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分析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XX年字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XX年字
20XX年,我读完了《论雅俗共赏》。
这本书由海林、秀外一
起编写,属于新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雅俗应该要共存,而不是互相排斥,才能达到最优的艺术效果。
从20XX年起,我开始理解论雅俗共赏的思想。
我发现,要真正营造出美好的艺术环境,除了尊重雅致的文化,还要同时兼顾大众的流行文化,只有二者共存,才能达到最佳艺术氛围。
前者可以提升大家文化修养,而后者则可以给大众带来更多有趣的艺术享受。
20XX年,在我关注艺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雅俗共赏
的重要性。
在艺术领域,只有将雅致文化和流行文化互相结合,才能使艺术达到最高境界。
不仅如此,这种艺术模式也可以激发大众的兴趣,让观众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更能够有效的传播文化。
在20XX年,我从论雅俗共赏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我明白了只有将雅致文化和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化艺术的感受和表现,并让观众享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精神。
论雅俗共赏教案
探讨雅俗共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 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实现雅俗共赏。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04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 雅俗共赏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雅俗共赏的相关话题,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 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特点。
感表达方式。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既有简单易懂的歌词和 旋律,也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 元素展现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
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既有高质量的剧本和演 员表演,也通过特效制作和故事 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
爱。
06
提高学生雅俗共赏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正确审美观
开设美学课程
通过系统的美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规律,增 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现代诗歌与散文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诗歌和散文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追求语言的简练与意境的深远。如舒 婷的《致橡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
小说与影视剧本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小说和影视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和人物形象的鲜明。例 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电视剧《亮剑》等作品,既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 平,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案例一
案例二
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 国特色的文化盛宴,既有高雅的艺术 表演,如舞蹈、戏曲等,也有通俗的 娱乐节目,如相声、小品等,实现了 雅俗共赏。
电影《霸王别姬》:该电影以京剧为 背景,通过讲述两位京剧演员之间的 爱恨情仇,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 人生哲理。它既吸引了京剧爱好者的 关注,也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喜爱。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1《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书中共收录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
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
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
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
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
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
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
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
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
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文,让我受益匪浅。
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
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批注
经典常谈论雅俗共赏批注"雅俗共赏"是一个常谈的话题,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层面上的欣赏和理解。
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点批注:1. 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无论是"雅"还是"俗",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雅"可以指作品的高雅、精致、文化内涵深厚,需要一定的学识和修养才能理解和欣赏;而"俗"则可能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触动更广泛的受众。
无论是"雅"还是"俗",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品味和欣赏。
2. 不同审美取向的存在,"雅俗共赏"也反映了不同人群、不同审美取向的存在。
有些人更倾向于欣赏那些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雅"之作,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俗"之作。
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是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多样性。
3. 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雅俗共赏"也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方面,"雅"之作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审美情操,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俗"之作可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社会百态,引起共鸣,具有更直接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雅俗共赏"也反映了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和意义。
总的来说,"雅俗共赏"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不同审美取向的存在以及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欣赏和批注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尊重不同的审美取向,发掘作品的多重魅力。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导语】: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写的一首散文,来了解一下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吧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
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
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
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
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摘要:1.雅俗共赏的定义与意义2.雅俗共赏的作品特点3.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4.雅俗共赏的现实意义5.如何在创作中实现雅俗共赏6.雅俗共赏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雅俗共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审美标准。
所谓雅俗共赏,指的是一种艺术作品既能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让普通大众易于接受和欣赏。
这种作品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食粮。
