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事故中生物剂量学的现状和展望
核辐射医学应急存在的问题与主要技术
信息沟通与协作不畅
信息沟通不畅
在核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然而,目前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 信息沟通机制和平台,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等问题频发。
协作机制不完善
核辐射医学应急响应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紧密协作。然而,目前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完善,存 在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
应急响应流程不完善
在核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流程和规范,导致响应效率低下,无法及 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治工作。
医学救治水平有限
01
缺乏专业的核辐射医学救治人员
目前,我国核辐射医学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
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影响了救治水平的提高。
02
救治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
辐射事故风险
医学应急作用
核辐射医学应急在辐射事故中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迅速救治受辐 射影响的人员,减轻辐射损伤,降低 死亡率。
核设施的运行和核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存在辐射事故的风险,可能对人员 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在核辐射医学应急方面起步较早,拥有完善的应急体系和技术手段。例如,美 国、法国等国家建立了专门的核医学应急中心,具备高水平的辐射监测、诊断和治疗能
06
提高核辐射医学应急能力的建议
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核辐射医学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响应流程和 责任人,确保在核辐射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启动 应急响应。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专业的核辐射医学应急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演练 ,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生物剂量学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沿技术
生物剂量学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沿技术放射治疗是治疗很多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原理是利用高能射线杀死恶性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不仅可以彻底摧毁癌症细胞,而且也有保护健康组织的优势,但是如何准确计算需要用多少剂量来杀死恶性细胞却不伤及健康组织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生物剂量学是放射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统计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来预测X射线和其他辐射可以杀死肿瘤细胞的数量和放射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学可以在治疗计划制定、治疗过程监测和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是放射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生物剂量学在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生物剂量学可以帮助放疗师预测在给定的放疗剂量下,癌细胞和正常组织的反应,从而制定最合适的放疗计划。
具体来说,生物剂量学可以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和肿瘤病理特征,预测肿瘤对辐射反应的敏感性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对辐射的耐受性,从而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放射治疗方案。
例如,在肺癌放疗中,生物剂量学可以预测肺部组织对辐射的反应和患者的肿瘤受性,并优化放疗计划,从而避免肺部损伤和其他不必要的并发症。
二、生物剂量学在放疗中的监测和调整随着放疗进行,癌细胞和周围组织对辐射的反应会发生变化。
生物剂量学可以通过监测患者对辐射的生物学反应,来调整放疗计划。
例如,在肝癌放疗中,生物剂量学可以对患者的肝脏剂量进行评估,以实时调整放疗计划,避免肝脏损伤和其他不必要的并发症。
三、生物剂量学在放疗反应评价中的应用生物剂量学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
具体来说,通过评估患者的放疗生物学效应,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对放疗的反应,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乳腺癌放疗中,生物剂量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不同剂量下患者的反应,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生物剂量学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副作用和耐受性,从而优化治疗计划,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四、生物剂量学的前沿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统计学等领域的发展,生物剂量学在放疗中的应用和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核辐射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核辐射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核辐射是一种具有高能量的电磁波或粒子,它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核辐射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核辐射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 放射性示踪剂核辐射可以用作放射性示踪剂,用于追踪生物体内的物质运动和代谢过程。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可以用于甲状腺功能的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碳-14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的碳代谢。
通过标记生物分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其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情况,进而揭示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2. 放射治疗核辐射在生物学研究中还具有放射治疗的应用。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铯-137可以用于治疗癌症。
辐射能量可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抑制其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3. 辐射诱变核辐射还可以用于诱变研究。
通过辐射生物体,可以引发其遗传物质的突变,从而研究突变对生物体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的影响。
诱变研究在农业、动物育种和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新品种的培育和遗传病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核辐射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前景展望1. 生物影像学的发展随着核辐射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影像学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实时观察生物体内的代谢和功能活动。
未来,随着核辐射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生物影像学将能够更精确地观察生物体内部的活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2. 核医学的发展核医学是核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其前景也非常广阔。
随着技术的进步,核医学将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可以针对特定的癌症类型进行靶向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未来,核医学有望成为一种更加个体化、精准的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3. 核辐射的环境应用除了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外,核辐射还可以用于环境研究。
高本底地区剂量学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
朱卫国, 孙全富
ZHU Wei-guo,SUN Quan-fu
关键词: 高本底地区; 电离Fra bibliotek射; 器官剂量; 剂量学; 外照射
中图分类号:R144. 1
文献标识码:A
低剂量率持续电离辐射照 射,尤 其 是 累 积 剂 量 小 于 100 mSv 的照射,导致的人体健康影响特别是癌症危险估计尚存在 很大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以及放 射流行病学等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慢性照射辐射致健 康效应的困难包括慢性照射终生累积剂量估计的不确定性、估 计小剂量所需的巨大样本量、混杂因素的影响和缺乏适当的对 照。在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 HBRA) 开展的天然放 射性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始于 1972 年[1],其目 的是定量估计小剂量持续照射导致的健康危险特别是癌症危 险。这一研究已经累积观察了 229 万人年,剂量估计有一个逐 步深入的过程,从早期的高本底地区与对照地区( CA) 比较,到 后来将高本底地区按照年剂量的高低分为高、中、低 3 个剂量 组和 CA 之间的比较,再到目前的基于空气比释动能、年龄性别 居留因子,并考虑迁移史的终生累积有效剂量估计。国际辐射 防护委员会( ICRP) 认为,流行病学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研究不宜 使用有效剂量而应估计不同器官的吸收剂量。本文概述国内 外高本底地区剂量学研究现状,并讨论进行环境慢性照射估计 器官剂量的可能性。
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染色体结构示意图
•一条染色体一个着丝粒;
•失去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断在细
胞分裂时易丢失;
•同一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着丝粒 位置不同;不同个体同一号染 色体着丝粒位置恒定; •染色体的末端维持染色体的独 立性。去除端粒的染色体易发 生重排,形成畸变。
淋巴细胞绝对数与全身受照剂量关系
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 109/L)
不同受照剂量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与受照后时间的关系
3 2.5
2 1.5
1 0.5
0 0
2
46Biblioteka 810受照后时间(天)
0Gy 1Gy 2Gy 3Gy 4Gy 5Gy 6Gy 7Gy 8Gy 9Gy 10Gy
呕吐出现时间与全身受照剂量关系
GBZ/T 249-2014
体细胞基因突变
1、血型糖蛋白A基因:血型糖蛋白A (Glycophorin A,GPA) 2、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 (Hypoxanth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prt基因) 3、T细胞受体(T.Cell recepotor, TCR) 4、人类白细胞抗原—A基因(Human leukocye antigen-A,HLA-A) 5、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rylated form of variant histone, γH2AX )
▪ 核与辐射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 时,也会带来辐射损伤,如何在核事故发生时进 行放射事故的快速判断和对受照者进行临床救治, 提出了放射生物剂量学和生物剂量计的需求与发 展。
放射生物剂量学的基本概况
