产油水平日产油能力
(月度)产天数(%) (t) (t) (t) 1997年1月31 30 62.04 30 43.428 1.400903226 1.4476 1997年2月28 28 56.88 30 39.816 1.422 1.422 1997年3月31 31 68.04 30 47.628 1.536387097 1.536387097 1997年4月30 28 59.22 30 41.454 1.3818 1.4805 1997年5月31 30 63.12 30 44.184 1.425290323 1.4728 1997年6月30 26 55.8 30 39.06 1.302 1.502307692 1997年7月31 28 60 30 42 1.35483871 1.5 1997年8月31 28 60 30 42 1.35483871 1.5 1997年9月30 25 50 30 35 1.166666667 1.4 1997年10月31 28 68.4 20 54.72 1.76516129 1.954285714 1997年11月30 30 84.24 20 67.392 2.2464 2.2464 1997年12月31 31 91.2 20 72.96 2.353548387 2.353548387 1998年1月31 30 83.28 20 66.624 2.14916129 2.2208 1998年2月28 28 73.92 20 59.136 2.112 2.112 1998年3月31 31 81.6 20 65.28 2.105806452 2.105806452 1998年4月30 27 70.44 20 56.352 1.8784 2.087111111 1998年5月31 30 77.4 20 61.92 1.997419355 2.064 1998年6月30 30 73.08 20 58.464 1.9488 1.9488 1998年7月31 30 74.04 20 59.232 1.910709677 1.9744 1998年8月31 31 78.96 20 63.168 2.037677419 2.037677419 1998年9月30 29 75.36 20 60.288 2.0096 2.078896552 1998年10月31 31 85.92 20 68.736 2.217290323 2.217290323 1998年11月30 29 71.28 20 57.024 1.9008 1.966344828
图3-1 某单井生产曲线
分析:根据上图中产液产油含水率以及日产油能力曲线分析,月产液量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月产油量也随着产油量上升,从而日产油水平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含水率刚开始为30%,1997年1月以后开始变为20%,在1997年9月,月产油水平有一个升高的拐点,此后持平,此处是受含水率下降的影响,产油率上升,含水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前期油田需要注水加压驱油,使油层中注入较多的水,在拐点处由于产油的压力减小,通道的形成,可能是毛细管压力或者是
地面抽取压力导致含水率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