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政策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公共政策特点分析
公共政策特点分析【摘要】公共政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公共政策的定义与范围、制定过程、执行与监督、评估与调整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公共政策的特点在于其面向公众、具有公共性、政府主导性等特征。
通过对公共政策的特点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参与。
公共政策的执行需要严格监督,评估结果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总结公共政策的特点,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实施对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未来公共政策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量。
【关键词】公共政策、特点分析、定义、范围、制定过程、执行、监督、评估、调整、影响因素、总结、重要性、发展趋势1. 引言1.1 公共政策特点分析公共政策特点分析是对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指南和规则。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公共政策具有其特定的特点和特征。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是开放、透明和民主的。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通常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包括公众、利益相关者和专家学者的建议。
这种开放性和民主性保证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监督通常是持续和动态的。
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需要不断监督和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公共政策特点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来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特点分析是对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有助于深化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正文2.1 公共政策的定义与范围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制定、实施和调整的一系列应对社会问题、改善公共利益的措施和规划。
试论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
试论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
刘文光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社会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管理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的成效。
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必须强化八个方面的能力,那就是人口管理与服务能力,就业服务与管理能力,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力,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生态环境的管理能力,公民权益的维护能力,社会保障服务与管理能力,信息网络的管理能力。
【总页数】6页(P71-76)
【作者】刘文光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贯彻执行计量认证新准则加强我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从计量认证评审和持证上岗考核看我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J], 潘进夏;王道君;苏广路;沈炳岗;王群梅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试论加强基层党组织、县处级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J], 何新夏
3.试论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J], 乔长水
4.试论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J], 乔长水
5.试论公共政策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J], 崔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
公共政策概论1、试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2)管制功能。
为避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
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性管制、消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小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9、试述政策规划的程序。
(1)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不仅是政策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确定政策评估的标准(2)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规划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设计政策方案。
决策者对于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寻求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决策的内容一般涉及原则和操作两个层面,原则层面是指政策目标的确立,操作层面是指政策方案的设计。
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
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3)政策方案的评估(前评估)。
公共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功能和实践
公共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功能和实践公共政策和政治制度是国家发展的两大支柱,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公共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功能和实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功能和实践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和决策,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社会发展,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前提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优化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使资源更公平、更高效地使用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创新。
3.改进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改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生产、生活和行动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服务。
4.加强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可以加强社会治理和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以及优化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
二、政治制度的功能和实践政治制度是指国家为管理社会、保障民众权益而制定的一套制度和规则体系。
政治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政治稳定:政治制度是强制性规则,保障政治稳定,防止政治动乱、暴力和政局的不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和谐。
2.保障民主权利:政治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提高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加强个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3.促进民主决策:政治制度可以促进民主决策和公共参与,保障人民在重大和重要的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权利,避免出现只是少数人利益的决策,增强政治参与的代表性和效率。
4.改进治理能力: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和集中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公共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功能和实践是互相补充的,都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策和制度总是相互依赖影响的,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注重公共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未来奠定更稳固的基础。
