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复习课 教案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3-4

机械波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进一步地理解,并能熟练应用本章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2.能力目标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物理方法教育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复习重点:对物理概念的深刻含义、对物理概念的综合性运用★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学案导学★教具投影片,学案★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脉络二、本章要点追踪及典题例析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机械振动)②传播振动的介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
波的叠加 干涉 衍射多普勒效应 特性 实例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机械波 形成和传播特点 类型 横波 纵波 描述方法 波的图象波的公式:vT =λ x=vt(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
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 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衍射、干涉。
特别是衍射、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1)衍射。
①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②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2)干涉。
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波峰和波峰叠加得到振动加强点”,“波谷和波谷叠加也得到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叠加得到振动减弱点”。
【例1】如图所示,S1、S2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振动同步且振幅相同。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复习优质 课件

如图1-2-1所示,S1、S2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分 1. 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 知两列波的波长λ1<λ2,该时刻在P点为两列波的波峰与波 峰相遇,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图1-2-1
考基自主落实
核心考点透析
一完整曲线 对应横坐标
核心考点透析
高考快乐体验
活页限时训练
3. 波长、波速、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 相同 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 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_____ 离,用λ表示. (2)波速 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_____ (3)频率 波源 决定,等于_____ 波源 的振动频率. 由_____ (4)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2.传播特点
考基自主落实
核心考点透析
高考快乐体验
活页限时训练
波源的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相同,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_______ 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4A , (3)一个周期内,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为___ 零 位移为___. 机械波的分类 3. 垂直 的波,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_____ 波谷 凹部). 波峰 凸部)和_____( 有_____( 同一直线 的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_________ 密部 和_____. 疏部 波,有_____
波的图象 某时刻所有质点相 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图象意义 图象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象信息
图象变化
(1)振动周期、振幅 (2)各时刻质点的位移、速 度、加速度(包括大小、方 向) 随时间推移图象延续,但 原有形状不变 一个周期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12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和教案设计思想: 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 也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机械波”一章的基础, 学生正确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 对于顺利学习其他各节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是本课的重点, 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波的分类和波的传播规律, 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 设计和实施本课教学的一些措施如下。
1.生活实例, 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 激发兴趣舞动丝带一端, 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引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波动, 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趁热打铁, 请学生列举有关波的实例,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 概括出波的产生条件: ①波源, ②介质(为分析波的形成奠定基础)2.实验探究, 培养能力(实验方案附后)实验一, 研究绳上产生的凹凸相间的波。
主要培养学生耐心、仔细做实验的品质和操作能力;教给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
实验二, 研究弹簧上纵波的形成: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 突破实验表象, 概括、抽象出本质规律, 提高水平。
实验三、四, 演示实验: 从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对波进行分类, 使学生形成横波和纵波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
3.电脑模拟, 形象直观, 巩固升华。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过程, 正确理解波的传播规律, 利用Flash课件: ①模拟波的分类;②模拟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③模拟纵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4.因材施教, 分层次;布置作业, 多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结构, 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布置作业既有思考又有书面作业和动手作业, 全方位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课件:第12章机械波+章末复习课件

