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

合集下载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削减。

病因(一)发病缘由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觉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想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连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其次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裂开。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和出血倾向。

病理转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消失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登革热ppt课件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传染病学课件登革热(2024)

传染病学课件登革热(2024)

02 03
免疫荧光试验(IFA)
将登革热病毒抗原标记荧光素,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后形成荧光复 合物,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进行诊断。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利用胶体金标记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患者血清中的抗原结合后形 成复合物,在层析膜上移动并显色,实现病毒的快速检测。该方法具有 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的优点。
宿主范围
登革热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泛,包括人类、灵长类动物、鸟类 和蚊类等。其中,人类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2024/1/28
易感性分析
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部分人发病。感染 后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入侵病毒量、毒力、免疫力及易感 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儿童、老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 感染发病。
9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
2024/1/28
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登革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发热、头痛、肌肉关节 痛、皮疹等。严重者可出现出血、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宿主对病毒的防御
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可中和 病毒,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细胞免疫应答可清除感染细胞内的病毒。此外,非特 异性免疫应答如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等也有助于清除病毒。
医疗资源不足
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导致登革热患者得 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024/1/28
2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多安全有效的 登革热疫苗问世,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有力 武器。
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将为登革热患者提供 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传染病:登革热科普文章

传染病:登革热科普文章

认识登革热:预防蚊虫传播的疾病登革热,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让我们深入了解登革热,做好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登革病毒与传播媒介登革病毒共有4 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 和DENV4)。

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这些蚊子在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当它们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出去。

二、症状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 14 天。

发病后的症状可能包括:1. 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高至39℃以上,通常持续2 7 天。

2. 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常被称为“三痛”。

3. 皮疹:发病后3 6 天,皮肤会出现红色皮疹,先出现在四肢,然后蔓延至躯干。

4.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典型症状,而且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三、诊断与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是否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是否被蚊子叮咬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检测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等)来诊断登革热。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包括卧床休息、退热、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出血、休克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预防措施1. 防蚊灭蚊:这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清理积水:蚊子的幼虫孑孓在水中生长,要清除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水缸、废弃轮胎等,防止蚊子滋生。

安装纱窗、蚊帐:在住所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电蚊拍、驱蚊液等防蚊用品。

外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蚊剂。

2. 避免蚊虫叮咬高峰期外出:蚊子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尽量避免在这些时间段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逗留。

3. 加强监测:卫生部门会对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2024版登革热科普课件

2024版登革热科普课件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气候因素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与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度、 湿度)有利于蚊虫生长和繁殖有
关。
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蚊 虫孳生地多等因素可增加感染风
险。
人群因素
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 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后对 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 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 发病原因:当人体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病毒进入人体,在网状内皮系统增殖至一定的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 (第1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 细胞和肝脏的Kupffer氏细胞内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可促 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 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登革热科普课件
目录
• 定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 咬传播。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 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经8-10 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
疫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进行户外活动,此时蚊 子最为活跃。
穿着防护服
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的皮 肤面积,避免蚊虫叮咬。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CHAPTER 02
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部位。
皮疹
部分患者会出现红色皮疹,通 常在发热后出现。
发热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 温一般在39°C左右。
肌肉和关节疼痛
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尤 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 节。
恶心和呕吐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状。
发热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缓解不适。
疼痛处理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达 菲等进行治疗,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 状。
预防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 的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 心脏疾病等。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 动。
CHAPTER 05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播源
防蚊灭蚊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消除蚊虫滋生地,使用蚊帐、防蚊液等措施 防止蚊虫叮咬。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有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 接触史。
隔离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预防登革热教案

预防登革热教案

预防登革热教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那些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地区。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教案将介绍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登革热。

一、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至7天内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摄氏39-40度。

2. 头痛: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头痛,特别是眼眶后部的疼痛。

3. 皮疹:患者身上会出现红色小疹子,常从躯干开始,然后扩散到四肢。

4. 肌肉和关节疼痛:患者常感到肌肉和关节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5. 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等症状。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当感染登革病毒的人被叮咬后,蚊子会携带病毒进入其体内,再通过叮咬其他人传播病毒。