社会组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组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非营利性B. 非政府性C. 盈利性D. 志愿性答案:C2. 下列哪个不是社会组织的类型?A. 慈善组织B. 非政府组织C. 企业D. 社区服务组织答案:C3. 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机构通常是:A. 工商行政管理局B. 民政部门C. 税务局D. 教育部门答案:B4. 社会组织的使命和宗旨通常体现为:A. 利润最大化B. 服务社会C. 个人利益D. 政治目的答案:B5.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A. 遵守法律法规B. 促进社会和谐C. 追求最大利润D. 保护环境答案:C6. 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A. 利润最大化B. 公开透明C. 个人利益优先D. 随意性答案:B7. 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通常包括:A. 董事会B. 股东大会C. 工会D. 党委答案:A8. 社会组织的监督机制不包括:A. 内部监督B. 政府监督C. 媒体监督D. 个人监督答案:D9. 社会组织的志愿者通常具备以下哪些特质?A. 专业技能B. 志愿精神C. 高收入D. 社会地位答案:B10.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A. 媒体宣传B. 社区服务C. 产品销售D. 政府合作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连接政府和公民的桥梁,通过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参与、维护社会公正等方式,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组织还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
2. 社会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答案: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确保组织运行有序;其次,实行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增强组织的公信力;再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最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地方人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一些思考
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的劳动合同法 、环境保护法 、残疾人
权益保障法 、食品安全法等各项 法律法规 的遵守和执 行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加强这方面 的监督 ,以推 进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 三 )当前 社会 管理 中存在 的新 问题 ,要 求人 大 工 作必须调整原有思路 ,适应新的情况才能提高工作水平 在改革开放前 ,基本上没有游离于社会管理系统之
外的组织或成员 ,整个社会呈现 出非常 高的组 织化特 征 。而改革开放后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户籍制度的 变化 ,旧的劳动用工制度被打破 ,社会流动速度明显加 快 ,大量的人员和组织逐渐游离于原有组织 ,如果不及 时加强管理 ,将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而且预防打击犯 罪的难度 ,化解社会矛盾 的难度都已加大。这不但是对 相应社会职能部门管理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地方人大能 否提高工作水平 ,能否有新作为的考验。
( 四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反映民意 ,落实代表人 民 利益 的 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表达 诉求的愿望 日益强烈,诉求表达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和畅 通 。地方 人 大对 于 人 民群 众 反映 的诉 求 ,必须 重视 ,那 么 ,在社 会 管理 创新 中 ,以民 意 为导 向 是一 种新 思 路 、 新探索 ,是我党 “ 权 为民所用”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 人大制度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 平台 。所 以,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反映民意 ,代表人民的 利 益 ,使 各 个利 益 主体 的利 益 诉 求得 以适 当进入 公 共 决 策 ,从而实现公平正义。所 以说 ,地方人大发挥 自身的 职能作用 ,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十分必要 的,绝 对 不能 袖 手旁观 。
主 张经 过 法定 程序 作 出决 议 、决定 ,变成 人 民 的意 志和 自觉行 动 ,促 进党 委 重大 工作 部 署 的落 实 。加强 和 创新 社会管理 ,是党中央 、省委的重大部署 ,地方人大只有 主动融入进去 ,才能体现 自身坚持和维护好党的领导地 位与执政地位 。 ( 二) 地方人大落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根 本任务的需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其基本任务是协调好社会体 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 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 、促 进社 会公平 正义。这就 必须要以民主法治为保障 。其 中,要在本行政区域内 ,保证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
公共政策概论-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专题讨论考核内容:主题: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00分)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1、联系实际的例子。
(30分)2、个人的讨论提纲。
(30分)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
(40分)4.每个小组学习完成后,形成小组意见,字数不少于1000字。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参考答案:考核内容:主题: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100分)考核要求:1、认真学习《公共政策概论》第七章—第十章内容,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
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3、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方式方法如何转型?(10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荷兰经济学家(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B.罗威C.林布隆D.科臣正确答案: D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B.公共利益C.公共服务D.公共道德正确答案: A3.()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B.强制C.管制D.限制正确答案: C4.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A.功能论证B.小论证C.二级论证D.一级论证正确答案: B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C.《理解公共政策》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正确答案: A6.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涉及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学科,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一系列前沿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既关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与人民裙众的福祉紧密相连。
深入研究公共管理前沿问题,对于推动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提升公共管理实践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服务的优化与创新在当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前沿问题。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通过创新供给方式,如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速度和质量,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教育领域,可以探索政府与民办学校的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医疗领域,可以推动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另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裙体之间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资源倾斜,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覆盖,让全体人民裙众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方向。
这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提升等多个方面。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水平,促进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裙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还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符合公众的期望。
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能力之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应对复杂社会问题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二) 执行主体
1、政策执行组织: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 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