放射生物剂量学 是研究利用电离辐射所 引起机体的生物学变化度量受照剂量和评 估危害的科学。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摘要:临床放射生物学是研究射线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一门学科,1940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有关领域内的显著技术进展为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而精细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临床放射生物学也取得很大进步,并直接推动放射治疗的进展,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细胞凋亡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剂前言:研究放射生物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放射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生物效应,与放射效应相关的因素即规律肿瘤杀灭和正常组织损伤的机制。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发现和发展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肿瘤的局控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本文系统综述了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包括对放射敏感性的预测,放射治疗效价的修饰措施,放疗中正常组织损伤的防治,新的治疗手段和此学科领域的热点以及对临床放射生物学未来的展望。
临床放射生物学历史在X射线发现不久,人们开始研究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放射线产生的各种效应,这些早期的放射生物学工作多侧重于动物实验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进入五十年代,由于细胞生物学的进步,精确的放射计量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创立了定量地研究细胞放射损伤的方法——细胞存活曲线,发现有关哺乳动物细胞的放射损伤和修复的许多问题及乏氧细胞的放射性抗拒等问题,引起了临床放射治疗中对高LET高能射线、氧和其它放射增敏剂及加温疗法的应用和研究。
六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放射损伤修复及与DNA单链和双链断裂的关系,这让放射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兴起使生命科学的发展实现了飞跃,从研究思维和研究手段深刻影响了整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使放射生物学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各方面都有不少系统的理论和精辟的阐述。
1.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导向的细胞消亡过程,属于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在保持机体内稳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是在核能利用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学科。
辐射剂量学主要研究辐射的物理和生物剂量效应,辐射防护则是为了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制定的防护措施。
一、辐射剂量学辐射剂量学是研究辐射剂量的分布和效应规律的学科,是核辐射防护的基础。
辐射剂量的单位是戈瑞(Gy),表示每公斤物质受到的辐射的能量。
辐射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放射源的性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辐射能量等。
辐射剂量可以分为内部剂量和外部剂量。
内部剂量来源于人体内部吸入或摄取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剂量,外部剂量则源于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源。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不同辐射类型和不同生物组织的辐射效应,例如不同能量的X射线对不同组织的影响不同。
辐射效应包括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急性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受到大量辐射产生的生理效应,例如放射性疾病;慢性效应则是长时间接受低剂量辐射产生的生理效应,例如癌症等。
二、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员、设备和环境不受辐射伤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它是在大规模核能利用开始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科学技术分支。
辐射防护按照不同场合和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个人防护。
这是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因受到辐射而导致的短期和长期的生理损害。
个人防护包括穿戴辐射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佩戴手套等。
2.环境防护。
环境防护主要针对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的防止。
环境防护包括采取污染物隔离措施、污染物清除措施和重建生态环境等。
3.建设防护。
建设防护是指在核能利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防止中子、γ射线等放射性粒子对工程建设人员造成辐射伤害,同时防止辐射源的扩散。
4.紧急防护。
在不幸的辐射事故中,紧急防护是保护公众和环境的重要手段。
紧急防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事故初期、中期和后期处理。
在辐射防护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手段需要特别提出:1.剂量率监测。
剂量率监测用于测量辐射场的剂量率,发现危险区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辐射剂量。
辐射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辐射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生物科技、原子能等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使得电脑、电视、手机、冰箱等电器产品及放射性同位素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普遍,这些物质的出现虽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和丰富了其生活工作方式,但是,其所产生的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严重时还易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严重损害了人类的生命安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深感肩上的重责大任,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辐射对于周边环境的伤害。
关键词:辐射污染;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辐射环境管理包括电离辐射、电磁辐射两大部分。
前者主要产生于射线装置、熔炼企业,后者在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移动通讯设备中较为常见。
优化生态环境部门辐射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必要性。
第一、辐射环境管理一般具有覆盖面广、专业程度深、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话题性强等特点。
实践表明放射源失控等辐射事故(时间)极易引发社会恐慌。
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辐射类产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受到的各类辐射影响不断累积,辐射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始终在增加。
为此,监管人员必须合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力求快速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创新能力,提高辖区范围内辐射环境的安全控制和管理能力。
一、辐射的概念、分类及危害辐射指的是由场源发出的一部分脱离场的电磁能量向远处传播而后不再返回场源的现象。
按照辐射的强度,辐射一般可分为电子辐射与核辐射两大类,其中,电子辐射主要是指家用电器及信号发射器产生的辐射,如电脑、电视、手机、冰箱等均可产生一定的辐射,另外,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也会产生辐射,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又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
而一项医学监测结果表明,长期接触电磁辐射不仅可诱发人们出现疲劳乏力、头痛、心悸、四肢酸痛、失眠、视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发生癌变。
核辐射则主要是指被应用于自然领域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所产生的辐射,放射性同位素虽能有效推动我国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其所产生的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更为直接且长期,甚至可能造成致命性的损伤。
辐射生物效应与防护对策研究
辐射生物效应与防护对策研究辐射,这个在现代科技中无处不在的名词,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潜藏着对生物健康的威胁。
从医疗诊断中的 X 射线到核电站的能量产生,从太阳的紫外线到宇宙射线,辐射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了解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辐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效应是指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时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变化和后果。
辐射可以导致生物分子的损伤,如 DNA 分子的断裂和变异,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1、急性辐射效应当生物体受到高剂量的辐射照射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急性辐射效应。
这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皮肤灼伤、造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急性辐射效应通常发生在核事故、放射性治疗失误等情况下。
2、慢性辐射效应长期接受较低剂量的辐射照射可能会导致慢性辐射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显现出来,例如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尤其是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等。
此外,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生殖系统异常等。
3、遗传效应辐射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可能导致遗传突变,这些突变可以传递给后代,增加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
二、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辐射能够产生生物效应的主要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辐射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如 DNA 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化学键的断裂和分子结构的改变。
间接作用则是辐射首先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
这些自由基具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活性,能够攻击生物大分子,造成损伤。
三、辐射防护对策为了减少辐射对生物体的危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对策。
1、时间防护尽量减少在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对于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源下。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
辐射强度通常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因此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显著降低受到的辐射剂量。
我国职业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的现状及建议
我国职业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的现状及建议【摘要】目的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的质量。
