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精华版)讲课教案
实验针灸学 PPT课件
☆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测定:常用的指标有皮 肤温度测定、眼心反射测定、肾上腺素皮内试验、呼 吸节律波、指端脉搏容积波、心率、皮肤电变化等。
☆其它如血液中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体液的一 些指标、通过相关量表测定的心理学指标亦与人体的 痛反应能力相关,可以作为术前预测的参考。
针刺麻醉术对于心、肺、 肝、肾等功能不良,以及 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特 别是对麻醉药物过敏而不 能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
法。
(三) 针刺麻醉方法 1.术前准备 ⑴术前预测:是测定患者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 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 之一。
目前主要的方法:
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所涉及的部位、术 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征侯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证与 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 一组症状;
同神经节段取穴,是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选 取和手术部位同一节段或邻近节段神经分布区的穴位 进行麻醉;
经验取穴,是指选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 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等。
2.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根据针刺选择的部位的不同,针麻可分为体针
麻醉、耳针麻醉、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针麻醉、 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等,临床应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 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 麻处方”。处方主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
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术切口 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 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 合穴、原穴、络穴、郄穴和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 好;
●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 ②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 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 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绪论实验针灸学: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一、选题1、*选题原则(填空)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二、建立假说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三、科研设计和实施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2、*基本要素:1)受试对象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3、*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同时,实验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是指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
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如肌肉与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与环层小体有关,肌与肌腱接头与腱器官有关,头皮与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有关,关节囊与___小体有关。
刺激不同穴位会导致不同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反映病症。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的针感。
而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主要有神经反射通路、神经-体液通路和脊髓传出系统。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包括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和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
脏腑-经穴相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包括: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与腹侧完全相似;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
Special areas of the body can ___。
numbness。
swelling。
heat。
and tingling。
___ "meridian ___ by the slow n of ___ pathways。
___。
tingling。
and a ___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the skin。
针灸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04
弹柄法
用右手拇、食指轻弹针柄,使 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出针手法与练习
01
左手拇、食指消毒干棉球按住与刺入穴位相对应的皮肤上,右 手拇、食指夹持针柄,边捻边将针缓缓退出皮肤。
02
出针时,应注意有无滞针现象,如有滞针,应停止出针,按滞
针方法处理后再进行出针。
出针后应检查有无出血现象,如有出血,应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针灸与现代医学融合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针灸学将 与现代医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共 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针 灸学的临床应用将不断拓展,为 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针灸教育与传承创新
在传承传统针灸精华的同时,针 灸教育将更加注重创新与发展。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教育方 法,推动针灸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针灸人才。
03
针灸操作技能训练
常用针灸器具介绍
毫针
用于刺入皮肤,治疗各种疾病。
皮肤针
叩刺皮肤,治疗麻木、瘫痪等。
三棱针
用于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目赤肿 痛等。
火针
烧红后刺入皮肤,治疗痈疽、瘰疬等。
进针手法与练习
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 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
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夹持进针法
行针手法与练习
01
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 右手拇、食二指持住针柄,中 指指腹扶住针身,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提下插的动作。
02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 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 柄一前一后地来回旋转捻动的
动作。
03
刮柄法
用右手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 针尾,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 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的方
实验针灸学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四)立题 1、题目内容: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 验效应。 2、题目特点: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主要环节 基本原则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1、资料收集 2、资料阅读 3、资料积累 4、资料整理分析 5、文献研究的表述形式:文献综述
实验针灸学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了解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1、实验针灸学基本概念
