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余秋雨散文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二)引用。
如《怀抱山西》: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又如《乡关何处》: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所用修辞手法较多,选此两种典型和常用的手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针对训练。
除此之外的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值得重视。
二是表现手法多样准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示作者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为使得文章平中见奇,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体现出文章的层峦叠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秋雨的散文,主要采用了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
(一)虚实相生的手法如在《千年庭院》:“我在岳麓书院漫步的时候,恍惚间能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则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点评:虚实本是中国画的技法,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则可体现出笔画细致丰富。
后被引入写作中,主要指一种意境表现法。
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千年庭院》中,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岳麓书院漫步为实,恍惚间看到书院教育家为虚,虚实结合,不仅体现出作者对在岳麓书院散步的无比惬意,更体现出岳麓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他带来的影响,体现出作者对古代那些曾经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教育家无比崇拜。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余秋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
其作品涉及很多重大题材,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人的深切关注。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
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
刘宇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
余秋雨先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其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余秋雨散文》等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情愫,借山水探寻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刻意蕴。
在繁多的艺术创作中,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清丽、典雅、厚重的特点尤其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化取向以及审美取向更能勾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给喧嚣浮躁的人们带来了栖息灵魂的圣地。
通过他的散文,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他的进退自如,他的洒脱不羁,看天问地,观山涉水,在自然与世俗之间切换自如,这正是余秋雨散文的独特韵味。
仔细品他的散文,可以让人灵魂休息片刻,与浮躁的世俗隔离,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能够有如此的阅读感受十分难得,这是余秋雨散文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正因为如此,读他的文章才让人动情。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在他的散文集里,通过语言巧妙的组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他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理解在散文中都得以体现[1]。
如今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在学术界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观、艺术手法以及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品格和价值,通过品读他的散文、查阅资料,感受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以期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一、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文化苦旅》出版后在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时间风行海内外,之后出版的《山居笔记》同样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可以说余秋雨创造了当代散文出版中的奇观,它的受欢迎程度令人始料未及。
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评论界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著名评论家对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国当代散文中一次货真价实的理性精神的回归,是我们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一次集萃[1]。
作为大师级别的散文作家,余秋雨不仅在散文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引领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潮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写作风格、选材、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自然意识,他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生命之中捕捉感触和灵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充满了自然的力量。
如《锦衣之下的乡土味》中,余秋雨借助田园风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表现了乡土文化、农民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余秋雨作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自然,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字句结构的把握恰如其分,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在《骆驼祥子》一篇中,余秋雨写到:“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犁啊犁,扶啊扶,都要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谷,多一点土地,多一点幸福的生活。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情感浓郁。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歌般的语言,使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选材广泛且深入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对于多个领域的选材广泛且深入,其中主要囊括了历史、文化、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大多数也融合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在其散文作品中,余秋雨通过对孔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赏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太古中国的精神》、《庄子何以是庄子》等。
此外,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中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也十分深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和思考,如《陷入黑暗的艺术世界》、《存不存在一个中国式幸福》等。
三、掌握语言表述艺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语言表述艺术较高超,他善于运用修辞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以虚实相生、借用比喻、想象和感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人性缺陷:中国文艺翻译的根本问题》一文中,余秋雨运用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矛盾激烈的画面:“中国人译成的外国文学受到外国人评价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性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
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诗意。
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
此外,修辞手法和叙述风格的大胆采用,对于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厚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
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语言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其贡献在于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1。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 123456789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8年3月1日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技法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修辞艺术风格妙招感悟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一、散文技法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之美
◎甘肃董志喜散文大师余秋雨是文坛翘楚,他写的散文思想深邃、文采飞扬、铿锵耐读。
余秋雨首创的文化散文,纵横捭阖、意蕴深远,以戏剧性的情节表述和浓墨重彩的奇绝修辞,给读者留下了余音绕耳的阅读效果。
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笛声何处》《中国文脉》《吾家小史》等,由数百篇散文传达而来的理性精神、包容情怀、忧患反思、文化人格及文明传播等认知理念和不懈探寻,让人愈读愈能引发感慨和思考。
下面结合余秋雨的具体文句进行详尽解析,以让同学们从实例中揣摩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之美,体味他既亮起嗓音歌咏又能低下头颅深思、既旁征博引又能抒发真知、既连通古今文脉又能超越千年孤独的写作秘诀。
比喻联想式对偶+排比映衬+第一现场1.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文化苦旅》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山居笔记》3.魏晋名士的高贵,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
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鸣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贬损自己、耗散自己。
——《霜冷长河》4.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千年一叹》写法提炼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恰是因他独树一帜的为文风格。
余秋雨散文文辞优美,通过古迹风物,说心灵,谈感受,写反思。
眼前风景有背后底蕴,遗迹现场有历史温度。
余秋雨散文思绪悠长,深沉直感与辩证悟道充溢其间,想象、比喻与排比、对偶、反复联袂出场。
例1中柔顺无骨的“水”的排比分句排叠而出,在三个“看似”的表象中透射“水”之深层“能事”,分别从其强大能量、无处不在的哺育和蒸腾幻化这三方面,诠释出“水”亦柔亦刚、亦上亦下的辩证关系,令人叫绝。
例2则生动阐释出“成熟”是怎样的“光辉”、怎样的“音响”,这种运用比喻、联想的对偶句式,想人之所未想,喻人之所未喻,文采斐然,有醍醐灌顶之妙。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而深邃。
他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文化苦旅》中,他描述莫高窟的经历时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莫高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余秋雨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常常将诗意的表达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他在《霜冷长河》中说:“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这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的韵味,又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余秋雨善于将历史典故、文化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之中,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文化长河之中。
在《山居笔记》里,他讲述清朝的兴衰时,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言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懂得运用长短句的交替、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行者无疆》中:“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专业:汉语言文学形式:学号:姓名: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
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
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
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体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政治的斗争中搅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姿态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坦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
最后作者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经验”。
上述五个方面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阶级压迫、美学梳理、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最终渗透着或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诚可谓既“形不散神散”,又放得开,收得拢。
再如《笔墨祭》,作者围绕着“笔墨”这一中国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体,广博而精练地征引了一切与笔墨有关的美学信息,多层次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脉络,其中有文人工具史、书法兴衰史、文人心态史以及文化演进史等,充分展示了文本主旨的多元化与多维性。
其三,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其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其五,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
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
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
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好像是余先生的语言之间有着很悲惨的世界,但又是不是悲惨,而是,有种历史的沉淀的厚重。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4、作者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
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