此外,登革病毒也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三、预防登革热的方法1. 消灭蚊子滋生环境: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消灭蚊子滋生环境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清除积水:清理院子、花盆、水桶等积水容器,避免蚊子在这些地方滋生。

- 改善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垃圾、修剪草坪等。

- 使用防蚊产品:使用蚊帐、蚊香、蚊液等防蚊产品,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2.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穿着长袖长裤: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 使用防蚊喷雾剂: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洒防蚊喷雾剂,有效驱避蚊虫。

- 注意时间和地点:尽量避免在蚊子多的时间和地点外出,如黄昏和清晨等。

3. 加强社区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社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单、社区讲座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

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病毒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
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 所使用杀虫剂。
截止2011年,尚无疫苗可以防治该病,因此最佳的预防方法是清除家居、学
校、工作地点及附近的积水,防止蚊子孳生,以及避免给蚊子叮咬。
登革热病的治疗
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



0℃。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 5天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形热。儿童病例起病较 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 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 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 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 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 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 血尿等。 5、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 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谢谢观看
病毒介绍
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 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在我国,对登革热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晋朝;而在西方,从16世纪 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登革热病例。但是,一直到二战发生,登革热 造成日本和盟军士兵的大量伤亡之后,才由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 学家从患者身上分离鉴定得到导致登革热的真凶——一种被命名 为登革病毒的病原体。

预防登革热病毒知识

预防登革热病毒知识

预防登革热病毒知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预防登革热病毒的一些知识和建议:
1. 销毁蚊子繁殖地:登革热蚊子喜欢在积水处繁殖,因此要清除周围的积水,例如花盆、马桶盖、漏斗等。

定期清理、排干和清洗水槽、水缸和水桶。

2. 使用蚊帐:睡觉时使用蚊帐,尤其是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因为这些时候蚊子更为活跃。

确保蚊帐完好无损,并用适当的方式安装,以避免蚊子进入。

3.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剂的喷雾、乳液或液体蚊香,可以有效地驱散和防止蚊子叮咬。

记得按照说明正确使用。

4. 穿着长袖长裤:在登革热高发时期,穿着长袖长裤可以减少蚊子对皮肤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被叮咬的可能性。

5. 注意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室内和室外的蚊子滋生地,例如翻动花盆和清除废弃物,以减少蚊子的滋生。

6. 提高个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和免疫力可以帮助抵抗登革热病毒的感染。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和减少压力都是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7. 密切注意症状:如果您身体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皮疹等症状,特别是在登革热流行地区,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您的旅行史。

请注意,以上建议可以帮助降低被登革热病毒感染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预防病毒感染。

在高风险地区尤其需要加强预防措施和及时就医。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

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如牙龈 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皮下出血、咯血 、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 约1/4病例有轻度肝肿大,个别病例有黄疸 , 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程度升高,脾肿大 少见。
• 其他检查
• 心电图 • 胸部X线 • B超
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起病急、高热、全身骨骼关节
和肌肉疼痛、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皮疹、出血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 实验室检查 • 排它性诊断
鉴别诊断
•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 • 肾综合征出血热 • 钩端螺旋体病 • 血液系统疾病 • 败血症 • 此外,还应与斑疹伤寒、风疹,麻疹、猩红热
登革病毒结构蛋白特征
• 包膜蛋白E: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 和保护性抗体。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 可鉴定其型别。 诱生的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 与登革出血热发生有关 。
• 核衣壳蛋白C:位于病毒颗粒核心,可能与翻译病毒蛋白有 关。
• 膜蛋白M:膜蛋白能增强病毒的感染性,并能形成病毒的表 面结构。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 典型登革热 • 轻型登革热 • 重型登革热 •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临床表现
• 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疹 、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 重症病例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 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 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 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 克。

登革热健康教育

登革热健康教育

登革热健康教育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病情轻重不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防范登革热。

