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制海权

合集下载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从近几日看来,中国南海问题愈演愈烈,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频频出招,试探中国底线。

大家都知道,解决中国南海的主权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的海权发展程度。

海权问题曾经一度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的海权观、中国海权的发展是否会受制于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会在与周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的直接冲突下归于失败以及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到底在何方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清醒理智的声音表达出来。

可以说,张文木先生的这本《论中国海权》的出版恰逢其时。

一直以来,张文木先生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海权问题、印度发展等领域,因其酣畅淋漓的语言、直率朴实的文风、犀利明智的分析、进攻性的言论,赢得了一大批的读者,也在国外获得了“令人胆寒的鹰派”称号;同时因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思想的研读和尊崇又在国内学术界被划归在“左派”一列。

而张文木先生自己一方面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不用当今学术界的主流理论,不入任何理论流派,另一方面也反对对自己“鹰派”与“左派”的划分。

他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我觉得这称呼再真实不过了,恰也是老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现在被我们所遗忘和当今部分学院派学者以及青年学生所极度缺乏的。

《论中国海权》全书分五部分,呈正题、合题、反题三段式结构。

第一部分直切正题,以“中国海权”概念为全书论述展开的起点;第二、三、四部分从历史纵坐标和现实横坐标论述中国海权的定位,从中可看出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五部分回扣“中国海权”正题,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

附录选取了作者的一篇讲演和一篇对作者的学术专访。

前篇作者提出已融入世界的中国不能不考虑“治理世界”及其能力塑造的问题,后篇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论、学术主张及学术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

“中国海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强烈的历史感有一种观点这样说道,如果我们仅仅对当前发生的事情以及刚发生的过去进行关注分析,那么我们得到的就只会是一张“快照”,而如果我们把时下的事件放到历史的长河下去分析的话,真相才会显现。

制海权

制海权

制海权与大国兴衰制海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实践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

本文从对近代以来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分析中,提出制海权之于主权国家,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向现代化转型中国家的进步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一、资本全球化与制海权理论的产生理论总是应时代需要而生。

而催动制海权理论产生的是资本全球化及相应的资本多极化的历史运动。

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确立了其在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资本全球化运动的源头地位。

资本使一般产品转变为商品,使一般的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

商品,这个支撑起庞大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微小的和最基本的元素,其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构成资本运动中的最基本的矛盾。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迫使它必须以不断消灭包括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者在内的使用价值以使资本升值;当这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在国内市场范围内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就会因消费主体的极度萎缩而发生危机,以致国内劳资矛盾非社会革命不可调和、资本再生产难以为继。

这样便产生了国内资本向海外扩张和国内市场向海外转移的需求和倾向。

原来存在于国内市场且无法调和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便转化为资本中心国家与资本外围地区、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及其现代表现即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矛盾;人的世界便异化为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对立的世界。

处于资本中心地区的资本拥有者这时已演化为共同对资本外围地区的其他民族进行剥削的民族,并由此产生了围绕资本中心国的世界各国资源被纳入全球性配置的现象。

资本中心国不断通过与外围地区不平等和不对称的掠夺,使自己在高额利润的不断回流中始终处于优势;并迫使外围地区的国家陷入为崛起既要反对资本霸权,又要利用国际资本的两难困境之中。

这些外围国家,不管其性质如何,都试图通过与资本中心国进行交易以加入到旧的资本中心,或打破旧的资本中心后形成以本国资本为主的新的资本中心,这就必然会产生与资本全球化相对立的资本多极化运动及其与资本中心国霸权行为的冲突。

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张文木

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张文木

现在人们多从经济的角度谈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我想从政治角度谈这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机遇。

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必然伴随着新的国家群的崛起,而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线性的,即都不是GDP达到多少万亿以后起来的,也不是文化繁荣到什么程度起来了。

唐朝玄宗时自称是“盛世”,可皇帝被安禄山赶到四川去了。

宋朝文化最繁荣,结果让契丹人将大宋打成一个小南宋,成了杭州一个小地方,皇帝被掠走成了阶下囚。

明朝也是这样倒下的。

相反倒是不少落后的国家在危机中崛起了,它利用危机打倒了强大的国家。

所以说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

大国政治即资源政治,它本质上是为资源的控制权而展开的大国博弈。

世界稀缺什么,大家就争什么。

争就得有武装,正如沙漠上有水又有枪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而不是只有水没有枪,更不是只干活不武装的的人。

