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体例
谈年鉴体例和编撰思路
![谈年鉴体例和编撰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188903f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9.png)
谈年鉴体例和编撰思路中国年鉴发展30余年来,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发展速度快,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第三次发展高潮正在进行中,年鉴数量庞大,仅2012年国家图书馆统计,其馆藏年鉴种类就达5769种1。
目前,全国年鉴种类有6000余种。
二是年鉴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是年鉴编撰思路不到位,导致条目编写不规范,信息挖掘不具体,资料不全面,语言不规范等。
中国年鉴数量与质量发展不同步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中国年鉴事业的健康发展。
年鉴数量发展毋庸置疑,但年鉴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如何有效提升中国年鉴的整体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年鉴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要提升中国年鉴的整体质量,关键要正确了解年鉴的体例,树立正确的年鉴编撰思路,把握年鉴质量的方向。
一、正确了解年鉴体例是编好年鉴的前提“大凡工具书的编纂,都要遵循既定的体例,以保证其整体性和高品质。
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一种,其编纂也离不开体例规范。
否则,无法众手成书,更无法达到较高的质量和具有鲜明的风格。
”2什么是体例?体例是书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和编写方法。
顾名思义,体就是体裁,体裁是书或文章的种类和样式;例就是凡例,凡例是书或文章的编写规则。
文艺创作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故事等不同体裁,公文写作有报告、总结、计划、会议纪要、讲话稿等不同体裁,史有史体,志有志体,鉴有鉴体。
地方志主要分志书和年鉴两种体例,两者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
长期来,中国年鉴编纂出现“千鉴一面”和“五花八门”的现象,是导致中国年鉴整体质量不高的两个主因。
年鉴编纂“千鉴一面”和“五花八门”现象就是年鉴体例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了解年鉴体例,其编纂的年鉴明显不合鉴体。
或张冠李戴,年鉴“志书化”;或拿来主义,年鉴“总结化”“报告化”“新闻化”“通讯化”“简讯化”等;或杂乱无章,不少年鉴体例很乱,有“志书化”“总结化”“新闻化”等多种体例;或简单化记述,年鉴成为“流水账式”“大事记式”;或资料汇编,大量采用一次性文献,有的只是稍作加工处理就编进书中。
四库全书的体例
![四库全书的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ea3a9ca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7f.png)
试论《四库全书》的编撰体例、历史价值与及其对藏书[摘要]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庞大的丛书,这部巨作的完成,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毅力。
本文主要分析《四库全书》的编撰体例、历史价值及其对藏书排架的贡献。
[关键词] 《四库全书》编撰历史价值藏书排架《四库全书》是官修的一部庞大的丛书,清乾隆(弘历)(1711—1799)敕辑。
乾隆三十八年开设《四库主书》馆,任皇室郡主及大学士为总裁,六部尚书及侍郎为副总裁,实际任编撰者乃为总篡官孙士毅、陆锡熊、纪昀三人,而纪昀之力尤多。
其它著名学者包括:戴震、邵晋涵、姚鼐、朱筠等。
未收入《四库全书》之“存目”书为六千八百十九种。
三千零三种乃“存书”,乃著录于《四库全书》者,所谓“存目”乃仅著录书目而已。
《四库全书》书馆编篡之主旨,采用六种方法:1、敕撰本:自清初乾隆时依敕令所编篡者。
2、内府本:乃康熙以来自宫廷收藏者,经史子岳存书三百二十六种,存目三百六十七种。
3、永乐大典本:存书存目凡五百种。
4、各省进本:命总督巡抚等进献其地方遗书。
5、私人进献本:当时著名藏书家进献。
6、通行本:乃世间流行之书籍。
四部之名,起于晋初;四库之名则始于唐。
全书之名,始于赵宋,盛行于名带,清初尤沿明代风气,故用主书之目。
《四库全书》之名则由乾隆取定。
其内容基本包括先秦至清初重要文献典籍,尤详于元以前,于明为数最多。
这样庞大的一部丛书是怎样构成一个整体的,其编撰体例和历史价值如何?一、编撰体例1、首先运用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分法,即《四库全书》四分法:经部———文化根源,专指儒家的经典和解释这些经典的儒家著作;史部———记载性的,即编次各类历史书;子部———思想性的,编次诸子百家,即哲学类图书;集部———文学,即编次文学类图书。
古代自然科学类不发达,归附于子部。
书籍分类的意义,是将所有的书籍,使其在知识整体中得一比较固定的位置,以表示出每一书在知识整体中所尽的职责。
《尚书》编纂体例 -回复
![《尚书》编纂体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9467184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2.png)
《尚书》编纂体例-回复《尚书》编纂体例的由来、特点和意义。
引言:《尚书》作为我国古代典籍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历史编年体散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家之始”。
而要探究《尚书》的编纂体例,了解其由来、特点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古代经典。
一、《尚书》编撰的由来《尚书》又被称为《书经》,是我国古代编年体散文的奠基之作,据说它是由周朝的齐桓公授命,由商鞅等负责编纂而成。
然而,《尚书》实际上并非是一本完整的著作,而是由多篇古代典籍的片段拼凑而成的。
历经多次编辑和传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版本。
二、《尚书》编撰的特点1. 编年体结构:《尚书》采用编年体结构,按照年代的顺序,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加以记录。
这一编撰方式使《尚书》具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纪录,体现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2. 简练明晰的语言:《尚书》以其简练明晰的语言风格著称。
它用纵横交错的文句,言简意赅地叙述着历史事件。
在文字表达方面,采用简约而不简单的策略,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少量的文字得到更加充分的信息和内涵。
3. 归纳概括的表述方式:《尚书》以归纳概括的表述方式记录并叙述历史事件,采用精简的文字,将信息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
这种表述方式不仅能够为读者节省时间,更能帮助读者迅速理解事件的关键点和内涵。
三、《尚书》编撰的意义1. 重要历史资料:《尚书》编撰体例使得它成为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它详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 统一国家观念的传承:《尚书》编撰体例体现了统一国家观念的传承。
在编纂和记录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它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政绩,为后续历史纪录的编写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的历史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的重要经典:《尚书》以其简练而明晰的语言、纵横交错的文句,成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经典。
它在文字表达、结构编排和历史叙述方面的特点,对后代古代文学和史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文选编纂体例完整版
![文选编纂体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973fa7ba1aa8114431d9e8.png)