实验针灸学:在中西医学学科理论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 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意义: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是针灸学现代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二)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 继承前人而不墨守成规,立足实践以求发展,实 验针灸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经验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依靠实验针灸学的进步,发展针灸 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针灸学是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 验针灸学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 题。
(二)实验指导、技能训练内容 1.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内容是针灸学实验研究最 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针灸专 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 2.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实验教学,使学生掌 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 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过程,观察 和记录其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 科研思路。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d.感传宽度:因人而异,多数感传路线是 一条带而不是一条线。如在四肢多呈细线 状,而在躯干则呈宽带状。感觉带有中心 部和边缘部之分,中心部较细,感觉强烈、 清晰,边缘部分感觉模糊。感觉带的宽度 范围在0.5-3cm之间。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教案首页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针灸学》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1. 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操作。
2. 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进行治疗。
3. 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
重点: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和临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针灸模型、针灸针、火罐等。
学具:针灸学教材、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了解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耳针法、头针法、电针法、火罐法、梅花针法等针法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操作要领、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三、针法操作演示(10分钟)教师利用针灸模型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针法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学生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各种针法的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五、针灸治疗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针灸治疗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使用的针法及其适应症,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各种针法的操作要领和适应症的选择,以及针灸治疗的基本流程。
板书设计:针灸学第四章耳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头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电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火罐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梅花针法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作业设计:1. 请简述耳针法的操作要领。
2. 请列举三种头针法的适应症。
3. 请说明电针法的操作步骤。
实验针灸学课件
(一)循经感传现象
▪ b.外周动因激发学说:循经感传可能是由于体表的神经 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动因”依次兴奋, 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主观感受到 的感觉,“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 主要依据:①感传路线与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的 分布很不一致,感传速度较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为慢。 ②感传不仅是一种主观感觉,还可能继发产生循经的红 线、白线、丘疹、水疱等,还可发生循经性皮肤病。③ 在经脉线上施加压迫、局部冷冻或注射液体能直接阻断 感传,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④肌肉、肌腱手术后感传 改道。遇到创伤、关节或瘢痕也会受阻或绕道。
(一)循经感传现象
▪ c.外周-中枢综合说: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 程,中枢有循经的功能表现。中枢的特定 联系只是外周实质过程的反应和投射,没 有外周的循经性实质过程,就不可能出现 中枢的特定功能联系。循经感传是外周与 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
▪ d.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传递说:循经感传 是脊髓中枢内a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 递,再通过感觉神经进入中枢。
▪ 2.特征: ▪ a.感觉性质:循经性感传障碍多种多样。 ▪ ①循经性疼痛(抽痛、灼痛、钝痛、压痛等) ▪ ②循经异常感觉(麻、酸、热、冷、水流感、
气流感和蚁行感等,或者感觉过敏、感觉迟钝)
(四)循经感传障碍
▪ b.感觉分布: ▪ ①感觉障碍分布于体表,呈带状,宽度在0.3-
3.0cm 左右。当深入体腔时,范围增宽,趋于弥 散。 ▪ ②循经感觉障碍带的长度,多数短于或等于经脉 全长。少数超过经脉全长,有患者出现串经现象。 ▪ ③感觉障碍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是膀胱经,其次 是大肠经、督脉、胃经和胆经。
般人群; ▪ 循经感传显著者的直系亲属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于
针灸基础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针灸基础授课对象:中医养生爱好者、中医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针灸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熟悉针灸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4. 培养学生对针灸临床应用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针灸基本概念与起源1. 针灸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针灸的起源与形成3. 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二、针灸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1. 针具的种类与特点2.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3. 针刺的手法与技巧4. 针刺的注意事项三、针灸常用腧穴1.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2. 十四经穴的定位与主治3. 常用奇穴的定位与主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针灸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 针灸基本概念与起源- 针灸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针灸的起源与形成- 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三、互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针灸的认识和理解。
四、练习1. 学生尝试用手指在人体上定位常用腧穴。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针灸基本概念和起源的掌握情况。
二、讲授1. 针灸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针具的种类与特点-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针刺的手法与技巧- 针刺的注意事项三、互动1. 让学生分组进行针刺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授1. 针灸常用腧穴-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十四经穴的定位与主治- 常用奇穴的定位与主治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针灸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腧穴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针灸基本概念和起源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针灸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针灸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针灸学教案课时安排:共5章,每章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4. 学会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讨论二、第一章:针灸学概述教学内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针灸学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难点:1. 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2.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学的适用范围和作用。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针灸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三、第二章:针灸基本技术教学内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重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