首先,我们要了解雅俗共赏的作品特点。
这类作品往往以真实、贴近生活为主题,既不高傲自赏,也不媚俗迎合。
在艺术表现上,它们既保留了高雅艺术的韵味,又具有通俗艺术的亲和力。
正如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说:“艺术要贴近生活,为大众服务。
”他的画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高雅的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使广大民众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其次,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
在这种作品中,高雅与通俗相互融合,既能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又能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的乐趣。
这种审美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在现实生活中,雅俗共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倡文化包容性,鼓励人们跨越阶层、地域、年龄等界限,共同享受艺术的美好。
同时,它还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要求创作者关注民生、传播正能量。
那么,如何在创作中实现雅俗共赏呢?首先,创作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既能吸收高雅艺术的养分,又能了解通俗文化的特点。
其次,创作者要真诚地关注生活、关注人民,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为人民抒发情感。
最后,创作者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雅俗共赏的魅力。
总之,雅俗共赏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雅俗共赏》教案
在保持语言优美的同时,适当运用通俗易懂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情感传递和读者共鸣建立
情感传递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引 发读者的共鸣。
读者共鸣建立
关注读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通过作品表达普遍的情感和价值观, 使读者产生共鸣。
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论雅俗共赏》及相关文学作品选 读。
参考资料
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方 面的学术著作和期刊文章。
雅俗共赏概念解析
雅俗共赏是指高雅文化与通俗文 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 成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化现
象。
雅俗共赏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 包容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之一。
雅俗共赏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还广泛涉及音乐、绘画、电影等
知识掌握情况
评估自己对雅俗共赏相关概念、 理论及历史发展的理解程度。
思考深度与广度
反思自己在课程讨论、案例分析 等环节中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是 否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学习方法与效率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 策略及时间安排,分析学习效果 的优劣。
后续学习计划
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制定后续学 习计划,明确提升目标和行动方
钱钟书《围城》、《人兽鬼》等,欣 赏钱钟书独特的讽刺幽默与深刻的社 会洞察。
老舍《茶馆》、《四世同堂》等,感 受老舍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细腻描绘。
不同类型作品风格比较
古代诗词与现代小说的比较
01
从语言、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与现代小说的差异。
不同作家作品风格的比较
02
选取几位代表性作家,如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老舍等,
经典常谈中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中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In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雅俗共赏" (the coexistence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t is essential to first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is concept emerged. "雅" and "俗" are two opposing aesthetic standa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雅" representing refined and elegant tastes, and "俗" representing popular and common tastes. These two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and the idea of their coexistence reflects a complex and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preferences.在讨论"雅俗共赏"这个话题时,首先要了解这一概念出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雅"和"俗"是两种对立的审美标准,"雅"代表着精致和优雅的品味,而"俗"则代表着普遍和通俗的品味。
这两种标准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它们共存的理念反映了对审美偏好复杂而微妙的理解。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of "雅俗共赏" can be traced back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t reflects the Daoist notion of harmony and balance, as seen in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In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 the idea of blending eleganceand vulgarity can be seen in the use of juxtaposition and contrast to create a sense of dynamic tension and richness.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雅俗共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
第一单元 第1课 论雅俗共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缜 密( zh ěn ) . (3)蜕 变( tu ì ) . (5)陈寅恪 ( kè) . (7)譬 如( p ì) . (2)绅 士( sh ēn ) . (4)寒碜 ( chen ) . (6)柳耆 卿( q í ) . (8)诲淫 ( yín )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c ī . 参差 差 别 ch ā . (1)差 不多ch à 差 . 遣ch ā i 差 . l u î 降落 . 枕 l à o (2)落落 . 丢三落四 l à .
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 我》《伦敦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等,散文代表作是《背影》《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和《春》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 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二、背景回放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 化,其中“雅俗问题”是文化的表现之一。“雅俗文化”发展 的方向也许并不为所有人所知,朱自清先生拿起他那有力的 笔,写了这篇《论雅俗共赏》。
“ 一语破的” 。 ____________
(二)易混辨析 1.凝结vs凝固
填 一 填 辨
把冰箱冷藏室调至10摄氏度,将油放进去10分钟左右,纯
正花生油一半已开始 凝固 ,掺有大量大豆油的“花生油”只 有底部微微一点 凝固 ,掺入棕榈油的“花生油”大部分或全 部 凝结 ,而且结晶处是白色的晶体。 凝结:①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②纠结;集聚。 凝固: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引申为固定不变;使固定。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摘要:雅俗共赏理念起源于古代中国文化,是指通过有礼貌的交流、和平共处以及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
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不同方面得到了发展和表达,如礼仪、文学艺术、形式活动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雅俗共赏的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以更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和需求。