(三)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规定性 2、受动性 3、主观差异性
(四) 政策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 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 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戴尼丝·施柏丽认为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关 键在于培养正面的府际运作关系。关于联邦与地方 官员的彼此互信程度以及上级机关监督介入情形, 将府际运作关系分为:
•①合作共事型 •②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 •③逃避式各自为政型 •④争斗式各自为政型
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 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 换的外部自然条件。
2、社会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该系统以外由 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交互 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可细分为社会 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第四节 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
(二) 客观原因
政策质量低劣常常是造成执行效果 不佳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政策目标错位或模糊不清; (2) 政策“打架”; (3) 政策不可行; (4) 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 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 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 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矫正偏差的对策包括 以下几方面: 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 收益分析 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第四章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为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P135)1、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只能观测可以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按时间和空间跨度结合:战略、策略、战术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不同进行分类:a、政治政策b、经济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三、公共政策的功能(P157)1、管制功能:条文规定是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条文规定是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正向、负向)3、调控功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杠杆4、分配功能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管基偏好基本一致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四、公共政策的本质(P158)1、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2、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五、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实然与应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六、政策工具的含义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七、政策工具的类型(P171)(了解)八、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的因素:其一,政策主体(1)主观偏好(2)政治体制(3)国家或政府能力(4)工具选择的习惯性其二,政策问题(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严重性和负责性(3)政策问题的紧迫性其三,政策目标其四,目标人群(1)目标人群的类型(2)目标人群的社会分裂程度(3)目标人群的政策参与程度(4)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其五,政策工具的特性其六,工具实施的环境(1)社会经济的发展(2)文化,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差异(3)利益集团,公民社会和政策社群发达的程度第五章一、政策系统(构成、任务、功能)(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1、主体系统(1)、政策制定系统功能:a、认定政策问题b、确认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d、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e、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正式发布政策作用:生产高质量的政策(2)、政策执行系统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试试做好准备b、有效实施政策方案c、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作用:确保政策目标实现(3)、简介主体系统(x)a、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b、提出公共问题c、影响公共政策制定d、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e、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2、政策支持系统:(一)信息传播系统:功能: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加工与储存,信息的传递(二)政策咨询系统: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创新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创新公共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制定政策和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行为。
政策创新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引入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政策创新的重要性政策创新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策创新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不断推动政策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其次,政策创新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多种多样,例如贫困、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
通过政策创新,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政策创新可以推动公共管理的改革。
公共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市场改革的需求。
政策创新可以引入新的观念、理念和方法,促使公共管理从传统的行政型管理向市场导向、社会共治型管理转变。
二、政策创新的挑战和问题政策创新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首先,政策创新的路径依赖性较强。
在公共管理中,一些既有的政策和制度往往较难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限制了政策创新的空间和力度。
其次,政策创新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关系。
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常常是政策创新的阻碍因素。
政策创新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平衡各种矛盾,以实现政策的顺利制定与实施。
再次,政策创新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政策创新不仅仅是由政府部门或决策者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方应当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合力,推动政策创新的实施。
三、促进政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为了促进政策创新,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的政策创新机制是关键。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政策研究和评估,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同时,鼓励各方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形成广泛的智力资源和决策支持。
法学:公共政策考试资料.doc
法学:公共政策考试资料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名词解释 完全理性思维 本题答案: 2、问答题 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 )。
A.引导功能 B.调控功能 C.分配功能 D.管制功能 本题答案: 4、问答题 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本题答案: 5、问答题 简述政策执行资源包括的具体内容。
本题答案: 6、填空题 公共政策本身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包括:(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本题答案:7、多项选择题确定政策目标要遵循的原则是()A、实事求是B、面向未来C、系统协调D、明确具体E、伦理考量本题答案:8、单项选择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A.结果B.中间环节C.起点D.目标本题答案:9、填空题()是决定公共政策的重要条件本题答案:10、判断题政策分析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但理性能力不是无限的。
