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合集下载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

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头足倒置起来。

一、基本介绍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

黑格尔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

写于 1805年冬至 1806年10月, 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

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尔逝世前亲自修改过的。

1907年G.拉松编印了本书发表 100周年的纪念版。

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麦斯特于1952年出版。

中文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两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前此的哲学研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黑格尔在"序言"中承认谢林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原则是哲学应有的出发点,但批判了谢林对于"绝对"的理解。

他宣称:"绝对"不应理解为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应理解为产生差别、克服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实体,即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着的主体,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把握"绝对"的方式不是直观,而是概念,是科学的系统;认识"绝对"不能一蹴即就,要经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

他指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绝对知识的内容,是关于"绝对"自身的科学。

二、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杰作,是他哲学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类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与人类精神交互作用的重要视角。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详细描述了意识从“意识”到“绝对知识”的各个阶段。

这一过程不仅是意识自身的发展,也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反映。

他强调了“绝对精神”作为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将逻辑与历史统一于其中。

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与人类精神的交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深邃与博大。

他不仅关注个体的意识发展,更将这一发展置于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中。

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个体的意识与行为不仅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同时,《精神现象学》也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不仅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强调了这些矛盾与冲突在历史与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然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其难度与复杂性。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深邃且博大,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与思考。

尤其是在阅读一些较为晦涩的部分时,我更是需要反复推敲与琢磨。

尽管如此,我仍然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总的来说,《精神现象学》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意识与历史、文化的交互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与新思路。

虽然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但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与思考,就一定能够收获满满的知识与启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导言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

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

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

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

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

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

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奠基之作,它宛如一幅描绘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宏伟画卷,带领我们穿越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直至绝对知识的各个阶段,展现了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黑格尔从意识阶段开始阐述,这个阶段包括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

感性确定性是最直接的意识形式,它试图把握纯粹的“这一个”,但黑格尔指出这种确定性是虚幻的,因为当我们试图言说“这一个”时,它已经消失在语言和普遍性之中。

例如,当我们说“这朵花”时,“这朵花”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而不再是我们当下所感受到的那个独特个体。

知觉则是对事物属性的综合把握,而知性则进一步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

这一过程让我们看到意识从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认知逐渐向更深入、更具普遍性的理解过渡。

自我意识阶段是精神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立自身的。

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内容。

主人通过奴隶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同时,主人在对奴隶的依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奴隶在劳动中却逐渐获得了自我意识。

这种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关系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工作场所中,员工通过工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雇主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理性阶段标志着精神开始以更加自觉的方式认识世界。

理性试图在世界中发现自身,它经历了观察的理性、实践的理性和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等环节。

观察的理性对自然和人类现象进行科学观察,但黑格尔指出这种观察往往是片面的,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观察对象与自身的内在联系。

实践的理性则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它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一阶段让我们意识到理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
位一个线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
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①。黑
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年正
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日尔曼精神。但是如果这些日尔曼人一旦被迫而抛掉他们的惰性,就会激
励起来奋发有为。因而在他们接触和战胜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内心生活,也
许他们可以超过他们的老师。”①
①黑格尔:《通信集》,1952年,荷夫麦斯特本,第1卷,第137—138页。
黑格尔这一大段话可以说是集中表明了他在著《精神现象学》这一段期间内的政治
《精神现象学》虽未经过他的修订,但他在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时于1808—1811年为高中
学生所讲的《哲学纲要》(原编者称为《哲学入门》)中,有短短的十多页,叫做“精
神现象学纲要”。此外在1817年出版的《哲学全书》,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中(即
第413—439节),黑格尔又对“精神现象学”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加以短简的概
版的这一巨册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的《精神现象学》附在《精神哲学》内作为其中的
一个环节来讲,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没有差别的看法。
①海谋:《黑格尔和他的时代》,1857年柏林版,第253—254页。这是最早从资产
阶级观点对黑格尔哲学给予全面批评介绍的有名著作。海谋对黑格尔主要持反对态度,
精神”,这话包含有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叱咤风云征服世界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
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
“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象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②另一方面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

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精神现象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内容简介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创作背景黑格尔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完成于1806年。

