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原理和植物学
现代生态学原理
现代生态学原理现代生态学原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现代生态学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生态学强调物种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家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这些互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其次,生态学追求研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环境和各种生态过程组成的。
生态学家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过程,揭示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再次,生态学注重研究尺度的变化对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生。
生态学家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包括物种个体和种群水平的交互作用,以及地区和全球尺度上的生态系统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此外,生态学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现代生态学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倡采取可持续的生态管理和保护策略。
生态学家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
最后,现代生态学强调实证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生态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实验证据,以便得出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此外,生态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以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构建完整的生态学理论。
这些原理构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提供了研究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我们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植物学简述
植物学简述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遗传、进化和分布等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在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农业、林业、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分类与系统发育、组织与结构、生长与发育、生理功能与代谢、生态学特性与环境适应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植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
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就开始对植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植物学在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植物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还可以为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此外,植物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二、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分类的原则与方法植物的分类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等特征进行分类和命名的一种方法。
分类的原则包括形态学原则、遗传学原则和生态学原则等。
形态学原则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遗传学原则是根据植物的遗传关系进行分类,生态学原则是根据植物的生态环境进行分类。
2.植物系统发育的理论基础植物系统发育是指植物从祖先到现在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和规律。
系统发育的理论基础包括进化论、遗传变异理论和分子进化理论等。
进化论认为物种是不断进化的,遗传变异理论认为遗传变异是物种演化的基础,分子进化理论则认为分子进化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反映物种的演化历程。
3.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意义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的演化历程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2011年农业综合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考研真题及相关考点
植物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1、根瘤:是根瘤细菌或放线菌等侵入植物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
相关考点:菌根:是高等植物根与某些真菌的共生体。
菌根所表现出的共生关系是真菌能增加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而植物则把其制造的有机物提供给真菌。
2、双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用两个拉丁单词作为一个植物名称,第一个为属名,多为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为种名,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后面再写命名人的姓氏或姓名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
如水稻的学名Oryza.sative L。
相关考点:花程式:用符号、数字和字母表示花的各部分组成、排列、位置及彼此关系。
3、分蘖: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一种分枝方式。
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等)在生长初期,茎的节间很短,节很密集,而且集中于基部,每个节上都有一片幼叶和一个腋芽,当幼苗出现4、5片幼叶的时候,有些腋芽即开始活动形成新枝并在节位上产生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4、生活史:从上一代种子开始至新一代种子形成所经历的的周期,称为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它包括二倍体阶段(孢子体阶段)和单倍体阶段(配子体阶段)。
相关考点:简述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具根、茎、叶的植物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生长,在一定部位形成花芽,经过开花、传粉、受精作用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为新一代种子,称为被子植物生活史。
在被子植物生活史中,具有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以受精卵开始,直到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分裂前,为二倍体阶段(孢子体阶段),第二阶段从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胚囊和单核花粉粒,直到成熟胚囊和成熟花粉粒,为配子体阶段(单倍体阶段)。
二、简答题1、植物界分为哪几个基本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周皮包括哪几部分?木栓形成层形成后,进行切向分裂,向外和向内各产生数层新细胞,外面的几层细胞发育为木栓层,内层的细胞则形成栓内层,再加上木栓形成层本身,三者合称为周皮。
2012年农业综合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考研真题及相关考点
植物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3分/个)1、叶序:无论是单叶还是复叶,它们在茎或枝条的节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
相关考点:花序:花可以单生或依一定的方式和顺序排列于花絮轴上形成花序。
2、根毛:根毛是由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衰老的根毛不断地脱离,新的根毛不断地产生,根毛大大增加了成熟区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
3、心皮:心皮是适应生殖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由一个心皮的二缘向内卷合或数个心皮边缘互相连合而形成雌蕊。
4、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称为维管束。
根据维管束内形成层的有无,分为无限维管束和有限维管束。
5、柑果:由多心皮雌蕊(复雌蕊)具有中轴胎座的子房发育而来,其外果皮呈革质,并具很多油囊,中果皮髓质疏松,分布有维管束,中间隔成瓣的部分是内果皮,向内突出形成许多长形丝状、肉质多浆的汁囊细胞,是食用的主要部分。
如杆、柚、枳和柠檬等。
相关考点:荚果:由单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成熟时沿腹缝线与背缝线裂开。
