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精准扶贫成效与问题研究
打好“三大攻坚战”,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
经营战略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深刻领会中央习近平扶贫思想纲论包头供电局按照包头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对帮扶固阳县怀朔镇孤山行政村。
孤山村位于怀朔镇西南20公里,南与金山镇河楞村委相连,西与兴顺西西公中村委相连,地貌属于丘陵地区、占地面积约60000亩,现有耕地12000亩,其中水浇地2000亩,退耕地4011亩,还林草地10000亩,羊5000多只。
管辖8个自然村组,总户数466户、总人口1123人。
截至2017年底,常年在家居住户86户,182人,新识别国贫户6户,12人。
接到任务后,包头供电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扶贫工作专项会议传达学习中央习近平扶贫思想和上级扶贫工作有关精神,健全完善了扶贫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局长、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工会扶贫办牵头,相关处室配合,涉及扶贫工作的旗县分局具体实施,举全局之力做好精准帮扶工作。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已经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然而,基本不是全面,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还要打一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小康,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彻底解决。
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
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有了这个行动指南,各级党委政府才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向历史、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党的十九大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再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决战决胜贫困的信心决心。
(一)清醒认识是前提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内蒙37.5万人,包头4361人),今后每年要减贫1000万人左右,数量仍然不少,而且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内蒙古五大任务的研讨材料
内蒙古五大任务的研讨材料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内蒙古设定了五大任务,这些任务对于推动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五大任务进行研讨,旨在深入了解这些任务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内蒙古五大任务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
首先,内蒙古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内蒙古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底色。
此外,内蒙古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内蒙古还将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最后,内蒙古将加强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的执政能力和群众信任度。
通过全面解读内蒙古五大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可以发现这些任务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只有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内蒙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对研究的目的和文章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读者可以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内蒙古五大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背景,每个子章节都将对任务的要点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内蒙古五大任务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内蒙古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内蒙古五大任务的研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内蒙古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对内蒙古五大任务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为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的说明和概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文章的整体结构:介绍文章的主要框架和组成部分,说明文章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比如是否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者问题解决顺序进行组织。
《2024年内蒙古鄂温克旗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范文
《内蒙古鄂温克旗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鄂温克旗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旗县,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在鄂温克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温克旗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二、鄂温克旗精准扶贫工作现状(一)基本情况鄂温克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复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该旗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方式,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二)取得的成效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鄂温克旗的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
三、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存在的问题尽管鄂温克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二是扶贫资源分配不够精准,存在“一锅端”的现象;三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脱贫内生动力不够强。
(二)原因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制约,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产业发展;二是教育资源不足,部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三是扶贫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一)加强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针对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鄂温克旗应加强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农产品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精准分配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果为解决扶贫资源分配不精准的问题,应建立完善的扶贫资源分配机制。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扶贫资源的精准投放。
同时,加强监督与评估,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范文
《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近年来,为了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国家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政策。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政策在内蒙古的执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二、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背景及意义“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提高边民生活水平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政策旨在通过发展边境地区经济、提高民生水平、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实现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
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其执行该政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内蒙古,政府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生保障等。
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边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民生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四、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一)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地区对“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宣传不够充分,导致民众对政策了解不足,无法有效利用政策资源。
(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该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政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无法为政策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五、原因分析(一)体制机制问题当前,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责不清、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是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
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使得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
(二)观念认识问题部分地区对“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认识不够深刻,未能将其作为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草原、湖泊、沙漠、古村落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政策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呼和浩特市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宣传推广不够,导致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五、对策建议
