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现实价值

作者:杨柳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1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货币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他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了货币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实质,说明了货币的起源,论述了货币的职能,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货币理论体系。本文分析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同时探究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首先从商品的价值表现开始,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商品关系发展的早期,商品交换只表现为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就是物物交换,还不需要独立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性质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伴随着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的货币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也逐渐由个别等价物发展到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由金银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从揭示货币起源之谜中阐述出来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集中体现了商品的交换关系,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货币同其他商品的交换关系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表面上看货币是‘物’,货币形式体现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他们揭示出来。”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表现的是货币的社会属性。货币商品除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取得了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货币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首先,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因此也是商品流通的中介,正是货币的流通手段,使本身不能运动的商品流通起来,实现了物与物的交换所反映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恰好决定了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其

次,货币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和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实际上是说明了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依赖关系,因而是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量,这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现实价值

1.对繁荣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货币问题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相关思想有助于提高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水平,为货币理论的现代发展提供多学科视角,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

2.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和完善时期,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未完全确立,在社会上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人们片面追求资本的增殖导致社会犯罪、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价值困惑和道德缺失在现实中的反映。重温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理性地看待货币、资本,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防范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贪婪、腐败、道德堕落、极端利己主义等丑恶现象,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本质培养健康的货币观

当代中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就要对有可能出现的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保持高度的警觉。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统摄市场经济,防范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各种丑恶现象。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理论中的人文价值关怀,用批判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有效地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当代中国人需要一种成熟、健康的货币价值观。同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本质,深刻理解货币与人性、货币与人的价值、货币与自由及货币与交往的关系,培养健康的货币心理,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的滋生蔓延和对人性的侵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杨柳(1991—),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法学硕士在读,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序】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 导语:马克思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和学者,他对货币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本文将探讨马克思论述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包括价值形式、商品形式、一般等价物形态和货币形式。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形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部分:价值形式 一、什么是价值形式?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的首要表现形式是价值形式。它是商品具有的相对价值特征,通过商品间的等价交换得以实现。 二、价值形式的特征与含义 1. 相对价值的体现:价值形态是商品作为价值的特定表现形式。 2. 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在价值形式下,商品之间通过交换建立起等价关系。 3. 表现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在交换中以数量比例形式互相表现的一种形式。

三、价值形式的局限性 1. 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只是在交换过程中通过范围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才能显露出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差异。 2. 受限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价值形式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中的价值形式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商品形式 一、什么是商品形式? 商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货币表现形态。在价值形态之上,商品具备了更广泛的交换特征。 二、商品形式的特征与作用 1. 交换价值的具象表现:商品形式将商品通过特定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具象化。 2. 商品的普遍交换性:商品形式使得商品具备了普遍交换的特性,能够与其他商品进行广泛的等价交换。 三、商品形式的限制与变化 1. 依赖于社会分工与市场机制:商品形态需要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商品形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2. 受限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塑造与认同:商品形态的确立需要社会价值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 求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对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和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问题。关键词:马克思;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 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货币流通量是指在商品流通中需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有相通或相似之处,但却存在本质差别,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一、对两种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 研究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相同或相

似之处在于揭示两种理论的联系、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公式M=PT /V和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实际上是把货币需求看作是流通中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即:货币需求量Md=f(PT,V)。在这个等式中,Md为货币需求量;PT代表商品价格总额;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式把商品的范围扩大到金融资产,而马歇尔、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则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但经过整理仍能回到马克思和费雪的简单的货币需求模型。研究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于明确:一方面,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与简单的货币需求模型具有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复杂模型是简单模型发展而来,因此,要承认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货币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体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承认复杂货币需求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

力。两种货币需求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资产选择货币需求理论,如,凯恩斯的利率变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货币需求量的理论,对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所揭示的若货币供给超过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必要量,则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有借鉴意义。凯恩斯不是从货币需求量来说明货币供给量,而是着眼于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但按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如果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并进入流通领域,增加的货币供给就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因此,把两种理论综合起来考虑,会更全面地解释现实中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与费雪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公式最相近的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量公式就是费雪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C。

