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思辨“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思辨“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梁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0)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
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
文章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1人性悲剧:扭曲、变态的爱情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
克洛德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
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
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欲望和爱。
然而,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
于是在他爱而不得中,他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
2处境悲剧:内疚、自责的爱情与克洛德的悲剧不同的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中则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
希腊神话的人性与中国神话的神性
希腊神话的人性与中国神话的神性从《希腊神话》到《中国神话》,看东西方“人性”“神性”的差异。
神话,是古人信念与智慧的结晶。
古人将自己的愿望与认识蕴含于神话故事之中,我们可以从神话中窥得古人对社会、生活、希望等的感知。
也就是说,古人用神话来认识和解释他们心中的世界。
所以,读神话可以与古人对话,了解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神话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已经成为共识,神话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和希腊代表着两大古老的文明。
在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摇篮,如果说《中国神话》是东方文明的代表,那么《希腊神话》便是西方文明的表现。
中希神话经过千年的沉淀,流传至今,不止在于其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层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西方“人性”和“神性”的差别。
所谓“人性”,是指平常人的爱恨情仇、优点缺陷。
人性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宽容大度,也有嫉妒报复;“人性”是人类内心的总和。
所谓“神性”,是指超越凡人、摆脱欲望的最高境界,是“神”和“圣人”的特征。
神性中只有人性里美好的一面,脱离了人类发展初期的“兽性”和欲望。
孙中山先生曾说:“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
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人性”与“神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希腊神话》尚美,《中国神话》尚德1、《希腊神话》崇尚美貌在《希腊神话》里,更强调“神”的美貌,不管是女神还是男神,对他们的外表和形体都进行过具体的描绘,可以说《希腊神话》中的“神”更多是因为貌美而被大家推崇。
赫拉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众神之主宙斯的妻子,被称为“天后”,相当于我们神话中的王母娘娘,主管婚姻和生育。
赫拉在古希腊语中表示“高贵的女性”。
神性压抑下的人性抗争
神性压抑下的人性抗争摘要:在西方国家,宗教思想、教会思想自古以来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们借宗教信仰来寄托自己的祈望,来减轻自己的罪恶、痛苦,认为对上帝彻底的忠实就能使人的灵魂得到洗涤,从而成为圣洁高尚的人。
然而,随着宗教、教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呆板的教规戒律压抑着人性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压抑已久的人性开始爆发、抗争。
在此,我们将以一群神父的爱情悲剧来反映这一现象。
关键词:宗教;人性;神性;抗争;爱情悲剧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群引人注目的神父形象:《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迪尔以及《荆棘鸟》中的拉尔夫。
他们从小接受神学教育,修身灭欲,对上帝有一种狂热的虔诚与笃信。
但他们毕竟是肉体凡胎,呆板的教规只能暂时地禁锢他们的心,一旦那个能在他们心中掀起轩然大波的女神出现,他们灵与肉的平衡便被打破了。
在禁欲主义的压制下,这些神父的爱情往往伴随着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体现了宗教与爱情永恒冲突的主题,被赋予了爱情悲剧美的内涵。
一、教士的神性基督教是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西方一些基督教学者曾把基督教奉为“西方的神明”,柏拉图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其正宗而权威的信仰源头。
蒂利希曾总结说:“基督教力图使它的教义被有教养的罗马人所理解和接受时,柏拉图体系仍成为它的思想宝库。
”[1]柏拉图的学说尤其是灵肉二元对立学说,被基督教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柏拉图高扬灵魂,鄙视肉体,认为肉体是不完善的,是灵魂的桎梏,而灵魂却是不朽的。
他在《斐德诺》对话中做了有趣而详细的论述:灵魂“羽翼的本性是带着沉重的物体向高飞升,升到神的境界,所以在身体各部之中,是最接近于神灵。
”[1]如果灵魂不被肉体的罪恶所污染,不断追求超越,就能获得永恒的幸福;而如果灵魂迷恋于感性世界,则只会被囚禁在肉体之中。
二元论造成的灵魂与肉体的分裂是难以弥合的,信徒们从信仰中首先得到的是罪感,而罪感的根源又在于自身,那么修身律己的首要戒规便是对性的约束。
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2006年8月第3期西藏研究TibetanStudiesNO.3Aug.2006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之比较贡觉(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关键词】人类起源神话;人本主义;二元论;“渎神”意识;悲剧精神[摘要】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母题,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的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另外,二者都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透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但已有后期佛教思想明显改造的痕迹,其“善”与“恶”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思想构成了藏族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古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精髓是西方“渎神”精神、悲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中图分类号]B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3—063—04神话作为远古先民们认识自然、谋求基本生存而赖以寄托的“精神食粮”,即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为人们所钟情。