针对。
内蒙古脱贫攻坚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脱贫攻坚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作者:乔光华来源:《北方经济》 2017年第8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自治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来抓。
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规模为78.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7%,与2013年建档立卡初期相比,贫困人口规模减少一半,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1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与此同时,自治区扶贫攻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新的对策。
一、主要经验(一)创新扶贫工作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帮扶人员作用贫困地区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扶贫工作机制;给予驻村干部相应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对扶贫工作的开展进行正向激励;由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牵头联席会议,对驻村干部实行常态化督查考核,每月督查通报、每季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和资金分配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帮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帮扶成效。
(二)因地制宜,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依托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收入渠道,实现了主导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如赤峰市林西县通过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增加贫困户生产性、财产性、劳务性和资产性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
如佰惠生公司“甜菜富民”模式、正邦集团“生猪富民”模式、德青源公司“金鸡富民”模式、恒光大公司“中药富民”模式以及天拜山公司“野果富民”模式。
(三)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投入到实力雄厚、有扶贫意愿、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能保证资金安全运行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按照一定的年收益率定期保底分红给该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既解决了他们的贷款难的问题,也解决了贫困户的增收问题。
《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范文
《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边疆地区,边疆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提升边民生活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吸引内外资本投入,增强边疆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边境地区的繁荣和富强。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背景及目标(一)政策背景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等宏观背景下,为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边民生活水平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政策目标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边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增强边境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维护国家边疆安全。
三、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一)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地区对“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边民对政策了解不足,难以有效参与政策执行。
(二)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资金投入,但仍难以满足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人才匮乏边境地区人才匮乏,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影响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一)政策宣传机制不完善政策宣传机制不完善,导致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边民对政策了解不足。
(二)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边境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当地人才培养不足,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近年来,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困境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条件艰苦,交通网络不发达,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比如在山区、边疆地区,交通条件差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给脱贫工作带来了障碍。
2.文化传统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与汉族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实施扶贫工作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女性的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
3.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其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脱贫工作难度较大。
4.信息不对称: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不对称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
由于交通、教育等因素的限制,许多贫困户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对于政策的了解不足,导致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受到影响。
二、对策探索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不便等问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包括在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进行投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减少贫困户的交通成本,便于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
2.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在实施扶贫工作中要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让少数民族群众产生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脱贫能力。
3.推进产业发展: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针对地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适当的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
4.加强信息宣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信息化建设来解决。
通过建立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开展信息培训等措施,提升贫困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民族地区精准识别问题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018 年第 9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31财经◎农业经济减少和消除贫困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共同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对于我国而言,更是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
要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并通过向真正贫困的家庭和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贫困。
目前,尚未摆脱贫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部分民族地区。
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是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我国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我国348个民族自治县中,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57个。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涉及5个民族自治州、20个民族自治州和49个民族自治县。
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贵州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处于全面贫困状态。
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非常严峻,表现为区域性贫困和整体性贫困。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地区,总面积 118.3万平方公里,辖内有7个贫困片区,即:兴安盟贫困片区、乌兰察布市贫困片区、赤峰市贫困片区、通辽市贫困片区、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贫困片区、大青山贫困片区、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贫困片区。
省内现有57个贫困旗县和 2834个贫困嘎查村,其中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县 31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县 26个,含 499个乡镇(苏木)8191个村(嘎查)。
2 民族地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度不高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和理念一般概括为“扶真贫”和“真扶贫”。
精准扶贫的工作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有效扶贫的前提。
由于规模的“总量控制”,贫困户的指标有限,县、乡、村根据上级指定的指标识别贫困户,真正的贫困家庭被排除在外。
贫困人口的识别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扶贫工作机制、程序、工具等,准确识别特定贫困人口并通过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的重点区域,而精准扶贫则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精细、效果更加突出的扶贫方式。