1、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1、C )。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 2、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是(2、D )。 A.保持固定汇率 B.国际收支可自动调节 C.国际储备货币单一化 D.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3、以下属于信用活动的是(3、A )。 A. 赊销 B.商品买卖 C.救济 D. 财政拨款 4、在19实际末期,我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现代商业银行是(4、B )。 A.西北农业银行 B.中国通商银行 C.中央银行 D.英国丽如银行 5、下列属于优先股股东权利范围的是(5、C )。 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收益权 D.投票权 6、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资产项目的有(6、A )。 A.政府债券 B.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 C.流通中的货币 D.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7、成本推动说解释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原因侧重于(7、B )。 A.需求与成本 B.供给与成本 C.需求与供给 D.供给与结构 8、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则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能力(8、 A )。 A.降低 B.增加 C.不受影响 D.不确定

9、造成金融压制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9、D )发育不全。 A.货币市场 B.黄金市场 C.外汇市场 D.资本市场 10、凯恩斯把用于保存财富的资产划分为(10、C )。 A.现金与存款 B.股票与债券 C.货币与债券 D.储蓄与投资 11、衡量生产一体化的核心指标是(11、C)。 A、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生产值 B、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 C、国际直接投资额 D、海外分支机构出口额 12、影响外汇市场汇率变化的最主要要素是(12、A )。 A、国际收支状况 B、经济增长 C、人们的预期 D、货币政策 13、下列属于非系统性风险的项目是(13、B )。 A、购买力风险 B、信用风险 C、市场风险 D、政策风险 14、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一项是(14、D )。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提高再贴现率 C、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 D、降低再贴现率 15、金融监管最基本的出发点是(15、B )。 A、维护国家和阶级利益 B、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C、控制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D、维护金融秩序 16、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16、A )。 A、内生性B、外生性C、可测性D、可控性 17、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我国现行商业银行体系采用的是(17、D)模式。 A、全能型B、单元型C、混业经营型D、职能分工型 18、在我国出现的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是(18、B )。

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现实价值 作者:杨柳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1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货币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他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了货币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实质,说明了货币的起源,论述了货币的职能,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货币理论体系。本文分析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同时探究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首先从商品的价值表现开始,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商品关系发展的早期,商品交换只表现为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就是物物交换,还不需要独立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性质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伴随着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的货币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也逐渐由个别等价物发展到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由金银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从揭示货币起源之谜中阐述出来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集中体现了商品的交换关系,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货币同其他商品的交换关系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表面上看货币是‘物’,货币形式体现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他们揭示出来。”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表现的是货币的社会属性。货币商品除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取得了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货币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首先,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因此也是商品流通的中介,正是货币的流通手段,使本身不能运动的商品流通起来,实现了物与物的交换所反映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恰好决定了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其

马克思会计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会计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主体发展中的一门语言受到广泛认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日益凸显,产生了一系列会计问题。马克思从企业资本理论来研究会计,为解决会计问题提供有效方法。 一、马克思视角下的会计概念 1.会计的定义。簿记“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明确指出会计具有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即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是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反映和控制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重要程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小商品生产关系简单,会计只局限于简单记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复杂,而且基本矛盾尖锐,资本家迫切需要运用会计来有效地组织与指导生产过程,优化资本的投人,增强资本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现代会计已成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经济信息,指导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 3.发展成独立部门。“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丛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会计

作为一项单独的职能是从生产职能中逐渐分离出来。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完善和内部分工细化,产生服务于生产的财务部门。财务部是现代企业职能部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生产提供核算监督服务。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又产生了会计事务所等专门会计服务企业。 4.必要性。“簿记类的服务业也不创造价值。但是……这种消耗是必要的,从……中扣除。”会计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在日常生产过程却是必要的,能更好反映和控制生产销售过程,保证生产销售顺利实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财会部门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服务,同时要消耗企业的资源的,产生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可以看作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企业利润。 二、马克思视角下的会计核算理论 成本核算。成本是商品价值C+V的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商品的成本价格。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产生会计上关于劳动工资、材料和劳动工具的核算。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会计核算,以生产成果来补偿生产耗费。产品成本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而产品销售收入是企业的生产成果的表现。企业取得产品销售收人后,必须用相当于产品成本的资金来补偿产品生产耗费。这样,企业资金才能实现周转,从而保证再