水是资源,枪是军事,枪杆子加资源,决定世界财富的流向。

1588年,弱小的英国跟强大西班牙开战,后又接着与荷兰开战,战争胜利后世界财富就流向英国。

1895年的日本也是这样,那时它将中国甲午战败的“赔款”全部用于1905年的对俄战争,打败俄国后,东北亚的财富就都流到日本。

所以,历史不是线性的发展,它恰恰是跳跃性发展。

金融问题就是资源问题。

资本寻求的不主要是财富,而主要是稀缺资源。

前几年国际金融大量回流美国,主要是世界对这位“黑老大”有信心,因为这位老大能打架,手里掌握着稀缺资源,谁也抢不走。

钱放在黄金荣的帐户里,总比放在胡汉山的帐户里让人放心。

因为前者比后者的拳头厉害。

后来黄金荣打不过杜月笙,银行里的钱就跑到杜月笙那儿去了。

“黄金荣”相当于19世纪的英国,“杜月笙”相当于20世纪的美国。

世界政治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与之相伴的是,一些国家崛起了,另一些国家衰落了。

毛泽东同志说:“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强国必然要更多的外部资源补偿,不然强国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

我国的海洋局势

我国的海洋局势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当我们陶醉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处理不当就会使我们信心不足,即使比现在强大,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外交和政治问题。

海权的历史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陆地开发的慢慢终结,海洋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对象。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不断开发海洋资源,抢占海洋领域,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发展和安,也积极筹划着解决海权威胁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的海权特征与功能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古就有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洋被人类认识的那一刻海权这个名词就诞生了。

论中国主权问题

论中国主权问题

论中国主权问题,谈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伴随着边疆险象环生的危局,中国海疆也出现“新危机”。

世界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不再是科学家的语言,而是正在实施的先杀。

因此,世界上的144个沿海过都十分重视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目前与海上8个周边国家都有海洋争端,面积约我国海洋管辖区的二分之一。

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关键词:中国海洋权益南海问题钓鱼岛对策海权与国家兴衰机器密切。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未有过的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是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责包括已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即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际政治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要素。

中国海权如今面临着严峻形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经济、科技、法律、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及启示r——以钓鱼岛问题为中心

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及启示r——以钓鱼岛问题为中心

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及启示r——以钓鱼岛问题为中心李海军【摘要】日本海洋战略构建有其历史和现实基础,并在海洋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及外交等领域全力推进,提升了日本维护海洋主权的战略能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基点海岛,对日本海洋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因此,钓鱼岛争端是不可避免和无法回避的海权争议,中国海权战略的制定和推进要以此为启迪和借鉴,统筹规划,对日本海洋战略进行平衡和反制.【期刊名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日本;海洋战略;钓鱼岛;启示【作者】李海军【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15面对中国周边日益喧嚣的海权纠纷,很多人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必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而且南海情势也是非常急迫的。

海权研究学者张文木先生认为,南海问题的关键不在南海,而在东海,准确地说就是台湾以及相邻的钓鱼岛问题。

海权问题首在策划和谋势,可以推断一旦台湾问题取得解决,统一大局已定,那么台湾岛和海南岛就形成犄角拱卫态势,两岛之间的广阔海域为中国东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坚强屏障,这就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空间。

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先解决钓鱼岛问题,而解决钓鱼岛问题则关联美日,错综复杂,解决起来殊为不易。

有必要深入研究日本海洋战略内涵及演变,提出我国相应的海权主张及战略布局,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日本海洋战略的构建有其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

日本学者高坂正尧,是一位对日本现实政治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学者,他于20世纪60年代出了《海洋国家日本的构想》,这开启了日本海洋国家战略理论的先河。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国家海洋战略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并成为热点,海洋国家论成为一种理论思潮,并随着政治家的推波助澜成为日本的国家政治气候,这反映了日本在后冷战背景下对国家战略的定位思考。

在日本政治家看来,日本是个列岛,周边被海洋环绕,如何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与沟通,有两种选择:一是岛国思维或二是海洋国家思维。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近代有两次差点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在这两次灾难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与丧失制海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故知新,著名学者张文木指出,为了统一台湾,为了保护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命脉,为了捍卫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制海权是造就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从经济史来说,人类迄今经历的所有经济形式可概括为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