方法分析我国目前监测现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结果加强交流互动,加强监督;建立国家级监测数据库,有效利用个人剂量数据;理顺监管体系,发展规模化服务;建立完整的质保体系,提高监测水平;确监测目的,完善监测内容。
结论从我国目前个人监测的现状、发展趋势看,应该说是好的,从监测人数(监测率)、监测种类、监测的范围以及职业照射的年剂量水平来看,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差距。
改善我国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任务仍很繁重。
【关键词】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质量控制辐射防护的基本目的是保证辐射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和其他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
个人剂量监测和管理是辐射防护监测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安全监测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培训是否有效,工程设计标准是否满意,同时也是改善辐射监控措施,提高辐射防护效能和研究辐射危害及进行医学处置的重要依据,为辐射防护最优化提供基础资料。
因此个人剂量检测和管理及个人剂量评价是极为重要的。
1.关于个人剂量管理的监测和评价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单位应负责安排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
而对职业照射的评价则主要应以个人监测为主。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依据,个人剂量监测的覆盖率又是衡量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状况,与是否全面贯彻执行我国相关法律,以及有关放射卫生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在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有比较完善的个人剂量监督体系,而且建立了用于职业照射人员个人剂量评价的数据库,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非常重视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评价。
近年我国已向unscear提供了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但我国的职业分类与unscear的职业分类有一定差别,应尽量使我国的职业分类与国际分类靠近或一致,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我国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与展望
第41卷㊀第6期2021年㊀11月㊀辐㊀射㊀防㊀护Radiation㊀ProtectionVol.41㊀No.6㊀㊀Nov.2021㊃综㊀述㊃我国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与展望陈前远1,2,杨维耿1,赵顺平1,郑惠娣1,陈㊀彬1,宋伟刚1(1.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监测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2.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㊀摘㊀要:为评估开展第二次全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的必要性,本文详细调研和统计了全国天然放射水平调查开展以来,历次辐射环境水平调查所涉及的监测对象(介质)㊁监测项目及点位覆盖情况㊂经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存在空气和生物介质调查数据偏少㊁人工放射性核素调查不充分㊁海洋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㊁氡浓度调查不受重视和水体放射性水平调查需要进一步夯实等不足之处;我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下一步的工作应以数据库建库,以及针对上述不足补充开展单项调查为重点,待时机成熟后再启动第二次全国性综合调查㊂关键词:核与辐射;辐射监测;核能;放射性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㊀㊀收稿日期:2021-01-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975207);浙江省环保科研项目(2017A004)㊂作者简介:陈前远(1983 ),男,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应用(放射)化学专业,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与核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㊂E -mail:colinsunny@㊀㊀开展辐射环境水平调查,是获取各种环境介质放射性水平现状㊁了解我国境内辐射环境水平变化趋势㊁以及评估各类核与辐射设施运行对外围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㊂2011年日本3㊃11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境内 谈核色变 的现象屡屡见于媒体;核安全法2018年实施以来,核安全监管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公众对辐射环境水平现状的知情需求日益高涨;2021年4月,日本作出排放福岛污染水决定之后,海洋辐射环境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㊂我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开展于1983 1990年,3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核电装机容量㊁核燃料循环设施数量㊁核技术利用设施数量和NORM 设施的开发力度突飞猛进,整体环境的辐射水平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㊂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开展辐射环境水平质量监测和重点监管核与辐射设施外围辐射环境监测,是网络成员单位重要职责之一㊂本文以第一次全国性辐射环境水平调查[1]为起点,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近30年来开展的各类调查(监测)活动为主线,以其他机构开展的调查工作为辅线,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对我国已经开展的各类辐射环境水平调查所涵盖的监测介质(对象)㊁项目和点位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我国下一步拟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工作建议㊂1 我国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本文所列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主要指的是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类调查工作,包括各类辐射环境本底/现状水平调查㊁核与辐射设施外围辐射环境调查㊁NORM 相关辐射环境水平调查,对其他部门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㊁以及其他区域性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也作了不完全统计㊂为更加直观㊁定量的反映调查开展现状,对历次调查覆盖的监测对象(介质)㊁监测项目和点位覆盖情况作了定量统计,其中,监测对象(介质)包含环境γ辐射㊁空气㊁陆地水体(底泥㊁沉积物)㊁陆生生物㊁土壤㊁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监测项目按γ辐射㊁氡(子体)㊁天然核素㊁人工核素和其他核素(3H㊁14C 等既有宇生途径,又有人工途径产生的核素)进行区分;监测点位覆盖情况按点位实际数量㊁涵盖行政区域数量㊁流域和海域数量等进行罗列㊂㊀辐射防护第41卷㊀第6期1.1㊀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 1990年)㊀㊀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9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和部分市级环境监测站(所)共300余人参加,历时8年[1]㊂形成了全国天然贯穿辐射水平[2]㊁部分地区空气中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3]㊁各类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水平[4]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5]等全国性专题报告;另外还编制了各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和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研究分报告,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㊂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列于表1㊂表1㊀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开展情况一览表[1-5][1-5]1.2㊀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情况㊀㊀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由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 2005年开始组织建设,2007年正式投入运行[5],第一批国控点点位包含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25个㊁陆地辐射监测点318个㊁核环境安全预警点22个㊁水体点70个㊁土壤点175个[6]㊂经过14年的运行,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7],国控点点位包含空气自动监测站500个㊁陆地辐射监测点328个㊁陆地水体点477个㊁水生生物点1个㊁海水(近岸)点48个㊁海洋生物点34个㊁土壤点362个㊁电磁辐射监测点85个㊁国家重点监管核与辐射设施46个㊁在12个核电基地周边海域开展海水㊁沉积物和生物监测[8]㊂2021年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现状列于表2㊂1.3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放射性水平调查㊀㊀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放射性水平调查,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㊁重点监管的核设施与敏感点周边或排放口下游饮用水源㊁伴生放射性矿周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㊁土壤和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相对较高地区饮用水水源等[9-11]㊂调查具体涉及项目和点位覆盖情况等列于表3㊂1.4㊀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㊀㊀2006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工作㊂选定稀土㊁铌/钽㊁锆石和氧化锆㊁锡㊁铅/锌矿㊁铜㊁铁㊁磷酸盐㊁煤(包括煤矸石)㊁铝和钒等11类矿产资源[12];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启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矿污染源普查工作,在第一次11类矿产的基础上,增加了钼㊁金㊁锗/钛㊁镍等4类普查对象[13-14],两次普查涉及监测对象(介质)㊁监测项目和点位列于表4㊂1.5㊀全国核基地和核设施辐射环境调查现状和评价㊀㊀该项工作于2012年开展,调查对象包括民用和军工核设施,涵盖生产基地㊁科研基地㊁核电基地㊁铀浓缩和元件生产基地㊁铀矿冶设施㊁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等,设施种类和数量多于表2所列重点监管核与辐射设施,调查对象和项目则与表2陈前远等:我国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与展望㊀㊀㊀㊀㊀㊀表2㊀2021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现状[8][8]表3㊀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放射性水平调查开展情况[9][9]表4㊀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第一次和第二次)开展情况Tab.4㊀The first and second National Pollution Source Screening of NORMs in China㊀辐射防护第41卷㊀第6期所列同类设施类似,补充了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增加(NORM)数据和核技术利用设施辐射环境水平数据[15]㊂1.6㊀其他区域性调查工作1.6.1㊀东㊁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1998年,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站牵头开展了我国东㊁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工作,浙江省和广东省辐射监测机构承担了海洋环境放射性调查样品的分析,并形成了专题报告[16-17]㊂调查涉及监测对象(介质)㊁项目和点位情况列于表5㊂表5㊀东㊁南海近岸海域放射性调查开展情况[16][16]1.6.2㊀核电厂运行前本底调查㊀㊀根据‘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 