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与佛教

合集下载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以下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拓展。

1. 宋代开创:宋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起点。

在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人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以“理”为中心,认为万物皆由“理”所构成。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理”,可以理解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的道德行为。

2. 宋明之际的繁荣:到了宋明之际,理学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此时,理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辩论,形成了一种融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理学家还积极关注社会现象,提出了“人心即理”、“天人合一”等观点,试图通过理学来改善社会。

3. 明代的发展与变革:明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内心的觉悟与直觉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明代理学家们还对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

4. 理学的传承与拓展:明代以后,理学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但仍有一些学者继续研究和发展理学的思想。

清代理学家黄宗羲提出了“性
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内在的“性”对于认识世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并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宋代的开创和初步发展,到宋明之际的繁荣和变革,再到明代的发展和传承,最终拓展到清代和近代。

宋明理学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宋明理学的特点以供大家学习。

有关理学知识点推荐:宋代,儒学主要以理学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逐步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在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之后,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打着“辩异端、辟邪说”的旗号,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取佛道的思想资料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适应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需要。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影响广泛而久远的学说与思潮,其兴起、形成乃至确立、发展,自有多种因素的促进作用,而归根到底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显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

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②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学道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

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从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中国佛教智慧采用否定、遮拨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之所“执“(着),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而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一)天台宗的运思是圆融的慧思,他们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的辩正综合方式,用“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个方向,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二)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运思,其“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互为依恃、互为因果、相即相入的,把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看作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绝对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互为依藉、互相关联;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亦称“道学”)。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 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 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 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笔记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
佛、道的迅速传播,儒学出 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 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到了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 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 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 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 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材料五:良知即天理。 材料六: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材料七: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二、宋明理学
(二)陆王心学: 笔记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
二、汉代——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至唐宋——受到挑战,三教合一
三、宋明——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思考: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 理学的产生相关的因素是什么? 笔记
1.政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重文轻武,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文化: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 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 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3.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 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儒(根本)
(目的)
(4)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鲁迅:翻开历史一 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吃人”。

理学受佛、道的影响

理学受佛、道的影响

理学受佛、道的影响作者:刘肖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一、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派别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重要的儒家学派,学者以“理”或“道”为哲学基本范畴,探讨性命义理,故称“理学”。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上原有的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出现,文化上三教并立,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并且道教的天道,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思想迅速发展壮大,大有超越儒学之势。

随着社会稳定和发展,三教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彼此调和相互影响,趋于融合。

理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宋理宗赵昀时,曾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后经金、元、至明末清初逐渐衰落。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基本上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称为“程朱理学”;一派是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即“心学”。

谈宋代理学的从来都把周敦颐列为首位,另外张载也备受理学家的赞赏。

理学的奠基者则是:程颢、程颐,世称“二程”,两人观点基本一致,其著作后人辑为《二程全书》。

他们提出“理”(又称“天理”)或“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常自称其学为“道学”,通常称为“理学”。

他们认为“理”是永恒存在、无所不包的,先有“理”,然后产生万物,而又统辖万物。

这显然是受佛教“真如”、“佛性”(意为最后的真理)说的影响。

人性说等则有道家的影响。

另外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二程创立的理学,经过朱熹的发展和阐述,成为更精致、更系统、更富哲理的新儒家学派,世称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

宋理宗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二、理学受佛教的影响佛学的发展为宋明理学的兴起起了推进作用。

佛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此时的儒学,则是侧重于古章古训,而疏漏于对心性问题的研究,故时人有所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之叹。

这种局面,一方面唤醒了宋明儒者“吾道自足”的民族文化的觉醒意识,一方面加剧了宋明儒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们一面追本溯源,于先秦典籍《周易》、《中庸》、《论语》、《孟子》等寻找和挖掘资源,一面“出入佛老”,吸收佛学的丰富资粮,从而不仅加深了其思辨的程度,而且也加重了其理论的厚度;从这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宋儒是接着佛教的一些重要问题,尤其是心性问题,继续讲下去并发展下去的。

宋明理学——精选推荐

宋明理学——精选推荐

宋明理学第4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标】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物及主张;评价宋明理学;通过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认识到⼀定思想⽂化是⼀定社会状况的产物,提⾼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和辩证思维能⼒。

【重点难点】掌握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考点梳理,微观聚焦】⼀、宋明理学产⽣的背景1、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的潮流弥漫到社会⽣活的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弘扬儒学传统,吸收、思想,使儒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明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以“理”或“天理”为核⼼的观念体系。