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提出满意模型的学者是()。
A、西蒙B、詹尼斯C、林布隆D、托马斯戴伊本题答案:12、问答题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本题答案:13、填空题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该在政策的()时期。
本题答案:14、单项选择题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
吉大11春学期《公共管理学》期末作业考核要求
吉大11春学期《公共管理学》期末作业考核要求一、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1.当前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虽然仍处于主导地方,但已经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公共管理主体正在呈现出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
作为公共管理的新兴主体,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容忽视。
通过与政府组织的比较分析,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优势,同时论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答: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贴近民众的优势非政府组织是民众自愿组织起来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
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公众意志和公共利益的凝聚体。
2)行动灵活的优势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兴趣、价值和信念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并且具有变动性,在这种情形下,非政府组织往往更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3)敢于创新的优势非政府组织由于较少受到体制和利益等方面问题的掣肘,在公共管理改革中往往能够首开先河,对公共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造性处理。
4)专业性优势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目标定的很明确,即关注某一类社会问题或救助某一弱势群体。
5)广泛性优势非政府组织活动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对政府服务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包括如下方面1)非政府组织能够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非政府组织能够推动社会就业和社会发展3)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激发承担责任和积极奉献的公民精神,并促进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4)非政府组织能够培育民主价值观,提高民主化水平5)非政府组织能够制约政府的公共权力2.公共管理过程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各种外在的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只有正确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所形成的影响,才能更有利于推动公共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请结合各种公共管理环境因素的基本特点,试论述公共管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同时请具体论述公共管理环境对公共管理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
简答及论述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9. 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职责。
10. 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1. 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12.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4.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15. 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16. 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7. 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9.决试分析在确定决策目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21.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22. 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23. 简述史密斯模型。
24. 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25. 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26.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27. 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28. 试分析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9.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30.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31.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32.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33.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34.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35.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36.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37.案例分析:阅读材料“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教材第186-189页),回答问题: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
传统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政策
在传统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政策这一主题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内涵,然后探讨它们之间的通联和发展趋势。
一、传统公共管理传统公共管理是指早期政府实施的管理方式,其核心职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传统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和行政效率,注重组织层次和层级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政府官僚体系的运作。
这种管理模式通常由官僚主义、分工和控制为主要特征,其决策过程通常是单向的,而且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
新公共管理试图通过市场化、产权化、社会化等手段重新定义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强调效率、竞争和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的运作中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提倡引入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强调结果导向、绩效评估和公共部门的创新能力。
新公共管理还注重公民参与和社会合作,强调建立灵活、透明、负责的公共机构。
三、新公共政策新公共政策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通过政府策略和政策工具来解决公共问题,强调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监管和评估。
新公共政策强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公共参与,注重政策的整合性和协调性。
新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多元化、协作性和实验性,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协同治理。
在传统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政策这三个概念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从机构化转向社会化,强调公民参与和治理的开放性。
在当今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政策的理念更能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需求。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传统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传统公共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性为公共治理提供了基础,但在面对社会多元化和复杂性的挑战时,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政策的出现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制,强调了市场的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使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公共政策复习考试题
