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青年女性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21例青年(≤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设为青年组,中老年(>35岁)8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设为中老年组,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资料。结果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R、PR表达存在差异。结论青年组乳腺癌较中老年组乳腺癌恶性度高。

标签:乳腺癌;病理学;组织学

乳腺癌是乳腺组织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约50万人死于该病[1]。研究发现,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易发年龄较欧美平均低8~10岁[2]。年轻女性乳腺癌临床上较为少见,但近年来随着乳腺癌整体发病率的增加而有上升趋势[3]。本研究主要对呼伦贝尔地区近五年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年与中老年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呼伦贝尔地区2009年1月~2014年1月已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6例,其中年龄≤35岁患者21例(青年组),平均年龄28.8岁;年龄>35岁患者85例(老年组),平均年龄49.6岁。

1.2 方法

1.2.1 常规病理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均取自放、化疗前,切除的组织标本立即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经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根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和《WHO组织学分级标准》进行病理类型分型、组织学分级。

1.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Maxvision法检测,试剂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准:肿瘤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样物为阳性,≥1%的肿瘤细胞核任何强度着色时即为阳性;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理学分型的比较[n(%)]

与中老年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的比较

两组中Ⅱ级患者均占据绝大多,中老年组中的Ⅰ级患者明显多于青年组,青年组中的Ⅲ级患者明显多于中老年组,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的比较[n(%)]

与中老年组比较,χ2=4.699、*P<0.05;χ2=22.01、#P<0.05

2.3 两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比较

青年组患者ER、P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比较[n(%)]

与中老年组比较,χ2= 4.58、*P<0.05,χ2=3.92、#P<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4]。乳腺癌的病理分型较为复杂,分为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其他类型癌等。本研究主要对青年组及中老年组患者的病理类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患者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①青年乳腺癌本身恶性程度高,进展快;②青年人忽视自我检查或医生警惕性较差;③青年女性乳腺腺体丰富致密,体积较大,肿瘤不易被察觉,加上伴随妊娠和哺乳等生理状态,使乳腺癌早期不易被发现。

ER为雌激素受体,是存在于乳腺上皮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上[5],ER蛋白是由两个沉降系数为4 S、分子量为65 000的激素结合蛋白分子所构成的二聚体[6-8]。ER能够与雌激素特异性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转移至细胞核内,刺激细胞核DNA启动蛋白合成、细胞生长和增殖。PR 为孕激素受体,是ER作用于染色体后新合成的另一种蛋白质,即PR是ER作用的最终产物,PR可以调节乳腺上皮细胞的生长。当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或)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这样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经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差[9-13]。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组乳腺癌患者ER、PR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预示着青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差。

综上所述,由于青年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应大力提倡自我检查、定期体检和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文婧,宋冰,谷川.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458-1462.

[2] 张庆莉,周志强,刘文君,等.年轻与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7(12):244-246.

[3] 关会娟.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2013,10(34):46-48.

[4] 汤红平,谢闺娥,黄犁,等.106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2013,6(7):184-185.

[5] 李广丽,陈继红,刘校瑾.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24-1283.

[6] Dirier A,Burhanedtin-Zincircioglu S,Karadayi B.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in younger women[J].J Buon,2009,14(4):619-23.

[7] Kapp JM,Yankaskas BC,LeFevre ML.Are mammography re-ommendations in women younger than 40 related to increased risk[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19(2):485-490.

[8] Fredholm H,Eaker S,Frisell J,et al.Breast cancer in youngwomen:poor survival despite intensive treatment[J].PLoS One,2009,4(11):7695.

[9] 袁凤霞,任力,毛志远,等.老年女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8(31):3039-3040.

[10] 时志民,王晓华,李梅杰.老年女性乳腺癌94例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44.

[11] 张卓昵,陈文林,刘德全,等.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67-69.

[12] 曹志星.76例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88-89.

[13] 何惠华,杨继洲,李蓓,等.青年乳腺癌VEGF、EGFR和Ki-67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