6249 2011)[18]和‘核电厂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技术规范“(NB/T20139 2012)[19]等标准规定,我国沿海已运行的12个核电基地均至少已获取了运行前2年本底监测数据,数据覆盖所有环境介质,监测核素种类包含了人工和天然放射性核素㊂此外,湖北咸宁大畈㊁江西九江彭泽㊁湖南益阳桃花江㊁重庆涪陵㊁河南南阳㊁吉林靖宇等内陆厂址,也至少获取了1年的选址/可研期本底监测数据㊂1.6.3㊀室内和环境氡全国/局部区域调查㊀㊀关于室内氡的水平调查一直都在断断续续的进行;王春红等[20]使用累积测量方法,测量了国内1个省(浙江省)和其他7个分布于不同省份城市共2029个房间的氡浓度数据;尚兵等[20-21]采用统一的累积测量方法对国内26个城市约3098间房屋内的氡浓度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室内氡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㊂这是国内近30年来开展的规模较大的两次氡浓度水平调查㊂1.6.4㊀其他地方性调查工作㊀㊀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下,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在雄安新区和东北边境地区分别开展了环境辐射水平本底调查工作㊂利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项目,生态环境部组织重庆市和湖北省开展了三峡库区水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22]㊂2㊀存在问题分析2.1㊀部分环境介质调查开展不充分㊀㊀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未涉及空气和生物介质;专项调查侧重于水体放射性监测;核基地调查㊁核电厂本底调查覆盖了这些介质,但是数据覆盖面仅限于设施周边;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补充了空气介质数据,但是,陆生生物仅仅布设了一个点位,海洋生物监测点位数量同样偏少㊂因而,各类生物样品放射性水平调查数据亟需补充㊂2.2㊀人工放射性核素调查不充分㊀㊀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对人工放射性核素是存在缺位的;尽管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作了一定的补充,覆盖的点位数与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相比还是有极大差距,各类监测对象(介质)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数据亟需补充㊂2.3㊀海洋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㊀㊀东㊁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环境放射性调查未覆盖我国所有海域,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开展了近岸海水和海洋生物监测,补充了相应介质监测数据,但是点位偏少且未覆盖沉积物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尚未开展管辖海域放射性监测工作,海洋放射性水平调查深度和广度均需得到加强㊂2.4㊀氡的监测未引起足够重视㊀㊀氡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受到公众普遍关注;由1.1节㊁1.2节和1.6.3节所列我国部分氡水平调查开展情况可知,我国尚未集中开展超过万间房屋的氡调查,氡调查工作缺乏统一规陈前远等:我国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与展望㊀划㊁样本量偏少,代表性不够㊂2.5㊀水体放射性水平调查需进一步夯实㊀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未铺开进行90Sr和其他人工核素分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仅在部分饮用水点位和地表水点位开展了人工核素监测;相较于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各类陆地水体调查样本数也明显偏少;各重点河流周边NORM设施开发利用所引起的水体中天然辐射水平变化也不容忽视[12-14],天然辐射水平调查数据也需得到补充㊂3㊀对策与建议3.1㊀开展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建库工作㊀㊀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我国环境放射性水平精细图谱建设 项目正在推动中,数据库建设重要性显而易见㊂前述各项调查积累了大量数据,数据提交格式不尽相同,统一的全国辐射环境水平数据库尚未建成㊂建议参照 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数据库 [23],建立更加全面的 中国环境辐射水平数据库 ㊂3.2㊀开展中国海洋辐射环境水平调查㊀㊀对‘东㊁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和上述其他调查工作中所列近岸海域本底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将海洋辐射环境水平监测纳入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框架内;适时开展管辖海域海水㊁海洋生物和沉积物监测;补充开展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监测㊁适当增加近岸海水和海洋生物监测点位;针对日本福岛污染水排放,抓紧实施专项调查,尽快启动中国海洋辐射环境水平现状调查,调查应重点关注3H㊁14C㊁137Cs㊁90Sr和129I等排放相关核素㊂3.3㊀中国水体放射性核素浓度及周边NORM专项调查㊀㊀补充开展各类陆地水体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在全国重点河流和新建重点水利设施增加布点,开展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水平调查工作;同时,开展重点河流周边NORM设施对水体影响的专项调查㊂3.4㊀开展全国氡水平专项调查㊀㊀无论是从氡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㊁氡致人群健康效应㊁还是从室内氡的防控趋势和国内外对氡监测的重视程度来说,开展全国氡水平调查,刻不容缓㊂3.5㊀开展土壤㊁生物及空气放射性水平专项调查㊀㊀土壤辐射环境本底调查已经在第一次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中充分开展,但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监测未在全国性调查中展开㊂空气和生物介质中放射性水平数据存在大量空白㊂因而,需补充开展全国空气和生物介质中放射性水平调查,并开展全国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㊂3.6㊀引入航空测量等调查手段㊀㊀航空监测是由铀矿勘查航空γ能谱测量技术发展起来的,航测设备对地面和空气放射性灵敏度高,不受地面交通条件限制,覆盖面宽㊂美国每3~5年对核设施开展一次航测[24]㊂可考虑将航空测量用于核设施㊁NORM设施以及高本底地区辐射环境水平调查工作㊂4㊀结语㊀㊀综上所述,自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以来,我国环境辐射水平调查工作从未间断,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㊂但是,历年的调查工作在放射性核素种类㊁监测点位㊁监测介质覆盖面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㊂下阶段,我国环境辐射水平调查工作可以从原有监测数据入库整合出发,逐步开展各项补充调查工作,引入航空测量等新型监测手段,在建库㊁查漏和补缺工作告一段落后,适时开展第二次全国环境辐射水平调查㊂参考文献:[1]㊀何振芸,罗国帧,黄家矩.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 1990年)概况[J].辐射防护,1992,12(2):81-95.HE Zhenyun,LUO Guozhen,HUANG Jiaju.Nationwide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natural radioactivity level in China (1983 1990)[J].Radiation Protection,1992,12(2):81-95.[2]㊀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报告编写小组.全国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研究(1983 1990年)[J].辐射防护,1992,12(2):96-121.㊀辐射防护第41卷㊀第6期General Report Writing Team.Survey of environmental natural penetration radiation level in China(1983 1990)[J].Radiation Protection,1992,12(2):96-121.[3]㊀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报告编写小组.我国部分地区空气中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调查研究(19831990年)[J].辐射防护,1992,12(2):164-171.General Report Writing Team.Survey of concentrations of Radon andαpotential energy of Rn daughter in air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1983 1990)[J].Radiation Protection,1992,12(2):164-171.[4]㊀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报告编写小组.全国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调查(1983 1990年)[J].辐射防护,1992,12(2):143-163.General Report Writing Team.Survey of natural radioactivity of the waters China(1983 1990)[J].Radiation Protection,1992,12(2):143-163.[5]㊀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报告编写小组.全国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研究(1983 1990年)[J].辐射防护,1992,12(2):122-142.General Report Writing Team.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radionuclide contents in soil in China(1983 1990)[J].Radiation Protection,1992,12(2):122-142.[6]㊀刘华,赵顺平,梁梅燕,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2008,28(6):362-376.LIU Hua,ZHAO Shunping,LIANG Meiyan,et al.Review and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monitoring in China [J].Radiation Protection,2008,28(6):362-376.[7]㊀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关于确定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点点位的通知[Z].环办函[2007]168号.2007.[8]㊀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文件.关于印发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2021版)的通知[Z].环辐监[2021]4号.2021.[9]㊀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关于印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放射性水平调查与评价技术要求“的通知[Z].环办核设函[2017]103号.2017.[10]㊀赵广翠,刘陆,马国学,等.2017 2018年北京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放射性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20,29(3):260-267.ZHAO Guangcui,LIU Lu,MA Guoxue,et al.Investigation of radioactivity levels of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Beijing from2017to2018[J].Chin J Radiol Health,2020,29(3):260-267.[11]㊀毛盼,田义宗,李钢,等.天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放射性水平调查研宄[J].环境影响评价,2019,41(5):94-96.MAO Pan,TIAN Yizong,LI Gang,et al.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radioactivity level of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Tianjin[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2019,41(5):94-96.[12]㊀刘华,罗建军,马成辉,等.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及结果初步分析[J].辐射防护,2011,31(6):334-341.LIU Hua,LUO Jianjun,MA Chenghui,et al.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ORMs based on the First Nationwide Pollution Source Survey[J].Radiation Protection,2011,31(6):334-341.