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合集下载

洪宪帝制时期的缓进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洪宪帝制时期的缓进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8卷第5期2009年10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oyang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8N o.5O ct.2009■历史・文化研究洪宪帝制时期的缓进派贾熟村(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摘 要:洪宪帝制时期,袁克定等为激进派,要黄袍加身。

袁克文等为缓进派,认为时机不成熟,急躁对袁世凯不利。

袁世凯则左右摇摆,至英、日支持,遂决定称帝,英、日又反对,终告失败。

很值得分类认真研究。

关键词:洪宪帝制;袁世凯;激进派;缓进派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9)05-0106-04 一、主要人物在洪宪帝制时期,反对杨度、袁克定之激进主张者,大有人在,今择其主要人物简介如下:袁克文(1890—1931),字豹岑,为袁世凯次子。

曾任法部员外郎、清史馆纂修、统率办事处陆军总稽查[1](P650)。

筹安会发起之后,他与赵尔巽等认为杨度燥乱,非袁世凯之福,拟另建一会以制约之,未果[2](P15)。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出身举人。

著名维新派、立宪派[3](P659)。

认为袁世凯称帝是“果未熟而摘之,实伤其根”[4](第3辑,P171)。

曹汝霖(1877—1966),字润田,上海人。

留学日本。

曾在袁世凯任外务部尚书时,为其部属。

曾任外交部次长[1](P809)。

曾对袁解释:“帝制问题外边议论不一,惟愚见以为为时尚早,因之有人以为我反对。

我受总统知遇之深,何能反对?惟有愚见不陈,亦非尽忠之道。

我所顾虑者为时间问题”[5](P69)。

陆宗舆(1876—1941),字闰生,浙江海宁人。

留学日本。

曾任印铸局长、财政部次长、驻日公使。

他根据日本的态度,也主张缓进[3](P376)。

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江苏吴县人。

为袁世凯亲信幕僚[1](P397)。

官僚资本与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官僚资本与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官僚资本与市场经济郑起东官僚资本这一概念在近代史上已存之有年,但其定义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皆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官僚资本究竟是官僚占用的资本,官僚运用的资本,抑或是官僚控制的资本?很明显,单凭其归属无以确定其内涵。

界定官僚资本的标准应是其生存方式。

官僚资本的生存方式有二:其一是其积累的方式,或者毋宁说是其兼并的方式;其二是其获取利润的方式。

此二者皆与自由资本有别,自由资本的积累和利润都是在竞争中实现的。

而官僚资本的积累和利润都是在垄断中实现的。

操纵二者的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手与手有别,操纵自由资本的是价值规律,而操纵官僚资本的是被滥用了的公权力。

二者的物化环境也不同。

自由资本的积累和利润是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的,它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而官僚资本的积累和利润是在市场经济之外实现的,它本身是公权力的异化,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市场经济的窒息。

在中国近代史上,此种例子比比皆是。

轮船招商局“不准另树一帜”不能阻挡英国和美国的轮船公司进入中国航运,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十年专利”也不能阻止外国在华设厂,其结果都是付出了牺牲中国的民族航运业和纺织业发展的巨大代价。

此后几十年里,中国的航运业几乎完全被英国轮船公司所垄断,而中国在1882年后的十年中,除湖北纺织官局外,没能再出现一家民族资本的棉纺织企业。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发展较晚清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国民党政府实行官僚资本主义政策是从金融垄断着手的。

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设立中央银行,资本2000万元,由政府以公债形式一次拨足,1934年增资至1亿元。

由宋子文、孔祥熙先后任中央银行总裁。

国民党政府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攫夺也早在进行。

早在1927年,它就加入中国银行官股500万元,加入交通银行官股200万元。

1935年,它“修改中行条例,复加官股1500万元,即以1935年金融公债拨给”,使官股比例由20%上升至50%,宋子文当上了中国银行董事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

!-./012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储著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摘 要:“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是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探索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文革”结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前,胡乔木提出“赶快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科院成立现代史研究室;第二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至1982年底,编写《当代中国》丛书启动,中国社科院拟成立现代史研究所的建议未被采纳;第三阶段,自1983年至1990年底,以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为标志,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学界在探索完成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十余年时间里,始终贯穿着明确的学术自觉意识。

这是完成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重要思想保证。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当代中国》丛书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1-0162-07  “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简称“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探索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学界重新提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并试图建立专门机构来推动国史研究。

①1990年,以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为标志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那么“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学界是怎样认识国史研究,并为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做过哪些努力?尽管这些问题在国史研究学术史论著中常被提及,但对其演进过程则语焉不详。

②笔者认为,学界对于“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问题实有重新讨论之必要。

一、1976—1978年:“赶快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文革”结束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使遭受极大破坏的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得以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或恢复,保证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顺利展开。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关于《近代史研究》若干技术处理的规定一、数字的用法(一)总的原则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保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例: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30年代 1946年2月1日 9时30分36秒、道光年间(1821—1850)1.1 年份不应简写:如:1940年不应简作“四○年”或“40年”,1930—1935年不应简作“1930—35年”。

1.2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昭和16年(1941);1949年10月1日以后中国纪年统一使用公历。

2.物理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非物理量值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例:876千米 600克 45万元 48岁 11个月 30名2.1 百分数不能简写,如30%-60%不能写作30-60%。

2.2 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不分节;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需表明精确度的除外),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如:345000000吨,可改写为3.45亿吨或34500万吨,不能写作3亿4500万吨或3亿4千5百万吨;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应断开移行。

(三)应当使用汉字的情况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

例:八国联军二○九师第四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四运动十月十七日同盟相差十万八千里七届二中全会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年月。