一、文选编纂背景文笔辨析(渊源观念产生,发展)二、分类37 四部丛刊38骆鸿凯39台湾学者三、文论(应用文)四、编辑体例1、傅刚论文上的2、诗赋骚赋不收乐府选赋要求一、文选编纂背景(一)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1)刘师培《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第三课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文体辨析是在汉末以后开始的,其学术渊源,却可以追溯至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
向、歆父子整理图书,奏其《别录》《七略》,开中国目录学之先,然其工作的意义却并不仅在目录一门。
《宋书》卷十一《律历志序》说:“汉兴,接秦坑儒之后,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刘歆《七略》、固之《艺文》,盖为此也。
”汉朝立国,天下图书颇有散亡,故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至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汉书·艺文志序》)就是说这一工作的本来目的是整理图书,但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的工作方法却对后世的学术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章学诚《校雠通义·叙》说:“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这说明刘向父子所作的是学术史的工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字是对这一工作的概括。
辨章学术是因为秦火之后,典籍残缺,且师传亦断绝,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新唐书·艺文志序》说:“自六经焚于秦而复出于汉,其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于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这便是“辨章学术”的背景。
刘向、刘歆父子作《别录》、《七略》,以艺文为对象,剖析条流,使各有其部,总百家之绪,推本溯源,这便是“考镜源流”。
《汉书·楚元王传》中的刘向传、刘歆传说到:“《七略》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有意其推本之也。
史书编写体例
![史书编写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10ec193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2.png)
史书编写体例史书是以史实为基础记录历史事件的文件,编写体例对于史书的可读性和历史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史书编写的体例:一、编年体:编年体是史书最为常见的体例,即按照年份顺序记录历史事件。
编年体可以有正史编年、别史编年、杂史编年等形式。
正史编年是官方正式编撰的史书,主要以朝代为单位编纂,如《史记》、《汉书》等,它们都是按照朝代年份顺序编排的。
别史编年是以某一特定地区、某一族群、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为主线编写的,如《吴越春秋》、《世说新语》等。
杂史编年则是以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为主线,收录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如《资治通鉴》、《纪异记》等。
二、纪传体:纪传体包括纪传和纪事本末两种形式。
纪传是以某位人物为主线,记录其生平事迹、思想和个性特征的历史文献,如《史记》中的《司马迁传》、《项羽传》等。
纪事本末则是以某一事件为主线,详细记述其前因后果和过程,如《资治通鉴》中的《顺帝纪》、《梁世祖本纪》等。
三、志书体:志书主要是介绍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如《太原府志》、《大明一统志》等。
四、议论体:议论体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论,以及对历史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如《资治通鉴》中的“评传”、“论语”等。
五、散文体:散文体是以文言或白话形式写成的史书,多为题材广泛的通史或纪传文章,如《世说新语》、《明史》等。
综上所述,史书编写体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既包括严谨的正史,也包括散文类通俗易懂的史书。
但无论何种体例,史书的基本要求都是真实、客观,能够客观记录历史事实,为后人提供正确的历史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747ce7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4e.png)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着..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2.改书为志..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2.书肆;杂陈群书的书铺..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4、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着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着作郎陈寿着..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玉台新咏:梁徐陵编..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刘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着;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医学专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针灸甲乙经、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尔雅注:东晋郭璞..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5、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史馆..史通:唐;刘知几撰..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通典:唐;杜佑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书籍装帧的变化:由卷轴形式过渡为册页形式..隋唐经历了经折装和旋风装..6、第六章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政府图书编纂机构:馆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秘书省..宋代;由于书页折叠和粘装方法的改进;册页装帧先后形成了蝴蝶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版心向内;单口向外;印有文字的两页向内相对包背装:改良字蝴蝶装;版心向外P2267、兴盛时期明清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清代还有起居注馆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百科;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百科;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百科..二、名词解释1、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2、册页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的新的制度;史称“册页制度”..册页制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P16图3、类书: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4、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5、别集:中国古代对个人着作集的称呼..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6、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撰..