当时黑格尔只是德国耶拿大学的一名无薪大学教师,工作十分不稳定。

当时也正值拿破仑破坏旧体制、试图建立新王国的时期。

黑格尔出版《精神现象学》时,年37岁。

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

当他于1831年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

作品思想首先,黑格尔阐述真理问题。

他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1)真理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东西,是存在于概念和事物发展之中的有机统一体;(2)真理不是作为直接知识而存在的,真理是绝对的;(3)真理与错误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他阐述个体意识,认为意识是指“主观精神之内的意识”,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意识的最基本形式有感觉、知觉和知性三种形式,它们被称为“感性确定性”阶段。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一种思想,旨在审视人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形式,以及内心的行为变化。

这一理论将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探讨了意识、情感、思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情绪影响,即“意识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还指出,人的意识状态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

它认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由外界刺激和情感等因素共同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个人的实践来改变。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有哲学知识体系的读者,读黑格尔著作原文会容易些,像我这样的哲学入门汉,阅读起来确实太难了,所以会特别选择导读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天书,睿智宏大但晦涩难懂。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致力于“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来理解它”。

黑格尔将《精神现象学》诠释为“意识的经验学”,精神现象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经验,古希腊人的精神形态是伦理的形态,个体与实体两种自我意识,而又彼此不分,个体以实体的普遍性为意识的真理和行为合法性依据。

《精神现象学》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社会,神法、人法调节了家庭私人领域与城邦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给我这样的初级读者一个非常强烈的引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本书是什么”这是什么?感性确定性是最初的意识,每个人都有知道的意识,休谟说唯一确定的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感性确定性。

黑格尔认为感性并不可靠,感性确定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确定,也在瞬息变化中,必须要超越感性,知觉就是不只感性的东西,有概念化的内容。

“物”是本身的事物,还是眼中的现象,想要把握“物”本身,就上升到了“知性”。

知性就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超出一切感官世界。

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

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的表象或者概念联结在一起。

规律是各种现象中的一个现象,现象不是规律,任何现象都有规律,“等同者成为不等同,不等同者成为等同”互相矛盾、不想冲突的现象,知性从背后找规律。

《精神现象学》中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究是我在《精神现象学》中最想看到的部分,犹如浩瀚的宇宙缥缈又时刻息息相关的互动让人兴奋又迷惑。

康德认为意识对某个对象的意识,是单向的。

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要把自己也当做对象来看待。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安提戈涅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安提戈涅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安提戈涅(中英文实用版)Title: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nd AntigoneIn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he concept of spirit is explored through a series of self-contained phases, each illustrating a different manifestation of spirit.The work is a philosophical journey that charts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 from its most primitive forms to its highest realization in absolute knowledge.One of the key themes in Hegel"s work is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which involves the reconciliation of seemingly opposing ideas.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通过一系列独立阶段的探讨,展现了精神概念的不同体现。

这部作品是一部哲学之旅,记录了精神从最原始的形式发展到绝对知识的最高体现。

黑格尔作品中一个关键主题是辩证过程,涉及看似相反思想的和解。

Antigone, a play by Sophocles, presents a compelling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conscience, legal authority, and the divine law.The conflict between Antigone"s determination to bury her brother and the King"s decree banning the burial reflects the struggle between personal beliefs and societal norms.This conflict is reminiscent of Hegel"s dialectical process, as both scenarios involve a clash between opposing forces that ultimately leads to a higher understanding.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则提出了关于个人良知、法律权威和神圣法典的引人深思的探讨。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精神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意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实现自由和真理的历程。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自由等多个哲学范畴。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内容的概述:1、意识阶段在《精神现象学》的开篇,黑格尔首先探讨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认为,意识最初是直接的、感性的,只是对外部世界的单纯感知。

随着意识的进展,它开始意识到自身,并逐渐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向着自我意识过渡。

2、自我意识阶段在自我意识阶段,意识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开始思考自己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经历了从欲望、承认到普遍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

在欲望阶段,自我意识追求自身的满足和实现;在承认阶段,自我意识通过与他者的互动和相互承认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在普遍自我意识阶段,自我意识超越了个体的局限,达到了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性阶段理性阶段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涵盖了知识、信仰、艺术、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理性阶段,人类通过概念思维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并试图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体系。

同时,理性也表现为人类对于信仰和价值的追求,以及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

4、自由阶段自由阶段是《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境界,它标志着人类意识的最终完成和实现。

在自由阶段,个体超越了自我意识的局限,实现了与普遍性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自我决定和自主性,即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来行动。

在自由阶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必然性,还能够超越这些局限和必然性,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内容之外,《精神现象学》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的哲学范畴和问题,如语言、文化、历史、宗教等。