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远古的神话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作为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积淀已熔铸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成为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早期先民创造的众多创世神话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从而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基本内容在藏族众多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以“猕猴变人”的故事最为典型:传说在雅隆河谷地区有一在山岩上修行的猕猴,遇一罗刹女纠缠,要求与之结合成为夫妻。
猕猴开初不允,后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与罗刹女结合,生下6只小猕猴,他们分别由六道轮回的生灵投胎而来,因而性情各异。
老猕猴把他们送到果实丰足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3年,老猕猴去探望众猕猴时,小猕猴们已经繁衍成500多只,因为果实不够,个个饥肠辘辘,其状甚为凄惨。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阅读《圣经神话故事》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对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圣经中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元素,如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壮丽景象,以及大洪水中挽救诺亚一家的奇迹般情节。
这些故事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与敬仰之情,让人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和能量。
在这些故事中,上帝被描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存在,引导人类前行,惩罚罪恶,赐予恩典。
这种神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使人们对宇宙、生命及人类的存在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与神性并存的是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他们有善有恶、有信有疑、有虔诚有背弃。
例如,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导致了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亚伯和该隐之间的兄弟仇恨;罗得的贪婪和妻子的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面对诱惑、忠诚、背叛等各种挑战时的选择和后果,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圣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性赋予了人类尊严和使命,引导人们追求善良、正义和真理;而人性的脆弱和复杂则提醒着人们自省、警惕和改变。
这种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伟大,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圣经神话故事》,我感受到了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关怀和体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探索,引导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在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中,找到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成为更加完整和善良的人。
以上是我对《圣经神话故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探索内心的奥秘和智慧,走向更真实、更美好的生活。
《荆棘鸟》论文: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荆棘鸟》论文: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中文摘要】由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写的畅销小说《荆棘鸟》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既丰富又复杂的情感历程,以牧场主克利里的美丽的女儿梅吉与才华横溢但有野心的天主教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结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历经半个多世纪。
生在笃信天主教的澳大利亚,所受的宗教文化和氛围的影响使作者考琳·麦卡洛在作品中带有传统浓厚的宗教气息与文化。
虽然深受宗教的影响,但考琳·麦卡洛更肯定正常的人性追求,这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宗教思想的进一步探讨和继承。
在现代开放的社会中,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们都在思考的问题是宗教信仰与人性欲求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作品的深度剖析,旨在解读在神性与人性的抗争中人的抉择问题,并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本论文以《荆棘鸟》中梅吉,拉尔夫,菲,贾斯婷等主要人物为例进行分析,揭示宗教对人性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是从人性和神性的冲突的角度来分析主人公们的性格,探讨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虽然希望忠诚地为上帝服务,但由于人的本性的固有的特点,往往根本无法做到。
因此人性与神性的抗争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长河【英文摘要】The work tells the life-experiences andemotional journey of three generations.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being received virtually and devoutly by Catholic religious culture influenced the writer. In her works she involuntarily verifies the traditional Christian faith and culture. It has quite a strong religious breath. The author feels that, in the modern and open society, ma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oneself. In this kind of social atmosphere, religious belief and human desires are coincid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people are thinking of.