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类书;现已散佚..编辑原则: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特色:详备无遗;不厌浩繁;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照章辑录;一字不易价值:1、保存了大量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7、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陈梦雷编撰..我国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编辑体例:1、三级编目汇编——典——部2、保存资料相当完整3、引文忠实于原着;不加修改;而且详住出处;标有征引的书名;篇名和作者;使用价值很高8、丛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图书编纂类型;它按照一定的意图;把若干种书籍汇辑在一起;冠以总名;所以亦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四库全书: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纪昀任总纂官..9、书棚本:陈起陈宅书籍铺刊书以唐人小集和时人诗集为主;版式划一;半叶10行;每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字画方板;迹近欧体;精丽工整;素为明清藏家宝爱;史称“书棚本”10、典志体: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三、简答1、书籍制度的演变:自先秦以来;中国的书籍制度几经变迁;书写材料由竹木变为缣帛;继由缣帛转而用纸;装帧形式由简册而为卷轴;继由卷轴转为册页;出版方式由抄录而为雕版;继由雕版而用活字..2、甲骨卜辞:包含四个部分..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3、构成图书的要素:1、用以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符号等2、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3、经过选择、整理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形成的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5、装帧形式4、什么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P70编年体:以年月日为次第记录史事;无论中外、远近;条理清晰不重复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辅之以事件;比较全面地叙述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全貌;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环连而成;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视历史为整体..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选择历史上重大事件加以组合;以事件先后为顺序进行叙述国别体:以纪言为主兼以记事;采用以国别为纲的体例编辑成书5、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2.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3.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6、汉重要的编校活动熹平石经: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结束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7、古文经今文经之争:古文经指传自先秦六国的六艺经传百家之书;用古文即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今文经指汉朝时用隶书将儒家的经典文本和解释文本记录下来所成的书..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对经文解说的不同..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1、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等2、2、民间发现孟子、左传等8、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欧阳询打破了皇览以来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的方式;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按目编次;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初学记徐坚帮助皇子们读书、揣摩范文;每一个类目分叙事、事対、诗文三个项目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北堂书钞虞世南、隋朝..详细内容P1619、修史制度的确立:1.隋;史书私修向官修过渡..2.完善注记制度日历、时政记、实录、国史..3.史书体裁的创新和多样典志体、会要体、史评体10、杜佑的编辑思想:1.编辑为政治服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为广大人士提供一本入仕教科书..3.科学求实的态度..4.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观念..11、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综合类类书;“类书之冠”;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太平广记——文言小说故事类类书;取材自道藏、佛藏以及汉以来的野史、笔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收录作品19102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体例上仿承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类目;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三十八类册府元龟——专门性类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自上古至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仿照汉书;为每一部、类作序;引用文献不注明出处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创新编辑方法:1.编纂体例严谨周详..2.编纂方法:编制丛目;即将全书涵盖时空范围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按年代顺序列出详细的标题;组织长编;即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一一按照丛目排比起来;统摄全稿;以长篇为基础;删繁去重;考异甄别;润色熔裁;最后由司马光笔削成编..3.编纂枝属辅助之作;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13、明代;毛晋;汲古阁刻书..出版特点:1.有选题计划;规模宏伟..2.以质取胜校雠精良;印刷精美..3.重视图书收藏..4.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四、论述1、图书分类法的演变:1.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开创的图书六分法体系;是根据当时图书产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所谓“因书以设类”..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2.西晋太康年间;秘书监荀勖跟据秘书郎郑默所撰的中经编成新的目录中经新簿;革新了刘向的六分法;建立起以甲、乙、丙、丁天干符号表类的四部分类体系;丙部主要着录汉魏以来盛行的历史类着作..3.东晋着作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重分四部;将乙丙两部着录内容兑换;使历史着作升入乙部..4.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魏徵等主持编修隋书·经集志;沿袭四分法;并分别重新命名为经、史、子、集来代替甲乙丙丁的叙次..5.