例:大豆。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都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
例:梨。
角果:两心皮组成,具假隔膜,成熟时从两腹缝线裂开,例如,油菜、青菜。
浆果:外果皮薄、中果皮、内果皮均肉质化,并充满汁液。
例如,番茄。
复果:又称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
6、同功器官:凡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功器官,如茎刺和叶刺、茎卷须和叶卷须等。
相关考点:同源器官:外形与功能都有差异,而来源相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源器官。
二、简答题(9分/个)1、如何从器官上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主根发达,常为直根系;茎中的维管束呈环状排列,有形成层,能进行次生生长使茎增粗;叶片常具有网状脉;花基数常为4或5;花粉粒常具有3个萌发孔;种子中的胚常具两片子叶。
单子叶植物:主根不发达,常为须根系;茎中的维管束为星散排列,无形成层和次生组织,只有初生组织;叶脉为平行脉或弧形脉;花基数常为3;胚具一片顶生子叶。
2010年农业综合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考研真题答案及相关考点
植物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3分/个)1、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年轮:维管形成层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春夏季温湿条件适宜,形成的早材导管孔径较大,秋冬季温湿条件不适宜,形成晚材。
当年的早材和前一年的晚材形成了明显的界限,构成了不同的轮环,同一年内的早材和晚材构成年轮。
3、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由一个退化助细胞的丝状器基部进入。
另一个助细胞可短期暂存或也相继退化,随后花粉管顶端或亚顶端的一侧形成一个小孔,释放出营养核、两个精细胞和花粉管物质。
其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另一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或一个次生核)融合,这种现象称为双受精。
相关考点:双受精的意义: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单倍体的雄配子(精细胞)与单倍体的雌配子(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使各种植物原有染色体的数目得以恢复,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通过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组,使合子具有双重遗传性,既增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由另一精细胞与中央细胞受精形成的三倍体性质的胚乳,同样兼有双亲的遗传性,更适合作为新一代植物胚胎期和种子萌发期的养料,可以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4、花:花是适应生殖作用的变态短枝。
一朵典型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
其中以雄蕊中的花药和雌蕊中的子房最重要。
5、合轴分枝:是主轴不明显的一种分枝方式。
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生长到一定时期,渐渐失去生长能力,继由顶芽下部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迅速发展为新枝,并取代了主茎的位置。
不久新枝的顶芽又停止生长,再由其旁边的腋芽所代替,以此类推。
相关考点:1)单轴分枝:又称总状分枝,是具有明显主轴的一种分枝方式。
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芽生长后使植物体保持一个明显的直立的主轴,而侧枝的生长一直处于劣势,较不发达,结果使植物形态成为锥体(塔形)。
生物植物学的理论和实践
生物植物学的理论和实践生物植物学作为一门生物学的分支,主要研究植物的分类、结构、生态、形态和生理等方面,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关于生物植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植物分类理论植物分类理论是生物植物学的基础之一。
它主要基于植物的形态、结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生理和分子遗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当前,植物分类已经发展到了基于分子系统学的阶段,利用分子对植物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植物的DNA序列建立进化树,比传统形态分类更加准确。
植物分类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植物资源。
对于药材、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植物分类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植物形态和结构植物形态和结构主要研究植物的生态环境适应、器官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
植物形态和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植物的分类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理论指导。
实际应用中,植物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可以为园林绿化、草坪修建以及农林业的种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比如,在土地治理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植物并掌握其生长规律和发展特点,对于加速土地恢复和保持地表植被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植物的代谢、植物对外部环境的响应和适应等。
当前,植物生理学还围绕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孔开闭规律等。
植物生理学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植物的栽培、种植、生产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调控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
四、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主要考察植物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植物的生态适应、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的实践意义在于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理论指导。
比如,根据植物的生态位和环境适应性,可以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并通过植物修复恢复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生物课初一生物生态学习
生物课初一生物生态学习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初一的生物课上,学习生态学是我们对自然界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的重要一步。
下面将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初一生物生态学的学习内容。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各种相互影响,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其中,生物群落指的是同一地区内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体、气候等。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繁殖的能力。
适应包括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两个方面。
形态适应是生物通过外部形态结构的改变来适应环境,比如动物的体型大小、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
生理适应是生物通过生理机制的调节来适应环境,比如动物的体温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指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线、土壤等。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不同,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物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常见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与被捕食、共生、竞争等。
捕食与被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物,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在一起生活受益的关系,比如植物与蜜蜂之间的花粉传播。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在有限的资源下争夺生存的关系,比如植物争夺阳光和水分的竞争。
四、生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植物学与其他生命科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植物学与其他生命科学学科的交叉研究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结构、生长、功能和分布等各个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等。