)⼆、两⼤流派及其代表(⼀)程朱理学(宋代)1、代表⼈物:北宋的、;南宋的——理学的集⼤成者2、本质:3、主张:(1)世界观(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体现在⼈⾝上是(2)⽅法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的⽅法,即通过接触,在体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的体验。

)(3)价值观:“,灭⼈欲”4、统治地位的确⽴(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2)元朝曾将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初继承这⼀趋势,确定了(⼆)陆王⼼学1、陆九渊的观点:(南宋)(1)世界观(认识论):“⼼”,“宇宙便是”,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法论:以求理,求“理”就是进⾏2、王守仁的观点:(明朝)(1)世界观(认识论):思想核⼼是(良知就是本⼼,就是理;⼈天⽣具有良知)(2)⽅法论:只要克服、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作⽤:强调⾃我的作⽤,激励⼈们三、评价:1、总评: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2、消极:宋明理学强调产⽣了消极影响3、积极:理学重视⼈性的庄严。

四、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易错点拨、难点突破】1、程朱理学和陆王⼼学有什么异同?同:⑴都是唯⼼主义⑵都认为“理存在”⑶都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异:⑴前者是客观唯⼼主义,后者是主观唯⼼主义。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原创版)目录1.宋明理学的定义和起源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3.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4.宋明理学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影响5.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6.宋明理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7.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正文一、宋明理学的定义和起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一种,起源于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

它强调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彰显人性尊严、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理学成为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对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对政治制度、法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宋代,理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对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学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明理学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彰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彰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宋明理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与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一)宋明‎理学是思辩‎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辩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辩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

其‎中,道家的‎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转型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

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

在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庐”‎,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佛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挑战。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明理学的特点和思想渊源,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焦点。

一、特点:宋明理学是在唐朝末年至南宋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程颐、程灏为代表的程门(即程朱理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朱门(即朱子理学)为主要流派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圣人为本”、“性即道”: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圣人为本”、“性即道”的思想,认为“道”既可称为“理”,又可称为“圣”,圣人所知道的“道”,即为一切客观存在的真实本体,而“圣人为本”,则是因为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对于人类道德、宇宙本原的理解,都是通过参照圣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的。

2. 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宋明理学强调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以通达真理,来拓宽人类知识的视野。

其中“致良知”是意识的行为,认为通过情感的感受、意志的决定和知识的探求,使之引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走向正确的方向;“格物致知”则是对经验和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和已知事物的理性分析,来得到哲学知识。

3. “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宋明理学对于“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前者指出了事物的“形”和“质”,即形态和物质的差异,后者则关注到了“存在”和“本体”,即实体和其本质的关系。

这样便能够深入探求万物形式背后的真实本质,直接指向了自然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和本原。

4. “阳明心学”的出现:宋明时期,出现了一派“阳明心学”思想,它推行的是唯心主义和意识的优先地位,认为只有内心生命体验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将人的精神和自我的发展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最终的目的。

二、思想渊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不仅仅是从内部发展而来,还包括了外来哲学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文化的影响:宋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治学方法迥然不同
(朱熹)道问学、读书穷理。
(王阳明)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 72卷。 (王阳明)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 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 圣人?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
只要有良知就可成为圣人,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 增强自我修养的信心,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请思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在山中的那些贼寇容易击败,而在心中的邪恶却很难克服。 “致良知”
──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
14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 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 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 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儒学危机与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三、理学的精神价值与弊端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东汉前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性(从未主动挑 起宗教战争)、圆融性(鼓吹三教 合一)及它的中观哲学与中庸之道 极为相似,都摒斥走极端的思路, 加之其因果轮回的理论对社会产生 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僧在弘扬佛 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典,体现了 佛教儒学化的倾向,所以魏晋南北 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大夫所广泛 接受。禅: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1.3程朱理学

1.3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北宋河南洛 阳人。颢与其弟颐学于周敦颐 ,合称“二程先生”。北宋儒 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 学代表人物之一。二程主张通 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强调封 建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万 物皆出于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
理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程 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积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强调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朱熹(1130—1200)徽州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婺源(今属江西)人,南
“存天理、灭人欲”
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 ·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宗教 佛教
来源
来源于印度 (外来)
教义
认为现实一切都是苦。人 们只能忍受。主张舍弃对现实 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 和对来世的向往。
东汉末年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
道教
(土生土长) 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 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体现 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 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 相对。