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divinity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choice of human problem by analyzing the works which show one’s own thinking.The Third Birds tells the story which bega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ended aft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later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using a way of expressing a deep-rooted love between Meggie and a Catholic Priest ---Ralph as the main line. Though the author is affected deeply by religious influence, more makes sure back to nature and to normal humanity. This is awakening thought which has been inherited in further discussion since the Renaissance Humanity.The Third Birds reveals the complex effects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complex emotions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 taking the Priest Ralph as a main example to aim to explore the religious position andvalue in people’s lives. From the angle of humanity and divinityit analyzes Ralph and other protagonist’s personality. We may safel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a person, although sincerelyhoping to be a loyal servant for God,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often can’t achieve, so the fight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divinity is throughout the long history.【关键词】《荆棘鸟》麦吉拉尔夫宗教思想抗争神性人性【英文关键词】The Third Birds Meggie Priest Ralph Religious thought struggle Divinity Humanity【目录】人性与神性的抗争Acknowledgements4-5Abstract5摘要6-7Contents7-9Chapter ⅠIntroduction9-15 1.1 Brief Introduction9-10 1.2 Literature Review10-11 1.3 Background andSignificance11-13 1.4 Purpose13-15Chapter Ⅱ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Religious Thoughts on WesternLiterature15-23 2.1 Religious implications andcontent15-17 2.2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religious thought in western literature works17-18 2.3 Religious thou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literature18-23Chapter Ⅲ The Embodiment of Religious Conflict on Hero23-35 3.1 Meggie: a woman winning over God24-26 3.2 Ralph-a hypocritical God’spriest26-29 3.3 Fee--- a woman in the pursuit of her own soul29-30 3.4 Justine-a success againstdivinity30-33 3.5 Mary---a complicated image against divinity33-35Chapter Ⅳ Struggle between Divinity and Humanity35-42 4.1 Struggle withdivinity35-37 4.2 Struggle withhumanity37-40 4.3 The ending ofstruggle40-42Chapter Ⅴ The Reflection of Author’s Religious Thought42-48 5.1 The author’s religious values--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42-44 5.2 The author’s religious ideas and the love tragedy-struggle between humanityand divinity44-46 5.3 The religious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screation46-48Chapter Ⅵ Conclusion48-51 6.1 Major findings48-49 6.2 Limitations49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iscussion49-51WorksCited51-56Publications56。
浅析中西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差异
浅析中西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差异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和古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两国的神话故事也是世界神话故事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两国神话故事中人性和神性的比较,并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二、论述人性和神性的含义和关系(一)神性和人性的含义神性是由于想象具有一种强有力的欺诈力,在想象方面最强,但是在推理方面最弱。
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它是一种诗歌的或创造性的自然本性[1]。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性是至高无上,没有什么能与之抗衡。
人只能被神控制,神能赋予人一切,在任何条件下,神都能让人拥有或失去一切。
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它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2]。
在中国神话中,人之初、性本善。
人能抗衡神,神不能无缘无故的惩罚人。
在神界里,神也有惩罚制度,神是为人服务,都能体现人性。
人大可不必盲目崇拜,神并不是高不可及,人可以成为神,这是生命的权利。
(二)神性和人性的关系人与神存在着概念上的分别,但从生命的真实而言人与神在每个生命个体的彻悟与正解中得到统一。
人性的内涵是深广的、包容的,人类的历史积淀和锤炼了复杂的人性。
神性就存在于人性中,人性的升华就是神性,神性就是人性内在的潜能。
所以神性不能外求,那会流于宗教的盲目崇拜和堕入真实的迷信。
神性就是对人性内在的不断挖掘,从人性的复杂与混乱,到神性的有序与纯洁,内在的和谐。
人性与神性必须统一,这样才能消除人性本身自我的许多矛盾,也能消除各种形式领域的不同见解和危险分歧,使一切和谐,一切本然,一切自然,互不干扰。
三、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差异(一)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中国神话是人性的,它是以人为本的。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众神的“人性”与“神性”比较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众神的“人性”与“神性”比较作者:王心怡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对中希神话进行积极深入的研究,是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人性”和“神性”的视角,重读古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认为古希腊神话的众神是有人性的神,而中国神话的众神是有神性的人,两者代表的精神实质有所不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探索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古希腊;中国;神话;“人性”;“神性”神话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写真,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既敬畏又心存亲近的思想。