[13]㊀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布‘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Z].公告2020年第33号.2020.[14]㊀郑国峰,廖运璇,柏学凯,等.全国伴生放射性矿普查结果分析及监管建议[J].环境保护,2020,(18):38-41.ZHENG Guofeng,LIAO Yunxuan,BAI Xuekai,et al.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ollution source census of NORMs and suggestions for supervision[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20,(18):38-41. [15]㊀李洋,杨洁,赵杨军,等.全国核基地辐射环境现状评价方法[J].中国科技成果,2017,18(7):31-34.LI Yang,YANG Jie,ZHAO Yangjun,et al.Evaluation method of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survey of nuclear facilities in China[J].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2017,18(7):31-34.[16]㊀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东㊁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环境放射性调查专题报告[R].1999.[17]㊀宋海青,李灵娟,牛广秋,等.东㊁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中γ能谱数据浅析[J].辐射防护,2002,22(2):108-112.SONG Haiqing,LI Lingjuan,NIU Guangqiu,et al.Elementary analysis of gamma ray spectrometry data of the陈前远等:我国开展的辐射环境水平调查现状与展望㊀environmental survey on offshore waters of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2,22(2): 108-112.[18]㊀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 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9]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电厂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技术规范:NB/T20139 2012[S].北京:国家能源局,2012.[20]㊀王春红,潘自强,刘森林,等.我国部分地区居室氡浓度水平调查研究[J].辐射防护,2014,34(2):65-73.WANG Chunhong,PAN Zhiqiang,LIU Senlin,et al.Investigation on indoor radon levels in some parts of China[J].Radiation Protection,2014,34(2):65-73.[21]㊀尚兵,张林,陈斌.中国典型地区室内氡水平的研究[J].工程兵勘探设计,2007,55(5):4.SHANG Bing,ZHANG Lin,CHEN Bin,Study on indoor radon level for typical regions of China[J].Engineering corps exploration and design,2007,55(5):4.[22]㊀重庆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市三峡库区水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成果报告[D].2018.Chongqing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Supervision Center,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vestigation report on radioactivity level in water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D].2018.[23]㊀盛沛茹,支仲骥,李新德,等.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数据库及其应用[J].辐射防护,1995,15(2):104-110.SHENG Peiru,ZHI Zhongqi,LI Xinde,et al.National database of environmental natural radioactivity level and its application[J].Radiation Protection,1995,15(2):104-110.[24]㊀倪卫冲,顾仁康.核应急航空监测方法[J].铀矿地质,2003,19(6):366-373.NI Weichong,GU Renkang.Airborne monitoring method of nuclear emergency response[J].Uranium Geology,2003,19(6):366-373.Environmental radiation surveys carried out inChina and further suggestionsCHEN Qianyuan1,2,YANG Weigeng1,ZHAO Shunping1,ZHENG Huidi1,CHEN Bin1,SONG Weigang1 (1.Zhejiang Province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 on RadiationMonitoring(MEE),Hangzhou310012;2.Fudan University,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Shanghai200433) Abstract:Aiming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the2nd nationwide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level survey,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urveys carried out ever since the1st nationwide natural radiation level survey were investigated,among which monitoring objects or environmental medias,monitoring items and the coverage of monitoring sites of each survey were analyzed.Several shortages were found,for example,data for air sample and biological sample are insufficient,activity concentration of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need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coverage of marine monitoring requires improvement,radon concentration survey wasn t paid adequate attention,terrestrial aquatic radioactivity survey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etc.In summary,in the nearest future,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survey database,correspondent surveys for compensating the previous shortages should be the focused.Therefore,the2nd nationwide survey was not suggested to be carried out currently.Key words:nuclear and radiation;radiation monitoring;nuclear power;radioactivity;CLC numbers。
辐射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18N际放射丨欠:'7:核H:杂志202丨外:2 月第45 S第2 !W I n t J Radiat Med N u d M ed,February 2021,Vol.45,No.2辐射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成明慧龙伟徐文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放射医学与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300192通信作者:徐文清,Email:xuwenqing@【摘要】核与辐射事故发生时,快速if•佔人体吸收的辐射剂M对于伤员的分类和救治极为®要。
为制定吖效的辐射损伤救治方案和研发抗辐射新药,辐射损伤相关生物标忐物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芥的浓哼兴趣通过辐射损伤相又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评估辐射吸收剂试或抗辐射药物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围绕近年来用于评估辐射吸收剂量和抗辐射药物有效性的生物标志物展开综述【关键词】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剂;辐时剂培;生物标i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3106);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丁.程项II(2017-I2M-3-019)DOI :10.3760/ 121381 -202009038-00019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arkers related to radiation injuryCheng Minghui, Long Wei, Xu IVenqingTianjin Key Laboratoty o 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 Institute o f R adiationMedicin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30019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u IVenqing,Email:*********************.cn【Abstract】The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radiation dose absorbed by the human body duringnuclear and radiation accident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wounded. In order to formulate effective radiation injury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 new antiradiation drugs, the research on biomarkers related to radiation injury has aroused strong interest ofresearchers. Evaluating the radiation absorbed dose or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radiation drugs throughchanges in radiation damage-related biomarker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Therefore, this paperreviews the biomarkers used in recent years to evaluate the radiation absorbed dose and theeffectiveness of anti-radiation drugs.【Key words 】Radiation injuries; Radiation-protective agents; Radiation dosage: BiomarkersFund programs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673106); Chinese Academyof Medical Sciences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 (2017-I2M-3-019)DOI :10.3760/ 121381 -202009038-00019根据美同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定义,生物标志物是 一种可以被检测到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特定的生 理学、病理学或治疗过程,评估不同类型的生物学 特性或参数111因此,生物标志物对鉴定疾病表型 和开发药物至关重要,生物标志物主嬰包括基因序 列、微小 RNA(microRNAs,miRNAs)、长链非编 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s,IncRNAs)、代谢物、微生物群、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
南京“5.7”192Ir放射事故患者三种生物剂量估算指标的衰变规律探讨要点
Special Program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BL2014040);
万方数据
生堡丝盟堕堂皇堕塑盘查!!!!芏!旦箜!!鲞筮i塑鱼!垫!堕型i!!丛型!翌!:丛型!!!!:!!!:!!:堕!:!