公共政策复习考试题责任教师:刘昌雄〖题型:简答题2道,只需要答要点即可;判断题2道,要求先判断,后说明理由;论述题三选二,一题为理论题如14,一题为实作题型如11-13红色标题的老师说不考,仅供参考〗1、简述现代公共政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2、如何评估公共政策方案P307-3193、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P276-2774、试论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P223-224/P651-6545、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P289-2946、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P262-269/P294-3037、试论造成公共政策评估客观误区的原因;P329-3328、试论公共政策调整和终结的障碍;P356-359/395-3999、试论公共政策自身的运作规律;P78-79/404-41810、什么是逆境逆境中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遵循什么原则11、你认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创新哪些政策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提供哪些政策支撑13、促进就业还完善或创新什么政策14、解析浴盆模型中政策失效率变化的基本状况,以及给我们哪些启示一、简答题1、简述现代公共政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简答题答:一公共政策问题复杂化;政策问题相关性;政策目标多重性;政策问题动态性;二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1、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制定公共政策;2、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参与制定政策;3、社会非法权主体:影响公共政策;三公共政策范围扩大化;1、政府经济职能膨胀;2、政府社会职能扩张;3、人类事务日益丰富;四公共政策理论和方法丰富化;1、公共政策分析的视野进一步开阔;2、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进一步引起重视;3、公共政策的技术分析能力进一步加强;10、什么是逆境逆境中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答:逆境是指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难以消除的各种社会紧张状态;可分为简单与复杂、可处理与不可处理,长期与短期,时代与外生型;逆境对于政策来说,是一种行政困境;逆境中的公共政策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改造性原则;顽固的社会僵化妨碍了诸如生活方式、追求目标、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必须的调整和变革,并使变革与调整不可能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发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切便产生了对社会改造的需要,只要改革者抛弃了教条主义,他们必然面临这种选择;然而,从技术和政治上看,许多社会改造都是十分艰难的,它要求改革者具有的精神素质远远超过目前所能达到的水平;2临界点原则;社会改造都有一个限度或阈值问题,其阈值取决于社会的原动力、规模与复杂程度、社会状态是稳定的还是动乱的、各个具体领域以及其它因素,改革者的社会改造要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达到一个适当的临界点,才能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否则,要么革新不足,要么社会不稳;3有限激进原则;渐进的改革影响太小难以达到社会改造预期的目的,全面激进的变革通常不易实行而且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改革者要坚持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4风险与避免万一原则;面临未来不确定时,改革者的任何改革方案都具有冒险性,所有承担风险是一个重要的改革原则,但对待风险的态度是要尽量避免万一的危险;5产出价值优先原则;产出价值是改革方案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后果方面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形式价值是意识形态、公众参与、公开性、民主化、平等与自由等;产出价值优先原则认为,与自由、公平、民主的形式相比,在逆境形势下,实现旨在应付逆境的产出价值更为迫切;相对来说,在较为顺利的时期,形式价值可得到较重的权数—更多的考虑;6积极性强制干预原则;只有能动的改革方案才能战胜旧体制、旧势力的惰性,战胜那些抵制改革的力量,换句话说,为了应付逆境,改革者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以制定和执行强硬政策;三、论述题三选二,2、3、6为实作题,2、如何评估公共政策方案P309-317答: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政策评估分为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五个标准;政策评估一般要经过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P3151、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根据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遵循有效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精选评估对象特别是那些比较成熟的、政策效果与环境变化之因果关系比较明显、评估结论比较有推广价值的政策,才能使评估收到最佳效果;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系统、详细地将评估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在内:即评估者主体、评估对象客体、评估目的出发点、评估标准准则和评估方法手段;挑选和培训人员;2、实施阶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查阅资料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等;综合分析政策信息;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政策的实际效果,得出评估结论;3、结束阶段:首先,要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其次,让评估结论与政策设计者、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会面,以便发挥评估的诊断、监督、反馈、完善和开发作用,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为此,必须做好撰写评估报告和总结评估两方面的工作;政策评估者必须形成书面形式的评估报告,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对政策进行价值判断、提出政策建议,对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和评估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必要说明,对评估工作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还要注意妥善处理决策者与评估者之间的分歧,实现二者之间的最大限度协调;答案2:前后对比分析,就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判定政策价值,提出政策建议的一种分析思路;前后对比分析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它具体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设计:1:简单“前-后”对比分析;优点:应用起来比较简单;难点:如何确定所观察到的变化究竟是由该项政策引起的还是由于别的因素影响的;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优点:过滤了其它影响因素;关键:建立起政策执行的趋向线;3“有-无”政策对比分析;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其中,3与4的区别在于两类评估对象在实验前是同一的,而且评估者在评估过程有条件对影响评估对象的各种可变因素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以尽量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三类设计相比,“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对于评估条件的要求较高,在评估中要求政策执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是评估者应当注意的问题;3、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P276-277答:主要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附加性执行、野蛮性执行;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当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使上级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便是很形象的比喻;一些单位“耍小聪明”、“打小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3“软拖硬抗,虎头蛇尾”——象征性执行;有些部门或地区对上级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有的执行政策前松后紧,敷衍塞责,消极执行甚至抗拒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造成重大损失;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所谓“土政策”,就是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自立一套、各行其是,谋取私利,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罚款却成为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竟然把生育第二胎的指标公开拍卖,偏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5“上下不一,走极端”——野蛮性执