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

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家,便会形成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

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

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

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

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的结果都是这样。

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

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军事上要赶上军事技术革命。

南斯拉夫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南海问题分析

南海问题分析

南海问题分析CAPT记得以前初中看到中国的地图,看到中国南海那条海疆虚线图就疑问为什么只有这块海域要准确标明范围?老师告诉我因为南海是个不平静的地方,之所以要标明就是要告诉我们这里是属于中国的。

此次的黄岩岛对峙让我的目光又一次关注到这片不平静的海域。

对于南海的价值,不用细说,南沙群岛六国七方对峙角逐,美日印澳意图插手,足以显现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究竟有多重要呢?阿尔弗雷德·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于大国的战略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那些出海口和重要的交通线尤其如此。

有进入海洋之便的国家较之内陆国家有更大的获得大国地位的潜力。

一个国家的海权是产生海权的精神因素(包括民族的海洋意识、海洋文化,国家的海洋政策、海洋法制等)以及拥有海权的物质基础(包括国家的海上力量、海上实体发商船、渔船、科学考察船、海上平台、港口、基地、造船及其他附属设备等)在各项海洋活动之中体现出来的震慑力量。

拥有海权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和平崛起的前提条件。

海权的获得可以为国家的最终统一提供后盾,并使中国的海洋权益免受外来威胁;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海上交通有赖于海权的保证;海洋战略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拥有海权也是中国崛起的标志之一。

我国学者张文木也指出:“大陆国家的条件是要有相应的陆地安全外围,不然就得有强大的海权,二者必居其一”。

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而言,海权就是发展权。

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航道资源和油气资源,是世界四大油气资源聚集中心之一,除此之外,南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尤其是从军事战略上而言,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前出大陆上千千米,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

南海的巨大利益让很多国家垂涎,但是周边弹丸小国竟敢公然为此强占中国的领土,与我们作对。

张文木:国防新常态应当包括台湾回归祖国的安排

张文木:国防新常态应当包括台湾回归祖国的安排

张文木:国防新常态应当包括台湾回归祖国的安排在研究中国海权的初期曾把海权置于很高的地位,那是因为当时中国海权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矫枉过正。

在2014年出版的《论中国海权》(第三版)和《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两书中里,鉴于中国海上力量已有长足推进,这一立场已有适度回调。

在上述两书中,提出绝对的制海权要依托于绝对的制陆权,反之,绝对的制陆权也要依托于绝对的制海权。

在陆权和海权的边际地带,制陆权可以反作用于制海权,同样,制海权也可以反作用于制陆权。

占据较大版图的制陆权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影响(反作用)周边的制海权,同样,占据较广阔海域的制海权也可以影响(反作用)制陆权。

比如,在印度洋地区,因占领了印度半岛,近代英国在此地区拥有比当代美国更大的制海权;同样,由于拥有广阔海域的制海权,近代英国曾使陆权霸主沙俄帝国多面受敌,疲于应对。

马汉(AlfredMahan)也曾论述过海权与陆权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他并没有这么从整体予以强调,更没有形成理论概括,而且出于是美国国情的需要,马汉更多强调的是远海。

陆权与海权的作用与反作用理论告诉我们,尽管中国海权起步较晚,但自然条件相对于英国和美国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

中国东接西北太平洋、南近北印度洋,因超大的近海大陆板块,特别是具有中远程导致打击技术,使得当代中国对两海有着强大的反作用力以及由此形成的较强的近海制海能力。

西方国家因距离印度洋太远,因此产生了“岛屿链”思维,但这实属无奈之举,这是因为,最有效的制海权一般都有依托大陆板块的条件,并由此获得可持续的巨量资源跟进。

而在远海建立岛屿链则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持,英国和美国要控制或占领印度洋,而首先从大西洋经过地中海和太平洋过来,而中国进入印度洋遑论太平洋则可就近直达,如果中南半岛国家同中国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则中国可将在该地区更占主动。

这种地缘政治中的大陆板块优势,使得中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被西方人所认为的海权不足。

