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号:2010084023姓名:石继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1、冰川消融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

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

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

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

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2、土地沙化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

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3、水土流失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秦为胜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5°~40°,东经74°~104°之间,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部分地区,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特征,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它在人类生存环境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

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千古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古羌人。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未来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意义。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由准天文风系转变为季风系统,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格局,它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其成为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控制区。

这里广阔的冰川,为古气候学和冰川学研究提供了素材,它对世界气候特别是东亚季风的影响巨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动力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相比偏高原因是北有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侵入。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东亚季风区的形成,青藏高原对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北上,有巨大的阻挡作用。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高原形成后,它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40oN 25oN
青藏高原空间特征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中低纬度:25ON到40ON之间, 位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
带的过渡区。
海拔高:平均海拔4500m, 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 1̸3。
地域辽阔:东西跨越2700km, 南北跨越1400km,占据中国 陆地面积的1 ̸ 4,南北占据 西风带的1 ̸ 3 。
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 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 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 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 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 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 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 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 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夏季印度洋水汽被阻截,西北干旱。很少收到 冷空气影响,利于热低压维持
2.冬季,南侧阻碍冬季风南下,
内容概述 的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内容概述 的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概况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卫星图像 具体细致地显 示地表形态特 征。通过分析, 可以识别地貌 的形态特征、 结构组合和成 因类型,并从 时空两方面识 别其发展趋势 和规律。
障碍物,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 1.西风气流分支作用 2.印度洋暖湿气流向亚洲输送的阻挡作用 3.冬季风势力南扩 4.亚洲内陆干旱化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第28卷第3期2009年05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8,No.3May,2009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C01A01-02)。

作者简介:于伯华(1974-),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

E-mail :yubh@391-397页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于伯华1,吕昌河1,吕婷婷2,3,杨阿强1,4,刘闯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

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 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

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 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

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

依据SLOPE 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第二节青藏高原隆起与中国气候分异.

第二节青藏高原隆起与中国气候分异.
粮食问题的出路之一:提高复种指数,最有潜力的区域在哪?
2.降水带
季风与降水带
冬季风与降水带
主要气团:Pc极地大陆性气团(干冷,移动为冬季风) 变性Pc Tc热带大陆性气团
降 水 带 :寒潮冷锋((PPcc//变变性性PPcc )) 昆明准静止锋((变变性性PPcc//TTcc)) 华南准静止锋((变变性性PPcc之之间间))
干湿地带
关键词: 水气通道 旱轴 季风尾闾区
干燥度: >1湿润 1-1.5半湿润 1.5-2半干旱 >2 干旱
景观及农业
3.气候地带分异
水 热 结 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AB
B
中 国 气 候 地 带 分 异 模 式
向西北50-400mm(8倍) 三条重要等值线:800mm
400mm 250mm
中国年降雨量
J.Y. LIU, D.F. ZHUANG, D. LUO, X. XIAO; Land-cover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VHRR imagery and geophysical data; INT. J. REMOTE SENSING, 2003, 24(12):2485-2500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分支作用: 冬半年 对西风发生分支 冬季风发生分支
阻挡作用: 印度洋水气北上受阻 水气受阻高原边缘降水增加
3.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高原 季风
东亚 季风
三、青藏高原隆起对三大气候区分异的影响
CAI
四、中国气候带——水热组合结构 1.热量带
中国年平均气温
≥10℃的活动积温划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高原温带、高原寒温带、高原寒带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_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_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_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怎么样?气候有什么特征?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青藏高原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

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

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

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

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

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

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

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

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

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

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叶晗【摘要】青藏高原的隆起及相伴出现的现代季风与日益加强的过程,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高原及周围地区的自然面貌,使我国环境东西分异的特征进一步显著,从而形成现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的格局,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本文即欲从高原动力、热力作用和高原季风等方面探讨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4)003【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季风;中国气候【作者】叶晗【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下垫面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

尤其是大地貌,更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中国地貌宏观格局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三级阶梯。

第一级就是青藏高原,位于74°E ~104 °E,25°N ~40 °N,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500m,大部分地区高原面都比较完整,代表白垩纪末到第三纪长期侵蚀、剥蚀所夷平的准平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5%以上,概括起来,其特征是海拔高、面积大、形成时代新。

所以研究中国气候,就不能不研究青藏高原。

1 青藏高原的隆升1.1 青藏高原间歇、加速隆升过程我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代的地势差别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我国学者近几十年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自始新世晚期以来至少有两次隆起并继之以长期的剥蚀夷平。