四部分类法发展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完备定型..2、历代政府的编纂出版机构:P20一、秘书监始于东汉;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是着述之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自梁朝开始;秘书监官署易名秘书省二、史馆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唐初;史馆因隋制归属秘书省着作局宋初沿袭唐制;设史馆;与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担任修纂实录国史之责元代;以翰林国史院承担纂修国史之任;明承元制;史馆隶属翰林院..三、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西汉武帝设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改名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发行机构四、文馆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校理书籍;撰着史书;兼训门生;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的崇文馆;南朝宋、齐的总明馆;箫梁的士林馆;北齐的文林馆;唐代的弘文馆汉代: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东汉藏书校书之所: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魏晋:秘书监;设秘书郎、着作郎隋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宋辽金元: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明清:翰林院、起居注馆3、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他“编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1、他的编辑意图:一是通过文字加工传达自己的政见和思想观念;二是为了教学;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从政人才..2、编辑思想和原则有:去除重复;述而不作;;排斥虚妄;无征不信;多闻阙疑..3、编辑方法:上述;分门别类;正名立体;发凡起例;分类排序;志道于文字载体;力求其传播久远;系统编述古籍4、编辑六经的贡献:打破了文化知识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首创书籍的多种体裁诗、书、礼等;使中国史学脱离神化;有效的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4、刘向、刘歆校书编目的具体方法:1.组织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序进行..2.广集众本;编定篇章..3.校雠全文;厘定文字..4.撰写叙录..包括定本篇目、校订、添加作者资料和背景、全书的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将典籍进行系统编目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辑略历史意义: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校活动;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别录:刘向..古代目录学开山之作;但不是真正的目录书..七略:刘歆..根据七分法;中国首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5、宋图书出版事业:官刻:中央官刻——国子监刻书;地方官刻——公使库刻书..坊刻:应民众需求而动;与社会潮流共舞..家刻:弘扬文化;扬名于世..北宋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蜀地..监本的重要意义以及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1、国子监所刻;大多是经史类重要典籍;与宣扬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政策直接相关;所以倍受帝王的重视..2、监本从校勘开始;就由馆阁学有专精的一流学者在文字上层层把关吗;初校、复校后送馆阁主官把关..3、书法名家手写上版;使阅览者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坊刻的中心:继唐五代的蜀地后;又出现了浙江、福建刻书中心临安陈宅书籍铺建安余氏勤有堂坊刻的特点及评价:内容特点:1、科举应试之书2、日常参考书;包括农书图书经营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 2、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3、广泛联系;打开销路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缺点:校勘水平较低;偷工减料纸墨低劣评价:总体功大于过;从保护文化典籍、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等方面分析陈起编辑业务特点:1.重视时人作品的出版..2.与作家保持友好的关系..3.选稿标准:宁缺毋滥..私刻的特点:1、选择优秀的底本;以保证刻书的质量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板印书。
《中国法制史》的编撰体例研究
![《中国法制史》的编撰体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abfae32cc58bd63186bdec.png)
《中国法制史》的编撰体例研究教材体例,指教材编写格式,或组织形式。
体例只有依照教材内容及属性而设置,才能更好地传达或反映内容及其内在要求。
20世纪末,我国教育部统一规划,由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法学界知名专家编写了14门核心课程教材。
《中国法制史》是其中之一,它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是全国法学院、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以历代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法制史”[1],中国法制史教学对于教材严重依赖,学生的中国法制史知识基本上来源于教材,且仅限于教材。
中国法制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关系重大。
因为编撰体例理应体现了中国法制发展演进的逻辑线索与内在秩序,体现了法制史的知识谱系,从宏观上架构了中国法制史的总体框架;同时反映作者看待中国法制史的独特视角,以及对中国法制史理解的深度。
一、不同时期《中国法制史》的编撰体例中国法制史的编撰历史近百年,可分为奠基期、发展期、停顿期、再次发展期。
中国法制史的体例形成了纵横两条主线。
纵线就是遵循历史的发展脉络,以一姓之兴亡、朝代之更替线索。
横线就是每个发展时期的横截面所呈现联盟法律制度的不同方面,比如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度都按照立法思想、法律形式、法律内容、司法制度。
纵横两条主线构建了中国法制史的体系。
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之作,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史的研究一波三折。
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编撰了经典之作。
初期有1912年徐德源的《中国历代法制考》,1916年庄泽定的《中国法制教科书》。
当时有一本译著,是1906年出版的日本人浅井虎夫:《中国历代法制史》成为中国法制史的编撰体系的模板。
“《中国历代法制史》运用西方的法学式学科分类方法,将中国历代法制横向分类为法源、刑法、诉讼法、民法等十三目,这种分类研究办法,为中国法制史学科体系建构了框架,其影响甚远。
”[2]中晚期有1930年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发达史》和1934年陈顾远的《中国法制史》等。
杨鸿烈采取断代分析办法,全书共二十七章,并附民国刑法与两次修正案篇目表、中国历代法律篇目表。
《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
![《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932d505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d.png)
