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1.寺口子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 和北部,主要呈不连续片状分布, 西边有零星分布,粒度变化明显。
2.清水营组在全盆地都很发育,分 布较为连续,岩性基本一致,均为 砂泥岩互层,只是颜色上有些变化, 这反映了沉积环境因地而有所不同。
3.上第三系红柳沟组主要为砂岩、 砂泥岩和砾岩,颜色以土黄色和灰 色为主,在盆地的中北部,中宁东 部,牛首山两侧均有大面积分布, 厚度较大。
-
K1m 8 0 1 灰 -
褐红 -

生 系
灰-
-
杂-
红-
K1L 1 2 9 9
-
杂灰
--
灰紫
-
-
褐红 -
K1h 8 3 6
-
紫红 -

K1s 1 8 8 灰 紫
J1a 1 1 7

-

J2Z 7 3 . 5 灰 -
-

-

J 2y 3 9 0 灰 -
--
三 叠
灰 --
| J 3 y 7 0 6
-
-
表明T3贺兰山地区处于拉 张伸展环境。
贺兰山隆升时限 据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贺兰山隆升时间主要集中在
3-4个阶段:
139-145Ma(J3); 120-76Ma (K1末-K2);3755Ma(E2)
贺兰山在始新世 以来的隆升速率大于 晚侏罗世-始新世早 期的隆升速率。
汝箕沟地区渐新世 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 可达7.92mm/100a,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体系,西部为 三角洲沉积,早期 以加积为主,后期
水退,湖盆萎缩, 沉积范围缩小。
盘 参 1井
|盘
海 参 1井 探
弱伸展断陷盆地, 古地形高差小,盆 地发育三角洲沉积 体系,东部为湖沼 沉积,中心为半深 湖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也是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矿产资源和油气储量。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寒武纪至中古生代,其间经历了地槽演化、古生代海洋盆地形成发展和中生代碰撞造山期。

第二阶段为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其间经历了侵蚀、沉积、逆断层和聚散带的形成,以及第三系沉积和湖盆形成。

第三阶段为新生代晚期至今,其间经历了构造运动和沉降演化,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的富集。

在第一阶段,鄂尔多斯盆地发生了一系列地槽演化,包括川西地塌、宋嘉断陷、江汉断裂和黄土坡隆起等。

中生代,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了黄土坡、太行山、华北山和松辽盆地的地壳压缩和变形。

此时,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碰撞带和逆冲带,既受到北方古老兵山地区的挤压和拗拉,同时又受到南方三江构造带的水平挤压和侧向剪切。

在第二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华北地区典型的恢复性复合逆断层,岩石圈下地层发生弯背,切割成一个个突出的山脊和坝地,形成了盆山结合的地貌。

此时,盆地处于中-侧向变形和断-山复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聚散带和盆山结构。

在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盐岩时代,形成了广袤的盐湖、盐渍草滩、喀斯特地形和富含侏罗系盐岩的地层。

在第三阶段,随着构造作用的消退和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深入,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富集。

其中,盐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特色油气藏层系,盐岩主要分为前寒武系沉积盐岩、下奥陶系储层岩盐和上二叠统缝合盐岩三个储层,总储量达数万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经了地槽演化、海洋盆地、碰撞造山、侵蚀、逆断层、聚散带形成、盐岩和煤系富集等过程。

这一演化历史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工业基地,也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相当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1. 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在古生代时期,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活动。

早古生代开始时,盆地处于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环境中,沉积物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中古生代晚期,盆地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逆冲带。

逆冲作用使盆地内的沉积物产生了抬升和折叠,形成了现代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

2.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盆地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构造事件。

侏罗纪中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陆内浅海深化和抬升事件,使得盆地内部的新生代沉积物与前寒武纪的奥陶纪系沉积物隔离开来。

然后,到白垩纪早期,盆地再次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了盆地东部的地质变形和沉降。

