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中国古代基本文化常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土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 )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1《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2《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XXX来不接待宾客,专为XXX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XXX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XXX: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XXX: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逍遥游》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4《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XXX: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XXX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XXX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XXX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高中教材中及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教材中及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温馨提示:这些材料是老师历尽千辛万苦收集整理所得,希望同学们妥善保管,闲暇时经常拿出来背诵记忆,不要辜负老师的一番辛苦。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另: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知识积累】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知识积累】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知识积累】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氓》1.卜筮:即占卜。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

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蜀道难》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

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

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

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

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

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

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南方为阳,北方为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规律。

在阴阳学说中,五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季节、器官、颜色等。

阴阳和五行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应用,也渗透到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等方面。

二、官制科举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官制的核心是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宋代。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从而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得以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官制和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三、称谓礼俗中国古代的称谓和礼俗也是一套严格的体系,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古代的称谓分为官衔、尊称、谥号等,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礼俗则包括了吃饭、穿衣、行走等方面的规定,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称谓和礼俗的遵守至关重要,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中的称谓和礼俗已经有所改变,但中国古代的称谓礼俗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天文地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和人际关系,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研究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秦汉称“丞相”,后改称“宰相”。

其他中央官职:尚书、中书、御史、大理、太常、司徒、XXX、司马、大将军、太尉等。

科举制度:唐代开始实行科举,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在高中语文必修上,我们不仅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涉及到了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常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内容。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孝道、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

2.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传统宗教。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与世界的超越,注重修行和慈悲观念;道教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与自由。

在一些文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孙悟空都与佛教有关。

3.四大名著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四大名著”的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5.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诗词就达到了巅峰,唐诗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

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6.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了解这些习俗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7.古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有非常严格的礼仪规范,例如古代宴会的席次、穿戴的礼仪、古代婚礼的程序等。

了解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情节和细节。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语文文化常识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积累高中必备的文化常识,学生要“勤记”,在聆听语文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要学会整理重点,记下来,不知不觉中,重要的知识便刻在脑海中了。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中)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中)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中)《修辞立其诚》1.《易传·文言》:《周易》有“经”和“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说,有七种文辞共十篇,称为“十翼”。

《文言》是“十翼”之一。

“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

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3.齐诗:西汉初年传授《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其中齐诗为汉初齐人辕固所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4.《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全5册文化常识梳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全5册文化常识梳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
(1—5)文化常识梳理
• 【必修一】
•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 子、男。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 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 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4.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必修四】 • 11.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 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 皇天”。 • 12.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 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 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 施,对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 13.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 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 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 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 【必修三】
•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 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 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 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 3.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 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 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 •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 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教材版注释及文化知识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教材版注释及文化知识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教材版注释及文化知识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教材版注释1.〔黑天鹅〕比喻非常难以预测的不寻常事件。

(P35,《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钟华论)2.〔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P35,《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钟华论)第3—6,P42,《论语》十二章3.〔史〕虚饰,浮夸。

4.〔一日〕一旦。

5.〔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6.〔怨〕指讽刺时政。

7.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P43,《礼记·大学之道》)8.“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P43,《礼记·大学之道》)第8—11,P4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9.不忍人,即怜爱别人。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10.〔内交〕结交。

内,同“纳”。

11.〔要誉〕要,求取。

12.〔贼〕伤害。

第12—18,P46,《老子》四章13.〔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14.〔户牖〕门窗。

15.〔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16.〔处〕为,做。

17.〔累土〕一筐土。

累,同“蔂”,土筐。

18.〔几〕接近。

19.〔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补救。

第19—23,P47,《五石之瓠》庄子20.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21.〔掊〕击破。

22.〔虑〕用绳结缀。

23.〔樽〕盛酒器。

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24.〔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第24—28,P49,《兼爱》墨子25.〔攻〕治疗。

26.〔当〕同“尝”,尝试。

27.〔家〕卿大夫的封地。

28.〔恶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29.〔劝〕鼓励。

第29—31,P99,《无衣》诗经·秦风30.〔袍〕长袍,类似于斗篷。

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31.〔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

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

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部编版语文: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