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启蒙和发展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世界各个人类发源地所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也有很大差异。
希腊和中国都是十分古老的国度,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神话体系,并在之后的文化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文明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依然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有人性的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名曰神,但实质与凡人一样,具有丰富的人性情感,有着凡人的思想,也有着凡人的情感诉求和性格特点。
可以说,除了行动上有着无上的权力以外,希腊众神与凡人无异,是有着人性的神,偏于感性。
(一)与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希腊诸神,与凡人一样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且过着与凡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可以互相恋爱,也存在争风吃醋的现象。
可以说,在希腊神话中,众神有着与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这使得希腊众神的形象更为亲切和善,容易接近。
在古希腊人的眼中,众神虽然为神,却在演绎凡人的人生,这与基督教中神的高高在上不同,与古罗马中神的绝对权威不同,也与中国神话中神的仙风道骨不同。
在众多神话中,古希腊神话开创了一个人类可触及的理想的神话世界,是人本精神的充分体现,众神皆为有人性的神。
例如天后赫拉,在面对丈夫宙斯喜欢上其他女神或凡间女子时,会和凡间女子一样产生浓浓的嫉妒怨恨,在对付情敌时也会表现的十分狠毒。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摘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
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
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克洛德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了人性的要求。
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
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
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
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
基于这种爱,他才念念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消灭集中表现在他本身处境中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但是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觉悟。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
神性和人性的交织——从黑天形象演变看印度神话中的神人世界
神性和人性的交织——从黑天形象演变看印度神话中的神人世界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张弛学号:**********【摘要】印度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而闻名世界,印度教的教义成为印度人长久以来伦理道德的评判准则,他们崇尚天神,但是却将神的形象寓于普通人类,形成对人性化神的一种独特崇拜即巴克蒂崇拜。
从早期通过将三界中的种种自然现象加以人格化和神格化,创造诸诸神诸,诸诸来诸诸诸天诸为诸诸诸诸神化诸的形象诸诸人诸,印度人的神性诸诸是诸诸着人性和神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印度早期神话、史诗《摩诃婆罗诸》以及中世纪《牧童歌》、《苏尔诗海》中诸天形象演变过程的研究,反映神话中的神人世界及印度人的神性诸。
【关键词】诸天神话神性人性交织【教师点评】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文明开始,便显示出其特有的宗教传统和特点。
印度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人民自觉地继承、坚持和表现它,并且将印度正统宗教(印度教)与诸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的种姓制度高度融诸起来,使其得诸不断发展。
在印度文学史上,文学诸品往往成为宗教和社会诸念的宣传方式和表现手法,具体表现为神人形象和说教成分的诸量涌现,诸品表现神、颂神,却不直接描写神。
本文通过对印度早期神话传说、史诗《摩诃婆罗诸》以及中世纪《牧童歌》、《苏尔诗海》中诸天形象演变过程的研究,反映印度人民神性和人性交织、诸诸的神性诸。
(点评教师:郁龙余教授)前言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文明时代开始,便显示出其特有的宗教传统和特点。
直至公元纪年前后,婆罗门——印度教时代的确立,开启了印度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明确“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三大宗教纲领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崇拜,对整个印度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文学与宗教、社会观念的联系十分紧密,文学往往成为一种宗教思想、教义的宣传方式和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与宗教典籍相互交融。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出神人形象和说教成分,对人物的刻画方面也将神性与人性很好地交织、揉合为一体,共同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导读:本文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作者/许培芝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是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
相对于众人瞩目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人们对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阿瑟,丁梅斯代尔几乎一致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他只有伪善的面孔和脆弱的心灵。
但这种评价对丁梅斯代尔是很不公平的,也不符合霍桑塑造这个角色的初衷。
霍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篇小说为那个时代的人送去一些道德之花的香甜。
相比于海丝特,丁梅斯代尔承受的痛苦更为沉重,因为海丝特胸前的红字只是摧残着她的生活,并不能啃噬她的心灵。
但丁梅斯代尔的红字却是深深地灼烧在他的心底。
尽管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丁梅斯代尔身上看到人性的丑恶,但他的不懈努力最终使他超越自我走向了煎熬的终点,走向了痛苦的解脱。
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丁梅斯代尔从罪恶走向解脱的内心演变值得我们细细去分析。
一、背景介绍(一)红字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他熟练地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庄严的人性道德与真实的历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是美国长篇小说史上的一大突破。
《红字》出版于1850年。