据李吉均[1][2]研究,3.6MaBP以后青藏高原发生强烈隆起抬升,累计上升量达3500~4000m,其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早期(3.6~1.7MaBP)称为“青藏运动”,包括A、B、C三幕,其中3.6MaBP的A幕使主夷平面大幅度抬升,造成青藏高原内外直到华北地区形成若干断陷盆地;2.5MaBP的B幕使高原主体的高度达到2000m以上;1.7MaBP的C 幕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水系组织成新的河流系统,黄河、长江等的大河上游的干流水系开始出现。

谈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谈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谈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公里)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而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背,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

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

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

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

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

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

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

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

刘晓东, 2013.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的影响

刘晓东, 2013.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的影响刘晓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摘要: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和环境演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40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地质记录和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丰富了对亚洲季风变迁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机制的认识,但至今仍存在许多需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回顾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影响的研究,对高原整体隆升、阶段性隆升和区域隆升三类数值模拟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重点分析不同形式的构造隆升在气候和环境效应上的区域差异。

从目前的数值模拟结果来看,海陆分布和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可能对南亚季风的建立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而东亚北方季风的形成发展、高原北侧干旱化加剧和亚洲粉尘循环增强则可能与青藏高原主体、特别是高原北部的隆升关系更为密切。

该文也就青藏高原隆升与其它影响因子作用的对比、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起源、高原隆升过程中的反馈效应与气候环境变化的非线性响应、数值模拟与地质记录的对比及其不确定性等进行讨论,并探讨了未来需深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亚洲季风内陆干旱环境演化地质记录数值模拟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m、范围达2,500,000 km2,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1, 2]。

高原隆升不仅是新生代固体地球演化的重大事件之一,也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它不仅改变了青藏地区本身的地貌和自然环境,而且对亚洲季风、亚洲内陆干旱化乃至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刻的影响。

近40 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通过地质记录和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的影响,在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到目前为止,大量地质证据支持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形成发展及内陆干旱化的密切联系(例如,文献[3-5]),但对高原隆升的历史和模式、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化的起源和区域差异等问题的看法还有待统一(例如,文献[6-8])。

青藏高原隆起-我国气候分异胡焕庸线

青藏高原隆起-我国气候分异胡焕庸线

青藏高原隆起-我国气候分异胡焕庸线青藏高原隆起我国气候分异加下划线加粗部分是重点内容,斜体是辅助理解的东西,重点部分内容已经比较全了,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语速与理解做一下语言组织就可以了。

了解我国气候变化的基本常识——环流系统格局:大家都知道行星风带,在行星风带中,我国受控最核心的是西风带,另外就是在我们南部,特别是西南部,它还应带的一个变形。

行星风带的环流控制,在我国的地域里受控于西风季风,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的形成因素不同于东南季风的形成:南半球信风过赤道后转向,再加上具有海陆格局的条件(陆地海洋热容量不同,形成季节的冷源热源交替),就形成了海陆季风环流,是东亚季风的雏形,还不能说是典型的东亚季风。

再加上地势差异,对于中国,对于东亚季风来讲,最显著的地势是青藏高原的隆起,有了青藏高原的隆起,最显著的差异是有了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和海陆季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的东亚季风的海陆环流。

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近地面:季风环流显著表现在三个季风系统;非季风带-西风环流●高空:冬季-热赤道南移,西风带位置南移,主要是西风环流控制,夏季-北侧仍然是西风控制,中纬-副热带高压控制,南部-赤道低压。

青藏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格局形成的影响,还有对周边区域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本身特性:青藏高原本身面积大,东西跨度3000km,南北跨度1500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预示着,青藏高原隆起对西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平均海拔在4500米,占对流层高度的1/3,对对流层会进行扰动;纬度在北纬25°—40°,属中低纬度,在西风带向副热带高压带过渡的区域,不仅影响西风带,还影响副热带高压带。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000000000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

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1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2000 m这一高度被认为是高原隆起—黄土堆积的临界高度。

在共和运动时期,喜玛拉雅山由于普遍超过了6000 m而成为阻塞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用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构造隆升导致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来解释大冰期的来临和全球气候变化,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存在时的1月份100 k Pa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图式与现今实际观测值近似一致,当不存在青藏高原时,现有的西伯利亚高压就不复存在,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欧亚大陆的冬季才有西伯利亚高压.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把晚新生代地球的变冷及区域分异性的增强归因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及北美西部高原的隆起。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其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的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