部编版语文: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
部编七—九年级: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一)重要作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观沧海》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乐府原是汉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乐府。《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是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
《战国策》: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的书籍。共33篇,分为十二策,分国编次,是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5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5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教学设计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田建红教材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第二模块“纪年纪时〞。

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给阅读古代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结合2021年?考试大纲?新的变化:在“古诗文阅读〞局部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本节课主要用一课时讲解中国古代纪年法、纪日法与纪日法的相关内容。

希望借此增强学生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高二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

虽然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一定的涉猎,但是至于皮毛,不够深入,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对文言中涉及到的关于“纪年纪日纪时〞的知识点常常混淆。

本节课主要选取“纪年纪日纪时法〞这个点,分类别精讲细讲,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纪年、纪日、纪时法的意义,提高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梳理探究,积累纪年、纪日、纪时法的常识;结合练习稳固学生需要掌握的纪年、纪日、纪时法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纪年、纪日、纪时法的学习,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如何掌握纪年、纪日、纪时法的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古诗文阅读中。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法乐律、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掌握其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的传统知识。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古代文化常识的纪年、纪日、纪时法。

〔板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纪年、纪日、纪时法〕二、研读纪年法(一)纪年法的分类:干支纪年法、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二)干支纪年法:说明:干支纪年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六十年周而复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高中语文必修书上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书上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文化常识梳理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文化常识梳理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必中文言知识梳理关于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其他知识:①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

姓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

由于人口繁行,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文中“楚之同姓”说明“屈”是氏。

②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氏事务的长官,故有“三闾大夫”之称。

③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④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应对外交、制定法令。

历史记载春申君和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⑤帝喾: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号高辛氏,五帝之一(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后演变为指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屈原是他的后裔。

⑥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A.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B.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C.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D.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E.窜:放逐,贬官。

如: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进学解》)\\F.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闻君出宰洛阳隅。

(《饯唐永昌》G.罢:免除,罢免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H.绌、黜:废掉,罢免或降职。

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I.免:免职。

如:犯者辄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H.J.夺:剥夺,罢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ppt课件
第一天、十五、十六、月末
请说出农历的元旦的别称(至少两个)
• 农历的元旦,称之为春节,也称为新正、瑞日、元辰、 元日
请说出元宵节的别称 (至少两个)
•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元夜、元夕,这一夜的活动—— 看花灯、提灯笼、猜灯谜——全都跟“灯”有关,因此 这一天又称为灯节。
请说出端午节的别称 (至少一个)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 汜老诗翁。
白居易
1
有的放矢
2
对牛弹琴
3
如鱼得水
4
乌云密布
打一跟下列 动物 有关的成语
1
马不停蹄
4
虎视眈眈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夜思》 李白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悠 然 见 南 山 。
《饮酒》陶渊明
采 菊 东 篱 下 ,
《生查子· 元夕》欧 阳修
《春秋》三传是指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一个月中有特定的名称,你知道 朔、望、既望、晦分别指的是哪 些日子吗?
• • • •
A、男子20岁,女子16岁 B、男子16岁,女子14岁 C、男子20岁,女子15岁 D、男子20岁,女子14岁 答案( )
C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 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副写给 岁老 人的寿联。 141
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伯 “ ” 表 示 最 大 , 季 ”表示最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中国古代基本文化常识总结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

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

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五.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

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元鬼节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每家就会请祖先,烧自己做的纸钱。

传说十五祖先要到阴府开东洋大会。

中秋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

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六.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3.谦辞和敬辞(1)谦称窃:私下、私自。

愚:不聪明。

鄙:学识浅薄。

敝: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家:对别人称在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

官吏谦称:下官、末官、小吏。

读书人谦称:后学、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其他谦称:在下,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谦称;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谦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谦。

其他谦辞:过誉:谦辞,过分称赞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2)敬称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爱、令尊、令堂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府、尊驾、尊命等;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郎等;仁,表示爱重,如称平辈友人中必自己年长的仁兄,称地位高的为仁公;称年老的为丈,如丈人。

称呼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父、先贤等。

其他敬辞:惠,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惠,如惠赠、惠存、惠允等;借,表示自己要依靠对方的力量,如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垂,表示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如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等;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泰山、泰水:岳父、岳母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候教:敬辞,等候指教4.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草民。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七.科举职官以及任免1、科举: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