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9c418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b.png)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概述
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的麻痹疾病,中医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面瘫病症状。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指南,供参考之用。
中医治疗指南
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细针,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
2.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增强面部肌肉的活性。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方使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面部肌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功能。
4. 中医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惯等方面,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中医治疗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方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2.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和面瘫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结合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可以辅助西医治疗,但不能替代。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也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西医治疗方案进行结合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
请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切勿自行进行治疗。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10e4d2b84ae45c3b358cc1.png)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20dd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4.png)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甚至影响到说话、吃东西等日常生活功能。
传统中医药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土方法来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面瘫的土方法,希望对面瘫患者有所帮助。
1.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每天坚持使用中药熏洗法,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土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中医认为,面瘫与面部经络的气血不畅有关,因此通过按摩面部的穴位,可以促进面部经络的畅通,有助于治疗面瘫。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穴、合谷穴、四白穴等,可以通过指压、推拿等方式进行按摩。
按摩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面部肌肉。
3. 中药熏蒸法中药熏蒸法是一种通过中药的药性来刺激面部肌肉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桂枝、白芷、川芎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蒸汽蒸面部,让药性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药熏蒸法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效果。
4. 饮食调理法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生姜、红糖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面部肌肉的痉挛。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面瘫患者加快康复的速度。
5.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c5e4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5.png)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面部表情失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气血不足等引起的,治疗面瘫病需要根据病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针灸治疗是面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阳辅、合谷、迎香、四白等,针刺后配合良好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肌肉的麻痹情况,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面瘫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药认为,面瘫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祛除风寒湿热,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和饮食。
面瘫病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情况,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总之,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以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诊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面瘫中药治疗方法
![面瘫中药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d9c3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7.png)
面瘫中药治疗方法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药在治疗面瘫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 川芎炮姜汤:川芎、当归、白芍、炮姜等中药组成的汤剂,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面瘫。
2. 五灵脂散:由桃仁、红花、没药、冰片等中药组成的散剂,具有温通络脉、活血祛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面瘫。
3. 陈李济氏脑脉通胶囊:该中药是由多种中药草药组成的,具有活血化瘀、开窍通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脑血栓引起的面瘫。
4. 千金健脑丸:由何首乌、黄精、酸枣仁等中药组成的丸剂,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养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面瘫。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面瘫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面瘫病因和病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药配方。
此外,中药治疗面瘫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67aaa6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f.png)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的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诊断准则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的主要依据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症状。
根据面瘫的发病部位和程度,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变于阳明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歪斜,额纹深。