关于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辨析

关于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辨析

关于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辨析
顿雁峰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本文首先列出了经济全球化相对于经济国际化的四个负面影响,并对经济全球化的两个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指出经济国际化更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指出IMF、WorldBank、WTO 等世界组织经济政策的不完善性.
【总页数】1页(P65)
【作者】顿雁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贸系,451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相关文献】
1.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J], 张学军
2.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J], 廖卫东;王万山
3.略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国际化 [J], 俞悦
4.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J], 张学军;
5.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 [J], 王广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文木中国走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概念已经是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已不是过去封闭体系中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此中国这时所面临的矛盾也就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矛盾。

我们封闭的时候,反倒是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得最快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结成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但随着中国开放和发展,新的矛盾特别是与西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的矛盾也就来了。

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

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

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现代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

地缘政治,并不是只与土地相关的学说,但却是从土地中诞生的学说。

这么说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活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二是地缘政治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类生活因而是扎根于土地而不是扎根天国的学说。

围绕生活资源,人类对地理的控制手段经过如下演变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从海上说,就是以印度洋为中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为两翼的构造;从陆地上说,则是以大中亚(整个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为中心,以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为两翼的构造。

从制陆权的角度看,大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

麦金德(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 1861~1947)认为这里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的轴心。

从古代希腊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前356-前323 ) 到蒙古帖木儿(Timur-I-lang,1336-1405),再到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历史上凡是造成世界性扩张的陆上帝国多发韧或结束于大中亚地区。

新时代的国家战略能力与地缘博弈

新时代的国家战略能力与地缘博弈

坐下来分天下。

他们提的条件都不超出本国的能力,所求的都是对方力量极限之外,因为他们俩人都懂历史。

相比之下,希特勒的历史理解力就缺少辩证法。

斯大林曾认为德国不可能出兵俄国,因为历史上就没有欧洲侵略俄国成功的案例。

希特勒出兵后,斯大林说希特勒作为战略家已经名存实亡了。

大家看这张纸条,是丘吉尔手写的。

英国所求看似随意,实则讲究,完全是依据各自实力的合理要价。

比如罗马尼亚,俄国(苏联)索取90%,因为这块平地在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内,俄完全有能力掌控,英国离此地太远,10%就满足。

而希腊则不同,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那么大规模,俄国通过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仍然受到重侵,就必须控制整个海洋,也就意味着必须时刻提防一流大国,因为能越过海洋挑衅的都是一流大国。

国家有两条边界线:安全边界、边界安全。

安全边界指的是利益边界线,边界安全就是主权安全,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如果利益线和边界线差制。

美国的利益边界线太远了,看上去比较威武,但是耀武扬威需要资源,当资源不够的时候,敌人就多了。

略极限之外。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极限,美国的从北非俯瞰黑海及克里米亚半岛. All Rights Reserved.能拉得太过,也不能收不回来。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点是版图超大,因此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个扩张国家。

其实20世纪以来俄罗斯已是一个扩张力释放殆尽,因而是底线和极限近乎重合的国家。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通过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受到重挫。

俄罗斯能控制黑海北部海域,但始终进不了地中海。

能进入东北太平洋,但控制不了北太平洋,望洋兴叹成了俄罗斯的宿命。

二、大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在于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苏联和美国都是在“五大三粗”的时候,也就是强盛的时候,没有经过战争就衰落的。

这说明,技术、装备固然重要,但真正导致国家衰落的往往是这个国家战略能力的衰落。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搞战略的一不知唯物论,二不知辩证法,而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比原子弹还强大的武器。