这个过程导致了新的沉积物的堆积,包括砂岩、页岩和煤层的形成。

3. 第四纪后构造演化阶段第四纪后期是盆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盆地出现了一系列的断裂和侵蚀事件,加速了盆地内部的沉积物的抬升和侵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侵蚀和抬升过程对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沉降事件,使得盆地的重力场发生了改变。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阶段的地质历史过程。

通过研究盆地内的构造特征和沉积物的堆积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并为盆地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盆地的构造演化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作者:武洪涛孙妹娴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07期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底,盆地演化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因此,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发展历程对盆地矿产资源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极为重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2)中、晚元古代地台裂谷发育阶段;(3)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沉积阶段;(4)鄂尔多斯内陆湖盆演变阶段;(5)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构造期次的叠加形成了现下鄂尔多斯盆地特定的构造格局。

关键词:鄂尔多斯; 造演化; 演变阶段中图分类号:TEl21.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078-03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华北大型盆地之上,具有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沉积型特点,自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开始发育,后经多期改造的多重叠合型内陆盆地[1,2],盆地内石油、天然气、煤等非金属矿产和铀、铅、锌等金属矿产丰富,同时也各类化工原料的主要产地之一[3]。

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作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是最稳定的构造单元,形成和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发展息息相关。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和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印支运动前为古大陆边缘汇聚于古亚洲大陆;印支运动后,主要为板内构造体制。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结构特征划分出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见图1),即伊克昭盟隆起、渭北挠褶带(隆起)、西缘冲断带、晋西扰褶带、天环坳陷(向斜)以及陕北斜坡。

1; 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早期。

其前期演化发展一直是华北克拉通演化的一部分。

华北克拉通是我国最古老的克拉通,已有具有38亿年的演化历史,在始太古代已开始形成陆核,基底由多个微陆块拼贴而成[4,5],现下统一的认识为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最终拼合、固结是在“吕梁运动”时期,即在1.8GM前结束,并在此之后进入了地台演化阶段[4,6]。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

1.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从上述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构造特点是: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长9:厚度在110 ~ 150米之间。下段为一套厚层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夹灰绿色—深灰色泥岩,上段为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夹 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者二者不等厚互层,东南部的沉积 凹陷中主要发育有厚层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 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主要为滨浅湖沉积,但长9末期在志丹 -甘泉-黄陵地区发育半深湖相沉积,以“李家畔页岩”及k0 标志层发育为特征(K0位于长9顶部,主要为暗色泥岩、页岩夹 灰色粉-细砂岩,具有高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以及在盆 地东北部因含凝灰岩而具有低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的特 点)。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长1 :主要为准平原化环境,统一的湖盆解体,形成铜川、子 长、姬塬等小型湖泊,局部发育油页岩,(子长寺湾地区)见 完整的鲍玛序列及底模构造。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 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与长2分层以K9标志层 为界(K9为黑色碳质泥岩,位于长1底0-5m处,页岩、碳质泥岩、 煤线夹凝灰岩,该段泥岩的电阻整体较高,只是在底部因凝灰 质含量较高而引起电阻值变低,表现为高声速,高伽马、自然 电位偏正等特点)。
泾川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 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 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 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监督培训——08.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监督培训——08.6)
过神15井地震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顶断裂分布图
TC3
TC3
盆地西南部三叠系顶断裂分布图

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性强,是构造油气藏重要勘探领域。

南北隆升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图

西冲东抬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图
2、奥陶系顶面演化与油气运聚

本溪期-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面中部高,东、西低;此时油气未开始运聚
和上古生界含煤系碎屑岩含气层系

中部含油组合
主要为三叠系陆相碎屑岩含油层系和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含油层系

上部含气组合
主要为第三系和第四系生物气

下部含气组合
古生界发育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十八个气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层综合柱状图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气层综合柱状图
下古生界气藏主要分布在奥陶系 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已投入开发 的靖边气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气层。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今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图
成熟-轻质油阶段
成熟-生油阶段
高成熟-湿气阶段
过成熟-干气阶段

加里东运动使盆地抬升,形成长达1亿四千万年左右的沉积间断,不整合
面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为碳酸盐岩古地貌圈闭的天然气运移聚集创造了 条件。