Jiangsu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Three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indexes show
a
of”dic+r”/cell being 40 days.The doses estimated using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vivo.with the half-life these three indexes on days 40 after exposure showed a relative deviation more than 20%compared with those
to
the
estimates
on
days 5
after
exposure,the
dose values estimated
on
days
40
and
280
decreased by 34%and 49%for”dic+r”method.48%and 79%for the CBMN assay.and 48%and 75%for NPN+FHC method.respectively.Conclusions
DOI:10.3760/ema.i.issn.0254.5098.2016.05.009
【摘要】
目的观察南京“5.7””2Ir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不同采血时间对生物剂量估算的影
核事故中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应用(文献综述)
[ ] 管 高峰 , 6 华先平 , 王琳 , 丹红 注射液对 动脉粥样 硬化家兔 等. 血管壁炎症的影响[ ] 中西 医结合心脑 血管病杂 志, 06 4 1 ) J. 20 , (O :
8 4名8 . 8 5
[ ] 陈章强 , 7 洪浪 , 王洪 , 丹红注 射液对急性 冠脉综 合征患者 等. 介入治疗后血小板 活化 和炎性 因子 的影响 [ ] 中 国中西 医结 合 杂 J.
[ ] 邓芬 , 4 胡长林 , 谢运兰. 丹红注射液 治疗大 鼠急性 脑梗死 的实 验研究 [] 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0 7 5 5 :2 - 2 J. 20 , () 1 2. 4 4 [ ] 王庆 , 5 张敏 , 刘斌 , 丹红注射液 治疗脑梗 死的 临床疗效观 等.
学 , 0 8 3 3 :5 -6 . 20 ,1 ( ) 292 5 ( O 1 02 2 l . -7收稿 ) 4
核事故 中辐射生物剂量计 的应用
( 献综 述 ) 文
第二 炮兵 总 医 院 中心实 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08 108 )
随着核能 和辐射 防护事业的发展 , 人们对各 种辐射危 害
者的剂量重建 。
察 [ ] 中国药 房 , 07,1 (4 :8 919 . J. 20 8 2 ) 18 —8 0
清高敏 C 反应蛋 白含 量 ; 一 能抑 制 急性 冠脉 综合 征 患者介
入治疗后血 清高 敏 C反 应蛋 白浓 度 。本 文 发现 , 红 注 一 丹 射液可 明显改善脑梗死 患者 的神 经功能 , 时可 抑制脑梗死 同 患者多个 时间点血浆抵抗 素和瘦素水平 , 提示抑 制炎性反 应 可能是丹红用 于脑梗死 治疗 的机制之一 。 综上所述 , 炎性反 应参 与脑梗 死继 发性 脑损 伤过 程 , 而 丹红注射液可能通过抑 制脑梗死 后炎性反应 , 而达到改善 从
辐射对生物的影响
辐射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辐射可以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THANK YOU
汇报人:XXX
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辐射对生物的影响,如生长、繁殖、变异等
分析法: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辐射含量和生物分子的变化,了解辐射对生物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计算机模拟辐射对生物的影响,预测辐射对生物的长期影响和潜在危害
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早期研究:发现辐射对生物的致死效应和突变效应
现代研究:利用辐射生物学技术改善生物品质和抗病能力
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尽量减少在辐射环境中的时间
增加距离: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强度
屏蔽防护:使用屏蔽材料,如铅、混凝土等,减少辐射穿透
个人防护装备:穿戴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
3
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方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辐射剂量和照射时间,观察生物反应和变化
辐射剂量:辐射剂量越大,致癌风险越高
辐射对生物的遗传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辐射可能影响生物的生殖能力,导致后代畸形或死亡
辐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影响生物的遗传特性
辐射可能影响生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辐射可能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导致生理功能紊乱
辐射对生物的免疫系统的影响
辐射导致眼部损伤:如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辐射导致造血系统损伤:如白血病、淋巴植物的影响实例
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实例
辐射对细菌的影响:辐射可以杀死细菌,但也可能使其产生耐药性
辐射对病毒的影响:辐射可以破坏病毒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辐射对真菌的影响:辐射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但也可能使其产生耐药性
核与辐射事故中局部受照剂量估算方法分析
专 栏收稿日期:2020-11-26lines[J].Cell Death Dis,2013,4(3):e544.李九龙,刘林,张湘,等.hsa-miR-150-5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3):1805-1810. H u a n g S ,C h e n Y ,W u W ,e t a l.M i r -150promotes human breast cancer growth and malignant behavior by targeting the proapoptotic purinergic p2x7receptor[J].PLOS One,2013,8(12):e80707Weng T,Mishra A,Guo Y,et al.Regulation of lung surfactant secretion by microRNA 150[J].Biochen Biophys Res Commun,2012,422(4):586-589.Lu X,Lane DP.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p53 following UV or ionizing radiation:defects in chromosome instability syndromes[J].Cell,1993,75(4):765-778.刘佳,高刚,吴世凯,等.放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microRNAs表达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6,36(4):260-263.Taylor WR,Stark GR.Regulation of the G2/M transition by p53[J].Oncogene,2001,20(15):1803-1815.[21][22][23][24][25][26]relation to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ancer[J].Int J Biol Markers,2000,15(1):22-25.Gumilire B,Gulina K.The immune research progress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and gynecology malignant tumor[J].Oncol Prog,2011,9(2):172-176.Decensi A,Costa A.Recent advances in cancer chemoprevention,with emphasis on breast and colorectal cancer[J].Eur J Cancer,2000,36(6):694-709.任涛,谭榜宪,柳弥,等.放疗联合尼莫司汀同期化疗脑转移瘤疗效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10,16(9):725-728.魏静,杨巍,孙婷,等.miR-210敲低联合放疗对裸鼠移植人肝癌的抑瘤效应[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3,31(4):19-25.Jung KO,Youn H,Lee CH,et al.Visualization of Exosome-Mediated miR-210 Transfer From Hypoxic Tumor Cells[J].Oncotarget,2017,8(6):9899-9910.Grosso S,Doyen J,Parks SK,et al.MiR-210 promotes a hypoxic phenotype and increases radioresistance in human lung cancer cell[15][16][17][18][19][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852)“STAT3调控caveolin-1介导的抗早衰在肿瘤辐射抗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854)“电离辐射诱导的CSCs生成在肺腺癌辐射抗性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02139)“褪黑素调控UVB介导的黑素细胞早衰及黑色素合成的调节机制研究”;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青年科学研究所长基金(2020-04)“辐射应答分子γ-H2AX蛋白表达变化评估局部受照剂量探索研究”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作者简介:高玲,女,(1978- ),博士,研究员,从事辐射损伤效应研究工作。