代以来关于海权概念与内涵研究述评

代以来关于海权概念与内涵研究述评

关 于 海 上 权 力 与 海 上 霸 权 的 关 系* 张文木认 ;# 为国际法赋予主权 国 家 享 有 海 上 权 利 " 主权国家让 渡出部分主权利益以形成联合国具有强制力的海上 权力 " 而在没有联合 国 授 权 的 情 形 下 的 ( 海 上 权 力) 则是海上霸权 ! 万方数据 A
$ A%
( I)
国家参加缔结的国 际 条 约 ’ 协定或者其他有关国际 法% 而由国家享有的 ’ 不容侵犯的控制 ’ 管理 ’ 开发利 用和保护国家管辖 范 围 内 海 域 的 权 利 和 利 益 % 及根 据国际法和国家参加缔结的国际条约 ’ 协定 % 而由国 家享有的 ’ 不容侵犯 的 开 发 利 用 国 家 管 辖 范 围 以 外
( # I) F @ D$ 称& 张耀光认为海洋权益是指国家在海洋事 务 ( # ? ;) F B I$ 中依法享 有 的 权 利 和 可 获 得 的 利 益 总 称 & 陈
侧重于把海洋权利和海洋力量结合起来 & 如 D’ 张文木认 为 海 权 是 指 国 家 * 海 洋 权 利+ # $ 6 4$ 3 N : M 与* 海上力量 + # $ 的统一 % 是国家主权概 念 6 4F 1 O 6 P 的自然延伸 &
万方数据
=
辖海域内的权利 和 利 益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海洋权益 主权 中的权利是指在国 家 管 辖 海 域 范 围 内 的 主 权 # 权利 # 管辖权 " 利益 则 是 这 些 权 利 派 生 的 各 种 好 处# 恩惠 ! 广义的海洋权益还应该包括公海和国际海底 区域的权利和利益 !
关 于 国 家 海 权 与 海 权 国 家 的 关 系* 秦天认为 G# 国家海权是一个国 家 应 有 的 战 略 物 产 " 海权本身是 一种国家行为 " 即海 权 既 是 国 家 开 发 与 利 用 海 洋 的 综合实力 " 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 海权国家是一个国家 只有当濒海国家对海上各种 经略海洋的战略产 物 "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学院:物电学院级别:09电信姓名:涂也学号:09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于中国海权概念,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

英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海权的重要性

英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海权的重要性

英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海权的重要性【摘要】资源,海权,大国政治,是大国崛起的三段式。

发展海权的目的在于控制资源,海权自身是一种手段。

这种逻辑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自伊丽莎白时期以来,英国就明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并在海军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投入,并就海上战术进行探讨,形成了远程攻击战术和正规战、混合战的打法。

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较量,奠定了其海上霸权的地位。

在当今这个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剧的时代,它的经验对中国有极大的启示。

【关键字】海权;英国崛起;启示自第一个民族国家,葡萄牙,提出海洋发展战略,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马汉提出海权(sea power)概念,到现在,海洋战略始终被各大强国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

各国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维持其海上力量的相对优势。

反观历史,中华帝国,曾经拥有世上最令人嫉妒的财富,但它的衰落,却与海上强国的入侵有关。

在中华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强国不值一提。

中国古人有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很精辟的说明了对待历史的态度。

现在,中国又一次的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机会,不论是要吸取自己历史的教训,还是汲取曾经的强国的经验,都应当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一海权概念的来历相对于海权的思想来说,“海权”的概念就显得很年轻。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制海权”(shalassocrasy)的概念,用来描述“控制海洋对于陆战胜利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指出:“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可分为两部分:陆地和海洋。

每一部分对人类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

然而,如果谁想进一步扩张,谁就必须从陆地向海洋发展。

如果谁具备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地上的强权对手就不会长期存在。

在太阳底下,无沦是波斯国工.还是任何陆地上的独裁者,都不可能阻挡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大海上航行。

”修昔底德用“制海权”这一术语,对雅典伯里克利时代的发展海军、控制海洋和争夺霸权的战略作出了最圆满的解释。

太平洋容得下什么样的中美两国

太平洋容得下什么样的中美两国

张文木:太平洋容得下什么样的中美两国借力打力:以日本为对手,联合中国和俄国——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二个时期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二个时期是在20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美国开始限制日本向南扩张,在日本彻底将英国和美国赶出南中国海后,再联合英国、苏联和中国击败日本并使美国力量推进到西太平洋。

这一时期的美国在太平洋上的直接对手是日本,而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则是美国的战略对手。

但从全球形势看,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欧洲在远东的势力已被日本冲得荡然无存,日本这时已转为美国的既是战略的也是直接的对手,而英国则成了美国的战略伙伴。