《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王颖;杜鹃【摘要】《钦定热河志》是清代乾隆时期官修方志,是记述热河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最早的地方志.编纂原则,皆为叙述内容的需要而定,内容丰富,体例完善,突出了地方特色.全书不仅是地方资治、教化和存史的依据,而且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典籍.【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史料价值;学术思想【作者】王颖;杜鹃【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承德067000;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清代是我国方志纂修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编纂体例日趋完备。
《钦定热河志》的编修集中了清代和珅、梁国治、纪昀、钱大昕、汪由敦、裘日修、陆锡熊等一批当时的博学大儒,并由乾隆皇帝亲自审定。
因此《钦定热河志》在清代官修方志中体现的编纂思想,可以说是对当时方志学领域主流观念的反映。
本文试以《钦定热河志》编修背景、体例、史料价值进行分析,以探求清代官修方志的学术思想。
一、编纂旨意与版本《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奉敕撰。
清初,康熙年,热河地区人烟尚少,土地荒芜。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立避暑山庄之后,“聚民至万家”,“闾阎日以富,耕桑日以辟。
至于今将百年,屹为都会”[1]。
乾隆在《钦定热河志·序》中表示:“当今之时,热河之志,不可不成,则以本朝荷天之眷,百有余年,累洽重熙,汉人已数世被覆载生育,其语言风尚,薰陶渐演,不可以辽、金、元之汉臣例之亦理之必然。
况我皇祖建山庄于此地,非为一已之豫游,实贻万世之缔构,而顾可无书以垂永久乎?”[1]此序由浅入深地对编纂《热河志》的宗旨进行了说明。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特命廷臣,肇修舆志”。
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和珅,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国治,“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臣等奉敕编辑《热河志》。
资治通鉴的编撰和体例
![资治通鉴的编撰和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e654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9.png)
资治通鉴的编撰和体例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传世巨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通史”。
但其背后的编撰和体例,却引起了历代学者的极大兴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资治通鉴的内涵,挖掘出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资治通鉴的编撰1. 编撰背景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唐朝,当时的正史只有《旧唐书》和《新唐书》。
但这两部书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相对偏重唐朝内部政治,忽视了时代的长远发展。
因此,唐太宗设立了修史馆,命令魏徵等人编撰通史,即资治通鉴。
2. 编撰原则资治通鉴的编撰有两个基本原则,即“褒贬得失”和“纪事本末”。
“褒贬得失”是指在史料收集和记载时,应该全面反映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而不是简单地一味夸大或贬低,以达到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
“纪事本末”则是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要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且重要性要逐渐升高,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3. 编撰过程编撰资治通鉴时,魏徵等人几乎涉及了历史上所有朝代,历时十年。
他们先通过采集各种文献,收集各个朝代官方史书、编年史、传记等史料,以及通过编撰者的研究和体验等,对史书资料进行筛选、鉴别、评价和加工,逐步形成了编撰雏形。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分析、比较和完善,最终完成了《资治通鉴》。
二、资治通鉴的体例1. 体例特点《资治通鉴》的体例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采用了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从周代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覆盖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次,它强调了史实的准确和真实性。
在资治通鉴中,不仅将史料加以整理分类,还经过了多次的史实筛查和修正,避免了许多出入不当或夸大掩盖的情况。
此外,它还融汇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如道德观、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等,使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是史学课本,更是中国文化瑰宝。
2. 应用价值资治通鉴的编撰和体例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之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研读《资治通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历史的发展。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56f3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f.png)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明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
其编撰体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框架:《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编写到959年,共计1360年。
按年代顺序编写,每年一篇,以年为单位进行史事记述。
2. 史料选取: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主要依据了前代的历史著作,如《春秋》、《左传》、《史记》、《史通》等,以及一些地方志、家谱等,从中选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传记资料。
3. 编纂原则:《资治通鉴》遵循了史家编史的基本原则,即"实录"和"故事"相结合。
作者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力求准确地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注重故事的连贯性,以生动的叙述方式吸引读者。
4. 文笔风格:《资治通鉴》采用了明代史家的文风,其文字简练明了,语言通顺,字句间含有较多的古代典故和成语,以及一些文人的文辞技巧。
5. 评述和断论:《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评述和断论,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但这些评述和断论并不过多,较为客观。
总的来说,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兼顾了历史真实性
和故事连贯性,采用了简练明了的文风,将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形成了一部全面、系统的编年体通史。
浅谈明清时期的私家藏书目录编撰体例
![浅谈明清时期的私家藏书目录编撰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e99f2b91aa00b52acfc7caa2.png)
浅谈明清时期的私家藏书目录编撰体例作者:李光杰来源:《现代出版》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的私家藏书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为藏书编写书目之风十分盛行,其书目编撰体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自有时代特色。