黑格尔试图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揭示出人类精神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精神现象学》是一部系统阐述人类意识发展的哲学著作。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言

第八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读:《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 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 年10 月13 日那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

这书的序文是1807 年 1 月写成的。

在1807 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

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一、精神现象学是意识形态学。

“Ideologie ”:“意识形态”或译作“思想体系”、“观念体系” 、“唯心主义” 。

这个字不见于黑格尔的著作中。

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形态” (或“意识诸形态” ),每一个精神的现象就是一个意识形态。

从意识发展阶段来说,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说是一个意识形态。

因此精神现象学也就是意识形态学,它以意识发展的各个形态、各个阶段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用辩证方法从发展观点来研究意识形态,这样就把意识形态学与意识发展史结合起来了。

脱离了辩证法和发展史当然也可以用现象罗列的方式,根据心理的事实来研究意识形态,但这就不成其为“现象学” 。

因此,“意识形态学”所研究的意识现象既是独特的、个别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体现了许多个人意识的共性。

因此每一意识形态(gestalt)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个类型(typus)的意识形态。

或者象恩格斯所指出那样,意识形态“可视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

“缩影” 二字生动地表明了每个意识形态的典型性。

这种对于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发展阶段的辩证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就是历史与逻辑(辩证法)相结合、相一致的研究,使得精神现象学不同于单纯研究意识形态和意识现象的心理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灵生活的历史研究。

叙述这条发展道路的科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 。

这就是说,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 ,而意识经验学的任务就是叙述精神的各个环节或者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开展的道路。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000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000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000摘要:一、引言1.简要介绍《精神现象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阐述读后感的重要性二、正文:在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世界的丰富同样不可或缺。

阅读《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让我对精神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作品,通过分析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论、精神自我认识的途径以及精神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为我们揭示了精神现象的内在规律。

首先,黑格尔提出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论。

他认为,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低级到高级。

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要勇于面对挫折,敢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同时,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关注精神发展的整体性,努力实现全社会的精神进步。

其次,精神自我认识的途径是《精神现象学》的又一核心思想。

黑格尔指出,精神认识的过程包括否定和综合两个阶段。

否定阶段是批判和超越旧观念的过程,综合阶段是新观念的建立和巩固。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的方法,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局限,实现精神成长。

再次,精神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是《精神现象学》的灵魂。

黑格尔认为,精神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绝对知识,即对自身本质的完全认识。

这一观点呼唤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代社会,阅读《精神现象学》让我们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心灵成熟、社会进步与精神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紧密相连的。

这本书不仅深化了我对自我认知的理解,拓展了我对人际关系认识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人生价值观的反思。

总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哲学名著。

它为我们揭示了精神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个人和社会的精神追求方向。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笔记1.界限就是事情终止的地方,或者说,界限就是那种不复是这个事情的东西。

2.只有真理存在于其中的那种真正的形态才是真理的科学体系。

3.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

4.真理是全体。

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

5.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

6.结果之所以就是开端,只因为开端就是目的;或者换句话说,现实之所以就是关于此现实的概念,只因为直接性的东西,作为目的其本身就包含着“自身”(dasSelbst)或纯粹的现实。

7.每个[特殊的]环节都以其所取得的具体形式和独有的形态在普遍的个体里显现出来。

特殊的个体是不完全的精神,是一种具体的形态,统治着一个具体形态的整个存在的总是一种规定性,至于其中的其他规定性则只还留有模糊不清的轮廓而已。

8.思维的规定都以自我、否定物的力量或纯粹现实为实体和它们的存在因素,而感性的规定则只以全无力量的抽象的直接性或存在自身为其实体。

9.精神的直接的实际存在作为意识具有两个方面:认识和与认识处于否定关系中的客观性。

10.真实与虚妄通常被认为是两种一定不移的各具有自己的本质的思想,两者各据一方,各自孤立,互不沟通。

与这种看法相反,我们必须断言真理不是一种铸成了的硬币,可以现成地拿过来就用。

11.哲学并不考察非本质的规定,而只考察本质的规定;它的要素和内容不是抽象的或非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东西,自己建立自己的东西,在自身中生活着的东西,在其概念中实际存在着的东西。

12.肯定的东西的真理本身也同样包含着否定的东西,即也包含着那种就其为可舍弃的东西而言应该被称之为虚假的东西。

13.现象是生成与毁灭的运动,但生成毁灭的运动自身却并不生成毁灭,它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并构成着现实和真理的生命运动。