本文将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从国家层面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策,大力推进着精准扶贫这一工作。
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了扶贫政策的力度,完善了扶贫体系,建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压实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
在扶贫对象上,逐步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对困难群众、特困群众等更加困难的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在扶贫方式上,也加大了对精准扶贫和因地制宜扶贫的力度。
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目标不断拓宽,扶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性等原因,扶贫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一致性,有些地方将资源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地方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的管理也需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对策。
以下是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一)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做到扶贫政策全覆盖、覆盖面广泛,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掌握其扶贫需求,针对其特点细化扶贫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
(二)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和措施的切实落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
(三)建立扶贫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进行账务核对和余额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投入监督,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范文
《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疆的一块重要的民族聚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这一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了推动内蒙古地区发展,尤其是推动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和边疆群众的脱贫致富,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兴边富民行动”。
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是否存在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执行问题,分析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背景和目标(一)政策背景内蒙古地区地处我国边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兴边富民行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该政策旨在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动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
(二)政策目标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的目标是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边疆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具体包括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
三、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一)政策执行现状近年来,内蒙古在“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地方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育医疗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对“兴边富民行动”给予了重视和资金支持,但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2.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政策时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这可能与地方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执行能力以及与上级政府的沟通协调有关。
3. 缺乏长效机制:部分地区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时缺乏长效机制,导致政策效果难以持续。
内蒙古自治区塞乌素村精准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68内蒙古自治区塞乌素村精准扶贫情况调研报告陈 卓 韩易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102)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
然而当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依然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赛乌素镇赛乌素村为一期一周的调研,分析得出该村脱贫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不足,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一系列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精准扶贫;经济发展;全面脱贫一、调研主题背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
然而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
从贫困现状看,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
为更好的了解贫困村的现状,实现精准扶贫,争取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同学成立了调查小组,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塞乌素镇赛乌素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周的扶贫调研工作。
二、数据统计与具体问题分析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赛乌素村的相关领导、村民以及村里三个小微企业负责人进行调研,对赛乌素村的小微经济发展状况和精准扶贫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分析了该村目前的贫困状况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实际情况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现实的脱贫路径。
(一)自然环境塞乌素村位于内蒙古兴和县的最北部。
交通便利。
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降雨量340毫米,全年干旱少雨。
水系属内陆河水系,滩川地地下水较浅,丘陵地区地下水埋深不等。
(二)农业状况该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向日葵,以土豆和莜麦为主要粮食作物。
畜牧业较落后,牲畜和家禽多是农户散养,没有大规模牲畜养殖基地。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耕种,高科技机械化生产几乎没有应用,农业发展相较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明显落后。
(三)村民和经济情况该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支柱型产业,全村共有三个小微企业——两个铸造厂,一个粮油厂,年产值较小且均有债务负担。
内蒙古脱贫攻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内蒙古脱贫攻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1. 引言1.1 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脱贫攻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脱贫攻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工程。
只有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贫困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能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脱贫攻坚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要。
贫困是不公平的产物,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
只有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
脱贫攻坚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坚定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2 内蒙古脱贫攻坚的现状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据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地区较多,贫困发生率高。
在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资源匮乏,致使农民们的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贫困户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也给内蒙古的脱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贫困地区集中在草原、沙漠等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减贫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民族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需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一些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到位、扶贫对象选择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效果不佳。
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推动脱贫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中国着力推行精准扶贫政策,旨在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地区的困难。
本文将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
此项政策通过充分搜集调查数据,运用大数据和技术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全面、准确的普查,避免了个别地区将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范围的问题。
三、优化资金分配精准扶贫政策将资金分配流程透明化,着力减少资金错配和浪费的问题。
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资金审核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身上。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四、推动就业扶贫精准扶贫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包括减税、贷款支持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技能,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