2. 针灸的补泻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演示:展示针灸针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补泻手法。
3.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针灸操作。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针灸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实际针灸操作,了解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四、第三章:常用穴位教学内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3.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和记忆方法。
教学重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难点:1.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名称。
2. 常用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疾病。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讲解:详细讲解常用穴位的位置、名称、功能和主治疾病。
实验针灸学(全集)
实验针灸学(全集)名称:实验针灸学(全集)主讲:郭义类型:中医教学在线观看地址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第十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第十五集第十六集第十七集第十八集第十九集第二十集第二十一集第二十二集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五集第二十六集第二十七集第二十八集第二十九集第三十集第三十一集第三十二集第三十三集第三十四集第三十五集详细剧情介绍实验针灸学主讲人:郭义主讲人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目录:第一集实验针灸学:引言、绪论(一)第二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二)第三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三)第四集实验针灸学:绪论(四)第五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五)第六集实验针灸学:绪论(六)第七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七)第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第九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二)第十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三)第十一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四)第十二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五)第十三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六)第十四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七)第十五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八)第十六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九)第十七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第十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一)第十九集针灸作用理论(一)第二十集针灸作用理论(二)第二十一集针灸作用理论(三)第二十二集针灸作用理论(四)第二十三集针灸作用理论(五)第二十四集针灸作用理论(六)第二十五集针灸作用理论(七)第二十六集针灸作用理论(八)第二十七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一)第二十八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二)第二十九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三)第三十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四)第三十一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五)第三十二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六)第三十三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七)第三十四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八)第三十五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九)。
《针灸学》全套精品教学教案
推动针灸学的理论创 新和技术发展,不断 更新教学内容,反映 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
进展。
加强与国际针灸教育 界的交流与合作,引 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 方法,提升我国针灸 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学原理在针灸中应用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从而抵抗疾病。
针灸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
针灸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症状。
针灸对抗感染免疫的影响
针灸可以促进抗感染免疫,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 抗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针灸中应用
01
针灸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展历程
针灸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砭石、骨针到现代的毫针、电针等, 针灸工具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针灸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针灸治病原理与特点
治病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气, 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 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治 病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了解三棱针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点刺、 散刺、挑刺等刺法,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
03 皮肤针刺法
熟悉皮肤针的刺激部位和叩刺方法,掌握轻叩、 重叩、中叩等手法,注意叩刺力度和频率。
灸法种类选择及操作规范
01 艾条灸
了解艾条的制作方法和规格,掌握悬起灸、实按 灸等灸法,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和施灸时间。
十二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与体表及全身 各部的通道,沟通上下的作用。
奇经八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 经脉的作用。
针灸基础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中医爱好者、针灸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
3. 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4. 培养学生对针灸的兴趣和临床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一、针灸学概述1. 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针灸学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二、经络、腧穴基础知识1.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十二经络的名称、分布规律和表里属络关系3. 腧穴的分类、定位和主治特点4. 常见腧穴的应用三、针灸基本操作1. 针刺方法: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等2. 针刺注意事项:穴位选择、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等3. 针灸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针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针灸学概述:讲解针灸学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2.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讲解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十二经络的名称、分布规律和表里属络关系,腧穴的分类、定位和主治特点。