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便是时代的产物,其分类和著录都很随意,但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书目有开启之功。
关键词:明清;藏书目录;《绛云楼书目》;分类;著录关于书目的起源,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有这样的精辟论述:“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
及汉世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
”①他指出,孔子为编辑整理《诗》《书》并为之作序是目录工作的萌芽,而刘氏父子则奠定了目录学基础。
私家藏书目录的编撰无疑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得以大规模应用,图书的生产出现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刻书业走向繁荣。
得书和流通的便利推动了私家藏书的兴盛,藏书家为了“定立储盛”“恐久常无据”②,纷纷编写私家藏书目录。
中国的私家藏书渊源有自。
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位藏书家是春秋时期的孔子③,但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据考证始自梁任昉④。
一直到宋代,私家藏书目录才自成体系,形成了与官修书目和史志目录鼎足而三的局面。
撰写私家藏书目录由于是藏书家个人行为,不受四部分类这一“永制”的制约,藏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设计分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家藏书目录的编写不需要遵循一些体例原则。
总体来说,宋以后,私家藏书目录的编写出现了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多变的趋势,在类目设置上有删减也有增益。
宋代私人藏书目录现存最有代表的有三家,分别是:尤袤的《遂初堂书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明清之际,中国的私家藏书业达到鼎盛,书目的编撰也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
清代乾隆时期的学者孙从添把藏书目录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大总目录,即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并按照传统书目行款,条分缕析地著录;第二种为宋元旧刻本、抄本目录,也称为善本书目;第三种为书柜书目,即为了便于取阅,按照存放的位置顺序来编写的目录;第四种为专门书目,即给未入库的尚处于装订、抄补状态中的书专门立目。
教材编写体例与要求,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编写要求
![教材编写体例与要求,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编写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c3d6be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b.png)
教材编写体例与要求,⾼等教育“⼗⼆五”全国规划教材编写要求⾼等教育“⼗⼆五”全国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五”全国规划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教学的基本⼯具,是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等学校本科教学⼯作的若⼲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等职业教育改⾰的若⼲意见》的精神,加强教材建设,确保⾼质量教材进课堂,我们要求在编写教材⼯作中,要依据《⼈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章程》及《⼈民美术出版社专委会关于教材编写⼯作的若⼲规定》。
为规范教材编写⼯作,提出以下要求。
⼀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挥专委会与美术出版社的整体优势,加强整合教师与编辑、教学与出版的资源,共同担负起艺术类⾼校教材建设的责任,制订“⼗⼆五”规划教材,携⼿打造⼀套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权威性的⾼校教材。
⼆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1.精品原则。
专委会确⽴以“质量为王”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致⼒于培育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编写出版⾼质量、具有学科与课程特⾊的系列教材。
2.创新原则。
坚持理念创新、⽅法创新、内容创新,将教材建设与学科前沿的发展相结合,杜绝教材的低⽔平重复建设。
3.适⽤原则。
既有较⾼的学术价值,⼜有较⼤的推⼴空间,符合教育实践的需要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能被全国更多的院校所采⽤。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1.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纲的要求,教学⽅式⽅法有创意,有明确的教学⽬标,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并注意教材的思想性、启发性和适⽤性。
2.编写教材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通过对有关问题或有关领域的延展思考,启迪学⽣的遐想空间。
3.教材内容坚持以学⽣为本、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注意删减⽐较陈旧的内容,增加前沿及实战的内容。
4.编写教材必须注意总结教学经验,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深、由易到难,对于教材中的关键、难点、重点,尤其要阐述透彻。
刘向《新序》的撰著思想及其编撰体例
![刘向《新序》的撰著思想及其编撰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dccfd965a98271fe910ef9d6.png)
“ 以著述当谏书”思想的来源
卢元骏 在其 《 新序今注今译 》的卷头语 中亦说: “ 其 日 治 国,则必 为人君者率之 以正,赏人之善 ,博采 民隐 ,而师 事之 ,国乃 可治。其 曰任贤 ,则必为君者 ,能知贤善任 ,敬 之礼之 ,以兴国政 ,以抑 强邻 。而退不 肖,乃克免于战乱 。 故 《 新 序 》 一 书 ,其 为 兴 教 化 、 宏 治 道 者 , 岂惟 为 汉 规 画 , 亦 足 为 万 世 致 太 平 也 。 ”Ⅲ指 出 了 《 新序 》 的 “ 谏 书 ” 的 性 质 。而 这种撰著 “ 谏书 ”的思想与刘 向个 人的思想 品格及所 受 的文 化 影 响有 着 密 切 联 系 。 首先 ,刘 向具有 强烈 的宗 族观 念 ,而 在 当时 ,他皇 室 宗 亲的特殊身份 决定了其家族 的兴衰 ,也就代表 了国家的兴 衰 。这种思想 的实质,也可 以说 是一种爱 国思想 。刘向始终 认为 : “ 身为 宗 室遗 老 ,历事三 主 。上 以我 先帝 旧臣,每 进见 常加优 礼 ,吾而 不言 ,孰 当言者 ?” (《 汉书 ・ 楚元王 传》 )在 远 古时代 ,宗族 ,这种 由血缘 联系 起来 的群 体组 织 ,成 了能够 保障人 的生存 的唯一力量 ,任何 人都不可能游 离这 一群体而 单独存活 。[ 2 这 虽然讲 的是古代先 民的情况 , 但 是在汉 代 ,文 人亦 普遍 具有 浓 厚的宗 族意 识 ,宗族 的 强 盛 ,是 人 们 梦 寐 以求 的 愿 望 ,而 宗 族 的衰 落 , 无 时 不 震 撼 着 正 直 文 人 的 心 灵 。刘 向 生 于 昭 帝 时 , 历 经 昭 、 宣 、 元 、 成 四代 。而 西汉政 治 “ 衰 于元 、成 ,坏 于哀 、平 。 ” ( 《 汉 书・ 佞 幸传赞语》 )。刘 向作为 西汉宗室 的一员,所处的时代 是 西汉社会 由盛转衰 的特殊历史 时期 ,他对 国家有着深 厚的 感情 ,充满 了深切 的关注 。他把 著述当谏书 ,献给 当朝的君 王阅览 ,希冀 可 以改变 日趋衰落 的西汉王朝 。他 早年 向皇帝 呈上 《 枕 中鸿 宝秘 书》 ,希望 引起宣帝 的注意 ,让其在政治 上 大 显 身 手 , 结 果 却 险 些 丧 命 。 后 来 几 遭 排 挤 、 中伤 ,甚 至 锒 铛 下 狱 ,这 对 于 一 个 时刻 不 忘 忠 心 报 国 的 皇 室 宗 臣 来 说 , 内心 的痛苦 是难 以形容 的。但 是尽管如此 ,他还 是不断上书 言事 ,从使其 外亲上 《 上变 事书》到 《 上封事 书》,再到讽 刺成帝奢华 的 《 谏 昌陵 疏 》 , 以及 编 撰 《 新 序》、 《 说苑 》 等 ,无不 渗透 着强烈 的挽救 汉室危亡 的理想 。而这些与刘 向 所 抱 有 的宗 族 观 念 是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的 ,正 是 因 为 身 为 “ 宗 室 遗 老 ” ,所 以 内心 的爱 国忧 患 意 识 更 为 强 烈 , 更 为 迫 切 , 以 致达到 “ 吾而 不言 ,孰 当言者? ”的程度 。而如何言 ,刘 向 不仅 采取 了直接上书言事 的方式,还采取了特殊的方式,也就