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正月初五3.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

例:天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1860年11月2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4.含有日月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数字部分用引号标示)。

论黄兴不入中华革命党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论黄兴不入中华革命党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唱而实行之者。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
民主.则是南镶而北其辙.忠心革命同志不应作‘服从个人'看法.
.…老实说一句,你们许多事不懂得,见识亦有限 ,应该盲服我.我

示,且有权将其罢免,直至开除出党.孙中山片面强调服从领袖,岂

不是将党员应有的民主权利尽行剥夺了吗? 资产阶级的党是由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的人组成的,是全体党
① ‘黄别矗 1 , 1再 351- 358 页.
@
‘中华草审竟直霄 1 ,‘革命立献》第 5 帽.第 3 页.
• 190 •
员共有的政治团体,任何人不得将党视为个人的私有物,随意处

那么,黄兴对孙中山的批评对不对呢?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附
从"、·‘服从"问题.
孙中山标榜中华革命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
..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表明他要建立的是资
产阶级性质的党。不论合法的政党,还是秘密的革命党,既为资产
阶级性质,就要按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原则行事,不能实行封建
某些反对者所指出的 2 假若孙中山一直不讳."岂吾擎将无所附从
乎"①?孙中山不会长生不老,总有去世å!J一天,他撒手而去之后,
党员势难随其俱殉,但又无所"附从",他们还要不要革命?如何革
命?这种指名道姓的规定本就极不妥当,所以反对者建议将"附从 孙先生"改为"附从总理",表示是服从党的领袖,这样,不论孙中山
(且理 ):1画汉孙论统 一 盘根与服从命令书 1.( 革命文献 B第 5 篝.第 45 页. 《且理致陈新政暨南洋同志诠组织中华革命党主意且书).‘革命丈献'第 5 现.第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 、李德到中国时的身份
李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国纪事 》中曾说 :“1932年春 ,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接着 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 。粗略地说 ,我的任务是 ,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 ,担任军事顾问 。”①可见 ,李德自称他是由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担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的 。然而 ,李德在回忆中又说 ,他直至 1932年秋才到上海 ,同共产国际 驻中国的代表 、远东局书记阿瑟 ·尤尔特 (也翻译作埃韦特 )接上关系 。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 ”问 题 ,引起了研究者对李德身份的疑问 :李德既然自称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 问 ,为什么没有马上到上海向共产国际远东局报到 ?
14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王新生 /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部第四局派往驻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 ,并开始接受远东局的领导 。而且 ,李德一到远东 局 ,埃韦特就报告了共产国际 。显而易见 ,李德到远东局工作的事情 ,共产国际是清楚的 。
14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 1期
服力 。笔者认为 ,李德是一个与中国现代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 ,弄清他的身份 ,有助于我 们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笔者试根据俄罗斯近年来新公布的档案 材料 ,对李德到华后的身份和任务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

严复、伊藤博文“同学”说考订

严复、伊藤博文“同学”说考订

严复、伊藤博文“同学”说考订清末民初,有关严复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留英时同班同学、回国后际遇大相径庭的传闻开始出现。

该传闻最早可能见于官场②,但内容十分模糊。

严复去世后,陈宝琛所撰《墓志铭》也提到:“光绪二年,派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

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君试辄最……君慨夫朝野玩愒,而日本同学归者皆用事图强,径翦琉球,则大戚。

”[1](p1541)1930年代后这条传闻成了信史,多家史著详略不等地沿袭此说,③其内容和细节在传播过程中也愈益翔实丰富:留学期间严复考试名次屡列伊藤博文之上,但两人回国后待遇大相径庭,前者备受冷落,清政府仅派一小官到码头接他,所任职务是福州船政学堂教员,使其富强祖国的大志不能实现,终日闷闷不乐,借抽鸦片消磨时间;而伊藤回日本时,天皇亲自前往码头迎接,让他担任首相要职,领导日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日本因此富强,并以小小三岛打败了老大中国。

严复的“同学录”也相继增加了日本近代政坛另一著名人物大隈重信,以及威震世界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虽然数十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此说错误④,分析之所以形成并广为传播的原因⑤,但在大众传媒中仍时时再现⑥。

近些年更藉网络迅速广泛流传,赫赫有名的近代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加入了严复同学的行列。

⑦不过,该传闻的萌生时间及始作俑者始终很模糊。

1990年代严复一些未刊书信渐次面世,其《致梁启超》一函中,严复自称留英期间曾与伊藤博文同学,但回国后的待遇,命运大相径庭。

该函收入了王庆成、叶文心、林载爵编《严复合集》(五)[2](p88)。

与此同时,马勇先生依据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档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藏缩微胶卷,整理、刊布了59通《严复未刊书信选》[3](p90—93),其中“严复与梁启超”书,即《严复合集》(五)所收。

孙应祥先生《严复年谱》全文转录该书札,认为“系伪作”⑤;稍后,《〈严复集〉补编》“附录三”有专文考辨[4](p384~393)。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关于《近代史研究》若干技术处理的规定一、数字的用法(一)总的原则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保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例:公元前8世纪20世纪30年代1946年2月1日9时30分36秒、道光年间(1821—1850)1.1 年份不应简写:如:1940年不应简作“四○年”或“40年”,1930—1935年不应简作“1930—35年”。

1.2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昭和16年(1941);1949年10月1日以后中国纪年统一使用公历。

2.物理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非物理量值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例:876千米600克45万元48岁11个月30名2.1 百分数不能简写,如30%-60%不能写作30-60%。