(一)19世纪末日本东扩止于夏威夷日本感受到其扩张的极限这首先表现在对夏威夷的争夺上。

夏威夷是太平洋上的岛国,地处太平洋战略要津,同时也成了近世美国和日本双方安全边界的临界点,它与中途岛等一起构成美国容忍日扩张的最底线。

19世纪前半叶,夏威夷是中美太平洋航线上的中继站和捕鲸船的补给基地。

美国于1842年承认夏威夷王国并于1849年缔结美夏威夷王国缔结通商条约。

此后美国在夏威夷与日本展开争夺并迫使日本向东扩张在此停步。

19世纪后半叶美国谋求兼并夏威夷,日本则希望夏威夷保持独立,双方矛盾上升。

1871年6月,日本与夏威夷建立外交关系,缔结修好条约。

1873年1月6日,美国驻日公使德朗请求国务院指示“日本政府如果努力以和平的方式在夏威夷人民的同意下吞并该岛,美国政府是否对此举有任何反对?”美国务卿菲什明确答复美国不同意任何别国兼并夏威夷。

[44]1884年日本政府批准向夏威夷移民,至1890年,夏威夷的日本移民已达12360人,占夏威夷总人口的13%。

同期美国移民仅为1928人。

三年后即1893年日本移民为10万人,是同期美国移民的10倍。

[45]1893年1月,美国驻夏威夷公使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参与下,当地美国移民推翻夏威夷女王,建立新政府,请求并入美国。

2月,日本即派“浪速”舰抵檀香山与日本“金刚”舰会合以表达对美国的不满,11月17日,日本再派“浪速”舰前往夏威夷,告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不承认任何可能成立的政府”。

全球化语境下主权和法治的关系

全球化语境下主权和法治的关系

全球化语境下主权和法治的关系
黄文艺;王奇才
【期刊名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
【摘要】通过分析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主权和法治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民族国家主权是导致法治被限定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时代,主权和法治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和全球治理联系起来。

本文认为,由于全球化时代主权形式发展趋向的不确定性,全球治理并不必然选择法治作为其治理模式。

但是,法治却是保障全球治理成为“善治”的必要条件。

【总页数】4页(P101-104)
【关键词】全球化;主权;法治;全球治理;民族国家
【作者】黄文艺;王奇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2
【相关文献】
1.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主权 [J], 王忠祥;赵俊锋
2.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中的“治权”释义——再论“主权”与“治权”话语下的两岸关系 [J], 毛启蒙
3.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 [J], 张红
4.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从主权国家在全球化中受到的冲击及扮演的新角色切入[J], 黄攀;
5.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与主权关系的再思考 [J], 徐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的海权维护完整利益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关于中国海权概念。