然而,植物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生命科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研究。
本文将着重探讨植物学与其他三个生命科学学科——动物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研究。
1. 植物学与动物学的交叉研究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
而这些过程往往依赖于昆虫或其他动物的参与。
因此,植物学与动物学之间的交叉研究非常重要。
例如,植物学家可能会研究如何吸引昆虫传粉,以增加植物的繁殖成功率。
此外,植物中存在着许多有毒植物,它们对动物有不同的影响。
动物学家可能研究动物如何适应并抵御这些毒素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有毒植物共存。
2. 植物学与微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植物的根际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与植物根际共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并保护植物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因此,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可以共同研究如何优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
3. 植物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植物学和生态学之间的研究关系密不可分。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植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植物学为生态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数据基础,而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植物学的发展。
例如,生态学家可能会研究植物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植物学家则可以借鉴这些研究结果,深入了解植物的适应机制和进化过程。
总结起来,植物学与其他生命科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动物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态位、进化适应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农作物种植、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依据。
植物生态学
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 1898Schimper《以生理学为 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动物生态学: Jennings(英)——动物行为; Adams and Shelford( 美 )——动物生态演替; Davenport( 美 )—— 动 物群落生态(昆虫生态) 1930年前后 : 英美学派 以北美冰川地貌为研究对象 动态生态学 法瑞学派 阿尔卑斯山脉为研究对象 静态生态学 北欧学派 北欧森林为研究对象 分布规律 俄国学派 生物地理群落为研究对象
§1-2 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过程
二、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内容 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五、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主菜单 主目录 退出
§1-2-1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过程
一、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过程
农业生态学: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利
(四)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1935 Tansley 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 生态平衡
1941 R.L.Lindeman“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 1952 E. P. Odum 《生态学基础》
H.T.Odum , Hutchinson 按研究对象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组织水平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
§1-1 生态学形成和发展
一、生态学的定义
二、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主菜单 主目录 退出
§1-1-1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 Ec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是一门宏观
生物学。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植物学知识点要点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的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分类系统、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植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要点:1. 植物形态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主要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
根是植物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茎连接根和叶,支撑植物体并输送养分,叶进行光合作用,花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果实则是种子的承载器。
2. 植物生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提供能量。
同时,植物还通过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不断增加体积,完成生长发育过程。
3. 植物分类:植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植物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特性和演化规律。
4. 植物生理: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生理过程,包括植物的营养吸收、代谢过程、植物激素调控、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生理活动。
5. 植物生态: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6.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的疾病、害虫和其他有害因素对植物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保护植物健康对于维护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植物遗传学: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规律以及遗传改良方法。
通过遗传学研究,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能力。
8. 植物资源利用:植物资源包括植物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工业利用价值等方面。
充分利用植物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广泛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学习植物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奥秘,促进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普通生态学学习心得(3篇)
普通生态学学习心得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所学的普通生态学课程中,我深入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群的动态和调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等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生态学教给了我一种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在生态学的视角下,任何一个生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通过生态学的学习,我学会了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相互依赖性。
其次,生态学教会了我如何观察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
生态学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帮助我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等。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调查,例如田间实验观察植物竞争的结果、调查不同生境下的鸟类多样性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和数据收集,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中的规律和关系。
