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2007年1月4日反而被告上法庭。9月3日法院作出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
2009年10月天津车主许云鹤因为帮扶一位在道路中跨越栏杆而摔倒的老太,而被告上法院,许云鹤事件在原告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次年6月他被一审判赔偿10万元。
2011年9月14日下午两点,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昆明市麻园农贸市场门前路上,不少路人驻足围观却一直无人敢上前搀扶。热心的许女士想上前搀扶,又担心遭人讹,成为昆明版的“彭宇”,最终找了两证人,才把老人扶起来。
更是有媒体爆出,四川达州3名小孩楼下玩耍时,看见一太婆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太婆却说是3个孩子将自己撞倒的,反而赖上了孩子的家长。
这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措手不及,路遇跌倒老人怎么办?
今日,有人在亚心网论坛上发了一篇帖子——《路上有人在你面前摔倒了,你会不会扶一把?》,人们纷纷“支招”:打电话通知其家人、拍摄视频取证、结伴搀扶……看见有人摔倒,人们的本能反应是赶紧上前施以援手,如今,“该不该扶”却成了热议的话题。事实上,“做好事被讹”的确存在,另一方面,也与此类小概率事件被新闻媒体的报道炒作放大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此类事件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大背景下,极易引发共鸣和共振。
与此同时,当我们面对别人,特别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更是保留着“十二分”的戒备心。走到路边看到乞讨者会在心里打大大的问号、买东西怕遇到假货、去医院怕遇见“医托”、想帮助别人怕上当受骗……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这种例子简直不枚胜举。其实,这些“戒备”折射出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了60分的信任底线。报告的结论是否科学、准确,暂且不论,而信任度下降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
引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度下降的因素
(1)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信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在熟人社会中,大多数人是相熟相知的,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之上,实质是熟人信任,关系信任。然而,当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的交往范围急剧扩大,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更多面对的是陌生人、陌生的世界,信任感无从依托,彷徨甚至恐惧随之而来。
(2)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遭受着挑战,很多人向钱看,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变得自私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