本文将讨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以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雅俗共赏、礼仪、文学艺术、当代社会《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一、引言雅俗共赏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礼貌的交流、和平共处以及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它的普及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并且在许多不同方面得到了发展和表达,如礼仪、文学艺术、形式活动等。
二、雅俗共赏理念的主要内容1、礼仪礼仪是雅俗共赏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行为举止,具体体现在讲究礼节、装束、言谈、行为等方面。
古代礼仪以礼物、贡品、礼拜等形式表达,倡导人们要严格遵守礼节,以此作为自己的容貌和形象。
2、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体现出雅俗共赏理念的精神。
文学艺术被普遍认为蕴含着礼仪观念,从而使得文艺作品的受众更加广泛。
此外,文学艺术也可以用作传播道德价值的有效工具,尤其是通过叙事的形式,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道德准则。
3、形式活动另外,形式活动也可以体现雅俗共赏理念,如古代的庆典、宴会、祭祀等,都是庆祝活动,具有显著的礼仪意义,参与者要礼节得当,尊重彼此的观念和宗教观念,以示尊重和尊重。
三、雅俗共赏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雅俗共赏理念已经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以更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和需求。
比如,礼仪上已经从古代的礼节和行为规范中渐渐引申出来,因此,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礼仪,更加注重言语礼节、行为礼节以及网络礼仪。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在人类社会中,雅俗之分一直存在着。
雅指的是高雅、典雅的文化艺术形式,而俗则是指通俗、平民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传统上,雅与俗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人们常常将二者看作是彼此互斥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雅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开始尝试将雅俗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共赏的效果。
雅俗共赏是一种新的审美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界限,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雅俗共赏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可以同时欣赏到高雅与通俗的艺术作品,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审美视野。
这种共赏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还能够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雅俗共赏的感悟在于,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格局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
无论是高雅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歌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所属的等级,而在于它所能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因此,无论是雅还是俗,只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在于,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高低,而在于其所传达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在传统观念中,高雅的艺术往往被视为思想深刻、情感高尚的代表,而通俗的艺术则被认为是娱乐性质更强的形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平实、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华丽。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体现在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和理解上。
在过去,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高雅的艺术形式。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接触和理解艺术的机会。
因此,雅俗共赏的感悟在于,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在于,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过去,人们常常将艺术划分为高雅和俗气两个极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
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自清名作《论雅俗共赏》欣赏,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的是“雅俗共赏”体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雅俗两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异求同,在对峙的同时走到一起。
倘若简单划分,中国传统文化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
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财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当。
二者的对立和分离一直很明确,落实到文艺方面,就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阂。
各时代的大致情况,朱先生有比较充分的介绍。
用现代文化学的术语说,这叫作文化的“断裂”现象,即一种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峙。
但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冲突,也不停地对流。
不同文化之间会在碰撞过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
现代文化学把这种想象称为文化的传播和融汇。
文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
正如《论雅俗共赏》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
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
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
但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所改造,更不会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于雅文艺之林。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由于文化不断发展,雅俗方面相互融汇,所以雅文艺和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一再出现互易其位的结果。
昨日之雅,可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为明日之雅。
每一轮雅俗对立而又雅俗趋同的局面,都是暂时现象,时间会改变它们的关系和位置。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论雅俗共赏》句段剖析
《论雅俗共赏》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
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
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
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
剖析:这段话分别从俗和雅两方面来谈雅俗必须互相“迁就”而走到一条道上。
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雅文艺应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接近民众,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
2.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剖析: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
”这里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不管是雅人还是俗人,对于某一事物,是能够共赏的。
3.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剖析:诲:诱导。
淫:淫乱。
盗:盗窃。
《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诲淫诲盗”意为自己的财物不保管好,等于招惹别人偷盗;女子打扮得妖艳,等于招人调戏。
即祸由自招的意思。
后用“诲淫诲盗”指教唆、引诱人去干坏事。
“高论”用引号有反语作用,表明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认为“‘诲淫’‘诲盗’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在说话”。
二、重点语段1.“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2021年整理〗《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结构简析
本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从历史横截面上分析不同时期雅俗文化雅化或俗化的情形及其内外成因,“史”“论”结合。