丛书体例格式
![丛书体例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733d5407a6c30c2259019e2c.png)
《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编写要求及体例格式(科学出版社2006.10)鉴于《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的重要性及涉及范围广、参编人员多的特点,为了保证出版质量,敬请各位作者按照出版社拟定的编写要求和体例进行编撰工作。
交稿时请用A4纸单面打印一份样稿并同电子文稿一起交科学出版社。
一、具体编写要求1.编写时要注意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得当,书稿内容避免重复。
2.所有的图、表、公式均按章的顺序编号,如第二章的第三个图为“图2-3”,第二章的第二个表为“表2-2”。
正文中必须先出现:如图××所示、如表××所示之语,或用括号(图××或表××)表示,之后才能出现图或表。
3.科技术语、名词、术语前后要统一,机构名称采用标准的全称,不能有错字、多字、少字,如不能使用“中科院”,要用“中国科学院”全称;又如“信息法”、“信息法律”不要同时出现,应统一改为“信息法”。
4.斜体的用法:变量一律用斜体;物理量符号,如长度l、时间t、质量m等;代数运算中的量符号,如x+y=a等;插图坐标的变量,如Z、Y、Z 等;表示函数的符号,如f(x)等;代表不定的物理量和数目的字母,如A11+A12+…A1n等。
5.正体的用法: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如N、J等;绝大多数数学符号,如sin、cos等;粒子符号,如电子e、质子p等;射线符号,如X射线等;化学元素符号,如H等;酸碱度,如pH等;用物理量来表示的角标符号,如S max(max为maximum的缩写)等;生物的科及科以上的拉丁文学名、定名人及其他标记,如Ara、TolⅠ等;各种标准的规范的缩写符号,如GB等;各种仪器的型号、牌号,如AGFA-0103B等;方位和经纬度,如SW等;人名、书名、地名、机构名等,机构、组织等的缩写符号,如UN、WHO等;插图、表格的序号、代号、编号,如“图3-1(a)”等。
史记的编撰体例
![史记的编撰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3da2d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b.png)
史记的编撰体例一、引言《史记》啊,真是中华文化的一座大山,咱们这儿有几千年的历史,能把这么庞大的东西给整理成一部书,那得有多牛!这部书不光是一个史学的巨作,还是一部凝聚智慧和心血的百科全书。
司马迁先生可真是“千古一帝”的称号配得上。
他那编撰《史记》的方式,说简单点儿,就是有些“花样”,但细细看,每一处都充满了他的匠心独运。
每一篇人物传记,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单纯地摆事实、讲道理那么简单。
司马迁在用笔的时候,真的是把“人”字给写活了,读《史记》时,不管是英雄还是贼寇,大家都能从其中看到他们身上的喜怒哀乐,甚至心里那点儿“心酸”也能通过文字感同身受。
二、编撰体例的独特性1、怎么讲,司马迁写历史不是流水账,不是那么简单地一笔带过,而是深挖人物内心,描绘他们的情感。
比如说,写项羽,他不仅仅是讲这位英雄怎么打仗、怎么失败,他甚至会深入到项羽心里,去描绘他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和痛苦。
读着读着,你甚至觉得他和你一样,也有过不甘心、无奈和挣扎,真的是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2、再说了,司马迁写历史不单单是对事件进行简单复述,更多的是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这种方式让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变得立体、有血有肉。
不管是做了大事的帝王,还是背负千古骂名的小人物,都在《史记》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这种讲述方式可不止是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发生。
3、说到这一点,司马迁还特别喜欢用对比和反转。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物一开始特别光鲜亮丽,风头一时无两,结果到后来,往往会出现跌宕起伏的变化。
有的人原本英勇善战,最后却因一时的疏忽和野心,导致了身败名裂;有的人看似不起眼,却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翻盘成为历史的主角。
你说,司马迁要是能把这些故事给讲得死死的,真不愧是“历史的导演”。
三、史记的写作方式1、历史人物的塑造不止是为了讲历史,司马迁更是通过这些人物来反映更深的道理。
你看他写的“刺客列传”,里面的荆轲啊、聂政啊,他们并不是单纯的刺客,而是那些被时代逼迫的无奈者,迫于生存的压力,选择了这么一条危险的路。
故宫本《王韵》编纂体例整理与研究
![故宫本《王韵》编纂体例整理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c27e7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2.png)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害”的故事。
体制性造假受到网络、媒体、公众等的制约,造假将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但造假又不得不为,因此地方政府凭借体制对专家的控制来造假。
华南虎照片公布几天后,陕西省林业厅便划出了华南虎特别保护区,10月18日林业厅便开始向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分县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县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5。一般情况下,从县级开始,起码要花上五六年时间才可能评上国家级,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透露,“省里的意思是,保护华南虎的工作非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
另外一个细节值得注意。10月12日大巴山北面镇坪县发现华南虎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大巴山南面的重庆市城口县也悄然而迅速地启动了寻虎计划。“镇坪和我们山连着山,那边有老虎,肯定会经常跑到我们这边来溜达”,重庆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计划组织一支华南虎调查队,从2007年冬天开始行动,争取将可能存在华南虎的区域全部梳理一遍。该计划甚至特别指出,“如果有人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专家鉴定真实,可信度较高,马上奖励两万元”。
《尚书》编纂体例 -回复
![《尚书》编纂体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1e7a8c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d.png)
《尚书》编纂体例-回复《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编撰于周朝。
本文将以《尚书》的编撰体例为主题,回答与此相关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尚书》的编撰背景。
《尚书》集结了周朝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是一部记录周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国史。
编撰《尚书》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周王朝的合法性,巩固统治地位,以及向后世传达周王朝的政治理念。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尚书》的编撰体例。
《尚书》的编撰体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文献收集、编纂、核定和整理。
首先,编撰《尚书》需要进行广泛的文献收集工作。