2.2 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不分节;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需表明精确度的除外),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如:345000000吨,可改写为3.45亿吨或34500万吨,不能写作3亿4500万吨或3亿4千5百万吨;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应断开移行。

(三)应当使用汉字的情况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

例:八国联军二○九师第四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四运动十月十七日同盟相差十万八千里七届二中全会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年月。

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正月初五3.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

例:天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1860年11月2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4.含有日月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数字部分用引号标示)。

中大书目:中国近代史可参考的书目

中大书目:中国近代史可参考的书目

中国近代史可参考的书目(桑兵)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出版社,2001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保罗柯文、默尔戈德曼主编,朱政惠、陈雁、张晓阳译:《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柯保安着,李荣泰等译:《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中华书局,1984年)孔飞力着,谢亮生、杨品泉、谢思炜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萧公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

中国近代史论文数据索引:1949~1979/徐立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1949~1981;1982~1987/北京:北京大学,1986.建国以来中国史学论文集篇目索引初编/张海惠、王玉芝编.--北京:中华,1992.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现代化罗荣渠着:《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远东政策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远东政策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对付国外的敌人,也不能充分集中力量来对付国内的敌人" 。 因此, 在帝国主义的争霸斗争中,沙俄处于十分软弱的地位 。 为挽救垂危的沙皇制度,沙俄统治集团急不可待地想缓和同日 本的矛盾,避免国内国外同时作战,以倾全力扑灭革命烈虫 。 思营战
后有些军界要人和亲德势力大力鼓吹要加强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力 量对日本进行"重仇"之战,但彼得堡当局担心的恰是日本利用俄国
款国组成的国际机构之下,这就是通称的 { 诺克斯备忘录 机 这个
{ 备忘录 } 特别强调"美国政府有理由希望俄国政府对这种计划予以
菁意考虑"⑩ 。 莞国还竭力说服沙俄"在满洲事务上同美国携手"@
共同对付日本 。 但这神期望完全落空了,反而成为日俄进 一 步勾结 的触煤 。 由于这个计划主要是针对日丰的,因而遭到日丰的强烈反 对 。 而抄俄则认为这是 与 日本结盟的大好时机 。 伊蓝渥尔斯基在内
日)、 { 英日协定 ) (同年 s 月 31 日)的签订,使得英、法、日在远东携 手 , 愈使日本在东 三 省横行无忌,美国在远东陷于孤立,清政府连"以
夷制夷"的故伎.也难于施展 。
141
为对付美国的竞争,日本政府+分重视日俄协商.棋极支恃沙俄 在北满的侵略活动,也无意削弱官在远东的地位.同样,沙俄政府苦 于国力不足,欧洲事事,也愿意在远东"维持现状..保持日俄均势,继
事实上 , 日俄两国在 E 相利用的基础上 , 于 1907 年 7 月鉴汀第 一次 日俄密约确定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后,已大大加强了它们 在远革的国际地位.并在中国革北建立了排斥任何第 三 国,特别是美
同资本的壁垒 。 对于清政府有关恢复东北主权发展地方经济的任

中共早期理论中的“军阀”概念之嬗变

中共早期理论中的“军阀”概念之嬗变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1期(总第225期)中共早期理论中的“军阀”概念之嬗变侯竹青[摘要]‘‘军阀”,这个在20世纪初从日本传来的词语,在中共早期理论中,从最初的政治概念演变为思想意识等文化含义,均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

这个过程表明了中共独特的阶级观,也反映了中共早期对革命对象的认知过程和程度。

[关键词]中共理论;“军阀”概念;嬗变[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12)01—0063—11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大量外来语亦随之而人并逐渐中国化,从概念史角度对其形成与变迁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分析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军阀”一词也不例外。

对于“军阀”这一概念内涵的变化,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考释①,很值得参考。

然而,同一个概念,除了在不同历史语境所指不同外,在不同个体或团体的话语系统中,亦往往有着独特的内容,并且承载着相应的观念变迁。

例如,在20世纪--=十年代的中共理论中,“军阀”一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之下,其意义有何变化,对此学界甚少论及。

因此,在中共理论范围内,这个概念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分析中共理论中“军阀”概念的演变,既可为“军阀”一词提供另一角度的理解,也可从特殊面相观察中共理论概念的变化历史。

一、近代“军阀”概念的形成“阀”字在古代汉语中指有功劳或有权势的家庭,而“军阀”一词汉籍古语中亦已有之。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军阀”一词的意蕴在唐朝即已出现,《新唐书》载:“郭虔瑾,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迁累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金山道副大总管0”②《玉海》记载更为详细:“郭壤,开元初录军阀(二年四月庚申),累迁左骁卫将军兼北庭都赐衣一袭薛讷,破吐蕃于武阶(开元二年十月甲子)帝命紫舍人倪若水即军陟功状拜讷左(一作右)羽林大将军(一云十月癸未)”⑧。

两则史料的记载稍有出入,但均显示唐人所谓的“军阀”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的,意思为军功,但与社会的上层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康有为的联满 袁计划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康有为的联满 袁计划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弟子 于 北 行 之 事 总 有 不 能 释 然 者
,


前此 有 所 希
于 公 路 今 彼 乃 如 此 亦 幸 而 未 与 共 事耳
今 日所 希者 恐 亦 扰 是 盖 总 不 免 求之 在
, ,
人 恐 断 未 有能 行 吾 志 者
者数 事
一 满 人 果 可 与共 事 否