课文共10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的诗句引出“雅俗共赏”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课文的主干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层:(第2段):论述作为社会变迁的“分水岭”的安史之乱对“士”“民”门第的削弱。
第二层:(第3—10段):细致分析与阐述唐宋以来“语录”“笔记”“传奇”“诗”“词”“戏剧”“小说”等文体直至现代的文学的雅化、俗化以及“雅俗共赏”的问题。
主旨浅探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三种表述:
1课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2课文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梳理唐以前、唐宋间以及唐以后直至现代等不同阶段“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线索,指出审美趣味通过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雅俗共赏”的历史进程。
3课文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成因)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了旁征博引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导言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秉持着一种独特的理念,即雅俗共赏。
这一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态度。
无论是高雅的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欣赏并体验到美的愉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包括雅俗共赏的概念、审美趣味的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雅俗共赏的概念雅俗共赏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了不同社会阶层都能欣赏同一种美的内涵。
雅指的是经典文化、高雅艺术,而俗则表示通俗文化、民间艺术。
雅俗共赏即是将高雅和通俗文化相结合,让不同社会群体都能欣赏美的价值。
古代文人雅士崇尚雅,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们通过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行人文精神的追求。
而普通百姓则更多地与俗相伴。
民间艺术如戏曲、民间音乐等成为了他们欣赏美的途径。
通过雅俗共赏,不同群体的审美趣味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二、审美趣味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和主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绘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等题材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热爱。
其次,审美趣味还可以从审美标准的不同体现出来。
古代文人雅士以“不拘一格、任其自然”为宗旨,强调意境和境界的表现。
而百姓则更多地注重形式和情感的共鸣。
此外,中国古代的审美趣味还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上。
传统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选择。
文人雅士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民间艺术如戏曲、曲艺等则提供了人们欣赏和享受的机会。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雅俗共赏的观念告诉我们,美是普遍存在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
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应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审美趣味的多样性表明,人们对美的理解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2024)
2024/1/26
05
CHAPTER
跨文化视角下的雅俗共赏
19
2024/1/26
中方注重意境深远、含蓄内敛;西方强调直观形象、情感表达。
审美观念
中方以诗、书、画、乐为代表,注重表现内在精神;西方以戏剧、雕塑、建筑等为代表,强调外在形式。
艺术形式
中方雅文化多服务于精英阶层,体现身份地位;西方雅文化则更广泛普及,成为公共精神食粮。
CHAPTER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2024/1/26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雅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时代话题。
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背景
创作背景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风格独特,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问题。
本文是朱自清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雅俗文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举办校园文化节和艺术展演活动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和艺术展演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美术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表演和作品,拓宽视野,提升审美素养。
26
2024/1/26
07
CHAPTER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27
2024/1/26
28
2024/1/26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推荐适合高中生的阅读书目
通过讲解阅读方法、技巧等,如略读、精读、批注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给予阅读方法指导
25
2024/1/26
组织文学社团活动
成立文学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雅俗共赏,是指雅与俗的东西能够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欣赏和理解。
雅俗共赏的概念早在古代就有出现,它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中,雅俗共赏也逐渐成为人们对于艺术、文化、娱乐等领域的重要追求之一。
本文将以论雅俗共赏为主题,探讨人们对雅俗共赏的感悟和体验。
雅俗共赏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传统上,雅被认为是高雅文化,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欣赏;而俗则是通俗文化,大众化的娱乐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多样性的追求,雅俗共赏的概念应运而生。
它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将雅与俗相结合,使得高雅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雅俗共赏的实践体现在各个领域。
在音乐方面,传统的古典音乐以其高雅的形式和复杂的演奏技巧,常常被认为是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然而,随着摇滚、流行音乐的兴起,这些通俗的音乐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边界,也使得更多的人对音乐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
同样地,在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雅俗共赏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一些充满创意和现代感的艺术作品,既能够吸引专业艺术家的关注,也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
雅俗共赏的价值在于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高雅文化常常只是停留在少数人的范畴内,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
而俗的文化则过于娱乐化,缺乏深度和内涵。
雅俗共赏的出现,使得高雅文化得以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文学领域,一些现代作家通过运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化的题材,创作出富有高雅内涵的作品,既能够吸引大众的阅读,又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雅俗共赏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传媒的引导。
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雅俗共赏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传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传播和推广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使得大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和了解雅俗共赏的内容。
论雅俗共赏ppt详解
3、揣摩关键词句,品析论述语言 ⑤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 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勉强供 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 是个“读书种子”。 ⑥成群俗士蜂拥而上,逼得原来的雅士 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 ⑦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 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手。