政府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六、加强教育和医疗精准扶贫政策注重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持。
政府针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医院进行改建和补助,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此举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扶贫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七、打击腐败问题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有效打击。
政府加大了扶贫领域的反腐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严厉制裁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保障资金使用的公正公平。
八、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精准扶贫政策不仅仅是提供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调动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政府鼓励贫困地区主动探索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等方式,培育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九、农村危房改造精准扶贫政策注重改善农村危房问题。
政府投入资金,改造农村危房,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
蒙古族农民贫困原因研究——以扎赉特旗调查为例
地方经济蒙古族农民贫困原因研究——以扎赉特旗调查为例霍满都斯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目前深度贫困人口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文章基于扎赉特旗蒙古族农民的调查,分析蒙古族农民的基本特征,探讨贫困原因以及扶贫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老龄化程度较高;贫困户因病、缺少劳动力为贫困主要原因;依赖传统农牧业,规模小收益低。
因此,建议加强教育投资的水平,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医疗以及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福利水平;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力度;重点在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加强抵御风险能力,为蒙古族农民创造发展条件。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深度贫困;贫困原因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4-0483-0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为人类缓解、消除贫困提供重要实证经验。
根据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11个在少数民族地区,扎赉特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连片特困地区。
①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扎赉特旗蒙古族人口超过16万人,占总人口的42.85%。
扎赉特旗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也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的区域。
由于地理区位和历史的原因,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与其他地区的人口产生了巨大差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阿玛蒂亚·森是最早从“能力”和“权利”角度进行了贫困问题的探讨,认为贫困不仅仅表现为收入缺乏或消费水平低。
贫困的本质是缺乏一些能力和权利,这一组能力和权利涵盖了创造性收入、把握经济机会和获取经济收益等方面。
因此,贫困问题不仅需要计量分析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应该考察是否具有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情况、是否能够获取信息和技术等。
关于内蒙古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关于内蒙古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地区。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扶贫工作也在积极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扶贫任务的不断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对于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内蒙古扶贫济困长效机制的不足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扶贫工作过分依赖政府资金支持,缺乏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扶贫工作以短期效果为主,缺乏长效机制的建立。
扶贫工作的资源分配不够精准,存在一定的浪费和滥用现象。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内蒙古扶贫工作的衔接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内蒙古自治区的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一方面,扶贫工作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而乡村振兴战略又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术支持。
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重点都在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有效地衔接二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为了实现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
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要建立健全的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创新,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多元发展。
要加强对扶贫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确保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和有效执行。
要加强对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中来。
四、加强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
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共同制定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对接。
以精准扶贫助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精准扶贫助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李㊀伟(锡林郭勒盟扶贫开发办公室信息开发中心㊀内蒙古㊀锡林浩特㊀026000)摘㊀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把山多田少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让 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实现高水平小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辛福感㊁获得感,是我们不断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关键词:精准扶贫;薄弱村转化;高质量发展ʌ中图分类号ɔF 325.2㊀㊀㊀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674-3733(2020)04-0288-01㊀㊀引言:就当前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人才队伍干部不齐㊁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同时农村集体资源较为分散㊁地处偏远,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本文对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策略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尽快找到应对策略,以改进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1㊀采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性一方面,为了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应当妥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城乡协调发展政策.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下,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实施现代化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以提升农村生产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另一方面,有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拉近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贯彻落实我国相关政策.除此之外,采用有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是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需要通过集体形式进入市场,控制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二是农业环境的现代化发展,也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会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2㊀以精准扶贫助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㊀聚焦资源整合,找准 消薄 路子突出项目引领,坚持因地制宜㊁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农旅融合㊁特色农业㊁光伏小康等产业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一是谋好 消薄 项目.秉持 项目为王㊁项目致胜 理念,创新探索多元化运作机制,形成区㊁乡㊁村三级 消薄 项目库,落实项目90个,总投资2.93亿元(其中光伏小康工程投资额为1.5亿元,由区 光伏 办牵头实施),年收益1475万元.二是盘好 消薄 资源.注重挖掘自然㊁人文等特色资源,以公开租赁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村级会堂㊁闲置学校㊁小水电站等物业资源,实现资源活化㊁资产增值.如,雅溪镇岱后村依托 中共丽水县委旧址 ,将旧祠堂㊁旧学校改建为红色岱后 党建实训基地,每年接待党性教育4000多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三是用好消薄 政策.以项目资金 输血 ,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争取到省扶试点资金2000万元.