宋明理学介绍

宋明理学介绍

一、背景:三教合一
2.三教融合,社会潮流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泰山红门宫
孙悟空
此图绘佛、道、儒三 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 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 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 的孔子相对。
朱熹的格物致知:
认识的对象——事物的理
认识的方法——格物 认识的目的——穷理
朱熹的哲学逻辑: 理→气→物→理
这个图式告诉我们,朱熹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源,它产生了气,然后气化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 理。这个图式借用了张载气一元论的思想,也借用
了周敦颐太极图的模式,它又直接承袭程颢和程颐,
把各种世界观容纳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二程朱理学理学的形成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宋明理学
程颢 陆 九 渊
程颐 王 阳 明
朱熹
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佛教、道教盛行
佛教盛行:
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原。 东汉明帝后传播。魏晋时期盛行。
白马寺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相传汉明帝遣使西求佛法,用白 马驮回佛像佛经,因以名寺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
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 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 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 “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 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 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 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答黄道夫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 器。 -《朱子语类》卷九五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礼者,理也,… 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 人伦者,天理也。 -《二程集》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 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 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 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季羡林这确是一个“大题”,但我却只能“小做”。

佛教对宋代理学有很大的影响,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事实,现在没有哪一个哲学史家会再否认了。

但一般人注意到的差不多全是思想方面的影响,冯芝生(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下册第十二章(页800)里讨论韩愈和李翱的思想,结论说:由上所言,则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而李之所贡献尤较韩为大,其学说所受佛学之影响尤为显然。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三编上页1也说:宋之大儒,多与禅门往还,其讨论性命之说,故宜有相契发者;惟于人事伦理,所持各异耳。

都说的是宋代理学在思想方面受了佛学的影响。

蒋维乔、杨大膺《中国哲学史纲要》卷下页4说:自来学者都说宋明理学和佛学的深切关系在乎根本思想,我们则认为只在乎方法。

由方法的相同,所以外表上彼此有些类似;其实两家的思想虽有一二相通的地方,而根本上,一是世间法,一是出世间法,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

我不明白,他所谓“方法”究竟是指的什么。

此外中外学者讨论佛教和理学的关系的还非常多,几乎都是从大处着眼,研究两家思想方面的关系。

我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了。

在这篇小文里,我不能,而且也不敢,讨论思想方面的大问题。

我只想指出一件过去似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过的小事情,让大家注意。

中国理学家除了讨论哲学问题以外,多半还都用一番实践的功夫,克治私欲就是这实践的功夫之一。

清尹铭绶《学规举隅》卷上入德之方在叫做“克治”的一段里引朱子的话说:朱子曰:前辈有欲澄治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

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一粒于器中。

初时黑豆多,白豆少,后来随不复有黑豆,最后则虽白豆亦无之矣。

然此只是个死法,若更加以读书穷理底工夫,则去那般不正当底思虑,何难之有?我不知道这方法究竟有多少人实行,只记得在别的书里也看到过实行这方法的理学家,可见实行这方法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初看这方法,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不是“国货”,我最初也以为,只有中国,而且只有中国的理学家,才能发明这一个滑稽而笨拙的“死法”。

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三教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摄取佛教思想。

儒家本来也是讲心性的,隋唐佛教吸收了心性说。

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中,表明这种义理的实质是儒学化的理论,因而带有明显的宗教功能。

(2)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此提出的修行方法更是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的“明心见性”,所以主张坐禅、主静。

这种目的和方法,也是将宗教意识和功能注入其中。

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明显的宗教功能。

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也是有宗教意识、功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理学家与佛教关系略讲潘敢(MG1001013)[摘要]佛教自隋唐盛极一时以来,经“会昌法难”、五代战乱,佛教急转直下,它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保护佛教的措施,佛教开始逐渐复兴,但是随着儒学家“道统”意识的重新确立,在思想上对佛教教义予以批判,在政治上进行打击,至南宋初,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但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在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受到了佛道两家的影响,明道「出入于佛老者十数年,返诸六经而后得之」,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宋理学家受佛老的影响深刻。

关键词:佛教理学禅宗一、简述佛教在隋唐后的发展状况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得到了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对其他思想派别的排斥以吸收过程。

东汉以来对于佛教,各代儒学者们对于他的态度是纷繁复杂的。

六朝佛教学派成立与发展,隋唐佛教宗派更是如日中天,事实上,面对世俗政权的压力下,佛教始终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为了与中土的传统保持文化一致性,佛教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义乃至思维模式。

《大乘起信论》撰著以后,佛教涅槃佛性学说成为了儒道共同接受的思维理论,借助于《大乘起信论》的体用相即和本觉心性原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禅宗思想风靡天下,成为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迹。