这对于我未来的研究工作和环境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生态学教给了我如何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在面对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学习生态学,我了解了许多生态恢复的方法和策略,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土壤质量,通过限制捕捞量来保护渔业资源等。
这些措施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验支持,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生态学让我意识到了自然界中的美与真理。
生态学的原理和植物学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是指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群落演替:就是指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个营养级的1/10。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分子到生物圈。
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
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在最小量或最大量时,都会对生物起到限制作用。
耐受定律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是限制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1)提出了生态因子质量的问题,还提出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2)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颉颃和补偿等)。
浅谈生态学专业的植物学教学
浅谈生态学专业的植物学教学作者:王芳卫敏来源:《新时代教师》2013年第10期【摘要】植物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文从课时分配、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讨论了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学专业的植物学教学。
【关键词】植物学,生态学专业,教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
植物学是农资、园林、水保、环科、森保、林学、农学、园艺、草学、生态等一切以植物为生产对象或研究对象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好植物学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植物学的教学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本文针对生态学专业的植物学教学谈一些见解:1.课时分配的调整生态学专业是为培养能在林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在植物学教学上应多侧重于植物资源的认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植物学分两个部分,分别是形态解剖和系统分类,那么在理论课时的分配上可将更多的课时放在植物系统分类这个部分,适量增加实验及野外实习的课时。
2.教学手段的改进植物有机体是一个整体,个体成长需要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的过程。
要理解这个过程,学生必须建立立体和动态发育的概念。
可以说植物学的教学,不是仅用文字一种方式就能将知识清晰准确的传递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不以单一的传统的板书与挂图相结合的方式,而采用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各种直观的图形,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动态的发育过程;还节约了板书的时间从而更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从整体上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植物学这门课程虽然基础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针对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对植物学知识的利用能力方向是不同。
所以首先在上课前的准备中,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去备学生;在重难点区分上更多的考虑专业的相关性;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多列举与生态学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多花时间在知识的专业应用上等。
植物学 第2版 (2)
植物学第2版简介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包括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植物学第2版》,其中包含了对植物学的全面讨论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目录1.植物的起源与演化2.植物分类学3.植物解剖学4.植物生理学5.植物生殖与繁殖6.植物生态学7.植物与人类1.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是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章将介绍植物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植物的出现以及陆生植物的演化过程。
进一步,我们将探讨植物的进化适应和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以及主要的分类系统和分类群。
3. 植物解剖学植物解剖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植物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内容。
4.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生理机制。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营养需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和激素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
5. 植物生殖与繁殖植物生殖与繁殖是研究植物繁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方式,包括花的结构和功能、传粉和授粉的过程、种子的形成和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6.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本章将介绍植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适应策略,包括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
7. 植物与人类植物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本章将介绍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探讨植物在食品、药物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植物保护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结论本文对《植物学第2版》进行了全面介绍,从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到植物的分类、解剖、生理、生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系统分类是一门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植物之间的形态、生理学和遗传学等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和分类,以揭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本文将介绍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系统分类学。
一、系统分类的概念系统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遗传和生态特征的分类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将相似的植物归类到同一个分类单元中,以揭示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1. 数量性状原理: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的数量差异,进行植物间的分类。
例如,通过对植物的花朵、叶片和茎的长度、宽度等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2. 形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植物分类。
比如,根据叶片形状的差异,将植物分为锐齿叶、钝齿叶和锯齿叶等分类单元。
3. 细胞学原理:通过对植物细胞结构和生理特征的观察,进行植物的分类。
例如,根据植物细胞壁的厚度、质地等特征,确定它们的分类单元。