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公共政策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结合运用;然而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与群众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更有甚者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6、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答:1提升政策合法化程度;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法律规章和制度程序,从而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其次,政策制定过程必须公开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黑箱”操作;必须限制政府政策制定者的特权,建立约束和监督机制,实现政策制定的公开化;第三,政策制定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决策的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它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化,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从而有利于避免滥用权力的独裁,降低公共政策的决策风险,维护人们自身的根本利益,也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政策合法化程度的提升,为公共政策的正确性和明确性奠定了基础,也使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有了根本前提,使政策执行者获得了执行的依据,降低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2重视政策实验,以取得经验,再全面铺开,避免损失,少走弯路;采取强制性执行手段与说服教育有机结合的执行手段、抓中心工作主要矛盾与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相结合的领导方法也是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途径;3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人,是具备一定的政策执行能力、知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而这些方面的获得则要依赖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培养和长期作用;因此必须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为有效的政策执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强化政治社会化过程的教化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执行水平和对政策执行风险的预期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政策认同感,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政策目标,并且为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进而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4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协调与监督;“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并不能自动得到有效执行;协调能使政策执行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做到思想观念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从而保证执行活动的同步与和谐,减少或杜绝各方面的浪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政策歪曲、政策截留甚至政策抗拒等现象,从而使政策执行活动偏离偏离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对政策执行整个过程加强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4、试论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P651-654答: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进行决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政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公共政策的主导;当前,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1、思想观念是前提;要树立专家咨询观念,采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技术,建立合理的决策体制等;要树立民主集中制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监督等观念;2、完善公共决策体制是根本;针对决策中枢系统,将决策主体的职责分开,使各决策主体的决策权界限明晰,减少侵权渎职行为;健全决策会议制度,并使其与行政首长负责制有机结合,兼顾公平和效率;建立行政决策责任制,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针对决策信息系统,要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兴建一批全国性和地区性的信息库、信息研究中心;要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加对信息价值辨识的能力和整合能力;要加大对信息设施的投资力度,搞好“硬件”建设;针对决策咨询系统,要完善体制内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赋予其独立地位,使其能按决策科学的内在规律,客观公正地研究政策问题,提供咨询、建议;要促进体制外的政策研究组织发展,使其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力量,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政府应借鉴国外建立脑库、思想库的做法,帮助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谋与断相对分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气氛;3、决策者的素质是关键;决策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养成求实的工作态度;培育科学的创新精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4、扩大民主参与是基础;决策者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决策者要有民主的品质;决策中枢要实行民主;决策过程要充分实行民主;5、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P289-294答:主要有以下五个制约因素;1、政策问题本身的特性范围大小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成反比;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有效性成反比;2、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政策的合理性:是否针对了客观的政策问题;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现实可能性;政策的明晰性;政策的协调性:相互矛盾或抵触;不配套;政策的稳定性;3、政策的执行机构拥有初始的政策解释权;拥有自由裁量权且掌握资源的分配权;执行机构执行政策后的利益损益;执行体制高度集权制;分权制;4、政策对象范围;对象的构成;价值取向;可承受力;5、政策执行的环境交叉性、突发性、多样性;人口是所有政策都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7、试论造成公共政策评估客观误区的原因;P330-331答:主要是“五个不确定”:1政策目标不确定许多政策目标不可能量化;多数政策具有多重目标、有些目标间相互矛盾;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目标还可能发生变更而被修正;2因果关系不确定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3政策效果不确定预期的与非预期的;显性的与潜在的、不易感知的只能做不能说,评估也不能说;短期的与长期的影响;4政府态度不确定;5评估客观数据不确定评估资料欠缺;8、试论公共政策调整和终结的障碍;P395-399答:政策终结的障碍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障碍逻辑上的障碍,另一类则是政治上的障碍非逻辑上的障碍,包括政策决策者责任的缺失、利益集团的寻租、舆论的被操纵;具体包括: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政策受益者;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机构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机构的动态适应性;3行政机关的联盟;4利益集团的阻碍;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6社会舆论的压力;7高昂的成本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9、试论公共政策自身的运作规律;P78-79/404-418答:公共政策自身的运行环节;1、政策的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2、政策的执行——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的功能环节;3、政策的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楚该政策为什么成功或失败;4、政策的监控——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的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5、政策的终结——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先判断再;V、为最大多数谋取最大的利益;X最根本,但,政策的;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政策的法律化;10、公共政策是公共组织为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或做出的承诺;V11、政策评估就是根据某些公认的标准去判断某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V12、政策评估的正确途径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政策评估的制度化、精心选择评估对象、建立政策追踪系统;V。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和价值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和价值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和价值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义和范围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涉及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管理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组织和管理能力,以解决公共领域的问题和挑战。