末
复
第 十 二 章
习 方 案 与 全
优
评
估
专题·迁 移·发散
检测·发 现·闯关
专题一 专题二
(1)从波动图象上读出波长、振幅等,由公式 v=Tλ=λf 得 到其余的振动物理量。
(2)如果求解波传播到某一质点到达某一状态的时间,通常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波刚传播到该点的时间,然后根据 质点的起振方向,由周期关系求出到达要求状态的时间,两部 分时间求和得到;另一种是根据振动状态的直接传递,由 t=vx 得到。
一完整曲线占 横坐标距离
表示一个周期
表示一个波长
[例证2] 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2 -2甲所示,图中P、Q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5 m 和x=4.5 m。P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
图12-2
在下列四幅图中,Q点的振动图象可能是( ) 图12-3
[解析] 该波的波长为4 m,PQ两点间的距离为3 m。 当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时,P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而Q点此 时应处于波峰,B正确; 当沿x轴负方向传播时,P点在平 衡位置向上振动时Q点应处于波谷,C对。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92021/11/192021/11/1911/19/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192021/11/19November 19, 2021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92021/11/192021/11/192021/11/19
6选修3-4 第十二章 机械波-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水波、声波、地震波等等。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我们之前学过的直线运用、圆周运动一样,都是我们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
我们把水波、绳波、声波这些波动都叫做机械波,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机械波的知识。
首先一起来学习机械波的第一节内容:波的形成和传播。
绳波的演示:将绳子的一端固定,用手握住绳子的另一端抖动绳子,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
用手抖动绳子为绳子动起来提供动力和能量,所以从刚才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人浪的波动,就要让一名同学先运动,他就是波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同理手也是绳波形成的条件,我们把这个条件叫做波源。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波源空气作为一种有弹性的物质,可以传递来自声源的作用力,将振动最终传播到耳中,使我们听到声音。
我们把像空气这种能够传递相互作用的物质叫做介质。
因此波形成的另一个必备条件是:介质只要具备了波产生的两个条件:波源与介质,波就可以产生了。
波源的振动带动和它相连的介质的振动。
而由于介质能发生相互作用,使得与这部分相连的部分也开始振动,依次传递便形成了波。
1、从振动的先后角度来看,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由波源开始由近及远依次开始振动;2、对于介质中的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这说明波传播的不是介质中的各质点,那传播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只是前一个质点的振动会依次传递给后面的质点,所以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
3、由于振动是有能量的,所以传播的也是能量。
考点/易错点3、机械波的分类波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弹簧波传播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平行,我们把像绳波这样,波传播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把像弹簧波这样,波传播的方向与振动方向相互平行的波,叫做纵波。
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姜恩海授课班级:高二(3)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②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波谷和密部和疏部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波动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准备绳子、波动演示箱。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学生答: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向平静水中,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
[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看到什么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 振源: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也称波源)②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实验(一)理论分析:(以绳波为例,用白纸和磁铁演示,引导同学们动手画出相对应波形图)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成质点,质点与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第12章第1节《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设计设计

机械波的形成与流传一、教材学生剖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机械波的形成与流传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流传的过程,因为其运动形式差别于我们从前所学的单质点的运动,它的形成过程较抽象,所以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第二,学习它要用到从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又是对前面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入和应用,又要与后边要学习的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有好多的共同规律及特色,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课目的 :(1)知识目标Ⅰ:机械波的形成(即机械波的形成条件)Ⅱ: 认识机械波的流传特色Ⅲ: 知道波的分类:横波和纵波(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察看、推理和综合剖析的能力(3)感情目标正确认识世界,利用科学解说世界的剖析问题的方法与思想3:教课要点、难点、疑点、关健点重难点:机械波的“形成”与“流传”即是要点也是难点疑点:机械波在介质中流传时,介质中的质点不过在各自的均衡地点邻近振动,其实不随波向外迁徙。
关健点:奇妙介助亲自实验感悟成立起振动与颠簸的联系4: 学情剖析及应付对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质点振动的特色和规律,但尚求其波及颠簸的知识。
所以,本节课从研究质点的振动为出发点,去掌握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所以在本节课经过亲自实验、察看实验,指引剖析颠簸形成及它的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察看、实验、抽象思想、推理和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纳形象、生动、风趣的物理实验来调换学生的踊跃性,化抽象为详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计算机模拟协助教课,提升讲堂的教课高效率。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经过实验、察看、推理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培育学生的察看、剖析和知识迁徙能力。
三、教课程序教课环节一:发问议论,引入课题一. 问题议论:1.河中静止地浮着一只排球,如何拿到它?依据学生回答水波能将排球推向岸边吗?2.我们不用把耳朵放到音箱旁就能从音箱入耳到播放的或悦耳或激动的音乐,这是什么原由?学生可能的回答:a、用竹杆挑b、用篮球撞它,碰撞时将能量传达给它c、将石块扔入水中,让水波将排球推向岸边目的性:经过学生对生活中最熟习,但又很陌生的回答,引入一种崭新的运动,并指引学生经过学习,能正确解说我们生活中最熟习的实例。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导学案设计

高三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长、频率和波速。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了解决定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因素。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进一步加深对波的图像的认识【教学难点】波的图像的应用【自主学习】一、波长1.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通常用λ表示。
(1)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两个相邻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3)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相隔距离为整数个波长的点的振动完全相同,把振动完全相同的点称为。
波长反映了波在空间的周期性。
(1)相隔距离为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也总是相同,即它们在任何时刻的振动完全相同。
因而波长显示了波的空间的周期。
(2)在横波中,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的整数倍。
(3)在纵波中,两个密部或两个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的整数倍。
3.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反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
(1)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与波谷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
(2)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与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3)经过半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半波长。
4.相隔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的两点的振动完全相反,这种点称为。
(1)相隔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的两点,任何时刻它们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速度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会同时一个在波峰、一个在波谷或同时从相反方向经过平衡位置。
(2)在横波中,两个波峰与波谷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
(3)在纵波中,两个密部与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
二、频率1.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这个周期或频率也叫做。
2.波的周期或频率只由振源周期或频率决定,与介质无关。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4(new)