14.概念的思维努力要求我们注意概念本身,注意单纯的规定,注意象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身同一性等等规定。

15.表象思维的习惯可以称为一种物质的思维,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的作品《精神现象学》被认为是他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探讨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揭示了人类精神的演化规律。

本文将针对《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些重要句读进行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精神并不是先在主观性的个体心理中才开始存在的,也不是先在由个人意识和意向构成的世界中才开始存在的,而是先在那样一种世界中开始存在的,那种世界是自身的非我本质是绝对精神的世界。

“这句话表明了黑格尔对精神起源和本质的看法。

他认为,精神并非源自于个体心理或个人意识,而是存在于超越个体意识的绝对精神世界中。

这种世界是独立于个体认知的,是一个自我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和实现。

2. “精神依然是‘有序’的......它首先是有序的——这不是外部的自然秩序,而是它自己的路径;但这个内在秩序如此之因而使这个内在秩序成为自然现象。

”这句话强调了精神的有序性和规律性。

黑格尔认为,精神并非一种混沌不明的存在,而是有着自身内在秩序和路径的。

这种内在秩序并非外部强加的秩序,而是精神自身根据其本质规律而产生的秩序。

这种内在秩序沿袭自然的规律性,使之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

3. “精神是即自己与被否定的心理,是自己势力与自己毁灭的生活;但这自己毁灭是它自身恢复、超越、完善的否定。

”这句话探讨了精神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毁灭后再生、超越、完善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精神通过否定自身来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4. “精神的本性必须树立在三种主义的乌托邦的支撑下,这种三种主义彼此之间是相对的极端。

它促使精神的单理律摆脱外在主义并成为主观的、情感的与决断的灵性,而不是奔向另外反向的主义。

”5. “精神因为它具有这种思维的内在存在和存在的内在思维,而使这种起第二个为第一个,当某时替代这种一整体时,这个整体立即被宁非所相信。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 “意识是我们所想的,认为的和知道的一切东西,它是思维的主体,而且它不是以客体的形式与我们相对,而是在我们自己里面。

”2. “我们的精神是一个无限扩张和无限进化的力量,它不断地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这一句话表达了黑格尔对精神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的理解。

他认为,我们的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力量,它会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这种不断扩张和进化的过程一定要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支持和激励,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其无限可能性。

3. “自由是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

他认为,自由是一个理念,是精神发展历程的最终目标。

通过推动个体自由的发展和实现,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充实的人类社会。

在现代社会,自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价值信仰,被视为人类自身的本质和尊严所在。

4. “所有真正的哲学都必须是一种关于自身的反思。

”这一句话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一种内在理念。

他认为,哲学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知识积累,更是一种内在自我反思的过程。

哲学家要通过这种自我反思,来剖析出哲学信仰的本质,从而推动人类精神的进化。

5. “哲学的任务是揭示真正的现实,而这些真正的现实必须是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力量。

”这一句话表达了黑格尔对哲学的认知和理想化追求。

他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也意味着对内在自我意识的深度探寻。

哲学家需要寻找真正的现实,而这些现实必须基于自由和自我意识,才能推动精神历程的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动力。

6. “历史是精神发展的演进历程,不断回溯和审视历史,是推动现代哲学的重要方法。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历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是精神发展的演进历程,是了解和研究人类精神发展历程必不可少的途径。

因此他强调,要不断回溯和审视历史,从中获取精神进化的本质。

7. “艺术是精神的真正表现,它能够直接表达和传达人类精神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特别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

马克思这些意味深长的断语应该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秘密”与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意思基本上相同。

所谓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意思是说,精神现象学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打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奥的钥匙。

什么是这种关键和秘密呢?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这也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所谓“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在贯穿着“精神现象学”的“异化”或“自我意识的异化”这一概念上。

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就是“按照实际人的存在、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去加以研究”,因而“掌握这种知识的科学”。

换句话说,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的科学。

马克思也洞见到精神现象学作为研究意识形态的科学,也就是以研究人或自我意识异化的各种不同形态为对象。

他写道:“人的异化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也就只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的形态”。

由于马克思抓住了精神现象学中所表述的“异化”——“否定性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关键和合理内核,他还进一步肯定“精种现象学里面包含有‘批判的成分’”。