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于25~17第二期强烈隆升即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二期,其所达高度与宽度,足以改变环流形势,它和同时期的热带太平洋的变暖、南极冰盖出现越赤道气流增强、亚洲东缘、东南缘边缘海盆的扩大、亚洲大陆的向西伸展、副特提斯洋的萎缩等因素相结合,共同加强了大陆与大洋的热力差别和动力作用,孕育了以夏季风为主的亚洲季风系统,替代了东亚地面老第三纪的行星风系,导致了东亚干旱草原带大收缩与湿润森林带大发展等重大环境变化。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

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

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

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地理期末复习题型: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5个,1个8分)、论述(1个)、案例分析(1个)第⼆章重点内容:第⼀节⼤地构造与地貌格局(⼀)⼤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地、⾼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定的⽅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定的⼏何形态。

3、具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区域格局。

以纵贯南北的贺兰⼭-六盘⼭-横断⼭⼀线为界:东部地貌多为呈北东或北北东向排列、局部穿插东西向⼭地;西部地貌多呈北西或东西向排列。

4、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地势1、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较⾼,⾼差显著,地表起伏⼤,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意义可以背⼀下)2、地势的地理意义:(1)我国著名的江河⼤都发源于第⼀、⼆级地形阶梯上,⾃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2)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流急,⽔⼒资源丰富,适于⼤型⽔利枢纽⼯程的梯级开发。

(3)由于我国⾬带略呈东西向⾃南向北推进,与河流流向平⾏,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陆性河流⽔⽂动态的特点,具有丰、枯⽔期。

我国季风⽓候的特征:⼀是冬夏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是⼤陆性强,⽓温年较差⼤,降⽔集中于夏季;三是⾬热同季,有利于农牧业⽣产,但降⽔不稳定,加剧旱涝等⽓象灾害发⽣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三)特殊地貌1、丹霞地貌:在长江以南地区,从⽩垩纪直⾄现在⽓候湿热,故在中、新⽣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套陆相为主的红⾊岩系。

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峰林⽴的丹霞地貌;⽽岩性⽐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侵蚀⽽形成⽐较低缓的红⾊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格的红层地貌。

在中国有三⼤分布区域(西北集中分布区、华南东南集中分布区、四川盆地周边集中分布区)概念:指产状⽔平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形成的红⾊碎屑岩受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崩塌、流⽔溶蚀、风⼒侵蚀等综合作⽤下形成的城堡状、针状、柱状等地形。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

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

1节中专门讨论。

2。

1。

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

青藏高原的地质成因与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质成因与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质成因与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最大的高原。

自然环境异常严酷,由于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气候、环境、生态等综合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青藏高原的地质成因和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青藏高原的地质成因青藏高原是由幔透水的物质在地壳上的上升、悬积和集聚形成的,根据地貌和地壳构造特征,青藏高原的属于东亚大陆架板块的西北部和青藏高原本身组成两部分,两者构成高峰、高原和山谷等多种地形。

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高峰处还会高达7000米。

该高原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地壳板块相互挤压。

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壳的相互碰撞,相互挤压之后有些被挤压出来的地壳物质便形成了高原。

2、下地幔物质上升。

地幔中的物质受到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地球自转的同时作用,会在地幔对流过程中向上运动,当它们到达地壳时,遇到高地形的阻碍而被悬积在地壳下,因此形成了高原。

3、海洋俯冲作用。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往往会发生俯冲,俯冲使得地幔晶体橄榄石中的非常规物质会被挤压出来,而此类物质正是悬积形成高原的重要指标。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因此其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也异常重要。

二、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自成形成之后,对亚洲气候变化方面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

1、对风向的影响。

青藏高原上空处于天气系统的贴近处,东边是风力按照高原旋转流向南部和东南部,西部的风却是从地壳的倾斜面从高原上冲出来的,再向西北和北部吹,此现象的存在影响气候、生态和环境的平衡。

2、对蒸发作用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低气压会使得高山蒸发作用很强,而各种山谷和水库则可以为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更为充沛的水源。

3、减缓全球暖化。

因为青藏高原与地球上大部分其它地方相比氧气小振幅,所以太阳能照射到高原的大部分会被反射回去,这使得高原上的温度比较低,因此使得南方气流向其移动,而南方不会像北方那样产生暖流,因此青藏高原滞留的水份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季风的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臵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屏障作用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二)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
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臵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屏障作用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二)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
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2.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

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