三、课堂互动1. 提问:经络系统的组成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小组讨论: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治疗?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经络、腧穴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经络、腧穴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入针灸基本操作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1. 针灸基本操作: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等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
2. 针刺注意事项:讲解穴位选择、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等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课堂实践1. 教师示范针灸操作,学生跟随学习。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针灸基本操作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针灸治疗的短文。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讲解
(二)选题的种类
种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研究目的
解决针灸学中未 知领域的理论问 题,探索针灸学 中带有全局性的
一般规律。
以应用为目的, 对针灸临床中的 某一具体问题进 行研究,并提出
解决方案和方法
物化研究为目的 用基础+应用研 究的成果,研制 出针灸诊疗新产 品或对针灸技术 工艺进行改进
研究特点
稳定性 构成研究因素的诸组 同一组别的不同个体,其
分及有关条件在研究 研究因素应该一致(观察
过程中的恒定性
指标、处理方式等)
3.实验效应
A.概念:是研究因素作用于研究对象所呈现 的结局,或是研究对象在研究因素作用下产生 的反应。
B. 效应指标应具有的特性: (1)关联性:选用的指标关键是否有明确的关联 性,能否反映被试因素引起的效应(假说)。 (2)客观性:选择具有能被客观度量或检测、有 数值表述的指标。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的主要环节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人或动物;可以是正常的,也 可以是异常(病理)的。
要求: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 尽可能地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的 “重复性”原则。
2.研究因素
A.概念: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 广义的研究因素:是指自然存在的,或
受试者本身所具有的,或自外界给予研究 对象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研究因素:则是指研究者所要研 究的、作用于研究对象身上可能产生效应 的因素。
判别性指标:对疾病的诊断。 评价性指标: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 预测性指标:可能性的估计以及疾病的发生
或预后状况的事前估测。
(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的原则
(1)对照的概念和意义: A.概念:对照(control)指的是在调查研究
针灸学实训讲稿1
针灸学实训讲稿1第一篇:针灸学实训讲稿1《针灸学》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针灸学》任课教师:职称:所属系部: 针灸推拿系教研室:针灸临床教研室授课对象:针推专业本科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是否掌握好经络的循行,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优劣。
因此,划经点穴操作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节主要内容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划经点穴,要求掌握的体表循行路线、常用腧穴的定位。
第一节实验课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的划经点穴(总体安排)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要求学时数手太阴肺经的划经点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划经点穴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循行在上肢内侧的前缘,经鱼际部止于手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少商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定位标志有: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肌腱,肘横纹,桡骨茎突,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赤白肉际,指甲角等。
分布于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从中府——少商共11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胸部1穴(中府),前臂部4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手部2穴(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商阳穴,经食指桡侧,循行在上肢外侧前缘,上肩、颈,至面颊,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定位标志有:指甲角,第一、二掌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腕背横纹,肘横纹,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鼻翼,鼻唇沟等。
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从商阳——迎香共20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手部3穴(商阳、合谷、阳溪),前臂部3穴(偏历、手三里、曲池),上臂部1穴(臂臑),肩部1穴(肩髃),面部1穴(迎香)。
要求掌握的体表循行路线、常用腧穴的定位。
1学时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要求学时数足阳明胃经的划经点穴足太阴脾经的划经点穴手少阴心经的划经点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划经点穴3.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眼眶下缘的承泣穴,经嘴角旁,至下颌角前,一支向上经耳前,至额角(头维穴)。
针灸实验教学课程设计
针灸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针灸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常用的针灸技法及其适用范围。
3. 学生能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准确找到并操作常用的穴位,掌握基本针灸操作技巧。
2. 学生能在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针灸治疗操作,并能根据病例制定初步的针灸治疗方案。
3. 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临床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针灸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能认识到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激发对针灸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3. 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针灸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年级知识深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针灸操作能力,提高临床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动手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实现课程目标的分解和落实,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针灸基本理论:- 经络与穴位概念、分布及作用。
- 针灸治疗原则及适应症、禁忌症。
2. 常用穴位及操作技巧:- 十四经穴位的定位、功能及主治。
- 针灸基本操作手法: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
- 毫针、灸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 针灸治疗实例分析:-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及方案制定。
- 案例分析:如颈椎病、腰痛、偏头痛等。
4. 针灸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进行穴位定位、针灸操作。
- 教师示范并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如下:- 第一周:针灸基本理论及治疗原则学习。
- 第二周:常用穴位及操作技巧学习。
- 第三周:针灸治疗实例分析。
- 第四周:针灸实验操作练习及总结。
教学内容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针灸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针灸教学全册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针灸学授课对象:中医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操作针灸的能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中医观念。
教学内容:一、针灸基本理论1. 针灸的发展历程2. 针灸的基本原理3. 针灸的作用机理二、针灸基本知识1. 针灸的基本术语2.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3. 针灸的处方原则三、针灸基本技能1. 针具的使用与保养2. 针刺手法3. 针灸的取穴方法4. 针灸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针灸的历史背景和现代发展。
