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_人文素质包括哪四个方面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_人文素质包括哪四个方面》摘要:要:高职语文必须了解人文性内涵,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质,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一)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内容,引导学生纵览古今文学作品精粹摘要:高职语文必须了解人文性内涵,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质。
在养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又渗透审美情趣、文化品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诸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人文性;人文精神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对人类对民族的关注与责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高校历来是人文精神创造、融合、升华的重要阵地。
令人遗憾的是,日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可人文素质却严重滑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从语文的功能看,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它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
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②情感意向性。
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在人格、道德、教养、思维、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阅读活动:语文课堂应当是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观点和思考问题的平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也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参与讨论和阅读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上进行的一些活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友爱、诚实、守纪律等品质。
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通过情感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文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诗歌、文学作品、音乐和绘画作品等,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东西,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课堂可以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还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一些具有深度和启发性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他们更加全面地成长,并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人文素养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审美鉴赏和情感表达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力。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到各种情感和情绪,引导他们去感受、理解和表达。
可以让学生朗读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体验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深化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艺术展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身心获得滋养,培养他们对人生和情感的敏感度,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学生对人类智慧和价值的崇尚和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和历史,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人类的智慧和可贵之处,培养他们崇尚和追求人文精神的意愿。
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
人文品格是指学生具备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际关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可以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力,学会合作、互助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宽容、有爱心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品格。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孙支军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科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1]。
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学语文学科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要学会做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据此,应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情,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语文材料中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朴实、廉洁公正、助人为乐、舍生取义、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等优秀品德的课文不少。
如《过零丁洋》一文,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忠贞不渝的爱国美德。
《谁是最可爱的人》、《七根火柴》表现了关心和爱护别人,乐于助人、扶危救困的精神。
这些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列一】有位教师教读《岳阳楼记》,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抓住“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引导学生缅怀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动人事例。
一石激水,千层浪起,教室气氛热烈而神圣。
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生:屈原放逐,以死殉国……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含笑赴刑场……生: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生:巴甫洛夫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却有国界……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送大家一副对联——莫做迁客骚人,请大家继续写下联。
生:(窃窃私语,跃跃欲试)要学仁人志士!生:要当仁人志士!生: (大声)要做仁人志士!师:好!要做仁人志士!那么横批呢?生:(争先恐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忧国忧民!师:好!忧国忧民!课结束了,然而这一幅对联却在学生心中熠熠生辉,照亮他们人生的旅程。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人文素养是指人对自然界、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情感态度,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内在修养。
在当代社会,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它不仅关乎个人的人格修养,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渗透,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指对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关注和热爱,是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自然风景、人文风情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和人的情感。
也可以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等,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增强对人文情怀的认同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发展。
二、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可以通过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通过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经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也可以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品德观念。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指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对美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课文、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可以通过阅读名篇佳作,让学生感受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外读物的阅读,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情感。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和文化方面的综合素养。
在当今社会,强调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一、强调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在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小说中所描绘的荷塘美景,借此感受自然之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
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注重思维拓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进行深入探讨,引导他们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思辨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强调价值观塑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让学生在课文中领悟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积极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也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内涵,让学生在诗词中领悟到作者对待人生的思考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文化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论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和思考,让学生领悟到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初中阶段是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对于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准则、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素养是指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素养,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基本知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
在初中教育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注重文化传承,开展文学史、语言史等方面的教学学生要有一个清晰的历史周期,需要首先从学习历史中开始。
学生们需要了解文学史、语言史等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课外阅读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文学的了解。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原著研读,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一些作品中所传递的人生智慧,还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风貌和文化特征,从而激发或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思辨能力人文素养除了要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品,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如课外文艺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从中体验到身边的美好事物,同时在学习中习得辨别好坏、美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感受到艺术、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情感和信息传递,从而增强对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三、将人文素养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素养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熟知文化知识和文化艺术的魅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受到的语文教育中感受到文化价值、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养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更多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艺术美感的优秀人才,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人文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小说等,让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通过与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接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智慧的瑰宝,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审美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即培养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关心和理解,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课文中选取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引导他们珍视身边的亲情和友谊,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人道精神。
也可以通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和课堂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宣扬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小兔和牙医叔叔》等,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真善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可以通过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讨论、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发现自己的价值,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关于公益、环保、爱心等主题的课文,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情感、有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届丁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
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
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第一、观念的内化“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法国人米业拉富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
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
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丁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
”“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一一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
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丁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第二、以德育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巩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宵”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一、人文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方法等方面的素养水平。
具体来说,人文素养包括对人文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基本认知和理解,对人类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和谐、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从事文化创造的能力等。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人文素养被视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舞台,也是传递人文情怀的载体。
语文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除了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表达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中,感受和体味人类文明的精神和情感,增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操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技能,更是获得人文情怀和人格塑造。
二、有效渗透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情怀呢?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途径和方法。
1. 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人文情怀文学作品是传递人文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茶馆》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
