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咀嚼语言,赏秋体情
教学重难点: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独特情感。
一、文本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对于秋,我想更有颇多感悟。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秋霜风雨夕》)“秋花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霜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秋中道出了漂泊的孤独与凄凉。那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又道出一种怎样的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初感秋味
衔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要想理解文本,首先要对文本有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梳理文章思路。
第1、2自然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凸显北国之秋的美丽;(恋秋)第3自然段:秋晨院落图;
第4自然段:秋槐落蕊图;(写秋)
第5自然段:秋蝉残鸣图;
第6--10自然段:秋雨话凉图;
第11自然段:秋日胜果图;
第12—14自然段:北国之秋味与南国之秋味进行对比,对北国秋的赞美。
(议秋)
三、题目到文眼
师:能够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是什么?就是能够点出文章的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文章中,文眼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眼,能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投影)“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刘熙载《艺概•文概》)
大家按这个方法找一找,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从这个文眼句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点,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师:而且修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哪个词?
(师板书:“特别”)
师:请你再来尝试读一下这个文眼句。
(生读。)
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处理“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特别舒缓而深沉;“可是啊”比“可是”多了一种感慨的语气,三个音节也比两个音节要抒情性更强,读出了浓的化不开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句,一起体会一下这份情感。
(师生齐读。)
师:“特别”强化了一种与众不同,故都的秋到底“特别”在哪里呢?郁达夫为什么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秋呢?
四、咀嚼语言,深味秋情
衔接:下面我们一起来咀嚼语言,体味秋情,来体味作者郁达夫“清、静、悲凉”的情愫是如何贯穿于全文之秋景中的。下面我们对刚才划分出的五幅图画,作深入的研究,老师给大家提个简单的要求:诵读时,要找出每幅画面描写的秋(在这五幅秋景图中可不单单是景物,注意观察有景物、人物、场景),咀嚼语言,深味秋情。
(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课文结构,赏析五幅画面)
1、改动分析法品读第三段:秋晨院落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品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师配乐齐读)
(原文)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如此优美的文字,如此清静的秋确实让人动情,但能不能让文字语言平淡一些也能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目的呢?我试着改了一下,请同学们比较后告诉我你们的理解。
(投影)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使作陪衬。
生1:原文的“一坐”显出闲适、轻松。词性是动词,动作描写。
生2:“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改动后没有了细节描写,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了“清”的特点;“很高很高”,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闲适;
“驯鸽的飞声”(鸽子腿上绑着一个哨,鸽子在飞的时候发出悠悠的哨声,如果在喧嚣的城市,嘈杂的工厂是完全听不见的)是很细小的,一般不容易听到,在这里以声衬静,更显出院落的安静,突出了“静”。的特点。
师(总结):以声衬静让人联想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以听觉上的审美感。
生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细数”“静对”这两个形容词,写了作者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表现出平静悠然闲适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
师:很好,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成功的作品,都会有作者的思想或情感的痕迹,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活起来,动起来。
生4:“一丝一丝”是个量词,实际上写出了阳光柔美的质感,让我们读到了文字背后细腻的作者。让读者由景读到了景后的作者。
生5:泡――坐――看――听――数着――静对
师(总结提示):作者通过这些词给我们描写了一幅闲适、清静的画面我们不妨也来仿写一个句子,带上这份韵味。
把你的情融到你所描写的景中,调动你的感官来感受一个季节的特点,景物不限,季节不限,情感不限。
仿写句子: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仿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