天然气聚集在不整合面下的岩溶古地貌
圈闭中,储层为白云岩岩溶储层。
208 235 241 250 260 290 300 468 510 523 536 570
TSB2 TSB1
TS4-1 TS3-3
三 叠 系
中统 纸坊组 下统 刘家 沟组
石千峰组 上统 上 石 河子组
TSB2 TS3-2 TSB2 TS3 上升下降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演化历史悠久,自古生物的演变与盆地的构造进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相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本文就将简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当时是地中海型地槽。

通过大自然的雕琢和改造,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古、中、新三个地质时期,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盆地的形成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在第三纪地质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多期的地壳构造运动,包括隆起、沉陷、断裂和褶皱。

这些地质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和地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盆地内部的高地和低地,以及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

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既决定了盆地的地貌特征,也为盆地的沉积和岩相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盆地的演化也与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密切相关。

在盆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天然力和人为力的双重作用,如大气、水、地震、火山、坡度、植被、人为活动等综合作用,形成了惠斜盆地、海水盆地和水下盆地,盆地的演化趋势呈现出多样性。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地热演化和古气候演化有密切联系。

古地温分布特点表现出陆水型分布,海水型分布特点表现出山地型分布。

盆地演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变化、气候特征、洪水和风化侵蚀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盆地的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到了地壳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地热演化和古气候演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盆地的地质特征,为盆地的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机理,为盆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撑。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接黄土高原,西邻阿尔泰山脉,南邻大漠戈壁,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地质变迁和构造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浅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古生代是盆地形成的时期,中生代是盆地的扩张和演化时期,而新生代是盆地的最终定型和稳定时期。

以下将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古生代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始于古生代,大约在6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地壳增生和改造时期。

地壳增生和改造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期,地壳增生是指陆壳的形成和演变,改造是指陆壳的变形和变质过程。

在这一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大陆东缘的古老太古宙陆架上,沉积了大量的古生代地层,形成了盆地的初步地质架构。

中生代阶段:中生代是盆地扩张和演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和地质事件。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发生了剧烈的构造活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断裂,盆地地表出现了大量的岩浆岩和变形构造。

随后,在白垩纪时期,盆地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碰撞构造运动,形成了花岗岩和变质岩,同时盆地的北部和南部发生了深层构造活动,促使盆地逐渐扩张和演化。

新生代阶段:新生代是盆地最终定型和稳定的时期,盆地的地质构造逐渐趋于平稳,地层沉积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在新生代时期,盆地地表经历了强烈的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黄土和河流沉积。

盆地地下深层地层经历了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到了晚新生代时期,盆地的地质构造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当今的地质格局和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其应对措施(晋西挠摺带)一、盆地区域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形成的基底之上,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原、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五大沉积演化阶段。

根据今构造发育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坡、晋西挠摺带、渭北隆起6 个构造单元。

盆地总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边部构造发育,内部为一地层倾角不足1°的西倾大单斜。

苏里格气田处在伊陕斜坡的北部中段,为宽缓西倾的单斜,平均坡降为3~5m/ km。

在早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地台的西域,主要沉积一套陆表海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其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早奥陶世末盆地抬升,从而经历了长达114 ×108a 的沉积间断,形成了奥陶系风化壳。

目前发现的靖边大气田即发育于奥陶系风化壳之中。

自晚石炭世开始,盆地再度下沉,华北海和祁连海分别从东西两侧进入,晚石炭世本溪期盆地不同的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潮坪、泻湖、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早二叠世太原期则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陆表海沉积体系,早二叠世风化壳西期为近海湖泊—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溪期、太原期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和滨海平原的煤系地层以及风化壳西期的三角洲沼泽相煤系地层构成了盆地上古生界的烃源岩;而同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海相滨岸砂坝、潮道砂体构成良好储集岩体。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发育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大面积分布冲积扇、辫状河、网状河以及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了盆地最重要的储集岩系。