7
作业:
论
雅
俗
朱 自
共
清赏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雅俗共赏观。 2.梳理论述思路和结构。 3.品味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 艺现象、以及作家、艺术家 的创作活动发表评价性意见, 探索文艺规律的文章。从文 体归类说,文艺评论属于议 论文。
3
课文探究
1.寻找关键词句,明确论述问题。
5
3、揣摩关键词句,品析论述语言
①“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 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 ②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 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 ③虽然没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 的玩意儿。 ④这些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 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 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8
央视春晚上,小沈阳凭借《不差钱》一炮 走红。当小沈阳在中国家喻户晓、粉丝无数时, 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称小沈阳是“最低俗的 中国人”。你怎么看呢?请从雅俗共赏的角度 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观点明确,论述 有力,辩证思考,百字左右)
Email:lxyan_75@ QQ:20813733
首段
标题
尾段
雅俗不共赏 雅俗共赏 无雅俗只共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2.关注关键词句,把握论述思路。
雅
社会外因 士民分界严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垮.台(kuǎ)
李翊.(yì)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诲.盗(huì) 寒碜.(chen)
迁.就(qiān) 绅.士(shēn) 虚妄.(wànɡ)
譬.如(pì)
栏目 导引
2.多音字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Fra bibliotek勉强.(qiǎnɡ) 强 倔强.(jiànɡ)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谈中国诗 据说西方的文化名人到中国来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 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 下闻名世界、学贯中西的大师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 女学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住宅电话,于是她就提 出约见的要求,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 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 先生的幽默与机智可见一斑,那么他的学术性论文语言功夫 又有怎样的特色呢?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读《鲁滨孙漂流记》 有这样一种精神,叫作坚强;有这样一种品质,叫作勇敢; 有这样一种态度,叫作乐观;有这样一种体会,叫作孤独; 有这样一种信念,叫作希望;有这样一种冒险,叫作漂流; 有这样一种人,叫作英雄……这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传世名 作《鲁滨孙漂流记》所表现出来的。他笔下那个勇敢机智、 喜爱冒险、乐观坚强的鲁滨孙,用他二十余年的漂流,创造 了一个奇迹,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含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2.一本正经·郑重其事 两者都有严肃认真的意思。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例:①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_一__本__正__经___, 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 ②山西省在一年内,对外贸易可以赶超河南、湖北,在两年 内赶超安徽,成为中部六省对外贸易的龙头老大,两年后, 有望跃居全国十一二位。山西有望称雄中部的言论在三晋大 地第一次被__郑__重__其__事__地提出。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四、词义辨误 1.本山传媒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雅.俗.共.赏.(√?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2.2014 年情人节、元宵节双节合一,各商家趁此展开各种促 销活动,营销手法迭出,各求出.奇.制.胜.(√?×?)。 3.即使是俗.不.可.耐.(√?×?)的人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也会给人带来艺术的美感。 4.日本右翼分子气.盛.言.宜.(√?×?),不正视历史,妄图改 变二战以来形成的世界秩序,实在是不自量力。
tuō(脱)离 yí(颐)和园
tuì(蜕)变 xī xī(熙)(熙)攘攘
欣shǎnɡ(赏)
赔chánɡ(偿)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三、词语辨析 1.凝结·凝聚 凝结:指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凝聚: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聚集,积聚。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例:①交警提示:每天出发前一定要将车窗玻璃擦干净,雨 雾天湿度大,水汽很容易_凝__结__在挡风玻璃表面,这样会使驾 驶员的视线受损,当驾驶员视线模糊的时候,极易出现交通 事故。 ②有着与 iphone 3GS 相同外观的 ipod touch4 是一款苹果产 MP4,其时尚、靓丽的外观_凝__聚__了苹果公司科学家多年的心 血。
坚强.(qiánɡ)
梁山泊.(pō) 泊 停泊.(bó)
禅.宗(chán) 禅 禅.让(shàn)
供给.(jǐ) 给 给.以(ɡěi)
草率.(shuài) 率 效率.(lǜ)
说教.(jiào) 教 教.书(jiāo)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二、字形辨认 yǎ(雅)俗共赏 幼zhì(稚)
祖jí(籍) 枕jiè(藉)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1 论雅俗共赏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胡适妙解“雅”与“俗” 胡适写过一首关于文字的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 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 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 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 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样 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的“雅” 与白话文的“俗”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 走近作者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 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 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为名。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 以自称扬州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 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 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 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 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 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 知识链接 ◆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 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诗歌 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 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 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 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 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 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论雅俗共赏 自古文学有雅俗之分,即“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 说,“雅”以高雅见称,“俗”以贴近生活而得到众人青睐。 二者各有所长,不能偏此废彼。“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 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 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 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 们的疑难之锁,相信我们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