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有着鲜明的特征:信心与焦虑的特殊结合。
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充满自信;另一方面,社会的急速变迁、奴隶制的残酷和宗教的排斥异己等,又给他们带来种种焦虑。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人性已经被人们察觉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神性和人性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白热化。
在诸多反映这段特殊时期下社会现状的著作中,《红字》是最具代表性的,它鲜明地折射了强烈的人性,更对伪善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二)清教主义清教主义起源于16世纪晚期的英国。
当时,清教徒试图简化罗马天主教中繁缛的礼节、复杂的仪式和严苛的等级结构。
在神性与人性之间——解读古希腊悲剧时代
而与此相反,在城邦祭祀之外 ,还有一些秘教社团,比 如伊流欣努 秘仪 、 俄尔 甫斯教和狄俄尼索斯崇拜等,他们处 于社会共同体的边缘 ,“ 致力于开辟一条通 向希腊 神秘主 义 ’的道路 ,这种神秘主义 的特点是追求与诸神更直接、更 紧密、更个人的接触 。 6 ”【虽然这些秘教社 团的 目的是使其 J 成员享 受与神直接沟通的特权 , 但是 , 这种对神性 的追求乃 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追求 , 是一种基于个人 自由选择一 即对 该社 团的参与与否纯 由 自己决定——的宗教信仰 。 因此,这 些秘密传授的 “ ”只是人们各 自心 中信仰的神 ,它与在城 神 邦 中那个支配着所有公 民的、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必然 性 的公 共 之 “ ”全 然 没 有 关 系 。 神 “ 认识你 自己”这句特 尔斐神 谕透露 出 了这 两种对于 “ 神”的认识的差别 : 对于特尔斐神谕来说 ,‘ “ 认识你 自己’ 就意味着 ‘ 知道你不是神,也不要犯声称要成为神的那种错 误’ 。柏拉 图转述的苏格 拉底从 自己的角度重提 这个 公式 , 它要说的是 :认识那在你之 中,就是你 自己的神。在可能的 情况下 ,使 自己尽量与神接近 ( 着重符号为引者所加) 阴 。 前者乃是城邦的 “ 正义 ” 神,它 高高在人性之上 ,人们无 之 法企及 , 却又不得不受它支配 ; 后者则反映了那些秘教杜团 的追求 ,向往与神接近 ,甚至与神一体 ,因为那神就是他 自 己! 这种个人意志摆脱 必然性束缚的企图, 这种追求个人从 公共 的城邦生活领域解放 出来的企图, 为古希腊悲剧意识的 诞生提供 了原始的宗教起源 。“ 因此,哲学在起源时 ( 就)
在神性与人性之问
— —
解读古希腊悲剧 时代
万 远新
( 兰州理工 大学 ,甘 肃
神与人的对抗
神与人的对抗“神与人的对抗”在世界各个文化中,神与人的对抗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主题。
从古希腊神话的众神与英雄们的战斗,到北欧神话中的神与巨人之间的战争,这些故事都揭示了人类与神性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
神与人的对抗不仅仅是一种虚构的故事情节,它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与意义的思考,同时也提醒人类在追求权力与自由时应保持谦逊与自省。
神与人的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神秘力量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冲突。
神往往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力量与智慧。
然而,人类作为有限的生物,却拥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自由意志。
这种对抗既反映了人类对于权力的追逐,也凸显了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
通过神与人的对抗,人们在一场场的斗争中,试图找到自身的定位与意义。
然而,神与人的对抗并不仅仅是一场力量与意识之间的碰撞。
它也提醒人类在追求权力与自由的同时,应保持谦逊与自省。
神是超越人类的存在,是崇高与神圣的象征。
在神与人的对抗中,人类不仅要直面自身的欲望与野心,还要认识到自身的脆弱与有限。
神与人的对抗让人类意识到,虽然面对神性,人类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微小与有限,使得人类的生命与存在更加宝贵。
神与人的对抗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思辨与探索,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与审视。
通过神与人的对抗,人类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局限,理解到权力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无论是在神话故事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神与人的对抗都是一种让我们深思与反思的题材,它唤起了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深沉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神与人的对抗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现。
人类对于权力的追求,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冲突,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等等,都可以被看作是神与人的对抗的一种具象化。
在这样的对抗中,我们同样需要谦逊与自省。
只有在谦卑的心态下,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尊严。
只有在自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审视自身行为与思想是否与伦理原则相一致。
通过这样的对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与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类。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姓名:***学号:**********提交日期:28-05-2014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纵观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其实他们在每件事上都体现着他们的神性与人性,品味他们的人性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们时而冷酷无情,叫诈多变,嫉妒成性,背信弃义,不负责任。
同时他们也对人类有所爱护有加。
谈及他们的神性时我们也能找到他们与我们芸芸众生的不同,比如:他们有非凡的法力和永生的权利,他们是异能的是强大的。
他们能遇见未来,能随心所欲的变形,能驾云或乘车自由遨游天宇,这些都是常人所不及的。
那么就让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希腊神话中诸神们的神性与人性吧。
希腊诸神在性格和行为上均与凡人无异。
他们七情六欲俱在,所作所为均受情欲驱使,具有人类的种种弱点,绝非道德之圣贤。
他们与世人维持互惠关系,对虔诚者,引为所爱,赐以福祉,对怠慢犯者,引为所恨,必施以诅咒和报复。
特洛伊神话战争中,诸神因对交战双方各有恩怨而非常两派,各自支持一方。
神灵处处庇佑着自己钟爱的英雄,对凡间生育的子女更是爱护有加,充满人类亲情。
宙斯忍看爱子萨尔珀葬身沙场,竟流下伤心地泪水,忒提斯女神对阿基里斯的母爱更是真挚感人。
诸神对冒犯者必施以严厉报复,阿波罗因希腊人侮辱其祭司而在军营散播了九天瘟疫,小艾阿斯因在雅典娜女神庙内强奸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结果在返乡途中船尽人亡,忒拜王后尼俄柏嘲笑勒托女神子女少,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为母雪耻,将其六子六女尽射杀,嫉妒成性的赫拉无情的迫害情敌,宙斯则残酷折磨人类的恩主普罗米修斯。
神为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阿芙洛狄忒为报答帕里斯,不惜拆散他人家庭,挑起战争。