微观剂量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微观剂量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张向龙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28期张向龙1,2(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30027;2.海装重庆局四川绵阳 621900)摘要:辐射剂量学是辐射防护的基础,它不仅为辐射防护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量等参数的实验测量方法,同时还为辐射与人体的作用过程研究、辐射生物效应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辐射致癌效应和治疗癌症的方法提供技术手段。
该文对辐射剂量学的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理论基础以及剂量学参数的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我国的剂量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急需发展的剂量测试技术以及需要拓展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宏观剂量学微剂量学纳剂量学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中图分类号:O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a)-0002-03以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尺度为基准,剂量学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剂量学、微剂量学和纳剂量学。
宏观剂量学量是反映组织或器官接受辐射照射水平的平均量,但当组织对特定电离辐射产生大小为D的吸收剂量时,组织中的不同细胞所受的辐射程度是不同的,基于统计平均值的吸收剂量无法体现这种微观作用的随机性。
同时,辐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并不能通过吸收剂量来度量,吸收剂量既没有考虑辐射类型的因素,也没有考虑微观尺度上辐射与人体作用的随机特性。
宏观剂量学引入品质因子Q的概念(ICRP103采用辐射权重因子)解决吸收剂量的局限性,并且将品质因子Q与辐射的传能线密度LET联系到一起。
吸收相同剂量引起的生物效应因电离辐射能量沉积的微观分布的不同而有别, 即决定生物效应的因素不仅仅是受照器官或组织中沉积的平均能量,更重要的是能量沉积在时间和微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随着粒子作用靶尺度的减小,尤其降至亚微米量级时,带电粒子能量损失的空间分布不是连续的,能量沉积呈现明显的随机性,此时辐射生物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个物理点所沉积能量的实际大小所决定,而非平均值,因此采用微剂量学[1-2]对辐射效应进行描述更为适宜。
生物剂量计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物剂量计研究背景及意义如今,随着核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辐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发生突发性放射性事故时,那些可能受到辐射损伤的人员,需要进行快速鉴别和分类,以便于根据受照剂量的不同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同时也可以将一些不需医学干预的小剂量受照个体鉴别出来[1]。
生物剂量估算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内对辐射敏感的标志物来刻度生物体的受照剂量,相比于物理或化学剂量计,因其忠实性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事故发生时,生物剂量估算技术是对周围人群进行准确分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可能收到辐射损伤的人员进行快速鉴别的主要手段。
人们通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研发了基于染色体、基因和蛋白质等不同层面的生物剂量估测技术。
其中又以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着丝粒环)剂量估算技术应用最为普遍。
将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生物剂量估计具有以下条件:首先要在离体条件下,用不同的剂量照射健康人的血,然后根据畸变量与照射剂量的关系制作剂量-效应。
当事故发生时,提取受照者的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记录畸变数量,计算畸变率。
由0Gy组结果计算出自发畸变率,求出辐射诱导的染色体双着丝粒+着丝粒环的畸变率,根据所得的畸变率,从相应射线所建立的曲线回归方程估算人员所受的剂量。
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技术中的“金标准”,染色体畸变分析虽然具有特异性较强、本底值较低、影响因素较少且经济、准确等优点。
但是该技术可检测的剂量下限是0. 1 Gy,但在如此低的剂量情况下,需要按统计学要求分析大量细胞(对个体需计数上千个细胞,否则所估计的剂量具有不确定性),这在人工计数情况下是难以达到的。
通过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我们可以估算的上限剂量大约是5Gy。
当受到高剂量全身照射时,由于外周血淋巴细胞急剧减少,或分裂能力受抑制,无法到达分裂中期。
此外,对于那些经历过有丝分裂的细胞可能会有死亡或凋亡的情况出现,因此,可以认为中期分裂细胞此时无法从外周血中获得。
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为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应遵守 以下的原则: 建立一个选择细胞的标准,并始终坚 持这一标准; 盲法阅片; 发现畸变时,应争得第二者确认; 采用图示法结合统一命名的数字、字 母和符号记载畸变类型和坐标,以备 审核和照相。 目前多数实验室多采用自动分析系统。
不宜做计数分析的中期细胞
▪ 1、染色体数目少于45条; ▪ 2、在同一细胞内染色体过于分散,不能再一个
p 短臂,q 长臂
染色体特性
1. 存在于细胞核内 2. 形成于有丝分裂中期 3. 应用显微镜可以观察 4. 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5. 具有存储、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6. 具有调控细胞分化、发育的功能 7. 对电离辐射十分敏感
染色体畸变是反应辐射损伤的良好指标。
它既能察觉辐射损伤和评价损伤程度, 又能估算受照剂量。
体细胞基因突变
1、血型糖蛋白A基因:血型糖蛋白A (Glycophorin A,GPA) 2、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 (Hypoxanth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prt基因) 3、T细胞受体(T.Cell recepotor, TCR) 4、人类白细胞抗原—A基因(Human leukocye antigen-A,HLA-A) 5、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rylated form of variant histone, γH2AX )