4. 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对植物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植物间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系统分类的基本方法1. 外部形态学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该方法是最传统和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2. 微观解剖学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进行分类。
3. 生态学方法: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特征和适应性,进行分类。
该方法能够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对研究植物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植物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进行分类。
该方法能够揭示植物间的近缘关系,但对技术要求较高。
四、植物系统分类的应用植物系统分类不仅仅是对植物进行分类,还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有助于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以及适应性,为植物资源利用、植物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植物学家与生态学家之间的互动和合理分工
植物学家与生态学家之间的互动和合理分工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学科。
植物学家注重研究植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而生态学家则注重研究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学科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互动和合理的分工。
一、植物学家的贡献植物学家是研究植物本身的科学家,他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植物的生长特性、生理功能、遗传等方面。
所以,在研究生态学的过程中,植物学家的知识和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植物学家可以通过对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详尽的研究,找出影响生长和繁殖的因素,以及适应环境的特征和策略。
在生态学研究中,植物学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 提供植物的样本植物学家可以提供植物的样本,这些植物可以用于生态实验和观察。
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些植物的组织和物质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了解植物的生态角色和效应。
2. 提供植物的行为和生命周期信息植物的生命周期和行为可以帮助生态学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效应,因此植物学家通常会记录和描述植物的这些方面。
例如,植物学家可以记录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策略。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生态学家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策略,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作用。
3. 提供对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认识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是植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植物学家可以将不同物种的植物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系统进化。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生态学家更好地了解植物族群的结构和功能。
二、生态学家的贡献生态学家是研究生态系统的人员,他们主要关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因素。
所以,在研究生态学的过程中,生态学家的知识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生态学家通常会采集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其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 提供生态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生态表征和数据采集是生态学家的必要任务。
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网、遥感技术、传感器等。
树木调查报告实训原理
一、引言树木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树木资源,提高树木保护意识,我国开展了树木调查报告实训。
本文将从实训原理、实训方法、实训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实训原理1. 生态学原理树木调查报告实训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强调树木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调查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分布特点、生长状况等,为树木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地理学原理实训过程中,运用地理学原理对树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树木分布的地域规律、生长条件等,为树木种植、移植和养护提供指导。
3. 植物学原理树木调查报告实训以植物学原理为支撑,通过对树木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树木分类、鉴定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保护原理实训过程中,遵循环境保护原理,关注树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提高人们对树木保护的认识。
三、实训方法1. 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树木调查报告实训的主要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样方调查、样带调查等。
通过观察、记录、拍照等方式,获取树木生长环境、分布特点、生长状况等数据。
2. 室内分析法室内分析法是对野外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包括数据统计、图表制作、报告撰写等。
3. 专家咨询法在实训过程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树木调查报告进行指导,提高实训质量。
四、实训内容1. 树木资源调查了解树木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状况等,为树木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 树木生长环境调查调查树木生长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分析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3. 树木病虫害调查了解树木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为树木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4. 树木资源保护与管理研究树木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策略,提高树木资源利用效率。
5. 树木保护宣传教育开展树木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树木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五、实训成果1. 完成树木调查报告实训过程中,学员将完成一份完整的树木调查报告,包括树木资源调查、生长环境调查、病虫害调查、保护与管理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是指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群落演替:就是指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个营养级的1/10。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分子到生物圈。
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在最小量或最大量时,都会对生物起到限制作用。
耐受定律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是限制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1)提出了生态因子质量的问题,还提出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2)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颉颃和补偿等)。
耐受范围: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范围。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2)光质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向光性与色素形成;(3)光质影响水中藻类的分布;(4)光质影响光合作用产物;(5)光质影响动物的活动;(6)红外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
(1) 植物叶子的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向的日变化。