时 心乍 觉 顿 携 来 一 纸 可 谓 纤 悉 周 备 而 弟 子 扰 有 深 念
,
, , ,

兵入 京 后 梁启超 即 有 与袁世 凯 言和
,
,


,
共 同对 付革命军的考 虑 张 绍 曾等 在 滦 州 举 事后 清
,

,
政 府 于 次 日下 诏 罪 己 表 示 将 维新 更始 实 行 宪政 切 使 梁启超 处 于 久 未有过 的兴奋 中
, ,



,
同 时 宣布 开 放 党 禁 赦 免 党 人
,
,
,

这一



,
日 梁 启超致 函 徐 勤 确 定 和 袁 慰 革 逼 满

,



” 服 汉 的 八 字 方 针 然 后 怀 着要 指 挥 一 场大 战 的 心 情 自 日本 回 国 圈 他准 备先到 滦 州住 一宿
,
然 后带 百数 十 个军 人 入 京 完 成 大 事
,
,

日 梁 启超抵达大连 受 到 当 地 官吏 的 欢迎 满
,
服 兑 亦 有亲 贵
‘ ‘

,
指载 涛 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文献1. 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2.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3. 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4. 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5.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6. 《毛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7. 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人民出版社;8.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9.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0.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或《陈旭麓文集》第一卷;11.成汉昌:《中国现代史科学体系讨论述评》,载《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6期;12.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2.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3.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林增平《中国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5.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7.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均见《马恩选集》第2卷;8.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9.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均见《马恩选集》第2卷10.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11.陈胜磷:《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熊宗仁 内容提要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因应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选择先反蒋后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

“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

历史已证明:“剿共”不是抗日的前提,“反蒋”也不是抗日的前提。

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才是抗日的前提。

关键词 攘外安内 抗日前提 国共合作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前,没有一项政策像“攘外必先安内”这样对中国产生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70年来,海内外史学界涉及这一政策的研究较为鲜见,近年来有所增多,虽也逐渐达到某些共识,但总体上内地学者和海外学者的观点依然尖锐对立,基本上否定或基本上肯定的倾向并未消除。

笔者不揣谫陋,抒一孔之见。

一任何政策都是国家和政党因应一定历史时期的需要,为贯彻“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其路线、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政府在准备抗战时期的行动准则。

它的出现,因应了救亡图存的国内国际背景。

这一政策提出的时间,并不在九一八事变后,而在之前。

但其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矛头指向,却与九一八事变后是基本一致的。

1931年7月23日,在江西督师剿共的蒋介石,针对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发表告国民书,内称:“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①这是“攘外必先安内”见诸文字之始。

这一对其后国内军事政治和反对日本侵略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的提出,是鉴于下述的国内国际背景:1931年5月27日,国民党中的粤系反蒋派在广州成立中国国民党执监委员非常会议,目的在推翻蒋介石之独裁,完成国民革命,并决议在广州成立与南京相抗衡的“国民政府”。