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潜伏着黑格尔后来的著作中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无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萌芽”,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是潜蕴着的、自身还不明白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是他却独具只眼地发现了里面的批判成分说道:“但是,只要精神现象学坚持人的异化,纵使人只表现为精神的形态——则在它里面便潜伏着批判一切的成分,并且常常就会准备着并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这就是说,“异化”的概念,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包含有批判成分的,加以吸收、改造、颠倒、剥掉其神秘化的外壳,就可以“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谈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嘿,今天咱来聊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这可真是个有点深奥但又超级有趣的玩意儿啊!你知道吗,就说那次我去图书馆吧,我在书架间闲逛,突然就看到了一本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书。

那本书安静地躺在那里,好像在等着我去发现它的秘密。

我就好奇啊,心想这到底讲的是啥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它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

就好比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小孩,慢慢成长,经历各种事情,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它研究的就是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变化。

比如说吧,我们一开始可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就像小时候只能看到糖果的甜蜜,却不懂背后制作的复杂。

但随着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经历,我们开始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层一层地剥开洋葱,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随处找到精神现象学的影子呢。

比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

就像我最开始觉得榴莲好臭啊,打死都不吃,后来有一次尝试了一下,哎呀,居然发现它很好吃!这就是我的意识发生了变化呀。

再看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体验,也是精神现象学的体现。

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起作用呢。

总之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认识的大门。

它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更全面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这不,我又想起了自己在图书馆看到那本书的那一刻,真没想到它后来会让我懂得这么多关于精神现象学的东西呀。

以后说不定我还会继续在这条奇妙的探索之路上走下去呢!这就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念的发展阶段《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

黑格尔在这部书中第一次阐发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可以看作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

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

)、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

)。

黑格尔的“现象学”“现象学”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由现象去寻求本质。

当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由外以求知其内,由表现在外的现象以求把握其内在本质,这就是现象学的研究。

黑格尔在规定现象学的性质时,强调意识在其自我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意识使其自身的现象和它的本质相同一。

他说:“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它的本质同一”。

又说:“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按即由意识的现象趋向于它的本质的意思],它将“摆脱”它的异化或外化的形式,它“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地点上,现象即是本质”。

这就是说,意识经过矛盾发展过程,达到它的现象和本质的同一。

而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的同一的过程,亦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

“现象学”另一个说法就是从事物在时间内的表现去认识本质。

黑格尔说:“精神必然表现在时间内,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

很明显黑格尔所了解的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表现在时间内的精神现象的科学,亦即研究精神在时间内力图掌握自己的本质,但尚未达到对自己的概念理解的过程的科学。

这也就规定了精神现象学具有研究精神或意识在时间中的发展史的性质。

《精神现象学》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1、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

那么,为什么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西方哲学对精神现象研究的初始动机;(2)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

(1)西方哲学对精神现象研究的初始动机。

在“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二)《现象学》的来源和意义中,译者介绍说:“《精神现象学》不仅是黑格尔本人全部著作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于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

但是它不是从天而降,它也有其来源和继承、发展过程。

”那么,现象学的来源是什么呢?译者说:“最早代表德国启蒙思想、受过培根影响的一位哲学家朗贝尔特(J.H.Lambert1728—1777)在1764年出版的著作《新工具》一书的第四部分,他叫做《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

“现象学”的目的据他说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注意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将假象或偶象分为四种]借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

”朗贝尔特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

朗贝尔特虽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现象学。

”(2)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在朗贝尔特那里还处于对精神现象的认识阶段,那么,黑格尔就试图要用哲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精神现象。

正是因为如此,精神现象在黑格尔这里就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体系,并且,成了精神现象的一个“缩影”。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之所以成了精神现象的一个缩影,就是因为黑格尔用哲学的语言尽其所能地描述了精神变化的全过程。

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才觉得,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

但是,科学就是科学,还不是实象本身。

因此,不能一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精神的科学,就以为他透彻地掌握了精神本身。

真实本身和对真实的认识是不同的。

认识以虚假的分别为基础,表现为对真实的反映,其正确性表现为一种如实的科学性;而真实本身则以泯灭了分别心为前提,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绝对精神的真实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今天我拜读了张世英先生的新作《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该书既保持了原来通俗易懂的文风,同时在解释上和观点上又包含着新内容、新创造,这就恰好证明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同样一个真理,青年也会讲,但出自老人之口,却包含其全部生活阅历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解读》不只是对《精神现象学》著作的讲解,而且也是作者以新视角、新思维“解读”哲学史和哲学中许多重要问题,因而充满现代意识的专著。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现代哲学都是以“叛离”黑格尔面目出现的。