2. 引导学生了解针灸在中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讲授内容1. 针灸基本理论a. 针灸的发展历程b. 针灸的基本原理c. 针灸的作用机理2. 针灸基本知识a. 针灸的基本术语b.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c. 针灸的处方原则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针灸的基本理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讲授内容1. 针灸基本技能a. 针具的使用与保养b. 针刺手法c. 针灸的取穴方法d. 针灸的注意事项2. 针灸临床案例分析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练习针具的使用和保养。
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练习针刺手法和取穴方法。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针灸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针灸临床案例的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针对课后所学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针灸发展的综述。
教学资源:1. 针灸学教材2. 针灸教学视频3. 针灸临床案例集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讲课教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选题原则:①需求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①实验对象②处理因素③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即原则③重复原则④盲法原则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①穴位针感组织大多分布在深层组织里②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③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肌肉不同,肌肉::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环层小体;肌与肌腱接头:腱器官;头皮: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关节囊:露菲尼小体④刺激穴位不同组织结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脑内通路: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针感。
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1、神经反射通路2、神经、神经--体液通路3、脊髓r-r-传出系统传出系统简答: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①感觉异常,痛觉过敏②组织形态改变: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③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①疼痛,酸麻胀痛,知热感度变化②色泽形态,瘀点、白斑、凹陷、隆起、丘疹、脱屑、硬结、条索③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离子浓度改变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输于背部的特殊部位。
什么是循经感传?其特征?临床如何运用?循经感传现象系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传感的特征①循经分布②感觉多样③慢速传导④带宽分布⑤深度不同⑥单双向分布⑦可被阻滞⑧内脏效应⑨手法、药物激发 圈10气至病所(趋病性)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年龄因素③健康因素④温度⑤刺激方法与参数经络现象的机制①中枢论A 皮质兴奋扩散观点B 幻肢感传②外周动因激发观点“传在体外,感在中枢”二重反射假说: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养生针灸讲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针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针灸养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穴位。
3. 学会基本的针灸操作技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针灸养生的基本原理。
2. 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作用。
3. 针灸操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穴位的准确定位。
2. 针灸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针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讲解针灸在现代养生中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1. 针灸的定义和起源。
2. 针灸的基本原理:经络学说。
3. 针灸的分类:针刺、艾灸、电针等。
三、常用穴位1. 头部穴位:百会、风池、太阳等。
2. 胸部穴位:膻中、中府、肺俞等。
3. 腹部穴位: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四、操作演示1. 针刺操作:讲解针刺手法、角度、深度等。
2. 艾灸操作:讲解艾灸的准备工作、操作方法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常用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2. 复习针刺和艾灸的基本操作。
二、实际操作练习1. 学生分组,轮流进行针刺和艾灸的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三、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享操作心得,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针灸养生的原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讲述针灸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要介绍针灸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教师详细讲解针灸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以及经络学说,使学生了解针灸的理论基础。
三、常用穴位教师利用挂图或人体模型,讲解头部、胸部、腹部等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作用。
四、操作演示教师现场演示针刺和艾灸的操作过程,强调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六、讨论与总结学生分享操作心得,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针灸养生的原则。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针灸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选题原则:①需求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①实验对象②处理因素③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即原则③重复原则④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①穴位针感组织大多分布在深层组织里②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③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肌肉: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环层小体;肌与肌腱接头:腱器官;头皮: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关节囊:露菲尼小体④刺激穴位不同组织结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脑内通路: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针感。
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1、神经反射通路2、神经-体液通路3、脊髓r-传出系统 简答: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①感觉异常,痛觉过敏②组织形态改变: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③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①疼痛,酸麻胀痛,知热感度变化②色泽形态,瘀点、白斑、凹陷、隆起、丘疹、脱屑、硬结、条索③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离子浓度改变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输于背部的特殊部位。
什么是循经感传?其特征?临床如何运用?循经感传现象系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循经传感的特征①循经分布②感觉多样③慢速传导④带宽分布⑤深度不同⑥单双向分布⑦可被阻滞⑧内脏效应⑨手法、药物激发 圈10气至病所(趋病性) 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年龄因素③健康因素④温度⑤刺激方法与参数 经络现象的机制①中枢论A 皮质兴奋扩散观点B 幻肢感传②外周动因激发观点“传在体外,感在中枢” 二重反射假说: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影响艾灸刺激量的因素有哪些?以艾灸的温度刺激来说,主要影响艾灸刺激参数的因素有温度的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艾灸壮数、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