2.病变于太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下垂,额纹浅。
3.病变于少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上扬,额纹深。
4.病变于厥阴经:表现为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口眼闭合困难,语言不清。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体系,可准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则是激活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1.疏通经络: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疏通受损的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受损面部肌肉的功能。
2.调和阴阳: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平衡阴阳,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
3.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手法,活血化瘀,消除面部瘀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
4.肌肉功能康复:结合中医按摩、体操等方法,刺激面部肌肉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百合、川芎、丹参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直接刺激面部肌肉,激活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注意事项在中医诊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e7ae624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1.png)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无力、表情不自然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临床路径。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2、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
1、急性起病,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Bell 现象阳性(用力紧闭双眼时,眼球转向外上方),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
3、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面瘫)、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中药治疗1、风寒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3、风痰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裹,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二)针灸治疗1、针刺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阻络配风池、列缺;风热阻络配外关、曲池;风痰阻络配丰隆、足三里。
操作:面部穴位多采用浅刺、平刺,手法宜轻;合谷穴采用泻法。
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修订】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380fe7c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f.png)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修订】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中医治疗面瘫(面部神经炎)医案
![中医治疗面瘫(面部神经炎)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fa781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5.png)
中医治疗面瘫(面部神经炎)医案1.施今墨医案——风寒袭络王某某,男,20岁。
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右侧喎斜。
现症除口眼仍斜外,时作寒热,畏风,大使二日未行,小便短赤,食欲欠佳。
舌苔薄白,六脉浮紧。
前曾服小续命汤治之,风寒稍解,而肌肉拘紧之症,尚未消除。
〔辨证〕《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此中风之证。
〔治法〕祛风活络。
〔方药〕羌活4.5g,僵蚕4.5g,钩藤12g,独活4.5g,全蝎6g,地龙10g,炒蒲黄10g,天麻4.5g,桑叶10g,防风4.5g,石菖蒲6g,刺蒺藜15g,桔梗4.5g。
一诊:服一剂,寒热均除,口眼喎斜,稍觉松缓,前方去桑叶、蒲黄,加川芎4.5g、当归10g。
三诊:药服四剂,口眼喎斜已见好转,右腮微肿。
〔方药〕全蝎6g,天麻4.5g,僵蚕4.5g,钩藤12g,刺蒺藜10g,鹿角15g,地龙10g,蒲公英15g(酒炒),山慈菇10g,菖蒲6g,川芎4.5g。
(鲁兆鳞,杨思澍,王新佩.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3)2.孔庆玺医案——风中经络顾某,女,30岁,工人。
1984年1月20日就诊。
患者睡午觉醒来,突发口眼喎斜之症。
面色苍白,口不渴饮,饮食睡眠如常,小便清长,大便微干,脉沉细弦,舌苔薄白,香质黄。
〔辨证〕风中经络。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散寒。
〔方药〕白附子60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30g,全蝎2条,蜈蚣2条,甘草3g。
服一剂后患侧面部有蚁行感,跳动,续服8剂则康复。
〔按语〕面神经麻痹,常由风寒痰湿流滞经络所致,常以此方祛风除痰,散寒通络而收效。
本方对寒证疗效较好,而对热证及寒热错杂之证,疗效则不甚理想。
面瘫_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_中医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13259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2.png)
一、病因病机1. 风寒侵袭:患者素体虚弱,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发为面瘫。
2. 气血瘀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久病体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面部经络受阻,发为面瘫。
3. 脉络不通:外伤、手术、肿瘤等因素导致面部经络受损,气血运行受阻,发为面瘫。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风寒侵袭型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汤加减。
方中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祛风散寒;生姜、大枣温中补气,调和脾胃;甘草和中缓急。
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川芎、白芷;若畏寒肢冷者,可加附子、干姜;若面部肌肉拘挛者,可加全蝎、蜈蚣。
(2)气血瘀滞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桔梗、枳壳、柴胡、甘草调和气血。
加减:若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钩藤;若胸闷胁痛者,可加香附、郁金;若肢体麻木者,可加桑枝、鸡血藤。
(3)脉络不通型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中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益气活血;地龙、牛膝、地鳖虫通络止痛。
加减:若腰膝酸软者,可加杜仲、桑寄生;若耳鸣耳聋者,可加枸杞子、菟丝子。
2. 外治法(1)针灸疗法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毫针进行针刺。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穴各针刺1~2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疗法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在患者一侧,以轻柔的手法按摩面部,从上至下,从内至外,反复操作,每次约10分钟。
(3)穴位贴敷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
操作:将中药膏剂贴于穴位上,每日更换1次。
3.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柑橘、柠檬、草莓等。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1ce4ccf84b9d528ea7ab5.png)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2年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 体针(1)急性期和恢复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处方: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腧穴。