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批判与继承古典学派货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 马克思研究货币起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对于货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马克思始终围绕着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来展开。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几千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史上,货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例如:1只羊=3把斧子。这个等式表明了一只羊的价值通过三把斧子表现出来。(二)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同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许多商品相交换了。这样,价值形式便发展到第二阶段,这就是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这一价值形式较简单价值形式更能充分反映价值的性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三)一般的价值形式。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中认识到,在某地区市场上,什么商品是大家愿意接受的。这样只要用自己的商品先换到这种大家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再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交换不仅成功,而且省事了。这样就有一种商品会自然而然地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来,变成一切商品的等价物。价值都通过这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价值形式便称为一般价值形式。它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四)货币形式。交换的发展,使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承担。金或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担当这个重任,首先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其次,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损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方面的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因此,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当金银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地位时,就成为货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形式的 完成形态,这就是货币的起源。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本质只有通过货币的职能才会充分表现出来。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货币、世界货币。前面两种职能是基本职能,后面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的。 (一)价值尺度。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能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因而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有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就行了。(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是:商品—货币—商品(W—G—W)。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需是实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银在逐步为纸币所代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2010/9/13 11:16:10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 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 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 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 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 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 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 矛盾。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 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 夸特小麦=a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 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 三种东西。 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 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 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尔本说的: “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 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 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 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 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 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 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 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 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研究 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 尺度。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 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 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 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 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 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 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 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 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 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 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例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曾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 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 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 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 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 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 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简单地为别人。 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 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最后,没有一个物可 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启示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基本内容 商品交换过程必定产生货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矛盾的化解需要在交换过程中才能解决。而商品交换本身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交换是个人过程,通过交换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是社会过程,因为商品需要满足社会需要。换言之,商品之间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商品价值实现既在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领域,商品通过交换实现价值。个人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矛盾要求从商品世界中分别出一种特殊产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进而更好的表现其他的商品,经过长期的交换与进展货币最终产生了货币。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进展而转变。商品价值本身价值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必需在表达在另一种商品之上,在相互交换的过程中来表现,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商品的交换媒介依次经过简洁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简洁的价值形式中,用事例来说明:20码麻布=1个斧头。其中等式左边为相对价值形式,等式右边为等价形式。等价形式的特点有三个,其一为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其二为具体劳动表达出了抽象劳动,其三为私人劳动表达出了社会劳动。在简洁的价值形式中表达为偶然、简洁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系列的产品,在扩大的价值行驶中,商品价值表现更加充分一些。货币的本质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的商品。在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过程中,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在广度上,货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商品经济慢慢的变换为货币经济。具体表现为商品用来表达使用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形式代表而存在。“货币自然是金银”。金银自身的特性确定了能够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二、货币流通规律 (一)在金属货币流通状态下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流通量取决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次数。形式上看,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等价