脉血,于每瓶组合培养液内加入0.8ml抗凝血,平行接种2瓶,对过量 受照者不少于3瓶。根据有关信息,估计受照剂量较大(>5Gy)者, 不少于6瓶。 3、加入PHA,加入量按使用说明确定(Sigma 50mg/L)。 4、加入秋水仙素,最终浓度为0.04g/ml。 5、混匀,标记姓名、日期,置入37℃恒温箱培养。 以上操作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6、培养48~52h,取出培养瓶,去上清液。 7、加入0.075mol KCl低渗液8ml,混匀,低渗10min。 8、加入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1ml预固定。 9、1000r/min离心10min,去上清,再加固定液8ml,混匀。 10、固定20min,再离心10min,去上清,重复固定一次。 11、冰干法制片,每片滴3滴沉淀物,过火一燃即可。 12、干燥后Giemsa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事故中生物剂量学的现状和展望
发表时间:2018-09-19T12:14:22.5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作者:刘洪静
[导读] 在全身经过辐射照射的事故中,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是最适合利用生物剂量系统的
华夏集团临沂眼科医院验光中心山东省临沂市276002
摘要:在全身经过辐射照射的事故中,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是最适合利用生物剂量系统的。
对于局部照射事故中,为让计量分布资料能够更加详细,皮肤呈纤维细胞以及毛发染色体畸变,对毛发预定有较大的优越性。
并且染色体畸变的测定细胞仪以及毛囊染色技术等免疫化学方法,是可以到广泛应用的。
关键词:辐射事故;生物剂量学;现况;展望
一、引言
为了对事故照射之后的医学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需要对吸收剂量以及剂量分布进行准确的测定,并对全身进行均匀的照射。
通过对普通生物学的研究,我们会对在5%的精确度来进行判断。
非均匀性照射则要通过确定器官的最大吸收剂量值进行,但不能将骨骼当做临界组织来对待。
其他的器官如果受到大量的照射,那么肠区、皮肤甚至是睾丸、卵巢等分析的受照情况,也有较大的意义。
二、急性以及迁延性生物学反应
辐射对人类致死效应,对不同时期的器官衰竭能进行不同的反应,这是器官细胞动力学以及吸收剂量之间的关联性。
在全身受到照射之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肠胃、骨骼系统都会有一定的症状产生。
在光子均匀照射中,平均的吸收剂量为50Gy,潜伏期的时间也在48小时之内,最长不超过3个星期。
在局部受到照射的情况下,对于人的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皮肤、肺部、眼睛、男性的睾丸,以及女性的卵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反应出现。
皮肤效应就是依靠受照皮肤区以及皮肤的内层、表面等,对其吸收的剂量来进行有效的判断。
在利用X线对头部进行照射的时候,我们可以检测到,毛根的吸收剂量是0.75Gy,其异常毛发发生的几率,是10%。
如果异常毛发发生的几率为100%,就代表吸收剂量的数值在2.5Gy。
由此可以看出,吸收剂量和异常毛发发生几率有直接的关系。
如单次光子照射的剂量数值达到了2-4Gy的时候,人体皮肤的表面就会有红斑出现。
但红斑也并非是长久不消退的,通常出现的红斑为间歇性红斑,在皮肤表面也只是暂时性存在。
一旦有间歇性红斑或者间歇性脱发等情况发生,我们就可以通过此类情况判断,出现间歇性红包或者脱发情况的时候,吸收量通常都会达到3-7Gy。
如果β射线在对皮肤进行照射的时候,单次吸收剂量达到30Gy,也既有可能出现红斑情况,甚至会产生脱皮以及皮肤坏死等皮肤症状。
如果肺部在受到9Gy以上的吸收剂量照射,那么就会出现肺炎症状,并且该类型的肺炎为致死性。
如果人体的眼部器官受到了大于5Gy的低LET的照射,白内障症状就会出现,如果吸收剂量超过10Gy,则对眼部的损伤为永久性损伤。
当生殖器官受到了低LET照射时候吸收量如果达到了6Gy 以上,或者是10Gy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永久性不孕不育症。
三、剂量学要求
能够对受照体的吸收剂量进行准确的测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受急性照射的器官以及身体组织,其剂量效应的关系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
如果吸收剂量的差值达到了10%,那么生物学效应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由此能够认定,急性照射事故中,如果准确性达到了5%,精准度也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通常精准度的数值保持在2%。
全身受到均匀光子照射,有半数的致死量为4.5Gy,我们利用实验鼠来对剂量进行分析和研究。
因为实验鼠的种类有所不同,其骨骼综合征所导致的死亡半数的致死量,也会出现较多的不同情况。
我通过对实验鼠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大鼠、小数的半数致死量的剂量有所不同。
在急性照射的事故之中,因为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就要对低LET辐射吸收剂量进行控制,并让吸收剂量保持在1Gy以上。
事故照射很多时候都没有均匀性,所以,和吸收剂量分布相关的资料就尤其重要。
由于迁延性照射、是分次照射这两种方式,比大剂量单次照射的生物效应要低,与吸收剂量相关联的生物学效应,其资料的内容显示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生物剂量学的系统之中,照射时间之内的剂量资料和吸收计量学效应资料同样重要,所以一定要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对可能的过量照射进行确定。
四、吸收剂量以及生物剂量指标
我们通过临床细胞增殖活跃系统的辐射反应进行分析,可以对吸收剂量进行简单的估算。
目前有很多临床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在受到照射之后的7天之内,会出现较多恶心、呕吐、头疼头晕、呕吐等症状,我们需要提供胃肠系统吸收剂量。
如果眼部受到照射,红斑或结膜炎的患病程度严重,那么可以判断,局部受到低LET照射的剂量是2Gy或3Gy。
细胞染色体畸变是电离辐射剂量计的半段依据。
很多人利用培养和固定、滴片来对应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研究。
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受照人体的淋巴细胞的培养时间。
细胞分裂的减少,会直接导致染色体的畸变。
我们要按照体外观察的染色体畸变率来对体内的受照剂量进行判断。
我在对检测之中的分裂想数量进行检测,就是为了能够对吸收剂量进行更为准确的计算。
自动分析,也是对自动模型进行识别检测中而进行的。
但因为操作者的不同操作方法,操作模式有所变化,自动化分析速度是常规技术的2倍。
微核分析是对染色体断片或者迟后情况,并没进入自细胞的染色体的分析。
五、未来发展
为了让总起分裂相的分析速度进行加速,流式细胞仪的应用即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让裂变相分析能够更完善,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对分裂相进行分析。
通过对局部受照剂量进行评定,也可以利用染色畸变等技术进行分析。
这些细胞是长期存在与皮肤之内的,体位培养的时候,一旦受到刺激,就会产生生分裂。
所以,要用G显带技术对染色体畸变的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利用BrdU对照后的第一次分裂细胞进行确定,那么就需要显带技术。
早期的染色体分散度分析已经能够让人们满意,但染色体质量与技术的稳定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细胞阻断方法对立体进行研究,通过刺激能够让分裂的毛根外细胞微核进行分裂,或者对毛根内基质细胞进行直接的伤害。
结论
在事故照射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局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全身事故发生的频率率与局部事故发生的频率相比较低。
因为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我们了解到损伤很多和骨髓以及肠胃系统有关联性,皮肤以及眼睛、睾丸、卵巢能够为局部受照进行指标的提供,但并不能对计量学的要求进行满足。
细胞遗传学技术是生物计量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人类淋巴细胞中,染色体的总畸变率进行计算。
因为速度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微核技术能够让染色畸变的分析速度得到提升,对流式细胞仪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
皮肤成纤细胞认识人体分析技术,对于局部照射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持续性DNA损伤定量的测定,毛囊表面细胞染色技术等,在样品的收集和
速度分析等情况之中,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周鑫.电离辐射中的线粒体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甘曹辉,朱国英.线粒体DNA缺失作为辐射生物分子剂量计的研究现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4).
[3]张忠新,张睿凤,张慧芳,段志凯.常用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现状[J].癌变.畸变.突变,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