希腊神祗从来都不是道德的化身,战神阿瑞斯是嗜血成性的战争魔王,赫尔墨斯为盗贼之主,阿芙洛狄忒则是娼妓的护身,19世纪一位著名的美学家丹纳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哲学》,在这本书中他说:“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
”因此,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还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形体,甚至比人更像人。
神性与人性_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
第8卷 第1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8,N o.12009年2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2009文章编号:167127041(2009)01201222043收稿日期:2008211209作者简介:尹翎鸥(1971-),女,山东掖县人,副教授;E 2m ail :Y LOSeagull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3尹翎鸥(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8)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
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
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Divine and hum an nature———M orality subject in Shakespeare ’s literary w orksYI N Ling 2ou(C ollege of F oreign Languages ,Dalian Jiaotong Univ.,Dalian 116028,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d Shakespeare ’s literary w orks in terms of ethics.T aking the culture as the reference and humans as the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hanges in m oral m otifs and ana 2lyzed people ’s m orality during the Renaissance.The Renaissance is the era that the divine nature returns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human nature construction ,which features Shakespeare ’s w orks.He ac 2com plished the later stage humanism annotation to “pers on ”:to en 2joy life ’s natural love m oderately ;to eliminate evil with the love of G od.Shakespeare ’s literary w orks embodies the m orality subject that the divine nature prom otes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ultimate scheme of humanism.K ey w ords :Shakespeare ;the Renaissance ;m orality ;humanism ;G od 一、引 言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
一支人性胜利之歌——《荆棘鸟》人性与神性的较量
一支人性胜利之歌——《荆棘鸟》人性与神性的较量胡长文(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摘要: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通过描写在二十世纪半个世纪中一家三代人的沧桑变化作为背景.以牧场少女麦琪和神父拉尔夫之闻的爱情纠葛作为主线.写出了在人性与宗教神性之问的较量和角逐中.人性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打败了虚妄的神性.最后以主教拉尔夫的死宣告人性的彻底胜利.关键词:麦琪拉尔夫神性人性《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于1977年出版的传奇家世长篇小说,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长达半个世纪中麦琪一家三代人的沧桑变化,以女主人公麦琪与神父拉尔夫之间缠绵悱侧、充满矛盾的爱情纠葛作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麦琪的善良纯朴、而又敢于与上帝抗争、执著追求幸福的性格。
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红衣主教拉尔夫,英俊健壮,权力和野心使之拜倒在上帝的脚下。
却又不可抑制地爱上了麦琪.内心深处长期处于灵与肉、人性与神性的矛盾冲突之中,最后因不堪承受丧子之痛而猝死在情人麦琪的怀中。
小说展现了心灵世界中一幅人性与神性激烈搏斗的画面.歌颂了人性的不可抗拒和伟大。
麦琪十岁时,举家从新西兰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德洛耶达农场。
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
拉尔夫对她的关心和疼爱以及家庭对她的忽略使她自然地对拉尔夫产生了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依赖感慢慢地变成了对异性的爱慕。
麦琪对拉尔夫的爱是强烈而纯洁的。
可以说.拉尔夫是她少女生活的全部梦幻。
当拉尔夫向她解释教士是不可以结婚、不能以一种丈夫的方式而只能以神父爱众生的态度和方式去爱时.麦琪显出一脸迷惑和不可理解的表情。
麦琪用“是的。
那又怎么样呢?”[-胛蛔回答拉尔夫,表现了她的纯洁和对拉尔夫的痴情。
拉尔夫为了得到梦寐已久的权力——进入罗马天主教会。
痛苦地抛弃了麦琪.但麦琪的爱并没停止。
拉尔夫是麦琪成年后生命的追求。
对他的爱成了麦琪心中的宗教,什么也改变不了她的这份信念。
麦琪常常沉浸在对拉尔夫的回忆和思念中.父母的恩爱令她遐想和拉尔夫的幸福家庭生活;拉尔夫骑过的那匹栗色马,让她想起昔日和拉尔夫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概要:当一个民族觉醒的时候,作品会反映出一种真实的追求。
裸体的艺术,不再避讳男女之事,或者人体最内敛的一部分,而是暴露无遗,让你以视觉上先去接受人的真实,继而接受人性的追求。
人性真实的追求,最根本的回到了人自身的欲望与理念。
人的本身就追求性的渴望,那是必然的。
虽然这是避免拿出来提的,但这就是一种真实。
西方如果还是受宗教统治,还是相信主耶稣的存在,还是相信圣母玛利亚的话,那么他们同样以一种裸体的方式表达了崇高事物的本身。
耶稣受难,也有对耶稣受刑的真实裸体写照。
圣母玛利亚,也有她的人体的展露。
我们会发现,西方艺术会以其最不真实的题材来反映一种真实。
那种不关于宗教还是与政治抵触的东西都会毫不保留的展示给人们。
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同时是一种思想的冲击。
而这种艺术上的人性也越发的蓬勃发展。
黑格尔是最早艺术所表现精神内容的差异来划分艺术形态的,他根据艺术所表达“绝对理念”内容的不同将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只是一种哲学的个人理念,缺乏时代性,但这种按照艺术所表达精神内容的不同来划分艺术形态的作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这样我们便可以将艺术从神性与人性谈起。
在人类文明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是人类的一是刚刚觉醒时,对待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
早期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经常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自然现象刺激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在人类的观念中,就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
人类对自然除了依赖之外,又感受到一种懵懂的恐惧。
“一个能够到处渗透的弥漫的本原,一种遍及宇宙的广布的力量在使人和动物有灵性,在人和物里发生作用并赋予他(它)们以生命”【注】。
这样便渐渐有了鬼神之说。