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1.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2.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这个周期或频率也叫做波的周期或频率。
3.机械波的波速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不同频率的同种性质的机械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等。
4.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v=错误!=λf.一、波长、周期和频率1.波长(1)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通常用λ表示.(2)特征: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两个相邻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周期和频率(1)定义:波上各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2)规律: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3)关系:周期T和频率f互为倒数,即f=错误!。
二、波速1.定义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2.特点(1)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不同频率的机械波在相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某种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变,波速改变。
3.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v=错误!=λf。
1.自主思考——判一判(1)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2)两个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3)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时间是一个周期.(√)(4)频率越大的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得越快。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有人认为:“由公式v=λf知,波的频率越高,波速越大。
”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波的频率无关。
(2)v=错误!与v=错误!有何区别和联系?提示: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计算可以用v=错误!计算,只不过当t=T时,x=λ而已。
人教版选修3-4 12.7 《机械波》整合与评价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课时12.7《机械波》整合与评价1.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
能区别横波和纵波。
能用图象描述横波。
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2.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3.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4.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
重点难点:波的图象,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教学建议:本章是第十一章“机械振动”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机械振动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
本章着重介绍有关波的共性的知识,如波的形成和传播、波长、频率、波速、波传播的规律、波的图象、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等。
本章的学习内容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重要基础。
在本章的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同时注意加强演示实验、模拟实验的作用。
主题1:波的形成与传播问题:观察如图所示的绳波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质点1的起振方向如何?(2)当质点1振动T、、T、T时,质点1的振动形式传到了哪些质点上?(3)振动传到质点13时,质点1振动的路程和位移各是多少?此后质点1和质点13的振动规律有什么关系?解答:(1)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
(2)经过T,质点1的振动形式传到了质点4,经传到了质点7,经T传到了质点10,经T传到了质点13。
(3)由图可以看出,由质点1发出的振动传到质点13时,质点1完成一次全振动,故路程为4倍振幅,位移为零。
此后这两个质点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两个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速度、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总是相等的。
知识链接:介质中先振动的质点带动相邻质点的振动是形成波的根本原因,而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能够“带动”的前提条件。
主题2: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问题:由波的传播方向和波形图判断质点(以质点P为例)振动方向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由这些方法可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吗?解答:①带动法:在质点P靠近波源一侧的图象上找一相邻质点,若在下方,则质点P向下运动;若在上方,则质点P向上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4》第十二章《机械波》 惠更斯原理【教学设计】

《惠更斯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面和波线的概念,了解惠更斯原理的表述;(2)能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现象;(3)能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反射现象;(4)能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初中学习过的光的反射、折射实验引入,启发学生对波的传播方向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2)利用发波水槽的分组实验,帮助学生对波的反射、衍射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为理解惠更斯原理做好必要的铺垫;(3)引导学生通过画波面图,理解惠更斯原理,并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衍射、反射、折射做出解释;再配合实例展示波的反射、折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惠更斯原理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背后物理规律、原理的思索与探究。
再引导学生用物理原理来认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从生活到物理,又从物理到生活。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的最后一节,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波的基本概念以及波的衍射现象等,本节内容是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传播相关的现象——衍射、反射、折射。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光的反射、折射有了一定的认识,高中阶段又对波的衍射进行了一定的学习,所以本节的授课就基于学生对波传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介绍波传播的理论依据——惠更斯原理;进而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反射、折射现象。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波面、波线的含义;理解惠更斯原理;2.教学难点: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四、教学器材发波水槽、半圆形玻璃砖、激光笔、平板电脑、手机(学生自带)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温故知新用一张照片(光的反射、折射)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再用PPT 展示另一张照片(水波的反射),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的照片。
学生相互轻声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张水波反射的照片。
(教师用PPT讲解照片细节。
)(二)课堂实验:水波的反射、衍射教师继续:如果大家觉得不过瘾的话,还可以分组,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第十二章 机械波复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单元综合讲义