以土地政策活血 ,对土地征收㊁土地整治后返还村集体的留用地和多余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碧湖镇24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持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的项目股份,每年获得72万元分红.2.2㊀加强村级管理人员及农民群众的培训教育建立村干部培训工作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村两委成员㊁村级致富能手㊁种养大户等参加政策法规㊁市场经济㊁法律法规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加强 第一书记 ㊁ 大学生村官 等人才到村任职工作,积极发挥他们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展农民群众大讲堂,提升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乡风民风.2.3㊀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方面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村集体要设立后好资金专项管理制度,从而加强资金的监管,进而防止资金流失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从集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定期计算和预估集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然后将主要资金运用于可行性强的集体经济项目,并做好相关的审计管理工作,从而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其次,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或者给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贷款优惠等,以帮助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另外,村集体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的入股,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4㊀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关注㊁大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结合实际,逐级明确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具体措施,形成有机衔接㊁配套完善㊁运转协调㊁落实到位的农村经济政策体系,着力破解政策落实中梗阻问题,以此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政府职能,灵活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㊁两种手段,既注重强化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刚性,又兼顾各地农村实际,广泛采取市场化手段,促进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融合发展.强化人才培养,注重政策普及和技能培训,在村集体内部着力发现培养增收致富领军人才,同时,加大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注入优质的人力资源.强化村级主责,将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工资挂钩,有效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村集体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在保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划定其投资者㊁经营者等身份定位,最大限度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结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的自由进入㊁农民的自由流动,村民作为中国一个最庞大而又最基础的社会群体,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其权利意识㊁规则意识㊁民主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都有了提升,这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乃至乡村治理现代化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㊀李勇华.乡村治理现代化中村民自治权利保障[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㊀龚春霞.农民立场与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研究[J ].人民法治,2018(Z 1):80.[3]㊀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㊀李松有.群众参与: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主体基础[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4):240.882 综合论坛写真地理2020年1月㊀第4期。
全程训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练1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含解析)
课练1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8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小题狂练○1.[2019·重庆调研]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上海和西藏虽相距万里。
但有着深厚友谊。
多年来,两地注重优势互补,不断深化合作交流,上海企业与西藏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及资源等领域开发合作,西藏到上海开展经贸、人文交流等活动。
这反映了我国坚持( ) A.对外开放的理念B.各民族的地位一律平等C.民主集中制原则D.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上海和西藏注重优势互补,深化交流合作,体现了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体现了各民族的地位一律平等,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内容,故A、D与题意不符;材料也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故C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
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如今“悬崖村”已经通了“钢梯”,修了学校,办了专业合作社,下一步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
由此可见( )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最终会消除民族差异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和基础③精准扶贫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党的领导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我国最终会消除民族差异的表述错误,①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前提和基础,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
3.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与对症式扶贫模式紧密结合,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与贫困户建档立卡情况相衔接,与脱贫成效相挂钩,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持。
内蒙古精准扶贫( )①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②说明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③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④是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④ B.①③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内蒙古精准扶贫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①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26西部社会丨X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17114)成果内蒙古精准扶贫成效与问题研究张伟清(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内蒙古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内蒙古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精准扶贫的路径:加强精准识别,探索多元化识别体系;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消除绝对贫困;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力量。
【关键词】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内蒙古根据减贫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贫困治理体系,正确把握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在 社会现代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化解制约民族地区扶贫工程的体制机制障碍,促使政府扶贫体制的高效化、合理化。
通过对近年来内蒙古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结,本文将针对不同地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提升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帮助绝对贫困者如期脱贫。
一、内蒙古精准扶贫的成效1、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长效扶贫效果显著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全区共有20余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35%,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13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退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3%,贫困旗县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升,城乡差距锐减。
仅2017年,共投入33亿元,共建设641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共安置了5万贫困建档立卡人口。
2、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根据调查评估,自治区共划定了15个深度贫困县、258个深度贫困村和12.9万深度贫困人口,全面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成立了31个区级扶贫工作督导组,入驻31个国家贫困县。
将扶志和扶智摆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位置,制定教育专项政策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并出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资助政策。
3、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脱贫攻坚合力有效根据内蒙古扶贫攻坚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和自治区拨付共计72.63亿元的扶贫专项资金。
为了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北京市将扩大重点帮扶地区至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个旗县和通辽市的4个国贫县,帮扶旗县从原来的16个扩大到25个。
169个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指定221名干部驻村帮扶。
992个贫困村与510家企业结对帮扶,实施了826个帮扶项目,总共覆盖8.9余万贫困人口。