一、病因1.1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伊蚊和埃及伊蚊。

1.2 登革病毒共有四种不同的血清型,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对其他三种血清型仍易感。

1.3 登革病毒感染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并破坏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出血倾向和休克。

二、症状2.1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

2.2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2.3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危重。

三、预防3.1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控制蚊虫孳生,避免蚊虫叮咬。

3.2 居住地区应保持卫生清洁,消除蚊虫孳生的环境,如清除废水、清理垃圾等。

3.3 外出时应穿长袖长裤,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四、治疗4.1 登革热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退烧、补液、控制出血等。

4.2 严重患者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4.3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劳累和过度用药。

五、预后5.1 大多数登革热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可康复,预后良好。

5.2 严重病例的死亡率较高,特别是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

5.3 登革热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可以有效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登革热诊疗方案(完整版)

登革热诊疗方案(完整版)

登革热诊疗方案(完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 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型、DENV-2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

NS1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 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图片(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登革(2024)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登革(2024)

2024/1/29
3
登革热定义及病原学特点
定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 播。
病原学特点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4050nm,外层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 之间无交叉免疫。
2024/1/29
2024/1/29
意义
长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对患者的长期 观察,可以进一步了解登革热的自然病程和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
26
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途径探讨
2024/1/29
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登革热属于“瘟疫”范 畴,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 证论治。
中药治疗
可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 、黄芩、栀子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可发挥中西医结 合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2024/1/29
17
04
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部署
4
流行病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流行现状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 亚、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近年来,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增加,登革热 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
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登革热的流行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流行 范围继续扩大,向温带地区蔓延;二是发病率波动 上升,可能出现周期性流行;三是登革出血热等重 症病例比例增加,病死率上升。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

二、结构形态大小
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 热病毒更难感染细胞。但 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 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 诱骗”到脂囊泡中后,病 毒膨胀,挣裂其蛋白盔甲 ,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 细胞的脂囊泡结合,释放 出病毒,病毒得以在细胞 内增殖。
图1 登革病毒结构
二、结构形态大小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 MW为4.2×106。其5′端为I型帽子结构,3′端缺 乏poly(A)尾,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 码区。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其5′端1/4编 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C、PrM和E),3′端3/4编 码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 、NS4a、NS4b和NS5)。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三、致病机理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
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
P
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 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
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二次感染时,组
三、致病机理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 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 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这些生 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 ,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 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 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 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 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 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登革热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疫苗应用

登革热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疫苗应用

登革热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疫苗应用登革热病(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现象的加剧以及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病的流行趋势呈现上升态势。

因此,深入了解登革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疫苗应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1. 流行病学特征登革热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这两种蚊子多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后,会在叮咬其他人时传播病毒,使病毒传播范围扩大。

登革热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7天,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和皮疹等。

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2. 流行趋势分析登革热病的流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气候、环境、生态和社会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加等环境改变,为登革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环境恶化等因素也促进了病毒的传播。

此外,全球旅行和贸易的频繁发生也加剧了跨国登革病毒传播的风险。

3. 疫苗应用现状目前,登革热病的主要预防方法之一是疫苗接种。

根据病毒血清学特性,登革病毒可分为四型(DEN-1、DEN-2、DEN-3和DEN-4),目前已经有多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些疫苗主要通过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登革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以预防感染和疾病发展。

然而,由于不同型别之间的交叉免疫效应以及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挑战,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一些困难。

4. 疫苗应用前景尽管目前用于预防登革热病的疫苗存在一些限制,但仍有希望在未来改善疫苗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一代的登革热疫苗,以提高其效果和安全性。

登革热流行病学史

登革热流行病学史

登革热流行病学史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对于了解其传播规律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登革热流行病学史为主题,探讨其起源、传播途径、流行趋势以及防控措施等内容。

一、起源登革热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被正式命名。

1906年,菲律宾首次爆发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此后,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成为人类健康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二、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