选修3-4 第十二章机械波复习导学案知识点一、机械波(1)形成原因: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振动都受它前一个质点的带动,而做_______振动,对简谐波而言各质点只在自己的________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
(2)定义: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3)产生的条件:a.有发生机械振动的________ ;b.有传播__________,如空气、水等。
(4)分类:横波与纵波a.横波是参与振动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的波。
横波有波峰和________,如绳波。
b.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的波。
纵波有密部和______,如声波。
(5)介质:绳、弹簧、水、空气等是波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________。
(6)波的特点: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同时也传递,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知识点诠释:①答案:(1)受迫;平衡位置;(2)机械振动;介质;(3)振源或波源;介质;(4)a.垂直;波谷;b.在同一直线上;疏部;(5)介质;(6)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②注意:(1)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
(2)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任一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3)发生地震时,从地震源传出的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4)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质点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当波动的振源停止振动时,已形成的波动将仍能往前传播,直至能量衰减至零为止。
(5)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当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发生振动,表示质点获得能量。
波不但传递着能量,而且可以传递信息。
课堂练习:1.在机械波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2.关于振动和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3.关于横波和纵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B.质点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C.横波有波峰和波谷,纵波有密部和疏部D.地震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4.以下对机械波的认识正确的是(A)A.形成机械波一定要有振源和介质B.振源做简谐运动形成的波中,各质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C.横波向右传播时,处于波峰的质点也向右迁移D.机械波向右传播时,右方的质点比左方的质点早一些振动5.如图所示为沿水平方向的介质中的部分质点,每相邻两质点间距离相等,其中O为波源。
高三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3-4)

机械波习题课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习题课的复习,进一步熟悉全章的基本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要求同学们:①理解机械波的产生,知道机械波传播的物理实质。
②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利用波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③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周期(频率)和频率,以及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理解它们的决定因素。
④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和干涉,知道产生衍射和干涉的条件。
⑤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并能利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二、复习重点:波的三大关系的综合应用:①波的图象、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②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v=λ/T或v=λf;③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s=vt.三、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课件演示四、教具学案,计算机,大屏幕,课件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Ⅰ机械波的形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叫机械波,形成机械波要有机械振动做为波源,还要有传播机械波的介质,机械波是通过介质将振动的形式和能量传播出去,波源和介质是形成机械波的必要条件。
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运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并没有随波迁移。
从局部看,介质中的各个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从整体看,介质中距波源较近的质点先振动,并且带动距波源较远的质点随之振动,向外传播波源的运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
介质中的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所以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这个周期和频率就叫做机械波的周期和频率,波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在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个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是相同的,但它们振动的步调不同,在波传播方向上后面的质点总是追随前面质点的振动,其步调总比前面质点滞后一些。
机械波分横波和纵波两种,介质中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
Ⅱ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波长的意义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反映了研究波的两种方法,从振动的角度来讲,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如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就是一个波长,从波传播的角度来讲,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全章教案