“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

“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

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㊃理论与方法㊃“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金㊀大㊀陆㊀ 摘要 新中国史口述研究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其所面对的史实㊁人物和事理均处于 宜采集 和 需抢救 状态,并具有鲜明的 共同经历型 特征㊂其中,社会学注重探求口述与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的关联,强调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并通过 社会建构 的话语分析诠释历史㊂这一取向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㊂历史学则将口述定位为 史料 ,强调与以档案为主干的 合围型 史料群进行比对考订㊂二者在旨趣㊁要诀㊁范式㊁目标上是不同的,应在既双向平行又相互映照的轨道上前行㊂关键词 口述史研究;口述记忆研究; 共同经历型 口述史;新中国史;社会学;历史学中图分类号 K27;C91㊀ 文献标志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3-3815(2023)-03-0105-12Oral History and Oral Memory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Or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Jin DaluAbstract:Or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al ages of the population. The historical facts,characters,and events it faces are in a state of suitable for collection and in need of res-cue, exhibit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experiences. In this context,sociolog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ral hist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social identity, emphasizing emotional tendencies and value judgments.It interprets history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narratives.This approach should not be called oral history research but rather oral memory research.Historiography,on the other hand,positions oral accounts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emphasizing their comparison and verification with the archival records.The two have different purposes,methodologies,paradigms,and goals,but they should pro-ceed in parallel,mutually illuminating each other.一㊁引言: 宜采集 和 需抢救近年来,新中国史口述研究沛然而兴㊂原因之一是作为方法的 口述采访 适应并扩展了新中国史研究的需要㊂这不仅可以为某一研究课题增添资料,更可以通过接触亲历者㊁当事人,使研究者在 现场 田野 的氛围中,领悟到课题的背景㊁要旨,以及事态演变与人物的关联㊂原因之二则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㊂新中国的同辈人时下已年过花甲或古稀,他们仍健在的父母已至耄耋之年,他们的子女则多在不惑上下㊂故涉及新中国史的项目,凡通过口述来增补㊁汇集史料的,正处于 宜采集 和 需抢救 的时期中㊂尤其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界,研究改革开放史课题时,各层级㊁各行业的经历者㊁当事人多健在,手中有资料㊁脑中有思路,能分析㊁善表达,自然处于 宜采集 的状态中㊂例如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㊁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编‘见 证 :股市早年岁月亲历者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就有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陈伟恕㊁国内首家以证券法律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主任吕红㊃501㊃2023年第3期兵等关键人物的口述㊂类似成果还有‘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㊁‘口述历史:中国旅游业40年“(旅游教育出版社,2019年)等㊂与此同时,面对新中国前30年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经历者㊁当事人均年迈体弱,过世者亦渐多,此时段的研究课题已经进入刻不容缓的 需抢救 状态㊂例如笔者主编㊁2016年出版的‘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实录卷)“,因距离灾患发生已近40年,能够接受访谈的多为当年的 小医生 小技工 (现在有可能已经是教授㊁主任㊁经理㊁工程师等), 组织者 领队人 多离世或失忆,以至许多决策和指挥的记忆永远丢失了,还有人因此事年深月久未被提及,而质疑采访是否为骗局①㊂再如60多年前的大庆石油会战,仅对 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梳理和考证 ,编辑了 局限于某些会战的标杆性人物㊁标杆队伍 的文本,如‘大庆石油会战史“‘大庆油田发展简史“等㊂2013年起,大庆师范学院开始进行口述访谈,发现仍然健在的 老会战 仅有不到2万人,且大多已是古稀之年,病魔缠身㊂据油田公司老干部处介绍, 每年大约有600 700名老会战离世 ㊂②唐山大地震㊁大庆石油会战等项目尚且比较醒目,一些 独家 小众 但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若不及时抢救,将会留下莫大的历史文化遗憾㊂据了解,上海有关方面已对老一辈译制片厂演员进行口述采访,成功留存了宝贵史料㊂口述史 宜采集 与 需抢救 之间的最佳时段在哪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的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60岁以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茶话会上指出, 有些东西不赶快记载下来就会消失 ,你们可以带徒弟, 写军事史㊁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或其中一个行业的情况㊁政治史㊁经济史,等等 ㊂7月20日,根据他 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 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㊂③再据口述史专家定宜庄的经验,因为口述依靠的是个人记忆力,还有表达㊁思维能力,所以 最好的对象是70岁上下 , 再大有的人到80多岁还行 , 90岁以上的人绝大部分做不了口述 ④㊂可见60岁至80岁的20年间是接受口述采访的黄金期㊂这关系到如何选择口述史项目,应在课题作业前就有所考量和筹措㊂在近年来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行动轨迹中,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㊁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表明口述史学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学术组织机构,这是一门新兴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⑤㊂该研究会在首届学科建设会议上表示,要追求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特色,努力具备与国际口述历史学界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实力㊂随后,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连续举办 本土经验与国际口述历史的多元发展 多元化与规范化: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之路 等研讨会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南京大学周晓虹主持的 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 研究计划设立了 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与 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 两大项目㊂其立意是遵循孙立平㊁郭于华等 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 的思路,将对现代中国的研究主题从 革命 推进到 建设 ㊂有学者引证费孝通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的论断: 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投放一定的精力,研究一些关于 人 群体 社会 文化 历史 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认识基础㊂ 因此, 社会学的历史转向 或者说在社会学研究中 纳入历史维度 , 不仅是费先生当年对学科发展的期待,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㊂⑥㊃60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⑥参见金大陆:‘关于口述与档案互补互证的若干问题 兼谈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研究 的史料汇编和建设“,‘史林“2022年第6期㊂张文彬㊁刘晓华:‘口述史方法与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3期㊂‘周恩来年谱(1949 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21㊁222页㊂定宜庄:‘用口述史记录1949年以后的北京“,‘新京报“2015年5月23日㊂颜井平:‘1949年以来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期㊂孟庆延:‘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求索“2022年第1期㊂周晓虹团队引入 口述史 来面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人物群像,不仅是借助一种方法来回答 现代中国社会究竟何以可能 的问题构架,更是试图借助这一问题构架来探讨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相关联的社会学口述(史)运作模式㊂正如美国学者贺萧(Gail Hershatter)在演讲中所说: 文献和档案对理解50年代的变化至关重要,但是只有口述史的搜集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国家运动方针在地方的具体意义,以及家庭关系㊁正在消失的年代(被遗忘的事情)甚至一些鬼怪故事㊂ ①立足在这个支撑点上,期待周晓虹团队在社会学口述(史)的实践和理论上取得成功㊂二㊁社会学口述(史)研究的主旨和路径周晓虹社会学口述(史)团队在搜求新中国工业建设历史轨迹的同时,十分重视从理论上探求口述史与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的关联,已连续在‘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十多篇专论,不仅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而且 助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进程 ②㊂恰如周晓虹所说,社会学口述(史)何以可能, 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 ㊂至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对有关历史的口头叙事展开研究, 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 ㊂③这段提纲挈领的论说指认作为方法的口头叙事建构了解说历史的 社会事实 (亦可称为 即时存在的现实维度 )㊂这里的 社会事实 指口述中呈现的 人们对某一特定事件㊁某一历史时期的认知㊁情感和付诸行动背后的判断与抉择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 理解人们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社会中㊁在其经历的变化和遭遇中形成与改变 ④㊂其中既有历史的图景㊁因果的关系,又有情感的特征㊂所以,社会学将口述(史)作为观察社会的方法,对于所采集的内容 无论是否符合史学上的 真假 标准,都可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 社会事实 ⑤㊂事实上,这就是依凭现场采集 怎么说的 (氛围和情绪)㊁ 说了什么 (内容)㊁ 为什么这么说 (解读)㊁ 所说的指向是什么 (情感㊁倾向和价值判断等)的访谈,建构起一个分析系统,来回答 历史中的记忆 和 记忆中的历史 所提出的问题㊂对历史学求索 历史事实 (或可称为 历时存在的历史维度 )的定位来说,这个进路和方向或许是一种参照㊁一种挹注,甚或是一种挑战㊂西方史学界曾质疑 依托于记忆与回忆的口述历史 的 主观性与不可靠性 ,并准确地指出,口述历史不可避免地受到健康原因㊁感情因素㊁价值立场等多方面影响, 导致受访者在口述时出现遗忘㊁错记㊁说谎乃至虚构等诸多情况 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杨祥银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口述史学界开始出现 记忆转向 , 认为记忆的主观性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经历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理解过去与现在㊁记忆与个人认同及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和启示 ㊂因为其中包含着 文化的表达与再现 和 意识形态与潜意识欲望等维度 ,所以对于历史解释和重建来说, 不可靠的记忆 可能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个问题 ㊂⑥周晓虹团队顺应㊁借鉴这一学理上的转向,并与国际学术界同频共振㊂该团队成员㊁南京大学周海燕设问:如果口述记忆本身就不可靠,那么, 通过口述记忆来打捞沉默的历史,是否可能?