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育学》提纲范文

《教育学》提纲范文

《教育学》提纲范文
一、引言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
2.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过程
2.教育目标
3.教育主体
四、教育学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
2.现代的教学方法
3.探索性的教学方法
五、教育学的教育管理
1.教育规划
2.教育评估
3.教育政策
六、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1.教师教育
2.学生发展
3.教育创新
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制度
3.教育学习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结语
1.对教育学的总结和展望
2.教育学的意义和使命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探究人类教育活动本质、目的和方法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使人类教育
活动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教育学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在现代社会,教育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育学
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
意义。

因此,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教育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敬请期待。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期末报告:学生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实践的报告,展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安排1、学期时长:本课程为期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2、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0032 开课学期:3-秋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师范方向学时:28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育学》是师范方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学的价值和机制,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探索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

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学的价值,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性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落实培养目标、体现教学原则,可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1、讨论学习;2、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3、实例分析;4、研究性学习;5、讲授法。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学(上)
18
第十章
教学(下)
10
第十一章
德育
8
合计:72学时
大纲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与改革,难点是义务教育问题。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劳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地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及完善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工作基本环节,难点是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师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师工作基本环节概述
二、教师工作基本环节的内涵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第三节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德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内容,增强德育的责任感。其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育人的能力。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专科院校师范专科学历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课程的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原理, 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揭示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

二、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培养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建议1、明确《教育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包括总的目的要求和各章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启发式教学。

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参观、见习、教育调查, 邀请优秀教育工作者介绍实践经验、分析教育形势等。

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写总结报告、体会等,并将其作为本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4、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以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

四、本大纲的结构本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大纲说明”、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一、教材说明除绪论外, 共14章, 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第1章 ): 重点阐述教育、教育学概念,教育、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学习研究教育学意义,以及阐明教育的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教育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_____学时4、课程学分:__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熟悉教育政策法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本质和基本要素(2)教育的起源和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与文化(4)教育与人口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内涵和规律(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的教育目的5、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和类型(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6、课程(1)课程的概念和类型(2)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7、教学(1)教学的概念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德育(1)德育的概念和意义(2)德育过程的规律(3)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9、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2)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3)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类型(2)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3)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外文名称:educationscience课程编码:1410102C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全院教师教育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在于帮助未来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院各教学系师范类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其一,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其二,着重在知识、理论、观念上训练师范生,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其三,特别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层次,了解教育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理解层次,深入理解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

第三,掌握层次,在理解教育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把心理学、教育学、所学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作好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公共教育学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先修课程:心理学基础后续课程: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开课教学单位:适用专业:学前教育执笔者:审阅者:修订日期: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则及方法,要能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背后的原理,灵活的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教育的两大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2.学生能够了解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每种因素对人发展起的作用又如何。

3.学生能够了解教学的各种原则和方法,德育的各种原则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各种教育现象的能力。

2.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具备灵活的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各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从而养成正确的教育观。

2.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四、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单元一】: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教育的概念及本质,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学时: 6 其中理论: 6 实践:0(三)教学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历史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发展简史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单元二】: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二)学时: 6 其中理论: 6 实践:0(三)教学内容: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制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及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与遗传、环境、教育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教育学(高教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教育学(高教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及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

2、掌握关于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4、掌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学制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趋势。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课程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教育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必须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自觉地坚持教育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原则,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教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好这些课程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育学理论,也有助于公共必修课教育学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2、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去获得新知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安排好教学实践环节,可适时组织学员开展自讲、教育实习和教育考察活动,撰写教育实习报告、交流教案、观摩评论教育实习效果。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总教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论(3课时)一、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并寻求教育价值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类17世纪以前,所有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都属于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孔子、孟子、荀子、《学记》(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英国洛克《教育漫话》1693法国卢梭《爱弥尔》1762瑞士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1825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一是教学研究朝向实证化方向发展;二是杜威教育学的问世;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布鲁纳教育过程 196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1975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1972三、中国教育学的百年求索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开始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学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初步形成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的深化研究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是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懂教教育学是探索并回答教育规律——会教教育学是寻求并选择教育价值——爱教教育学是要引导人们进行创造——善教第二讲什么是教育(3课时)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1.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2.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3.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二)教育本质的界定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为人的发展而有意识建构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与交往系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1.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具有可塑性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教育性3.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具有能动性或主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条件、内容、方法。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日趋完善(三)未来教育1.关注人的自由发展2.关注教育技术的运用3.关注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四、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3课时)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类发展与个体发展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1.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二因素:遗传、环境三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四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2. 从逻辑上分析主体因素(先天与后天)客体因素(环境与教育)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主体先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先天因素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遗传素质和由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 关于“遗传决定论”(二)主体后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体后天因素指个体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征,涉及到个体的体质、知识、经验、能力、态度、个性等内在素质。

1. 后天因素是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2. 后天因素影响人对环境和教育的选择和作用方式3. 后天因素影响人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实现的努力。

4. 关于“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和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环境分为不同的类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小环境与大环境;逆境与顺境。

1. 环境是人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2.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 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4. 关于“环境决定论”三、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的潜在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

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1. 婴儿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2. 幼儿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3. 童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4. 少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5. 青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第四讲教育与社会发展(2课时)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权利(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知识——内容特征——价值传统——变革二、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4.教育的文化功能(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1.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2.演变及其现实表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当代社会我国现实(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教育现代化第五讲教育目的(3课时)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

理解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二是在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必须警惕庸俗的唯物主义,即那种将社会制约性作机械决定论的理解(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基本类型: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的理想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历史上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也有人试图调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企图实现二者的兼顾和协调,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经做过尝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三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社会形态”第二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马克思是从人的三种关系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3.准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

其次,超越人的劳动能力发展,并追求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目标是人的解放历程的重要进步。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识,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表述(二)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第六讲课程(3课时)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问题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1.课程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