二、内蒙古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1、“精准”不到位依然存在2017年,内蒙古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的工作部署,督导组入驻31个国贫旗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复查工作,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4.5万户,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人口近20万。
2、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频发根据内蒙古扶贫开发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最大的致贫原因就是因病。
一方面,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自然资源较匮乏,基层医疗力量薄弱,医院、卫生所、医护人员数量和专业技术无法满足就医需求。
有些地方还未实现“三通”,及通水、通电、通路,不仅本地看病难,外出看病更加困难,把小病拖成大病,看病的费用攀升,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处内蒙古高原,淡水资源相对匮乏,地方病发生率高,如甲亢、甲减等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依靠药物治疗,有些副作用小的特效药,价格较高,贫困家庭长期无法负担。
对于健康扶贫措施政府虽然代缴了合作医疗费和部分商业保险的费用,由于病情的需要,需要跨省市就医,报销比例较低,且有些药物是无法报销的,尤其有大病和慢性病的贫困家庭,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
3、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机制产业扶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人口聚居地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且没有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
例如,有些贫困旗县早些年以生态环境换经济效益,导致草场、农田的荒漠化,不仅农作物无法生长,而且生存环境差,旱灾风灾洪涝频发,加之基础设施薄弱,无重工业、无铁路、无深加工企业,这都对产业扶贫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扶贫项目投产后使用率不高,未带来明显的经济管理效益,项目交付就成摆设、设施建好就闲置的现象在很多贫困地区频繁发生,由于前期调研不够,一些帮扶项目脱离实际,致使建成的帮扶项目不能长效的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进程,帮扶项目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各贫困地区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作计划,虽然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来投放帮扶资源,但是出现了“一股脑”的将所有帮扶资源投向扶贫地区的现象,缺少对整个行业扶贫资源的全方位考虑,造成有的地区扶贫帮扶资源过于集中,而有的地区相对紧缺,况且单一行业的帮扶是无法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综合性开发问题,造成帮扶项目利用率低,与产业扶贫的配合度还不够,难以形成社会合力。
4、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脱贫致富的主体是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致富必须要靠贫困人口自己的双手换取。
但是,就目前内蒙古的情况来看,政府和贫困人口的关系就是救济与被救济的关系,进而导致了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过度依赖政府的社会兜底政策,对于产业帮扶无动于衷。
对于这些贫困人口来说,不仅是物质上贫困,更严重的是精神贫困,这也给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三、推进内蒙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1、加强精准识别,探索多元化识别体系(1)在现有识别体系和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重点是对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进行动态监管和识别,主要基于致贫的原因,如因病、因灾、因无劳动力等。
为不同类型、不同原因的致贫人口建立动态监管库,谨防为完成工作指标的“被脱贫”。
为了确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包含在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应了解实际情况,扩大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中旬刊M 丨西部社会X建档立卡的范围,扩大覆盖面,细化纳入保障的原因,根据具体原因予以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地区的识别经验,研究构建一套适合内蒙古的贫困综合标准,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识别体系。
(2)完善贫困识别机制,解决“边缘户”问题。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且地下水资源、农耕资源相对匮乏,所以返贫现象频发。
根据工作需要,建立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退出与再进入机制。
必须实时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进行实施动态监管和评估,降低帮扶后“真脱贫”人口的返贫率。
重点关注临近建档立卡条件的“边缘户”。
了解该地区可能致贫的人口的规模和程度,以便实施扶贫政策和措施。
2、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消除绝对贫困(1)帮扶措施多元化,切实减轻社保兜底压力。
现阶段,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低、劳动力流失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他们当中不乏有一部分人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只要这部分人能够学会职业技能,政府帮助解决这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必然会激发他们自身内生动力逐步脱贫。
在具体措施上,可以根据兜底保障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把他们真正的吸引到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
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他们手中的草场、土地等资源统筹评估,入股企业,通过分红的方式增加其收入。
(2)推进合作医疗保障,破解健康扶贫壁垒。
因病致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出障碍,政府应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周期性健康帮扶。
实施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扩大药品报销的种类和比例,并对这部分人进行医疗补贴,安排医疗专项资金和众筹资金,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为他们购买小额意外保险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
把全部的贫困户都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享受参保代缴、重大疾病救助等医疗救助待遇。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乡村医生队伍,定期对贫困户进行健康体检、普及健康生活常识。
3、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产业帮扶作为保障脱贫攻坚能够长效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龙头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结合的形式,积极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强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结合不同地区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
通过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经营权流转、带资入股等方式,用“新办法”解决“旧问题”,让不善于经营、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能够通过产业帮扶的方式使其腰包鼓起来。
4、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力量“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先导性作用。
积极改变贫困人口对个人教育的认知和需求不足的状况,切实把贫困农牧民的脱贫志气“扶”起来。
通过引导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受教育贫困人口都能够掌握实用的技术,感受到教育对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
实施教育扶贫的培训政策,让贫困家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大实用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拓宽增收思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适龄儿童的教育,以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总之,内蒙古的扶贫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制约本地区扶贫开发的复杂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引导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人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如期稳定脱贫。
【参考文献】[1] 张志华.内蒙古精准扶贫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doc/2017/06/21/115978.shtml.【作者简介】张伟清(1992—)女,汉族,山东平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研究.发过程中,加大对其的研发专项资金支持,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添砖加瓦。
另外,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应充分利用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技术创新上的结合,以联合研发和技术交流为纽带,培育和提高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早日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
4、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发展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加强与中亚国家之间在现代农业、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已有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研究试验功能,展开国际化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外包,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1] 高敏.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2] 张月花,高敏,薛平智.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03.1-7.[3] 余金香,谈大军.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7(3)31-34.[4] 王静.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36-40.【作者简介】高 敏(1990—)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西安思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学.(上接第23页)27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