㊃701㊃2023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贺萧:谈 为什么不能依赖口述史 以及 为什么不能没有口述史 “,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页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周海燕:‘个体经验如何进入 大写的历史 :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㊂按: 社会事实 的概念引证自埃米尔㊃涂尔干㊁莫里斯㊃哈布瓦赫的研究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杨祥银:‘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六大理论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亚秋也设问:若口述意味着不确定性, 那么口述史的价值又何在呢? 两位学者在承认历史学者的批评有其正当性的前提下断言,在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下, 口述的 忠实度 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 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口述文本中 事实 与 叙事 之间的冲突,那么,事实层面的 对/错 真/假 展现出的矛盾就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和分析的宝贵空间 ㊂所以,值得追问的是:口述采访中的 客观性是否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 当以口述者的 生命特征 为核心展开讨论时,其主观性恰恰提供了极其独特和珍贵的资料㊂①其实在具体路径上,社会学口述(史)强调 结构 表征 而非 过程 事件 的分析策略,也就是 通过对社会表征的识别与分析 , 揭示表征背后的结构以及当结构作用于历史个体的时候所产生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 ㊂例如,周晓虹团队的工作 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宏观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经由 单位 所组成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 ,并在 揭示某种集体心态究竟何以形成 的同时提示我们,相关社会表征 不断形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㊂②由此可见,社会学口述(史)之特征和优长是:作为 内容 的口述以 即时 为真,关注即时的话语㊁情感㊁心态及价值判断,且以 群体型 倾向为定准来回返历史㊂而历史学口述史作为 史料 的口述追求的是 历时 之真,且需要验证㊂至于在社会学口述(史)中 真 之据,则在于 即时 的涌现和实在 不必回溯过往,不必辩证真假, 即时 即 存在 , 即时 即 真实 ,进而通过 社会建构 的话语分析,对历史作出诠释㊂近年来周晓虹团队倡导㊁践行这一理念的努力和成功,可为新中国史研究开辟出一条以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为旨归的新通道㊂所以,一是为了区别于历史学的口述规范和定位,二是为了凸显社会学的口述特色和功能,社会学口述研究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或 口述记忆史 研究㊂三、口述与记忆口述是由记忆构成的,口述者为什么记住了这些㊁遗忘了那些,选择了这些㊁丢失了那些,显扬了这些㊁遮掩了那些,是口述史必须面对的问题㊂社会学关注口述与记忆在社会心理层面形成的动态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向㊂周晓虹在讨论记忆的建构机理时,指出了 个体在遭遇不同社会事件时的生命节点(life point)的影响 ③㊂周海燕则引用实验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证明的 闪光灯记忆 ,来说明 那一刻的现场情景对经历者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④ 原来人生的记忆链是由一个个心灵 刻印点 连缀的,这些 刻印点 或许是一个场景㊁一段画面㊁一串印象,甚或只是一个片段㊂因为都是人生遭际轨迹中某一个或重要或微妙或艰危或鲜明的时刻,所以一旦铸成 刻印点 ,就永生性地留存在 记忆链 中不会消遁(平常的过往则如烟云般遗忘了),且蕴含着人生的价值㊁伦理和审美的判断密码㊂在口述采访中,采访人和口述人是在共同激发㊁唤醒这些记忆中的 刻印点 ㊂然而,在现实的采访中,研究者可能会发现,这些在人生大关节目处留痕的 刻印点 并不总能被顺畅地倾吐㊂比如面对官方背景㊁学术背景的访谈者,面对公共平台的摄影机时,周海燕引用欧文㊃戈夫曼(Erving Goffman) 为展演定调 的论说指出,口述人会 根据彼此关系的变化 , 比日常交谈更为谨慎地考虑自己的措辞 ,当个体意识到突破话语禁忌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时, 其回忆的叙事时间线往往突然发生断裂 ⑤㊂更有甚者,因为 社会现实利害因素的制约 ,会在㊃80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刘亚秋:‘口述记忆的主体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孟庆延:‘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求索“2022年第1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叙述中生成 虚假的遗忘 和 虚假的夸饰 ①㊂难道只是现场的环境和氛围触发了口述者的心态变化吗?口述记忆研究认为, 个体的生命史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 ②,故个体记忆的表达很大程度受制于 社会主导 和 权力关系 ,以至影响人们对过往事实的选择和组织㊂刘亚秋指出, 那些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都会问道: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如何去记忆?记忆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都涉及或者隐含着进一步的问题,即社会记忆成了政治权力的一个呈现 ③㊂那么,这种呈现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呢?一般来说,在宏观的 社会主导 下,大众层面多呈现集体无意识状态,会很自然地向社会主导的话语体系靠拢;在具体㊁现实的境况下,权力的制约和引导往往促使口述者有意识地判断和忖度,进而坐不垂堂㊁谨言慎行㊂通俗地说,就是有的能讲,有的不能讲;有的以后能讲,现在不能讲;有的私下能讲,公开不能讲㊂周晓虹团队在贵州三线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尽管当地的三线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下马,老人少则10年,多则20年甚至30年前就已退休,但 可能涉及早已过时的 秘密 时讳莫如深㊁守口如瓶 ㊂与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项目的鞍山钢铁公司㊁大庆油田不同,团队采访时既不必征得单位同意,更不会由组织部门提前动员并划出叙事的 红线 ,可是这些退休老人们 还是清晰地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 :一方面, 肯定的是数百万人义无反顾奔赴贵州的崇山峻岭之中无私奉献的 三线 精神 ;另一方面, 克制叙事的是一场场政治运动对国家和个人的伤害 ㊂即使与亲历者两人对谈,也能够发现 国家在场㊁单位在场㊁他人在场 ㊂④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或是 大局意识 或是 小心戒忌 ,时时牵拉着口述记忆的建构意向㊂与此同时,刘亚秋在口述记忆研究中,首创性地提出了 记忆微光 概念, 对权力范式提出了挑战,也就是那些不依存于权力而展现的姿态 ㊂因为已经完成的记忆研究多牵涉家庭㊁社团㊁政治组织㊁国家制度等大的社会背景,而面对多面㊁复杂㊁隐秘等纠缠着的历史时,参与其中㊁经历其间㊁遭遇其际的个体往往有 个人固守的 难以诉说的 过多歧义㊁充满了太多暧昧和晦涩的包孕性时刻 ㊂这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内容,恰恰 可能是最接近常人意识深处的一种记忆 , 可以成为探寻社会记忆另一种状态的线索 ㊂⑤对社会学口述记忆研究来说, 记忆微光 的学术定位是准确的,它不仅透析了作为 内容 的口述的表层化倾向,更开辟了一条探寻和追问的思路,甚至认为这是连接 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断裂㊁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断裂 的通道㊂ 记忆微光 在口述采访中的执行,需要真诚㊁耐心和努力的心态,需要擅于挖掘的心力㊂社会记忆的机制 揭示现在的情势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感知 , 在本质上是立足于现在并且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⑥㊂社会学口述记忆研究把握住了这个枢机,历史学口述史研究何尝不是这么理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讨论了当事人回忆相同事件时出现 差异性叙述 的缘由,指出:一是当事人 当时 的身份㊁地位和经历不同,故人生的角色㊁认知㊁作用不同;二是当事人 当下 的身份㊁地位及环境差异,必然导致对 过去 记忆和叙述的差异㊂如果说第一点尚可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那么第二点则关涉记忆的建构理论㊂ 个体记忆所唤起的 过去 记忆,并非原本的 过去 ,而是 当下 意义的 过去 ,是 当下 环境过滤后有所选择的 过去 ㊂ 所以,㊃901㊃2023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左玉河:‘固化㊁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按: 虚假的夸饰 是在左玉河 虚假的遗忘 基础上形成的提法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㊂王汉生㊁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㊂记忆的错觉㊁变形㊁扭曲及叙述的重复㊁掩饰和歪曲,是口述访谈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 ㊂①显然,历史学家在此看到了口述记忆中出现的差失,处理的策略是对口述文本进行考订和验证;而社会学家则认为当事人的记忆本身就构成了研究对象, 当下 的记忆就是 当下 建构的真实,其间包含着许多复杂㊁微妙和值得探究的信息,可以分析㊁回答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记忆的与遗忘的,情绪的与情感的,个体的与集体的,个性的与品质的,社会的与心理的,历史的与现实的,政治的与经济的,等等㊂这再次印证了上一节的结论:社会学以口述与社会记忆的内在关系为定准,以 当事人在特定社会框架中看到㊁认知㊁感受㊁体验到的经验事实 主导对过往的叙述②,并通过面对研究项目的历史背景来把捉记忆㊁辨析记忆㊁建构记忆,继而对课题作出历史社会学的解说㊂正是在这个关节点上,社会学的学术要旨与历史学的学术规范在同一个对象 口述 面前分野了㊂所以,社会学口述研究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或 口述记忆史 研究㊂四、口述与情感根据杨祥银对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界理论动态的追踪,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 情感转向 ,是采访中的一个工作要点,也就是要关注现场出现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亦称 发生在受访者与访谈者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 ,例如叙述中出现的 快乐㊁悲伤㊁高兴㊁生气㊁镇定㊁恐惧㊁友好㊁仇恨㊁痛苦㊁激奋与失望等兼具生理与心理反应 ㊂这可以构成含意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源,从一个崭新角度呈现口述史的重要特征㊂③确实,在对话体的叙事中,现场氛围是由社会性的情绪结构决定的,包括诉说人的语态(声调㊁节奏)㊁形态(肢体动作)㊁神态(眼神㊁表情)和心态(性格㊁素养), 还包括对谈中间的停顿㊁插话,访谈对象的短暂沉默,以及看起来无意义的音符㊁符号等 ④㊂刘亚秋指出: 口述史在社会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通过口述记忆研究个人在大叙事中的生命沉浮,更在于它提供了深挖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的方法㊂ ⑤简言之, 社会记忆研究,处理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⑥㊂正是在这个基点上, 口述史的研究重点不仅是人们说了什么,更需要关注人们是如何说的 ⑦㊂所以,时下的口述记忆研究强调录音㊁录像,并要求保存于专业机构,如国家图书馆 中国记忆 项目就通过采集口述史料㊁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形成了多载体㊁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⑧㊂这种模式使得有声的诉说叠加了无声的生命㊁情感表露,可供研究者进行深入阅读和鉴识㊂与此同时,社会学关于 即时 之 真 的讨论坦言: 口述史既然是个体的生命过程㊁社会经历和情感世界的叙事,就一定充满了主观性㊁不确定性和变动性㊂ ⑨受访者的记忆表述既是主观选择的 过去 ,又带有 人的情感温度 ,所以社会学的口述记忆 可能在历史事实层面是错误的,但它在情感上是真实的 ㊂对 情感真实 的追求实际上是从社会心态的角度确认了口述记忆的建构功能㊂刘亚秋两度在论述中举例奥斯维辛集中营起义事件幸存者的口述,这位年近七旬的女士说: 我们看见四个烟囱着了火,爆炸了㊂火焰冲上天,人们四散奔逃㊂真是不可思议㊂ 这㊃01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左玉河:‘固化㊁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周海燕:‘个体经验如何进入 大写的历史 :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㊂杨祥银:‘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六大理论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重视口述史学文本蕴含的精神气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2日㊂周晓虹:‘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