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①穴位因素②刺激方法及参数③时间因素④个体因素①穴位因素:普遍性特异性穴位配伍 双向调节: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效应的强度与功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前功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远的针灸效应越明显,而针刺前越接近正常状态的针灸效应越微弱 针刺镇痛机理 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针刺信号的①外周传入途径②脊髓内传导途径③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④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⑤与疼...在丘脑...⑥激活脑内的一些有关痛觉调制机构⑦大脑皮层对针刺信号和疼痛信号的整合作用 针刺麻醉优缺点? 针刺麻醉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作用 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优势:通过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痛机制和其他生理调节作用,无需药物即可产生镇痛,恢复和维持机体的生理稳定,主要包括:镇痛、镇静、减轻恶心呕吐、稳定心脏功能和改善胃肠和膀胱排尿功能等。
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A 类纤维和C 类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细胞和背角胶状质细胞组成。
针灸作用的特点:良性双向性、功能性早期型、整体性综合性调整作用。
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针麻术前预测:指在手术前测定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之一。
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针灸时效: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针灸效应产生的时间规律针刺镇痛耐受: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简称针刺耐受。
名解:脏腑-经穴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
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此可称为脏腑-经穴相关。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论述题:1试述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分布于躯干腹背侧的经脉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等八条经脉,这些经脉的穴位排列有如下特点:1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恰是两侧胸神经前皮支末端的交界处,穴位的排列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②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
腹部皮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较短,而在腹部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随之向外侧转移,与腹部比较,远离正中线;③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穴位排列与腹侧完全相似,也与胸神经后支分布完全吻合④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排列匀称,与神经分布及其吻合。
这种来自针灸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趋神经”现象可能就是经络实质的反映。
2试述穴位针感的形成过程针刺入人体数学时受试者产生的酸麻胀痛凉热蚁走感和触电感等感觉以及是竖着手下产生沉紧感。
针刺直接刺中了穴位感受装置中的小神经束,神经干(支)。
游离神经末梢、某些包囊感受器以及血管壁上的神经装置等引起感受器的兴奋,后者将针刺刺激转换成相应的神经冲动,即针刺信号沿一定的外周和中枢路径逐步传入脑的高级部位,最后导致针感的形成。
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
3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性痛觉调制系统的主要内容(闸门假说)脊髓背角内存在着一种类似闸门的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包括初级传入A 类和C 类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 细胞)和胶质细胞(SG 细胞)组成,A 纤维和C纤维均激活T 细胞,而对SG 细胞的作用则相反,最后是否产生疼痛取决于T 细胞的传出能力,即A 类初级传入冲动和C 类传入冲动在T 细胞上相互作用的最终平衡状态。
伤害性刺激,C 纤维传入,抑制SG 活动,闸门打开,引起疼痛;轻柔皮肤刺激,A纤维传入,兴奋SG ,闸门关闭,抑制T 细胞活动,疼痛缓解。
原则:①需求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①实验对象②处理因素③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即原则③重复原则④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①穴位针感组织大多分布在深层组织里②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③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肌肉: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环层小体;肌与肌腱接头:腱器官;头皮: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关节囊:露菲尼小体④刺激穴位不同组织结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脑内通路: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针感。
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1、神经反射通路2、神经-体液通路3、脊髓r-传出系统 简答: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①感觉异常,痛觉过敏②组织形态改变: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③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①疼痛,酸麻胀痛,知热感度变化②色泽形态,瘀点、白斑、凹陷、隆起、丘疹、脱屑、硬结、条索③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离子浓度改变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输于背部的特殊部位。
什么是循经感传?其特征?临床如何运用?循经感传现象系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循经传感的特征①循经分布②感觉多样③慢速传导④带宽分布⑤深度不同⑥单双向分布⑦可被阻滞⑧内脏效应⑨手法、药物激发 圈10气至病所(趋病性) 循经感传的影响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年龄因素③健康因素④温度⑤刺激方法与参数 经络现象的机制①中枢论A 皮质兴奋扩散观点B 幻肢感传②外周动因激发观点“传在体外,感在中枢” 二重反射假说: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影响艾灸刺激量的因素有哪些?以艾灸的温度刺激来说,主要影响艾灸刺激参数的因素有温度的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艾灸壮数、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
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①穴位因素②刺激方法及参数③时间因素④个体因素①穴位因素:普遍性特异性穴位配伍 双向调节: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效应的强度与功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刺前功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远的针灸效应越明显,而针刺前越接近正常状态的针灸效应越微弱 针刺镇痛机理 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针刺信号的①外周传入途径②脊髓内传导途径③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④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⑤与疼...在丘脑...⑥激活脑内的一些有关痛觉调制机构⑦大脑皮层对针刺信号和疼痛信号的整合作用 针刺麻醉优缺点? 针刺麻醉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作用 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优势:通过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痛机制和其他生理调节作用,无需药物即可产生镇痛,恢复和维持机体的生理稳定,主要包括:镇痛、镇静、减轻恶心呕吐、稳定心脏功能和改善胃肠和膀胱排尿功能等。
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A 类纤维和C 类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细胞和背角胶状质细胞组成。
针灸作用的特点:良性双向性、功能性早期型、整体性综合性调整作用。
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针麻术前预测:指在手术前测定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之一。
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 针灸时效: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针灸效应产生的时间规律 针刺镇痛耐受: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简称针刺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