阳白、瞳子髎、丝竹空、迎香、颧髎、地仓、地仓1、地仓2、颊车、大迎、承浆、翳风(均取患侧);运动区下2/5,针刺0.8-1.0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通以电针,疏波。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5757e579563c1ec4da71d9.png)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断方案(2015 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第一版社, 2007 年)。
(1)起病忽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痛苦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痹,哭泣,额纹消逝,鼻唇沟变浅,眼不可以闭合,吵嘴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可以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样。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忽然瘫痪、病侧额纹消逝,眼裂不可以闭合,鼻唇沟变浅,吵嘴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品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 CT、MRI 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之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此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忽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兼会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忽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忽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痹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整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 分钟,1 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方药:面瘫 1 号方方子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 IIA 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面瘫中药治疗方案
![面瘫中药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f0f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1.png)
面瘫中药治疗方案引言面瘫是一种表情肌麻痹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和心理困扰。
传统中药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在面瘫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面瘫中药治疗方案,包括常用的中药方、药物的配伍原则以及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
中药方案方剂引入中药治疗面瘫常常采用中药方剂的方式,将多种药材组合使用,以起到综合调理和疗效增强的作用。
主要方剂1.五脏六腑病证配伍学–组成:黄芪、白芍、茯苓、朱砂等–主治:适用于面瘫病程较长,且属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
2.脑神经功能恢复汤–组成:红花、白芍、桃仁、熟地等–主治:适用于面瘫病程不深,属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
3.槐米汤–组成:槐花、泽泻、大腹皮等–主治:适用于面瘫病程不深,病情属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
药物的配伍原则中药治疗面瘫需要遵循一定的配伍原则,以确保药物的配伍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1.药性相克与相似原则–药性相克:禁忌同时使用有相克关系的草药,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中和作用降低疗效。
–药性相似:药性相似的中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疗效,例如配伍益气药和益气药。
2.主副药相互配伍原则–主药:对病因起主导作用,治疗病症的关键。
–副药:起辅助治疗作用,帮助主药发挥最大效果。
3.药物味道与性味相宜原则–药物味道:包括酸、甘、苦、辛、咸等。
–药物性味:包括寒、凉、温、热等。
–药物的味道和性味应与疾病的特点相适应,按需搭配使用。
中药治疗注意事项在面瘫中药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辨证施治–面瘫病因复杂,治疗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型的面瘫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按时服药–中药需要坚持按时服用,确保药物的稳定疗效。
3.配合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与中药治疗面瘫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4.饮食调理–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减轻面瘫症状。
结论中药在面瘫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恰当使用中药方剂及遵循配伍原则,可以有效改善面瘫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914fbab14e852458fb57b4.png)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针灸康复理疗科)一、病名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面部经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造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
二、诊断: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依据标准》。
三、中医治疗方案针灸治疗+TDP治疗+辩证施治1、治则:温通气血、祛风通络化痰。
取穴原则:手、足阳明经穴,辅以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地仓透頰车、合谷。
配穴:眼睑不能闭合者加刺阳白透鱼腰、攒竹,泪出不止者加刺晴明、太阳、迎香,耳后乳实部疼者加刺翳风,头昏头晕者加刺风池,胃火盛者加刺内庭、太冲,老年体衰加针足三里。
针法:上方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10分钟,20分钟后拔针,面瘫初期5—7天不宜用电针治疗。
2、TDP治疗:嘱患者微闭双眼,TDP直接照射患侧面部15—20分钟。
3、辩证施治:(1)、麻辛小白附子汤加减(初中期);(2)、牵正散(后期)。
4、辩证施护:早晚热敷面部,保持充足睡眠及调节情感。
5、加强患侧功能锻炼。
6、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者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一周。
中医治疗效果:本病经我科多年实践总结,逐步完善形成的一套针灸+TDP 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具有温经通络,祛风化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附:方药:麻黄10g 细辛6g 小白附子30g 法夏15g沙参10g 防风6g 茯苓15g 桂枝10g当归10g 白芍20g 川芎10g 蝉蜕10g 面部热痛者加银花15g,石膏30g;老年体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后期宜加服用牵正散剂,以祛风通络,僵蚕、全虫、蜈蚣各等分研末分细,三次/日,3g/次。
护理要点:1、注意面部保暖。
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风吹袭。
2、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注意食物残渣勿滞留于齿颊间隙中。
3、每日坚持滴氯霉素眼药水和搽少许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避免干燥。
4、积极配合采取针灸和穴位注射疗法。