史学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史学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蒙古游牧记 } 的此处注立是对 { 嘉庆重修一统志 》
的注主进 一步 疏解,将 { 嘉庆重修 一 统志 》 的研究卫向前推进了一步 。 由
① ② ③
啊'也阿等修 (11 庆重修一镜 在) 张穆 《擎 1i 游枚 ièJ 第 2 !皇
1ft 53S
卷 . (喀喇证 }巾'f书局 影印本. 1986 . 下同 .
《嘉庆重修一统志》弩析
在我们对张穆 { 蒙古游枚记 } 一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之前,
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考察 。 那就是, {蒙古游牧记》 一书是否是抄袭 之作 9 近代学者章握在其 (- 山丈存 》 卷十中曾经有言指出,张穆的 { 蒙
古游牧记 >> - 书文字乃是全部抄自 { 嘉庆重修一统志 》 的抄袭之作 。 张授
尔息特部"只是作为卷 532 ( 乌里雅苏台统部 > ,.属部"下面的一个条目来
碑目 ) .古文字学著作 o 且丈属 > .年谱 〈 顾亭林先生年 i曹 》 、 《 阎潜邱先生
年谱 ) .此外还著有 。 斋主集 ) 8 卷、。斋诗集 ) 4 卷 .以及 《 靖阳亭札
记} 等 。 其中尤以边疆史地著作 《 蒙古游牧记 》 最为著名,体现了张穆的
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 。