该专业通常包括公共政策、公共财政、行政管理、城市规划等内容。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1. 服务社会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管理和决策技能,能够为社会提供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专业支持,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
2.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公共管理和领导能力,能够参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工作,提升社会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3. 推动社会公共政策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相关知识,可以为社会提供创新的公共政策方案,推动社会的可持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为社会做出贡献,关注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价值1. 为社会提供专业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公共管理和决策能力,可以为社会提供专业的管理人才支持,满足社会管理需求。
2. 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为社会提供创新的公共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提高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可以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管理支持,提升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4. 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时,能够提升社会的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和价值密不可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管理需求,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专业在培养社会管理人才、推动公共政策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未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其专业优势,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3)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还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导向功能。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3)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3、哪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
模型。
(5)资源。
(6)评价标准.(7)效果。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并推动社会进步的方针、原则、目标和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可以理解为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制定并实施的方案和措施,旨在解决公共问题、调整社会关系并提高社会福祉的工具。
公共政策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政策制定者: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他们通过立法、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方式制定政策。
2. 目标和目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是解决公共问题、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社会进步,以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3. 内容和措施: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措施包括政府的财政支出、法规制度、社会福利措施、行政管理措施等,旨在实现政策目标。
4. 影响对象:公共政策的目标对象包括全体公民、特定社会群体、企业组织等。
不同的政策可能涉及不同的受益者和责任主体。
二、公共政策的作用公共政策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作用:1. 社会调节功能:公共政策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例如,税收政策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2. 问题解决功能:公共政策通过针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众关注的各种问题。
例如,环境保护政策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3. 公共利益维护功能:公共政策旨在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例如,消费者保护政策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4. 社会发展推动功能:公共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例如,产业政策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公共政策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摘要创新社会管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必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方式的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必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工具的变化。
而公共政策执行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需要转变执行理念,实现主体多元参与,执行方式人本化,执行工具多维化,以适应并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目录1 前言 (1)1.1 公共政策概述 (1)1.2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2)1.3必要性分析 (2)2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 (6)2.1解决好基层党组织覆盖问题 (6)2.2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7)2.3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8)3农村党建工作法 (9)3.1“六抓六促” (9)3.2“四个强化” (10)3.3“五个载体” (10)3.4“3+X”培养模式 (11)4 结论与建议 (11)参考文献 (12)1.前言1.1 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学: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公共政策学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了一个新的公共部门管理的知识框架,适应了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提升决策和执行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之后,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十分迅速。
二、特征1、价值相关性。
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可。
3、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2009年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是当前三项重点工作。
2011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社会管理”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
”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可以说,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理念与方式上的一次变革。
1.2 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但人们对“社会管理”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各家观点主要有:社会管理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管理,经济―社会二分法中的社会管理,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中的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建设相对应的社会管理等观点。