教学课题:波的形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4.知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难点: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三.教学仪器绳子、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五.教学过程引入演示: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新课1.引导学生概括波的形成。
2.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的形成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3. 波动演示箱演示:横波、纵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波的传播原理。
4.机械波的传播特征(学生观察)(1)振动传播途径上的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且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2)离波源越远的质点的振动越滞后(前带动后)。
(3)各振动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
(4)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能量传输出去,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信息传输出去。
(5)机械波向外传播的过程是起伏向远方平移例题与练习见学案小结作业见学案六.教学反思:教学课题:波的图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会用XOY坐标系来描述波的图像,知道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
2.深刻体会简谐波的图像描述过程,体味波反映的是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像,并能指出图像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情况。
【过程和方法】1.在观察实际的波动运动模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 物理选修3-4 第12章 机械波 学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案学习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④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自主学习:一、波的形成和传播1、机械振动在,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3、机械振动与波的关系:振动引起波动,有机械波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机械波。
二、机械波的分类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和。
4、横波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如绳波)波形特点:凹凸相间的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又叫起伏波,凸部称为,凹部称为。
5、纵波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如声波)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
三、机械波的特点6、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每一质点都以它的平衡位置为中心做简谐运动;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7、波传播的只是,传递的只是振动的和,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
基础达标:1.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2.关于机械波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B.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C.参与振动的质点都有相同的频率D.机械波是介质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3.机械波按质点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可分为横波和纵波(1)关于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横波中二者方向有时相同B.在横波中二者方向一定不同C.在纵波中二者方向有时相同D.在纵波中二者方向一定不同(2)如图所示,若一列波在x轴上传播,a点是波传播方向上的某一质点,则质点aa的传播方向一定上下振动吗?c、d四点在此时刻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是A.a和c B.a和d C.b和c D.b和d5.不论横波还是纵波,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B.QC.RD.S
例3、 图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沿x
轴正向传播.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一定时刻,C点将运动到E点处
B.M点和P点的振动情况时刻相同
C.O点比M点先到达最低位置
(7)若波沿x轴正向传播,则图甲代表图乙中哪个质点的振动图像?
(8)若甲图代表乙图中C点的振动图像,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课堂检测
1.周期为2.0 s的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该波在某时刻的图像如图所示,此时质点P沿y轴负方向运动,则该波()
A.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20 m/s
B.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10 m/s
例6、如图所示,甲为参与波动的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乙为该简谐横波在t=1.0s时刻的图象。
(1)两图中的AA’、OC各表示什么物理量?量值各是多少?
(2)说明两图中OA ’B段图线的意义?
(3)该波的波速为多大?
(4)甲图中p点的振动方向?
(5)若波沿x负方向传播,乙图中P点此刻的振动方向?
(6)画出再经过0 .25s后的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C.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20 m/s
D.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10 m/s
2.一简谐机械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周期为T。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a、b是波上的两个质点。图乙是波上某一质点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0时质点a的速度比质点b的大
B.t=0时质点a的加速度比质点b的小
(1)若波速向右,波速多大;
(2)若波速向左,波速多大;
(3)若波速大小为74 m/s,波速方向如何。
D.B、D两点的振动步调相反
例4、一列简谐横波在 轴上的传播,波的传播速度为50m/s,方向向右,已知t=0时刻的波形如下图所示,画出t=0.5s的波形图.
例5、如图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0.2s后它的波形.
(1)若波向右传播,求传播速度及周期
(2)若波向左传播,求传播速度及周期
(3)若波速大小为75m/s,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6)波速表示介质中质点振动的快慢. ()
(7)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由于介质不同,它的波长、波速和周期都发生改变. ()
(8)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消失. ()
例1、(多选)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基础过关]
(1)在机械波中各质点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波源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不等于波的传播周期. ()
(3)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起振方向都相同. ()
(4)机械波中某个振动质点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
(5)机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就是振幅的4倍. ()
C.图乙可以表示质点a的振动
D.图乙可以表示质点b的振动
3.一列沿x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其振幅为A,波长为 .某一时刻的图象如图所示,在该时刻,其质点的坐标为( ,0),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后,该点的坐标为()
A.( ,0)B.( ,-A)
C.( ,A)D.( ,A)
4.(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O为波源,如图所示是波源开始振动后0.1 s时的波形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机械波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的波,有和。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上的波,有和。
3.机械波的描述:
(1)频率f(周期T):由波源决定,等于波源的。
(2)波速v: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本身的性质决定。
(3)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波长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决定。
A.这列波的周期为0.2 s,振幅为10 cm
B.x=3 m处质点此时正沿y轴负向振动
C.再经过0.15 s,x=2 m处质点运动到
(x=8 m,y=-10 cm)位置
D.再经过0.2 s,x=10 m处的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
5. 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1=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这列波在t2=0.5 s时刻的波形,这列波的周期T符合:3T<t2-t1<4T,求:
横坐标
横坐标表示质点的振动
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
物理意义
表示某质点时刻的位移
表示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形象比喻
记录一个人一段时间内活动的录像
记录许多人某时刻动作、表情的集体照片
图像
图像
信息
图像
变化
随时间推移,图像延续,但已有形状不变,例:
随时间推移,图像沿传播方向平移( )时的波形图保持不变,例:
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互判
(3)一个周期(T)内,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
(4)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______的。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恰好为______。
(5)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______(变、不变)。
(6)同一时刻平衡位置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______;相隔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__________。
A.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
B.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C.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
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E.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知识点二、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理解和比较
振动图像
波动图像
研究对象
一个振动质点
沿波传播方向上的所有质点
课题
机械波复习课
课时
1
重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区别和联系
3、波的多解性问题
难点
1、建立振动和波动的关联,处理振动和传播问题
2、理解波动图像周期性和波的双向传播带来的多解性问题
教学过程与内容
知识点一、机械波横波和纵波
1.形成条件:①有发生机械振动的②有,如空气、水等。
(4)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①v=λ/T=_______;②v=_______
4.机械波传播特点:
(1)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振动的信息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在平衡位置处速度_________,在最大位移处速度_______,并不随波____________。
(2)质点起振方向由______来决定,各质点都受前面质点的带动做等幅受迫振动,振动______、______与波源相同,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