晚二叠世早期广泛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形成了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随着盆地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的不断沉积, 上古生界烃源岩日趋成熟并生成大量烃类气体通过运移, 最终聚集在由上述储集岩体所构成的岩性圈闭中。

二、晋西挠摺带地层特征及其分层依据晋西挠摺带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志丹统洛河组;侏罗系中统安定组、直罗组;下统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中统纸坊组,下统和尚沟组、刘家沟组;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中统石盒子组,下统风化壳西组、太原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奥陶系下统峰峰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盆地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路径
油气生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油气生成主要与该地区丰富的有机质有关,这些有机质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 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运移路径
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裂隙等通道,向高部位或低部位运移,形成富集的油气藏。了解和掌握这些运移路径是勘 探和开发的关键。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 特征及演化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构造
特征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演化
历程
目录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 征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影响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 征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
盆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皱和断裂构造。
盆地的中期演化阶段
时间范围
距今约2000-1000Ma
地质背景
该阶段处于中生代,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构造运动仍 较为活跃。
构造特征
盆地内部构造逐渐复杂化,形成了多个次级盆地和隆起区 。沉积岩层厚度和成分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岩和 碎屑岩。
演化过程
随着板块的持续作用,盆地的边界逐渐扩大,内部构造也 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盆地开始受到拉张作用的影响,形 成了裂谷和断层等构造。
0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演化 历程
盆地的早期演化阶段
时间范围
距今约3000-2000Ma
地质背景
该阶段处于古生代,地壳活动 频繁,板块构造运动强烈。
构造特征
盆地形成于华北板块与秦岭造 山带之间的碰撞带,早期以沉 降作用为主,形成了巨厚的沉 积岩层。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
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生代晚泥盆世至二叠纪早期,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东北缘,地壳活动比
较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的隆起和裂陷。

在这个阶段,盆地中心出现了一段断续的隆升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块体,也就是盆地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切换。

由于地壳活动
的变化,原来的隆起活动逐渐减弱,而盆地边缘地区开始出现了裂陷活动。

这个阶段的最
重要特征是形成了大规模的三叠系沉积,填充了鄂尔多斯盆地。

第三个阶段是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盆地经历了一次全面的盆地性裂陷。

盆地中部逐
渐沉陷,形成了深厚的侏罗系沉积。

盆地边缘地区也发生了隆起活动,形成了太行山和黄
土高原等地貌。

第四个阶段是早侏罗世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调整和沉积调整,同时也
受到了印度板块北进的影响。

在早期,盆地继续发生裂陷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侏罗系和
白垩系沉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的北进作用逐渐增强,导致了盆地边缘地区的压
力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隆升、裂陷和后期调整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沉
积岩层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印度板块的北进活动密切相关,是中国地
壳演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很多藏有大型天然气的地段,这对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我们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寻找油气丰富的地段。

一、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横跨陕西、甘肃、宁夏、蒙古、山西五个省区,属于一个矩形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周围均以构造断裂和周围的构造单元相邻,东面以离石断裂带和吕凉山隆起带连接,西面主要以贺兰断褶带、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为界限和阿拉善地块相连,南部和渭河地堑的北界断裂带相连接,北部主要以伊盟隆起和古阴山褶皱造山带相连接。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现在的盆地构造面貌表明,其已经历过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地质构造单元研究,主要分为鄂尔多斯克拉通和贺兰山坳拉槽。