正如M.怀特在《分析的时代》一书中指出的:“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

”但同时他又指出:“现在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20世纪的哲学。

”事实正是如此,在黑格尔之后,无论是反对黑格尔,还是赞成黑格尔,都不断地受到黑格尔的启迪,从中吸收营养。

《解读》作者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着眼,把黑格尔放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对此作了科学的分析: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的看法(或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希腊早期哲学不分主客体,强调人与存在的“契合”,自然与精神的“实体合一”;柏拉图以后,特别是笛卡尔以后的近代哲学,建立了主客二
分(“主体-客体”式)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则主张主客融合或超主客式关系。

这是西方哲学史几千年来所走过的历程,黑格尔哲学居于第二阶段的顶峰。

西方现代哲学从不同的角度批判黑格尔哲学,但又都以它为自己的发源地和出发点。

可以说,不懂黑格尔哲学就不能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它是通向整个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

作者以上的见解,不是停留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某种观点和理论的是与非来评述,而是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规律上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地位,在理论上更有其深度和透彻性。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马克思这句话简明而准确说明了这部著作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它又是黑格尔晦涩著作中最晦涩的著作。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要义和中心思想,是历来西方黑格尔研究者所致力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有益的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例如被誉为美国黑格尔研究的权威鲁埃士,从“小我”(有限之我、个人意识)到“大我”(无限之我、普遍意识)的发展过程,讲解《精神现象学》一书的要旨。

他生动地写道:“大我”不是什么躲在云雾和黑暗中的上帝,也不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问世事的最高存在,而是经历各种磨难,征服各种矛盾,身上布满了人类精神生活世世代代的风尘与血迹,遍体鳞伤,最后凯旋而归的一名斗士。

张先生的《解读》在参考与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从人学的维度,深刻地指出:《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历程,是人达到物我一体最高境界的历程,也是人寻求自由的历程。

作者紧扣住这个主题与
思路,通过对“意识”、“自我意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等意识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的阐释,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人自我实现的艰辛、曲折的图景。

意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而每一个新阶段,都是前一阶段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解决的必然结果,都是自由的一个前进步骤。

《精神现象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人生要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各种矛盾,经历各种磨难,以达到主客融合、人物一体的自由境界。

这样,作者把极为晦涩的著作同人生的精神生活的经历联系起来,凸现了现实感与亲切感。

对黑格尔,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黑格尔哲学是一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思辨形而上学。

《解读》十分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黑格尔哲学不只是抽象概念,而且也讲人的现实问题。

《解读》最后在《精神现象学》的启示的标题下,专门撰写了“真无限?坏无限?”(第十章)和“超越之路”(附录一),内容精辟,观点新颖。

对真无限与坏无限、在场形而上学与不在场形而上学、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等等重要哲学问题的阐释,凝结了张先生近二十年来创新的哲学思想与观点,其中包含的真知灼见,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不同意黑格尔重“真无限”轻“坏无限”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指出:黑格尔奉为至尊的“真无限”,实际上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抽象的概念世界,使人生变得苍白枯燥、贫乏无力。

因为照黑格尔看来,“真无限”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绝对完满性,它是可以在有限之物中实现的。

其实,现实之物根本没有绝对完满性,所谓绝对完满性只能存在于抽象概念之中。

在现实世界中,当
前在场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无穷无尽、千差万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场的有限者植根于无穷无尽的不在场者之中。

作者把这种哲学观称为“无底论”,把黑格尔追求绝对完满性的哲学观称为“有底论”。

如何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综合成一个整体?作者提出了“想像力”问题。

“从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到在场与不在场的想像中的结合和对不在场者的无限追寻,乃是人生全过程,那种只讲主客关系中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讲超主客关系式中对不在场的无限的想像与追求的西方'在场形而上学',可以说是在人生旅程半途而废。

”“我们提倡通过诗与艺术品,超越在场的有限性,在未出场的无限性中翱翔,这也就可以说是登上了人生的高峰。

”这两段话是作者代表性观点的精彩表述。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语言乌托邦》,这位青年作者写道:“语言乌托邦”标志着20世纪美学的理想境界。

如果我套用这位作者的话,是否也可以说,《解读》中“语言乌托邦”显现着当代哲学的理想境界,使人领悟到哲学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