中国的《山海经》,西方与埃及的神话,都是在这种懵懂无知的时候,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当这些意识普遍存在于人们思维之中时,人们的生活领域便也慢慢出现了这些对鬼神的敬畏,从而艺术里也便出现了神性。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一、引言《圣经神话故事》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对神性与人性的思考和描绘。
在这些叙述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着情感、信仰与人性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圣经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叙事,探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故事中交织与碰撞,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二、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融合神性在《圣经神话故事》中往往呈现出超越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然而,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对立也体现在神话故事中。
举例来说,在《创世纪》中,神创造了亚当与夏娃并将他们放置于伊甸园,却因为他们食用了禁果而遭到谴责与惩罚。
这种隐喻表达了人性的叛逆与神性的正义之间的矛盾。
虽然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在某些叙事情节中,二者却得到了和谐的融合。
例如,在《出埃及记》中,上帝为以色列人民带来了奇迹,引领他们脱离埃及的压迫。
在这一叙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力量交汇,共同构成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展现出人性的顽强与神性的慈爱并存的形象。
三、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相互影响在《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分离,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塑造了故事的深度和魅力。
神话叙事中的神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人类的理想与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例如,《约伯记》中描述了约伯经历磨难与信仰的考验,揭示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生的苦难中交织与碰撞。
而在《以赛亚书》中,神的光辉与人类的罪恶同样呈现出了神性与人性的对比。
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罪恶在这一叙事中交织出了复杂的冲突,引发了人类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与探索。
四、结语通过对《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文化中对神与人关系的思考与表达,也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与神性的崇高。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启示着人类对自身存在与信仰的永恒探索。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仍可以借鉴《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与碰撞,深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探求信仰与道德的坚守。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作者:梁美娟雷意群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5期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巴黎圣母院》对神职人员的爱情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巴黎圣母院》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关键词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巴黎圣母院》这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我在读书期间就拜读过原著和翻译版,现也观看了电影。
电影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电影开篇就描绘出了圣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几只鸽子反映出生命的活力。
然后,几个希腊字母在风沙中显现,引出了主题。
这种“倒叙”的手法制造了悬念,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想探究到底是谁的灵魂这么痛苦,非要在圣母院的顶端刻下这几个字母来发泄他的痛苦与矛盾不可。
接着,开始了故事的叙述。
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那时候,宗教盛行,教会有着至高的威严,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力。
人们崇尚教皇,信奉上帝。
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稍稍有些盛行的只有炼金术,也从属于宗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影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美丽善良纯洁活泼的吉普塞少女爱斯梅拉达,外貌奇丑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淫邪狠毒的副主教克洛德、一表人才虚伪狡诈的花花公子弗比斯……电影情节以爱斯梅拉达的遭遇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扭曲、变态的爱情故事——人性悲剧。
副主教克洛德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是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克洛德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了人性的要求。
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
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
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克洛德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了人性的要求。
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
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
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
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
基于这种爱,他才念念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消灭集中表现在他本身处境中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但是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觉悟。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
他极力把这双重的憎恨搅合在一起,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
于是在他爱而不得中,他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