《蒙古~牧记》的编寨万法与撰着缘起
论张穆 〈蒙古 游牧记 〉 的
史学价值
侯德仁
张穆( 1805 句 1849 ) ,山西平定人,字诵风、蓬 flh , 一 字石 州 ,卫署石 舟、石洲、硕洲、硕州,谱名撤退,别署季榄、事翘、惺吾.自署用斋居
士,晚号靖阳亭* 。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 。 植父张佩芳,乾隆二十二年
迸士.历任泪州知州、江南乡试同考官等职,著有 《 希音堂集} 第 6 卷 。 父亲张敦颐.嘉庆 十 六年进士.曾任麟林院编修相福建主考官①。然 而,张 穰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坎坷 。 他 15 岁时开始受教于表舅莫宝斋先生@.喜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关于《近代史研究》若干技术处置的规定一、数字的用法(一)总的原则凡是可利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利用阿拉伯数字。

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维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例:公元前8世纪20世纪30年代1946年2月1日9时30分36秒、道光年间(1821—1850)1.1 年份不该简写:如:1940年不该简作“四○年”或“40年”,1930—1935年不该简作“1930—35年”。

1.2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今年号纪年利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昭和16年(1941);1949年10月1日以后中国纪年统一利用公历。

2.物理量值必需利用阿拉伯数字;非物理量值一般情况下应利用阿拉伯数字(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例:876千米600克45万元48岁11个月30名2.1 百分数不能简写,如30%-60%不能写作30-60%。

2.2 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不分节;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需表明精准度的除外),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万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如:0吨,可改写为亿吨或34500万吨,不能写作3亿4500万吨或3亿4千5百万吨;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该断开移行。

(三)应当利用汉字的情况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需用汉字。

例:八国联军二○九师第四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四运动十月十七日同盟相差十万八千里七届二中全会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年月。

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正月初五3.清朝和清朝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

例:天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1860年11月2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4.含有日月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若是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距离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数字部份用引号标示)。

乾隆朝顺懿密太妃丧葬仪注考

乾隆朝顺懿密太妃丧葬仪注考

考密妃,乾隆元年( 1736 年) 尊为皇祖顺懿密太妃。密太妃身历三朝,乾隆九年( 1744 年) 四月十八日薨。乾
隆九年( 1744 年) 四月十九日《总管内务府奏报宁寿宫顺懿密太妃丧葬仪注》之满文档案,详述密太妃丧礼制
度的内容与特点,由此可知,妃嫔葬仪作为满洲皇室葬仪的一部分,具有等级制度、多元文化融通等特点,并
一、《总管内务府奏报宁寿宫顺懿密太妃丧葬仪注折》译释
乾隆九年( 1744 年) 四月十九日《总管内务府奏报宁寿宫顺懿密太妃丧葬仪注折》[1]转写及汉译 如下:
juwan uyunde, wesimbuhengge, dorgi baita be uheri kadalara yamun i jergi jurgan i gingguleme wesimburengge,hese be baire jalin,ning eo gung ni ijishūn fujurungga kimcikū tai fei,ere biyai juwan jakūn i morin erinde bederehebi. baicaci,mutebuhe fei bederehede,juwan emu lama juwanjeolame ging hūlahabi,gin guwan be sain amu mooi weilefi haksan obume cilehebi jampan semerhen i oyo fajiran be gemu
收稿日期: 2018 - 09 - 07 作者简介: 刘小萌( 1952 - ) ,男,北京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 15ZDB110)
·112·
haksan gecuheri uwase be buy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