鄂尔多斯克拉通作为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与兴蒙海槽及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有一定关系,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华北地台相同,早古生代的鄂尔多斯克拉通是陆表海,周围都是古代大陆或者由岛屿环绕,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下奥陶统顶部古风化面。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有明显的整体沉降的克拉通内凹陷性质,沉积岩延伸广阔,地层的厚度也比较稳定,沉积类型主要具有广覆型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是有长期继承性特征的古隆起区,大多数没有接受本溪组至石盒子组沉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要特征。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贺兰坳拉槽,呈南北向展布,属于长期继承性的三叉裂谷,在华北地台和阿拉善地块的中间,形成尖端向北的三角形,整体形态呈向南开口。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主要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个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
侏罗纪燕山运动对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应力场造成了极大 影响,其中,华北板块由于受到不同方向构造应力的影响,东南 方向的伊佐奈歧板块,向西北漂移和挤压。而北部则受西伯利亚 板块的影响,不断向南漂移,从而向南形成较大挤压。受两个方 向应力的影响,盆地西缘同时受到北西、南东两个方向的挤压 [3]。 1.3 喜山期强烈的北北东 - 南南西向挤压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褶冲带,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同时 也是我国北方东缘和西缘构造的连接地带。该地带范围内,主 要存在侏罗系含有碎屑矿物地层以及白垩系红色碎屑矿物地层 中。据我国地质部门勘查,该地带井下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尤其 在辫状河砂体勘测到的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 资源 [1]。由于当前学术界对于地缘构造演变和其成矿关系上的认 识,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导致对该地带矿产资源的形成 存在多种不同意见。所以,加强对其构造演变过程的分析,研究 构造演变对其成矿的影响,对引导该地区找矿工作发展,有着极 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引导作用。
M 管理及其他 anagement and other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
刘飞
(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 :由于受到汇聚、周围板块离散等造成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和其西缘应力场先后发生了多次变化,导致不同
时期盆地、填充、构造变形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鄂尔多斯盆地的褶冲带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的褶皱 - 逆冲构造地区,加强其
1 构造背景 在印度板块、华北、华南板块汇集、离散影响下,盆地西缘
中新生代演化为,从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而鄂尔 多斯盆地西缘,是华北板块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演变特点、演变 过程较为相似,且由于其构造位置较为独特,在不同阶段,构造 特性、盆地特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 [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
摘要:完善中国华北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

华北典型的中
新元古代剖面是北京—蓟县一带的长城、蓟县和青白口系,缺少可与华南对比的
南华和震旦系。

本文试图通过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碎屑矿物(锆石和
榍石)U-Pb定年等研究手段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沉积年代,并对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最终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
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划分提供方案。

1引言
由于陕西洛南出露比较连续、完整且含有杂砾岩层的新元古代地层,因此本文将对它进
行系统分析结合碎屑岩进行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等研究,对其中的沉积同生独
居石和磷钇矿定年,从而限制其沉积时代,确定其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建立华北南缘新元
古代地层格架,为完善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

2地层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边缘的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出露完整,分布范围广,本章围绕地块南缘,选取了三条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实测,分别是洛南县巡检剖面、黄龙铺-太白岔剖面、私家沟
剖面,野外观察实测工作主要为沉积地层沉积一构造特征观察,沉积相划分。

2.1巡检司剖面
2.1.1沉积层序特征
洛南县巡检镇剖面位于向斜的北翼,长城系超覆在太华岩群之上。

高山河组地层沉积表
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

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粒砂岩、砾岩、细粒砂岩、泥岩夹粉细砂岩、砂泥
岩互层。

高山河组底部发育一套厚约0.1m砾岩,再向上,可见石英砂岩中小型交错层理,
薄层杂砂岩呈波状起伏,推测其为三角洲平原决口扇。

再向上可见,砂岩底部磨圆较好的泥砾,结合粒径大小推测为前三角洲相。

随后,在岩层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表明受到潮汐作
用的影响,可能为滨岸相。

综上所述,沉积相整体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由三角洲过渡为
滨岸、浅滩、泻湖、滨岸,水深先增大后减小。

此外,部分地区的深色泥岩或板岩中含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层。

2.1.2地层年代
Zhu et al.(2011)对豫西卢氏北部高山河组下部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最小年龄峰为1.85 Ga,指示高山河组的沉积是从1.85 Ga之后开始的。

与研究区同属熊耳断
裂的灵宝县官道口群(胡国辉等,2013),地层中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多分布于1700-2400Ma左右,因此研究区蓟县系地层年龄应该不会早于1600Ma。

2.2黄龙铺—太白岔剖面
2.2.1沉积层序特征
分布于洛南石门地区的太古宙太华群之上的沉积盖层呈一个轴向近东西向,向西封闭的
向斜,由长城系、蓟县系、新元古界和寒武系组成。