①唐代儒家学者刘禹锡目睹禅宗的兴盛,不禁慨叹曰:“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

”(《刘禹锡集》卷四)然而,面对佛家的强势,儒家站在其本位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了无情打击。

韩愈在其《原道》中甚至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试图以行政强制手段彻底废除佛教,可见,当时佛教对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威胁程度。

宋以降,欧阳修、李觏提出“修其本而胜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缺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王道不明而仁义废,则夷狄之患至矣”(《本论》)。

继而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进一步主张,通过“修”儒家学术之本,即从传统儒学中发展出儒家哲学体系,以彻底解决佛、道两家对儒学的威胁。

宋明儒学者也并不是要求彻底地将佛学消灭之,以挺立儒家的思想学说。

而是,第一、允许佛教存活但在空间上必须给予限制;第二、接续佛教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但是有所删改、有所发挥、有所充实;第三、继续推动佛教的中国式、儒学式、人间化转变;第四、开掘出佛教中的入世、治世观念,以丰富佛教思想内涵和回应社会对佛教只注重出世的质疑;②在宋儒眼中确实佛教义理难以合乎众儒士之担当精神要旨“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同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近思录》)二、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批评与实质宋明理学家普遍以传承儒家正统自诩,以反佛或排佛、批判佛老相标榜,但又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直接与寺院僧侣交友往来。

首先、理学家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认为佛教有悖于伦理道德、纲常名教。

比如二程认为,“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

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意思是说,佛教空谈心性而不不论治国平天下,这是①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②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第586页严重的缺陷。

朱子也说“释氏只要空,圣人只要实。

释氏所谓‘敬以直内’,只是空豁豁地,更无一物,却不会‘方外’。

圣人所谓‘敬以直内’,则湛然虚明,万理具足,方能‘义以方外’。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然,宋儒大家表达的那种坚定的入世精神,并以此入世精神来作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佛道思想,可以说这是片面的。

出世入世只是儒家根据自己的学问道德划分的,而作为佛教完备的义理,用儒家思想去异化改造,特别是加上政治目的和手段的扭曲,可以说是一种对文化本身的摧残,这是不符合儒家“极高明而到中庸”的。

自佛教东入以来,就有夷夏之争,排斥佛教,当佛教在中国发展态势壮大,中华文化难以割舍时,就又掀起了儒佛道主次之纷争,尽管有这么些认为文化争端,但是佛学在整个文化的流程中不容忽视。

其次,对佛家所说“一切皆空”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佛家的般若智慧超越于天理更是持批判的态度。

在理学家看来,“理”或“道”、“太极”不仅是永恒存在的、绝对的真实,而且有最高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是一切“空”,当然不被理学家所认同。

理学家所谈的“理”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是宇宙的最高客观真理,形而上的最高依据,同而也是也必须化为形而下的道德实践。

所以禅宗提出的理障,相当于对社会伦理道德,也就是对当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否定,则统治者的统治根基动摇了,当然是不可以的了。

可是我们说佛家所说的“理障”,是否定我们所遵循的天理么?早在唐朝,宗密对《圆觉经》的注疏中就提出,“理障不是以理本身为障(理即障),而是妨碍理的东西(理之障)。

他认为,只有拂去这种遮盖本觉真心的尘埃,圆觉妙心放出光彩,才能正确的洞透不同事物的道理”(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

再有,理学家不认同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和“致知而不格物”的思想。

张载说:“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真所谓疑冰者欤!”(《正蒙·大心篇》)然张载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很可能受到《楞严经》“本然性”与“和合性”的影响。

《楞严经》卷四云:“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性,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此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性者,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心与法的关系)朱子对佛教的批判也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释氏之失,一是自利,厌死生而学,大本已非;二是灭绝人伦,三是迳求上达,不务下学,偏而不该。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实质:宋儒通过在思想文化上的打压以达到政治上以言立世的政治理想与目标。

赵宋皇室除了真、徽二宗外多数是佛教信徒,“盖昌黎所辟,檀施供养之佛也,为愚夫妇言之也;宋儒所辟,明心见性之佛也,为士大夫言之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皇帝崇信释氏,士大夫好禅,那么宋代儒士的地位何在?与其说辟佛以正儒学正统,不如说挺立儒学以恢复儒士士大夫的政治地位。

“吕申公(吕夷简)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禅寺,随僧斋粥,讲说性理,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