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文木:与中世纪不同,全球化时代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体的“血脉”,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制海权理论便应运而生。比较成型的制海权理论由塞耶·马汉提出,他的主要著作有《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军战略》等。马汉认为,国家的强大、繁荣和商业贸易与国家制海权息息相关。他说,“以战争为其表现天地的海军则是国际事务中有着最大意义的政治因素,它更多地是起着威慑作用而不是引发事端,正是这种背景下,根据时代和国家所处的环境,美国应给予其海军应有的关注,大力地发展它以使之足以应付未来政治中的种种可能”。
主持人:制海权在当代社会有何新发展?
张文木: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的杠杆。航空母舰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支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航空母舰可以比陆地运输更快的速度,根据战争需要,将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力量及时推进到作战海区。
主持人:近代历史表明,率先获得制海权的国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主动权。
张文木:是的。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的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就是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由此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主导力量,资本及与此相应的包括市场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铺展开来,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其间,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和资源,从而获得大国必需的物质条件。比如,现在的北方七国,在世界资源和市场的分配中占据主要份额,才使其成为大国。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性质,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近代历史表明,率先获得制海权的国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主动权。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胜利的一方也就成了主导历史方向的国家力量。
经济全球化催生海权革命
主持人:自海权理论创始人塞耶·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及相关著作发表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人广泛地将英文seapower的概念转译为汉语“海权”。那么,如何理解海权?
张文木: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建立在西方历史经验之上的seapower不能概括“海权”一词的全部语义。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海洋是地球上除陆地资源外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样就引申出“海洋权利”(searight)的概念;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但是,权利永远是要有力量来捍卫的,这样便从主权的“自卫权”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卫性质的“海上力量”(seapower)的概念。马汉说:“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海上力量是海洋权利自我实现的工具。作为国家权利的海权,是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享有的海洋利益。权力,特别是海上权力,则是一种强制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只有联合国或联合国授权国家和机构才具有资格使用这种力量。这里需要区分“海权”与“制海权”(commandofsea)两个概念。二者虽都与汉语“权”字相联系,但意思大不一样。海权是一种属于法权范畴的概念,而“制海权”中的“权”则是指一种由“权势”引申出的“有利的形势”的意思,不能将二者混用。
获得制海权意味着获得历史主动权
主持人:马克思·韦伯说过:“部署一打舰只在一定时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废止的贸易协定更有价值。”对此,如何理解?
张文木:这话对我们理解贸易与海军的关系绝对是有帮助的。保卫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全球化不能不包含着自卫手段的全球化。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是“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主权安全即边界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概念,而发展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它涉及世界一切地区,还包括外层空间和深层海域,由此便派生出涉及发展利益的“安全边界”的概念。安全边界就是利益边界,而联系全球各地区的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海洋,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主持人:有数据显示,1918年前50年间,世界经济年增长2.1%,比19世纪上半叶年均增加一倍。按不变价格计算,1800年至1900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1.54%。资本的扩张使西方国家在全政治中日益居于优势地位,居于资本中心并控制较多世界贸易和资源,在世界财富增长中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在世界财富增长中占据较多份额的恰恰是拥有强大海军和广泛制海权的国家,如英国等。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持人:目前,有人认为,随着导弹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出现,航母就成了海上毫无自卫能力的“活棺材”,因此,发展航母应为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所代替。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文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不是导弹技术的产物,而是外层空间卫星及以此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现代航母本身就已与现代卫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据此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是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本身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义,对于世界范围的制海权而言,则意义不大,它解决不了关于海外商业争执、资源进口线受阻及海外商人和侨民保护问题。一句话,航母不是一般的战舰,它也不仅仅属于海军,它是一个集海陆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为一身并在全球范围最具机动性质的作战平台。它本质上是国家作战力量而不仅仅是海军作战力量的标志。
主持人:理论总是应时代需要而生。推动海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张文木:这就是资本全球化。人们以为全球化是近些年的事,其实,它在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以后便开始了。全球化是指处于高势能地位的资本向处于低势能的外围市场扩散,并不断制造新的外围市场的过程;通过资本优势获得高额利润,并由此不断形成压迫外围市场的新优势。英国是“资本的母国”(马克思语),当然也是资本全球化进程的源头。
主持人:巴顿将军特别反对传统的陆战作战方式,他推崇坦克集团军在飞机配合下的大纵深立体战争。这种作战方式与海权革命有何关系?
张文木:有人说巴顿的观念是超前的,其实不然,他只不过跟上了那个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的时代,坦克集团军在飞机配合下的大纵深立体战争,可以说是海上作战方式的运用。当时还有一个认识超前的人物,这就是戴高乐。戴高乐在军事学院读书时写了一本书,讲的大致是集团军大纵深作战。他提出未来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法不同。作战前锋力量主要不是人力,而是坦克群集团军配合飞机的立体式联合作战力量。并且作战时也不主要是正面攻坚,而是纵深到敌人背后席卷过来。希特勒打法国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二战前,戴高乐这本书在法国没有被认可。书出版以后,在德国却很有影响。
主持人:美国人开始也没有海权意识,他们是骑着马打仗的。在二战前美国的海军尽管发展很快,但其军事作战主体观念还是基本上囿于骑马舞大刀的陆战决定论。那么,人们的作战观念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呢?
张文木:二战前,作战观念发生了两次革命。先是陆权革命,它使人们认识到控制地面要塞是战争成败的关键;后来是海权革命。与陆地不同,海上航行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比如从“9·11”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美国调运兵力装备时间不到1个月。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与陆地防务相比,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而在陆上取得每个军事胜利都得部署大量守备兵力以巩固成果,同等数量的部队,海上比陆地使用起来会更加高效。海军可以在一国沿海自由运动并拥有广阔的打击面,而陆军则不能,陆军只有靠其数量扩大其防卫面。这正如鸦片战争中,中方防备英国的陆军远比进攻的英国海军多,英方能够及时调动,并在必要处可随时随地集中使用,而中国陆军则要处处修炮台、修兵营、增加驻防。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人类才产生了海权观念。
张文木 法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家安全战略,主要著作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等。
编者按 海权,对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但到今天在理论上仍未被充分消化、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本栏目主持人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由海权概念切入,力图提出符合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观点,并回答我国海权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分两篇发表,上篇讨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制海权问题,下篇讨论我国海上战略力量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