古代的编撰者通常会搜集国内外的史书、铭文、碑文等材料,这些材料包含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官职名称等内容。
编撰者会针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确定哪些内容适合收入《尚书》。
接下来是编纂阶段。
编撰者会根据所搜集到的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汇编。
编撰《尚书》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编撰目的和内容,进行删剪、整合、增补等操作,以保证编撰的内容符合周王朝的宣传宗旨。
在这个阶段,编撰者还会遵循一定的文体和文法规范,以确保整个著作的风格统一。
核定阶段是《尚书》编撰的重要一环。
编撰者会邀请一些具备学问和政治地位的人士,组成核定团队,对编撰好的内容进行校对和审定。
核定过程中,他们会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度进行评估和判断。
对于有一定争议的内容,他们还会进行讨论和辩论,以便达成共识。
最后是整理阶段。
在核定完成后,编撰者会对著作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润色,以确保整个著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同时,他们还会对各个章节进行编排和序次的安排,以使整个著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尚书》的编撰体例包括收集文献、编纂材料、核定内容和整理修订这四个方面。
这些步骤都是为了确保编撰的《尚书》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周王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并传达其政治宣传宗旨。
《尚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编纂体例 -回复
![《尚书》编纂体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a1cc460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f.png)
《尚书》编纂体例-回复“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书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一共分为十四篇,记录了周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制度、思想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以《尚书》的编纂体例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有关该经书的编纂过程和内容特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尚书》的编纂过程。
《尚书》的整理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依据的是周朝早期的史书、筹策记录和典籍等。
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工作主要是由魏国的骈文子(骈文子是春秋时期的魏国人,他在魏国担任过官职,并参与到了《尚书》的编纂工作中。
)来完成的。
骈文子对已有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删减和修缮,同时他还增加了一些古代官员和君主倡导的政治和道德理念。
《尚书》的编撰体例相对复杂,不同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首先是从整体上来看,《尚书》的十四篇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部分,即上部和下部。
上部记载了周王朝建立初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了《五经》的组织和封建王朝的建立过程。
下部则着重记录了周朝中期以后的历史,并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管理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尚书》的细节特点。
从篇目来看,它分为君主篇、臣下篇、政治篇和德行篇等,每个篇目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比如,《殷其纪》是一篇介绍商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的篇章,它记载了商朝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而《夏书》则是一篇叙述夏王朝的篇章,它通过对夏朝历史事件的描述,突出了夏王朝的正统性和统治能力。
此外,《尚书》的内容还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
比如,《大禹谟》这一篇讲述的是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治国思想和行政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大禹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德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平治四方,兴功立业”的治国方略。
这也体现了古代王朝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重视和对道德行为的强调。
此外,《尚书》还有许多描写君主和臣民关系的篇章,比如《君陈》和《微子之命》等。
这些篇章强调了君主的尊严和权威,同时也表明了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和敬意。
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什么史
![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什么史](https://img.taocdn.com/s3/m/1d50c4c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8.png)
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什么史
问题:《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
A、编年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国别史
答案:C
分析:《汉书》的历史编纂体例是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调查报告”编撰体例
(讨论稿)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历史
2、价值
3、特点
4、时代背景
5、濒危状况(二)研究综述
1、研究状况
2、学术理念
3、调查方式与方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空间
(一)族群概况
1、族称
2、族源
3、迁徙历史
4、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二)生存空间
1、自然环境
2、生产方式
3、聚落形式
4、建筑风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空间
(一)社会结构
(二)婚姻状况
(三)节日庆典
(四)风俗习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空间
(一)语言文学
(二)传统艺术
(三)手工技艺
(四)民间信仰
1、祖先崇拜
2、自然崇拜
3、生殖崇拜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表征
(一)历史渊源
(二)文化空间
1、举行时间
2、活动场所
3、流布范围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作机制
(一)决策与组织
(二)主持与承办
(三)财力、物力与人力的筹措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
(一)传承主体
(二)传承方式
(三)传承场域
(四)外部作用
八、结论与思考
(一)历史
(二)特征
(三)价值
(四)传承
九、附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研究论著索引
参考文献
总体要求
立足保护与传承,贯穿一流的学术理念,进行全面、立体的调查,注重活态性,强调研究性,努力与国际接轨。
具体要求
1、在一定学术理念指导下的具有研究性质的调查报告。
2、立足于保护传承,注重活态与立体的调查报告。
3、具有可操作性(可能据之进行复原)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