马克思商品货币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商品和货币理论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二因素 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①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属于自然属性。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用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④每一种有用物,如小麦,布匹,锄头等等,作为使用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如几斤小麦,几尺布,几把锄头等等。 ☆度量使用价值的尺度,一方面是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们的约定俗成。 ⑤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者消费,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 ⑥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 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了市场进行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如:在古代进行物物交换的集市上,某个农民用十斤小麦换了另一个农民的三尺布,三尺布就是十斤小麦的交换价值。) ③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具有多种交换价值。 ④交换价值或者不同之间商品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质上是相同 的,因而在量上才能够比较),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把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不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多么千差万别,其中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则是相同的。 ⑤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因地点,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换。 3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所以,要判断一种物品是否为商品,该物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用于交换)两种属性。 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所得,也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 或者,人们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无偿提供给他人消费,这种物品也不是商品,其只有使用价值。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本质与核心。具有 社会历史范畴,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一个人不可以同时具有商品的两种属性。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2015.12.15 摘要: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全球化,但是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仍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结构也日益复杂,该理论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管理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我们认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当代企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经济政策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从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入手,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揭示了社会财富实现增殖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不仅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基础地位,更在西方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学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与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从而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循环是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这样,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资本循环分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在第二阶段中,资本家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这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在第三阶段中,资本家以“推销员”的身份,把生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马克思的四种货币表现形式的内容 货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四种 货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货币表现形式。 第一种货币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 在商品交换中,人们使用货币作为等价物来衡量和交换商品。这种情 况下,货币起到了衡量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这种货 币表现形式是最基本的一种,因为它反映了商品交换的本质。 在商品交换中,每个商品都有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 衡量标准,那么各个商品之间就无法进行比较和交换。而货币就是这 个衡量标准。通过将所有商品都转化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衡量它们之 间的价值,并通过买卖来实现交换。 第二种货币表现形式:借贷关系中的货币

在借贷关系中,货币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借贷关系中,一方将货币出借给另一方,后者需要支付利息。这种情况下,货币不再是等价物,而是资本。资本是一种可以产生增值的货币形式。 马克思认为,这种货币表现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出借资金来获得利润,并控制着整个经济体系。 第三种货币表现形式: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人们在日常交易中使用的货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不再是等价物或者资本,而是一种流通手段。它的作用在于方便交换和储存财富。 马克思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成为了商品交换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它也成为了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第四种货币表现形式: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货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国内经济活动中的工具,而是跨越国界的交换媒介。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是指,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 它的出现是由商品交换关系本身的矛盾所引起的,并成为了这种矛盾 的解决方式。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进行解读的相 关内容: 1.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不是自然形成的东西,而是商品交换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但这种交 换往往面临着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限制, 人们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物品,能够代表商品的价值,这就是货币产 生的根源。 2. 货币是价值尺度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实现商品的买卖,还可以作为商品价值的尺度。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 的价值是由其包含的劳动价值所决定的。而货币的发明可以使商品的 价值相互比较,从而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价值。 3. 货币的本质是通货膨胀 马克思还指出,货币本质上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标志。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货币的流通量往往是不受商品生产量控制的,而是通过国家发行 货币的方式来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从而导致通货 膨胀。通货膨胀会使物价上涨,并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 经济不稳定。 4. 货币的本质是资本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的一种表 现形式。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工人的劳动 力成为商品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的实现需要货币的不断流通和积累,从而实现资本家的财富积累。 总之,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强调了货币在商品交换和资本积累中的重 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发展历程,以及货币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货币的概念

货币的概念 狭义的货币包括硬币和纸币,其中,纸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是政府强制流通的货币。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中央银行掌握。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 广义的货币还包括:存款货币,如可以随时在商业银行提取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的可以获得利息的存款;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货币替代物,是指能够暂时执行交换媒介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东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种。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货币观点: (一)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 货币金属论:是指将货币与贵金属相混同的观点,其强调货币的金属内涵,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具有实质的价值。货币价值的大小由充当币材的贵金属本身的价值所决定。 持该观点者认为: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忽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甚者有人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如将金币本位货币制度被推崇为最理想货币制度一部分人,对不具有实质价值的货币则采取否定的态度。 金属货币学术可以远溯至古希腊的思想家,其中亚里士多德在其《论理学》中,就提出了金属货币的观点,认为货币是价值出度,能用来衡量其他财富的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必须有实质价值,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这种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朴素的金属学说。十六、七世纪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早期特征就是“重金主义”或“金属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 (二)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种是马克思在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其含义有两点: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 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从多角度定义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就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但是支配货币运动的始终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 斯密是一个货币商品论者,其坚持货币是一个商品,并且将贵金属与货币等同,认为货

完整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根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开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增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熟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开展等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一一商品 1,从商品开始研究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央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由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一一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表达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 1,从商品开始研究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 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使用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