雨果曾宣称:“人是生来善良、纯洁、公正和诚实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因为有人熄灭了他的火焰……”正是教会势力的“非人性”,才决定了克洛德的畸形可怕爱情观,才有了他为人性而丧失人性的追求。
二、内疚、自责的爱情———处境悲剧与克洛德的悲剧不同的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中则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可谓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作品以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的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为背景,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由于犯了通奸罪,坚决不交待同犯,被清教徒政权关进监狱,终生戴上耻辱的红A字示众(A字是英语通奸Adultely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作为劝诫世人的活标本,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摒弃。
海丝特是年青、美貌的女郎,却嫁了一个年纪衰老、体态畸形的丈夫,她感受不到爱情,在她丈夫失踪以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闯进她孤独的生活,她爱上了牧师。
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活的女人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可是,她却遭到清教政权的惩罚,终生戴着红字示众。
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教师,很早地就立下了献身宗教的志向。
但是,清苦的教会生活,呆板的教条,虽然一时禁锢了丁梅斯代尔这样虔诚教徒的内心,但一看见“身体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光的颜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正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的海丝特时,他的“人性”就复活了,并且最终战胜了“神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但是,宗教精神象雅片一样毒害着他的心灵,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早已扼杀了他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他把自己与海丝特的爱情关系看成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法律”。
他把自看成一个罪人,应该受到惩罚,但又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
他既害怕和海丝特一起戴红字示众,又怕上帝不饶恕他。
为了悔罪,他在密室中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不断折磨自己,他的良心丝毫得不到安宁,“可怜的牧师一面受着肉体疾病的痛苦,一面受着灵魂极度烦恼的折磨,同时又听凭他的死对头任意摆布”。
“而在这时,他在他的神圣职务
上,却获得了灿烂的声誉”,更使他陷入无边痛苦深渊之中,他几乎丧失了理智,他的精神一直处在罪恶的痛苦和徒然的悔恨之中,心灵备受折磨,终于心力交瘁,成了宗教毒害的牺牲品。
[!--empirenews.page--] 透过这两个人物的处境,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破碎的心灵怎样在痛苦中呻吟,在绝望中挣扎,丁梅斯代尔在自己的头顶的一片天空上,又掀起了他自己无法平息的风暴,海丝特内心的迷惘、猜疑和疯狂则也搅暗了她自己头顶的天空,内心世界处境和外部环境的处境的艰难,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三、执着、偷猎的爱情———结局悲剧正如黑格尔说:“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动的,躁动不安的,本质上讲是不安于现状的。
”1977年,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考洛在美国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这篇小说一经出世即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澳大利亚的《飘》”。
男主人公拉尔夫同样无法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但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男人,他不能灭绝情欲,不能不爱梅吉,他的灵魂长期处于“神性”与“人性”的尖锐对立之中,他曾想“既不作一个男人,也不作一个教士,只作一个兼存二者的人。
”同丁梅斯代尔一样,他也无法摆脱强烈的权利欲望和爱情需求,当富翁玛丽·卡森死后,把财产留给了罗马天主教会,其条件是“教会必须赏识拉尔夫神父的价值和才干”时,在他身上展开了上帝与情欲、权力与爱情的激烈搏斗,占有他整个身心的是“神性”与“人性”的厮杀,对他来说,两方面都是无法割舍的,放弃任何一方都是痛苦或毁灭……最终,“神性”战胜了“人性”,他摒弃了梅吉,虽然他爱她。
在小说中,梅吉的形象最富魅力最激动人心之处,是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与海丝特·白兰一样,爱情给她带来太多的痛苦,但她仍然爱得执着,她说过:“我生来就是为他的,只为他”,她苦苦思念,久久等待。
从青春妙龄到白发苍苍,痴情不改,无怨无悔。
为此,她无畏地闯入宗教禁区,与上帝争夺拉尔夫。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面两例爱情不同的是,拉尔夫与梅吉毕竟有过刻铭心的两天。
深秋的麦特带克岛是旅游的淡季,在友人的帮助下,拉尔夫来看望在这里独自休养身心的梅吉,这时候的拉尔夫为了保持灵魂完美而进行的令人苦恼的斗争、意志对愿望的长期压抑,全都不要了,一辈子的努力在倾刻间冰消瓦解,于是在这20世纪的伊甸园中,亚当偷吃了禁果,结果则是他否定了上帝,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一个骗局,一个幽灵,一个小丑。
”两天的欢愉也使梅吉“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尽管天主教会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上帝是那么的威严神圣,她却以傲然的力量与之抗争,并从心底喊出“我能战胜上帝!”《荆棘岛》之所以引起轰动,还在于其“人性”与“神性”冲突的最终结局上,尽管梅吉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有了他的孩子,但作家最后还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坏了给读者看,那就是戴恩的死。
梅吉一直瞒着拉尔夫有了两个人的结晶———戴恩,戴恩长大后,无比优秀,出于对拉尔失的崇拜,也要献身于上帝,作一个教士,梅吉答应了儿子,并给拉尔夫写信要他照顾他,“我偷来什么,就归还什么”。
戴恩在神学院毕业后,在希腊由于救两个溺水的女孩而丧身。
梅吉来到罗马要拉尔夫想办法运回戴恩的尸体,并告诉了拉尔夫:戴恩是他的儿子,拉尔夫失声痛哭,“从椅子上向前跌落在地上。
”失掉了情人,又失掉了儿子,他感到出卖了自己,他为上帝付出了高昂的精神代价,到头来一无所有,埋葬儿子后,极度的痛苦使他麻木了,他倒在梅吉的怀里,喊着:“梅吉,梅吉……”合上双眼而死去。
宗教以禁欲主义为工具,残害了法国中世纪的克洛德,又钳制了19世纪美国殖民地上的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在20世纪同样践踏了澳大利亚土地上的梅吉与拉尔夫。
[!--empirenews.page--] 《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篇小说都写到了神职人员的爱情,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其中一个重在写追求“人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一个写内心处境与外在处境的抗争中的毁灭,另一个则写险些抗争胜利后结局的失败,但在充满悲剧的追求中所表现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必然令人振奋,使人的形象变得崇高伟大起来,从而赋予了宗教下的爱情悲剧美的内涵。
这正是我要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