而本文认为,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新形势下从未有过的高度提出,三域视角的界定更为适当,既可以避免政府与社会混淆一体,又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统领各领域行为。
社会管理并不是现代国家与社会的专属现象,而是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语。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社会管理”的专有概念,但却有着丰富的社会管理实践,比如在灾荒之年进行救助、赈灾等社会福利活动的传统,民间也有乐善好施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的儒道法家等学说中就蕴含着辩证的社会管理思想。
近代中国于20世纪初就出现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很多仁人志士并为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也开展了很多社会建设,开创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与逐渐深入,我国社会从一个“整体性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社会”,对传统社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都提出了新挑战,需要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点在于“创新”。
对于创新,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早就指出,在这个要求创新的时代,一家不能创新的现有企业是注定要衰落和灭亡的。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组合,包括采用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获得新来源、实现新组合。
尽管这些学者对创新的认识是基于企业管理的,但是对社会管理创新亦形成了重要的启发,因此管理创新可以看做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以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
而创新社会管理,意味着一种更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的范式,实质就是实现社会治理。
联合国下属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对治理作了明确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 创新社会管理引起公共政策执行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加剧,这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统治型、经营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过渡,不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治理的手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在努力减少服务过度和服务不足的基础上,各级政府更多的开展响应性服务,即及时、有效的响应公众的要求,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中心的服务。
这一变化使公共政策日益成为政府经常使用的治理工具。
”[1]对于现代政府,公共政策已经不争地成为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主要手段。
在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下,公共政策执行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2.1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引发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变化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状态更加活跃。
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单一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构成了所谓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各阶级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他们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甚至不存在直接的冲突。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各种冲突与矛盾。
在此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格局需要创新,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带来了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变化。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伊指出:“政策执行就是旨在执行政府立法部门所制定发布的法律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创设新的组织机构――新的部、新的局、新的司等等,以便执行新的法律、或者将新的职责和职能授给现有的组织。
这些活动还可能包括制定一些特殊的法规和条令,以便对法律的真正含义作出解释,同时这些活动往往还包括制定新的预算以及招用新的人员来执行新的职责和任务。
另外,这些活动常常还包括对许多个案的裁决。
”[2]林水波和张世贤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可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执行的机关与人员组合各种必要的要素,采取各项行动,扮演管理的角色,进行适当的裁量,建立可行的规则,培养目标共识与激励士气,应用协商化解冲突。
[3]因此,政策执行主体对执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而传统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单一的,主要由政府行政组织来实现。
政府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执行主体必然难以满足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
2.2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引发公共政策执行方式的变化胡伟把中国政策执行概括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官僚模式和动员模式。
他指出官僚模式是把政策执行的基本动力寄托于官僚制及其组织中的各级官员身上,动员模式指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等名义下,运用大众舆论、宣传教育、群众运动等手段调动公众对政党、政权和政策的认同、支持和配合,从而加强政治体系的施政能量,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
[4]公共政策执行的动员方式与官僚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语境下,都显示了难以适应之处。
政治动员注重的是政治动员对象的政治忠诚和积极性,要求动员对象积极地配合上级组织完成政策任务;政治动员执行的方式是大规模的和短时间的。
伴随政治动员,政策执行总会附带一些政治压力,执行怠慢或者执行不力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5]动员式执行在革命战争年代与计划经济年代是主要的政策执行模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党建国家和党治国家。
现有的政治体系是政党构建起来的,现有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由政党直接推动和主导的。
”[6]中国共产党有着动员执行政策的群众基础与能力,但是动员模式政策执行通常采取的途径是运动式的,执行过程轰轰烈烈,舆论宣传强大,大张旗鼓的政治表态,不计成本的完成任务,因此动员式执行虽然行动力较强,但是并不适合常态下政策实施。
中国科层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从根据地时期的财经官僚初露端倪,到建立新中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渐次成型,其后虽遭“文革”打压但仍顽强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则对其恢复重建,并一直试图努力完善。
2008年新一届政府尝试的“大部门”制改革,已经是改革以来政府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了,再次体现了政府理性官僚制化的努力。
所以,对于当前中国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大多是通过官僚模式运行的认知,是普遍接受的看法。
官僚制模式的政策执行是按照政策的规范文件按部就班的、一丝不苟的进行,要求执行者忠实地执行政策,但是并不一定以政治表扬与前途的奖励为激励,它激励的内容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激励他们认真的执行政策;它的执行方式是体制内部、规范和长期的。
公共政策执行的官僚运行模式,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依赖行政系统的权威,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和分权的行政体制。
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执行方式成为执行政策的主要途径,这种途径在中央与地方的政策目标一致时,则可以使政策顺利高效执行,而当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政治紧张,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发生地方政府的选择性执行政策。
2.3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工具的变化创新社会管理在人口服务管理、经济组织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互联网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等方面需要新的运行机制来实现,包括群众维权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而新机制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之一是落实情况。
正如莱斯・M・萨拉蒙所说,“公共行动的失败不是源于政府管理人员的无能或渎职,而更多是由于他们使用的工具和行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