向斜北翼从黄龙铺村到张湾村分布着长
城系熊耳群—寒武系辛集组,地层出露连续完整,上下接触界线清楚,是“小秦岭元古宙剖面”立碑处,因此选择它的部分剖面为重点观测对象。

黄龙铺村南处,长城系熊耳群与高山河组
间接触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岩性为长城系熊耳群深灰色板岩(变质火山岩)与高山河群底部
的浅灰色块状层中粗粒石英砂岩。

鳖盖子和二道河村之间,为长城系高山河群鳖盖子组石英
砂岩夹泥岩,高山河群浅紫色中薄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中发育交错层理和波痕,推
测沉积相为滨岸沉积。

黄龙铺—太白岔熊耳群到蓟县系冯家湾组总体沉积相为滨海海滩—台
地潮坪。

2.2.2地层年代
多位学者对熊耳群火山岩及同期岩墙或次火山岩开展了年代学研究,获得锆石或斜锆石
U-Pb 年龄为 1.78~1.75 Ga(赵太平等,1998,2007;Peng et al.,2005,2008;Peng,2015;He et al.,2009,2010;Cui et al.,2011,2013;Wang et al.,2010),认为 1.78~1.75Ga 为火
山岩的形成年龄。

该套地层形成于长城系熊耳群之后,罗圈组之前,地层沉积时间推测为
1.78Ga~ 1.1Ga
2.3私家沟剖面
2.3.1沉积层序特征
私家沟位于张湾村南部,洛南石门地区向西封闭的向斜转折端附近。

该处冯家湾组之上
缺少石北沟组,罗圈组与下伏冯家湾组为超覆不整合关。

由于该处存在罗圈组的完整剖面,
可观察到罗圈组的地层组合并且上下地层界线清楚,故通过该剖面研究新元古界罗圈组的沉
积特征。

罗圈组顶部为紫红色钙质泥岩(风化壳),与上覆寒武系辛集组含磷砂岩为平行不
整合接触。

罗圈组自下而上为纹层状泥质钙镁质胶结的杂砾岩、含砾板岩、板岩、白云岩、
砂岩和板岩互层。

结合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砾石成分多为白云岩和硅质岩,少量石英岩。

砾石分选较差,大小角砾混杂,砾石磨圆很差,以棱角状和次棱角状为主。

从分选磨圆看,
其结构成熟度较低。

并且钙镁质泥质的纹层围绕砾石沉积,因此推测该杂砾岩为冰碛岩。


指示气候变暖、冰川溶解的古环境。

2.3.2地层年代
经对杂砾岩的初步研究,从下部采得两个样品做碎屑锆石分析,得出最年轻的碎屑锆石
为1.1Ga,指示罗圈组最大沉积时代小于1.1 Ga,根据上下地层关系,推测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3沉积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沉积盖层演化,沉积环境总体都以海相为主,尤其是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均为海相沉积环境,其中长城纪以陆源碎屑的海相沉积环境为主,至蓟县纪则进入内
源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青白口纪—南华纪则由于整体构造抬升,缺失相应的沉积地层,虽然其时整体抬升为陆,但却缺失陆相沉积地层。

至新元古代末期的震旦纪,鄂尔多斯本部
基本承继了青白口纪—南华纪的构造面貌,但其沉积的环境特征却十分明显,即以冰川沉积
的冰碛岩为特征,南缘秦岭的震旦系罗圈组,则形成砾石小、并具冰川纹泥结构的冰碛岩,
可能主要形成于靠近陆地冰盖的滨海沉积环境。

各大沉积期之间存在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
以及青白口纪—南华纪长期处于隆升剥蚀的状态,说明当时的构造演化可能以整体隆升和沉
降为主,缺乏横向的构造分异。

4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熊耳群早已确定为1.80-1.75Ga,根据结合罗圈组底部冰碛砾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大致限制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洛南等
地区的新元古界含有的冰碛砾岩为典型震旦系出露的地区,为前寒武纪最晚的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