(2) 温带树叶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周期变化的反映。
(3) 光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种植物光合能力不同。
根据植物对光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把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一般也较高,可利用强光,如杨、柳、桦等。
阴地植物:光饱和点较低,光补偿点一般较低,可有效利用弱光,如云杉、人参、三七等。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视觉器官(夜行性动物眼大、深海鱼、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兽类);(2)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将植物分成四种类型:长日照植物、短日照、中、日中性植物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昆虫滞育(与温度也有关);②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长日照动物:春季交配繁殖;短日照动物:秋季交配)③影响换毛与换羽;④决定动物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①K=N*T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②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最低有效温度C,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所以,应对平均温度进行修饰。
上式变为:K=N*(T-C) 或T=C+K/N,。
温度T与发育时间N呈双曲线关系,由于发育速度V=1/N, 所以,T=C+KV,温度与发育速度呈线性关系。
③生物的发育也有一个高限温度,发育时间也有生理极限,即最短发育时间N0,K=(N-N0)(T-C) 。
不同物种,完成发育所需积温不同。
一般起源于或适于高纬度地区种植的植物,所需有效积温较少,反之则较多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植物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2)植物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3)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例如东北虎的颅骨长331-345 mm,而华南虎的仅283-318 mm 长。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
(4)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增加产热;逆流热交换机制;局部异温性;热中性区;适应性低体温,冬眠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植物的形态适应(密绒毛和鳞片、体色、叶片垂直主轴、叶片对折、厚的木栓层);(2)植物的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旺盛的蒸腾作用);(3)动物的形态适应(皮毛隔热、夏季毛色变浅;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巢持久的或季节性的下降到腹腔外,比体核温低几度;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4)动物的生理适应:(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5)动物行为适应;(穴居;昼伏夜出;夏眠或夏季滞育)(1)根系(在潮湿土壤中植物根系不发达,有的植物根缺乏根毛;干燥土壤,发达深根系)(2)气孔(潮湿、弱光环境中的植物减少气孔开张度甚至主动关闭气孔以减少失水。
阳生草本 植物在干燥环境中,气孔慢慢关闭。
干旱地区有些植物气孔深陷在叶内,或在夜晚进行气体交换。
)(3)叶子(外表覆盖有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能降低叶表面的蒸腾量。
缩小叶面积)水生动物对水的适应:① 淡水鱼类(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 出大量低浓度尿。
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 ② 海洋硬骨鱼类(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 Mg 2+, SO 42-;鳃主动向外排盐)③海洋软骨鱼(其高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甲胺;排出体内多余 Na +,主要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
)④洄游性鱼类(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 补充水;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⑤其他海洋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是渗透压顺应者。
海龟、海鸟具盐腺。
海洋兽类(鲸)排高浓度的尿。
) ⑥两栖动物(在水中时肾脏功能同淡水鱼,皮肤功能同鱼鳃。
在陆地上时皮肤可从空气中吸收水分,靠膀胱重新吸收水分来保持体液水分平衡。
)陆生动物如何减少失水:① 减少蒸发失水② 减少呼吸失水③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有关种群的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存活曲线: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称为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
以nx 或lgnx 栏对x 栏作图即可得存活曲线。
X 可采用相对年龄(如寿命的百分数, X/XL 100%。
XL 为寿命)。
I 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II 型:曲线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
III 型:曲线凹形,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 时增长率。
逻辑斯谛方程:产生‘S ’型曲线的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解释并描述为指数增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1-N/K ),就得到逻辑斯谛方程式中参数α的值取决于N 0,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α=ln((K-N 0)/N 0)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①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 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Nt=K/2时,dN/dt=rN(1-N/K)=rK/4=MSY)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 和K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K N K rN dt dN -=/r)-r(t -rt -11ααe K e K N t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的离散型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中,表现为几何级数增长。
Nt = N0 λt lg Nt = lgN0 + tlgλλ> 1,则出生率>死亡率;λ= 1,则出生率=死亡率;λ< 1,则出生率<死亡率;λ= 0,灭绝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假定在很短的时间dt内种群的瞬时出生率为b, 死亡率为d, 种群大小为N,则种群增长率r = b-d,它与密度无关。
即:dN/dt = (b-d)N = rN 积分式:Nt = N0 e rtr是瞬时增长率,r = ln R0 /T。
r>0, 种群上升;r=0, 种群稳定;r<0 , 种群下降与密度有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哈代-魏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个体水平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大致可分为: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分裂选择其他生物学水平的选择:配子选择、亲属选择、性选择、群体选择物种形成的3个步骤: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物种形成的方式: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繁殖和寿命生长与繁殖的权衡:花旗松生长率与繁殖率负相关;不繁殖的雌鼠比繁殖的生长能高三倍。
繁殖与生存的权衡:产奶雌马鹿死亡率明显高于不育雌马鹿。
体型效应:体型大小显著影响生物的生活史,它与寿命、世代时间正相关。
体型大小与内禀增长率负相关。
r选择者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进化的。
高r的特征表现为: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周期)K选择者正好相反,它们在稳定的环境中进化,高竞争力的特征表现为: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动物的婚配制度: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一雌一雄制(单配偶制,如晚成鸟);一雄多雌制(如鸡);一雌多雄制(如螳螂)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食物、营巢地)的质量和分布阿利规律: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会对种群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