感染者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播给蚊子,蚊子再通过叮咬其他人传播病毒。

此外,登革病毒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三、流行趋势登革热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蚊子繁殖和病毒传播,登革热疫情往往更加严重。

此外,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对登革热的流行产生影响。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首先是加强蚊媒防控,包括蚊虫灭活、环境清洁卫生、喷洒杀虫剂等。

其次是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也是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手段。

五、登革热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登革热的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病毒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其次,蚊子的抗药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使得传播更加广泛。

未来的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疫苗研发和应用,改善监测报告体系等。

六、结语登革热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制定防控策略和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登革热的起源、传播途径、流行趋势以及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登革热的流行,保护人们的健康。

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方法,使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免受其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设计(论文)题目:登革病毒姓名陈晓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命基地班年级2006级指导教师陈敏2010年5月18日目录摘要 (4)第一章、绪论 (5)1.1 肠出血性致病菌E.coli O157:H7的研究概况 (5)1.1.1 肠出血性致病菌E.coli O157:H7的生物学特征 (5)1.1.2 肠出血性致病菌E.coli O157:H7的流行概况 (5)1.1.3 肠出血性致病菌E.coli O157:H7的流行特点 (6)1.1.4 肠出血性致病菌E.coli O157:H7的致病性 (6)1.1.5 E.coli O157:H7的检验 (7)1.2 Red重组系统简介 (11)1.2.1 Red重组系统的定义及优点 (11)1.2.2 Red重组系统的结构 (11)1.2.3 Red重组系统的作用机理 (12)第2章实验部分 (14)2.1 实验材料 (14)2.1.1 菌株及质粒 (14)2.1.2 培养基与缓冲液 (14)2.1.3 引物 (15)2.1.4 主要仪器 (15)2.2 实验方法 (16)2.2.1 PCR扩增含有waaL基因同源臂的kan基因 (16)2.2.2 PCR片段的DpnI酶切处理 (16)2.2.3 胶回收DpnI酶切后PCR片段 (16)2.2.4 pKD46转化E. coli O157:H7 (16)2.2.4.1 E. coli O157:H7化学感受态细胞制备 (16)2.2.4.2 pKD46转化E. coli O157:H7感受态细胞。

(17)2.2.4.3 E.coli O157:H7/pKD46阳性转化子(记为H71)的筛选——粗提质粒法 (17)2.2.5 H71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7)2.2.6 电转外源DNA片段 (18)2.2.7 重组子的筛选与验证 (18)2.2.8 Kan抗性的消除 (18)2.3 实验结果 (19)2.3.1 重组子E.coli O157:H7/pKD46即H72的验证 (19)2.3.2 O157:H7重组子(即H75)的筛选与验证 (20)第三章结论 (21)致谢 (22)参考文献 (23)附录 (24)摘要: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超过一亿人受感染,25亿以上的人受到威胁登革热病毒为大小约50nm的有包膜病毒。

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星期,用冰冻干燥法可以保存数年。

对紫外线比较敏感,数分钟就可灭活。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这种疾病最初发生在热带地区,通常大多是发生在这些地区的雨季,这种环境下极易滋生大量携带病毒的蚊子。

传染病的爆发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登革热出血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收到大约500 000份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全球每年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热,更有24.5亿人受到感染的威胁。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热属于黄热病毒属,自然就姓黄了。

登革(Dengue)意思是得了这种病的人,由于肌肉关节疼痛,走起路来就像穿夹脚高跟鞋的女人。

登革热病毒由兄弟四人分化成四大家族,被病毒学家称为DF-1、DF-2、DF-3、DF-4病毒型。

因为四个家族成员都可能发生基因变异,所以引发的病也就不只是刻板的一种临床类型,除典型登革热外,还有更厉害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这种疾病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在发达国家难觅踪影,也难以研究,很少有人注意到登革热。