通过讨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对人文传统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和表达来传递自己的人文情感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课本上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人文情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传统和历史文明的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解读人文素养是指具备人文思维、人文情感、人文价值观和人文技能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培养人文思维人文思维是指将人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思想纳入整体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加思考,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例如,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思考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的意义等等。
人文情感是指人对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情感认识、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等。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名著,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彩描绘,还可以领略到人文情感培养的美好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精选的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发掘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三、培养人文价值观人文价值观是指人类社会对于人的价值、文化、道德、生命、和平、教育等方面的表达和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和价值的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博爱和彼此信任等良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深入的理论探索和详实的历史故事,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观。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时,我们可以重点介绍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扫黄除恶的重要性等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文技能是指人们在文化、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实际运用和对应的技能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写作、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方式,拓展学生的人文技能。
谈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措施
谈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措施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道德、伦理、审美、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他们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下面,我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寓言、演绎历史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授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道德主题,如真、善、美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文本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欣赏名著、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可以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独特魅力,并拓展他们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如朗读、演讲、讨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思辨性的问题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信息,主动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性格和道德风范,包括情感、思想、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素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有效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思想启示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认识和思考自身、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比如,教授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探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等,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文学艺术和人性的内涵;在教授历史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在讲解哲学和伦理问题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能力和素养。
2.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爱与美的情感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文学、艺术、音乐、自然等方面的美和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投入作品中,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加深情感的体验;在欣赏音乐、美术作品时,应该让学生全神贯注,感受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冲击;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包容不同的思想,增进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学、艺术等领域中的经典、精品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
比如,在教授美学知识时,应该让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和特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敏感性和意识;在教育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家有意而为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教育学生文化修养时,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普及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价值观念。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具备的良好品质和修养。
它包括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和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相应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念。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广泛,可以涉及文学、历史、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哲学思想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和向往。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来促进人文素养的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理解和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参观纪念馆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核。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题目,以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在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下,要做好榜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关怀和引导,倾听他们的困惑和疑惑,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人文故事和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人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以及做好榜样教育等方面,可以有效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解读人文素养是指个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包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注人类文明遗产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解读。
一、深化阅读体验学生应该有深度的阅读体验,掌握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广泛讨论或者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背景,理解书中角色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传递人文价值观。
二、鼓励多元化表达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发扬自己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思想。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和讨论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展示自己的天赋。
三、丰富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文化传统,以及获得其他文化资讯,继承和发扬人类的文化遗产。
四、注重价值观培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可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而深入讨论包括爱、责任、正义、公正等等伦理问题。
教育学生尊重不同文化价值,不排外,包容和理解不同种族、性别和舞台等群体,避免歧视和偏见。
五、注重表现学生的参与精神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转换到实践知识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贡献精神。
学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表达和参与精神的培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有爱心和有公德的人。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提升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道德、审美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素养。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审美意识、道德修养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妙语言和情感表达,引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文学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批判性地接受和欣赏美的情感、态度和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文学作品选取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美学的课堂活动,向学生介绍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标准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的欣赏和创造。
在文学作品的选取上,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道德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如《小兵张嘎》、《草房子》等,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善恶、正邪、美丑等问题的思考和辨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正因为如此,语文无庸置疑地承担起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个时候所受到的人文教育会影响其一生。
要想提高全民的情感素质,就必须重视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动人的传说,有精妙的哲理,有振奋人心的壮举,有气壮山河的壮美诗篇,这些提供了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的可能。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关爱生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自由,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里快乐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应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
所以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准确把握内容,以情融情那就要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使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有所体验,使学生动情。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想的前提,因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以情融情。
巧设问题情境,用读悟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以点带面。
让学生以真实的心动引发情动,进而触动心灵,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所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情感认知、价值观念、思维品质、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素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质。
本文将探讨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和价值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所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情感认知、价值观念、思维品质、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素养。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的情感和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提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的赏析,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提高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和散文随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思想品质,提高人文素养水平。
人文素养的渗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 文学作品的教学渗透文学作品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工具,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提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王蒙的《草原风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诗词歌赋的赏析渗透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歌赋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提高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
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韩军老师说过:“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
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我觉得
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以德育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
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 __,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二、观念的内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也是法 __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
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
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
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
”“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
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三、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
文字,从方法到方法。
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
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四、以情感人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可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理性分析,强行灌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以至于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糟蹋成面黄肌瘦的瘪三,学生兴趣全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诗文产生的规律,并启示语文教师,采取多种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进行教学,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在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五、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学生讨厌教师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
什么《长江三峡》表达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什么《猎户》是歌颂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话套话既出,味同嚼蜡。
难怪一些厌烦语文课的学生,一拿起《少男少女》便爱不释手,一接触张爱玲、刘墉便乐不思蜀,由于应试为目的的语文课无法贴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于是他们只好不加选择地走精神自助的路子。
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教读《荷塘月色》,通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
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
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他们的心灵深处被真正触动。
语文教学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执着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究,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了解和领略祖国传统。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