”(《吕夷简》)可以看出,一些士大夫也是靠“禅钻”来获取政治资本,而宋儒士所辟的正是这些“禅钻”的政敌。

三、两宋时期禅宗的发展①①参见方天立:《中国佛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临济宗:至宋初汾阳善昭,临济宗有了新发展。

黄龙惠南“黄龙三关”黄龙派善昭→石霜楚圆晦堂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杨岐派:杨岐方会“四一口诀”→白云守端→五祖法演→“三佛”(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佛果克勤‘影响最大’)→宗杲,反对文字禅,倡导“看话禅”,批曹洞宗正觉的“默照禅”“黄龙三关”即是“生缘”、“佛手”、“驴脚”三个问题。

这种三句话的格式是禅宗中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形式,以固定的三句话去探问求法者,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存在这样一个标准答案。

在惠南看来,禅的体验、觉悟与否是内在的,真正个人性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即是回答了三关的设问,也不足以判断他是否悟道。

“四一口诀”: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果然失照!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杨岐一语,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杨岐一句,急著眼觑,长连床上,拈匙把著!此四字口诀,无非是强调“立处皆真”,佛法无处不在,不必拘泥于经典,要“随方就圆”,灵活运用。

2、曹洞宗(法嗣至太阳警玄几绝)太阳警玄→(委托法远)投子义青→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天童正觉“默照禅”3、云门宗(文偃→香林澄远、德山缘密、双泉师宽)宋代著名代表,雪窦重显《颂古百则》、大觉怀琏、明教契嵩(厘定禅宗的二十八祖世系说,《辅教编》主张禅教一致、儒佛一致。

)四、宋代禅宗发展所带来佛教发展的新动向云门宗僧人契嵩和天台宗僧人智圆的思想代表北宋佛教中的一个新动向,简单地说就是转而重视世间法,关怀人间秩序的重建,推动宋代三教合流。

契嵩调和儒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契嵩认为儒佛作为一种教化方式,虽然有“治世”和“治心”的区别,但其“治”之目标是一致的。

儒家是以有为的方式教化世人,佛教则以无为的手段调理人心。

此外,在此基础上进而推出以情为教与以性为教的不同,“情出乎性,性隐乎情。

性隐,则至实之道息矣,是故圣人以性为教而教人。

天下之动生于情,万物之惑正于性。

情性之善恶,天下可不审乎!”(《广原教》)他认为,儒释两家在情性论上是想通的,不仅能找到佛教的悠久传统,而且也可以得到儒家经典的支持。

第二、以佛教心性学说的心理为起点,契嵩会通《易传》、《中庸》的思想,建立起“穷理尽性”、“心即理”、“性即理”等哲学命题,与“北宋五子”的学术相呼应,共同构建理学的核心精神。

契嵩认为道和理都是本真的世界、超越的境界,心(“真实心”)虽然可以开出体用二门,但就它的绝对性和超越性意义上,与道和理相即不二。

第三、契嵩针对儒士大夫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批判佛教,他不仅断然否认佛教不孝之说,而且宣称佛教最为重视孝道。

佛教之孝是关系到“神明之理”,“佛也极焉。

以儒守之,以佛广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

”(《孝论·广孝》)智圆,以佛教为中心,援儒入佛。

第一、主张两家之学各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儒释“言异而理贯”,不能简单的做高下之分。

此外,他对儒家的治世之学十分肯定,“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

第二、智圆主张儒佛一致,“宗儒为本”,认同儒家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将忠孝、仁义、五常纳入佛教思想体系之中。

可见,当时儒家反对佛教泯灭忠君孝亲之道,甚至对佛教进行毁灭性的攻讦,使得今后世代高僧心有余悸。

第三、他继承了唐代哲学家李翱《复性书》的思想,主张性情之别,君子以复性为好,小人以悦情为务,重视儒家的心性理论,推崇《中庸》思想。

他认为心性之体处于寂静状态,“真性元寂,一法宁存”(《闲居编》卷一),从中道观上说,由于心性寂而“无状”,故万法虚幻不实,“亡之弥存,性本具也;存之弥亡,体非有也。

非亡非存,中义著也”(《中庸子传》上)。

“中”乃心性的本真状态,也是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

智圆不仅熟练把握了相似本体论的涅槃佛性思想,而且还通过吸收儒家《中庸》、《易传》等著作思想,推进心性的形上学研究,为理学家“性即理”心性本体论提供了条件。

①佛教“夷狄之教”的身份以及“夷狄文化”的背景,决定了它很难真正成为王权政治的代言人,也很难被中国本土文化所接受,所以佛教思想在封闭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不得不有所依附,以换取儒家政治对佛教思想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