仅有的少数研究也要借用于人们熟悉的热带病的研究经费。

“它是疟疾的穷亲戚”。

[1]三维结构登革热病毒的三维结构Purdue大学的病毒学家Richard Kuhn、结构生物学家Michael Rossman以及他们的同事破译了登革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结构的机构,以期找到防止细胞感染病毒的方法。

研究小组在蚊子细胞培养物中培养了一组弱化的登革热病毒株系。

将样品冷冻,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记录下526个病毒颗粒各方位的图像后,研究人员重建出单个病毒颗粒的模糊图像。

利用其它研究人员有关登革热近缘病毒蛋白外壳的三维结构的数据,他们编写出锐化模糊图像的计算机程序。

这是第一个黄病毒家族成员的完整结构图,图像显示登革热病毒是一个多层次、足球状的结构,缺少许多人类病毒独有的长尖凸出。

有关结果发表在3月8日期的《细胞》杂志上。

与其它病毒一样,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包被在蛋白质外壳中,周围环绕着一层脂膜。

但异常的是,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依次被90张盔甲状的蛋白质外壳紧紧包被。

这些盔甲如此“贴身”,科学家们不禁感到吃惊,显然,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热病毒更难感染细胞。

但Rossman 说,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诱骗”到脂囊泡中后,病毒膨胀,挣裂其蛋白盔甲,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细胞的脂囊泡结合,释放出病毒,病毒得以在细胞内增殖。

最重要的一点是蛋白质外壳究竟是如何装配形成登革热病毒的贴身盔甲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结构病毒学家Félix Rey认为。

“这是一大贡献。

”这项发现与Rey早期的研究结合起来,向人们展示了阻止病毒入侵细胞的新方法。

[1]致病机理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第二次感染时,组织细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时明显增多,如将登革病毒抗体注入猴体内后,再以登革病毒攻击,其病毒量比对照组猴(注射无登革病毒抗体的猴)高51倍。

同时也发现有登革病毒抗体者的白细胞培养病毒,其白细胞内病毒复制的阳性率比无抗体者的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上实验证明病毒繁殖明显增加的原因与抗体存在有关。

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源决定簇,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包括登革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定中和能力。

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

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

有人发现Ⅱ型登革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源决定簇,而其他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故Ⅱ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

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导致出血和休克。

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

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疫苗研究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至2006年已有近60年的历史,虽然有几种登革病毒候选疫苗进入不同的研究阶段,但至2006年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被批准使用。

由于登革病毒有四个血清型,DHF/DS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ADE有关,即初次感染产生的型特异性抗体不仅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甚至在异型病毒二次感染时还可能增强病毒的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DHF/DSS。

因此,唯一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的研究战略应该是:研制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疫苗,即由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有效免疫原构成的、可以同时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并抑制四个型病毒中任何一种型别病毒的四联多价疫苗。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传代细胞和一些动物的传代细胞上繁殖,但病毒的产量很低,且病毒的繁殖特性不稳定,不适合于直接研制成弱毒或灭活疫苗。

而比较高产的鼠脑源性病毒,也因为异源性和毒力不稳定,而难于开发成有效的用于人类的疫苗。

2012年9月11日,法国疫苗生产商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发的“CYD-TDV”活性减毒登革热疫苗通过二期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上。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3种登革热病毒株都有预防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登革热疫苗。

报告还说,该公司正在对10个亚洲和拉美国家的3.1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以更好地了解该疫苗在不同流行病学环境下和在更广泛人群中的效力。

[2]新中科学家合作开发登革热新疫苗新加坡和中国科学家合作开发出对抗登革热的新疫苗。

如果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它将成为首个可同时预防登革热所有四种常见亚型的疫苗。

这一研究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属的新加坡免疫学组、新加坡诺华热带疾病研究所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合作完成。

[3]研究主攻方向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国外已筛选出登革病毒1、2、3、4型的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对这些疫苗株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评价。

此外,一种包括4个型别登革病毒的联合减毒活疫苗的试验也在进行中,接种者可同时对4个型病毒产生抗体,从而可避免单一型疫苗免疫后再受另一型病毒感染时可能发生的ADE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