学会自行按摩面部下关、颊车、地仓穴,宜坚持每日面部热敷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供血。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dbe34b307e87100f69648.png)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f125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3.png)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动作,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风邪外袭、经络不通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2024年面瘫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中医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面瘫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地龙等。
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合谷、四白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理阳气和阴血,帮助面部神经恢复。
4.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面部神经的方法。
通过电流刺激,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明显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
5.保守疗法: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面部肌肉,避免面部受凉、受风和受外伤。
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吹风等。
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对面部神经的影响。
6.辅助治疗:面瘫患者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口腔康复训练、面部肌肉锻炼等。
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功能恢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2024年面瘫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保护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可以综合调理机体,从根本上解决面瘫问题,对面瘫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45d2c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2.png)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21 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与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
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
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
针刺0.5一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筋经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针刺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一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约20分钟。
3.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
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4.本科特色治疗名老中医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运用:(1)刺络拔罐法:分别位于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颊车等部位刺络拔罐。
操作:每次选取两个部位用三棱针点刺3—5个点,速用闪火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每个部位出血3—5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以上部位交替使用。
(2)经筋刺法: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
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围刺、排刺为主。
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分钟,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
(3)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醒脑开窍针刺法调神,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印堂横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1分钟;四神聪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
(二)推拿治疗1.治法:舒筋通络2.原则:发病一周内面部一般不行强刺激推拿手法,可根据病情,行轻柔和缓的手法及上颈段规范颈椎整复手法。
3.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床边,用一指禅推法自患侧印堂、睛明、攒竹、丝竹空、阳白、承泣、迎香、下关、颊车、地仓、颧髎,往复施术5分钟;按揉下关、颊车、颧髎、太冲各1分钟;抹前额部1分钟;擦面部,以透热为度(注意不可擦破面部,可用凡士林作介质)。
患者坐位,先按揉双风池、对侧合谷各1分钟;继之拿风池穴1分钟。
(三)中药治疗(本科特色治疗)1.中药内服方a急性期(初期):选方:焦树德教授“正颜汤”加减治法:散风活络,化痰解痉方药:荆芥9g 防风9g 全蝎6-9g 白僵蚕10g白附子6g 白芷9-12g 钩藤20-30g 葛根12g鸡血藤15g 红花6-10g 蜈蚣1-2条当归12g山药20g 甲珠2g(冲)(风热者加黄芩10g 菊花12g )用量:每日一剂,3-5剂为一疗程加减变化:兼高血压偏头痛者,加石决明30g(先煎)或草决明30g(先煎)蔓荆子12g兼头晕肢麻者,加天麻12g 白芍15g 杜仲炭12g兼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加全瓜蒌30g 酒炒大黄6g 大云10gb.恢复期:选方:参芪四物汤加减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黄芪20g 山药20g 党参12g 当归12g-15g白芍12g-18g 川芎6g 生地12g 白芷8g葛根10g 鸡血藤12g 苍术12g-15g 丹参12g-20g茯苓10g 甘草6g2.中药外洗方(适用于急性期)方药:桂枝30g 防风20g 赤芍15g 鸡血藤20g用法:水煎约500ml,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热敷患部,每天两次,每次热敷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连续使用3-10天。
(四)其他疗法1.TDP红外线灯照射(针灸后加用效果更佳)2.搀针:a.部位:内颊车穴(口腔颊粘膜),第1次治疗双侧均划割,以后划患侧即可;b.针法纵向划割4-5下,见血即可,以免损伤大血管,每周一次。
3.穴位埋线:适用于面瘫经久不愈者。
四、面瘫病的中医治疗难点1.在针刺治疗时如何把握补泻手法的运用。
2.针灸治疗面瘫病的最佳作用时间点。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临床体会1.针刺补泻手法的时机选择对疗效尤为重要,经临床观察,患者面部筋脉弛缓者施用补法,筋脉拘急或伴有板滞者施用泻法;患病初期,虽然面部筋脉弛缓,仍用泻法或先泻后补法;患病日久面部筋脉拘急或自觉面部发紧者,仍用泻法,然后扶正,否则邪闭难愈。
2.有的人认为面瘫病初期不宜做针灸治疗,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越早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
只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即可,让患者知道针灸可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3.顾护正气顾护正气是治疗过程中随时必须注意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病因:本病多脉络空虚)正气不足易致邪留,同时也延缓病愈时间。
因此,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祛邪勿忘扶正,不论用针法还是用中药,均以中病即止,切忌针药攻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所以取穴时,足三里与三阴交表里相配,益气活血,用于治疗面瘫各个阶段。
恢复期以参芪四物汤为主方加减,以党参,黄芪补血,四物汤补血活血。
4.局部与整体结合本病病位虽在面部,但治疗要遵循整体观念。
针药联合运用的目的也在于全身的治疗。
故取穴方法也应以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包括健侧选穴)相结合,面部取穴少而四肢背部选穴较多,病侧选穴少而健侧选穴多(不同时期必须灵活应用)。
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症候疗效根据中医症候积分来评定。
即(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